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
《宗鏡錄》 又名《心鏡錄》,是五代宋釋延壽(904-975)的著作,它總結了宋以前中國佛學的得失,指出了此後中國佛教的發展道路。 ... [ 詳細介紹 ]
全書多達一百卷,分為三章,計八十余萬字。第一卷至第六十一卷之前半部為“標宗章”,內容為“立正宗明為歸趣”;自第六十一卷後半部至第九十三卷為“問答章”,內容以“申問答用去疑情”為主;第九十四卷至第一百卷為“引證章”,內容為“引真詮成其圓信”。所謂“正宗”,即“舉一心為宗”,此一心宗,“照萬法如鏡”。
《宗鏡錄》的主旨,是要在肯定唐代宗密“禪教一致”說的基礎上,進一步予以發揚光大,併把這種融合思想的原則推及所有佛教宗派。
唐末以後禪宗產生許多流弊,釋延壽編纂《宗鏡錄》的用意之一是為了扶正當時禪宗的弊病。釋延壽提出學佛的重要問題,邀請禪門各宗長老一起討論,併且將解答歸納整理,所以《宗鏡錄》是許多禪師的意見匯集而成的。重點特別著重在唯識方面。
初稿
據《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六及《凈慈寺誌》卷八所說,延壽得法於法眼的大弟子德韶之後,於後周太祖廣順二年(952)住持奉化雪竇寺,其時,“學侶臻湊”,從他參學的人很多,因此《雪竇寺誌》上有在雪竇寺寫成《宗鏡錄》初稿的傳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吳越國忠懿王請延壽住持杭州北山的靈隱寺,明年,又請住持南山的永明寺(即凈慈寺),從他參學的人更多。宋惠洪(1071~1128)《林間錄》卷下雲:“予嘗遊東吳,寓於西湖凈慈寺,寺之寢堂東西廡建兩閣甚崇麗,寺有老衲為予言,永明和尚以賢首、慈恩、天臺三宗互相冰炭,不達大全,心館其徒之精法義者於兩閣,博閱義海,更相質難,和尚則以心宗之衡准平之。又集大乘經論六十部,西天此土賢聖之言三百家證成唯心之旨,為書一百卷傳於世,名曰《宗鏡錄》。”考《凈慈寺誌》,《林間錄》所說的“寢堂”,原名演法堂,建於顯德元年(954),凡五楹,因為延壽在此堂內集成《宗鏡錄》的定稿,改名為宗鏡堂。集成
《宗鏡錄》集成之後,據宋元佑年間(1086~1093)楊傑《宗鏡錄》序說:“吳越忠懿王寶之,秘於教藏。”宋代曇秀的《人天寶鑒》上也說:“禪師既寂,叢林多不知(《宗鏡錄》)名,熙寧中(1060~1077)圓照禪師始出之,……於是衲子爭傳誦之。”圓照的提倡,引起社會上的註意,元豐年間(1078~1085)皇弟魏端獻王乃鏤闆分送當時有名的叢林。不過在其後的元佑年間(1086~1093),《宗鏡錄》經過法湧、永樂、法真等人的“校讀”,併刻新闆流佈,面目可能和魏端獻王所刻的不同。明代的蕅益(1599~1655)在《靈峰宗論》卷七校定《宗鏡錄》跋裏說:“永明大師……輯為《宗鏡錄》百卷,……未百年,法湧諸公擅加增益,於是支離雜說,刺人眼目,致袁中郎輩反疑永明道眼未明,亦可悲矣。……予閱此錄已經三遍,竊有未安,知過在法湧,決不在永明也。癸已新秋,刪其蕪穢,存厥珍寶,卷仍有百,問答仍有三百四十余段,一一標其起盡,庶幾後賢覽者,不致望洋之嘆,泣歧之苦矣。”魏端獻王的原刻本,楊傑《宗鏡錄》序上說“四方學者罕遇其本”,可見早已絕版,而蕅益用以校定的《宗鏡錄》則是根據法湧的新本,那麽現今流傳的《宗鏡錄》是法湧等人“擅加增益”的本子,而不是延壽的定本。不過法湧等人併沒有把《宗鏡錄》修改得面目全非,蕅益說:“雖被法湧雜糅,然具眼者觀之,金沙可立辨也。”源流
