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長老
釋印順(1906年3月12日-2005年6月4日),又稱印順導師、印順長老、印順法師,俗名張鹿芹,浙江杭州府海寧(今屬嘉興)人,中國近代著名佛教思想家,解行併重的大修行僧。曾以《中國禪宗史》一書,獲頒日本大正大學的正式博士學位,為臺灣比丘界首位博士。畢生推行人間佛教,為佛教,為眾生。他也是慈濟證嚴法師的依止師。為了紀念印順法師,新竹市政府將曲溪裏的南鬆橋,改稱為“印順橋”。 ... [ >>點擊展開 ]
人物簡介
印順長老,俗名張鹿芹,浙江海寧人,曾以《中國禪宗史》一書,獲頒日本大正大學的正式博士學位,為台灣比丘界首位博士。印順導師,畢生推行人間佛教,「為佛教,為眾生」,他也是慈濟證嚴法師的依止師。
印順法師1930年出家,追隨太虛法師投身中國近現代佛教復興運動。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赴台灣,創建了多所著名佛學院。
由於印順法師倡導大乘非佛說,因此其學術思想受到漢地很多佛教界人士的反對,並於2016年10月29-30日在無錫召開了佛教義學研討會暨印順法師佛學思想研討會,會議主題是「印順法師佛學思想:反思與探討」。
人物生平
印順法師,俗姓張,名鹿芹,浙江省海寧縣人,生於清德宗光緒32年(西元1906年,歲次丙午)清明前1日。6歲(民前一年)六月,進私塾學習;民國元年(7歲),隨父親至新倉鎮,進小學堂就學。民國四年(10歲)冬天,小學畢業,處家中自修半年。民國五年(十一歲)秋天,往硤石鎮開智高等小學堂插班二年級進修,在高小第三學年,秀才張仲梧先生曾給導師的作文滿分再加二分的贊許。民國七年(13歲)夏天,完成高等小學堂學業。同年秋天,於鄰近之中醫師家裡讀書,直至16歲夏天。
1921年(16歲)—1930年 (25歲)任教於區立教會附設私立小學。此段期間,於民國十四年 (20歲),讀馮夢禎的《莊子序》:「然則莊文郭注,其佛法之先驅耶」,引起了探究佛法 的動機。此後,於商務印書館之目錄中發現佛書目錄,因此購得《中論》等書。由於閱讀《中論》,使他領略到佛法之高深而嚮往不已!經四五年的閱讀思惟,他發現了佛法與現實佛教界間的距離,所理解到的佛法與現實佛教界差距太大,引起了內心之嚴重關切,因此發願雲:「為了佛法的信仰,真理的探求,我願意出家,到外地去修學。將來修學好了,宣揚純正的佛法。」
1930年(25歲)農歷十月十一日,於福泉庵禮上清下念老和尚為師,落髮出家,法名印順,號盛正。出家前因曾受般若精捨老和尚昱山上人指引,出家後隨順普陀山之習俗,禮昱公為義師父。農歷十月底,印順至天童寺受戒,戒和尚為上圓下瑛法師。受戒後,得其恩師之同意與資助,於1931年(26歲)二月,至廈門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求法,插入甲班(第二學期)。八月初,受命至鼓山湧泉佛學院教課,在鼓山禮見了當代大德──虛雲與慈舟二位長老。
1932年(27歲)上學期,受大醒法師之命為同班同學講《十二門論》,數月後,於初秋之際,往佛頂山慧濟寺之閱藏樓閱藏。一年半後,為了閱覽三論宗之章疏,於1934(29歲)正月,到武昌佛學院(世界佛學苑圖書館)。在武昌佛學院半年,讀完了三論宗的章疏,之後又繼續回到佛頂山閱藏。於佛頂山閱藏共三年。
