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三昧經一波記 無生行品第三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金剛三昧經一波記 作者: 智諭法師2022-08-28

  無生行品第三

  「爾時心王菩薩。聞佛說法出三界外不可思議。從座而起。叉手合掌。以偈問曰

  如來所說義出世無有相可有一切生皆得盡有漏

  斷結空心我是則無有生雲何無有生而得無生忍」

  爾時心王菩薩,聞佛所說出三界不可思議之法。於是從座而起,叉手合掌以偈問佛。

  如來所說義,出世無有相,可有一切生,皆得盡有漏?

  心王菩薩以有所得心問佛。凡有所得,皆有生法,故佛以無生法回答。

  偈中意謂,若如佛所說義。出三界不思議法,無相無為。如果無相之法,應無所得。如此說來,可有一切眾生得於漏盡法嗎?若得於漏盡法,其所得漏盡之法,豈非有相?

  皆得盡有漏,有漏者,欲有、色有、無色有等三有。故生於三界者,謂之有漏。出三界者,謂之無漏。「盡有漏」者,謂得於無漏也。如果得於無漏,仍是有相,何故佛說出世無有相呢?

  斷結空心我,是則無有生,雲何無有生,而得無生忍?

  如果斷於結使,空其心我,若如是者,便是無生。既然無生,雲何而得無生法忍呢?若得無生法忍,豈非心我不空嗎?

  總之,心王菩薩以有所得問佛。當知般若正觀,應以無所得為方便也。經雲:無所得為佛法,有所得為外道法。心王菩薩為眾生故,如是問佛,非心王菩薩有所得也。

  「爾時佛告心王菩薩言。善男子。無生法忍法本無生。諸行無生非無生行。得無生忍即為虛妄。」

  爾時佛告心王菩薩言,善男子!所謂無生法忍者,是言一切法本來空寂,本來無生,非謂有無生法忍可得也。當知諸行皆因緣無性,無性則無生,非謂有無生行可得也。所以若謂得無生法忍,便是虛妄。以一切法畢竟空,不可得故。若有所得,便是虛妄。

  「心王菩薩言。尊者。得無生忍。即為虛妄。無得無忍應非虛妄。佛言。不也。何以故。無得無忍是則有得。有得有忍是則有生。有生於得。有所得法。並為虛妄。」

  心王菩薩言,如果說得無生忍,即是虛妄,那麼無得無忍,應該不是虛妄瞭?

  佛回答說,不是的。無得無忍者,知諸法性空,心無所住,乃得心法相應,是則有得於真如法性。如果有得有忍,便是心有所住,執著諸法實有,於是虛妄見於法生。見於法生,於是起有所得心。如是以心取法,惑業乃生。應知有所得法,並皆虛妄也。有所住心,亦是虛妄也。

  「忍」者,安忍也,安住也。

  「心王菩薩言。尊者。雲何無忍無生心。而非虛妄。佛言。無忍無生心者。心無形段。猶如火性。雖處木中。其在無所決定性故。但名但字。性不可得。欲詮其理假說為名。名不可得。心相亦爾。不見處所。知心如是。則無生心。善男子。是心性相。又如阿摩勒果。本不自生。不從他生。不共生。不因生不無生。何以故。緣代謝故。緣起非生。緣謝非滅。隱顯無相。根理寂滅。在無有處。不見所住。決定性故。是決定性亦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入不出不生不滅。離諸四謗言語道斷。無生心性亦復如是。雲何說生不生有忍無忍。若有說心有得有住及以見者。即為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般若是為長夜瞭別心性者。知心性如是性亦如是。無生。無行。」

  心王菩薩問言,雲何無忍無生心而非虛妄?

