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之顏貌端正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無量壽經講解 作者: 大安法師2022-08-24

  《無量壽經》之顏貌端正(一)

  “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窮乞人在帝王邊,形貌容狀寧可類乎。”阿難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邊,羸陋醜惡,無以為喻,百千萬億不可計倍。所以然者,貧窮乞人底極斯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饑寒困苦,人理殆盡,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積財不施,富有益慳,但欲唐得,貪求無厭,不信修善,犯惡山積。如是壽終,財寶消散,苦身聚積,為之憂惱,於己無益,徒為他有。無善可怙,無德可恃,是故死墮惡趣,受此長苦。罪畢得出,生為下賤,愚鄙斯極,示同人類。”

  好,先看這一段。這是“顏貌端正”第十八章,描述西方極樂世界諸往生者相貌的的莊嚴。西方極樂世界諸多的“聲聞、菩薩、天人”,用這個來涵蓋一切往生者。有天人的身份,有聲聞的身份,有菩薩的身份:證位情況的差異。雖然有這些身份的不同,但是他們都得阿彌陀佛平等願力的加持,都是“智慧高明”。智,就是對有為法這個層面分析斷事的能力;慧,一般是對於諸法空性的把握。這個智和慧都是高明的,有甚深的智慧。而且種種神通都具足,“洞達”——洞徹、瞭達種種神通。他們的長相、身高、身色都一樣——“咸同一類”。前面從他的證位來看,有聲聞、菩薩、天人的差異;但是從他外表的形態來看,都是一樣的——“咸同一類”,形體沒有差異,形狀沒有差異。這就是跟前面的第三願、第四願來呼應的。

  那麼形態上形體沒有差異,隻是亦因隨順他方——“餘方”的那種稱呼才有天人之名。隻是有天人這個名稱而已,但是千萬不要理解為他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那種天人。這“天人”就是指他往生前的身份,比如我們這些人帶業往生屬於天人的范疇。天人也是代表他沒有斷惑,到瞭西方極樂世界是天人之名,但是他的內涵跟我們三界裡面的天人完全不一樣瞭,所以“故有天人之名”。他的顏色、容貌非常的端正莊嚴,超過一切世間帝王和轉輪聖王的容貌,是極為稀有的——世間是看不到這樣容貌的。大傢都希望自己長相好,特別是很多女同胞還要花很多錢去美容。美容美得不好的話,花瞭錢還反而去破壞瞭自己的容貌。現在看來還有些男士也喜歡去美容,這都是末法時候的種種奇怪現象瞭。這男士去美什麼容呢?你難道還要單眼皮搞個雙眼皮嗎?

  這個“容貌微妙,非天非人”,大傢註意,剛才講隻有這個名稱,但是他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天和人。比如我們這個世間的天,雖然他也長得很莊嚴,但是他有五衰相;他在享樂的時候,他會染著這些五欲的樂。那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他很莊嚴,他永遠不會有五種衰相;他在享微妙五欲的時候絕對不會去染著。所以他“非天”。“非人”,那就更不是人瞭,我們在人道裡面這種八苦交煎、苦不堪言,每天晚上都睡不著——叫做五陰熾盛,還得大把的安眠藥吃下去才能睡覺。那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些現象,沒有八苦,沒有這個嗔恨,沒有對一切財富——這種五欲的占有欲啊!對我們世間人,如果看到地面有黃金,趕緊把它撿過來放在保險櫃裡,天天還要看——是否丟瞭。那麼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多黃金,他會想到“我把它弄過來,把它裝在保險櫃裡去”嗎?他沒有人的這種貪心,實際上它遍地都是黃金,還需要去放到保險櫃裡嗎?所以他不是我們這個世間人天的內涵,他隻是那個名稱而已。

  那這些天人是什麼身體呢?“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首先,他的身體是法爾自然顯現出來的,就是從蓮華裡面出來的——蓮華化生。這個蓮華也是阿彌陀佛無上正覺願力成就的蓮華,恩賜給我們,所以這個蓮華是轉我們凡夫之軀為聖人之報的一個玄妙宮殿——轉化的地方。它是無作妙用顯現出來的,是彌陀的願力加持顯現出來的,所以這個身體轉化過來,就不是我們這個血肉之軀瞭。我們身體有骨頭,有血液,有各種微生蟲。它叫虛無之身,我們怎麼去理解這個“虛無之身”?表明這個身體它很自在,很圓融,它離開一切障礙之物。“虛無之身”這個詞的概念,可能受老莊哲學的影響。

