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梵行品新講 第三講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華嚴經梵行品新講 作者: 夢參長老2022-08-28

華嚴經梵行品新講

  西元二○○四年十一月初九(農)

  第三講

  昨天講到受戒的問題,我們所受的戒,受戒所對的境界,都是有相的。戒有大戒,有小戒,但是這個梵行者所觀察的,就是能觀的智能。觀察大乘的境界相,大乘境界相是無相的相,我們所受的戒有相沒相? 戒總說有兩種:一個攝律儀戒,一個饒益有情戒。戒大約有七種相,在傢受的優婆塞優婆夷戒,那是五戒;沙彌沙彌尼,中間有一個式叉摩那女,加上比丘、比丘尼,這叫七眾戒。

  菩薩戒是建立在這七眾之上的。你要是受菩薩戒,就要學梵行,先得把心清凈瞭,先凈瞭心,才能趣向菩薩戒。那麼修梵行者,講清凈梵行無相法;受戒的時候,戒是有相法呢? 是無相法? 戒體是無相法的,但在給你宣佈每個戒條的時候,這是有相的。

  這七種戒都是凈心的法門。如果心不凈,你這個戒持不好的,一著相瞭就持不好的。我們受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這是菩薩戒的前方便,沒有這個,你受菩薩戒是受不成的。

  觀我們所受的戒,要跟〈凈行品〉、〈梵行品〉不相違背。如實的觀察,如體的觀察;這樣觀瞭之後,能得到戒體,成就梵行,這叫如實觀,這叫梵行的清凈之相。

  大乘菩薩是三聚凈戒,戒就是〈梵行品〉的相。修梵行者能夠如實觀察之後,成就你清凈梵行的相。在相上成就它的性,你這樣觀察,觀你的身體的四威儀,觀察一切的善法,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菩薩戒,這都叫攝善法,利益眾生,叫饒益有情。

  利益眾生也是戒,不利益眾生,就犯戒瞭;不過,犯的是菩薩戒,不是比丘戒。犯瞭戒瞭,不但梵行不清凈;犯瞭戒瞭,戒行也不清凈瞭。在相上清凈瞭,你這身口意三業,就是三輪,三輪才能清凈。觀你的三輪清凈業,要能夠這樣的觀。觀呢? 就是對身體不起執著瞭。

  “如是觀已,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觀成就瞭,沒有身見瞭。為什麼? 見身就是梵行,見身是梵,梵所有的行為都是清凈的,梵就是清凈的意思。就是對你所修的,不起執著;不起執著的涵義,是指你誦經典也好,讀誦大乘也好,禮拜也好,就是要修行,因為我們在修行上都放不下。修身的時候,有個身見,那口讀誦大乘經典呢? 身有身見,口有口見。所修的法,法是無住的。

  我們在修的時候,如果沒有證得梵行,不依梵行修的時候,該有法有所住,身有所取,修有所著,修的時候就執著,執著瞭你就進入不瞭,不會入道的。你不要憶念過去,過去沒有瞭。

  有些修行人經常說,我過去拜瞭好多的佛,念瞭好多的經。過去已經沒有瞭,昨天的今天不再說瞭,明天的如何做,明天還沒來,這叫“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空寂。”三世都如是。“無作業者。無受報者。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變。”這叫什麼? 身口意三業,三輪清凈觀。

  我們以這個教授,檢查自己所修的,我們現在修觀,就是尋伺。修觀的時候,有利益沒有利益呢? 沒利益,我們修什麼? 乃至於一切成正果,都是因為修而得到的。

  例如說,我們對這個戒條,每個戒相,持戒持的很清凈,你這兩個眼睛跟你這個意識,它就不清凈瞭。那個同學沒有持戒,他坐的不威儀瞭! 好,你拿這個去照別人去瞭,不照自己瞭,那表示你對戒還有所著。什麼叫能持戒的? 什麼叫不能持戒的? 起瞭分別。自己有做對的,有做的不對的;做的不對的就是犯戒瞭。我們照佛所教導去做,做的對就是持戒瞭。如果修行時有執著,身有所取,這樣不叫梵行瞭。身有所取,修有執著,對法有所住,三世不能滅,這樣不符合梵行的標準。

