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莊嚴品第九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作者: 太虛大師2022-08-24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功德莊嚴品第九)

  太虛大師講述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閩南佛學院

  戊二 功德莊嚴

  功德莊嚴品第九

  此品之所以得名‘功德莊嚴品’者,本經說:“住阿蘭若功德成就”,這即明修習何種功德,作為菩薩莊嚴乃至成熟佛果莊嚴。德者、得也,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中有得之一法,即成就的意義,也即是得到瞭的意義。無論修習何法,到瞭成就的時期,這就是得。德上加一功字,這顯然是由於用瞭一番功夫,才有所成就。‘不經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可謂至理之言。功德二字,在佛典或可以名之曰修德,即是由修習而成功的德。然功德實包括修德與性德而言,性德即本來性具之德,是三因中的正因佛性,三德中的法身;修德即是修成之德,是三因中的瞭因、緣因二佛性,三德中的般若、解脫二德。但二德相即不離,性德不離修德,修德不離性德。顯性德藉有修德,以無漏法而言,若沒有本有種子,則無漏之法即不能生起,所以修不離性。但若沒有修習的功用,則本有種亦無從顯,也不能發生現行,所以性亦借修之功能乃欣欣然而增長。所以、性修互依增上也。菩薩所修以及佛果所成之德,大概有三種:在天臺宗依涅槃經講,即法身、般若、解脫之三德;在法相唯識宗經論講,即斷德、智德、恩德。智德,即從本有熏增之無漏種所生起,都攝智德之相應及所緣等諸法,因智相增盛,名為智德。斷德,一面斷除煩惱、所知二障,和分段、變易二死,另一面即由斷而顯──即二空所顯真如法性非安立諦的清凈法界。恩德,佛菩薩初發心的宗旨,原為普利群生;佛以大慈大悲故,普救一切眾生,從斷智而起大用,以大悲願力現三種輪而為眾生說法:一、神通輪,又雲神變輪,由佛之身業現種種的神變,使眾生生起正信。二、記心輪,又雲鑒機輪,以佛之意業分別眾生之心行差別,記心即識別眾生之心的差別義。三、教誡輪,又雲正教輪,以佛之語業教誡眾生而使修行。這三種,身、意、語次第之作用,先以神通導之,次以記心鑒機,次以教誡使行正道。雜集論卷一雲“神通記說教誡變現等無量調伏方便,導引所化有情令心界清凈”。這、能摧碾眾生惑業,故名曰輪。如對地上菩薩說法,則現受用身;對地前菩薩以及凡夫等說法,則現變化身。所以,無論地上或地前菩薩以及凡夫等,佛對之皆有恩德。此三德為菩薩所修習,也是如來所成就的。此經如來所入三昧,曰瓔珞寶莊嚴,亦以此三種功德成就為瓔珞寶莊嚴。所以菩薩應該修習此功德,才有淘煉進化到佛果之一日。

  己一 慈氏啟請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住阿蘭若功德成就當得作佛,菩薩雲何修諸功德而能住是阿蘭若中?惟願世尊為我解說”。

  彌勒的問意,覺得出傢菩薩,固然如佛所說住阿蘭若功德成就,但究應如何修諸功德而能安住阿蘭若?如何住阿蘭若修諸功德?這問意,即傳達出內心要為地前菩薩以及三界眾生說法的秘意。

  己二 釋尊解說

  庚一 以具一德明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汝善男子當修學者但有一德,是人應住阿蘭若處求無上道。雲何為一?謂觀一切煩惱根源,即是自心,瞭達此法,堪能住阿蘭若處。所以者何?譬如狂犬被人驅打,但逐瓦石不逐於人。未來世中住阿蘭若新發心者亦復如是,若見色、聲、香、味、觸法其心染著,是人不知煩惱根本不因五境從自心生,即此名為未能善住阿蘭若處。以是因緣,樂住寂靜求無上道一切菩薩摩訶薩等,若五欲境現前之時,觀察自心應作是念:我從無始至於今日,輪回六趣無有出期,皆自妄心而生迷倒,於五欲境貪愛染著,如是菩薩名為堪住阿蘭若處。若有人問:何等有情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指是人於當來世出三界苦破四魔軍,速成菩提入佛智慧,一切世間天龍八部阿蘇羅等皆應供養。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以清凈心供養如是住阿蘭若真善佛子,所獲福德無量無邊。若復有人以眾珍寶供養悲母,所獲功德亦無差別,何以故?是人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正*輪度人天眾,紹三寶種使不斷絕,當為眾生作歸依故”。

