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義記(卷第四)
太虛大師講述
十四年夏在寧波天童寺講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四
己十一 如來覺性門
庚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三藐三佛陀,我及餘菩薩摩訶薩善於如來自性,自覺覺他”。佛告大慧:“恣所欲問,我當為汝隨所問說”。大慧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為作耶?為不作耶?為事耶?為因耶?為相耶?為所相耶?為說耶?為所說耶?為覺耶?為所覺耶?如是等辭句,為異為不異”?
前所講如來知見,即如來體性,然亦是就自證上明,此則在化他悟他上更加抉擇討論。現世及後來諸菩薩善於通達究竟圓滿正遍知之自性,可為來問眾生如理開導,不致墮於妄想,此佛所以任大慧之所問而為答也。大慧所問種種,擬佛自性辭句,此中略舉五對以發其端,請佛辯其為異不為異也。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佛告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如是等辭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過故。大慧!若如來是事者,或作、或無常,無常故一切事應是如來,我及諸佛,皆所不欲。若非所作者,無所得故,方便則空,同於兔角、槃大之子,以無所有故。大慧!若無事、無因者,則非有非無,若非有非無,則出於四句。四句者、是世間言說;若出四句者、則不墮四句,不墮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來句義,亦如是,慧者當知。如我所說一切法無我,當知此義、無我性是無我。一切法有自性,無他性,如牛、馬。大慧!譬如非牛、馬性,非馬、牛性,其實非有非無,彼非無自性。如是大慧!一切諸法非無自相,有自相;但非無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無生、無自性,當如是知。如是如來與陰非異非不異;若不異陰者,應是無常;若異者,方便則空。若二者,應有異。如牛角,相似故不異,長短差別故有異;一切法亦如是。大慧!如牛右角異左角,左角異右角,如是長短種種色各各異。大慧!如來於陰、界、入非異非不異。如是如來、解脫非異非不異,如是如來,以解脫名說。若如來異解脫者,應色相成;色相成故,應無常。若不異者,修行者得相應無分別,而修行者見分別,是故非異非不異。如是智及爾焰非異非不異。大慧!智及爾焰非異非不異者,非常非無常,非作非所作,非有為非無為,非覺非所覺,非相非所相,非陰非異陰,非說非所說,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故,悉離一切量;離一切量,則無言說;無言說則無生;無生則無滅;無滅則寂滅;寂滅則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則無事無因;無事無因則無攀緣;無攀緣則出過一切虛偽;出過一切虛偽則是如來;如來則是三藐三佛陀。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離一切根量”。
佛以大慧所問辭句,擬議佛之自性,皆有過非。且言事因,事是果實,因是因能,而如來非可在功能、事實上妄揣也。如來圓滿無際,非因而因,非果而果,不可執說,故非造作亦非無常。夫世間一切事事物物,皆造作無常,如來若是造作無常,一切事應皆是如來;此為諸佛皆不可忍。然如來亦非非果事,若非果事,則菩薩六度、三祇之精修,豈非空無所獲?但一如來杜撰虛名,非因所成之果事故。是故如來非因非果,亦非非因非果,超於世間四句之見,以無相違及戲論故。蓋世間四句義,皆由執有一法而起,說有說無,非有非無,皆虛妄意識所分別,非同佛之所說,正遣一切分別。佛恐末世誤會,妄計如來墮於四句,故特詳辨。又、一切法無我者,法法緣起無礙,於中無有主宰我性,非無一切法也。所以一切法但無我,並非無一切法自性,不過言其無妄計之我及自性外之他性。譬如牛無馬性,馬無牛性,然非無牛、馬之自性。又、一切法非無自相,自相者、離言說分別之一切法自性,離於四句,愚夫妄想所不能知。一切法無我、無自性之義如是。一切法空也,無生也,皆如是觀。由此可知如來與五陰等非一非異,陰、界、入為無常生滅差別之法,而如來非是,故非一;若如來非陰、界、入者,則菩薩方便修行不懈,豈非又徒勞無益?是故非異。喻如牛之二角,皆具角之名相故非異;有長短顯色之別,故非不異。由是可知如來與解脫非異非不異:如來非色身,非生滅無常,故非異;然三乘修行者同得解脫,而大小有差別,故非不異。由是又可知正智與爾焰──即所知,佛智所知即第一義境界真如──非異非不異:正智、真如平等一相故非異;然真如由正智而顯,故非不異。正智、真如皆離言說分別之自證相,離一切比擬思量等,故實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則真是如來,真是正遍知覺者。斯又可以臺教之三德顯:前言一切法空、無我、無自性等,即般若德,蕩空一切法執。如來、解脫不一不異,即解脫德,因解脫身同二乘也。正智、真如不一不異,即法身德。此三德不相離而又各不相即。非因生之果,非能作之因,亦非非因非果,離一切意識上根覺比量。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悉離諸根量,無事亦無因,已離覺、所覺,亦離相、所相。陰緣等正覺,一異莫能見,若無有見者,雲何而分別?非作、非不作,非事亦非因,非陰、非在陰,亦非有餘雜,亦非有諸性,如彼妄想見,當知亦非無,此法法亦爾。以有故有無,以無故有有,若無不應受,若有不應想。或於我、非我,言說量留連,沉溺於二邊,自壞壞世間。解脫一切過,正觀察我通,是名為正觀,不毀大導師”。
明如來非見聞覺知可得是離根,非卜度思量可到是離量。五陰與如來非一非異,非有造作,非無造作,非所造事,非能造因,非彼妄想上所見之自性,亦非無一切法自性,有無對待之法,皆不應立。不瞭一切法離言之真實性,或說此法是如來,此法非如來,執計妄見,自壞壞人。當解脫此一切過,修正觀而明佛意,勿謗佛法。
己十二 不生不滅門
庚一 設問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修多羅攝受不生不滅”。又世尊說:“不生不滅是如來異名”。雲何世尊為無性故說不生不滅?為是如來異名”?佛告大慧:“我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有無品不現”。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則攝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故。若名字中有法者,惟願為說”。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一切經中說不生不滅,是無法之義耶?抑是如來異名耶?佛答:所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有、無見不可得。大慧復問:若一切法不生,則一切法亦不可得,是法既不可得,又何得有不生不滅法是如來異名耶?非請佛說明不可矣。佛乃贊其問而答之。
庚二 正答
辛一 異名釋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非無性,亦非不生不滅攝一切法,亦不待緣故不生不滅,亦非無義。大慧!我說意生、法身,如來名號。彼不生者,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七住菩薩非其境界。大慧!彼不生,即如來異名。大慧!譬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如是等諸物,一一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亦非無自性。如是大慧!我於此娑呵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愚夫悉聞各說我名,而不解我如來異名。大慧!或有眾生知我如來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覺者,有知導師者,有知廣導者,有知一切導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毗紐者,有知自在者,有知勝者,有知迦毗羅者,有知真實邊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主者,有知無生者,有知無滅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諦者,有知實際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無相者,有知解脫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不增不減。此及餘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彼諸愚夫,不能知我,墮二邊故。然悉恭敬供養於我,而不善解知辭句義趣,不分別名,不解自通,計著種種言說章句,於不生不滅作無性想,不知如來名號差別,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不解自通,會歸終極,於一切法,隨說計著”。
