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義經略解 德行品第一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無量義經略解 作者: 智諭法師2022-08-28

  德行品第一

  此品在贊佛之德行也。身語意三業清凈曰德,以清凈三業施於眾生成就一切事功曰行。眾生若能清凈身語意,十惡不犯,便可與佛齊德瞭。

  佛於無量劫修積德行,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實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尚是略說,若具足說,佛為大菩薩示現無量相,相具無量好。佛以清凈法身,為眾生示現無量色、無量形、無量相、無量好。所謂空性隨緣現,無量相具足。所以經雲:「而實無相非相色,一切有相眼對絕,無相之相有相身,眾生身相相亦然。」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菩薩摩訶薩八萬人。」

  此是證信序,悉是結集經人語,俾取信於後人也。

  如是佛所說,明非我結集經人信口而說者。同時佛確如是而說,我記憶無謬也。我親從佛處聽聞,非道聽途說者也。故曰如是我聞。

  佛法流佈十方,不便以一國之年代記載,故以「一時」代表之。

  佛即釋迦牟尼佛也,是說法之主。此經為釋迦牟尼佛所說,非餘佛所說也。

  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是說法之處。王舍城在中印度摩竭陀國,頻婆娑羅王時,自上茅城遷來此處。以王舍於此,故曰王舍城。

  王舍城周圍有五座山,第一座即耆阇崛山,即靈鷲山是也。有雲其山頂形似鷲鳥,有雲山中多鷲,故名靈鷲山。山在王舍城東北方,世尊居此山中說法最久。

  比丘是出傢受具的男眾,比丘尼是出傢受具的女眾。比丘有三義:一、乞士。二、破惡。三、怖魔。

  大比丘之「大」,亦有三義,即大多勝。大者,言其道德尊崇,在聲聞有學中最尊最極。多者,言其學問深、識見多,精通內外經典。勝者,言其得佛教法,知見正真,勝過九十六種外道。

  眾者,僧伽也,僧團也,和合眾也。如是比丘,有一萬二千人在一起。

  菩薩摩訶薩,具稱應為菩提薩埵摩訶薩埵。菩提者覺也,薩埵者譯為有情,菩提薩埵即覺有情。此有二義:一者,菩薩是覺悟的有情。二者,菩薩自覺,復能覺悟其他的有情。

  自覺是上求佛道,覺悟其他的有情是下化眾生。故菩薩者,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也。

  菩薩上求佛道是智,下化眾生是悲。菩薩以智導悲故不住生死,以悲導智故不住涅槃。所謂行空不證者,悲導智也;涉有不著者,智導悲也。

  所謂摩訶薩是大,菩薩摩訶薩者,即大菩薩也。如是大菩薩,計有八萬人。

  「天龍夜叉幹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

  次言天龍八部及與四眾弟子。天趣與龍,眾所易知,不贅述。夜叉譯為捷疾鬼。幹闥婆譯曰香陰,食香資陰也,乃帝釋天之俗樂神。阿修羅,譯曰無端、無酒、非天。阿修羅瞋心特重,喜與天戰。有四種阿修羅:一、卵生,鬼道攝;二、胎生,人道攝,居地下大窟中;三、濕生,畜生道攝;四、化生,天道攝。

  迦樓羅即金翅鳥,兩翅伸張相去三百六萬裡。閻浮提隻能容其一足。命終後發火自焚,身肉消散,唯心不壞,青琉璃色。輪王得之,用為珠寶。帝釋得之,用為髻中之珠。

  緊那羅,舊譯為人非人,新譯為歌神,帝釋之歌神也。摩睺羅伽,即大蟒神也。

  此言諸比丘,即一般比丘也,不同以上之大比丘。比丘是男眾,比丘尼是女眾。優婆塞是在傢受五戒的男眾,優婆夷是在傢受五戒的女眾。此出傢在傢男女二眾,是佛的四眾弟子。

  「大轉輪王小轉輪王。金輪銀輪諸轉輪王。國王王子國臣國民。國士國女國大長者。各與眷屬百千萬數而自圍繞。來詣佛所頭面禮足繞百千匝。燒香散華種種供養。供養佛已退一面坐。」