據延壽「禪尊達摩,教尊賢首」這一基本思想,《宗鏡錄》一書在經典方面首先衣持的是《楞伽經》和《華嚴經》。《楞伽經》是禪宗依據的基本經典之一。該經除了闡釋阿黎耶緣起和如來藏匿緣起等思想外,還論述了聖智內證的禪觀修行及禪的頓漸等問題。《華嚴經》是華嚴宗所依的根本經典,其基本內容,是把現實世界看成是毗盧遮那佛的顯現,宣傳「法界緣起」的世界觀和「圓信」、「圓解」、「圓行」、「圓證」等「頓入佛地」的解脫論。《華嚴經》本為華嚴宗所宗奉,但華嚴宗發展到澄觀後,逐漸吸收融攝他宗的思想,如吸取天臺宗「一念三仟」性具說,以補充華嚴的性起說,把禪宗引入教法,開了禪教結合的先河。他自述禪教融合的目的,說:「造解成觀,即事即行;口談其言,心詣其理。用以心傳心之旨,開示諸佛所證之門,會南北二宗之禪門,攝臺衡三觀之玄趣。使教合忘言之旨,心同諸佛之心。」(《華嚴疏鈔》卷二)這一思想在他弟子宗密那裏有進一步的發展。
《宗鏡錄》在詮釋「一心」的過程中,大量引用的是《華嚴經》語及華嚴宗義。延壽認為,《華嚴經》示一心廣大之文,達摩宗標眾生心性之旨;華嚴宗說一乘圓教,重重無盡,圓融無礙,這與禪宗所謂「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相到呼應。延壽說:
「今依《宗鏡》,若約教唯依一心而說,則何教而非心?何心非教?諸經通辯,皆以一心真法界為體。」(《宗鏡錄》卷三十五)
名義
《宗鏡錄》全書約共八十余萬字,分為三章,第一卷前半為標宗章,自第一卷後半至第九十三卷為問答章,第九十四卷至第一百卷為引證章。標宗章“立正宗明為歸趣”,問答章“申問答用去疑情”,引證章“引真詮成其圓信”。所謂正宗,即“舉一心為宗”,此一心宗,“照萬法如鏡”,又編聯古制的深義,撮略寶藏的圓詮,故稱曰錄。《宗鏡錄》的名義如此,讀者就不難想見它的內容。 [2]作品影響
《佛祖歴代通載》卷十八雲:“高麗國王覽師(延壽)言教,遣使賫書敘弟子禮,奉金縷袈裟紫晶數珠金澡罐等。彼國僧三十六人,親承印記,歸國各化一方。”這是《宗鏡錄》的影響遠及於朝鮮佛教界的記載。思想內容
《宗鏡錄》之“本際義”可以歸納為:一、本源說:“一切世間,從其本際,展轉傳來。想自分別,共所成立。”①(世界本源說)“是知有情、無情,究其初原,皆不出一心本際。·,一眾生之原,名曰本際。……生死之本,為眾生原。……虛空之本,為生死原。……問:虛空有本乎?答:無。問:若無有本,何故雲虛空之本,為生死原?答:此猶本際之本。”②(眾生本源說)
二、本體說:“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凈法,此法如實,不虛妄、不離、不脫、智不思議法,無始本際來。有此清凈相應法體故。此經文明何義,所謂顯示一切諸眾生,自性清凈心,從無始已來,具足三智,圓滿四德,無所朔失故。以何義故名如來藏,由顛倒心不知不覺故,從能凈立其名故。九者所攝如來藏,一切染法無明地藏,既乃出離,圓滿覺者,為所攝故。不增不減契經中作如是說,如來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凈法,此本際離脫不相應煩惱纏不清凈法,唯有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故。”(如來藏自性清凈心體)“夫言修道者,此是勸喻之詞,接引之語。從上已來,無法與人,只是相承種種方便。為說出意旨,令識自心。究竟無法可得,無道可修。故雲:菩提道自然。今言法者,是軌持之名。道是眾生體性,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壞時,此性不滅。喚作隨流之性,常無變異。動靜與虛空齊等,喚作世間相常住。亦名第一義空、亦名本際、亦名心王、亦名真如解脫、亦名菩薩涅梁。百仟異號,皆是假名。雖有多名,而無多體。會多名而同一體,會萬義而歸一心。若識自家本心,喚作歸根得旨。‘’(心體即道體)