佛說非以無法說為不生不滅,亦非攝取不生不滅而為如來,亦非待緣而有,亦非有其說而無義。平常佛說不生不滅,即如來之別名。依最勝意生身、法身、說為不生不滅,但非外道二乘乃至七地以前菩薩所能知耳。故不生不滅即如來別號,猶之帝釋有因陀羅釋迦等別名,不蘭陀羅等乃至其他萬類,亦皆各有多名,雖多而其物則一,亦非無此物自性也。故我釋迦佛,在此娑婆世界亦有無數別名,凡愚眾生,雖聞、雖見不知即如來之別號,所以有知為如來者,一切智者,佛者,乃至意生者。有三阿僧祇不增減之數,在十方界,無不如是隨眾生心而見。佛喻如水中月,隨感而現,不出不入。愚夫雖知敬供,唯未解義,故終於名號上隨言計著,不能自通會歸聖智,而於一切法異名差別,皆為所縛矣。
辛二 離言釋
“大慧!諸彼癡人作如是言:“義如言說,義說無異。所以者何?謂義無身故;言說之外,更無餘義,惟止言說”。大慧!彼惡燒智,不知言說自性,不知言說生滅,義不生滅。大慧!一切言說墮於文字,義則不墮,離性非性故,無受生,亦無身。大慧!如來不說墮文字法,文字有無不可得故,除不墮文字。大慧!若有說言如來說墮文字法者,此則妄說!法離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離文字故。非不饒益義說。言說者、眾生妄想故。大慧!若不說一切法者,教法則壞,教法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若無者,誰說為誰?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莫著言說,隨宜方便廣說經法。以眾生希望、煩惱不一故,我及諸佛為彼種種異解眾生而說諸法,令離心意意識故,不為得自覺聖智處。大慧!於一切法無所有,覺自心現量,離二妄想,諸菩薩摩訶薩依於義不依文字。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壞第一義,亦不能覺他,墮惡見相續而為眾說,不善瞭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若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通達章句,具足性義,彼則能以正無相樂而自娛樂,平等大乘建立眾生。大慧!攝受大乘者,則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者,則攝受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者,則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則佛種不斷;佛種不斷者,則能瞭知得殊勝入處;知得殊勝入處,菩薩摩訶薩常得化生,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現眾色像,通達眾生形類、希望、煩惱、諸相,如實說法。如實者,不異;如實者,不來不去相,一切虛偽息,是名如實。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應攝受隨說計著,真實者離文字故。大慧!如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觀指,不得實義;如是愚夫隨言說指,攝受計著,至竟不舍,終不能得離言說指第一實義。大慧!譬如嬰兒應食熟食,不應食生,若食生者則令發狂,不知次第方便熟故。大慧!如是不生不滅,不方便修,則為不善。是故應當善修方便,莫隨言說,如視指端。是故大慧!於真實義當方便修。真實義者,微妙寂靜,是涅槃因;言說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真實義者,從多聞者得。大慧!多聞者,謂善於義,非善言說。善義者,不隨一切外道經論,身自不隨,亦不令他隨,是則名曰大德多聞。是故欲求義者,當親近多聞,所謂善義。與此相違,計著言說,應當遠離”。
佛法使人因言辨義,不當隨言取義。乃有愚癡妄計言說即義,二者一致。蓋以詮言之義,體不可見,遂計言外無義,唯是言說。此等惡見,不知言說墮於文字,是生滅法;第一義離文字,離有無,非生滅法。佛以離言說,離分別智所證法,為眾說此令離文字言語分別,非墮文字有無者能瞭解。故佛菩薩說法宣化,無時不說,無處不說,而說者、問者、答者,無一字可得。古人喻如空中鳥跡,不可捉摸。倘說者、問答者、見聞者、墮文字,非特不能饒益,且增妄執。然離文字言說,非閉口不說,閉目不看也。若墮於不說句,則是破壞教法,佛及三乘誰為誰說?故佛、菩薩隨宜而說,不著能教所教,正可說法教化,以殊勝方便隨順眾生煩惱根性之不一,而各令其離三界有漏妄習之八識心心所聚,舍二分別。以遣離虛妄分別故,無分別智即得現前而證真如。故菩薩觀一切無所有,覺自心現量,依義不依文字;以依文不依義,自壞亦壞他故。若善瞭知一切法相,通達句義,正智具足,則不樂著相而得覺法樂,以平等大乘法攝化眾生,紹隆佛種,自證悟他,兩臻勝妙,宏揚離言說虛妄分別之正法,是真實第一義!奈何愚者隻求文字,不觀實義!如人指物以示,但觀其指而不見物;又如嬰兒食生,則成狂亂,蓋不知次第方便熟後而食。正如癡人聞不生不滅法,不修方便觀行親證,隨言取義,自病病人。故依佛無分別智所證真實義,當方便修,所謂六度萬行,止觀雙運,離分別相,得真實相,微妙寂靜,乃自性涅槃為解脫之因,離分別妄想,即離生死故。大德多聞,當善觀於語義,勿執著於文字,尤當遠離外道經論,化他亦然。如此、可得佛之離言說不生滅第一義境。
庚三 轉難
爾時、大慧菩薩復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世尊顯示不生不滅,無奇有特。所以者何?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滅。世尊亦說虛空、非數緣滅及涅槃界不生不滅。世尊!外道說因生諸世間,世間亦說無明、愛、業、妄想、為緣,生諸世間。彼因此緣,名差別耳!外物因緣亦如是。世尊與外道論,無有差別。微塵、勝妙、自在、眾生主等,如是九物不生不滅;世尊亦說一切性不生不滅,有無不可得,外道亦說四大不壞自性,不生不滅,四大常,是四大乃至周流諸趣不舍自性。世尊所說,亦復如是。是故我言無有奇特。惟願世尊,為說差別,所以奇特勝諸外道。若無差別者,一切外道皆亦是佛,以不生不滅故。而世尊說: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無有是處。如向所說:一世界中應有多佛,無差別故”。
佛說真實無虛,大慧亦非凡愚,本不應有責難,唯佛懸知後世凡愚眾生於此必有疑詰,故以威神加被大慧而使轉難。
佛所顯示不生不滅,外道亦說不生不滅;外道說諸因,佛說三無為;外道說因生諸世間,佛說世間十二緣起;外道說外物因緣,佛亦如是。外道說時、方、虛空、四大、微塵、神我、大梵天、勝妙、大自在天、眾生主、九物,佛說一切法性;外道說四大,佛亦說四大:雖稍有變異,然實無差別,佛說有何殊勝?然則外道皆即是佛,此世界中不同時而有多佛耶?是應請佛開解。
庚四 解釋
辛一 長行
佛告大慧:“我說不生不滅,不同外道不生不滅。所以者何?彼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變相,我不如是墮有無品。大慧!我者、離有無品,離生滅,非性非無性。如種種幻夢現故非無性。雲何無性?謂色無自性相攝受,現不現故,攝不攝故。以是故,一切性無性非無性,但覺自心現量,妄想不生,安隱快樂,世事永息。愚癡凡夫妄想作事,非諸聖賢不實妄想,如犍闥婆城及幻化人。大慧!如犍闥婆城及幻化人,種種眾生商賈出入,愚夫妄想,謂真出入,而實無有出者、入者,但彼妄想故。如是大慧!愚癡凡夫起不生不滅惑,彼亦無有有為、無為。如幻人生,其實無有若生若滅,性無性無所有故;一切法亦如是,離於生滅。愚癡凡夫墮不如實,起生滅妄想,非諸聖賢。不如實者,不爾。如性自性妄想亦不異,若異妄想者,計著一切性自性,不見寂靜,不見寂靜者終不離妄想。是故大慧!無相見勝,非相見。相見者,受生因,故不勝。大慧!無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滅,我說涅槃。大慧!涅槃者,如真實義見,離先妄想心心數法,逮得如來自覺聖智,我說是涅槃”。
佛說不生不滅異於外道,蓋外道取實有一法自體,說雲不生不滅,佛說一切種種法如幻夢唯心所現,離有無生滅故不生不滅,以如幻故,諸色無自性相,以或現或不現,或攝取或不攝取故,如前所喻之恒河火及陽焰等,故非性非無性。但瞭唯心,何來妄想?愚癡人以邪教邪見起邪思維,不實妄想,如執幻人入於幻城,雖見生滅,實無生滅,諸法亦然。是故愚癡妄計諸法自性,與妄想不一異,而執法自性,若不如實觀其寂靜,終不離於虛妄分別。故見一切法如幻無所有,為最勝行,即是無分別之不生不滅,即是涅槃,即是清凈無漏真實第一義,即離有漏虛妄心心所聚,即得如來自覺聖智,與外道所計不生不滅大相逕庭矣。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滅除彼生論,建立不生義,我說如是法,愚夫不能知。一切法不生,無性無所有,犍闥婆、幻、夢,有性者無因。不生無自性,何因空、當說!以離於和合,覺知性不現。是故空不生,我說無自性,謂——和合,性現而非有。分析無和合,非如外道見。夢、幻及垂發,野馬、犍闥婆,世間種種事,無因而相現。折伏有因論,申暢無生義;申暢無生者,法流永不斷。熾然無因論,恐怖諸外道”。
為除外道妄計有生,佛所以說無生。愚夫不能知佛說此不生句意,不可墮於此不生句。故無生、無性、無相,亦如幹城、幻、夢等,雖有幻現假法,而實別無作者之因。佛何以說一切法空、無自性、不生耶?以所見聞一切法皆和合假相,分析至微則成無有;實則不待分折,當體即空,但凡外妄見為有耳。所以即有而空,不取一法,即空而有,不遺一法。夢、幻、空華、陽焰──野馬──幹城、雖分明有而無有無之相,即無能生之因,亦不為因而生;諸法亦然,皆同一無能生所生之事。不過、即在緣起如幻、緣生無生中,暢此無生之義,以折伏彼有因之論。為我聖法流傳不斷,故盛說無因,破有作者因,怖諸外道。
庚五 偈問
爾時大慧以偈問曰:“雲何何所因?彼以何故生?於何處和合,而作無因論”?
大慧因佛說幹城、夢、幻等,問何因而幻現?如何而見有和合相?何由而作無因論也。
庚六 偈答
爾時、世尊復以偈答:“觀察有為法非無因有因,彼生滅論者,所見從是滅”。
觀察有為生滅之法,非有因,非無因,唯心變現為因,折伏外道妄因,立無因論滅其妄見。
庚七 躡問
爾時、大慧說偈問曰:“雲何為無生?為是無性耶?為顧視諸緣有法名無生?名不應無義,惟為分別說”!
