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大師

慧能大師

六祖惠能大師(公元638-713年),俗姓盧,唐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中國禪宗傑出大師,唐憲宗謚號大鑒禪師。24歲聞《金剛經》開悟而辭母北上湖北黃梅謁五祖弘忍,以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法偈得五祖認可,夜授《金剛經》,密傳禪宗衣缽信物,為第六代祖。惠能在曹溪大倡頓悟法門,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他用通俗簡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瑣的義學,形成了影響久遠的南宗禪,成為中國禪宗的主流 。六祖惠能的思想,集中體現於《六祖法寶壇經》。 ... [ >>點擊展開 ]

個人經歷

  《六祖壇經》中,惠能自述其祖籍為範陽(今河北省涿州市), 其父親盧行瑫貶官於嶺南後早逝。高士濤認為惠能是北州望族範陽盧氏的後裔,而孫昌武根據王維所撰《六祖能禪師碑銘》中「不生族姓之傢」的內容,推斷惠能肯定不會是世傢巨族的範陽盧氏,孫昌武進一步指出《壇經》所表達的觀念主張佛性人人本具,這與氏族等級觀念正相矛盾,關於惠能出身範陽盧氏的說法,無論根據如何,都反映瞭舊的門第觀念痕跡。母李氏,惠能自幼以賣柴為生。但是五祖弘忍戲稱他為「獦獠」(未開化的蠻人),惠能也自稱「語音不正」。


      皈依佛門
  惠能父親早亡,傢境貧窮以賣柴為生。一次,惠能賣柴回傢的路上聽到有人讀誦《金剛經》,便萌生學習佛法之念。他去黃梅山拜謁五祖弘忍,由此開始瞭學佛生涯。

  其時弘忍年事已高,急於傳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檢驗他們的修煉水平。神秀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弘忍以為未見本性,未傳衣法。

  惠能聽後亦誦一偈,請人代勞題於壁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見後,招惠能登堂入室為其宣講《金剛經》,並傳衣缽,定為傳人。此時六祖,受命南歸。

  神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偈(其他版本)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

      南北爭端
  惠能歸嶺南後,於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廣州法性寺。印宗法師在該寺內講《涅槃經》之際,「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爭論不休,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印宗聞之竦然若驚。知惠能得黃梅弘忍真傳,遂拜為師,並為之剃度。

  儀鳳二年(677年),韶州刺史韋璩仰其道風,率同僚入山請惠能入城,於大梵寺講堂為眾說法,兼授無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餘人,門人法海編錄其法語。

  惠能到曹溪寶林寺(今廣東韶關南華寺),弘揚禪宗,主張「頓悟」,影響華南諸宗派,人稱「南宗」,在此傳法長達37年之久。當時,六祖惠能的同門師兄神秀,主張「漸悟」,在華北勢力頗盛,號稱「北宗」。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和唐中宗即遣內侍薛簡往曹溪召其入京。惠能以久處山林,年邁風疾,辭卻不去。薛簡懇請說法,將記錄帶回報命。中宗因贈摩納袈裟一領及絹五百匹以為供養。並命改稱寶林寺為中興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給予法泉寺額,並以惠能新州故宅為國恩寺。

  唐玄宗開元二年(730年),在河南滑臺(今滑縣)的無遮大會上,惠能弟子荷澤神會辯倒瞭神秀門人崇遠、普寂,使得「南宗」成為中國禪宗正統。

      圓寂涅槃
  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回至新州,命門人建報恩塔。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圓寂於新州國恩寺,世壽七十六,唐憲宗謚號大鑒禪師。惠能圓寂後,其真身不壞,被運回韶州(今廣東韶關)曹溪,其門人裹綜塗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真身塑像至今還保存在南華寺,供奉在六祖殿中。

  柳州刺史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大鑒禪師碑並序》。元和十年(815年)劉禹錫因曹溪僧道琳之請,撰《曹溪大師第二碑》。

佛法思想

  惠能的禪法以定慧為本。他又認為覺性本有,煩惱本無。直接契證覺性,便是頓悟。他說自心既不攀緣善惡,也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因此,他並不以靜坐斂心才算是禪,就是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動作雲謂裡,也可體會禪的境界。

  惠能又曰「先立無念為宗」,「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所謂無念,即雖有見聞覺知,而心常空寂之意。「自心歸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皈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皈依。」

      惠能禪學思想的主要特點是「識心見性」和「頓悟成佛」。前者是他的心性本體論,說明「心」、「性」是眾生成佛的依據:後者是他的宗教修行方法論,提出宗教修行的原則和方法。