  佛的意思,隻要修學一德,即能安住阿蘭若,修諸功德而上求無上菩提,因為此一德是總持一切功德。此一德,即“謂觀一切煩惱根源即是自心”,這即是‘心地觀’之所在。從報恩品起,一層一層的說下來,至此,才顯示此經修觀的法門瞭。這與華嚴經“三界唯心”的意義相合。一般人以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兩句話,可相提並論,在平等方面說,當然無甚區別;但是,在差別方面說,就有點不同瞭。“萬法唯識”,通於有漏、無漏諸法,范圍極其廣大。“三界唯心”,僅僅限於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三界而言,意義比較狹小。可以說,前者通於有漏、無漏的,而後者僅有漏而已。三界之內有五趣有情,此三界五趣從何而來?由能造的福業、非福業、不動業而所招有漏的果報而來。漏,即是煩惱。煩惱有總、有別,總則有六種根本煩惱,即貪、嗔、癡、慢、疑、見。別則有一百二十八種根本煩惱,如成唯識論卷九雲‘煩惱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隨煩惱,此皆擾亂有情身心,能障涅槃’。既然漏即煩惱之法,也即是染污之法,是破壞的東西;如破房屋一樣的破壞、污穢,住在裡面怎能安然過活?這三界從貪愛等煩惱生起,所以都有煩惱漏在其中;不但惡、無記法是漏的,善的福業、不動業,也都是漏的,都帶有煩惱法的涵素。所以,三界五趣之法,都以煩惱為根本。如觀十二因緣,由無明所發,愛取所潤,但煩惱根源畢竟安在?此眾緣所生起的煩惱,不過由有情自心的心心所法為其體罷瞭,既煩惱在各個有情心心所中,一切煩惱即是三界有情心心所的虛妄分別為體,正所謂“三界唯心”。心有心王、心所之不同,心王有八,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識。此諸識有各各相應的心所法之不同,如前五識有三十四,第六識有五十一,第七識有十八,第八識有五。第七識現行常有煩惱相應;前六雖時有善法生起,但以第七識為所依根,雖不直接與煩惱相應,而間接已與煩惱結不解之緣瞭。所以,前七識心王與心所皆不離煩惱而生起。雖然第八識現行無煩惱俱起,但因前七所有現行之煩惱所熏成的習氣都藏在其中,所以亦不能脫離染污的范圍。固然第七即前六之染污根,而第八被第七執為自我,且為藏納諸染習之處,所以亦即是染污法之源。以自心為煩惱根源,誰曰不然?若能如此一層一層甚深的觀察,瞭知煩惱法的根源,則善能瞭知煩惱,亦能瞭知“三界唯心”。若要解脫煩惱,即在自心上解脫,不假外求。如此,才可以住阿蘭若修諸功德,不致盲修瞎煉。

  在凡夫初發心人,無論對於何種事情發生,都誤以為環境所致,而不知自心所驅使。如狂犬若你戲弄它,拾瓦石打它,它隻追逐瓦石咬而不追逐人,以為是瓦石打它,隨瓦石所轉。初發心學道之人亦如是,若遇六塵之境,則迷失其本性瞭,一味地貪求無有厭足之時。或者以為六塵是可怕的東西,所以逃避他。無論追求或逃避,皆是昧卻自心,執著外境。由此,不瞭外境從心而現,則趨有逃空,墮落二邊,漠然無所明瞭。一般人都以五塵為外境,至於意識境,則亦有知其為由心現的,如煩惱在五境,要逃避五塵外境而修行。為什麼佛菩薩不為五境所染污而有煩惱呢?如因逃避五塵而住阿蘭若,難道山林草木以及飛禽走獸不是五塵境嗎?這種修行,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一般人,於五塵外境,不瞭知由內心所生起,於是趨避分別,在自心上留下瞭煩惱的印跡。其實、這都是第六獨頭意識非量的帶質境,而不是前六識同時現量的性境。若不能明瞭前六識現量境,不瞭唯心,則不宜安住阿蘭若,也不能修學大乘法。所以、若五塵外境現前,應該反觀自心,要念念不舍的這樣觀察:我從無始至今生,流浪在輪回六道之中,皆因自心虛妄分別,而生起顛倒迷惑邪見,一失足成千古恨。若能如此觀察,正所謂唯心識觀,則能住阿蘭若。固然,證唯識境,唯有後得智,但是勝解行位──十住、十行、十向──菩薩,正應該修習唯識觀;二乘人回小向大,亦應修習此觀,降伏分別法執,以啟發法空勝智。所以說“萬法唯識”觀者,因眾生不瞭知外境而互相爭逐競鬥,致引起非人道的慘劇。而今遍一切處,皆是這物欲橫流,所以要挽救眾生之種種苦痛,斷我法二執,必須修學此萬法唯識觀。