無生之名,必有其義,是指一法無有曰無生耶?抑在生滅眾緣中考究有一法曰無生耶?大慧雙興二難,以無見中無生,及有見中無生為問。
庚八 追頌
爾時、世尊復以偈答:“非無性無生,亦非顧諸緣,非有性而名,名亦非無義。一切諸外道,聲聞及緣覺,七住非境界,是名無生相。遠離諸因緣,亦離一切事,唯有微心住,想、所想俱離。其身隨轉變,我說是無生。無外性無性,亦無心攝受,斷除一切見,我說是無生。如是無自性、空等應分別。非空故說空,無生故說空。因緣數和合,則有生有滅,離諸因緣數,無別有生滅。舍離因緣數,更無有異性;若言一異者,是外道妄想。有無性不生,非有亦非無;除其數轉變,是悉不可得。但有諸俗數,展轉為鉤鎖,離彼因緣鎖,生義不可得。生無性不起,離諸外道過,但說緣鉤鎖,凡愚不能瞭。若離緣鉤鎖別有生性者,是則無因論,破壞鉤鎖義。如燈顯眾像,鉤鎖現若然,是則離鉤鎖,別更有諸性。無性無有生,如虛空自性,若離於鉤鎖,慧無所分別。復有餘無生,賢聖所得法,彼生無生者,是則無生忍。若使諸世間,觀察鉤鎖者,一切離鉤鎖,從是得三昧。癡、愛諸業等,是則內鉤鎖;鉆、燧、泥團、輪、種子等名外。若使有他性而從因緣生,彼非鉤鎖義,是則不成就。若生無自性,彼為誰鉤鎖?展轉相生故,當知因緣義。堅、濕、暖、動法,凡愚生妄想,離數無異法,是則說無性。如醫療眾病,無有若幹論,以病差別故,為設種種治。我為彼眾生,破壞諸煩惱,知其根優劣,為彼說度門。非煩惱根異,而有種種法,唯說一乘法,是則為大乘”。
佛說無生,非無一切法,亦非觀察諸法而別有一法,然名有義,汝問皆非。此無生法,凡夫外道乃至七地菩薩皆不能知。遠離能生之因,所生之果,能想之心,所想之相,唯安住於一真微妙之微心中,轉我愛執藏之根本依而為清凈識,不見心外有法可取,而亦無能取心,故說無生;空、無性等,亦復如是。非有空之實法而說空,達一切法無生故空也。因緣和合而有生滅,離緣起法別無異因,緣散即不和合,言一言異,皆外道妄想故。離於四句,唯就十二支因緣之轉變,隨俗假設,展轉相生,猶如鉤鎖。離此鉤鎖,則無緣起,生即不有,何有於滅?所以離外道妄見過而說鉤鎖,以生無故不生起也。若離鉤鎖別計有能生法,別計異因,同於無因,是外道見,破鉤鎖義矣。明緣生即無生,若離緣生而別求無生,皆妄見也。喻燈照物者,諸物由燈而顯,是則燈外取物。無生自體猶虛空,不應離鉤鎖而求。此緣起法,乃聖智所證,為第八地菩薩證無生法忍時所得,所以能作如是觀,可離妄而得三昧。癡、愛等十二支,由無明發業,乃至於受生老死苦,是為內緣鉤鎖。若依鉆燧諸因緣而生火,泥團、輪等因緣而生瓦器,種子等因緣而生芽,曰外緣鉤鎖。設使有法離鉤鎖因緣而生他物者,此理決不成就。若執著緣生無自性為無一切法,則誰能為展轉相生之鉤鎖?所以當善瞭知因緣之義。凡愚計執堅、濕、暖、動四大性之法,實則離無始虛妄習氣之鉤鎖,別無諸法。瞭知第一義空,畢竟唯心,方能證無生之義。如來為眾生種種煩惱,說種種法門,其實隻有一乘法。然則無差別之差別,如醫療眾病,亦有種種方藥,可知如來教有權實之必要也。
己十三 揀別無常門
庚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一切外道皆起無常妄想,世尊亦說一切行無常,是生滅法,此義雲何?為邪、為正?為有幾種無常”?
前來揀別外道不生不滅之妄計,以似是則不是,種種抉擇,顯佛法之真能破真能立,嚴判邪正。大慧因此更欲抉擇外道所起分別無常之妄計,以諸行無常為佛說三乘共教三法印之一,若不加以判別,則邪說正教混淆矣!故問佛究竟有幾種。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壬一 出計破
佛告大慧:“一切外道有七種無常,非我法也。何等為七?彼有說言:作已而舍,是名無常。有說:形處壞,是名無常。有說:即色是無常。有說:色轉變中間,是名無常。無間自之散壞,如乳、酪等轉變,中間不可見,無常毀壞一切性轉。有說:性無常。有說:性無性無常。有說:一切法不生無常,入一切法。大慧!性無性無常者,謂四大及所造自相壞,四大自性不可得,不生。彼不生無常者,非常無常,一切法有無不生,分析乃至微塵不可見,是不生義非生,是名不生無常相。若不覺此者,墮一切外道生無常義。大慧!性無常者,是自心妄想,非常無常性。所以者何?謂無常自性不壞。大慧!此是一切性無性無常事。除無常,無有能令一切法性無性者。如杖瓦石破壞諸物,現見各各不異,是性無常事;非作所作有差別,此是無常,此是事。作所作無異者,一切性常,無因性。大慧!一切性無性有因,非凡愚所知,非因不相似事生。若生者,一切性悉皆無常。是不相似事,作、所作無有別異,而悉見有異。若性無常者,墮作因性相;若墮者,一切性不究竟。一切性作因相墮者,自無常應無常,無常無常故,一切性不無常,應是常。若無常入一切性者,應墮三世,彼過去色與壞俱,未來不生,色不生故,現在色與壞相俱。色者,四大積集差別,四大及造色自性不壞,離異不異故。一切外道,一切四大不壞,一切三有,四大及造色,在所知有生滅,離四大造色,一切外道於何所思惟性無常?四大不生,自性相不壞故。離始造無常者,非四大,復有異四大,各各異相自相故,非差別可得,彼無差別。斯等不更造,二方便不作,當知是無常。彼形處壞無常者,謂四大及造色不壞,至竟不壞。大慧!竟者,分析乃至微塵,觀察壞四大及造色,形處異見,長短不可得,非四大,四大不壞,形處壞現,墮在數論。色即無常者,謂色即是無常,彼則形處無常,非四大。若四大無常者,非俗數言說。世俗言說非性者,則墮世論。見一切性但有言說,不但自相生。轉變無常者,謂色異性現,非四大;如金作莊嚴具,轉變現,非金性壞,見莊嚴具處所壞。如是餘性轉變等,亦如是。如是等種種外道無常見妄想,火燒四大時自相不燒,各各自相相壞者,四大造色應斷”。
外道所計無常有七:一、計作已即舍、或始起即舍名無常。蓋計先本無生,才生起即失其生性。二、計形處壞名無常:四大微塵能造物,不論有情、無情,形狀各異,皆要毀壞,故形狀無常,而四大不壞。三、計即色是無常,不但形處,即色、香、味等亦無常,較前進步。但能造之有形四大及所造色、香、味、觸四塵壞,四大自性則不壞。四、計色轉變中間無常,言色本不是無常,但所以轉變無常者,因其中有轉變力,能壞諸物,如乳之自位無間相續而壞滅,遂變為酪,乃至成酥、成醍醐,皆不久滅壞。在各各分位上,無間次第轉變,其中有轉變作用而不可見,雖不可見,然使諸物——毀滅轉變,曰無常。五、計性無常,言別有一物之自體,曰無常。六、計性無性無常,言萬物有形體無形體,皆是無常。七、計一切法不生無常,言別有一不生不滅之無常法,遍入一切法中,自不生滅而能生滅他法,使他無常。以上先標七種外計大意,以下帶出帶破。
一、先出第六種而破之。外計能造四大及所造四塵,有自體相,變壞無常。堅等四大種性,自體相不可得,無生無滅,然亦變化無常。此亦依四大計無常,四大唯心,計誰無常?二、第七種計非常非無常,一切有無法中有一不生之法,此法分析極微亦不可見,雖不可見而遍在一切法,是不生義,而能使一切法無常,故曰不生之無常相。若不覺此妄計之不生無常相,則墮諸外道計有一不生無常,能生無常之過。三、第五種性無常者,蓋言於萬物外別有一物,其體是常,能令萬物無常。按其所計,應非常非無常,名是無常,體又是常。計此自性不壞之無常法,能使一切有法變成無有,除此無有別法能令一切法──有性──變無者。喻如以杖壞瓦,被壞者壞,能壞者不壞也。現見諸法各自無常,並無能作無常者,與所作無常事之差別可得,亦不能指出此是無常,彼是此無常所成之果。倘別有自體永久不壞與一切無差別,則一切皆常,不能作一無常之因,以皆常故。如異者,亦不能作因。然一切法從有而無,此豈無因?但凡愚不能知之耳。蓋皆唯心所現,從現至不現耳。因與果異,決不能生,汝性無常若是常者,常則異於無常,如何能生無常?若常能生無常,則不相似因能生不相似果,何世間悉見牛不生馬,馬不生人而有異?又、汝所計之性無常,是否一物?是一物,則墮萬物中,諸法壞,此性無常亦應壞,性無常壞,則無能作無常因者,餘法應常,而一切不究竟無常。若此作無常者,無自體,不是一物而遍一切法中,將墮在三世中,因一切法墮三世故。墮三世則過去已壞,未來不生,現在剎那與壞滅俱。又、汝若計四大造色自性不壞,故此無常與之不壞;然三界內所見、聞、覺、知者,皆有生滅,離所造色從何得四大之自性?如是則外道妄計之四大不壞,不能成立,更從何得此性無常不壞耶?四、第一種離始造無常,即始起即滅者。於始造計無常,且從始造觀之:四大各各異相,不能互造;自相亦不能造自相,他、自共造,亦更不能。造不可得,何從計始造之無常?五、第二種形處壞無常,彼亦以為能造四大及所造之色分析至微,所造上假現之形處壞,而四大能所造之色體不壞。此則墮於數論派之諸法皆常、但形轉變。六、第三種色即無常,謂能造所造有形法無常,非無形之四大自性無常。若四大皆空,則世事無有,墮於世論外道,但有言說而無自相。七、第四種轉變無常者,謂色現異相,相變而四大不變,如金具展轉相變,但金具屢改而金性不改。餘者轉變,亦然。
