徹悟大師

徹悟大師

徹悟大師(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國凈土宗第十二代祖師。俗姓馬,名際醒,字徹悟,號夢東,京東豐潤(今河北省豐潤縣)人。父諱萬璋,母高氏。大師幼時聰慧穎異,長而喜好讀書,儒傢典籍,四書五經,靡不遍覽。兼善作詩、詞、賦,甚為世人所尊崇。 ... [ >>點擊展開 ]

傳記
清夢東、納堂、徹悟、際醒大師,蓮宗十二祖也。姓馬,豐潤人。幼通經史,二十二病悟出家,遍歷講席,博通性相兩宗。參粹如禪師,明向上事,繼席京都廣通寺,領眾參禪,宗風大振。後以宿業深重,多諸病緣,因思教乘五停心觀,多障有情以念佛治,且此一門,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馬鳴、龍樹等諸大祖師,智者、永明、楚石、蓮池等諸大善知識,皆悉歸心,我何人也,敢不歸命。遂輟參念佛,專修淨業,日限尺香晤客,余時禮念。晚居紅螺山資福寺,歸者日眾,遂成蓮宗道場。為法為人,心終無厭,一以淨土為歸。每演如來救苦與樂之恩,淚隨聲下,聽者亦未嘗不淚流霑衣也。語錄二卷,尤為切至。臨終前十月,預告歸期,囑諸外護:「幻緣不久,虛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淨土好相見也。」

生平事跡

  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師二十二歲時,因大病而感悟幻質非堅,世事無常,由此而立出世志。待病痊愈,遂即往投房山縣三聖庵榮池老和尚披剃出傢。翌年往詣岫雲寺恒實律師處受具足戒。次年,隆一法師於香界寺宣講《圓覺經》時,師親往參學,晝夜研詰,精求奧義,遂悟圓覺大旨。復又依止增壽寺慧岸法師,研習法相之學,深得要義,其後,師就心華寺遍空法師座下,聽講《法華經》、《金剛經》、《楞嚴經》等大乘經典,由是深入經藏,圓解頓開。從而博通性相二宗,尤其精於天臺、三觀、十乘之妙義。此期的修學幫助他奠定瞭堅實的佛學基礎,為往後的修學與弘教鋪平瞭道路。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冬季,師二十八歲。參訪京都廣通寺粹如純大德,因師乃上根利智者,而被視為禪門法器,得以印心傳法,成為禪門臨濟正宗三十六世,磬山七世。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因粹如純大德往萬壽寺,大師於是接任其職,領眾熏修,專精參禪。直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前後二十四年如一日地用功辦道,為眾樹立典范,策勉後學,樂此不疲,聲名遠揚四方,禪門宗風由是大振。然而大師在修禪習定之餘,每每憶念永明延壽禪師(凈宗六祖)與雲棲蓮池大師(凈宗八祖)悉乃禪門宗匠,尚且皆能舍去禪學歸心凈土,求生極樂。何況今時世道,眾生根鈍,尤宜遵承倡揚念佛之法。於是,決定效法古德,轉禪為凈,誓以求生凈土為歸宿。這是徹悟大師在佛法修學上的一大轉折,因此凈宗史上又出現瞭一位大成就者。

  自此之後,徹悟大師停止習禪,主修念佛法門,專弘凈土。凡是對念佛修凈有障礙者,悉皆摒棄不顧。信心之真,願力之切,實非常人可比。為專修凈土,盡量杜絕外緣,時有學者慕名來訪,則每日限定一支香的時間會客,其他時間唯是念佛專修凈業而已。曾作尺香齋詞雲:“生死事大,來日無多,道業未成,實深慚懼。尊客相看,午後炷香,非取輕疏,幸垂監恕。”如此則能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時間念佛習凈。