  四魔:一、煩惱魔,貪等煩惱能惱害身心。二、蘊魔,色等五蘊即是種種的苦聚。三、死魔、死能斷人的命根。四、自在天魔,即欲界第六天的魔王,能害人間的善事。此四魔以第四魔為魔,其他三魔皆類從而稱魔(見義林章卷六)。若有人問:什麼人於未來世當得作佛?當然是能修此三界唯心觀者;因為他能超出三界之苦,破除四魔,乃至入佛知見。如我們以清凈心去供養他,所獲福德無量無邊。報恩品裡講過:若以微分少物供養悲母,與供養佛無有差別;供養住阿蘭若修唯心觀者,亦復如是。真正修唯識觀者,能從資糧位進而加行位而證入聖位而現三類化身,具足成佛功德,為眾生大歸依處。依大乘法來講,佛現應化身為地前菩薩說法。而現化身成佛,在諸聖教中說,凡初發心住菩薩都可以八相成佛。天臺傢以為圓教有此義,不許別教有此義,其實在華嚴、起信、及法相宗講,都許可在初住位菩薩就可以八相成佛。

  庚二 以離二過明

  “復次、善男子!有二種法系縛行者,令不堪任住阿蘭若:一者、愛樂斷見邪法,二者、愛樂財寶樂具。又善男子!有二種人,不堪居住阿蘭若處:一者、具足憍慢,二者、惡大乘法。又善男子!有二種人不應居住阿蘭若處:一者、邪見不信佛語,二者、身自破戒,策役持戒。如是等人,不應居住阿蘭若處求無上道”。

  此中明有二種過法,使你不能住阿蘭若,可分三類來說:一、在傢凡夫:1.以為人死瞭就沒有瞭;2.如唯物論者,以為人間唯五欲之樂,隻要有金錢就可以享受,所以貪著金錢。二、出傢凡夫:1.有憍慢心者,恃自己稍有學問或功德,就變為‘誇大狂’,不能虛心謙下;所以修學佛法者,應首先把憍慢心根本掃盡。2.因有憍慢心生起。隻求自利、自解脫,有德者不去恭敬,有苦者不去悲憐、救濟,這與大乘佛法背道而馳。三、佛法中修行稍有心得的出傢人:1.隻要相信佛理,縱然憍慢到某種程度,還可以挽救;倘根本不信仰佛理,即佛在世亦無法可施。自以為我超過佛菩薩,以為佛說的教法不過為愚夫愚婦一般人說,我則超然不復相關,這種邪見堅深,難以拔濟。3.破戒,這不是沒有受過戒,是稍有禪定工夫,妄心稍息,即覺萬法空無所有,以為我是無所謂戒的瞭;你們持戒的,都是淺薄凡夫,應為我所驅策使用。如脫離瞭此三種的二過法,才可以住阿蘭若,有成佛的希望。

