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 述要 第一卷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圓覺經述要 作者: 智諭法師2022-08-28

  圓覺經 述要 第一卷

  智諭法師

  述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

  嚴住持。是諸眾生清凈覺地。】

  此是證信序,證信序具六種成就。佛取滅前,用囑阿難,以便經法流通。故此六種成就,為取信於後人。六種成就者,一、信成就,二、聞成就,三、時成就,四、主成就,五、處成就,六、眾成就。

  「如是」為信成就。理一而事如曰如,事如而理一曰是。謂如此經文,為佛如是說也。

  「我聞」為聞成就。系結集經人自稱。大乘經系文殊師利與阿難,於鐵圍山間結集者。

  「一時」為時成就。謂如來說經時。

  「婆伽婆」為主成就,說經主也。婆伽婆譯為有德,婆伽譯為德,最後一個婆字譯為有。婆伽婆者,即世尊也。婆伽婆有六義,一、自在義,二、熾盛義,三、端嚴義,四、名稱義,五、吉祥義,六、尊貴義。智度論雲,婆伽婆有四義,一、  有德,二、巧分別,三、有名聲,四、能破。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為處成就。

  後文「與大菩薩摩訶薩……」,為眾成就。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神通大光明藏者,一真法界也。一真法界不可測曰神,無礙曰通。無礙則無暗,光明遍照一切,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故曰大光明藏。

  三昧譯為正受,簡稱為定。正受者無受,無受者心無所住不取於相也。故三昧正受,是梵華雙呈之詞。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一切如來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諸佛光壽無量,寂照不二。寂而照曰光嚴,照而寂曰住持。

  又,一真法界無性隨緣,故成四種法界。一、理法界,二、事法界,三、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如是四種法界,約正報則名法身,約依報則名凈土。一切如來,法身契於凈土,故曰光嚴住持。

  「是諸眾生清凈覺地。」

  佛與眾生,本是一法界,於一法界中,無佛與眾生之分別。然眾生妄起無明,於無生滅中妄計生滅,於是佛名眾生,以致常法身常六道。既然生滅是妄,妄則無性。生滅無性,即是真如。若能如是覺悟,則眾生是佛,故曰常六道常法身。

  如是一法界性,於佛不增,於生不減。覺之者全妄是真,迷之者全真成妄。故曰是諸眾生清凈覺地。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凈土。】

  此是明一真法界,於一真法界中,身心寂滅,平等本際。身心二法,皆因緣生。緣生無性,故曰身心寂滅。即此無性,是一真法界性。

  眾生與佛,悉無定性。即此無性,於法則名法性,於佛則名法身,於眾生則名佛性。無性則無分別,故曰平等本際。本際者一真法界,覺瞭究竟者,名大圓滿覺。

  佛覺究竟,理智契圓,無二無別,無欠無餘。等若虛空,縱貫三際,橫賅十虛,故曰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不二隨順者,於一法界中,無生死無涅盤,無常無斷,無一無異,無來無去。

  一法界故,名不二境。法界無界,以無界故,隨緣能現一切法界。所以說於不二境,現諸凈土。

  對於凈土之分判,各傢有不同之說。宗密大師亦多有解釋,謂有法性凈土,受用凈土,變化凈土等。

  然觀今經之意,佛入神通大光明藏,為諸大菩薩宣說。當知簡非餘土,應是自受用他受用凈土。故曰現諸凈土。

  於一真法界中,由體起用而現凈土。現正報曰法身,現依報曰凈土。然身土不二,以無性為性故。由體起用,用有千差,體原是一,體雖是一,不礙用有千差。故法身非身,隨緣而現法身;凈土非土,隨緣而現凈土。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

  。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凈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凈

  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

  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

  菩薩譯為覺有情。本來摩訶薩譯為大,這些菩薩在菩薩摩訶薩中,皆為上座,故曰大菩薩摩訶薩。有人說地上菩薩名菩薩摩訶薩,八地以上名大菩薩摩訶薩。這些大菩薩摩訶薩,有十萬人俱。

  以下略列上首諸菩薩名,以為十萬菩薩之代表。各各皆與徒眾眷屬,入於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佛於定中說法,諸大菩薩摩訶薩於定中聞法。佛於不二境,現自他受用凈土,故諸菩薩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諸菩薩名如文,不作解釋。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

  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凈因

  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凈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

  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文殊表智,普賢表行,智為其始,行為其終,始終如一,成就大圓滿覺。故文殊於始,先啟請因地法行,繼由普賢請問如何修行。以下諸菩薩所問,無非請問修行分別法門也。

  自文殊師利菩薩至而白佛言,表文殊請法之儀。佛以大悲濟世,故稱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即平等法會,十萬大菩薩摩訶薩。

  如來本起清凈因地法行,初發無上菩提心時,曰本起。凡初發心者,必須三業清凈。三業清凈是成佛之清凈因地。例如成佛是果,普賢行是因,普賢十大願王,皆曰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無有疲厭者,即三業清凈。

  菩薩清凈因地法行,心無住著,不取於相,不隨境轉。故文殊請問如來本起清凈因地法行,即已點出圓覺正因。

  大集經佛答喬陳如:「若有比丘,讀誦如來十二部經,樂為四眾敷揚廣說,思惟其義,是名樂讀,乃至是名思惟,不名法行。若有比丘,能觀身心,心不貪著外一切相,謙虛下意不生驕慢,不以愛水灌溉業田,亦不於中植諸種子,滅覺觀心,境界都息,永離煩惱,其心寂靜。如是比丘,我則說之,名為法行。」

  故法行者,依法起修也。大乘法行,不在聞思。聞在循教,思在得義,行在度化眾生。是以聲聞以教為主,緣覺以義為主,菩薩以行為貴。行因證果,成就無上佛道,故文殊啟請如來本起清凈因地法行。

  菩薩於大乘中發清凈心者,即發菩提心也。瞭達於空性,是名為菩提。空性者清凈也,故發清凈心三業無虧,是發菩提心。

  遠離諸病,諸法因緣而起,無性無相。眾生執著諸法性相定為實有,以致成病。故遠離諸病者,不取於相也。如果取相而求,便墮邪妄。若遠離諸病,便能使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如是三請者,表仰遵至誠。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

  。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

  而聽。】

  世尊贊嘆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

  會中唯有十萬大菩薩摩訶薩,故曰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

  文殊菩薩系代其餘菩薩啟請,故曰「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請問於佛。

  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

  此為佛應問而答,文殊如此問,佛如此答。

  汝今諦聽下,佛允為答,菩薩承聽,師資緣合。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凈真如菩提涅

  盤及波羅密。教授菩薩。】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無上法王贊佛也。佛於法自在,故稱無上法王。

  陀羅尼譯為總持,總持者能持善不失,能遮惡不犯,此大陀羅尼即一真法界,即是一心,即是大方廣,即是一大總相法門體。以是一大總相法門故,所以名大陀羅尼門。如是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門有出生義,故曰流出一切清凈真如……。所謂流出,是由體起用。圓覺即無上覺,由無上覺起用,而有一切清凈真如菩提涅盤及波羅蜜。