  對於你自己的身口意,用如來的教誨、教導去做瞭,如來隻是教誨我們這麼做,對身體不起執著,也不看他人的過。如果認為別人所修行的事,沒有什麼瞭不起的;自己認為自己是持清凈戒的,這叫執著,對修行的事,生起執著,不能清凈。

  對於戒相,戒法隻取戒意,對佛說的教導,我們隻在法上不起執著。過去現在未來,過去做完瞭,已經過去瞭,已經沒有瞭;未來的還沒到,也不起執著瞭;現在的也不住,都不執著,這是一種觀。

  另一種,沒有能持戒者,沒有所持的戒,沒有清凈的梵行。能持、所持,乃至於所持一個戒相,都不存在,這叫“三輪體空”。

  佈施的時候,能施的,受施的,所施的物,觀照的時候一切都沒有,這叫清凈梵行。沒有並不是不做,而是做的時候沒有,這才叫“三輪體空”。

  學戒也如是,持戒也如是,哪有一個能持者,也沒有所持的戒律法;能持所持皆不存在,這也叫三輪。這樣離自、離他、離事物的一切過失,不起分別。要是心裡頭不自覺,不能離開分別,這叫妄念、妄想。在般若智上講,能觀的是智,智所對照的一切境界相,都不存在瞭。

  境界相就是菩薩以般若智能度眾生,沒有個眾生可度,也沒有能度的智,也沒有所度的境,這叫般若的“三輪體空”。修定的人,離開眾生,離開高下的分別,離開境界,離開惑染,也叫“三輪體空”。

  有時候以六度萬行,來觀察“三輪體空”,要這樣觀;空觀成就瞭,這叫梵行。

  此中何法名為梵行。梵行從何處來。誰之所有。體為是誰。由誰而作。為是有。為是無。為是色。為非色。為是受。為非受。為是想。為非想。為是行。為非行。為是識。為非識。

  這些諸法,不自生、不從他生,又非無生,這是分別說瞭。在《心經》上,“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沒有這麼分別,當下即是。要是把它分解來說,就像我們剛才講,受戒、持戒的時候,你也要作如是觀。不住一切戒法,這是事,不住於前法,也不住於持戒的時候、不持戒的時候、受戒的時候、沒受戒的時候,一律都不持的,這是在理上的。

  在理上是很容易明白的,在事上就胡塗瞭;等你做起來就更胡塗瞭,在事上都有掛礙。光說理,理是空寂的,空寂的一切都是清凈的。過去已經過去瞭,不存在瞭,未來的還沒到,現在的不住。要這樣來解釋三輪,如實的觀三輪。

  那麼說這些法當中,什麼叫梵行? 誰具足梵行瞭? 誰之所有? 什麼是梵行的體? 體為是誰? 都是問號。由誰而作呢? 那梵行就是清凈行,清凈行是有? 是沒有? 是色蘊? 是非色? 是受蘊? 不是受蘊? 是想蘊? 不是想蘊? 是行蘊? 不是行蘊? 是識蘊?不是識蘊? 五蘊皆空,這是約體來證明瞭。

  這就是一切無住的時候,說明什麼問題? 不受五蘊所限制,這就是清凈相。清凈相是什麼相呢? 無所得之相。受戒的時候,咱們都講戒體,戒體跟我們本具的性體有沒有差別?

  離開前面這些問號,另外還有個戒體嗎? 也就是說我們受戒的時候,有沒有個戒體? 這是解釋。就戒體來說是無作的,不是受想行識的,戒不成立。就修行的人說,人不離開五蘊,即蘊是人嗎? 非蘊是人嗎? 蘊都是梵行,要是離開蘊,另外還有我修行的梵行嗎? 瞭不可得。

  這是說在這一切法上,清凈的梵行,它的清凈相是什麼? 它的清凈相是無得。當你受戒的時候,明明是三師給你受戒,這都是從體上來講的,是無作;在事上是作瞭,這個作不起執著,就叫無作,作即無作。

  我們觀自己的人生,生即不生,生即無生,如是觀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不要起執著,若是有個梵行法可得,若是行於梵行法,那就不叫梵行瞭。