  虛無,就好像它是光和影的、光和磁的一種組合。是有身體,但是沒有質礙:虛無之身。我們世間上任何東西,隻要有物質,它一定有體積,有重量。桌子放在這裡,你不可能放第二個桌子在這個地方。那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者的身體,他沒有這種質礙,這也許就是無量無邊的眾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能容納得瞭的一種身體上的特點。你看這個光和光之間它沒有質礙,無量的光在這個空間裡面都能容納得瞭。如果我這光——這塊地方是我的,那塊地方是你的,它就有質礙瞭,隻能容納一部分的光瞭,要麼就擁擠瞭。如果光和光沒有質礙的話,那你說,所有的光在這裡都能容納得瞭。所以我們看往生者身體的構建,它的特點跟我們是不一樣的。我這個人站在這裡,坐在這裡,第二個人就坐不到我這裡。但西方極樂世界可能就沒有這種障礙——“虛無之身”。

  “無極之體”,怎麼理解這無極之體?無極,也是用瞭《周易》的概念。這個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個太極就是一個現象性的陰陽魚,但這太極從哪兒來的?太極上面是無極,也就是太極的“有”是從無極的“空”裡面出來的——空中生有的。那麼用《周易》這個“無極”的概念,在早期的翻譯當中就把它指稱為涅槃。涅槃——無極的這種體性。涅槃,就像無極的這個體。所以往生者是什麼?他這個身體的體性就是法身——法身的這種體性。

  這個《維摩詰經》裡面文殊菩薩去問疾,實際上維摩詰大士是通過生病的示跡,讓那些看望他的國王大臣、修行人過來,就跟他講身體的苦患、身體的無常、身體的虛幻——身體像水沫,身體像芭蕉,身體像火焰,然後通過生病,讓一切人厭離這個身體。厭離這個身體,要生起什麼心呢?要求佛的身體。佛的身體就是法身,法身從哪兒來?是由一切功德智慧聚集而產生的。你看,這個維摩詰通過示跡最終就是要眾生求佛的法身,你要求佛的法身就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很多人一探疾,都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起來瞭。然後一切從法身聚集,那你就得修戒、定、慧,修六度、直心是道場、三十七道品,它就自然引發出來。所以這個“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是佛法身的身體,是從無量功德智慧聚集而產生的身體。那麼本來這些往生的天人是沒份的,這也就是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加持,令這些往生者——哪怕是天人往生的,都能得到法爾自然的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就是佛的法身。那這個就是非常神妙的瞭。

  這種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它表現的形態就是金剛那羅延身體,就能不生病,就能壽命長遠,就能具有修道的巨大力量。那我們的身體為什麼會有苦患?因為我們是四大構成的身體,這個身體必然會生病的。我們常常有人:“啊!學佛好,學佛能夠不生病。”講這句話是不符合佛法道理的。就是釋迦牟尼佛示現到這個世間上,他也要示現生病。他方世界的佛,常常會派很多菩薩來娑婆世界來問訊釋迦牟尼佛,問訊的時候,隻是說少病少惱,都沒有問訊無病無惱。我們真正要不生病,唯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具有著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才能說可以不生病——因為他沒有微生蟲。我們裡面有八萬四千屍蟲,這就決定瞭我們必然要生病的。我們最多做到少一點病,不那麼嚴重的病,但我們的一生都伴隨著病。你說誰是十分健康的人哪?

  好,對這個身體,下面有五重的比較,來展示這個極樂世界往生者相貌端嚴的狀態。釋迦牟尼佛就告訴阿難,第一重譬如用這個世間的乞丐跟帝王相比。譬如世間有很多人貧窮不堪,沒有一點福報,連吃飯都成問題,他隻有去討飯。這種貧窮乞丐,你說輪落到乞丐的程度,他的衣服肯定是衣衫襤褸,肯定蓬頭垢面,肯定身體各方面都是很憔悴。如果這種人把他放在皇帝面前——帝王旁邊,那你說這個乞丐跟帝王在“形貌容狀”上能不能比較,能不能相比?放在一起怎麼評價?那阿難尊者就稟白佛,“假令此人”——用“假令”,假令什麼?這個乞丐靠不近皇帝的,一般人都進入不瞭皇宮,你乞丐還能進皇宮嗎?也進不去,就用“假令”——假設有這種情況的話,假令這樣的乞丐在皇帝旁邊,一比較,他身體的羸弱——身體很弱,長相很醜陋,是沒有辦法跟帝王相比的——“無以為喻”,那就是“百千萬億”都“不可計倍”。就是百千萬億倍——這個乞丐——都趕不上一分半分帝王的長相莊嚴。