  圓覺無性,不生不滅故曰真。無性隨緣,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故曰如。圓覺離染,唯出生清凈功德,故曰流出一切清凈真如。

  此大陀羅尼門,能持善不失,則智德圓滿,智德圓滿是為無上菩提。能遮惡不犯,則斷德圓滿,斷德圓滿是為究竟涅盤。故大陀羅尼門,流出菩提涅盤。

  波羅蜜譯為到彼岸事究竟。本來有十波羅蜜,一、佈施,二、凈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般若,七、方便,八、願,九、力,十、智。通常但說前六,即佈施凈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因為方便願力智四者,助於前六令修行得滿足故。例如方便助於佈施凈戒忍辱,願助於精進,力助於禪定,智助於般若。其實般若一度,含其他九度。如果前五度無般若波羅蜜,便不稱為波羅蜜,僅名佈施凈戒忍辱精進禪定。同時般若波羅蜜亦含括瞭後四者,般若一度攝乎方便願力智。因為唯言般若,則是無分別智。而後四者──方便願力智等,是後得智攝。由根本智出後得智,故般若攝後四。此大陀羅尼門,流出一切波羅蜜。

  因為法會中無有二乘,故曰教授菩薩。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文殊菩薩問如來本起因地法行,世尊逕明本起因地。因地若真,得果必真,否則必然果招紆曲。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圓照,是能照之智。能照之智者,心無所住也。心無所住,方能無偏無局,故曰圓照。

  清凈覺相,是所照之境。清凈覺相即是實相,故所照之境者,乃實相無相也。以無住心契無相境,謂之圓照清凈覺相,如此心無所住不取於相,便可永斷無明。如果取著於相,便是無明。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雲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一切諸法無非眾緣所生,若無眾緣便無其法。既然法是眾緣所成,故無自體相,是知諸法實相無相。例如傢庭是父母兄弟眾緣所成,故傢庭無自體相。其餘如軍隊、政府、國傢,一皆如是。眾緣所現者,皆幻相非實。如是知者,名之為覺。然眾生不覺,妄執幻相為實有,是故名為無明。

  無明非為實有體,而是一念不覺謂之無明,心有所住謂之無明,虛妄分別虛妄取相謂之無明,一切顛倒謂之無明。

  一念無明起,便是不覺,故無明者不覺也。由不覺而有始覺,由始覺而有究竟圓滿覺。今欲明圓覺,故須從不覺無明說起。

  雲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

  此是法說,所謂無明者,即種種顛倒也。

  「從無始來」莫作過去會,若作過去會便是有始。所謂無始者,便是一念無明起處。因為一念無明,體即虛妄,虛妄無體,故無生無來。以無生無來,故曰無始。無始時來體本虛妄,而眾生顛倒執為實有,故曰無明。

  猶如迷人四方易處者,譬喻說也。譬如迷失方向的人,誤以東為西,四方易處。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四大者地水火風,是為色法。然地水火風,皆眾緣所現。我們已經知道,凡眾緣現者,無實體相,故四大皆空。而眾生妄認四大為自身相,「為自身相」者,執四大為實有也。

  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為緣,於心現影相,故曰六塵緣影。當然六塵亦是眾緣所現,無實體相。既然無實體相,何故現前見有六塵呢?當知六塵者,唯識所變現的相分,事實上唯識無境。復以唯識所變的見分取著之,故令眾生妄見有六塵。即以此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或者有人會問,既然唯識無境,那麼識是有的瞭?不錯,識非是無,但亦不是有。若謂識是有,此人猶落法執。

  何故識者非有非無呢?因為識者無性為性,無性隨緣故能變現一切。如果識有定性,豈能變現一切?故唯識者,即彼諸法無性是。諸法無性者,即諸法實相是。

  既然一切唯識所變,定知一切法無自體相。凡夫不如實知見,妄執六塵實有,故曰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者,是不知實相無相也。不如實知實相無相,妄執一切幻相為實有,便是無明,便是不覺。

  【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

  。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

  明。】

  譬如眼睛有病,發生錯視,便見空中有華,及第二月。猶如醉人,於一盞燈,虛妄見有兩盞燈。惑人亦復如是,本來諸法無相,虛妄見諸法相。

  善男子下,直斥妄見之過。

  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

  由於迷惑眾生妄見妄執,不但把無自性之虛空,迷為有自性。同時把無實體相之空華,迷為有實在生處。

  不知虛空若有自性,應是有相,虛空有相當不名虛空。空華本無實體,卻妄見有實體,有實生處。法無實體,當是無生。今迷法有實體,故於無生中迷入生死。眾生迷見生死,虛妄執有生死,於是虛妄受生死之苦。故眾生者,虛妄起惑,虛妄造業,虛妄受生死之苦。若能一旦醒覺,則知圓滿覺性,湛寂不動。因為一真法界,無分別故,無起滅故,無始終故。是以經文曰,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瞭無所得

  。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何故無明非實有體?因為無明隻是「虛妄」的假名。如果實有其體,當非虛妄。如果不是虛妄,便不名無明。所以既稱無明,便非實有體。譬如迷失方向者,誤以東為西,事實上非是實有西方,不過迷人虛妄執著而已。

  如夢中人,夢中所見一切非無。及至於醒來,夢中所見之一切,瞭無所得。

  又如眾多空華,滅於虛空,不得說言有定滅處。因為空華無實體相,隻是妄見而已。空華無實體相,生本無生,滅亦非滅。故曰何以故?無生處故。無生處者,無實體相也。

  萬法因緣假現,如幻如化,無實體相,故知萬法皆空。不過空非定性空,而是因緣空。萬法幻現,亦因緣有。因緣空方為真空,因緣有方為妙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此是一法,莫作二會。真空無性能隨緣,真空即是妙有。妙有緣生而無性,即此無性便是真空。故說空一切空,說有一切有,說亦一切亦空亦有,說非一切非空非有。此是一真法界,覺之者便稱圓覺,迷之者說為無明。

  如果離空而有有,此有便是常邊有。如果離有而有空,此空便是斷邊空。真空即是妙有,則空非空,全有成空。全有成空,雖空而非斷滅。妙有即是真空,則有非有,全空成有。全空成有,雖有而非常邊。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諸法無相,相由性成。性亦無性,性依相顯。互相由借而有,故分而無分,乃一法界。於一法界中,無生無滅無增無減。此即圓覺,亦即無生法。

  眾生迷惑不如實知,於無生中妄見生滅。以妄見故,於是妄受生死,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

  。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

  正答文殊菩薩所問「如來本起因地」。如來本起因地無他,隻是如實知一切法緣生如幻,無實體性猶如空華,如此便免生死輪轉。身心一皆如化,如幻非實,故無身心受彼生死。

  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非是經過造作,經過修治,方無生死輪轉。亦不是經過造作修治,身心方無。而是一切法緣生無性,本性無故。

  於此可知,無佛無眾生,亦無佛涅盤。於一法界中,萬相森羅,一性湛然。雖一性湛然,而萬相宛然。萬相宛然而無生,一性湛然而無滅。迷人妄執,無生滅而生滅,假名眾生。聖者圓成,生滅而無生滅,假名曰佛。是故佛與眾生,本是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即是一心,一心迷悟,乃有生佛。一心迷佛成眾生,於是法身輪轉六道。一心悟眾生是佛,於是六道常自法身。一真法界添不得一毫,添一毫則多。減不得一毫,減一毫則少。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故曰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