     首先,惠能認為,人的「心」,「性」即為佛性,因此,「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他說,人的本性是清淨無染的,「人性本淨」;「但能離相,性體清淨」;「自性常清淨」。他所謂的清淨,是指那種除去了煩惱,痴迷染污而達至的純真、清潔、寂靜的狀態。既然惠能在心性論上提自性本自具足,那麼,在修行方法論上必然是「自悟自修」、「不假外求」。他說:「善知識,見自性自淨,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救世度人須自修」。要覺悟解脫,應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主體自身用功夫,而不能遺其內而執其外。「自性心地以智慧觀照,內外明澈,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是解脫」;「聞其頓教,不假外修,但於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見,煩惱塵勞眾生,當時盡悟」。同時,在提倡「自悟自修」的大前提下,惠能還提出了一些具體的修行方法。

(1)無念為宗。他說:「我此法門,從上以來,頓漸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悟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無念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

(2)定慧等學。惠能反對以前禪法中割裂定、慧的做法,主張定慧一致,他說:「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別。定慧體一不二,即定是慧體,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這種「定慧等」的主張,實際上是抬高慧而貶低舊有意義上的禪定,提倡一種活潑的、不拘形式的、自由自在的新禪法。

(3)頓悟成佛。惠能的新禪法就是─頓悟成佛,就是「明心見性」。「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故知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強調只要一念覺悟,即可頓入佛地。
總之,惠能南宗禪的顯著特點就是禪與般若的一體不二,「識心見性」就是體認人和事物本來面目,而事物的本來面目,就是實相般若;「頓悟成佛」也還是頓現菩提般若之智,在這裡,參禪就是求證般若實相,實相般若就是禪悟,般若就是禪的精髓所在。

典籍闡述

  惠能曾告戒僧侶法達,不要錯解《法華經》中意義。神秀把佛教理論「戒、定、慧」解釋為:「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凈其意名為定。」而惠能則另有不同解說:「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然而,惠能亦一再強調「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所以認為頓漸隻是假名,佛法隻為一乘法,「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

  禪宗從達摩始百餘年間皆以《楞伽經》相印證,故亦稱為楞伽師。達摩的三傳弟子道信開始兼以《金剛》等經為典據,到瞭惠能即以文句簡單的《金剛經》義代替瞭《楞伽經》,其目的在於擺脫名相煩瑣的思想束縛,而單刀直入求得開悟。