  那下面就有一段,談為什麼會有乞丐,為什麼會有帝王。實際上它也是一個因果在裡面的。順便這一段是加深我們對三世因果的這種信心。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情況?這個貧窮的乞丐他在社會地位上是極端的低下。他都沒有好衣服穿,穿的衣服都遮蔽不瞭自己的形體。他的飲食就是吃人傢殘羹剩飯,如果運氣好一點能夠討得點飯,運氣不好還得餓上幾頓,得到飲食能夠把自己的生命維持下來就不錯瞭。所以是“饑寒困苦”,每天都遭受饑餓、寒冷的困厄痛苦。他在這樣的一種生存環境當中,作為人的這種尊嚴、道德,他就會喪失殆盡。那個乞丐到瞭飯都吃不到的地步,這時候饑寒起盜心,他就常常地伴隨著偷盜,做壞事。你看現在有很多丐幫,那些乞丐為瞭要錢,那是想盡瞭一切辦法。原來在北京,我看到一些,他故意把那個小孩搞得非常畸形——能夠去討。一看到那畸形,真是都很害怕,也很可憐,那就自然會打動人的同情心,會給他一些。

  如果他能打動人的同情心,那也好啊!但有些乞丐真的是做得很過份,過份到什麼程度呢?基本上就屬於讓人感覺害怕、恐懼,本人就碰到過一次。他就是有一批七八歲的小孩,開始是一兩個人站在門口,如果從賓館出來,你看見一兩個人,你就覺得都有零錢瞭,一塊或者幾塊給他。誰知道他後面跟著好幾十個——二三十個,隻要你一給,二三十個全都上來瞭!這一上來,你逃也可以哪。他就把你抓住,抱著你的腿,抱住你的手,全都給你包圍住瞭。哎喲喲,一看非常害怕!你想想,七八歲、十來歲的這個小男孩那麼多,也是很有力量,他說不準把你掰倒,把你洗劫一空。上次碰到,正好我還沒有出傢,是請一個臺灣的法師在一個賓館吃飯,就出賓館的時候,展現瞭這麼一幕。再看到不遠的地方有一個中年婦女,原來就是這個中年婦女在指使著這幾十個小男孩。就用這種討的方式,這可不是打搶嘛!他為什麼會這個樣子?就是由於饑寒困苦,他就不講這些道德瞭——“人理殆盡”。

  《無量壽經》之顏貌端正(二)

  那這樣的情況是什麼?這就是他的惡果,就是由於他前世或者多少世沒有積德。也許他原來是個比較有財富的人,但是他有財富不去佈施,越有財富他越吝嗇。貧窮是從吝嗇裡面出來的;財富是從佈施裡面出來的!佛說的這個因果,有很多人都沒有聽聞過,他以為得財富就是他競爭的產物——不擇手段要得到。如果命中沒有,你是得不到的。如果你非得要用搶銀行的方式得到不可,馬上災禍就臨頭。現世就有下牢獄的災禍,下一世就有下三惡道的果報,花報和果報都馬上會如影隨形——現前。這些人由於貪心,他就想占有,就想用不正當的手段——不是付出瞭勞動獲得,就想要占便宜,這叫“貪求無厭”。很多的罪惡就是由於他貪求無厭所導致。

  為什麼佛告訴人,包括自己修行,要少欲知足?少欲知足,他就減少很多造惡業的心理;他貪求無厭,就沒有辦法減少。那為什麼他貪求無厭,永遠不會有厭足的時候?貪心就像一個萬丈的深淵,你填不滿它。他作為貪官,貪瞭一百萬他還不滿足,要貪一千萬,甚至幾個億;幾個億還不滿足,可能幾十個億。不僅對自己的兒子這一輩想到瞭,孫子、曾孫子他都想到瞭。就是這個“貪求無厭”驅使。所以最終的結果他有什麼好日子可過哪?他到瞭貪得無厭的這個程度,他就不信因果,他“不信修善”能得善果,隻知道“我隻要有機會,我就貪”。實際上這種貪就是癌細胞。不信這種善因善果,所以他造作惡業就比高山還高——“犯惡山積”。

  到他生命終結的時候,他所貪來的一切一分錢都不帶走。有很多貪來的東西——實際上他一死,傢裡都起瞭內訌,或者傢親眷屬分配不均,甚至去打官司,甚至還會導致親戚反目、仇殺事件——他所貪的東西都消散瞭。然而他由貪這些東西所造作的惡業——這個惡業導致的這種苦報,就聚集在他身上瞭,他就必然被這個惡業牽引到三惡道裡面去瞭。到瞭三惡道裡去,他就遭受三惡道的苦刑。於是這個貪求無厭——造惡的結果,對自己沒有一點好處。然而造惡所得到的這些財富,徒然地為別人所占有瞭。這可不是一生忙忙碌碌為他人作嫁衣裳嗎?這才叫愚癡。