  俱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

  知覺是實,心是其名,一心起用謂之知覺。本此一心而修,則無所住著不隨境轉。故本一心而修,即是無分別智,以心無所住故。心無所住,便如人有目,日光明照,是以能分別一切。所以得無分別智,便能分別一切,故名知覺。無分別智者,性空也。性空乃能隨緣,隨緣乃能分別一切,是謂知覺也。

  智無分別,則無生無滅,無起無作。以無生無滅無起無作故,乃能與分別智為因。所以得無分別智,便能分別一切。

  茲舉例說明。例如眼識能分別一切色,是即分別智。眼見黃色時,即能分別是黃色。再見紅色時,復能分別是紅色。

  但當見紅色時,分別黃色之智必是已滅。如果不滅,當是見紅色時,同時亦見黃色。若如是者,應是於一時中見一切色,不如道理。故知必是前分別智滅,方有後分別智生起。

  但是滅法不應復生,前分別智已滅,則後分別智焉有?故分別智有生有滅有起有作,而無分別智無生無滅無起無作。賴無分別智,分別智方能作已復作。

  彼知覺者,即無分別智。無分別智無生無滅無起無作,故猶如虛空。

  知虛空者,即空花相。

  知虛空者,則有能知所知。有能所分別,則非實有,故曰即空花相。

  亦不可說,無知覺性。

  無分別智者,即諸法無性是也。即此無性,隨緣分別一切法,焉得謂無知覺性?約法而言,諸法實相,實相無相,無相無不相。故不可說,無知覺性。

  有無俱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

  實相無相,不得謂有,實相無不相,不得謂無;萬法緣生而無性,不得謂有,無性隨緣成萬法,不得謂無。故有無俱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

  凈覺者,圓覺也。因為凈則不二,圓滿無外。故凈覺即是圓覺。

  所謂隨順者,由不覺隨順而入始覺也。此是與文殊薩所問「說於如來本起因地法行」,前後呼應。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

  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

  清凈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何以故?虛空性故。

  凈覺者,無生無滅無起無作,無有分別,非有非無。猶虛空性,虛空性亦復無生無滅無起無作,無有分別,非有非無。

  常不動故。

  凈覺橫遍豎窮,不增不減,無來無去,空寂不動。凈覺即一真法界性,不變而隨緣,隨緣而不變。故曰常不動故。

  如來藏中無起滅故。

  如來藏者,即圓覺是。佛說此經有五名,其一便是「如來藏自性差別」。故知如來藏者,即圓覺也。

  如來藏中無起滅者,是言二空如來藏。勝蔓經雲,如來藏者,是如來境界。如來境界,當然即是圓覺。如此經中說,圓覺經亦名「如來決定境界」。

  勝蔓經又說,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有二種如來藏空智,即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不空如來藏,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

  簡單說,空如來藏者,一切法緣起性空。不空如來藏者,一切法性空緣起。緣起性空,則空而不空,不空而空,雖空而非斷滅。性空緣起,則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雖有而非定性。非有而有,全有即是非有,是故無起。不空而空,全空即是不空,是故無滅。所以說如來藏中,無起滅故。

  無知見故。

  知見者,取相而有。如此凈覺,無相無無相。不可取著於相,復不可取著於無相,故非知見境界。

  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

  法界性者,一心是。此心自性清凈,清凈則不二,故曰一心。一心者,一切法唯是一心,否則便非一心。既然一切法唯是一心,則一心者橫遍豎窮,故曰究竟圓滿遍十方。

  以上所說,皆是形容圓覺。圓覺者虛空性,常不動,無起滅,無知見,究竟圓滿遍十方。若能本此而修行,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至此說出因地法行,具體的答案。

  是故修圓覺者,應心無所住,不取於相,等若虛空,如如不動,無起無滅無作無止,不立知見。如此圓覺,則可究竟圓滿遍十方瞭。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凈心。發清凈心者,發菩提心也,本起因地也。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便可不墮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世尊欲重宣此義,以偈重頌。

  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於空知無量,謂之智。於無量知空,謂之慧。於無量知空者,如實知諸法實相無相也。於空知無量者,如實知諸法實相無不相也。

  【瞭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瞭達無明虛妄,猶如空花非實,便可不隨生死流轉瞭。

  眾生以無明落入生死,而無明虛妄,猶如夢中人,夢中所見一切,醒時瞭不可得。

  凈覺性如虛空,圓融無礙不可分別。其性平等,無來無去無有動轉,橫遍豎窮遍滿十方。若能瞭達如是,便可得成佛道。

  於一法界中,圓滿無外。故無得無失,無成無壞。所以諸幻盡滅,滅而非滅,以幻本無故。得成佛道,得而無得,以真本具故。

  菩薩於此幻本空,真本具中,發菩提心。末世眾生,亦於此免諸邪見。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

  。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

  者。聞此圓覺清凈境界。雲何修行。】

  於佛法中,文殊啟於信解,普賢終乎行證。故文殊肇其始,普賢成其終。不假修行,徒逞於解,終不成就佛道。如果唯稱修行,而無慧解,十九落入邪道。故必須慧解立行,方可成就佛道。故佛告菩薩,欲成無上覺,須循信解行證而進,方可成就。所以文殊菩薩啟請以後,普賢菩薩請問雲何修行。

  於修行圓覺,普賢菩薩所問是其總,以下諸菩薩所問是其別。

  於是普賢菩薩下,表普賢菩薩先具儀,而後啟請。

  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

  此會諸菩薩者,十萬大菩薩摩訶薩也。兼及末世一切眾生。十萬菩薩是現前當機,末世一切眾生是表經法流通廣義。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圓覺經小乘非其境界,故特言修大乘者。

  聞此圓覺清凈境界,雲何修行。

  普賢菩薩請問修行。

  【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雲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

  。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雲何復說修行如幻。】

  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雲何以幻還修於幻?

  眾生身心,無非無明。若彼眾生知無明如幻者,則身心皆是如幻如化。如幻如化,是無實體。如此說來,能修無有實體,所修亦無實體。既無實體,當無能修亦無所修,雲何以幻還修於幻呢?

  如果以幻還修於幻,當諸幻性,一切盡滅之時,則無有心。因為心本如幻,一切幻性盡滅,則心亦滅盡。既無有心,誰為修行呢?雲何如來復說修行如幻呢?

  【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瞭知如幻境界。令妄

  想心雲何解脫。】

  既然幻心滅盡,當無能修行者。既無能修行者,當無有修行。若諸眾生本不修行,則於生死無明之中,常居幻化。若常居幻化,便不能瞭知無明虛妄如幻的境界。那麼怎能令此無明妄想心,獲得解脫呢?