見性成佛
      惠能,是唐朝貞觀十二年二月初八日子時誕生,他降生的時刻,有一道亮光騰空而起,同時更有奇異香氣,遍滿房室。到了天亮的時候,突然有二個和尚來對他的父親說:‘你們家裡昨天晚上有沒有生一個小孩?我們今天特地來為他取一個名字,叫做惠能。’盧父聽了感到奇怪,我家昨晚是生了一個兒子,這二個和尚怎麼會知道,他們為什麼要給他取惠能這個名字,這究竟是什麼道理呢?就問道:和尚,你給我兒取名叫惠能,這是什麼意思。答曰:‘惠者以法惠施與一切眾生,能者將來長大能作佛事’。這二個和尚講完後走了,無影無蹤,也不知道到哪兒去了。惠能生來就不吃母奶,大家都很著急,到了晚上居然有一個人來,為他灌了甘露,使惠能身體非常健康,精神飽滿、旺盛。到了二十四歲的時候,不幸父親逝世,家境貧寒,惠能就以砍柴謀生,奉養老母。
24歲那年有一天,在廣東南海路過一間旅店,忽然聽到有人在店裡誦念《金剛經》,惠能善根成熟,智慧煥發,就把肩上所挑之柴,放了下來,靜心息慮至誠懇切的聽《金剛經》,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豁然大悟說:‘真想不到自性是本來清淨無染,真想不到自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真想不到真如自性是人人本具的,真想不到自性本來不動不搖,真想不到自性能夠生出一切萬法。’他深明我佛心宗,頓時感到身心安樂,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就對這位念經客人說:‘剛才你所念的經是什麼經?是從那裡來的?’客人說:‘這部《金剛經》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五祖弘忍大師那裡得來的’。惠能聽了非常高興,就把柴賣了,準備了安家養母的糧食,匆匆忙忙來到黃梅弘忍大師的東禪寺。很巧五祖正在法堂里升座說法,惠能上前參禮。五祖看到這個樵夫來得奇怪,就問道:‘那裡來?’答曰:‘嶺南來。’五祖更厲聲的說:‘南蠻獦獠也來聞佛法。’惠能說:‘和尚,人有南北,難道佛性還有南北麼?’五祖吃了一驚,知道這個佛門法器,乘願再來,就不與多講,以免被別人妒忌,反而不妙。當時就叫他去米房裡做舂米工作,惠能在米房舂米,因他身材生得瘦小,當他舂米踏石時候,重量不夠,所以腰間掛了一塊石頭,大家都叫他為盧行者。他雖天天舂米,可是時時刻刻在回光返照,靜慮修禪,內絕妄念,外息諸緣,用功修行。
盧行者經過一段很長時間,功夫就一天天的深造進步。有一天,突然有一個小沙彌走到了米房來,口裡念著一首偈子:‘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意思是說我們的身體就像一棵菩提道樹一樣,可以作為修行的基礎。我們這一念心,就像光明燦爛的明鏡台一樣,圓光普照一切萬法。我們要想復本心源,得到究竟的清淨,使這個菩提道樹,日趨莊嚴高大,那就要勤勤懇懇,時時刻刻的修行用功,把這個明鏡台拂拭得乾乾淨淨,清清楚楚,不要使許多無明煩惱的粗塵細垢把菩提樹和明鏡台染得污濁。盧行者一聽,知道這是佛法的道理,他認為這四句話,道理雖然說得很好,只是漸次法門,還是著於有修有證的執相染修,不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清淨妙修,修即無修的道理;而神秀首座是根據達摩的《楞伽》心要,所謂自性本淨和漸悟漸修的原則。惠能當時就問小沙彌說:‘剛才你所念的四句偈子是什麼人作的?’小沙彌說:‘哈哈:盧行者,你一天到晚在舂米,外面的大事情什麼都不知道?我們的弘忍和尚要傳付法印,退居讓位,要全寺大眾每人都做一首偈子,誰作得好、作得對,這個正法眼藏和衣鉢就付給誰。我們寺里有一個學問淵博,佛法精通的神秀首座和尚,他一定作得好,所以我們大家都不敢作,就是作也比不上神秀首座,我剛念的這四句偈,就是他所作的。全寺大眾異口同聲,都說這四句作得實在太好了,大家都把它背熟,記在心中,作為我們修行的指導思想。’惠能聽了以後,就嘆了一聲氣說:‘小師傅我也有四句話,就是我不識字,不會寫,怎麼辦呢?’小沙彌說:‘哈哈!你在米房舂米,也想作一首偈子麼?好麼!你如果真的會做,我可以代筆書寫。’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大意是佛果菩提無形無相,本來沒有一法可得,那有什麼菩提樹。智光明徹,空無所有,本來就是非色非聲,那有什麼明鏡台。法身清淨,猶若虛空,本來無有一物。既是不生不滅,無修無證,那裡還有什麼煩惱可斷,塵埃可惹!這真是‘踏破虛空無一事,涅盤生死絕安排。’圓桃桃,赤灑灑,寸絲不掛,一塵不染。到這裡翻過身來,真所謂三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十方剎土,自他不隔於毫端。盧行者,深明般若真空,悟徹一心本源,所以寫出這樣一首遠塵離垢,絕相超宗的偈子。與神秀首座那首偈子來一對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但神秀大師的偈子,是有修有證,依次深入,而惠能大師的偈子,是無修無證,各有不同的側重,都是對機施教,應病開方。古人說:理雖頓悟,事須漸修,千萬不可偏執一邊,或泥於事相,或落於虛無。神秀的見解,就像古人說的‘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法未為真’。