以上七種外道,種種虛妄分別計無常法。意謂火燒四大,四各差別,自相不燒。彼以為各各自相壞者,則能造、所造皆斷,以後不能再有。殊不知劫火洞然,一切皆壞。外道於妄見無常外妄計有常、無論其見有常、見無常,皆是異見妄執。
壬二 顯正破
“大慧!我法起非常非無常。所以者何?謂外性不決定故,唯說三有微心,不說種種相有生有滅。四大合會差別,四大及造色故,妄想二種事攝所攝,知二種妄想,離外性無性二種見,覺自心現量。妄想者,思想作行生,非不作行。離心性無性妄想,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一切法,非常非無常;不覺自心現量,墮二邊惡見相續。一切外道不覺自妄想,此凡夫無有根本,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從說妄想生。非凡愚所覺”。
佛說一切法緣起非常非無常。蓋佛法瞭知唯心,心外之法不可得,故非決定有四大和合之能造所造有種種相生滅,故悉離外道之妄計妄見。凡愚妄想造作,非不造作,必離此有無妄想心,修習世間、出世間上上一切法智,乃離外道。而凡夫無根本智,故終不覺知此三種法。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遠離於始造,及與形處異,性與色無常,外道愚妄想。諸性無有壞,大大自性住,外道無常想,沒在種種見。彼諸外道等,無若生若滅,大大性自常,何謂無常想?一切唯心量,二種心流轉,攝受及所攝,無有我我所。梵天為樹根,枝條普周遍,如是我所說,唯是彼心量”。
外道所計七種無常,種種皆於常上計有無常,沒於種種邪見。既然四大是常,即非生滅,何法有無常耶?佛說一切唯心,能取所取二種皆是妄心流轉,無我我所。外道但以梵天為根,其餘妄計猶如枝條,離心而求,皆妄想耳。
己十四 入滅現證門
庚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滅正受次第相續!若善於滅正受次第相續相者,我及餘菩薩終不妄舍滅正受樂門,不墮一切聲聞、緣覺、外道愚癡”。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
入滅受想定雖通於佛、菩薩、二乘而實有不同。蓋二乘貪住寂靜樂,而菩薩精進求至佛地,盡未來際不舍眾生。所以大慧請佛為之判別,以便同諸菩薩不舍安住覺法之樂,亦不墮於二乘貪著三昧之灰心泯智涅槃,及外道執著無想定以為究竟之愚癡。所謂不住彼岸,不住此岸,以無住為自利利他也。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壬一 三乘次第
佛告大慧:“六地菩薩摩訶薩及聲聞、緣覺入滅正受。第七地菩薩摩訶薩念念正受,離一切性自性相正受,非聲聞、緣覺。諸聲聞、緣覺墮有行覺,攝所攝相滅正受。是故七地非念正受,得一切法無差別相,非分得種種相性,覺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是故七地無善念正受。大慧!八地菩薩及聲聞、緣覺,心意意識妄想相滅,初地乃至七地菩薩摩訶薩,觀三界心意意識量,離我我所自妄想修,墮外性種種相,愚夫二種自心攝所攝,向無知不覺無始過惡虛偽習氣所熏。大慧!八地菩薩摩訶薩,聲聞、緣覺涅槃,菩薩者,三昧覺所持,是故三昧門樂不般涅槃。若不持者,如來地不滿足,棄舍一切有為眾生事故,佛種則應斷。諸佛世尊為示如來不可思議無量功德。聲聞、緣覺三昧門得樂所牽故,作涅槃想。大慧!我分部七地善修心意意識相,善修我我所,攝受人法無我,生滅自共相,善四無礙,決定力、三昧門,地次第相續,入道品法。不令菩薩摩訶薩不覺自共相,不善七地,墮外道邪徑,故立地次第”。
從初地至六地,入滅正受與二乘共,有間斷故──有時在定,有時不在定也。至七地,即無間常住定中,瞭一切法無有別別自性可得,實無有法動心,不同二乘取法,起作意覺入定。至八地,與二乘同舍我愛執藏。然八地之所入三昧,即二乘所執著為涅槃者。以二乘不瞭唯心故,灰心滅智,耽著為樂。八地菩薩在六識上,法執不起。七地無間尚假功用,八地任運不斷。初地至七地,尚須觀三界有漏心皆唯心量,離愚夫種種執取過患習氣。故八地能不住於三昧樂者,皆由佛所加持,令圓滿上求下化之本願。所以第八地修願波羅密以趨佛地,不同二乘牽於樂也。故佛分初地至七地之修習次第;善觀察心相,離人法二執,入二無我,不著生滅法自共相,入第八地;善四無礙,為第九地;決定力則達第十地;而正時時加持,不令墮入凡外過患,故立地次第也。
壬二 實無次第
“大慧!彼實無有若生若滅,除自心現量,所謂地次第相續及三界種種行,愚夫所不覺。愚夫所不覺者,謂我及諸佛說地次第相續,及說三界種種行。復次、大慧!聲聞、緣覺、第八菩薩地、滅三昧門樂醉所醉,不善自心現量自共相,習氣所障,墮人法無我,法攝受見,妄想涅槃想,非寂滅智慧覺。大慧!菩薩者,見滅三昧門樂,本願哀湣大悲成就,知分別十無盡句,不妄想涅槃想。彼已涅槃妄想不生故,離攝所攝妄想,覺瞭自心現量,一切諸法妄想不生,不墮心意意識,外性自性相計著妄想。非佛法因不生,隨智慧生,得如來自覺地。如人夢中方便度水,未度而覺,覺已思惟為正為邪,非正非邪。餘無始見、聞、覺、識因想,種種習氣,種種形處,墮有無想,心意意識夢現。大慧!如是菩薩摩訶薩於第八菩薩地,見妄想生。從初地轉進至第七地,見一切法如幻等方便,度攝所攝心妄想行已,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大慧!此是菩薩涅槃方便不壞,離心意意識,得無生法忍。大慧!於第一義無次第相續,說無所有妄想寂滅法”。
理智一如,無分別智實證真如,無施設之地相可得,亦無三界過患可觀,一切皆自心現量故。愚夫不知諸佛施設方便之意,不瞭唯心,見有差別。復次、八地菩薩如無佛力加被,則與二乘相同,喻如飲三昧酒,臥無為床而入涅槃。惟其不取相執法故,離盡妄想,成就自利利他悲願,修無盡行,不墮有漏心所取心外法,以無相妙慧為佛法正因,畢竟成佛。如人夢中度水,未度而覺,覺後思惟為真為假;然而非真非假,夢有醒無。種種過患現,皆各人之業報,實則醒如夢時,醒時不依佛智修,行自覺覺他,則所作猶執夢為實。此第八地菩薩見妄想生猶如幻夢。故從初地以至七地,修如幻之方便法門,離二取見,得如幻之自利。八地以至佛,復以種種方便而利他,雖得涅槃,方便不壞,離過患盡而得無生法忍。於所證第一義,皆是唯心,畢竟無所有,即次第而無次第,得寂滅法。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心量無所有,此住及佛地,去來及現在,三世諸佛說。心量地第七,無所有第八;二地名為住,佛地名最勝。自覺智及凈,此則是我地,自在最勝處,清凈妙莊嚴。照耀如盛火,光明悉遍至,熾焰不壞目,周輪化三有。化現在三有,或有先時化,於彼演說乘,皆是如來地。十地則為初,初則為八地,第九則為七,七亦復為八,第二為第三,第四為第五,第三為第六,無所有何次”?