  普賢菩薩為諸眾生故,展轉請問於佛。主要是為有一般眾生,聞說如幻,便執著如幻非為實有,是和真實截然不同的。這樣依然不如實知一法界。以不如實知一法界故,沒入生死,不得出離。於是請問於佛,期佛開示

  當知非是真外有妄,妄外有真。而是真為妄之真,妄為真之妄,真透妄末,妄徹真源,如是方成一法界。如幻之法,當即無體,即此無體,便是真如。而真如無性,無性隨緣成萬法,翻然便生死。故曰真如隨緣是生死,生死無性是真如。學佛之人,應向此處會,方得受用。

  法有世諦,有第一義諦。世諦之法,依他而起。法依他起,必無自性。如果法有自性,便無須依他而起。既依他起,便無自性。法無自性,是無其法。故一切諸法,皆如幻化。而凡夫眾生,計著如幻之法實有,於依他起上成遍計執。以遍計執,落入生死,是故當破。

  依他起無有自性,無性隨緣能成一切法,即此無性,便是圓成實。故智者於依他起上,會入圓成實。此所謂瞭達世諦者,即能入第一義諦。入第一義諦,即能入涅盤。

  圓成實者,即是圓覺。故如幻非是圓覺以外,而是如幻無性即是圓覺,圓覺隨緣便成如幻也。

  【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作是語

  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

  此經唯顯如來境界,頓機眾生始得開悟。在會十萬大菩薩摩訶薩固然不以為難,但末世一切眾生若不借方便漸次修習,難望成就。所以普賢菩薩為末世一切眾生啟請,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

  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世尊先贊嘆普賢菩薩,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修習如幻三昧方便漸次。

  如幻三昧者,菩薩如實知一切法緣生如幻,如幻無性,即是真如。菩薩如是知已,乃能不被外境所轉,能轉一切法。如是境界,名如幻三昧。

  得如幻三昧者,即是證入圓覺。何以故?因為若人知如幻者,則知諸法緣生無性。知諸法緣生無性,便可悟入圓覺,悟入圓覺便離諸幻。

  佛囑諦聽,菩薩默然受教。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一語道破真妄不二,非是真外有幻,幻外有真。而是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圓覺妙心者,即一真法界性。一心橫遍豎窮無內無外曰圓。一心清凈,知而無知,無知而知。無所不知即無知,無知即無所不知,故謂之覺。一心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非有即一切無,非無即一切有。故一切有一切無,一切亦有亦無,一切非有非無,故曰妙。如是一心,謂之圓覺妙心。

  何故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呢?因為一切眾生種種幻化,非實有體,非實無性即是如來圓覺妙心。圓覺妙心,無性隨緣能現一切事相,便成種種幻化。此是一法,原非兩般。隻為眾生迷惑,分別執著而已。

  故萬法唯心,心外無法。即此一心,便是一大總相法門體也。一切事相,非心外實有,故曰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譬大海起波,萬重波相,無非一水。水性不動,現波浪翻騰。波浪翻騰,而一水不動。如幻波相,皆生於一水。故曰種種幻化,皆生於如來圓覺妙心。

  外境實無,悉由心現。心無定體,無性為性。無性隨緣,現一切法。自心現法,還以自心取之。凡夫愚惑無知,妄以能取者為我,所取者為法。然而能取所取,唯是一心,即此一心,名曰如來圓覺妙心。至於能取之我,所取之法,皆無實體,隻是隨情假立。若能瞭達一切我法假立無實體性,如幻如化,便能會入凈圓覺心。然而圓覺無性,無性非是絕對的無,而無性當體即是緣起。因為無性外別無緣起,緣起外別無無性。無性即是緣起,緣起即是無性。無性不可見,以緣起而見。緣起不自成,以無性而成。既然緣起以無性而成,則緣起所現事相無非幻化。無性以緣起而見,則無性非無,當體即成就一切法之實性。故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猶如空花從空而有。幻花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

  滅。覺心不動。】

  猶如空花,從空而有,幻花雖滅,空性不壞。

  無性喻如虛空,緣起法相喻如空花。無性隨緣,幻有法相,猶如空花從空而有。法相幻現,無性本空,是以空花雖滅,空性不動,因為緣起幻相本空。

  又如大海起浪,浪從水有,離水無浪。波浪雖息,而水性不壞。

  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此是以法合譬,猶如空花從空而有是譬說,眾生幻心還依幻滅是法說。

  既曰幻心,當無實體性,本來空無。幻滅者,無滅也,恢復本來空無也。若謂有所滅,當先有實體,若先有實體,豈是幻化?今此如幻之心,無實體性,無實體性者,本來空無。故幻滅者,隻是恢復本來空無,非是有滅也。故曰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於此可知,吾人修道,隻是滅除一切虛妄執著。滅除一切虛妄執著,隻是恢復自己本來面目而已。此中無法生,亦無法滅,無所壞亦無所成。猶如浮雲掃盡,晴空依然。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

  故。幻滅名為不動。】

  無性隨緣,則無性無有定性,無有定性故能隨緣。隨緣無性,則隨緣無有定性,無有定性故是無性。一切法無有定性,方能成就一切法。雖成就一切法,而一切法無有定性。此即一真法界性,此即大圓滿覺,此即諸法因緣生的要義。

  若執諸法有定性,則必不能隨緣。不能隨緣,則一切法不得成就。如此則迷於幻化,而失乎圓成實性矣。故般若經雲,一切法無有定性,一切法不可得,若人悟入一切法無有決定,即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明白瞭這番道理,便可與談下文瞭。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

  依幻則幻為定法,說覺則覺為定法。幻與覺既為定法,則非無上正等正覺。故亦名為幻。其不知幻無性,當體即是覺。覺隨緣,當體即現諸幻。一切法依他而有,故離幻,離非幻,離亦幻亦非幻,離非幻非非幻。離覺,離非覺,離亦覺亦非覺,離非覺非非覺。所以者何?以一切不可得故,一切法依他有故。

  或者有人會問,既然一切法依他有,則「他」應不空。不然,因為依他有當體即是無性,無性即是真空。無性當體即是依他有,依他有即是幻有。此是一法,莫作兩般看。

  若說有覺,猶未離幻。

  我們明白瞭一切法無有定性的道理,這句經文便容易明白瞭。意思是說,若謂有定性的覺可得,猶未離幻也。

  說無覺者,亦復如是。

  若謂有「無覺」可得,亦未離幻也。

  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所以幻滅者,隻是悟入諸法無性,諸法不可得,是故幻滅名為不動也。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

  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

  離。】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在會菩薩及末世眾生,皆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者,要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悟入諸法無性,諸法不可得也。「一切」幻化虛妄境界是總說,以下是分別展轉而說。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堅執持遠離之心,是有所得心,是取著定性心。此心亦是如幻,故亦應遠離。

  遠離為幻,亦復遠離。

  遠離於堅執持心之「遠離」一念,仍是有所得念,仍是取著定性念。此念仍是如幻,故仍應遠離。

  離遠離幻,亦復遠離。

  離此「遠離」之念,依然是有所得念,取著定性念。此念依然是如幻的,故依然須遠離。

  展轉遣除,旨在破執,破其有所得心。若有少法可得,便是虛妄之凡情見,悉應遣除。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一切法皆悉緣生無性,所現法相,皆是幻化虛妄。虛妄者是無其法,如果是實有,不應名為虛妄。既然一切法幻化虛妄無有實體,則是無法可離。若有所離,無非虛妄。到無所離處,全妄即真覺性不動,故曰即除諸幻。

  既知一切法皆是幻化虛妄境界無有實體,即是說明一法非有非無不即不離也。若起心離一切法,一切法既然可離,當有實體,有實體者豈是幻化虛妄?