  一生都為這個財富——貪求,去過瞭一輩子,沒有一刻回到自己的內心世界,為自己的明德——佛性,去思維,去修行過一分鐘。所以他的一生是這樣度過的,就沒有一點善行可以依靠。你有一點善行,也可能不會墜的——三惡道——那麼深。“無善可怙,無德可恃”,沒有一點善德能夠把他停留在善道裡面,直接下三惡道。所以死亡之後墮三惡趣,在三惡道裡面永劫以來遭受痛苦。地獄的罪受完瞭,就到餓鬼道;餓鬼道(罪)受完瞭,就到畜生道;畜生道把債務還完瞭,輾轉地才得人身;得人身,由於是從三惡道裡面過來的,他肯定在人道裡面是非常下賤的——地位低下,非常愚癡,沒有智慧,非常弊陋。所以他就生活都不能自立,到處受人欺騙,身體怯弱。

  自己也會帶著三惡道的習氣造惡,造惡又使他的身心更閉塞,他的行為更是跟人道的行為相違背,就更讓人討厭,然後國法就會懲處他——因為他危害瞭他人的安全,那當然隻有到牢獄裡面去瞭。如果他從牢獄出來,又非常猛利地去報復,那就是提前結束生命,又到地獄裡面去。最近看一些報道,那些從牢獄裡面出來的人,再重新犯罪,你看他犯罪的情節那真是太惡劣瞭!他整個犯罪的情節——制造的那個東西,那真的是人道的東西都沒有。那想都想不出來,太殘忍瞭!所以他隻是形態上像一個人的樣子,他內心的觀念、他的行為,完全都是畜生的行為——殘忍的行為!這就是他導致“貧窮乞人”的一個原因。

  好,請看下面。

  “所以世間帝王人中獨尊,皆由宿世積德所致。慈惠博施,仁愛兼濟,履信修善,無所違爭,是以壽終福應,得升善道,上生天上,享茲福樂;積善餘慶,今得為人,乃生王傢,自然尊貴。儀容端正,眾所敬事,妙衣珍膳,隨心服禦,宿福所追,故能致此。”佛告阿難:“汝言是也。計如帝王雖人中尊貴,形色端正,比之轉輪聖王,甚為鄙陋,猶彼乞人在帝王邊;轉輪聖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復醜惡,不得相喻萬億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億倍不相類也;設第六天王比無量壽佛國菩薩、聲聞,光顏容色不相及逮,百千萬億不可計倍。”

  好,看這段。那麼為什麼帝王他是人中最為尊嚴的、尊貴的?“獨尊”——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一切眾生、一切臣民都是眾星拱月。這是由於他“宿世積德所致”啊!積瞭很多的福德所導致的這種福報。這個“積德”體現在什麼地方呢?他有這種仁慈之心——同體的慈心,就能把財物恩惠給他人,廣泛地進行佈施——博施濟眾。這些都是他同體的仁愛心、兼濟天下的善心所致。這就看出他這種帝王的福報,還是從他的慈悲心出來的,從他的佈施出來的,從他兼濟天下的胸懷出來的。這就是要有胸懷,要有道德。你說一個當大官的、當帝王的,如果沒有仁慈和道德,是做不到的。如果他沒有仁慈和道德的心,就像農民起義樣地占領這個皇位,他也是坐不住的。你看有些記載,那些農民起義領袖把真皇帝趕走瞭,他坐在皇位上都頭暈,都昏倒在地上——他坐不住的。李自成雖然把這個崇禎皇帝逼上瞭煤山去自殺,但是他又坐得穩嗎?他獲得瞭王位照樣紙醉金迷,沉迷在那種糜爛的享樂裡面瞭。他都沒有把“慈惠博施、仁愛兼濟”在他身上體現,他怎麼能坐得穩呢?

  然後他這個個人行為“履信修善”。講信譽,一個能做帝王的人那是一諾千金,駟馬難追。絕對不能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那是小人的行為,講話一定要算數。修十善業,很多皇帝他都很孝,對他人沒有違背,沒有鬥諍,這就說明他身心柔軟。他一定要有個人的這種道德修為。這樣他在臨命終時,隨著他的福蔭感應,就自然生到天上去瞭——做天人去瞭。能夠在天上——無論四天王天,還是忉利天,享受天堂微妙的五欲。這些天福享盡之後,他還有善在那裡——就有他的“餘慶”留下來的這種福報,所以他就下生為人。由於還有他的餘善——善因,所以他就自然地生到帝王之傢,生到富貴之傢。他生到帝王之傢作為太子,他就自然的尊貴。隻要作為太子,他不一出生下來也是錦衣玉食嗎?鐘鳴鼎食之傢嗎?那這些臣民乃至宰相看到他,都要尊貴他,因為他是帝王的種姓啊!