  過去未來三世法皆空寂,讓你意無取著,意無取著,心裡也就無障礙瞭。

  如是觀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無取著故。心無障礙故。所行無二故。方便自在故。

  這才叫受無相法。

  受無相法故。觀無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

  觀無相法,才能知道一切佛法平等平等,這叫具足一切佛法瞭。

  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為清凈梵行。

  所謂具足佛法,這才叫清凈梵行,三世皆空。因為三世皆空故,於身無取,於修無著,言行無障礙,於一切法無所住,就像風在空中刮過去,風行於空,一切無障礙,作者受者不限。

  雖在空中不礙有,雖在有中不礙空。即不迷於空,觀無相法不著於空,能忍於心,起作用在境上、事上,所以說諸法平等平等。

  《大般若經》〈曼殊師利分〉上說,“若不見我有一法,非佛法者,故無法不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我做任何事情,任何相,都是佛法,不見有一法,不是佛法。這個道理咱們舉個例子,受戒瞭,是不是佛法? 破戒瞭是不是佛法? 大傢思惟一下!

  出傢瞭又還俗瞭,是不是佛法? 不見有一法非佛法者,故無法不等,也就是一切法平等平等。破戒、持戒,是一個的。當然有持就有破,有受就有犯,是非是平等的。所以在《華嚴經》說,一塵起大地收。這個微塵是從大地生起來的,全大地都是微塵;舉一法就該一切法,這才叫佛法的妙德圓融。

  染即是凈,沒有凈,染法也沒有;沒有染,也絕不會說凈,染凈是相對的。但是要利益眾生的時候,以凈法、以梵行利益他人,你心裡沒有貪念;雖然幫助別人,可是沒有自他之相。世間人一旦幫助別人瞭,這回做一件好事,心裡頭歡喜得不得瞭,口裡誇耀,那個凈行也減瞭一半,基本上就沒有瞭。經上這麼說,沒有自他之相,這叫深觀瞭。觀什麼呢? 觀它是平等、平等,這一切利益眾生的方便善巧,才能生得起來。

  “終日度眾生,不見眾生相。”這是般若的智能。如果你度眾生,見眾生相,這個就叫執著,這不叫梵行瞭。梵行是不可得,一切諸法皆空寂。空寂又不是沉寂,什麼事都不做瞭,空寂故才能起妙用,起妙用故才能利益一切眾生,那利益眾生,更普遍一些。

  如果觀察的時候有可得的,利益眾生就不普遍瞭,那就不空寂瞭,那就有取著瞭。有取著瞭,心裡就有障礙瞭;有障礙瞭,你就有恐怖;有恐怖就有畏懼,心裡就有掛礙瞭。心無掛礙故才無有恐怖,度一切眾生無所畏懼。

  怎樣達到這種境界呢? 得修如來的十種法,這是一切梵行的體,修梵行者體。緣這個體,得一心的清凈湛寂不動,這就是〈梵行品〉的用。不假思議,不假造作,心觀圓明,透徹的,通達的,無障礙的,所以應該修十種法。

  復應修習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處非處智。過現未來業報智。諸禪解脫三昧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智。種種界智。一切至處道智。天眼無礙智。宿命無礙智。永斷習氣智。於如來十力。一一觀察。一一力中有無量義。悉應咨問。

  這是佛的十力智,又叫十力,也叫十智。這十種法,處非處智,佛的智能,能觀察所有無盡眾生。他所受的,或者十處,六道輪回,或者清楚瞭瞭;這個眾生不應當在這個道上,為什麼來到這個道? 或者他行菩薩道,化現的;或者他代眾生受苦,示現的;在佛都能知道,知道他的過去現在,知道他的未來瞭,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不論你讀〈梵行品〉、〈凈行品〉,許多經論都會提到佛的十智,應該修這十種法,這十種法就它的體上來說,是梵行的體。

  緣這個梵行的體,而生起十種力量,十種智能。這十種智能就是梵行,是體上所生起的方便妙用。雖然經過十億萬行吧,他心裡卻是一心,一心湛然不動本體,而且在本體上所起的妙用,不假思議,不假造作。

  聞著如來的十力的智能,以如來的十智,慈悲緣念眾生,這個緣念,如何緣念呢?聞到這一法,就生起瞭大慈悲心,觀察眾生而不舍離。

  聞已。應起大慈悲心。觀察眾生。而不舍離。思惟諸法。無有休息。行無上業。不求果報。瞭知境界。如幻如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

  要學習如來的十力,就是修習十智,修習這十種法,能生起大慈悲心。慈悲心為什麼加個大呢? 大者表自體的心體,自體的心體跟佛的心體無二無別的;佛的大慈悲心,我也具足瞭。觀察一切眾生,就是自己的本體,因此才不舍離,救度眾生,就是自己的心念。