  所以一切法是幻化虛妄境界,故不可離。如果起心去離,便是虛妄。故知堅執持遠離心是虛妄,遠離堅執持心是虛妄,離遠離亦是虛妄。得無所離,即無虛妄,故曰即除諸幻。

  如是展轉層進,即已說出修習如幻三昧,永離諸幻的方便漸次。得無所離處,即覺性不動也。

  【譬如鉆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

  。不入斷滅。】

  舉譬喻說明,鉆木取火,是以木鉆木,譬如以幻修幻。火譬如圓覺智慧,未得火時,須鉆木而求。譬如未得智慧時,須以幻除幻而求。及至火出,則兩木皆燼,灰飛煙滅。譬如智慧既生,則知一切幻化虛妄,既不住幻,復不住真,即此圓覺智慧,即是無所住心。故曰火出木燼,灰飛煙滅。一切無住,即證圓覺。

  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幻盡覺性不動,故曰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

  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諸幻無實,不可取著,故曰知幻即離。幻法無性,無性即是圓覺,故曰離幻即覺。迷真即幻,知幻即覺。幻之與真,隻是迷與不迷的差別而已。故不須作方便,亦無有漸次。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知幻即離,離幻即覺而修行,便能永離諸幻。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

  世尊以偈重頌。無始幻無明者,無明幻化虛妄,無生無因無根無本,故曰無始幻無明。

  無明無體,決非自性建立,必從如來圓覺妙心建立。如果無明有自性建立,便非無始幻無明瞭。

  【猶如虛空花  依空而有相  空花若復滅  虛空本不動

  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空花雖滅,隻是恢復原來之凈空。所以空花雖滅,空性不動。幻滅亦復如是,幻滅正是覺性圓覺。因為覺性不彰,即是被幻所嶲,今幻既除,則是覺性圓滿而離障,所以說覺心不動。

  【若彼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偈頌所說,如長行所釋,不另。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

  。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

  薩修行漸次。雲何思惟。雲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

  。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則於

  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普賢菩薩所問,及佛所答,系從理邊說。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多不得其方便。今普眼菩薩,直問修行方便漸次,系從事上問。普賢菩薩,系據理總問修行。普眼菩薩,系依事分別問於修行。普賢菩薩據理而問,無有方便亦無漸次,是收大乘頓教根機。普眼菩薩所問,方便事修,則攝一切漸修群品。

  普眼菩薩,先具儀而後啟請。唯願大悲世尊,為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方便漸次。如何思惟其義,如何住持其法,未悟者作何方便令其開悟?

  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如此三昧,心生迷悶,則於圓覺,不能悟入。

  若有正方便正思惟,則入佛道。若無正方便正思惟,便入邪妄。所謂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普眼菩薩為免眾生墮入邪妄,故而啟請。

  聞佛所說如幻三昧也。修如幻三昧,須以幻除幻,以幻除幻者,系據理而言。理深機淺,則機淺眾生,智有不逮,於是心生迷悶,於凈圓覺,不能悟入。

  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

  因為如幻三昧,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知依他起無性,便離遍計執,並無其他方便。遠離遍計執,便知依他起無性,如此便是圓成實,並無漸次。如幻三昧,性實如此。故今問方便,隻是假說耳。

  普眼菩薩,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

  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

  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世尊仍是先贊後答。師資緣合,普眼菩薩等,奉教歡喜,默然而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凈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

  幻。】

  如此方便,系為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所設。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凈圓覺心者,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何為正念?凡所取相,即非正念。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取著虛妄,便非正念。實相無相,故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便是正念。雲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心無所住也。心不住於相,亦不住於無相,於事無心,於心無事,是為正念。故正念者,無念也。無念亦無,一切無住,是以遠離諸幻。

  當知遠離諸幻,即是正念。而正念者必是遠離諸幻。如此便是如來凈圓覺心。

  如來於說事修方便以前,先強調理修,以確定其正因。修如來凈圓覺之正因,即正念無念,遠離諸幻。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奢摩他譯為止,定也。離諸散亂,不取於相,無有妄緣,名奢摩他。

  「先依」者,修行人首應除其散亂,故曰先依。先依如來奢摩他行者,依如來所教修止之行也。止則得定,定能生慧,定慧二道,可致無上覺。故先依如來奢摩他行。

  堅持禁戒。持戒是得定之前方便,故須堅持禁戒。戒相繁多,不及備述。總之戒之功德,在於防心離過,三業清凈。身不惡作,心不狂馳,即得定方便。故修止觀行者,應須持戒。戒定慧圓滿,便得成就佛道。

  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安處徒眾者,示與眾共修,同得增益安樂。非是獨見獨行,非僅為自己瞭脫。這樣以平等心,無人我見,方能得定。

  宴坐者,安坐也。身安則不為憒鬧所亂,心安則不被欲蓋所煩。若能如此,便是宴坐靜室。宴坐靜室者,非是處於寂靜之境。如果身不得其安,心不得其平,徒然囚居靜室,豈能安處?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

  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

  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

  實同幻化。】

  「恒作是念」下,是起觀慧。當知修止必歸於觀,修定必歸於慧。如果有定無慧,便成外道。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眾生執身為我,今破身見,即是破我見。身由四大和合而成,四大者地水火風。四大性質,堅濕暖動。地性屬堅,水性為濕,火暖風動,是為四大。

  我們知道,凡多法所成,必無實體。例如「林」,是多木所成,故林者隻有假名而無實體。身亦如是,既由四大所成,故知身無實體。眾生依身立我,身既無有實體,當知「我」亦是假名。

  若謂多法和合方有相,則知未和合時無相。既然未和合時無相,無相和合焉能有相?故知身相是假,唯識所現。既然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等多法成地,當知地亦無有體相。

  同時發毛……等,皆無常法變壞法。如經雲,色無常是變壞法。法若無常,即非實有。

  水大火大風大,皆如地大,同理可知。

  既然四大皆空唯是假名,雲何虛空和合能成為有,假名和合能成為實?故知身者,幻化虛妄之法也。

  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令起觀照,身由多法所成,多法各歸其自體,則此身純屬虛妄,故曰妄身何在。

  如果四大各離仍有身在,則此身應在四大之外。如果四大之外有身者,則此身應非四大和合而有。若非四大和合而有,則身應無堅濕暖動。今身有堅濕暖動,故知身為四大和合而有。既知四大和合而有,故知身屬虛妄。故曰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此是說明,修習如幻三昧入手處。先從切近處觀身如幻,據理再觀餘法,即得如幻三昧。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

  緣相假名為心。】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

  四緣即四大也。四大皆幻化虛妄法,故曰四緣假合。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依身而有,身為四大假合,故六根亦為四緣假合而有。四大已屬幻化虛妄,假合而成六根,故六根亦是妄有。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