1936年(31歲),武昌佛學院開辦研究班,印順法師受太虛大師之命,至武昌佛學院指導「三論」的研究。1937年(32歲)國歷七月七日,蘆溝橋之抗日炮聲響起;國歷八月十三日,淞滬戰爭又起;至國歷十二月四日,南京亦宣告失守;至1938年(33歲)七月,武漢情勢逐漸緊張,印順法師與同學止安法師經宜昌而輾轉到了重慶,度過了抗戰八年。在四川最初的一年半中(1938年8月至1939年底),印順法師於北碚縉雲山之漢藏教理院與法尊法師共同修學。其間,為法尊法師新譯的《密宗道次第廣論》潤文,遇到文字不能瞭解之處便發問,因此對黃教之密乘見解與密乘特質有一番瞭解。法尊法師也應印順法師的請求,翻譯了龍樹的《七十空性論》。對於龍樹菩薩的空義思想,印順與法尊經常作法義的探討,假設問題以引起法尊之見解。如此的論辯,使印順有了更多與更深的理解,從此不再重視漢傳佛教的三論宗。印順自憶與法尊共同修學之因緣雲:「我出家以來,對佛法而能給予影響的, 虛大師而外,就是法尊法師,法尊法師是我修學中的殊勝因緣!」
1940年(35歲),至貴陽大覺精捨,於此撰寫完成《唯識學探源》,這是他撰寫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民國三十年(36歲),為演培、妙欽與文慧三位法師講《攝大乘論》,聽者非常歡喜,因此共同整 理筆記而成《攝大乘論講記》。民國三十年秋天,演培法師與幾位法師至合江法王寺辦法王學院,禮請印順任教,直至三十三年(39歲)夏天,三年圓滿。
於四川之八年中,長期為病所困,卻從來沒有中斷修學,不斷地講說,不斷地寫作。
1942年(37歲),將其《印度之佛教》第一章寄給太虛大師,請太虛法師作序,太虛大師當即撰寫《議<印度之佛教>》予以評論。在這篇不足1000字的評論中,太虛對於印順的"佛教,乃內本釋尊之特見,外冶印度文明而創立"的觀點予以肯定,雖然也提出了自己對這句話的不同解釋,但還是承認「雖說明不同,而大致可認為相差不遠。" 太虛對於印順的印度佛教歷史發展分期提出了批評,指出印順「似因莊嚴'獨尊龍樹'之主見,將大乘時代揉成支離破碎,殊應矯正」,並提出了太虛心目中的"公平看法"。太虛後來還寫信給印順,進一步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後來印順法師在印出全書時附上了《敬答<議印度之佛教>》以回應批評。
內容主要包括三點:1. 論事推理之辨,主張自己的三期劃分的合理性。2. 先空後常之辨,主張真常唯心論系佛法出於性空唯名論之後。3. 空常取捨之辨,主張龍樹空宗才是菩薩精神的完美體現。
太虛在看到了全書及印順的回應之後,批評的立場不僅沒有消除,反而更加強烈。在《再議<印度之佛教>》一文中收回了原先對於印順的"佛教,乃內本釋尊之特見,外冶印度文明而創立"觀點的肯定,強調彼此對於這句話解釋的差異,並進一步擴展了批評。不僅如此,還於1943年8月30日為漢藏教理學院師生做了公開講演。
這場爭論上以印順法師的沈默而結束,實際上印順在太虛去世之後的著作中,仍然堅持並進一步發展了自己的立場,其所提倡的"人間佛教"的路線實際上已經取代了太虛法師"人生佛教"的路線,成為當代中國佛教的主流思想。因此太虛法師和印順法師在20世紀40年代的爭論,實際上是"人生佛教"與"人間佛教"兩條路線鬥爭的前哨戰,值得我們關注。
1947年(42歲)正月,於杭州武林佛學院得到太虛大師逝世的消息,折了幾枝靈峰的梅花,與大家一起到上海,奉梅花為最後的供養。法事過後,印順被推舉擔任《太虛大師全書》主編,全書至第二年四月編集完成。
1948年冬天,性願法師在廈門南普陀寺舉行傳戒法會,印順法師應邀隨喜戒會。在戒期中,為戒子作了幾次開示。於戒會授具足戒時,與其師念公上人參加戒壇,為尊證。新年過後,1949年(44歲)正月,在廈門住了下來。在廈門期間,隨緣組辦「大覺講社」,並宣講了《佛法概論》。六月,法舫法師在香港一再催印順法師早日赴香港,並為其安排住處與生活,印順於是與學友一同前往香港避難。在香港的三年中,印順出版了《佛法概論》、《太虛大師年譜》等十五本書。