  轉輪王於人壽增劫時出現於世。人壽增至二萬歲以上,直至人壽減至八萬歲時,此其間轉輪聖王出現於世。良以眾生善根福德俱深厚故。轉輪王有四種,即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金輪王主宰四部洲,銀輪王主東西南三部洲,銅輪王主東南二部洲,鐵輪王主南瞻部洲。轉輪王有七寶,即輪寶、珠寶、象寶、馬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玉女寶。

  國王是指諸小國王。以及王子國臣國民。士即是人也,男人曰國士,女人曰國女。

  世間長者,須具十德:一、姓貴。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具威儀也。五、智慧甚深。六、耆年歲長。七、行凈。八、禮備。九、上嘆。十、下歸。

  繞百千匝者繞佛也。繞佛者,表敬慕於佛也。或者有人懷疑若繞佛百千匝,豈不費時太久嗎?須知佛有神力,能令長時化短,令眾生覺得隻是須臾頃。

  燒香散華作供養也。種種供養略說有其三種:一、敬具供養,如燒香散華等。二、資生具供養,如四事供養等。三、莊嚴具供養,如幢旛寶物等供養。或說十種供養,即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旛、衣服、伎樂、合掌。或說財、法、觀行等供養。

  「其菩薩名曰文殊師利法王子。大威德藏法王子。無憂藏法王子。大辯藏法王子。彌勒菩薩。導首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花幢菩薩。花光幢菩薩。陀羅尼自在王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常精進菩薩。寶印手菩薩。寶積菩薩。寶杖菩薩。越三界菩薩。毗摩跋羅菩薩。香象菩薩。大香象菩薩。師子吼王菩薩。師子遊戲世菩薩。師子奮迅菩薩。師子精進菩薩。勇銳力菩薩。師子威猛伏菩薩。莊嚴菩薩。大莊嚴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前文略舉菩薩數為八萬人。今舉八萬菩薩之上首,以代表之。

  法王子是菩薩別稱,從佛法化生,並能承擔如來傢業,續佛慧命,曰法王子。如是等菩薩共有八萬之數。

  「是諸菩薩。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其心禪寂常在三昧。恬安惔怕無為無欲。顛倒亂想不復得入。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曉瞭分別性相真實。有無長短明現顯白又能善知諸根性欲。以陀羅尼無礙辯才。請佛轉*輪。隨順能轉。微渧先墮以淹欲塵。開涅槃門扇解脫風。除世熱惱致法清涼。次降甚深十二因緣。用灑無明老病死等。猛盛熾然苦聚日光。爾乃洪註無上大乘。潤漬眾生諸有善根。佈善種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發菩提萌。智慧日月方便時節。扶踈增長大乘事業。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住快樂微妙真實。無量大悲救苦眾生。是諸眾生真善知識。是諸眾生大良福田。是諸眾生不請之師。是諸眾生安隱樂處。救處護處大依止處。處處為眾作大導師能為生盲而作眼目。聾劓啞者作耳鼻舌。諸根毀缺能令具足。顛狂荒亂作大正念。船師大船師運載群生渡生死河。置涅槃岸。醫王大醫王。分別病相曉瞭藥性。隨病授藥令眾樂服。調禦大調禦。無諸放逸行。猶如象馬師。能調無不調。師子勇猛威伏眾獸。難可沮壞。遊戲菩薩諸波羅蜜。於如來地堅固不動。安住願力廣凈佛國。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菩薩摩訶薩。皆有如是不思議功德。」

  這一大段文,是贊菩薩有如是之功德。

  大士是菩薩的別稱。破無明見法性之菩薩曰法身大士。初地以上之菩薩,即名法身大士。這八萬菩薩,悉已破無明證法性矣。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是言這八萬菩薩皆已成就五分法身。

  遠離過非,持戒功圓,證得法身本來清凈,曰戒法身。

  心住實際,除滅一切妄想分別,證得真心體寂,自性不動,可成就定法身。

  如實知見,契會中道,證得真心體明,自性無暗,可成就慧法身。

  解脫者離縛義,離生死義。若證得自體本來無有生死,無有諸累,如是可成就解脫法身。

  徹證實相,如實知一切法本來無染。自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並知一切三乘人之所證所得,是名解脫知見法身。