而惠能大師的觀點,也正是‘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剎土現全身’。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要謹記蓮池大師所開示的:執事而迷理,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廢事,反受落空之禍。當然像六祖大師是一個頓悟頓證之人,才可行過量之事。像我們凡夫初發心的人,一定要事理雙融,解行並進,這就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老老實實參修,自然會有寒灰爆豆時,正如圓瑛大師說的那樣‘狂心歇處幻身融,內外根塵色即空,洞徹靈明無罣礙,千差萬別一時通。’小沙彌把惠能大師這四句偈子與神秀大師的四句倡子,統統都寫在牆壁之上。這個消息傳遍全寺,引起震動,傳到五祖那裡,弘忍大師聽了以後,對於惠能所做的偈子非常贊賞,他就親身拿一根手杖,跑到米房去看。惠能此時正在米房舂米,五祖就借事顯理,暗通消息,問曰:‘米熟否?’惠能說:‘米熟久矣,欠篩在’。大意是說我禪定功夫早已成熟,透徹玄關,只是沒有得到你五祖老人的證明。五祖聽了以後,就將手杖向米袋上敲了三記。轉過身來又把牆上惠能寫的四句偈子,用鞋底把它擦去,以免發生對惠能不利的事。惠能機緣成熟,特別對五祖三敲米袋用意所在,心領神會,就是要他今夜三更前來相見。惠能得到弘忍大師的暗示,心裡非常歡喜。到了半夜三更,惠能就恭敬虔誠地走到五祖的臥室來,只見房門半掩,就推門進去,一見五祖就跪了下來,弘忍大師就為惠能開示說法,機教相當,心心相印,又將正法眼藏和祖傳的衣鉢傳給惠能,稱為東土第六代祖師;並指示惠能立即離寺,以免發生不測。五祖就連夜親送六祖到九江,在六祖和五祖告別時說‘迷時靠師度,悟時要自度’。二句話說得多麼正確呀!我們應該要銘刻在心,大有受用。
      五祖回寺後,過了三日,才普告全寺大眾說,我的正法已經南傳了。在座大眾都莫名其妙,可是寺內有位上座和尚名叫慧明,對五祖的正法眼藏,特別是佛的衣鉢,非常寶貴,被盧行者得去,心裡感到惱怒,馬上飛奔追趕。六祖惠能大師在路上回頭一看後面有人追趕,就將衣鉢放在路旁草堆裡面,坐在路口不走。慧明首座來到六祖面前,眼睛看到草中衣鉢,就用全身之力雙手去拿衣鉢,可是衣鉢動也不動。慧明心裡就害怕起來,大聲疾叫,盧行者,盧行者,六祖就問:‘慧明首座,你是為衣鉢來?還是為法來?’慧明想了一想不好意思只好說:‘我是為法來。’六祖說:‘你既是為法而來,坐下,坐下。’六祖就開示說‘不思善,不思惡,這時,如何是你慧上座的本來面目?快說,快說’。正在這個時候,慧明上座回光返照,忽然省悟過來,體會到自己一念未動以前的本來面目,就回答說:‘大師,除此密言密意之外,還有密否?’六祖說:‘與你說者就不是密,密就在你邊。’慧明言下大悟,當下禮拜惠能為師。六祖說:‘我與你二人,同拜黃梅五祖弘忍大師為師吧!後來惠能大師與慧明上座,大家各自教化一方,接引後學。從此以後禪宗大振。
唐儀鳳元年惠能大師就到了南海法性寺去參拜印宗法師。當天夜裡在大殿里聽到二個和尚因為看到佛前所掛的長幡,被風吹動了,就爭論起來,一個和尚說是風動,一個和尚說不是風動是幡動,彼此爭吵不休。惠能大師就說,你們不要爭吵,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你們二人的心在那裡動。我們大家回光返照看,到底是什麼在那裡動。當時印宗法師在旁邊聽到六祖的話,感到驚奇,認為一定是位大德高賢,就請惠能大師為大家開示佛法要義。六祖就把五祖傳給他的衣鉢拿出來,給大家看看禮拜,令眾生廣種福田。不久印宗法師又為惠能大師正式舉行剃度儀式。又請智光律師,在法性寺臨壇傳授比丘滿分戒法,授以具足大戒。這個戒壇本來是劉宋時一位拔摩尊者所造的。在戒台那裡寫有一篇記文說:‘後來當有肉身菩薩來此受戒。’另外,又有梁朝時代的真諦法師曾在這個戒壇旁邊,親手種植了一棵菩提樹。在樹旁立了一個碑記說:‘一百二十年以後,有一位大士菩薩,坐在此樹之下,說無上道法。’惠能大師來到這裡,就是驗證其事。第二年,六祖又到曹溪寶林寺,弘揚聖教,大闡宗風,並宣佈從此以後傳法,只傳法印,不傳衣鉢,以免為了爭奪佛的衣鉢,發生不必要的糾葛。在惠能門下的得法弟子有四十三人,其中最出名的有南嶽懷讓禪師與青原行思禪師兩位大德高賢。

毛澤東對慧能的評價
1958年8月21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擴大會議上講話時對與會者介紹說:唐朝佛教《六祖壇經》記載,惠能和尚,河北人,不識字,很有學問,在廣東傳經,主張一切皆空。這是徹底的唯心論,但他突出了主觀能動性。
毛澤東還談到過惠能的思想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他說,惠能主張佛性人人皆有,創頓悟成佛之學,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一方面也使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因此,他被視為禪宗的真正創始人。

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