1952年(47歲)五月底,中國佛教會決議推請印順法師代表中國台灣地區出席在日本召開的世界佛教友誼會第二屆大會,輾轉從香港來到了台灣。同年,接任《海潮音》雜誌社社長,從1953年至1965年,前後共十三年。
1953年9月,於新竹觀音坪創建福嚴精捨,成立一獨立學團。來共住修學 者,有印海、妙峰、隆根、真華、幻生、正宗、修嚴、通妙等法師。1957年秋,在壹同寺成立了「新竹女眾佛學院」,與演培法師任正、副院長;學院的 教師,由精捨法師們負責;住處及經濟生活,由壹同寺負責。
1954年(49歲)底,應邀至菲律賓弘法。正月中,曾在信願寺(7天)、居士林(3天)說法。圓滿後,居士林之施性統、劉梅生居士邀請他至南島弘法,在宿務──華僑中學操場的晚上說法(3晚)。於宿務弘法中,促成慧華與梅生居士共同發起創辦普賢學校。
1958年(53歲)夏天,為性願長老講經祝壽,再度至馬尼拉弘法。其間,被推舉為信願寺與華藏寺二寺的聯合上座(住持)。任二寺聯合上座後,促成能仁學校的成立。
1959年,周宣德、丘漢平居士推動成立大專獎學基金,以引導大專學生接近佛法。當時擔任中佛會「國際文教」主任委員,時值弘化菲律賓,因此周宣德居士寫信徵得他同意後,成立了「國際文教獎學基金會」。
1960年(55歲)秋,《成佛之道》出版。年底,於台北成立慧日講堂。在慧日講堂的三年多期間,開演數部經論,如《寶積經》〈普明菩薩會〉、《往生淨土論》、《辨法法性論》等。
1964年(59歲)的初夏,移住嘉義妙雲蘭若,恢復內修的生活,專心於自修與寫作。1955年從日本請回的日譯《南傳大藏經》,到這時才有閱讀的機會。掩關期間,撰寫了《論提婆達多之破僧》、《王捨城五百結集之研究》、《阿難過在何處》、《佛陀最後之教誡》、《論毘捨離七百結集》等。
1965年春,張澄基博士帶著中國文化學 院創辦人張曉峰先生的聘書,邀請正在掩關的印順任哲學系教授。印順受聘,在掩關期滿的五月十五日,結束一年的掩關生活,前往台北擔任教職,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進入大學任教的出家法師。
1968年(63歲)6月,《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出版。冬,演培法師在新加坡成立般若講堂,導師應邀主持落成開光典禮。 1969年正月,新加坡佛教總會邀請導師於維多利亞大會堂作兩天的講演,講題為「佛法是救世之仁」。其後,本道法師邀請他至馬來西亞弘法,在竺摩法師的三慧講堂宣講《心經》。
1969年(64歲)冬,開始編集《妙雲集》,至六十二年秋末,經四年而全部出版,將過去的寫作與講錄,除大部的專書如《印度之佛教》等之外,匯編成集。全集分為三編:上編是經與論的講記,共七冊;中編是十萬字以上而獨立成書之作品,如《中觀今論》、《成佛之道》等,共六冊;下編是各種文字的類集,共十一冊。全集總共二十四冊。
1969年(64歲),中央日報有《壇經》是否六祖所說的討論,引起論諍的熱潮。印順當時並未參加討論,但覺得這是個大問題,認為「問題的解決,不能將問題孤立起來,要將有關神會的作品與《壇經》敦煌本,從歷史發展中去認識、考證。」因此參閱早期禪史,於1970年寫成了28萬字的《中國禪宗史──從印度禪到中華禪》,並附帶校出《精校敦煌本壇經》。1971年3月,《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出版。6月,《中國禪宗史》出版後, 因聖嚴法師的推介,受到日本佛教學者牛場真玄的高度重視,併發心將之譯成日文。譯文完成後,牛場先生主動推介此書至大正大學申請博士學位,並於1973年(68歲)獲日本大正大學授予博士學位。