  雖然小乘人亦證五分法身,然質實而論,唯佛一人以後得智徹證五分法身也。

  其心禪寂,常住三昧。三昧者定也。小乘人有入定出定,大乘人無有出入。以行住坐臥一切時中,無非是定也,故曰常住三昧。

  以其心常寂定故,所以能恬安淡泊無為無欲。以無為無欲故,於是一切顛倒亂想不能入。因為定力所持,所以其心能夠靜寂清澄,而其志慮玄通無礙,虛漠無著。如是縱經億百千劫,總是妙湛寂止,不動不搖。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是智慧通達,親證無量諸法,故曰悉現在前。

  是等菩薩摩訶薩,以大智慧悉能通達諸法。菩薩智慧真正明瞭,如實知諸法悉以無性為性。以諸法無自性故,所以得隨緣幻成諸相。而諸法相隨緣幻成,幻成之相定無自性。菩薩如實知無性幻有,故能於一知無量。菩薩如實知諸法幻有無性,故能於無量知一。如是性相真實,無有顛倒。一切有無長短等諸法相,無不顯現明瞭。

  如是八萬大菩薩,悉能曉瞭五乘眾生之根性欲。有雲過去者名根,現在者名欲,未來者名性。有雲過去所習名性,現在欣樂名欲,深心所著名根。

  所謂根者,眾生之根機也。眾生根機有上中下之分,如利根者稱上根,鈍根者稱下根,中庸者稱中根。再如信進念定慧等五根皆是。

  性名積習,積習既久,於是成性。所謂欲者,系信喜好樂之謂也。如有好五欲者,有好名聞者,有好世間財利者。再如有好出傢修道,有好持戒,好信,好施,好頭陀遠離,好禪,好智慧,好多聞,好毗尼;凡夫之人好淫怒癡等,皆名為欲。

  若略明欲與性之分別,或時欲隨性而作行,或時習欲而成性。性名染心,欲名隨緣,是其大略分別也。

  菩薩既已深知眾生之根性欲,於是以陀羅尼力,與無礙辯才智慧,請佛為眾生轉*輪,同時菩薩自己,亦能隨順為眾生說法。

  陀羅尼譯曰總持,總持者,能持諸善,能遮諸惡也。陀羅尼有四種,即法陀羅尼、義陀羅尼、忍陀羅尼、咒陀羅尼。

  無礙辯才亦有四種,即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樂說無礙辯。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菩提心中攝無量法義,名義無礙辯智。一切無量諸法,悉入菩提心,是名法無礙辯智。實無文字,而說文字,是名辭無礙辯智。不可說法,說不斷絕,是名樂說無礙辯智。

  微渧先墮,是說請佛雨大法雨之前,而菩薩先隨順說法。如大雨之前,必先降微渧也,故曰微渧先墮。

  開涅槃門扇解脫風。無生無滅名曰涅槃,離苦得樂名曰涅槃,得安隱處名曰涅槃,離惑業苦息諸塵勞名曰涅槃。故《大般涅槃經》略雲,雲何涅槃,善男子,如人饑餓,得少飯食,名為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

  所謂解脫者,遠離一切系縛也。故涅槃者,即是解脫。解脫者是無為法,無為法者不生不滅,不老不死,不破不壞,非有為法。所謂有為法者,是有生住異滅相也。解脫者不生不滅,故非有為法。如是之法,名曰如來入大涅槃,故涅槃者,即解脫也。

  《大般涅槃經》有雲,無疾病即真解脫,無死者即是甘露,是甘露者即真解脫。解脫者名無動法,解脫者名不可取,解脫者名一味,解脫者名清凈,解脫者即是平等,解脫者名無異處,解脫者名到彼岸,解脫者除諸煩惱,解脫者名滅諸愛不雜淫欲,解脫者離我我所,解脫者無所畏,解脫者伏諸放逸,解脫者名寂靜純一無二。……

  所以菩薩隨順佛意,展轉流佈佛法,如大法雨之前,微渧先墮以淹息眾生之欲塵,以待佛法雨普滋。先開涅槃之門,扇解脫之風,俾導眾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除世熱惱,世間之法,煩躁惱亂眾生之心。菩薩先開涅槃門扇解脫風,以除其煩惱,俾能獲得佛法之清涼。

  次降甚深十二因緣,十二因緣者,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過去煩惱名為無明,過去業名為行。現在世中,初始受胎名為識。入胎五分四根未具,名為名色。具足四根未名觸時,是名六入。未別苦樂是名為觸。染習一愛,是名為受。習近五欲,是名為愛。內外貪求,是名為取。為內外事,起身口意業是名為有。現在世「識」名未來世「生」。現在世「名色六入觸受」,名未來世「老病死」。