  庚三 以諸四法明

  “復次、善男子!具四種德,應當安住阿蘭若處。雲何為四?一者、名聞,總持不忘;二者、分明,能解妙義;三者、正念,常不放逸;四者、隨順,如教而行。善男子!若有佛子成就如是四種勝德,應當安住阿蘭若處,修菩薩行求無上道。復次、善男子!出傢菩薩復有四德莊嚴自身,住阿蘭若求佛智慧。雲何為四?一者、大慈;二者、大悲;三者、大喜;四者、大舍。善男子!如是四法,能生一切福德智慧,利益安樂無量眾生,速證無上大菩提法。復次、善男子!出傢菩薩復有四德,持戒清凈能至菩提。雲何為四?一者、恒住四無垢性;二者、常行十二頭陀;三者、遠離在傢出傢;四者,永離諂誑嫉妒。善男子!一切菩薩依此四法,永離生死得大菩提。[復次、善男子!出傢菩薩復有四法,永離生死得大菩提。](此段若非衍文,即系闕誤。)復次、善男子!出傢菩薩復有四法攝一切善。雲何為四?一者、凈持禁戒,復有多聞;二者、入諸三昧,能具智慧;三者、得六神通,兼修種智;四者、善巧方便,又不放逸。善男子!如是四法,三世菩薩共所修學,汝等佛子亦應修習,疾證廣大無上菩提。復次、善男子!出傢菩薩具四種法,於菩薩行得不退轉。雲何為四?一者、佈施;二者、愛語;三者、利行;四者、同事。善男子!如是四行,趣菩提路,利生根本,一切菩薩皆應修學。復次、善男子!出傢菩薩復具四德住於蘭若,持戒清凈莊嚴自身。雲何為四?一者、觀察自無本性,伏斷二執證無我故;二者、他身亦無本性,於怨親所離憎愛故;三者、身心快樂,心心所法無分別故;四者、得平等智,生死涅槃無差別故。善男子!如是四法,一切菩薩所應修習,汝等佛子亦當修習,遠趣無上正等菩提”。

  “復次、善男子!一切菩薩復有四願,成熟有情住持三寶,經大劫海終不退轉。雲何為四?一者、誓度一切眾生;二者、誓斷一切煩惱;三者、誓學一切法門;四者、誓證一切佛果。善男子!如是四法,大小菩薩皆應修學,三世菩薩所學處故。復次、善男子!出傢菩薩復有四法,住阿蘭若持戒清凈,雲何為四?一者、愛樂空性,空所顯故;二者、得無恐怖,證三昧故;三者、於諸眾生起大悲願,四者、於二無我無厭背心。善男子!如是四法,一切菩薩入聖要門,依此四法斷二障故。復次、善男子!出傢菩薩復有四法,住阿蘭若善持禁戒莊嚴其身。雲何為四?一者、永舍我見;二者、舍我所見;三者、離斷常見;四者、深能悟解十二因緣。善男子!如是四法能除毀禁,守護凈戒莊嚴其身。復次、善男子!出傢菩薩住阿蘭若,又觀四法能護禁戒,妙行增修趣求佛智。雲何為四?一者、觀察五蘊生滅;二者、觀十二處如空聚落;三者、觀十八界性同法界;四者、於俗諦法無舍無著。善男子!如是四法滿一切菩薩所應修學,是故佛子住阿蘭若,一心修習求無上道。復次、善男子!出傢菩薩住阿蘭若,具足四堹持戒清凈,莊嚴自身。雲何為四?一者、成就不見身觀;二者、成就不見語觀;三者、成就不見意觀;四者、遠離六十二見,善能成就一切智觀。善男子!若有佛子成就如是四種清凈,現身證獲正性離生,乃至速證無上菩提。以是因緣,汝等佛子觀如是等四種法門,斷四惡道證四涅槃,盡未來際度諸有情,令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依本經的原意,應有十二段,但缺少一段,所以隻十一段。每一段有四法,現在分別解釋於下:

  第一、即是四種德:1.不忘所聞的教法;2.瞭解義理;3.既有瞭理解,依理而行而正念生起;4.依教奉行。若此四德具足,才能住阿蘭若處。如出傢的菩薩修菩薩行,應以此四法而修。依佛法,修行必須依出世間的無漏聖教為根本,聞教後進而理解,才有正念生起,有瞭正念當前而去修行菩薩行,不致趨入迷途,才不是盲修瞎煉的人。

  第二、四無量法:1.大慈;2.大悲;3.大喜;4.大舍。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喜、見人離苦得樂而生慶悅;舍、如上三種舍之而不存著,又能舍怨舍親而怨親平等。所謂無量者,因為普緣無量眾生,引無量之福,平等利益一切眾生。如俱舍論二十九雲“無量有情為所緣故,引無量福故,感無量果故”。此有淺深之不同,從淺至深次序井然,達到證入無上佛果,福德智慧才圓滿。