  後來,徹悟大師前往覺生寺任住持,歷時八年之久,與大眾一道精進念佛,以自身禪凈造詣,行方便法,教化眾生,廣設念佛殿堂,以便學者用功辦道,遠近學人,聞風而至,受師影響,歸心凈宗者難以計數,蓮風隨之盛行。世人稱師為當時凈土法門第一人。

  嘉慶五年(公元1800)已經年屆花甲的徹悟大師退隱紅螺山資福寺,本想避跡深山、靜心念佛,以安度晚年,然卻因弟子眾等依戀追隨,遂為法忘軀,誨人不倦。復收留大眾,隨著來山人數的增加,逐漸形成一所叢林。值得一提的是,大師晚年所居的紅螺山資福寺,由於他弘傳得力,遂成當代凈宗重要的專修道場。1888年,時年十八歲的印光大師也曾前往彼處,參修念佛,得大受用。徹悟大師年事雖高,但仍與大眾一同出坡勞作,運水擔柴,泥壁補屋,一飲一食,均與大眾同甘共苦。至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二月前往萬壽寺禮粹如純祖塔,辭諸護法時囑咐說:“幻緣不久,人世非常,虛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凈土好相見也!” 可見大師已經預知世緣無多,將要往生西方矣。待至三月,大師回到紅螺山,自知時日無多,命眾弟子等預辦茶毗事宜,安排妥當寺務,傳接住持位次,告誡眾人說:“念佛法門,三根普被,無機不收。吾數年來,與眾苦心建此道場,本為接待方來,同修凈業,凡吾所立規模,永宜遵守,不得改弦易轍,庶不負老僧與眾一片苦心也。”

  師於臨示寂半月前,感覺身有微疾,命眾助念佛號,見虛空中幢幡無數,自西而來,於是師告眾人說:“凈土相現,吾將西歸矣。”眾等普勸大師住世, 大師答言:“百年如寄,終有所歸,吾將臻聖境,汝等當為師幸,何苦留耶?”十二月十六日,大師命監院師貫一,設涅盤齋。十七日下午三時告知大眾:“我昨日已經見到文殊、觀音、勢至三大士,今日又蒙佛親自垂手接引,我今日決定往生瞭。”眾人稱佛名號,更勵更響,大師面西端坐,合掌說:“稱一聲洪名,見一分相好。” 於是,手結彌陀印,安詳而逝,眾人聞到異香盈空,供奉七日,大師面貌仍然栩栩如生,慈祥豐滿,頭發由白變黑,光澤異常。二七入龕,三七茶毗(火化)後,獲舍利子百餘粒。門徒弟子遵守遺命,請靈骨葬於普同塔內。大師世壽七十,僧臘四十九,法臘四十三。有《徹悟禪師語錄》及《示禪教律》、《念佛伽陀》等著作流通於世。

佛法思想

  圓成偉業

  徹悟大師的學修歷程是基於儒學歷經禪教而終歸凈土的,在佛法修學上大師博通性相二宗、參究禪門要旨,持戒奉經,念佛修凈,即通禪學又達教理,最終歸心凈土而圓成偉業。大師在佛法上的修持,深受永明、蓮池諸大宗師的影響,基於禪修上的功夫加之修持凈土法門的成就,從而使之成為凈宗名盛一時,影響千古的一代宗師,這正應契瞭永明延壽禪師於“四料簡” 中所謂的“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世作佛祖。”拈花寺慕蓮社多體寬申親近過大師多年,素蒙開誨,啟迪良多。於身受目睹之間深感大師之偉大,曾言:“師真過量人也,六根通利,解悟超常,即具辯才,兼持苦行,始終如一。”