佛法明諸住、諸地,悟自心現量,心外別無所有,三世諸佛皆說。第七地曰心量住,第八地曰無所有住,乃至佛地曰最勝心量無所有住;並非別有一最勝法,祗是心量無所有耳。佛以自覺四智菩提證清凈法界,曰自受用身、法身;至於他受用身,遍一切處光明普照;三類化身,如意清涼,以身口意三輪隨機施化,方便為說諸乘。所有世間、出世間一切法,皆清凈法界所流出,皆是如來地法,無一定相續之諸法次第,畢竟唯心,一切差別悉皆平等,一切行果悉皆圓融。前者所謂平等大乘普為建立,互攝互入,豈可拘定以判頓判漸耶?
己十五 常無常義門
庚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為常為無常”?
大慧前已問如來自體常無常,此中復問如來體上之義相差別耳。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壬一 雙非
佛告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非常非無常,謂二俱有過。若常者,有作主過。常者、一切外道說,作者無所作,是故如來常非常,非作常、有過故。若如來無常者,有作無常過。陰所相相無性,陰壞則應斷,而如來不斷。大慧!一切所作皆無常,如瓶、衣等,一切皆無常過。一切智眾具方便,應無義,以所作故。一切所作,皆應是如來,無差別因性故。是故大慧!如來非常非無常”。
二俱有過者,若雲常,則同外道計有一常住之造作主宰過;若雲無常,則有同所作無常過。若五陰相所相法無自性,斷滅無有,如來非斷滅也。又、一切所造物皆無常,所造作物如瓶、衣等皆可壞者;一切智若無常,則菩薩所修福智不獲真常益。又、一切作法皆無常,一切物應皆是如來,將何因能別之?
壬二 非常
“復次、大慧!如來非如虛空常,如虛空常者,自覺聖智眾具無義過。大慧!譬如虛空非常非無常,離常無常、一異、俱不俱。常無常過故,不可說,是故如來非常。復次、大慧!若如來無生常者,如兔、馬等角;以無生常故,方便無義。以無生常過故,如來非常”。
如來常,虛空亦常,如來豈同頑空?即虛空亦離四句,如來豈在四句?又、如來若以無生為常,如兔、馬等亦無生,又豈可以之比同如來耶?
壬三 許常
“復次、大慧!更有餘事知如來常。所以者何?謂無間所得智常,故如來常。大慧!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畢定住。聲聞、緣覺、諸佛如來、無間住,不住虛空,亦非愚夫之所覺知。大慧!如來所得智,是般若所熏;非心意意識,彼諸陰、界、入處所熏。大慧!一切三有,皆是不實妄想所生,如來不從不實虛妄想生”。
在如來自覺聖智所親證清凈法性,可以說常。如來出世與否,法性常住,所謂諸法本來面目,離言說思慮等,證時不證時皆本來如是。二乘、凡外均不覺知,唯清凈智所熏佛智乃知之耳;非三界有漏心陰、界、入法之所能及。所證理常,能證智常,故常。
壬四 復雙非
“大慧!以二法故有常無常,非不二。不二者,寂靜,一切法無二生相故,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非常非無常。大慧!乃至言說分別生,則有常無常過。分別覺滅者,則離愚夫常無常見不寂靜慧者,永離常、無常,非常無常熏”。
佛法不二,有二即有動作,不二故,不說常無常,以一切法皆寂靜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應除二分別覺,以寂靜慧離言說、離分別、離愚夫見。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眾具無義者,生常無常過,若無分別覺,永離常無常。從其所立宗,則有眾雜義,等觀自心量,言說不可得”。
所有二見、四句過患,皆由眾生無實義之言說妄有所立。離分別及虛妄惡習,以平等觀一切,皆自心現,不取一法,亦非言說所能安立。
己十六 蘊處生滅門
庚一 問許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世尊更為我說陰、界、入生滅,彼無有我,誰生誰滅?愚夫者依於生滅,不覺苦盡,不識涅槃”。佛言:“善哉!諦聽!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一向說陰、界、入生滅無我,所謂人法雙空。我者,恒常、統一、主宰義。即然有情眾生無我,則此色身已無有恒常、統一、主宰者,究是誰生誰滅?又誰相續?愚夫著於生死流轉,無有瞭苦之期,復不知瞭苦解脫之涅槃,既然無我,誰受生死?雲何有此愚夫?此系眾生重要關頭,大慧所以請佛許說,使後來凡夫眾生,得有瞭脫之方。可知瞭生死者,並非瞭此色身之生死,此色身或夭、或壽乃至期頤,報盡時到,自然會瞭,不要修行去瞭。故求瞭生死者,須知何謂生死?如何瞭脫?而此中正為開示。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佛告大慧:“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不覺彼故三緣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覺,計著作者,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斷。離無常過,離於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凈。其餘諸識,有生有滅。意、意識等念念有七,因不實妄想,取諸境界、種種形處,計著名相,不覺自心所現色相,不覺苦樂,不至解脫,名相諸纏,貪生生貪、若因、若攀緣,彼諸受根滅,次第不生。餘自心妄想,不知苦樂,入滅受想正受、第四禪、善真諦解脫,修行者作解脫想,不離不轉名如來藏識藏,七識流轉不滅。所以者何?彼因、攀緣諸識生故,非聲聞、緣覺修行境界,不覺無我,自共相攝受生陰、界、入;見如來藏五法、自性、人法無我則滅。地次第相續轉進,餘外道見不能傾動,是名住菩薩不動地。得十三昧道門樂,三昧覺所持,觀察不思議佛法,自願不受三昧門樂及實際,向自覺聖趣,不共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賢聖種性道及身智意生,離三昧行。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欲求勝進者,當凈如來藏及識藏名。大慧!若無識藏名如來藏者則無生滅。大慧!然諸凡聖悉有生滅。修行者自覺聖趣,現法樂住,不舍方便。大慧!此如來藏、識藏,一切聲聞、緣覺心想所見,雖自性清凈,客塵所覆故猶見不凈,非諸如來。大慧!如來者,現前境界,猶如掌中視阿摩勒果。大慧!我於此義,以神力建立,令勝鬘夫人及利智滿足諸菩薩等,宣揚演說如來藏及識藏名,七識俱生;聲聞計著,見人法無我。故勝鬘夫人承佛威神,說如來境界,非聲聞、緣覺及外道境界。如來藏、識藏,唯佛及餘利智依義菩薩智慧境界,是故汝及餘菩薩摩訶薩,於如來藏、識藏,當勤修學。莫但聞覺,作知足想”!