  佛言,無忍無生心者,心無形段。

  無忍即無住也。無住無生之心,無有形段。形者形色也,段者起滅也。無住無生之心,無有形色,亦無有起滅也。

  猶如火性,雖處木中,其在無所定性故。

  猶如火性,本是真空,因緣而現。雖現不得謂火性定有,雖空不得謂火性定無。因為火現是因緣現,既然現屬因緣,是知其性本空,故不得謂有。火性真空,空故方能隨緣現相,故不得謂無。

  例如木中之火性不得謂有,若木中有火性者,木應自燃,不必待緣。但亦不應謂木中無火性,若木中無火性者,因緣具足時,木亦不應燃燒。

  故火性雖處木中,若無因緣,則不能自燃,知其非有也。因緣具時,則木能燃火,知其非無也。故火性雖處木中,然而無有決定性。正如無忍無生之心,以緣起無性,無性緣成故,所以無形無段也。

  是知火性但有名字,無性不可得也。為瞭詮釋其理,假說名字罷瞭。其實名字無有實體,不可得也。

  心相亦復如是,為詮釋其理,假說心之名字。而心無處所,無實體可得也。如果如是知心無體,緣生無性,無性緣成,便知無生心瞭。

  善男子!是心性相,又如阿摩勒果,本不自生,不從他生,不共生,不因生不無生。

  若依《中論》,法有四種生:即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然一切法無生,故曰法不自生,不從他生,不自他共生,不無因生。所以「不因生不無生」,應為不無因生。

  此段經文,在明心性相無生的道理。阿摩勒果者,不過隨處舉例而已,無特殊意義。

  一切法不自生,生必假乎因緣。既假因緣生,故知法不自生。如果法自生者,應自還生自。那麼初果還生初果,不生二果。二果還生二果,不生三果四果。眾生還生眾生,永不生佛。人還生人,天還生天,地獄還生地獄。如是則無六道輪回、因緣果報瞭。所以法不自生。

  法不從他生,此有二種理由。第一,諸法若從他生,則牛應生馬,馬應生羊。第二,既然法不自生,故知「他」亦不生。因為他對他而言,猶是自也。

  法不從自他共生。既然自不生,他不生,自他和合當然不生,故曰不共生。

  法不無因生。「因」即是生義。如果法無因生,當是汲水為油,煮砂成飯。無如是道理,故曰不無因生。

  既然此心性相,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當知此心性相無生也。

  何以故?緣代謝故,緣起非生,緣謝非滅。

  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生滅皆是因緣,其中無有體性可得,故曰因緣代謝,緣起非生,緣謝非滅。因為緣生緣滅,皆一法界故。於一法界,緣起非增,緣謝非減,非增非減,不生不滅。

  隱顯無相,根理寂滅,在無有處,不見所住,決定性故。

  既然生滅是一法,故知生是滅之生,滅是生之滅。如是則生而非有,滅而非無。非有而有,則理透事表;非無而無,則事達理源。

  理不礙事,則不異而異;事不礙理,則異而不異。故生時正是滅時,滅時正是生時。見生則生顯滅隱,見滅則滅顯生隱。然顯而非生,以顯以隱成故;隱而非滅,以隱以顯成故。

  顯以隱成,則顯全是隱,故顯無相,亦無根本。隱以顯成,則隱全是顯,故隱無相,亦無根本。所以說隱顯無相,根理寂滅。

  根者本也,理者體也。若有根本,法應生滅。若有理體,法應有相。今心無心相,法無法相,故曰根理寂滅。

  所以雖在而無有處所,亦不見所住處,以決定性故。決定性者,畢竟空也。

  是決定性,亦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入不出,不生不滅。

  此畢竟空性,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入不出,不生不滅。

  離諸四謗,言語道斷,無生心性,亦復如是。

  四謗者,四句也。四句者,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無生心性者,離有,離無,離亦有亦無,離非有非無。因為執有,則有常過;執無則有斷過;執亦有亦無,則有二邊過;執非有非無,則有無因過。如是言說,皆謗正法,故曰四謗。

  若離四謗,便是言語道斷。言語道斷者,非是無言說也。而是雖有言說,而口離四謗。如是則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是宣說正法也。

  無生心性,亦復如是。無生心性者,心無所住也,不生我見也,如是則是心行處滅。

  雲何說生不生,有忍無忍。

  為何說生即無生?有忍即是無忍呢?因為於「生」無所得,便是不生;於「忍」無所住,便是無忍。

  若有說心有得有住及以見者,即為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般若。是為長夜。

  如果有人說,心有所得,心有所住,心有所見者,即不得無上菩提智慧瞭。般若二字,應譯為智慧。譯者直以音譯,未作義譯耳。是人則處生死長夜,不見光明。

  瞭別心性者,知心性如是,性亦如是,無生無行。

  似應為「知心如是,性亦如是。」

  若人以正智慧瞭別心性者,即知心無生無行,性亦如是無生無行。

  「心王菩薩言。尊者。心若本如無生於行諸行無生生行不生不生無行。即無生行也。佛言。善男子。汝以無生。而證無生行也。心王菩薩言。不也。何以故。如無生行。性相空寂。無見無聞無得無失無言無說無知無相無取無舍。雲何取證。若取證者。即為諍論。無諍無論。乃無生行。」