  凈土思想

  大師的凈土思想,可以說是繼承瞭凈宗先祖的優良傳統,非常註重信願行三資糧,以為此是凈業之根。大師本身是由禪入凈的,其內心非常明瞭參禪與修凈此二者孰難孰易。是以其極力推崇修持凈業,開導大眾凈心念佛。其於開示法語中雲:“我輩修習凈業,信貴於深,願貴於切。以信願深切,故一切邪說不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假正修凈業時,達摩祖師忽現在前,令我舍凈修禪,可以立地成佛,我不敢從命。即釋迦如來忽爾現身,謂更有異方便,勝於凈土,令我舍此從彼,我亦不敢從教,此謂之深信。假如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又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如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此之謂切願。”深信、切願與實行可以成就往生凈土之妙果。

  行持念佛

  在凈業的行持念佛方面,大師則側重於心念,師雲:“所謂執持名號者,即拳拳服膺之謂,謂牢持於心,而不暫忘也。稍或一念間斷,則非執持,稍或一念夾雜,則非執持。念念相續,無雜無間,是真精進,精進不已,則漸入一心不亂,圓成凈業。”大師認為“一心不亂”是修持凈土法門的重心。乃凈業之歸宿,凈土之大門。未入此門,終非安穩,學者可不勉哉!

  十種信念

  凈土宗之根本資糧是信願行三者,大師深明當世凈業學者大凡皆存信心不堅之通病。由是根據自己修持的心意體會,特意列舉瞭修學凈土念佛法門者,所應具備的十種信念,以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令增長,文曰:“一、生必有死;二、人命無常;三、輪回路險;四、苦趣時長;五、佛語不虛;六、實有凈土;七、 願生即生;八、生即不退;九、一生成佛;十、法本唯心。”如上十條,言簡意賅,能使學人一目瞭然,明記所信之內容。

  大師之自行,精誠嚴謹,教化他人則慈悲懇切。為法為人,心終無厭,自從專心修凈土法門後,大師遂將自己前十多年來修禪的心得語錄與詩偈等文稿, 大多付之一炬,其弟子等後來將殘留的一些並同念佛的開示,編著成二卷,使之流通於世。而大師更將其中有關宗門的法語刪去大半,目的是為預防後學滯於禪門流弊,其對後人負責之情懷與弘護凈宗之苦心,誠為感人。

  巨大影響

  大師的語錄中,處處可睹其修持凈土法門所得的經驗之談,並且大多都有和修禪相互比較,從中可以見得他在修持念佛法門上,確實下過一番功夫,明悟念佛要旨,深得念佛三昧。實可為念佛者之繩墨。法語雲:“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較之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尤為直截痛快!何也?以見性成佛難而作佛易故。何為見性?離心意識,靈光迸露,始為見性,故難。何為作佛?持佛名號,觀佛依正,即為作佛,故易”。經雲:“汝等心想作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豈非以想念於佛,即為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無二致,而見性、作佛,難易相懸若是,豈非念佛較之參禪,尤為直截痛快也哉!一是祖語,一是佛言,何重何輕,何取何舍,學者但當盡合舊習,虛其心,平其氣,試一玩味而檢點之,當必首肯是說為不謬矣。”又雲:“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凈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凈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心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凈心之要乎?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信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然則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

  縱觀大師之法語,其中以“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個字,最值得凈業學者玩味。大師基於此十六字演繹而成的凈宗修持八大要領,實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修凈業之軌則,有心求生凈土者應奉為圭臬。其內容為:“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為凈土正宗;三、以攝心專註而念,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七、以一 心不亂,為凈心歸宿;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大師在開示中特別強調“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凈業者,不可不知。”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大略見得徹悟大師的凈土思想特色。鮮明的凈土理論加之真摯的凈宗情操,行解一如,應契時機,使人觀之頓有耳目一新之感。作為一代宗師,大師是名實相符的。近代凈土法門的復興,徹悟大師奠定瞭不拔之基。徹悟大師靜修心要,可由印光偈頌概括。

  頌曰:

  示眾法語利益多,念佛伽陀悉包羅。

  全真成妄隻此心,全妄成真亦非陀。

  不變隨緣宜隨凈,隨緣不變莫隨訛。

  人若依此義修行,光壽當同阿彌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