  常時如是觀察如來的十力法,思惟如來的十力法,沒有休息的時間,不間斷。咱們有修習好多法,就間斷瞭,修修就停瞭,就是休息瞭。

  離開心瞭,這些法就緣念不成瞭,行無上意,就是大慈悲心利益眾生,就是無上意。

  業是業用,即不求果報,瞭知境界如夢幻泡影,有什麼果報呢? 沒有,但是有自然的果報。要是你不起執著,幫助別人瞭做好事瞭,佈施瞭有果報沒有? 當然有,但是你不執著,不瞭知;這不是不明白,而是明白不起貪戀,不起執著,是這樣的意思。

  “無有休息”,這是無上的業用。不求果報,果報有沒有呢? 有瞭他不貪戀瞭;就像《金剛經》說,那些大菩薩利益眾生的事業,他不貪戀,不是沒有福報,他不貪戀;佛不貪求,菩薩不執著。我們也有,我們幫助別人瞭,幫助完瞭,就沒有瞭。

  你不起執著,修行一定會感果。一起執著,效果就小瞭,不過還是有的,你不求果報,果報還是有的。你不去追求果報,瞭知一切境界相,瞭知一切事,沒有一樣真實的;如幻如夢如影如響,變化無常的。

  《金剛經》的最後一段經文也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單指著有為法。這是說你要觀,觀是什麼呢? 就是思惟修,這就是《梵行品》的清凈觀,觀一切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天天念,學佛者都知道,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這是咱們的口頭禪。是不是如夢幻泡影? 當你煩惱來瞭,就不幻瞭,好像是真實的,特別是病苦來瞭;病苦來瞭,說如幻,假的,你真正觀成熟瞭,確實是假的,你還沒有成熟,就是真的。為什麼呢? 因為迷瞭!有那麼一副對聯,“迷時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你迷的時候,什麼都是實在的,悟的時候,如夢幻泡影。

  《金剛經》在最後結尾的時候,佛教導我們這樣的來觀一切法,觀一切眾生。因為一切法如夢幻泡影,起碼才平等。怎麼樣平等呢?看別人的父母,就是自己的父母;看別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這叫平等、平等。別人的痛苦解除瞭,我自己的痛苦也解除瞭;把他身看成自身,同一體故,就這個涵義。

  現在我們有沒有求果報? 如果有求的話,要放下,有求不自在。假使說我們念阿彌陀佛,念到心佛眾生一體的話,念一句阿彌陀佛,也度眾生瞭,也上求佛道瞭,也下化眾生瞭,但是沒有我,自己不擺進去,這也是“三輪體空”。

  知道一切境界,知道境界而不執著。雖然也有父母,也有六親眷屬;出傢修道瞭,還有師父,還有徒弟,但是如夢幻泡影。因此才說有為法,如露亦如電,完全不執著的。思惟如果不能如是觀,不能觀如幻如夢,如影如響,那就叫有執著;有執著就不是梵行瞭,有執著就不清凈瞭。

  這叫知法自性。知道一切諸法的本體,這樣你得到的效果是什麼呢?“心不貪戀,意不顛倒,”這是沒有一點貪戀心,心裡不隨著顛倒而顛倒,認識顛倒,你就不顛倒瞭,這叫梵行。

  這是從心上不顛倒,並不是從行為上不顛倒。顛倒是什麼樣子?本來是幻化的當成實際的;本來是做夢,但是他要留戀,做好夢也要留戀好幾天,做惡夢更不要說瞭,做恐懼夢,他害怕時間更長瞭。

  但是做夢,不是真實的;雖然不是真實的,你卻當成真實的。當你睡覺做夢的時候,就可以知道。但是現在咱們都沒有做夢,而且就是在夢裡頭,你這個夢能醒嗎? 做夢,早晨醒瞭,這夢沒有;但你這一輩子還是在做夢,你上一輩子還是在做夢!