  第三、四德:要想出傢基礎堅固,非持戒不可;若能持戒,則能成就無上菩提。1.恒住四無垢性;2.常行十二頭陀:此二種在上面都講過。3.要遠離在傢而出傢;4.要永離諂誑、嫉妒。諂誑是騙人,嫉妒是憎人。若依此四法修行,則能永離生死苦海得大菩提。嫉妒的意義:害賢曰嫉,忌能曰妒,謂為其賢能於己而惡之。總之、凡他人有榮幸之事,則對之生可惡之念曰嫉妒,正是隨喜心的反面。

  第四、四法:此四法是總攝一切善法的陀羅尼法。1.持凈戒而還要有多聞,若能持戒不能多聞,或能多聞不能持戒,這是偏一於一面而不能攝善法。2.要定慧雙修,如智慧無定是散慧,如定無智慧則易流入邪定。3.要得六神通,同時要修得大乘的種智──利人的種智,如同辟支佛一樣的隻能現通,這簡直對於大乘佛法茫然莫明。4.要能夠善巧方便,還不要放逸,世人每每有善巧者即易流於放逸,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

  第五、菩薩四攝法:菩薩之所以能利人者,以此四法為根本,如瑜伽菩薩戒即依菩薩的‘六度’、‘四攝’為菩薩行。1.佈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但不一定要舍頭目髓腦才算佈施,隻要隨所有的能力去做應做的佈施工作,能為公眾服務謀利益,也是佈施。無畏施,也並不一定到菩薩地位才有,無論何種大小動物或個人或團體──社會國傢,有重大的災難降臨,我能隨力報弭災除難,即是無畏施。2.愛語,以他人歡喜聽的言語為眾生說法,隨眾生根性而以善言譬喻,令眾生皆能信入。3.利行,菩薩以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凡有利益皆歸諸眾生,而自己能刻苦耐勞。4.同事,菩薩以法眼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而分形示現,所謂同其光、和其塵,使同其所作令沾利益。此四法名曰四攝法者,唯此才能攝受一切眾生皆歸佛道,所以出傢菩薩要切實去修學實行。

  第六、具足四德,方有安住阿蘭若之可能,也就是方能住阿蘭若而修成佛之功德,菩薩應以此功德而莊嚴自身。四種功德是:一者、觀察自身皆為五蘊、四大眾緣會聚而成,無有堅固之實體,故即證二無我性斷除我法二執也。由執我為實故起二執,今悟我空即證無我性也。二者、從自身無我推知他身亦復如是,瞭知自他平等無我之理,即無有一切親疏、欣厭、喜樂、憎惡,自他平等故,同一無我理故,乃至同一法身無我性故。三者、世人所有欣、厭、憂、惱、苦、樂受等,皆由執我而起,令心不安,恒時住於矛盾狀態之中;今瞭平等無我理故,自他人我無分別故,則身心快樂得大安然也。四者、依前我法自他平等無有憎惡親疏差別,即得平常之智,瞭知生死涅槃無差也。由生故有死,由有染故而後有凈,今既人我性空,則生佛平等,涅槃生死無有差別。離涅槃性即無生死可得,離生死外亦無涅槃可得,所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故於生死海中利益眾生,無有生死涅槃相之可得可畏也。若能如是修行,乃能行菩薩道。但是此中所明修行,要皆是三阿僧企中初阿僧企,地前菩薩所修之行門也。

  第七、即以發宏誓願,能住阿蘭若和能經三無數劫無有退轉。一者、菩薩發心,目的即在度諸眾生,故第一誓願即眾生無邊誓願度也。二者、眾生從如何度之,故煩惱無盡誓願斷。三者、但煩惱差別無量,而對治法門亦復差別無量,故法門無量誓願學。四者、如是無量法門,若欲運用善巧無礙,除非完成佛果功德不可,故佛道無上誓願成。為度眾生故,為欲成熟一切有情故,故菩薩成佛,非為個己而實為眾生也。佛果功德,即無住涅槃及智、斷、恩三德,與佛果上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初發心菩薩,無有威德莊嚴,即名為小;初地以上之菩薩,具足福德智慧,故名為大也。