  所以無明、行二支,是過去世因。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五支是現在世果。由過去世之惑業,而有現在世之苦果。愛。取、有三支是現在世因,生、老死二支是未來世果。由現在世惑業,而受未來世苦果。

  佛於《大般涅槃經》說,十二因緣名為佛性,其義甚深。觀十二因緣智慧即名中道,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子。並說觀十二因緣智有四種,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聲聞道。中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緣覺道。上智觀者,見佛性不瞭瞭,以不瞭瞭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觀者,見佛性瞭瞭,以瞭瞭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今經雲,次降甚深十二因緣,用灑無明老病死等猛盛熾然苦聚日光。熾然者,生死也。苦聚日光,是形容眾生生死之苦報,猶烈日之蒸炙一般。所以菩薩先降微渧而隨順說法,示開涅槃門扇解脫風也。繼降十二因緣法雨,灑滅無明老病死等惑業苦也。

  爾乃洪註無上大乘以下,是言終於法雨霈施,宣大乘法,令諸眾生善根滋培,佈善種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眾生發菩提心。

  智慧者般若也,方便者漚和也。智慧日積月累而增長,方便因時節因緣而成就。所謂智慧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三世諸導師,皆從此法出也。

  扶是繁茂的樣子。終於大乘事業,繁茂而興隆。令諸眾生疾成無上菩提,常住於快樂微妙真實的境界。

  如是菩薩,以無量大悲救拔苦惱眾生。是諸苦惱眾生真正的善友,是諸眾生良佑福田。縱然眾生不祈請,菩薩亦自動為其導師。令諸眾生獲得解脫涅槃,是諸眾生安隱無煩惱快樂之處。是諸眾生救護之處,為諸眾生作大依止處。

  是諸菩薩,在在處處能為眾生作大導師。能為生盲者作眼目。盲者有盲與生盲之不同,盲是先有目而後失明之謂。生盲者,是出生即無目也。菩薩為生盲者,而作眼目,以除其苦也。

  割鼻曰劓,此雲劓者,即指無鼻者言。菩薩能為聾劓啞者作耳鼻舌,除其苦也。乃至諸根毀壞缺損者,均能令彼具足。

  顛狂荒亂者,是指邪見熾盛失其正念。或者因病失其正念者,菩薩均能令其獲得正念。

  如是菩薩是船師大船師。所謂船師者,商人出海尋寶,必須要有船師為其良導,否則便有迷航的危險。菩薩導諸眾生出苦得樂,猶如船師一樣。運載眾生渡生死河,而登涅槃彼岸。

  醫王大醫王。佛是大醫王。雲何為大醫王?佛以四事稱為大醫王。雲何四事?一、佛如實知眾生病苦。二、佛知眾生病之原因。三、佛知眾生病之對治,因病而授藥。四、佛知眾生病已愈。以知眾生病苦,於是令眾生知苦。以知眾生病因,於是令眾生斷集。以知眾生病之對治因病授藥,於是令眾生修道。以知眾生病之愈,於是令眾生證滅。佛以此四事,故稱大醫王。

  所以是等菩薩,能分別病相,曉瞭藥性,隨病授藥令眾生樂服。

  所謂調禦,是以喻立說,猶象馬之調禦師也。以調禦功德,能令剛強難調眾生,離諸放逸,歸向佛道。所以說猶如象馬師,能調、無不調。

  師子是百獸之王,能伏眾獸。菩薩亦復如是,能降伏一切邪外,而不為一切邪外所沮壞。

  遊戲菩薩諸波羅蜜,遊戲有無礙意。言是等菩薩,於諸波羅蜜,均能無礙也。諸波羅蜜即六波羅蜜也,即佈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華嚴說十波羅蜜,即於六波羅蜜外加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菩薩於是諸波羅蜜,均能遊戲無礙。

  於如來地堅固不動。於無上佛地,均能堅固不動,不退不失。

  安住願力者,均能安住於大悲願力,不為外境破壞。廣凈佛國土,菩薩自不為粗業,亦教眾生不為粗業,是謂凈佛國土。

  何謂菩薩粗業?起貪瞋癡是菩薩粗業,墮二乘地是菩薩粗業,取著於相是菩薩粗業。菩薩於佛土內,自不起貪瞋癡,亦教他不起貪瞋癡,是凈佛國土。自不墮二乘地,亦教他不墮二乘地,是凈佛國土。自不取著於相,亦教他不取著於相,是凈佛國土。