  四大於中假成六根,於外假成六塵。六根居中,六塵居外,根塵和合,虛妄緣接而成習氣,故曰中外合成,妄有緣氣。習氣者,無明也。

  當知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一切諸法,唯是心現。自心現於六塵,復以自心所現六根取著之。能取既妄,所取亦妄,所生無明習氣亦妄。故曰中外和合,妄有緣氣。

  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六根無體,六塵無體,無體和合而有六識。故知六識虛妄,亦無實體性。眾生迷惑無知,妄生計著,執有實體,故有虛妄,妄想心生。此妄想心無有實體,全是無明虛妄。此無明妄識,於中積聚,似有緣相。眾生執著實有心體,故曰假名為心。

  今欲求凈圓覺心,首須除此,虛妄幻相之無明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

  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緣根塵而有六識心,此虛妄心者,即是識心也。識心是六根取六塵相而起,故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也。

  四大本是虛妄,當然六根六塵亦是虛妄。根塵既是虛妄,緣根塵所生之六識心,自然亦是虛妄的。故曰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六根中既然所緣之塵各歸散滅,所以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

  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善男子下,正明除幻。除幻者,即永斷無明,成就佛道也。文殊章曾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今即破眾生身心相也。

  眾生之見,總認為心在身中,心依身而有。身是四大假合,本非實有。身既然無,心將安在。故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

  塵本是無,心取方有。因為塵是眾因緣生而無實體,全由識心所現,還以自心取之。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

  塵是幻化虛妄,而無實體。無有實體,是無其塵。塵既非有,雲何有滅?無滅之滅,謂之幻滅。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幻本無性無體,幻滅既滅,即是恢復一切法無性之理體。此無性之理體,即是真如。真如非幻,故曰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於一法界中,無有二法。真如隨緣成萬法,萬法無性是真如,覺亦一心,迷亦一心,一心覺則眾生是佛,一心迷佛是眾生。佛與眾生唯是一心,故曰無佛無眾生也。求佛道者,本此一心而修,便是根本智。

  誠所謂尋波全是水,無水不是波。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凈。】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者,用喻圓覺本凈,被無明幻垢所蔽。非是無明幻垢以外另有圓覺,而是身心幻垢永滅,則圓覺本自清凈。

  圓覺清凈,便無幻垢。若無幻垢,則身清凈,心清凈,塵清凈。塵無性則遍十方,一塵遍十方,十方在一塵,故垢相永滅,十方清凈。

  【善男子。譬如清凈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疑者見彼摩尼實有

  五色。】

  善男子,譬如清凈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

  摩尼珠映於日光,能幻現五色。而摩尼珠實無有色,隨方映照,幻現五色罷瞭。

  此用喻三性,三性者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執性。一切法相緣而生,無有自性。若法有定性,必不可改變,是無業報因果。今一切法皆因果法,善因緣得善果報,惡因緣得惡果報,是知一切法皆因緣生。法屬因緣,則無自性依他而有。故依他起者,虛妄法也。

  凡夫無知,妄執依他幻有之法為實有,是名遍計執。隨遍計執心,妄現一切法,於是墮入生死輪回。

  智者知依他無性,無性空寂,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性隨緣能成一切法,便歸圓成實。故如實知依他起便歸圓成實,迷於依他起便成遍計執。

  今以清凈摩尼珠,喻圓成實。映於五色,隨方各現,喻依他起。愚疑者見摩尼實有五色,喻遍計執。

  【善男子。圓覺凈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疑者。說凈圓覺實有如是身

  心。自相亦復如是。】

  圓覺凈性,猶如摩尼珠,本來清凈,雖處垢穢而不染。何以故?諸染污法,悉如幻故。圓覺凈性者,圓覺無性也。無性隨緣成一切法,故現於身心,隨類各應。隨六道品類,現六道身心也。

  雖然現於身心隨類各應,但圓覺凈性,實無如是等相。而愚疑之人,說凈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說明愚疑者,虛妄於依他起上遍計執著也。

  【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

  垢及說名者。】

  由於迷幻失真故,不能遠離幻化。所以我說四大假合之身,六塵緣影之心,皆是幻垢,覆蔽清凈圓覺。

  幻垢對離,說名菩薩。

  菩薩者,修習如幻三昧人也。修習如幻三昧者,以幻除幻也。以幻除幻,有能除之智,所除之幻。能所對立,故曰對離幻垢。此即以幻除幻的菩薩。

  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幻垢既盡,清凈圓覺現前,能所對待皆無。對除者,無以幻除幻也。如兩木相因,火出木燼。此時究竟成就大圓滿覺,即佛是也。及至圓覺清凈,成就佛果,即無對垢,不言以幻除幻矣。

  無說名者,無說教者也。至究竟佛道清凈圓覺時,一真法界,不二不別,無說法之佛,亦無所說之法。清凈平等,無生無滅。

  或者有人疑問,若無說法之佛,亦無所說之法,那麼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又作何解釋呢?

  當知清凈圓覺,無性隨緣,乃有諸佛興化十方,無量劫來無有休息。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凈。

  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凈。

  證得諸幻滅影像者,如實知依他起性如幻也。如實知法依他無有自性,法無自性,焉得有相?證得諸法無相,便入實相。實相無相,故一切法相,皆同幻像。知幻即離,故曰證得諸幻滅影像。證入圓覺,如實知一切法依他無性,實相無相,便得無方清凈。無方清凈者,等虛空也。依他起性,體是虛妄,由圓覺故,方如實知。故曰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若能放舍遍計執,自然如實知諸法依他無性。知諸法依他無性,便入圓成實。入圓成實便是證入圓覺。爾時便得無方清凈。無方清凈等同虛空,此虛空性,圓覺所顯發也。

  【覺圓明故顯心清凈。心清凈故見塵清凈。見清凈故眼根清凈。根清凈故

  眼識清凈。識清凈故聞塵清凈。聞清凈故耳根清凈。根清凈故耳識清凈

  。識清凈故覺塵清凈。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覺圓明故,顯心清凈。

  圓覺究竟,則轉識成智。第八識名心,顯心清凈者,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也。心清凈則離染究竟,無所住著。

  心清凈故,見塵清凈。

  大圓鏡智,離染無住,是以心清凈故,見塵清凈。見者見分,塵者相分,皆由自證分所變現,自證分即第八識。既然心清凈,自然見分相分清凈。以下聞塵、覺塵,皆是見相二分。

  見清凈故,眼根清凈。

  見分清凈,不取於相。不取於相,則塵不染於心,於是第七識轉平等性智。是以眼根清凈,轉成所作智。

  根清凈故,眼識清凈。

  根塵相緣,而生眼識。根清凈不取著於塵,則眼識清凈。

  識者第六識也。第六識具分別用,此分別用,見分所攝。前五識對緣,必有一分意識俱,名率爾墮心。率爾心後,必有尋求。今根清凈不妄取塵故,是以第六識清凈轉妙觀察智。因為這種原因,所以根清凈則眼識清凈。