  心王聞佛所說,便說自己心得曰,尊者!心若本如,無生於行。諸行無生,生行不生,不生無行,即無生行也。

  心若本如者,謂心若保持本來無變異,無住著,無執見,無取無舍也。則無生於行,無生於造作行也。

  諸行無生,生行不生,不生無行。

  如果諸造作行不生,則生行不生。生行不生者,雖行而非造作也。行非造作,則雖行而非起心動念。不生無行者,既無造作,便是無行。

  如果依十二因緣解釋,若心本如,是無無明也。既無無明,便不生於行。諸造作行無生,於是行不以無明為因緣,便不成業。其行不生於業,自然不受業果報,故曰不生則無行。

  即無生行也,心王菩薩結論說,這便是無生行瞭。

  佛言,善男子!汝以無生,而證無生行也(耶)?

  佛進一步問言,汝以無生證無生嗎?若以無生證無生,便是造作也,便是以心取心,以菩提證菩提,頭上安頭瞭。

  心王菩薩言,不是的。因為無生行者,性相空寂,無一法可得。所以無見無聞,無得無失。言語道斷,故無言無說。無知無相,以無分能所故。無能則無知,無所則無相。乃至無取無舍。雲何能取證呢?

  如果取證者,即為諍論。無諍論者,方為無生行也。雲何為諍論?取相則有諍論,著我見則有諍論,心有所住則有諍論,有所得則有諍論。

  「佛言。汝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心王菩薩言。尊者。我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無得無失無覺無知無分別相。無分別中即清凈性。性無間雜。無有言說。非有非無。非知非不知。諸可法行亦復如是。何以故。一切法行。不見處所決定性故。本無有得不得。雲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復問曰,汝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當知若得無上菩提,仍是虛妄。

  心王菩薩回答說,我於無上菩提無所得。因為菩提性空,於此空性中,無得無失,無覺無知,無分別相。此無分別相,即是清凈性。清凈性則無有間雜,亦無言說。此清凈性,非有非無,非知非不知。

  如是一切無得,一切無住,於是無無明。無無明故,雖有所行,而不被業系。故曰諸可法行,亦復如是。

  何以故?一切法行,不見處所決定性故。

  不見處所決定性者,心無所住也,法無所得也。

  所謂無所得者,於得無所得,於不得亦無所得,是無所得也。故曰本無有得,或是不得。

  既然如此,我雲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

  「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一切心行。不過無相體寂無生。可有諸識亦復如是。何以故。眼眼觸悉皆空寂。識亦空寂。無有動不動相。內無三受。三受寂滅。耳鼻舌身心意。意識及以末那阿梨耶識亦復如是。皆亦不生。寂滅之心及無生心。若生寂滅心。若生無生心。是有生行。非無生行。」

  佛印可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一切心行,皆是無相而體寂。因為相是因緣假現,所以無相。既然諸法無相,故其體性空寂。以無相體空故,所以無生可有。

  諸識亦復如是。諸識者,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即三能變識。三能變識者,即異熟識,第八阿賴耶也;思量識,第七末那也;瞭別境識,即其餘六識。

  何以故以下,解釋何故諸識亦無相體空,無生可有。

  眼眼觸悉皆空寂,識亦空寂,無有動不動相。

  《雜阿含》二一八雲,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故知眼者眼根,眼觸者略說色塵。及以眼識,一皆空寂。以空寂故,所以無有動不動相。

  以無相體空故,所以內無三受。三受者,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既然無有三受,所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意識末那識阿梨耶識亦不生。寂滅心,無生心,亦皆不生。若生寂滅心,若生無生心,便是有生行,不是無生行瞭。