如來藏前已略明有四種解釋,此處正指依第八識心王自體曰如來藏。其性無覆,並無煩惱心所與之相應。但無始來,前七識所造惑業,皆存於此能藏中,即是有漏習氣種子,逐業受報。受報者,即是第八之自體,持有漏業,故為善不善報之因,亦為善不善業之果,故興造五趣四生之根身器界。然八識心王,實離我我所,喻如伎兒搬演,假裝假扮,無人無事。凡夫不覺,取內根、外塵故,與識三緣和合。迷理、迷無我理無明,迷事、迷異熟果無明,發業潤種,以招生死流轉之果。外道不瞭第八心王,追究作者能造一切趣生,不知心王為無始虛習所熏故而曰藏識──即阿賴耶,雖即如來藏而有分位之差別,與無明住地之七識俱生。第八識與現行無明不相應,惟第七識相應;但藏識與七識相俱,海浪不斷,正喻生死流轉不斷;離此生死流轉,即是離我自性清凈。第八雖為第七托為本質,為第七所執我自變之影像,所以能藏自性無垢。復次、餘七念念生滅,因為第八含藏,故滅後能復起現行。第六種種不實妄想,取著種種名相,以第七為所依,覺受苦樂,從貪而生,復生於貪,皆以第八所含種習為因,復以第八見相分等為所攀緣。修禪定者,於苦、樂、憂、喜、舍、漸次離受,至第四禪,五受唯留一舍,曰舍念清凈地,斯時不知苦樂;至入滅受想定,舍受亦舍;二乘聖得真諦解脫,然仍不離習氣,仍名藏識,第七仍有一部分法我執相應而起,取為所緣,蓋不覺法無我,仍執取陰、界、入自共相也。若見五陰實無自性,即破二乘法執,入菩薩地,漸轉第八,舍藏識名,染污七識亦舍,則見如來藏而通達諸法,外道惡見所不能動。住菩薩不動地,進向自覺聖趣。由是以觀,如將如來藏上之阿賴耶瞭脫,即瞭生死。故菩薩瞭生死不同二乘,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現身六道,不舍方便。此如來藏、藏識,二乘習氣猶覆,外道更不能見,菩薩隨分證得,如來究竟明瞭清凈,如觀掌中阿摩勒果。所以往昔在勝鬘經中,以神力加被勝鬘夫人及餘利智依義菩薩,使瞭解之,而為其餘菩薩說此如來藏識種種勝義。此會菩薩,更當精進修學,實證佛境界也。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二種攝受生,智者則遠離。如鏡像現心,無始習所熏,如實觀察者,諸事悉無事。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計著名字者,不見我真實。心為工伎兒,意如和伎者,五識為伴侶,妄想觀伎眾”。
藏識與七識俱,執之則有能取、所取,智者當遠離也。此皆無始妄習所熏,如鏡現像,像本無有,不須離像而知其無。著名字者,如觀指而不能見月。若人識得心,根本器界皆是心,勿離此而覓心耳。下以伎場為喻:藏心為唱,第七為和,前五是伴侶,而六意識為觀伎人;而觀伎人不當虛妄分別,執幻為實。
己十七 四法差別門
庚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分別相,我及餘菩薩摩訶薩於一切地次第相續,分別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來自覺地”。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大慧於五法等久已通達,前來亦有問明,此中復問究竟分別相,為其餘菩薩瞭達次第相續之相,漸修諸地而達佛耳。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壬一 總說
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分別趣相者,謂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入如來自覺聖趣,離於斷常、有無等見,現法樂正受住現在前。大慧!不覺彼五法、自性、識、二無我,自心現外性,凡夫妄想,作諸聖賢”。
善能觀察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者,則能入自覺聖趣而離於二見,現證法樂。如不覺知五法、自性、諸識、無我、唯心所現,即非聖智。
壬二 問答
癸一 正明五法
大慧白佛言:“世尊!雲何愚夫妄想生,非諸聖賢”?佛告大慧:“愚夫計著俗數名相,隨心流散。流散已,種種相像貌,墮我我所見,希望計著妙色。計著已,無知覆障,故生染著。染著已,貪、恚、癡所生業積集。積集已,妄想自纏,如蠶作繭,墮生死海、諸趣曠野,如汲井輪。以愚癡故,不能知如幻、野馬、水月,自性離我我所,起於一切不實妄想。離相所相及生住滅,從自心妄想生,非自在、時節、微塵、勝妙生,愚癡凡夫隨名相流。大慧!彼相者,眼識所照名為色,耳、鼻、舌、身、意、意識所照,名為聲、香、味、觸、法,是名為相。大慧!彼妄想者,施設眾名,顯示諸相,如此不異象、馬、車、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猶如過客,諸識不生,不斷不常,不墮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之地。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舍離二見──建立及誹謗,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大慧!菩薩摩訶薩住如如者,得無所有境界故,得菩薩歡喜地。得菩薩歡喜地已,永離一切外道惡趣,正住出世間趣,法相成熟,分別幻等一切法,自覺法趣相,離諸妄想,見性異相。次第乃至法雲地,於其中間,三昧、力、自在、神通開敷。得如來地已,種種變化圓照示現,成熟眾生,如水中月,善究竟滿足十無盡句,為種種意解眾生分別說法。法身離意所作,是名菩薩入如如所得”。
正明五法,重重譬解,正令眾生遠離妄想執著。不瞭名相假立,種種計執,妄想自纏,起諸生滅。但瞭唯心,不見六塵,何來種種名相?不瞭假說顯示,男顯男相,女顯女相。名中不可得相,相中不可得名,正智觀察,名相互為過客,則分別息而妄見離,不墮二乘。然正智離妄想,不立名相,亦非不立,所謂“文字性離,即解脫相”。離一切見,親證真如,一切相無所有,是為初地菩薩。於是離一切所應證,離一切所能證,次第而至十地,神通功德,究竟圓滿,而仍不違本願,成熟眾生,普應普現,不假造作,如如不動,圓成一切佛事。
癸二 通攝三性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世尊為三種自性入於五法?為各有自相宗”?佛告大慧:“三種自性及八識、二種無我,悉入五法。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時生,如日光俱,種種相各別分別持,是名緣起自性。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壞故,名成自性”。
大慧問佛:五法及三自性,各不相攝,抑五法攝三自性耶?佛答:五法可攝三自性、八識、二無我。此先攝三自性:名相二法攝妄想自性。妄想所俱生心心所,待緣而起,如日與光,合緣起自性。正智、如如不可壞,攝成自性。成唯識論安慧菩薩所配,與此相同。
壬三 抉擇
“復次、大慧!自心現妄想八種分別,謂識藏、意、意識、及五識身相者,不實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攝受滅,二無我生。是故大慧!此五法者、聲聞、緣覺、菩薩、如來、自覺聖智,諸地相續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自心妄想現八識之名相,起八識之分別,然皆不實妄想,離我我所。得二無我正智者,正智、如如,無如是名、相、妄想分別也。
壬四 別顯
“復次、大慧!五法者,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大慧!相者,若處所、形相、色像等現,是名為相。若彼有如是相,名為瓶等,即此非餘,是說為名。施設眾名,顯示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彼名、彼相畢竟不可得,始終無覺,於諸法無展轉,離不實妄想,是名如如。真實、決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我及諸佛,隨順入處,普為眾生如實演說,施設顯示於彼。隨入正覺,不斷不常,妄想不起,隨順自覺聖趣,一切外道、聲聞、緣覺、所不得相,是名正智”。
此再別顯五法;依相立名,復依名相而有心心所之分別妄想,瞭知名相不可得,妄想亦無實,實證如如,自覺覺他,圓滿正智。此言須證真如乃成正智。
壬五 結成
“大慧!是名五法、三種自性、八識、二種無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是故大慧!當自方便學,亦教他人,勿隨於他”。
顯五法攝一切法盡,自覺覺他,勿隨外道而轉。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五法、三自性,及與八種識,二種無有我,悉攝摩訶衍。名、相、虛妄想,自性二種相;正智及如如,是則為成相”。
前偈言所有大乘法悉攝於此五法等中。後偈五法攝三性,同長行。
己十八 佛如恒沙門
庚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說句:“過去諸佛如恒河沙,未來、現在亦復如是”。雲何世尊為如說而受?為更有餘義?惟願如來,哀湣解說”!
佛曾有言:三世諸佛如恒河沙,此說實耶?抑有別義?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壬一 不如說受
佛告大慧:“莫如說受!三世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過世間望,非譬所譬。以凡愚計常,外道妄想長養惡見生死無窮。欲令厭離生死趣輪,精勤勝進故,為彼說言:諸佛易見,非如優曇缽華難得見故,息方便求。有時復觀諸受化者,作是說言:佛難值遇,如優曇缽華。優曇缽華,無已見、今見、當見,如來者世間悉見。不以建立自通故,說言如來出世如優曇缽華。大慧!自建立自通者,過世間望,彼諸凡愚所不能信。自覺聖智境界,無以為譬,真實如來,過心意意識所見之相,不可為譬”。
先誡大慧莫作是言。蓋諸佛數量非恒沙可比,以超世間所知數量故。為令凡夫、外道眾生離生死輪回,勇猛精進,而說有此易見之數,非如難遇之優曇缽羅──此雲金蓮華──也。如來既不可比以恒沙之多,亦非如金蓮華之難值,此皆如來為令眾生發心離妄想故而說,並非建立自通。如來自體,過三界眾生心意識所見之相,無以為譬也。
壬二 更有餘義