  識清凈故,聞塵清凈。

  以第六識已轉妙觀察智,是以見分不取著相分。以識不取塵故,所以聞塵清凈。

  聞清凈故,耳根清凈。根清凈故,耳識清凈。識清凈故,覺塵清凈。

  如上同理可知。以如是道理,見、聞、覺、知,一切清凈。故曰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善男子。根清凈故色塵清凈。色清凈故聲塵清凈。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根清凈則不取於塵,根不取塵,則塵不染心。是以色塵清凈,聲塵清凈,香塵清凈,味塵清凈,觸塵清凈,法塵清凈。於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清凈。

  【善男子。六塵清凈故。地大清凈。地清凈故水大清凈。火大風大亦復如

  是。】

  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者,地水火風四大所造。既然六塵是四大所造,故六塵清凈,四大自然清凈。

  【善男子。四大清凈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凈。】

  四大所造色,內造五根。五根者,眼耳鼻舌身。外造六塵,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根是能依,塵是所依,能依為正報,所依為依報。依正二報,成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者,於三界中,有二十五種果報。欲界有四惡趣(地獄、鬼、畜生、修羅),四洲,六欲天。色界有四禪天,及大梵天、凈居天、無想天。無色界有四空處,是名二十五有。

  四大清凈,故十二處清凈。十二處者,六根對六塵是生識之處,故曰十二處。其中由於法塵清凈故,所以意根亦清凈。故曰四大清凈故,十二處清凈。

  既然六根六塵皆清凈,所以生六識亦清凈。故根塵識十八界皆清凈。

  既然十八界清凈,當然依正二報皆清凈。故曰二十五有清凈。

  【彼清凈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凈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凈。】

  彼清凈者,四大、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凈也。四大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者,世間法也。自十力以下,明出世法清凈。

  十力者,佛於方便智中,開出十力,十力即佛之十種智力。一、知是處非處智力,二、知過去現在未來業報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礙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四無所畏。佛既具十種智力,於一切法決定明瞭故,於大眾中說法無畏。四無所畏者,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三、說障道法無所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四無礙智者,一、法無礙智,二、義無礙智,三、詞無礙智,四、樂說無礙智。

  十八不共法。謂佛十力內充,四無所畏外顯,所以一切功德智慧,不共凡夫三乘,名十八不共法。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舍,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三十七道品者,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八萬四千陀羅尼門。本來八萬四千是泛指數字,形容數目很多。若欲求其來處,謹列出供讀者參考。

  據說八萬四千,有多出處,今僅引賢劫經介紹之。賢劫經雲,諸佛功德,有三百五十種門。各修六度為因,有二千一百諸度,於此諸度,對治四大六衰,成二萬一千諸度。各對治眾生四種心患──貪、嗔、疑、等分──。成八萬四千。

  雖然如此,不過我們要知道,八萬四千者,是泛指之言。

  一切清凈者,謂世出世間一切法,皆依他無性,無性空寂,體即圓覺也。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凈故一身清凈。一身清凈故多身清凈。多身清凈

  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凈。】

  一切諸法,因緣和合而現相。故一切法相,由因緣和合而現。

  其實因緣和合,並未曾現相,一切法相乃唯心所現。何以知之?因為因緣和合現相,一定未和合時無相。如果未和合時已有相,不應言因緣和合而現相。

  既然未和合時無相,則和合亦不應有相。何以故?因為無相和合,不應有相故。如果無相和合而成有相,那麼聚無便可成有。不如道理。所以法實無相,唯心所現。吾人所見之相,唯自心現,還以自心取之。實是心外無法,一切法相,猶如空華,幻化虛妄。是故諸法無相,乃為實相。一切法相故不可取,即此無相亦不取。若取無相,便是取著無相相。故諸法實相者,無相無不相也。

  一切實相性清凈。

  一切者,指四大十二處十八界世間法出世間法而言。謂四大十二處十八界世間法出世間法,皆實相無相也。如是諸法,因緣所生,既然法屬因緣,必無自性。無性為性,故曰性清凈。

  一切實相性清凈故,一身清凈。

  因為眾生身心,是由四大十二處十八界,根塵識構成。既然四大等實相無相,性本清凈,所以一身清凈。

  一身清凈故,多身清凈。

  一切眾生之身,無不由四大根塵識所構成。所以一身清凈,定知一切眾生多身清凈。多身清凈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一圓覺清凈。

  十方一切眾生之身,無非四大根塵識所成。故多身清凈,十方眾生一皆圓覺清凈。實相者,圓覺也。故曰圓覺清凈。

  這一段文是說正報清凈,以下是說依報清凈。依正二報清凈者,是謂依正二報不可得也。依正二報不可得者,即一真法界也。一真法界隨緣現十法界,故諸法一相而諸相宛然。雖然諸相宛然,而無性湛然。所謂法爾如是也。

  【善男子。一世界清凈故多世界清凈。多世界清凈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

  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凈不動。】

  一世界者,是一佛國土世間。一佛國土,乃至一切佛國土,無不是四大所成。既然四大清凈,所以一世界清凈,多世界清凈。乃至盡虛空遍法界,橫遍豎窮,一切佛土平等清凈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

  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虛空以無性為性,覺性亦以無性為性。虛空橫遍豎窮,覺性亦橫遍豎窮。故虛空平等不動,覺性亦平等不動。

  以覺性無性為性橫遍豎窮故,所以四大十二處十八界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故,當知即是覺性平等不動。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凈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

  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

  滿法界。】

  圓覺實性,以無性為性。無性則不礙遍滿十方,十方無性,亦復不礙全是覺性。以覺性無性,則非染非凈,故曰清凈不動,圓無際故。既然覺性無性,約理言則一法不立,約事言則一法不舍。一法不立,則無所謂是。一法不舍,則無所不是。以無所不是故,是以六根六塵四大陀羅尼門,乃至一切法,無不是圓覺實性所顯現。

  由於以上的道理,故知覺性遍滿清凈不動,六根六塵四大,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皆遍滿法界清凈不動。因為根塵識四大陀羅尼門乃至一切法,皆無性故。既然一切法無性,是故不礙一一法,各各遍滿法界。

  是故一塵無性,不礙遍滿十方。十方無性,不礙在一微塵。以無性故,一塵遍十方而不大,十方在一塵而不小。

  所以經文雲,覺性遍滿清凈不動,圓無際故,六根六塵四大,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

  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先作法說,後作譬說。由彼妙覺性,無性遍滿故,根塵等,亦無性遍滿。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性遍滿。既然遍滿以無性故,無性則不可壞不可雜。何以故?因為無性即一真法界性故。

  以下譬說。譬如一室千燈,其光互映,互攝互入。其光融合為一,而不礙千燈並照。是知一室千燈,其光似一,而實是千光。何以知之?因為若滅掉五百燈光,或滅掉一部份燈光,室內燈光必暗。故知千光成一光,一光即千光。一一光不壞而成一光,雖成一光,而一一光不雜。

  故一室千燈,其光圓滿無礙。一燈光入一燈光,一燈光入一切燈光,一切燈光入一燈光,一切燈光入一切燈光。此入彼時,即是彼攝此。一入一切時,即是一切攝一。一切入一時,即是一攝一切。一切入一切時,即是一切攝一切。如是無性為性,各各遍融,互攝互入,重重無盡。一一燈光,遍融無礙,無壞無雜。

  一切法亦復如是。無性遍融,無壞無雜,所以根塵四大,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

  盤。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

  覺成就者,權實智究竟,如實知一切法依他起無自性,證入我法二空之圓成實性也。所以圓覺成就,則如實知一切法幻化虛妄,無有自性。

  於是知縛與解依他無性,如幻如化。是故不與法縛,不求法解。諸法尚無,雲何有法縛法解?若謂有縛有解者,顛倒見也。

  不厭生死,不愛涅盤。

  生死涅盤,皆如幻無性。生死涅盤尚不可得,厭生死愛涅盤,豈非顛倒?