  第八、一者、空,即我法二空或十八空等,由此二空、十八空等所顯之理,即為空性;菩薩愛此空理,故住阿蘭若也。空所顯故者,菩薩初從勝解行地乃至十地滿心,都依法空所顯而修一切之行;如地前菩薩依空理而修,初地以上菩薩即依證此空性而修行佛果,故菩薩愛樂空性也。二者、菩薩因證諸法法性之正定,瞭知生佛平等無有差別之相,故無恐怖也。三者、此空所顯之理即平等性,因觀自他平等、物我無二,菩薩即起同體大悲願力以度眾生。四者、由空所顯,瞭知平等無二之理,通達緣生體空,即證二無我性,無有厭舍也。要門者,謂此四法即是菩薩勝道之捷徑。勝道者,即無漏智慧,因此無漏智慧為勝道自體故。此勝道之義,約所證邊言,即真如法界之性;約相應之心法而言,即相應之善心心所法;約所成之法而言,即一切純無漏之善法也。總之、依此四法而行,即觀二空,證二無我,斷二執,遣二障也。

  第九、重在離我我所見,伏除斷常見執,悟達十二緣起之深旨。換言之,即於此十二因緣法上,舍除斷常、我我所見也。因觀十二因緣之法故,即瞭知此業感從無明而起,因緣所生,實無有我、我所見,及斷、常見也。十二因緣者,從無明乃至老死,分為惑、業、苦三道,過、現、未兩重因果,即苦集二法。此十二因緣法,雖為辟支佛之所獨修,而實為聲聞菩薩修行之通法,至佛究竟位方能圓滿瞭知而實證也。

  第十、即是觀三科法而住蘭若,護持禁戒。此中所言戒者,因戒為一切行之基,為一切菩薩修行之軌范,故於明諸四德中,各德皆具足戒義也。蘊者,聚集之義,即合此有為諸法而分為五類,如長、短、方、圓、青、黃、赤、白為色法類。觀此色等五類之法,法法皆是剎那剎那生滅不停,故名五蘊為生滅法也。處者,即生長門義,因內有六根、外有六塵,各於其處發生其識緣一切境,故名門義和處義也。觀此十二處法皆從緣生,故空無所有,因空無所有故,如空聚落能生一切虎狼獅豸,亦即最為恐怖、危險之處也。界者,分段隔別義,即此六根、六塵、六識諸法,各有個別種性之法體,依此立為十八界也。但此各別體性,微細觀之亦究竟不可得故,若有所得即有障礙,則諸法即不能安住。且此不起之法,今復安住何處?所以法法互遍互融,體同法界也。法界者,即真如法性;亦即總括一切法而言,因此一一法互相遍滿故,故一法總為一切法,即法界也。如上三科諸法,舍之即落於損減執邊,著之即屬於增益執邊,所以觀一一法如幻如化而有,若瞭性空法本如是,即於俗法無舍無著而不追求也。