“大慧!然我說譬佛如恒河沙,無有過咎。大慧!譬如恒沙,一切魚鱉、輸收魔羅、師子、象、馬、人獸踐踏,沙不念言彼惱亂我而生妄想;自性清凈,無諸垢污。如來應供等正覺自覺聖智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諸人獸等一切惱亂,如來不念而生妄想,如來寂然無有念想,如來本願以三昧樂安眾生故,無有惱亂,猶如恒沙等無有異。又斷貪恚故: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盡燒時燒一切地也,而彼地大不舍自性,與火大俱生故;其餘愚夫作地燒想,而地不燒,以火因故。如是大慧!如來法身如恒沙不壞。大慧!譬如恒沙無有限量,如來光明亦復如是,無有限量;為成熟眾生故,普照一切諸佛大眾。大慧!譬如恒沙,別求異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無生死生滅,有因緣斷故。大慧!譬如恒沙增滅不可得知。如是大慧!如來智慧,成熟眾生不增不滅,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壞,如來法身非是身法。如壓恒沙油不可得;如是一切極苦眾生逼迫如來,乃至眾生未得涅槃,不舍法界自三昧願樂,以大悲故。大慧!譬如恒沙,隨水而流,非無水也。如是大慧!如來所說一切諸法隨涅槃流,是故說言如恒河沙。如來不隨諸去流轉,去是壞義故。大慧!生死本際不可知,不知故,雲何說去?大慧!去者斷義,而愚夫不知”。
然佛亦可以恒沙譬。如來安樂眾生本願,不以外道諸人獸等之惱亂而生惱,如恒河不嫌魚、鱉及輸收魔羅──此雲殺子惡魚──所惱亂而有妄想。如來法身如恒沙而不壞,雖歷三世間而平等不動。如來光明及度眾生無量,亦如恒河無有限量。如來自覺聖智河中,皆是無漏功德,毫無有漏因緣,猶之恒沙是恒河之沙,非他河之沙。如來正智等同如如,無有增滅,如恒沙之增滅不可得知。眾生雖以極苦之法壓逼如來,而如來決不起煩惱,如沙中不能逼油出,皆以大悲心不舍眾生也。如來說一切法,皆順涅槃而說,隨聖智河而流,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如來者,恒常不壞,當處即是,坐斷三際,更無來去,以是故,說佛可喻恒沙,然非不知生死本際之愚夫可知耳。
壬三 問答抉擇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眾生生死本際不可知者,雲何解脫可知”?佛告大慧:“無始虛偽過惡妄想習氣因滅,自心現,知外義,妄想身轉,解脫不滅。是故無邊非都無所有,為彼妄想,作無邊等異名。觀察內外離於妄想,無異眾生智及爾焰,一切諸法悉皆寂靜。不識自心現妄想,故妄想生,若識則滅”。
大慧問:眾生既不知生死本際,雲何而得解脫?佛告以:乃無始虛妄惡習滅也,知外境自心現而阿賴耶身轉;然並非如來藏斷滅,就於轉舍處知解脫。觀內外不起妄分別,非離去眾生而始無人法可得,即能取智、所取境皆虛幻無實,如是即轉如來清凈法身而染心自滅矣。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觀察諸導師,猶如恒河沙,不壞亦不去,亦復不究竟,是則為平等,觀察諸如來。猶如恒沙等,悉離一切過,隨流而性常,是則佛正覺”。
觀察恒沙諸佛,不來、不去、不壞,安樂眾生故,亦不究竟滅,是則平等觀也。猶如恒沙隨恒流而性常,喻佛隨類說法,法性不壞。
己十九 諸法剎那門
庚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說一切諸法剎那壞相。世尊!雲何一切法剎那”?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因佛常說一切眾緣起法,隨生即滅,不待他緣,故問若一定執剎那變壞,安有常住無為?請佛分別:還是盡一切法剎那壞?還是有法非剎那壞?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壬一 直說
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謂善、不善、無記,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有罪、無罪,有漏、無漏,受、不受。大慧!略說心意意識及習氣,是五受陰因。是心意意識習氣,長養凡愚善不善妄想。大慧!修三昧樂,三昧正受現法樂住,名為賢聖善無漏。大慧!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為八?謂如來藏名識藏心、意、意識、及五識身,非外道所說。大慧!五識身者,心、意、意識俱,善不善相,展轉變壞,相續流註,不壞身生,亦生亦滅,不覺自心現,次第滅餘識生,形相差別,攝受意識,五識俱相應生,剎那時不住,名為剎那。大慧!剎那者,名識藏如來藏意俱生識習氣剎那,無漏習氣非剎那,非凡愚所覺。計著剎那論,故不覺一切法剎那非剎那,以斷見壞無為法。大慧!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大慧!如來藏者,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四住地、無明住地所醉,凡愚不覺,剎那見,妄想熏心。復次、大慧!如金金剛,佛舍利,得奇持性,終不損壞。大慧!若得無間有剎那者,聖應非聖?而聖未曾不聖;如金金剛雖經劫數稱量不減。雲何凡愚不善於我隱覆之說,於內外一切法作剎那想”!
平常說一切法,概括而言,有名無義,極為儱侗。此中略表諸法:善者、謂與善心所相應等流而起法,惡者、謂煩惱不善心所相應等起,無記者、謂與不定遍行等相應等起。有為、通上三性,無為、唯是善性。無為乃一切有為法之體性,有為乃無為之相用。無為甚深,不可言說,藉有為而顯,如是凡一切法有生滅、差別、遷流造作、及有作用義相者,即是有為;常住、平等、不差別,曰無為。又、即一切法離一切相,曰無為;即一切相顯一切法,曰有為;無為、即真如也。世間、出世間,即凡聖之別:得證聖智,是出世間法。世、表遷變無常及表虛偽不實,落在此種時世世俗間,即是世間法;倘能出離遷變、虛偽之法,即不落世間。世、出世法之體性,皆是無為;其相用皆有為。不依律儀,曰有罪。依律儀,曰無罪。漏者、煩惱義。有漏者,並非心完全是煩惱,但有煩惱攙入即名有漏,反之即無漏。佛純無漏,菩薩亦有漏亦無漏,二乘入滅則無漏,未入滅亦同菩薩,凡夫純有漏。初禪三受,乃至四禪仍有舍受;此受不受,在定上分別之等差;得滅受想定時,則均不受。法門無量,此略敘述。
五受陰,即有漏五陰。世間妄想、通於三性。現證智證諸法實性,名現法樂住,乃聖位之善無漏法。八識皆通善不善等。五識身者,五識起時,定依六、七、八識而起:根本、染凈、通於三性,五根不壞,總可相續流註,但有時亦不起,即俱起亦剎那生滅。五識緣境,皆自心現,即自第八識上相分亦緣不到,但由取相次第,與餘攝取形相差別意識俱生,剎那生滅不住,名為剎那。藏識含藏無始妄習,亦多剎那。但菩薩聖智之無漏福慧功德,即非剎那。凡夫不瞭,由一切有漏法剎那,遂斷見壞無為法亦剎那。復次、受生死流轉及苦樂報,乃第八識,非前七識。前六曰異熟生,非如第八為生死涅槃依。所以瞭脫,即是轉第八根本依。如來藏與有漏習氣俱有生滅,見思惑四住地及無明住地之所醉,非真非不真。若聖智證無為法性,則如金剛、舍利,永不再壞。所以菩薩有進無退,二乘聖智亦不退墮。愚夫不知說剎那者,依有為有漏說,不依無為無漏,奈何一切計剎那耶?
壬二 問答
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六波羅密滿足得成正覺”。何等為六”?佛告大慧:“波羅密有三種分別,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大慧!世間波羅密者,我我所攝受計著,攝受二邊,為種種受生處,樂色、聲、香、味、觸故,滿足檀波羅密。戒、忍、精進、禪定、智慧、亦如是。凡夫神通及生梵天。大慧!出世間波羅密者,聲聞、緣覺、墮攝受涅槃故,行六波羅密,樂自己涅槃樂。出世間上上波羅密者,覺自心現妄想量攝受、及自心二故,不生妄想。於諸趣攝受非分,自心色相不計著,為安樂一切眾生故,生檀波羅密。起上上方便,即於彼緣妄想不生戒,是屍波羅密。即彼妄想不生忍,知攝所攝,是羼提波羅密。初中後夜精勤方便,隨順修行方便,妄想不生,是毗梨耶波羅密。妄想悉滅,不墮聲聞涅槃攝受,是禪波羅密。自心妄想非性,智慧觀察,不墮二邊,先身轉勝而不可壞,得自覺聖趣,是般若波羅密”。
大慧復問:如何修六度滿足而非剎那生滅耶?佛答:三種分別:世間者、有為有漏;出世間者、有為無漏,所修福智已非剎那;出世間上上者、有為無為無漏,即一切如來平等法身。大慧所問正是有為無漏,正是因中福智,以為果上莊嚴,五乘所共、聖人亦具者是。世間六度,貪著種種受生,種種神通,故祗生天而已。出世六度,不取三界福報,向所取之解脫而瞭生死,住於涅槃之樂,此乃三乘所共,唯大乘不住著。出世間上上六度者,乃大乘不共度,覺能攝所攝者皆是妄想。超出諸趣,亦通二乘;就無所行,安樂眾生,修六度,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見有修六度及所修之六度,知六度皆唯自心,即得無生法忍、一切法寂滅忍;乃至上不見有佛果可成,下不見有眾生可度,亦不墮二乘取空寂。佛性常寂不壞,轉得最勝身而不壞,明無漏身非剎那壞也。故六度具足,證自覺趣,金剛不空,究竟堅固。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空、無常、剎那,愚夫妄想作,如河、燈、種子,而作剎那想。剎那息煩亂,寂靜離所作,一切法不生,我說剎那義。物生則有滅,不為愚者說,無間相續性,妄想之所熏。無明為其因,心則從彼生,乃至色未生,中間有何分?相續次第滅,餘心隨彼生,不住於色時,何所緣而生?以從彼生故,不如實因生,雲何無所成,而知剎那壞?修行者正受,金剛、佛舍利,光音天宮殿,世間不壞事,住於正法得,如來智具足。比丘得平等,雲何見剎那?犍闥婆、幻等,色無有剎那,於不實色等,視之若真實”。
空、無常、剎那三者,皆為愚夫有為有漏而說,喻如河流、燈焰、種子。應瞭知佛所說義,有為有漏凡夫之法,應寂靜離而不取著剎那。三界有漏,有生有滅,愚夫不知,生死流轉,無間相續,妄想所熏;智者瞭知須離。無明住地之七識俱第八,乃名藏識,根身器界從之變現。心剎那滅,色則無從而生,如何可於中間計其次第生、次第滅?前六從所緣境而生,心隨生時,無色可住,雲何而生?生且不生,滅何從滅?所以明生滅即是無生滅,修行得聖智,如金剛、舍利等究竟不壞。出世間、住於正法平等,比丘亦得平等智,前曾說所證法常,能證智常,如何有剎那壞?明一切皆如幻,色法不實,隨生隨滅即無生滅,即是通達諸法實相,即真實性,雲何有剎那壞?