三、恆常說:“若了一心本際何法不通。以諸法從心所生,皆同一際。住此際中,一一圓滿,舉目鹹是,何待意思。智不能知,言不能及,故雲:金剛寶藏,無所缺減。”
綜上所述,((宗鏡錄》之“本際義”基本是持“本源即本體”;心體即道體;“心”與“道”是“常”、是“本”、為“源”、為“根”說。如同永明延壽在《自序》中說,此書的宗旨是“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圍繞對“一心”的闡釋為核心,他將世界及眾生的本源(本體)統統納入“一心”,而此“一心”既是“心體”又是“性體”。最終,延壽把此“一心”與“道”同一,這樣,眾生解脫就變成了開發真性、回歸“道體”。
編集成書
《宗鏡錄》在禪師們輕視義學的流弊發展到相當嚴重的時候編集成書,在當時對於佛教界的教育意義很大。所以宋代元佑年間寶覺禪師說:“吾恨見此書晚。平生所未見之文,功力所不及之義,備聚其中”(《人天寶鑒》)。他非但手不釋卷,孜孜研究,還撮錄玄要,成為《冥樞會要》三卷,刻闆流通。後來又有祖心增輯為《宗鏡廣樞》十卷(《凈慈寺誌》)。不過《宗鏡錄》的卷帙太多,對於一般佛教徒的參考來說,是有所不便的。所以清世宗(雍正)在《宗鏡錄》後序裏說:“此書歴宋、元、明以迄於今,宗門古德,不乏具眼,而從未見有稱道贊揚,標為第一希有者,亦可異矣。”說《宗鏡錄》成書以後,從未有人稱道贊揚是不合事實的,但閱讀它的人不多則是實在情形。即如雍正用“上諭”推重《宗鏡錄》說:“朕謂達摩西來以後,宗門中述佛妙心,續紹佛命,廣濟含生,利益無盡者,未有若禪師此書者也。”又“錄其綱骨,刊十存二”,編為《宗鏡大綱》一書,以政治力量,廣為傳佈,也併沒有達到“凡有心者,皆入此宗”的目的。推究它的原因,一是禪宗發展到清初,已成強弩之末,提不起來了。另一還是《宗鏡錄》本身不便於一般佛教徒的參考之故。目錄
- 宗鏡錄卷第五十
- 宗鏡錄卷第五十一
- 宗鏡錄卷第五十二
- 宗鏡錄卷第五十三
- 宗鏡錄卷第五十四
- 宗鏡錄卷第五十五
- 宗鏡錄卷第五十六
- 宗鏡錄卷第五十七
- 宗鏡錄卷第五十八
- 宗鏡錄卷第五十九
- 宗鏡錄卷第六十
- 宗鏡錄卷第六十一
- 宗鏡錄卷第六十二
- 宗鏡錄卷第六十三
- 宗鏡錄卷第六十四
- 宗鏡錄卷第六十五
- 宗鏡錄卷第六十六
- 宗鏡錄卷第六十七
- 宗鏡錄卷第六十八
- 宗鏡錄卷第六十九
- 宗鏡錄卷第七十
- 宗鏡錄卷第七十一
- 宗鏡錄卷第七十二
- 宗鏡錄卷第七十三
- 宗鏡錄卷第七十四
- 宗鏡錄卷第七十五
- 宗鏡錄卷第七十六
- 宗鏡錄卷第七十七
- 宗鏡錄卷第七十八
- 宗鏡錄卷第七十九
- 宗鏡錄卷第八十
- 宗鏡錄卷第八十一
- 宗鏡錄卷第八十二
- 宗鏡錄卷第八十三
- 宗鏡錄卷第八十四
- 宗鏡錄卷第八十五
- 宗鏡錄卷第八十六
- 宗鏡錄卷第八十七
- 宗鏡錄卷第八十八
- 宗鏡錄卷第八十九
- 宗鏡錄卷第九十
- 宗鏡錄卷第九十一
- 宗鏡錄卷第九十二
- 宗鏡錄卷第九十三
- 宗鏡錄卷第九十四
- 宗鏡錄卷第九十五
- 宗鏡錄卷第九十六
- 宗鏡錄卷第九十七
- 宗鏡錄卷第九十八
- 宗鏡錄卷第九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