  但當你能發瞭菩提心瞭,還不說成佛瞭,而是發瞭菩提心,漸漸就明白瞭,這都是在做夢。在你一切動作中,你就想到這都是做夢的,沒有真實的。這個是說,梵行讓你去觀,觀就是思惟修,用你的智能照見它,不要在這裡頭起執著。

  你坐飛機,或者到火車站,人越多的時候,你就觀想;那些人,你看忙得不得瞭,不幹你的事,知道嗎?要常時做如是想,這是因緣所生法,沒有真實的。

  咱們一天忙得不得瞭,忙什麼? 今天,如瑞法師打電話希望我到大寮去看看,她到大寮炒菜,我去看瞭。我是怎麼想的? 你說咱們忙什麼?那麼多人洗菜的、做菜的、炒菜的,這是在幹什麼? 填飽肚子。吃到肚子裡去又沒用處,它漸漸地消化消化又排泄出去。那明天早晨又再吃,中午又再吃,忙什麼? 這是口,腹。嘴不吃不行,肚子要餓。肚子餓瞭,嘴就吃瞭,非把肚子填飽不行,還要講求味道。為瞭吃,還要做,做好瞭再吃,這是過程,一切都是假的。這本身是假的,吃到肚子裡還是假的,排泄出去瞭,它不是真的,它不停留的。那人死瞭,死瞭就不吃瞭。所以人生的一一過程,你要觀,觀就是觀想,思惟修。

  人生的一切活動,後頭總加一個為什麼?‘聊齋’、‘閱微草堂筆記’、‘天方夜譚’,我想有人看過,有人沒看過。那看小說的人著迷瞭,之所以迷上瞭,因為他認為是有的。特別是蒲松齡作的‘聊齋’,因為蒲松齡官沒當上,腦筋往哪用? 就寫書瞭。

  ‘閱微草堂筆記’就不是這樣,它是記錄現實的。皇帝把紀曉嵐貶到新疆去,他聽見新疆人所說的故事,以及自己所看見的故事,這本書之所以叫‘閱微草堂筆記’,因為是在他的草房子裡編的。世間上許多微細的事,用我們佛教所說的四句話就解決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那些書說的好像都是神奇古怪的事,咱們活著的事,哪樣又不是神奇古怪的? 每個人說說他所見的、他心裡所想的都很怪。有的人想的非常怪,咱們叫什麼呢? 想入非非。想的很怪,做的也很怪,有很多人做事很怪的。這個很怪的意思是指什麼呢? 這是說,他是人道的人,可是做的事不是人道的事,所以就怪瞭。一切有為法都是如是的,這是說有為法,瞭知一切境界,境界就是有為法。

  瞭知是什麼呢? 瞭知是心,是無為法;用無為法瞭知有為法,這是在文字上說的。用你心裡想的,想那個奇奇妙妙的怪事。看電視,看電影,那寫小說的人已經告訴你,沒有這個事,這是小說;但是看他編成戲劇,編成電影,有的人還是會流淚的,有的甚至還痛哭;甚至還想找出那兩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是找不到的,那是他腦子裡編出來的。不要向外頭看瞭,每個人自己都是一部很好的電影,自己想想吧!

  《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你的心。說瞭這麼多,十法界、六道、四聖,十法界就是你心的演變。直觀自己的心。說這些法都是直觀你的心,不過彎子有很多,要經過好多道手續,我們可能認為這個道理很深,其實,淺的你也不知道。

  今天我們在廚房炒白菜,大鍋裡的白菜很多,如果不是一個個菜籽種下去,它怎麼會變成一個大白菜? 就一個小籽兒變的,要生長也要經過很長的時間,長完瞭,拿它去販賣,咱們就買進來,又把它切瞭,給它一炒一煮,完瞭又吃到你肚皮裡頭去,它又化瞭,化瞭又沒有瞭,就這些事物,你去觀察吧!

  我們的年齡不同,來的處所也不同,這麼好幾百人,真的嗎? 說真的,真的它不存在,一百年之後,誰都不存在瞭。為什麼呢? 過去歷史是這樣,我們前面一百年的那些人,都不存在瞭,你回憶一下吧。所以你把這個如夢如影如想變化,好好體會、觀照。這話說的很多,耳朵不曉得都聽瞭多少遍瞭,你能體會到嗎? 若真能觀到、體會到瞭,你什麼煩惱都沒有瞭。