  第十一、四觀:四觀者,前三是三業之觀,後一是總括前三和包羅一切邪見之觀也。別言之,即是觀身是幻不起身見,即無有能起身見之執著而達平等真如之法性。觀一切言語性空,不見妄言、綺語等四惡業及四善業之形象,故體即真如。觀意即心心所法皆眾緣起,空無自性,即不起心心所法之分別,即同真如無有可見可取之意也。總言之,即遠離六十二見,舍棄一切不正見之身、口、意三業也。六十二見者,依智度論說:即以身見──薩迦耶見、邊見──斷常二見為根,於五蘊法上各執為我、我所、我有、屬我之四種,即依五蘊合成而為二十;此二十法復以三世配之,及加根本之二見,遂成為六十二見也。然此六十二見,大小乘論各有不同,如顯揚論、瑜伽論等,即以前際十八見、後際四十四見為六十二見。前際者,依過現法而執我也,其中共有十八邪見:即四遍常、四一分常、二無因、四有邊無邊、四不死矯亂。四遍常,如數論等執著現實界之萬有,雖有轉變遷流,但其體常住不變也。四一分常,如計梵天上帝等是常,而從此上帝等所產生之物即是無常,故名一分常也。二無因,有二種計著:一者、即依無想定、無想報等而計虛無之外道,因觀過去無數劫前之諸法,其相冥然,故計萬有從無生也。二者、即自然外道,執萬物都是自然而有,不待因生故。又此兩種執,前屬定力而起,後乃從理想推度而來也。四有邊無邊,即橫計世界上下、左右之有無邊際也。四不死矯亂,即是以矯避言語以使人恭敬也。後際者,依現未事而執我也,此中共有四十四種:即是十六有想、八無想、八非有想非無想、七斷滅、五現法涅槃。茲不繁述。一切智者,依智度論明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而一切智即證諸法法性之智也。但在其餘諸論中,所謂一切者,即一切界、事、品、時:一切界,界有有情界和器世界,廣之即欲、色、無色之三界與無漏界。一切事,事即有無為法,廣之即三科、五位、百法等。一切品,品即於一切事上顯其差別之義,即常、無常等之差別也。一切時,時即過、現、未之三世,如過去有過去,乃至未來有未來也。若作如此講,即等於一切種智。又此一切智者,即於一切種種之智無不瞭知,名一切智也──此中二義皆可取。善男子下,顯住阿蘭若之菩薩,若能如是修行,現身即能證得正性離生乃至速成菩提也。正性離生,有大小乘之不同,小乘於須陀洹之初果獲正性離生,大乘於初地見道時得正性離生。正性,即真如實性。此性離去生滅無常之相,故名正性,即離有漏之生相也。以是因緣下,即總結以上明諸四法之功德。觀如是等,即是各種四法門。斷四惡道者,四惡道即是修羅、地獄、餓鬼、畜生,證初地或初果,即離異生性而證同聖性,在三界中,隻在天人兩道受生,故名斷四惡道也。證四涅槃者,四涅槃即自性、有餘、無餘、無住。自性涅槃,即諸法之法性,一切眾生皆所共具之涅槃也。有餘、無餘,此二通大小乘義,小乘於阿羅漢果業報身尚在之時,即為有餘涅槃,因惑種已斷業報身未舍故;待後起十八神變,灰身泯智而入涅槃,無業報身故名無餘也。大乘以有為無漏功德,在佛果上無有斷盡,即為有餘涅槃;佛果位一切煩惱、二障、二死、二執畢竟無有,即為無餘涅槃也,無住,此一不通小乘及大乘之因地菩薩,唯佛獨有,如十地菩薩雖修無住,但未圓滿,故亦不名無住涅槃也。以上諸四法,第一種即地前菩薩之所修行,第二乃至十一,即是十地菩薩各地依次所修行之四法門觀;但此十法門,地前菩薩亦應隨所修學也。