  如是等菩薩,不久當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些菩薩摩訶薩,皆有如是不思議功德。

  「其比丘。名曰大智舍利弗。神通目揵連。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彌多羅尼子。富樓那。阿若憍陳如等。天眼阿那律。持律憂波離。侍者阿難。佛子羅雲。憂波難陀。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阿周陀。莎伽陀。頭陀大迦葉。憂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如是等比丘萬二千人。皆阿羅漢盡諸結漏無復縛著。真正解脫。」

  以上贊畢諸大菩薩,今復稱諸大比丘僧。

  阿羅漢者,斷盡見思,空人我執。緣外求空,以空為真,出三界證清凈無際,得無漏偏真智,入有餘涅槃。灰身滅智後,入無餘涅槃,名阿羅漢。

  盡諸結漏,結是煩惱總稱。是等阿羅漢,均已盡見思煩惱。所謂漏者,凡生三界之內,皆謂之漏。無復縛著,一切煩惱纏名縛。凡夫具足諸煩惱名曰具縛。今此阿羅漢無復煩惱纏縛,一心清凈,於一切世法,亦無染著,真正獲得解脫。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遍觀眾坐各定意已。與眾中八萬菩薩摩訶薩俱。從坐而起來詣佛所。頭面禮足繞百千匝。燒散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從於空中旋轉來下。四面雲集而獻於佛。天廚天缽器。天百味充滿盈溢。見色聞香自然飽足。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伎樂。娛樂於佛。即前跪合掌。一心俱共同聲。說偈贊言。」

  此經由大莊嚴菩薩發起請問,大莊嚴菩薩普觀大眾,見大眾均已一心恭敬,於是與八萬菩薩摩訶薩,從座而起,恭敬問佛。請法之先,先作供養。

  所供養天百味之天廚妙供,令人見色聞香,不待食用即得飽滿。幰者,車幔也。

  跪亦作胡跪互跪,一膝支身曰互跪,雙膝落地曰長跪。

  一心者,清凈一心,專致一念也。偈者偈頌也,四句為一偈。十二部經說偈頌有二種,即伽陀和祇夜。伽陀譯曰孤起頌,用以贊佛功德,不重頌長行文。祇夜譯為重頌,用以重頌長行。此處偈頌,屬於伽陀。

  「大哉大悟大聖主無垢無染無所著

  天人象馬調禦師道風德香熏一切

  智恬情怕慮凝靜意滅識亡心亦寂

  永斷夢妄思想念無復諸大陰界入」

  大哉大悟大聖主者,稱贊於佛也。身心清凈無有染著,故曰無垢無染無所著。佛親證心性虛寂,清凈無極,故名無所著等正覺。

  天人象馬調禦師,佛者天人之師。因為餘道眾生聞法得生天人,天道人道眾生聞法,可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稱佛為天人師。

  佛道猶如春風化雨,普蘇一切,佛德馨香,普熏一切,故曰道風德香熏一切。

  佛智慧明澈恬靜,而情復淡泊,志慮凝靜。

  意滅識亡心亦寂,第八識曰心,第七識曰意,第六識曰識。第七識、第六識唯有生滅,而第八阿賴耶識,亦生亦滅,亦不生滅。何以亦生亦滅?因為阿賴耶識是生滅與不生不滅合故。何以亦不生滅?因為阿賴耶即如來藏故。如來藏者,唯不生不滅也。佛已徹證清凈法身,故心意識俱已虛寂。

  永斷夢幻虛妄的思、想、念,於一切法無所著也。願求曰思,取相曰想,追憶曰念。佛成等正覺,於一切法無所著,故於一切法無有願求取相追憶也。

  無復諸大陰界入。諸大是地水火風四大,陰是色受想行識五陰,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這一切都是如幻性空的,如經雲,四大苦空,五陰無我。佛證大覺,悉已如實而知,故無諸大陰界入。