  當你煩惱的時候,你觀一觀,想一想佛所教授的,不管好的,壞的,完瞭你來證實一下。經過你的思想去觀照,道就是這麼樣修的。你在這裡頭要是能找著真的,你成就瞭。

  《華嚴經》所講的一真法界,我們把它認識到瞭,就成功瞭;成什麼功瞭? 成道瞭。成道瞭,再回來看,當你出瞭傢瞭,你再回頭看你在傢的事。

  四、五十歲的人,經歷就很多瞭;二、三十歲的經歷少瞭。像我,活到九十歲瞭,根據過去世間所說的話,老而不死是為賊。知道賊吧? 賊有兩種,有偷的有搶的,搶的就厲害些,偷的是小偷小摸。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經歷太多瞭,他知道的事情太多瞭,一看就知道瞭。咱們是學智能學的,不等你老瞭,沒智能沒關系,你把佛菩薩的智能借來看一看。

  我們現在是沒有證得,沒證得就借佛菩薩的智能來看人類。你這一班人十個人,你觀吧! 一天當中都在變,不用打開電視,每個人自己都是一套電視,先靜下來看看自己的。從你當小孩,六歲記得瞭,上小學開始,一步一步都是你自己做的事,你自己都會笑得不得瞭。你大瞭,再看小孩做的事,愚蠢極瞭,你會感覺到好笑。你再看這個整個的世界,再看整個的人生,這就叫“行無上意”。

  觀照的功夫,觀到最後瞭,大夢方醒,到那個時候,你才知道一切法真正是如夢。現在你還是不承認呢! 現在咱們誰會承認咱們的現實生活,就是做夢? 天天看佛經,這是佛說的,你自己並沒當成夢。如果你當成夢瞭,你證瞭果瞭,起碼你的見惑斷瞭,你見什麼都不會生起煩惱的,不會把自己也摻進去的。

  當你看電視看電影很容易把自己擺進去瞭,你自己是在做夢,還把自己擺進去瞭!這隻是演戲,也不能把它變成事實;可是每位道友現在能把一切事物,都變成如夢如影如幻如響嗎? 你還有煩惱嗎? 這些世間事跟你有什麼關系? 什麼關系都沒有,那隻是你真心上所生起的妄影。

  妄影不是真實的。你回頭看看歷史,看看滿清末年的時代,蔣介石的時代,看歷史、看小說,走遍全中國,看看每個地方的變化,人事時物全變瞭,連影子也沒有瞭,還有影子嗎? 連影子都沒有瞭。咱們現在講三皇五帝,乃至皇帝私遊,全是假的。你看過二十四史的,你看過綱鑒的,你看一看,是非曲直,什麼是直? 什麼是彎曲的? 沒有標準的。做人的道理,有標準嗎? 怎麼樣做個人? 那得看你生在什麼地方,生在什麼處所,生的時候是什麼時間;如果你不把這個定下來,要來論一個人,好與壞,是與非,沒辦法評論的。

  因此讓你返觀自性,〈梵行品〉裡說我們怎樣能達到清凈無為? 要生起大悲心大慈心,觀察眾生而不舍離。在娑婆世界觀嗎? 在極樂世界觀嗎? 佛告訴我們,你要厭離這個世界的生死苦,生到極樂世界。那有沒有舍離眾生? 你怎麼來對待這些問題? 你一天磕頭、拜懺、持戒,持戒目的是什麼?你得把你的標準先定瞭,再去學,學完瞭再去做。

  遇著一件事物,每個人看法想法不一樣的。你平常一天都是如是生活,突然間一變化,你的想法就變瞭。這就是什麼呢? 心被境轉,客觀的外境,把你心轉變瞭,這就是凡夫。你看見任何事物,不隨外境轉;你的觀察力,看問題的看法,讓它被你轉,你不被它轉。我們現在就學這麼一個方法,學什麼方法呢? 我們的心不隨現實的客觀環境而轉變,我們要轉變那客觀的現實;把它看成瞭如幻如夢如影如響,那就轉化它瞭;轉化它瞭,就不被它轉瞭。

  那你可以得到什麼好處呢? 任何時候你都是高高興興的,愉愉快快的,它被你轉瞭。你說這是假的,罵你,假的;打你幾下子,你說這個五蘊是和合的,不是我,你沒打我。痛瞭,打痛瞭,平常的拿拳頭打還可以,拿刀砍你一刀還得到醫院去治,它痛啊!你要是能把它看成是假的,真的是觀想成熟瞭,它就不痛瞭。它本來就是假的,假的還痛嗎? 為什麼痛啊? 當真的。這就是觀,修行觀力的觀。

  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

  你所觀的跟你所做的,兩者和合瞭,就是相應瞭。知道印度瑜伽大法吧!印度瑜伽大法,是婆羅門教的。佛在世時也講瑜伽,瑜伽是什麼意思? 就是相應,你的觀跟你心裡所想的,跟你所做的,兩個合而為一瞭,就是相應瞭。相應什麼呢? 一切法都如是!