  庚四 以諸八德明

  “復次、善男子!出傢菩薩住阿蘭若,具足八種三昧清凈莊嚴自身。雲何為八?一者、獨坐蘭若三昧清凈,二者、遠離綺語三昧清凈,三者、遠離五欲三昧清凈,四者、調伏身心三昧清凈,五者、飲食知足三昧清凈,六者、遠離惡求三昧清凈,七者、遠離因聲起愛三昧清凈,八者、為眾說法不求利養三昧清凈。善男子!應當修習,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復次、善男子!出傢菩薩住阿蘭若,復有八種智慧清凈,雲何為八?一者、五蘊善巧智慧清凈,二者、十二處善巧智慧清凈,三者、十八界善巧智慧清凈,四者、二十二根善巧方便智慧清凈,五者、三解脫門善巧方便智慧清凈,六者、能滅一切煩惱善巧方便智慧清凈,七者、能滅隨煩惱善巧方便智慧清凈,八者、能滅六十二見善巧方便智慧清凈。善男子!如是八種智慧清凈,汝等菩薩當勤修習,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復次、善男子!出傢菩薩住阿蘭若,復有八種神通清凈莊嚴自身。雲何為八?一者、於諸色法得無障礙天眼善巧方便神通清凈,二者、於諸聲境得無障礙天耳善巧方便神通清凈,三者、於諸眾生心心所法得無障礙他心智善巧方便神通清凈,四者、憶念過去生處死處得無障礙宿住智善巧方便神通清凈,五者、能往十方無數佛剎得無障礙神境智善巧方便神通清凈,六者、能知眾生漏盡未盡得無障礙漏盡智善巧方便神通清凈,七者、能滅一切煩惱得無障礙無漏智善巧方便神通清凈,八者、現見自身一切善根回向眾生善巧方便神通清凈。善男子!如是八種神通清凈,十方菩薩同所修學,汝等菩薩亦應修習,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復次、善男子!出傢菩薩住阿蘭若,現身獲得八種清凈。雲何為八?一者、身業清凈,二者、語業清凈,三者、意業清凈,四者、正性清凈,五者、正念清凈,六者、頭陀清凈,七者、離諂清凈,八者、一念不忘菩提心清凈。善男子!若有佛子住阿蘭若,具足如是八種清凈,現身成就無邊善根,不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次、善男子!出傢菩薩復有八種多聞清凈莊嚴自身。雲何為八?一者、尊敬和尚阿阇梨多聞清凈,二者、遠離憍慢生謙下心多聞清凈,三者、精進勇猛多聞清凈,四者、安住正念多聞清凈,五者、為求法者說甚深義多聞清凈,六者、不愛自護毀他多聞清凈,七者、常能觀察一切善法多聞清凈,八者、聽聞正法如說修行多聞清凈。善男子!如是八種多聞清凈,汝等菩薩皆應修習,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以下,即明住阿蘭若之功德也。此中共有五段,第一、以八種三昧而明八種法。略言之,即住阿蘭若處修諸三昧,能遠離一切戲笑喧嘩及種種貪求五欲適意之聲,而增長身心清凈,速證無上菩提也。第二、以八種智慧而明八德。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略義已如上述。二十二根,根者增長之義,即是助他法而令他法轉益增勝,為其生起之功能也。二十二者,即眼等五根──於五識有增長義,意根──意識有增長義,男、女二根──繼續傢族有增長義,命根──一期相續有增上義,五受根──苦、樂、憂、喜、舍五法與能受用業果有增上義,信等五根──信、進、念、定、慧於世間凈有增上義,三無漏根──未知、已知、具知於出世凈有增上義,共成為二十二也。第三、以八種神通而明八種善巧也,於諸色法得無障礙天眼,世人肉眼皆為色法所障,而此天眼即於色法之上超過人眼之所見,而不為色法所障故名無障礙也。他心智,即他心通,善能瞭知他心故。宿住智,即宿命通,知過去一切法故。漏盡智,即漏盡通,即斷盡煩惱所得之智,唯無學獨有也。以自身之功德,回向一切眾生,利益一切有情,此即正明十回向菩薩所修行之法門也。第四、以現身獲得清凈之法而明。身、口、意三業清凈,即以十善法而戒十惡也。正性,即是安住真如法性,隨順真如法性而修行也。一念不忘,即心專一境義,即以菩薩心為前提而利益一切眾生,此是菩薩根本法也。第五、以多聞清凈而莊嚴自身修證佛果也。多聞者,凡未得聖位之菩薩,或是初發心菩薩,即依諸佛菩薩清凈無漏界中所流出之聖言教量,依文思義依理起修也。若值諸佛菩薩出世之時,即親近諸佛菩薩而修行也。如華嚴經中之善財童子,遍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即是從多聞而得清凈也。和尚,此雲親教師;阿阇梨,雲軌范師。

  己三 結明法益

  庚一 佛說當益

  爾時、世尊說如是等菩薩行已,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我涅槃後後五百歲法欲滅時,無量眾生厭離世間,渴仰如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入阿蘭若,為無上道修習如是菩薩願行,於大菩提得不退轉。如是發心無量眾生命終上生睹史天宮,得見汝身無邊福智之所莊嚴,超越生死證不退轉,於當來世大寶龍華菩提樹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五百歲,有種種解說不同:有謂佛滅度後之五百歲,即佛滅後之五六世紀;有謂釋尊正法五百歲即入於像法;末法也;有謂佛滅度後五百歲中之最後五百歲,正法、像法各千年之末法也;有說末法中最後之五百歲也。總之,即佛滅後法寶欲滅之時。若有眾生發如是心,命終必得上生兜率陀天,得親彌勒,後於菩提樹下隨彌勒同轉*輪也。如是者,即是依本品中之具一德明、離二過明、諸四法明、諸八法明也。睹史天,即兜率陀天。

  庚二 經敘現益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二萬五千新發意菩薩,於菩提行將欲退轉,聞如是法發堅固心,超十信位至第六位。三萬八千凈行婆羅門,永斷邪見得大法忍及陀羅尼。七萬六千人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以上明記當來之益,此即結集經人敘說佛說法時,法會中聞法之利益也。新發意菩薩聞如是法,即於將欲退失之菩提心法轉復增勝,超十信位至第六位。簡言之,即是超過十信心位而至十住中,第六不退位也。凈行婆羅門,在印度有此種行人,本修自己所修之道,奉持自己所奉之邪法者;但今自聞佛法後,即舍自己之邪法而奉行佛說之正法,斷除邪見得大法忍也。忍即忍可,於諸佛法能忍可於心,無有疑惑得決定勝解也。無等,即是涅槃,此無等等即是發起等於無等之無上菩提心也。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