己二十 如來變化門
庚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世尊記阿羅漢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與諸菩薩等無差別?一切眾生法不涅槃,誰至佛道?從初得佛至般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無所答?如來常定故,亦無慮,亦無察?化佛化作佛事?何故說識剎那展轉壞相?金剛力士常隨侍衛?何不施設本際?現魔魔業,惡業果報,旃遮摩納,孫陀利女,空缽而出,惡業障現,雲何如來得一切種智而不離諸過”?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阿羅漢與菩薩無差別,如何又有此名?不涅槃眾生是無種性,如何可以成佛?何故不說一字?既然常定,何故又應機說法?佛身何用侍衛?為何不說生死之始?如來為何還有惡業障惡業報──旃遮摩納,乃婆羅門女,謗佛無禮;孫陀利女、乃外道,殺女謗佛所殺;空缽而出、言入婆利那村,空缽而出事──如何佛說究竟離過圓滿?佛既證一切法平等性,瞭一切法差別,如何有以上諸可疑之端?而且如何尚有魔業障報?此一問,乃大慧最後之問,故畢舉所疑而興難也。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佛告大慧:“為無餘涅槃故說,誘進行菩薩行者故。此及餘世界修菩薩行者,樂聲聞乘涅槃,為令離聲聞乘進向大乘,化佛授聲聞記,非是法佛。大慧!因是故記諸聲聞與菩薩不異。大慧!不異者,聲聞、緣覺、諸佛如來,煩惱障斷,解脫一味,非智障斷。大慧!智障者,見法無我,殊勝清凈。煩惱障者,先習見人無我斷,七識滅;法障解脫,識藏習滅,究竟清凈。因本住法故,前後非性。無盡本願故,如來無慮無察而演說法。正智所化故,念不妄故,無慮無察。四住地、無明住地、習氣斷故,二煩惱斷,離二種死,覺人法無我及二障斷。大慧!心、意、意識、眼識等七,剎那習氣因,善無漏品離,不復輪轉。大慧!如來藏者,輪轉涅槃苦樂因。空亂意慧愚癡凡夫所不能覺。大慧!金剛力士所隨護者,是化佛耳,非真如來。大慧!真如來者,離一切根量,一切凡夫、聲聞、緣覺、及外道,根量悉滅,得現法樂住,無間法智忍故,非金剛力士所護。一切化佛,不從業生;化佛者,非佛,不離佛。因陶傢輪等眾生所作相而說法,非自通處,說自覺境界。復次、大慧!愚夫依七識身滅,起斷見;不覺識藏故,起常見。自妄想故,不知本際;自妄想慧滅故,解脫;四住地、無明住地、習氣斷故,一切過斷”。
二乘僅解脫分段生死,仍是有餘涅槃,因欲其證無餘,為引誘修菩薩行者令不退墮,何必多走此二乘路?以前所授記,乃化佛,非法佛也。故說與菩薩不異,是有密意。入滅受想定六識斷,七識一部份我執斷,染第八識未斷,故令諸識皆斷。此中無種性一問未答者,因八識心體皆平等,故名佛也。法性一切常住,本來如是,佛說本來如是之法,故不說一字。所謂無慮無察有種種作用功德,具如此中所述。以無漏法將一切有漏法悉離,不復輪轉。凡愚不覺,執諸法皆剎那,妄著於空;即空亂意菩薩,亦不瞭知聖智境界。金剛隨護者,化佛耳;得法樂之四智菩提清凈法界,非見聞覺知之所到。化佛示種種業報相,有他依性無自依性,因眾生惡業所感故,現惡業障,如水中月不離空中月,而亦非真月。又如陶輪因器而造,觀機應感而有種種現身說法,非佛自通境界。愚夫但依六、七二識身,不知藏識,故本際不可得。若離於分別,即趨解脫道。如來五住煩惱習氣俱斷,故雲一切過斷。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三乘亦非乘,如來不磨滅,一切佛所記,說離諸過惡。為諸無間智,及無餘涅槃,誘進諸下劣,是故隱覆說。諸佛所起智,即分別說道,諸乘非為乘,彼則非涅槃。欲、色、有及見,說是四住地。意識之所起,識宅意所住。意及眼識等,斷滅說無常;或作涅槃見,而為說常住”。
三乘非自覺聖智有差別,隨眾生無明厚薄之不同而施設。如來並無業報,以證得無間聖智而得涅槃,為下凡眾生說,令其仍舊成佛,隨順而說,並非真實境界。說三乘,並非真實涅槃,唯此自覺更無餘也。三界見惑,欲色界思惑三,故說有四住地。意以八識為宅,隨時發生種現。斷滅之見,皆系妄計。或不瞭知涅槃而妄說常住,亦是邪智。
己二十一 遮斷肉食門
庚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曰:“彼諸菩薩等,志求佛道者,酒、肉及與蔥,飲食為雲何?惟願無上尊,哀湣為演說!愚夫所貪著,臭穢無名稱,虎狼所甘嗜,雲何而可食?食者生諸過,不食為福善。惟願為我說,食不食罪福”。大慧菩薩說偈問已,復白佛言:“惟願世尊,為我等說食不食肉功德、過惡。我及諸菩薩,於現在、未來,當為種種希望食肉眾生分別說法,令彼眾生慈心相向;得慈心已,各於住地清凈明瞭,疾得究竟無上菩提。聲聞、緣覺、自地止息已,亦得速成無上菩提。惡邪論法諸外道輩,邪見斷常,顛倒計著,尚有遮法,不聽食肉;況復如來世間救護,正法成就。而食肉耶”?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化他智二十一門,前二十門專究定慧,此末後一門系討論戒律。夫小乘以斷愛為首,大乘以慈悲為根本,故能不殺即是具足一切戒品。所謂以慈心不殺故,即不侵損他人,是具足不盜戒;不侮戲他人,即具足不淫戒;不欺誑他人,即具足不妄戒;不嬈亂他人,即具足不飲酒戒;乃至具足十根本戒,盡虛空微塵戒,及如來清凈戒。如來教化真實義,令眾生離染得凈。前言修慧斷妄證真,修定、攝散入定,而一切定慧皆應攝於戒律中。又前既圓滿定、慧,今更當圓滿慈悲。
大慧請問,先偈、後以長行,皆由大慈悲本願吐露,而為末世眾生開慈悲福智。故言:凡菩薩乃至求佛道者,皆不應飲酒、食肉、以及五葷之菜。以身染臭穢而無名稱,自儕於食肉之畜生一類!況食肉者,罪過無邊;不食者,福善亦無量。大慧所以以此意陳請佛前,求佛方便說法,令彼眾生皆具足慈心,清凈明瞭。無論凡夫、二乘,以此慈悲心為根本故,而得無上菩提。且邪論外道,猶有肉食之戒,而況我佛教之救護世間成就正法者耶?此佛所贊嘆許為宣示也。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佛告大慧:“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然我今當為汝略說:謂一切眾生從本已來,展轉因緣,嘗為六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驢、騾、駱駝,狐、狗、牛、馬,人獸等肉,屠者雜賣故,不應食肉。不凈氣分所生長故,不應食肉。眾生聞氣,悉生恐怖,如旃陀羅及譚婆等,狗見憎惡,驚怖群吠故,不應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應食肉。凡愚所嗜,臭穢不凈,無善名稱故,不應食肉。令諸咒術不成就故,不應食肉。以殺生者,見形起識,深味著故,不應食肉。彼食肉者,諸天所棄故,不應食肉。令口氣臭故,不應食肉。多惡夢故,不應食肉。空閑林中,虎狼聞香故,不應食肉。令飲食無節故,不應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厭離故,不應食肉。我嘗說言:“凡所飲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藥想”故,不應食肉;聽食肉者,無有是處。復次、大慧!過去有王,名師子蘇陀娑,食種種肉,遂至食人。臣民不堪,即便謀反,斷其俸祿。以食肉者有如是過故,不應食肉。復次、大慧!凡諸殺者,為財利故,殺生屠販。彼諸愚癡食肉眾生,以錢為網而補諸肉。彼殺生者,若以財物,若以鉤網,取彼空行、水、陸眾生,種種殺害,屠販求利。大慧!亦無不教、不求、不想、而有魚肉,以是義故,不應食肉。大慧!我有時說遮五種肉,或制十種;今於此經,一切種、一切時、開除方便一切悉斷。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尚無所食,況食魚肉?亦不教人。以大悲前行故,視一切眾生猶如一子,是故不聽令食子肉”。
自有無量因緣至無有是處,言不應食肉之因緣有無量,今且略舉十五種耳。文顯易解。如來非但制止食肉,且於非食肉亦有節制。以色身饑餓,不得不藉以維持,然菜蔬之類,亦有種種目所不能見之微生物,聚殖其間,故當食時,作食子肉想即可不貪,作服藥想即知數量。然則以此而觀,則似第一種因緣有無量劫六親輪回墮落於中者,安可而食肉耶?過去有王下一段,以事證肉食之不足更益之食人,卒至亡國,可以為鑒。凡諸殺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