  於諸法中。不生二解。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沒有第二個解釋,就是假的,如夢幻泡影。作如是觀,這樣一觀,觀的心行合一瞭,境界現前瞭。

  一切佛法。疾得現前。

  怎麼樣現前的呢?一發菩提心就成瞭佛瞭。

  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這個身不是五蘊色受想行識成的,那是什麼成的呢? 智能成的。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智能身。一切法都是心生的,一切法即心的自相,心生則種種法生;要是不想瞭,心滅瞭,種種法滅,什麼都沒有。

  在文字上、語言上說的非常簡單,可是做起來就難瞭,都是自心領悟,不由他悟。這文字是佛的教導?三寶的加持? 那是幫助你自己去領悟。一切法從你心裡生的,一切還歸於心,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呢? 種種法滅。說在夢中,或者在迷的時候,明明有六趣;要是明白瞭,什麼都沒有瞭,覺後空空無大千。

  這都要你深入去觀察,你要是把別人說的話,一切的行為,一切的交往,都當成如夢幻泡影,你想想你還會有煩惱嗎? 比如說,要是不吃東西,那就活不瞭瞭;可是有好多和尚入定的時候,他不吃不喝瞭,他也沒死。

  這是心的力量,要經常這樣觀照想,快樂的時候要想到痛苦,痛苦的時候要想到快樂。為什麼呢? 你能解除自己的煩惱。在任何時候,你心裡總是讓它快快樂樂的,起碼第一個好處,減少疾病。人有沒有發高燒的時候? 發高燒的時候,自己找找原因,為什麼會發高燒? 凡事,你的心別幫助你的身,要讓你的心跟身分離。怎麼樣分離? 一天當中別在自己身上打主意,那就是分離。你不能完全說是不打瞭,咱們沒辦法,還沒成道呢! 打的少一點,重瞭你給它減輕一點,你別再幫它的忙瞭;你幫它的忙,那不得瞭,你的道就修不成瞭。

  在平常生活當中,你要常時想,心裡要平平靜靜的,無欲。什麼求都不求瞭,心像水似的,沒有欲望,什麼都不求瞭。這個時候,你的心非常平靜,你說的話非常的靈。為什麼? 自己有智能瞭。

  無欲的時候,那個心像水一樣的流,我看見古人有這麼一句話,他不是佛教徒,可是悟得瞭,“無欲常教心似水”,沒有欲望就像水那麼流的,“發言自覺氣如霜”,這是說話,不是冷言冷語;霜就是很寒冷的意思,感覺非常有作用,確實的意思。一切法就是你自己的心,心的自性。這個時候你有智能瞭,慧心成就瞭,初發心時就能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們這裡是講清凈梵行,那還要不要功德呢? 下一品講〈發心功德品〉,就是怕你偏到空無這邊來! 以為我要修清凈梵行瞭,什麼也沒有瞭,不用做功德事瞭,那就麻煩瞭;菩薩道也不行瞭,落哪邊也都不行。你看佛所教授的方法非常的微妙,不可思議,你要照著去做! 能成佛,瞭生死,得解脫。解脫是什麼? 你什麼不執著瞭,無掛無礙瞭。什麼是無掛無礙瞭? 你這個心不去想它,就這個意思。有的經文說的很深,但做起來很簡單,可是就是做不到,很簡單卻做不到。

  放下吧! 放下吧! 放下就自在瞭,他就是放不下,每個人想想自己的心吧! 你哪件事放不下。或者你要想回傢,跟常住請假不準,你這一天很煩惱;回去瞭沒事瞭,再回來放下瞭。病,生老病死苦,病,就是放不下。腦殼痛,那找找原因吧! 它為什麼要痛? 也沒有人打它,沒人傷它,頭為什麼要痛啊? 你想想這個痛的問題去瞭,想想它不痛瞭,起碼減輕瞭。有覺覺痛,覺痛那個覺啊! 它不痛的,它感覺著痛,不是它痛。