1976年(71歲),因妙欽法師患有肝病,印順法師去菲律賓馬尼拉大乘信願寺探望,不久妙欽法師去世,印順為此寫了一篇《我所不能忘懷的人》,以為紀念。
1977年(72歲),本道法師於馬來西亞金馬侖三寶寺發起傳授三壇大戒,禮請印順任說戒和尚,於八月十六日開堂, 九月初四日圓滿。戒會圓滿後,導師至新加坡般若講堂弘法。在新加坡期間,促成演培法師編定《諦觀全集》,並為之作序。
1981年(76歲)5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出版,認為「大乘佛法」是從「對佛的永恆懷念」而開顯出來的,這即是暗含著"大乘非佛說"的意思,引發爭議。12月,《如來藏之研究》出版。
1983年(78歲)9月,將《雜阿含經》與《瑜伽師地論》〈攝事分〉匯編出版。另外又撰寫一篇《雜阿含經部類之整編》,附編在卷首。
印順和尚
印順和尚
1985年(80歲)3月,《游心法海六十年》出版。7月,《空之探究》出版。
1988年(八83歲)4月,《印度佛教思想史》出版。
1989年(84歲)3月,開始《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之寫作。
1990年(85歲)元月六日,身體違和;九日,經斷層掃描,發現腦部有瘀血,急送台大醫院,於10日凌晨2時手術。手術過程順利,休養約一個月後,於二月十日出院,移住大甲永光寺。
由於國外有學者否認《大智度論》為龍樹所造,或認為鳩摩羅什在翻譯時增入己見。為此,印順於1991年(86歲)寫出《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由昭慧法師代於「東方宗教研討會」上發表。
1991年(86歲),福嚴精捨由住持真華長老重建完成,於國歷十月中落成開光,並於精捨舉行在家菩薩戒會,由印順與演培、真華任三師。此次戒會,印順幾位弘化海外學友:演培、仁俊、妙峰、印海、唯慈等長老,都遠來參加盛會。
1993年(88歲)4月,將1971大病以前的作品、《妙雲集》出版以後的寫作,以及數篇尚未發表的作品,結集成五冊的《華雨集》出版。
1994年(89歲)7月,自傳《平凡的一生‧增訂本》出版。國歷九月六日至二十九日間,在弟子厚觀法師等人陪同下,游訪廈門、寧波、普陀等地。
2003年10月18日,福嚴精捨成立五十週年,印順法師應邀參加慶祝大會。
2004年4月30日(農歷三月十二日),福嚴精捨為導師慶祝百歲嵩壽。5月10日移住花蓮,並在慈濟醫院接受身體檢查,發現心包膜積水,進行心臟手術,出院後,就近於靜思精捨靜養。
2005年4月10日,發燒住進慈濟醫院,終因心臟衰竭,於2005年6月4日安詳捨報。
印順法師一生講學不輟,撰寫、編纂作品四十餘種,計八百萬言,陸續結集為《妙雲集》(24冊)、《華雨集》(5冊)及《印度佛教思想史》、《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等專著行世,其學術水準受到海內外佛教界、學術界肯定。
印順法師一生倡導和闡發「人間佛教」思想,對當代漢傳佛教界尤其是台灣佛教界的思想和實踐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遍布全球的慈善組織慈濟功德會創始人證嚴法師即出自印順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