  他有福蔭,這種人一出生下來,他的長相都是很莊嚴的——“儀容端正”。他來的地方就不一樣——他從天上來的。一個從天上來的,跟一個從畜生道來的,你能相比嗎?他的來處都不一樣哪。天上來的,他肯定皮膚白白的、紅撲撲的,這個長相很有福報的,他就有天人那樣的模子——模子就不一樣。你從一頭豬裡面過來的,模子不一樣的。所以這種樣子又有道德又有儀容。“儀容”就是他的行住坐臥都有大人之相、帝王的氣象。所以大傢都很恭敬他,都喜歡接近他,都喜歡為他服務。他穿的衣服都是很好的衣服,那種綢緞——最好的這個衣料;他的飲食都是很精美的。他身上穿的衣服,包括他自身用的車馬,都叫禦。“服禦”,隨心所欲,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他有這個福報。皇宮裡面嘛!如果是一個太平盛世的皇帝,那這個國傢的財富太多瞭,他五欲的生活,那也跟天堂的生活不會相差得太多。這就是由於他宿世的福蔭,在他今生——這一生當中體現。“宿福所追”所導致的。所以能做帝王不是偶然的,這是他的福報。不是什麼人想當,就能當得瞭的;不是什麼人能夠推翻,他就能坐得穩的。

  所以佛就告訴尊者阿難——前面這一段都是阿難尊者說的——佛就跟他印證:“你說的是正確的。”“汝言是也”。這就是對於乞丐和帝王的第一番比較。第二番比較,剛剛講帝王,下面這段話是佛說的。雖然帝王在人中是最尊貴的,他的形貌、顏色也是最端正的,但是這個帝王——帝王在佛教叫粟散王,如果比起轉輪聖王——轉輪聖王就是能夠統治一四天下的,這個轉輪聖王,那具有三十二相這樣的福報,自然地感得七種珍寶,他的輪寶一天就能夠巡視一四天下——四大部洲。這個帝王跟轉輪聖王相比,他的容貌、形色又很鄙陋瞭,就好象乞丐跟帝王的比較一樣。

  好,那麼轉輪聖王在我們一四天下是最莊嚴的,也最有威德的,最有福報的,是他修十善業感召的一個福報。“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一四天下,是第一的。但這樣的轉輪聖王跟忉利天王相比呢,他又顯得醜陋瞭——“醜惡”。醜陋就是面貌很醜陋,這個“惡”不是邪惡的惡,就是長相不好看——醜惡,不能相比。這種不能相比,萬億倍不及其一,轉輪聖王又顯得很醜陋——跟忉利天王相比。原來釋迦牟尼佛有一次示現為轉輪聖王的時候,他能夠飛到忉利天,結果忉利天王對他很恭敬,給他飲食,給他什麼……他一看:“哎!這個天上,比我下面要享樂多瞭!”他就想奪取天位——忉利天王位。這一想——念頭一動,就給他墜下來瞭。說明他沒有忉利天王的福報,但你動瞭這個念頭都不行。

  好,那麼第四重比較,就是忉利天王如跟第六天王——他化自在天王相比,又是百千億倍不及其中一分,不能相比。也就是說忉利天王的容貌跟他化自在天王相比,又是醜陋。那欲界天當中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王形貌最莊嚴。最莊嚴的第六天王如果跟阿彌陀佛剎土中的菩薩、聲聞來相比,那麼他身上的光色、他的形狀、他的容貌就遠遠不及,百千萬億倍不及其中一分兩分。那第六天王跟極樂世界這些往生者的容貌相比,又顯得非常的醜陋。那你通過這五番比較,你就想一想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者他的容貌、光色是多麼的莊嚴!那我們就想像不出來瞭。我們連轉輪聖王的容貌都很難去想象,更何況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者的容貌。這就告訴我們,我們這些醜陋的眾生隻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就遠遠超過第六天王這種光色、容貌的百千萬億倍。這就是對前面第三願、第四願的展開,也就是對“虛無之身、無極之體”的一種詮釋。所以大傢要想美容,要想長相莊嚴,最好的方法去西方極樂世界。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凈土文化進修班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