  有很多的問題,在文字上、在事實上很簡單,為什麼做不到? 如果那條路,你走的非常熟瞭,沒燈你也走去瞭,瞎子他摸也摸去瞭;要是這條路,你沒走過,睜著眼也找不到,就是這樣的意思。不要太鉆牛角尖瞭,認為佛法很深! 其實等你大致懂得瞭,可以把你一天當中的生活顛倒過來,因為咱們現在都在顛倒當中,你再把它顛倒過來,不就對瞭嗎! 那樣就不顛倒瞭。

  這個不由他悟,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是說是佛所教導的,我們根據佛所說的去學,好像是從佛那裡悟得的,不是的。佛隻能給你啟發、幫助你。悟! 得你自己去悟。成就慧身,得你自己成就,佛不能給你;佛也不能斷除你的業,也不能給你智能,佛隻是告訴你方法,你照這個方法就能得到瞭。

  得到什麼瞭呢? 得到智能。智能不是夢幻泡影,也不是如露如電,那個是真實的。反正那個心裡之外的,都叫如夢如幻如泡如影。

  〈梵行品〉的經文不長,現在〈梵行品〉講完瞭,我還是勸大傢多讀〈凈行品〉,〈凈行品〉讀熟瞭,你才能入梵行。梵行就是清凈行,做什麼事都清凈的,就是你的行為、你的作用,都讓它清凈。怎麼才能清凈呢? 就是你的心,放下吧!看破瞭放下瞭,心就清凈瞭。要好好觀,希望自己自在,不要找煩惱。

  我們都會背《心經》,《心經》的頭一句話就是全部的〈梵行品〉,也就是觀自在菩薩,你要觀,看破瞭,放下瞭,自在瞭,也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咱們所講的清凈梵行是空的。照見五蘊皆空,從你自心生起自己的智能,自己的智能照自己,別向外照。一照自己,就照見自己的胡思亂想,顛倒夢想,這就明白瞭,不貪戀瞭;不貪戀瞭放下瞭,放下自在,自在解脫瞭,那就一切皆空瞭。那個空是用深般若智能,照見五蘊皆空瞭。

  空完瞭,到瞭後頭又不空瞭;如果你不能達到,就念觀世音菩薩的咒!“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大傢都會背,都會念,不曉得念的好多遍瞭,但是在這個裡頭還要加上觀想,《心經》上的第一個字,就是“觀”。

  《大般若經》有六百卷,要想全部讀完,很難啊! 光是空就說瞭二十種空。其實一個空就夠瞭,你不懂,就給你空空空,空來空去還是不空,空到最後不空,空瞭說什麼佛法? 什麼不空? 覺悟。覺悟瞭就不空瞭。這個空是建立在覺悟上的,覺悟瞭不空瞭,它不起貪戀,就是他自己不貪戀瞭,他就空瞭。

  我們現在這裡的比丘尼師父,二十多歲的很多吧,她空瞭,不貪戀,也不去交男朋友去瞭,以後也不用離婚瞭,什麼都沒有瞭,多清凈啊! 就這樣子,也就空瞭,她沒有不空瞭嗎? 你要是參加進去,那就不空瞭,參加進去再想出來,好難啊! 那就危險瞭,很不容易瞭。

  這完全是心,不是物質。要是貪戀錢財,能辦置五欲,等到把錢掙的差不多瞭,沒辦法瞭,享受五欲吧! 身體又不行瞭,身體又不能享受瞭,還都是空的。他不理解,他去貪,貪吧,貪到最後什麼都沒有瞭。不論學哪一法,都是希望我們不要執著,放下吧!

  怎麼能放得下呢? 看破瞭,一切如夢幻泡影。好比當你做個夢,做夢發財瞭,一醒瞭,就沒有瞭;你想瞭好幾天,還是沒有,還是得放下。那是被迫放下,而這個是自覺的放下。

  佛教授我們要行梵行,雖然得到一點的功德,得到一點的好處,也不要在那上面執著貪戀。像我們四眾弟子,出瞭傢,清凈瞭,在這個上面就不要貪著,不要起執著;一起執著就又恢復原來的煩惱瞭,就是這個涵義。這是怕你落入空,下一品講〈初發心功德品〉,就說發心的功德有多大,勸大傢發菩提心。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