  「菩薩內生三受三行三戒。若已寂滅生心不生。心常寂滅無功無用。不證寂滅相。亦不住於無證。可處無住總持無相。則無三受三行三戒。悉皆寂滅清凈無住。不入三昧。不住坐禪。無生無行。」

  如果菩薩內生三受三行三戒,便非寂滅。

  三受已如上釋。三行者,即身行口行意行。《雜阿含》二九八雲,雲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

  三戒者,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

  如果已證寂滅,心不生起,無求無作,心常入寂滅。既入寂滅,便不起加行之功,任運而起,曰無功用行。這種境界,以心不生故,所以不取證寂滅相,亦不住著無證寂滅相。

  可處無住,總持無相,則無三受三行三戒。悉皆寂滅,清凈無住。

  於一切處無住,則總持無相。總持者遮惡不生,持善不失。即所謂不善不生,善法不滅也。如是總持,則凈心無染,故曰無相。無相者,心無所住也。

  以心無所住,故無三受三行三戒。於是一切相悉皆寂滅。唯有凈性獨照,靈明不昧,清凈無住。

  以清凈無住故,所以不住入三昧,亦不住坐禪。終至無生無行。

  「心王菩薩言。禪能攝動。定諸幻亂。雲何不禪。佛言。菩薩禪即是動。不動不禪是無生禪。禪性無生。離生禪相。禪性無住。離住禪動。若知禪性無有動靜。即得無生。無生般若。亦不依住。心亦不動。以是智故。故得無生般若波羅蜜。」

  心王菩薩言,禪的功用,能攝動散,能定幻亂。佛雲何說不住坐禪呢?若不住坐禪,則散亂雲何定息?

  佛言當知菩薩禪者,即是動、不動,皆不住於禪也。換句話說,動與不動皆不住,是菩薩禪也。如是菩薩禪,便是無生禪。

  因為禪者,其性無生,離生禪相。禪性無住,離住禪動(似應為離住禪「相」)。

  若知禪性無生無住,不住於動,亦不住不動,即得無生也。是為無生般若。

  如果知法性空寂,便知禪性無生無住。般若正智,便是以此為方便,修習一切智智,修習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大般若經》菩薩問佛,雲何以一切法無二為方便,一切法無生為方便,一切法無所得為方便,回向一切智智,修習一切陀羅尼門,修習一切三摩地門?佛言,以一切法性空故……。

  然於此無生般若,亦不應依住。於此無生般若,心亦不應動搖。以這種智故,得無生般若波羅蜜也。無生般若波羅蜜者,究竟到彼岸也。

  「心王菩薩言。尊者。無生般若。於一切處。無住於一切處。無離心無住處。無處住心。無住無心。心無生住。如此住心。即無生住。尊者。心無生住不可思議。不思議中可不可說。佛言。如是如是。」

  心王菩薩言,尊者!無生般若,於一切處無住,於一切處無離。

  無生智慧者,於一切處心無所住,於一切處亦無離。無住無離,妙湛不動,是無生智慧也。

  因為畢竟空中,心是因緣生,一切處亦是因緣生。既是因緣生,故無定性。心無定性,於是能造萬法。一切法無定性,故唯心所造。故曰心無住處,言心無住也。亦無處住心,以無所住處也。

  無住無心,心無生住,如此住心,即無生住。

  既然心無有住著,便是無心。心無生住者,隻要住著之心不生也。如此住心,謂這樣安住其心於不生住著,便是無生住瞭。

  最後心王菩薩贊嘆心無生住。尊者!心無生住,不可思議。心無生住者,即心無生「行」也。不可思議中,可不可說。第一個「可」字,是語助詞。謂不可思議法中,不可說也。

  佛印可曰,如是如是!

  「心王菩薩聞如是言。嘆未曾有。而說偈言

  滿足大智尊廣說無生法聞所未曾聞未說而今說

  猶如凈甘露時時乃一出難遇難思議聞者亦復難

  無上良福田最上勝妙藥為度眾生故而今說宣說

  爾時眾中聞說此已。皆得無生無生般若。」

  心王菩薩聞佛說法後,得未曾有,以偈贊嘆之。偈中大意,旨在贊佛及法。文義明瞭,不勞贅釋。

  爾時與會眾中,聞佛說此無生行已,皆得無生忍,及無生般若波羅蜜。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