  不敬持戒,不憎毀禁。

  持戒毀禁,皆本無性。若能證得無性,戒體自然清凈具足。故自性清凈心,本來如此,雖修治而不凈,雖處垢亦不染。若一味住著於持戒,分別於毀禁,皆是法縛也。

  不重久習,不輕初學。

  久習初學,皆如幻事。若證得圓覺,便知一切無性。一切法尚且無性不可得,焉有久習初學可得?當知有所得心,皆是虛妄。故諸佛菩薩,隨情現假,度化眾生。所謂建水月道場,修如幻佛事。所以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

  【譬如眼光曉瞭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五識曉瞭前境,均無憎愛。五識曉瞭前境者,眼瞭色,耳瞭聲,鼻瞭香,舌瞭味,身瞭觸。今唯言眼光曉瞭前境者,略其餘也。

  眼光曉瞭前境,隻管見塵,並無憎愛之心。憎愛之心,起於第六識。五識曉瞭前境,必有一分意識。此一分意識第一剎那,名率爾墮心。率爾墮心,猶不起憎愛。第二剎那以後,便有尋求、決定、染凈、憎愛瞭。

  眼光曉瞭前境,無分別尋求故,所以其光圓滿,得無憎愛。

  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光體無二者,無分別,無能所,無尋求也。以無分別能所,無尋求故,是以無憎愛也。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

  。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隻恒河沙諸佛世界。猶

  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盤猶如

  昨夢。】

  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

  此心者,圓覺妙心也。得成就者,是一心圓滿無住。一心圓滿無住不生分別,自然橫遍豎窮,非有非無。

  既然一心圓滿無住,故不住於修亦不住於證。以成就時,既不住於修,復不住於證,所以說於此無修亦無成就。

  圓覺普照,寂滅無二。

  圓覺妙心清凈無住,無住則無所照,無所照則無所不照,故曰圓覺普照。

  以圓覺普照圓無際故,是以無所謂照。以無所謂照,故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正以常照故常寂,復常寂故常照,故曰寂滅無二。

  於中百千萬億以下,是說圓覺圓滿無際,寂而照,照而寂的情況下,是寂滅無二不動的。一切法的生滅動止,皆如空華,幻化不實。故曰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隻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因為一切諸法,緣起性空故,幻化非實故。

  不即不離,無縛無脫。

  一切諸法,無非圓覺,故一切即一,為一真法界。此是以理約事,事雖千差,而理性是一,故曰一切即一。理性雖一,不礙事有千差,故曰一即一切。以事分理,則一即一切,所以恒沙佛土,與圓覺無差而差,是為不即。以一切即一故,所以恒沙佛土,與圓覺差而無差,是為不離。以不即故,所以無縛。以不離故,所以無脫。

  不即不離不縛不脫,是一法界。一法界者,一切諸法皆一法界也。以一切諸法為一法界故,所以眾生本來覺性圓滿,本來成佛。於一法界中,無生死涅盤之分別。故菩薩及末世界生,修習圓覺妙心得成就者,始知生死涅盤猶如昨夢。

  昨夢者,夢中所見,歷歷分明。一旦醒來,夢中所見一切,空無所有。生死涅盤,亦復如是。迷時分明有生死,厭離生死,則執有涅盤。覺後方知五陰皆空,五陰空故,生死亦空。生死空故,涅盤亦復無有。故曰生死涅盤猶如昨夢。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盤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

  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住無止無作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

  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如昨夢故,幻化不實。既然法非實有,等同空花,焉有生死涅盤可得?既無生死涅盤,焉有起滅來去可得?是以當知生死本來無起無生。無起無生,當亦無滅,無滅者無涅盤也。有生則有來,既無生故知無來。有滅則有去,既無滅故知無去。以如昨夢故,所以生死涅盤,無起無滅無來無去。

  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

  其所證者,大圓滿覺也。大圓滿覺者,一真法界理性也。其理性不二不別,以不二不別故,所以無得無失無取無舍。

  其能證者,無住(應為作字)無止無作(應為任字)無滅。

  其能證者,即如來本起因地法行,亦即於一真法界起行修也。

  一真法界中,無有分別,故無修亦無證。既然無修無證,雲何言於一真法中起於行修耶?於一真法界中起行修者,心無所住也。無所住而生其心,便是如來本起因地法行。所證之圓覺,無定性不可得。能證之因地行修,無所住不可得。如是無界為界,曰一真法界。所以如來本起因地法行者,在以無住心,冥契無所得法。如是心無分別,法亦無分別,是謂無分別智。得無分別智,便能分別一切。是名圓覺,亦名正遍知。

  至於作、止、任、滅,皆為有所住有所得心。體是虛妄,非正修行路。此四法,皆分別見也。

  作,是起作意,求證菩提。止,是起作意,止諸煩惱。故作與止,皆是分別能所,皆有所住有所得。不知於一法界中,菩提本具,無得無失。煩惱本空,無取無舍。故作意求真除妄,一皆是妄。

  任,有人聞作意求真除妄皆是虛妄,於是一切任緣,不事修行。此是外道法,不知若無修行,不能自然證覺自然成佛,故名任病。當知所謂修行,非是起心動念,而是以無住心契無所得法。如此起修,能空人我法我,證入圓覺。心無所住則空人我,法無所得則空法我。

  滅,是起作意,滅生死求涅盤也。不知生死虛妄,非實有法。法非實有,雲何可滅?當知生死無性,體即涅盤。於生死外,豈另有涅盤可得?

  總之作止任滅,皆有所住有所得心,皆虛妄分別見。故是修行上四種病。

  若證成圓覺,證入一法界,便得性海圓融平等如如。無能無所,無我無法。如水起萬重波,無波而非水。此即一大總相法門體也。故經雲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一切法性平等不壞者,猶如波相雖息,水性不動也。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

  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最後結論,悉如上義。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凈  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虛空花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重頌長行文。偈中頌義,皆如長行文,覽文自明,不另作解釋。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

  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凈大陀

  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

  翳朗然。慧目清凈。】

  金剛藏菩薩具儀啟請。啟請之前,先嘆得益。

  【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

  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

  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唯願不舍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

  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瞭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已。五體投

  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金剛藏菩薩代眾生發問,非是菩薩不知也。第一個問題,佛謂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盤猶如昨夢。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因為斷盡一切無明,方成佛道故。

  第二個問題,假使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復說眾生本來成佛?迷之與覺,不能同時俱有故。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