  「其身非有亦非無非因非緣非自他

  非方非圓非短長非出非沒非生滅

  非造非起非為作非坐非臥非行住

  非動非轉非閑靜非進非退非安危

  非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非去來

  非青非黃非赤白非紅非紫種種色」

  此三偈贊佛法身,諸佛法身清凈不可思議,等同虛空,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相非無相,非名非無名,常住而不有,空寂而不無。言其有卻是無蹤無跡,論其無卻是橫遍豎窮。

  所以偈頌贊曰,其身非有亦非無。因與緣是為生相,自他者和合也。總之,因緣與和合悉為生相,佛法身無生無滅,故非因非緣非自他。

  非方非圓非短長,言法身無相也。

  佛法身無為,故非出非沒非生滅。有為法始具出沒生滅等相也。

  佛身語意至極清凈,無造業故,故曰非造非起非為作。

  非坐非臥非行住,言佛法身離一切相也。經雲,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所以非動非轉非閑靜,非進非退非安危,亦是一樣的道理。

  非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非去來,非青非黃非赤白,非紅非紫種種色。言佛法身清凈也,無相也。

  「戒定慧解知見生三明六通道品發

  慈悲十力無畏起眾生善業因緣出」

  此言佛之法身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而生,所謂五分法身是也。

  三明者,在佛曰三達,在阿羅漢曰三明。不過此處之三明,乃用以贊佛也。所謂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謂之三明。《大集法門經》說,三明者宿命智明、眾生生滅智明、漏盡智明。實是名異而義同也。

  六通者,六種神通也。三乘聖者亦得,然唯佛究竟。六種神通者,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所以三明者,實即六通中之漏盡、宿命、天眼三通也。天眼通於未來無礙,宿命通於過去無礙,漏盡通於現在無礙。

  道品發是言由三十七道品所發也。三十七道品者,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三十七道品是眾藥和合,能療一切眾生病。無論大乘小乘,皆修三十七道品。二乘人修三十七道品,可證有餘涅槃。菩薩修三十七道品,可證無上菩提。

  三十七道品以十法為根本,何等為十?即信、戒、思惟、精進、念、定、慧、除、喜、舍等。

  所謂信者,信根信力也。

  所謂戒者,正語正業正命也。

  所謂精進者,四正勤、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支、正精進。

  念者,念根、念力、念覺支、正念。

  定者,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

  慧者,四念處、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

  若諸法念,隨順智慧緣中止住,是時名為四念處。若能破邪法,而於正道中行,是名四正勤。若能攝心,安隱於緣中,則名四如意足。若軟智心得故,名五根。若利智心得故,名五力。於修道用故,名七覺支。於見道用故,名八正道。

  所以八正道是見道所修。質實而言,一切聖者所通行也。七覺支是修道位所修者,而念處、正勤、如意足、五根、五力,此五者皆方便道耳。若以修行次第排列,應為八正七覺。今按七覺八正排列,系循數字而說也。非是修行次第也。

  自念處起以至五力,可謂世間法。七覺支八正道,始為出世間法。道品略說如此。今贊佛證無上菩提,皆由道品而發也。

  慈悲者,略言四無量心也。四無量心者,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此四者,皆為度生而發。

  十力者,是佛之十力。佛具有十種智力:一、知處非處智力。二、知三世業報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力。四、知他眾生諸根上下相如實知。五、知他眾生種種欲。六、知世間種種無數性。七、知一切道至處相。八、知種種宿命共相共因緣,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九、知天眼無礙智力,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無礙。十、佛諸漏盡故,無漏心解脫,無漏智慧解脫,現在法中,自識知我生已盡,持戒已作,後有盡,如實知。

  是為略說佛之十力功德,《大智度論》二十四有廣說。

  無畏者,四無畏也。化他之心不怯,名無畏。佛之四無畏智者,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說障道法無畏。四、說盡苦道無畏。

  眾生善業因緣出。佛之出現於世,及住世之久暫,皆由眾生善業因緣所感。昔須扇多佛,因眾生善業因緣不具,無人請佛說法,故彼佛朝成道而暮取滅。釋迦如來出現於濁惡之世,故壽促八十。彌勒壽八萬,彌陀住世無量壽,皆眾生善業因緣之所感也。

  「示為丈六紫金暉方整照曜甚明徹

  毫相月旋項日光旋發紺青頂肉髻

  凈眼明照上下眴眉紺舒方口頰

  唇舌赤好若丹果白齒四十猶珂雪

  額廣鼻修面門開胸表卍字師子臆

  手足柔軟具千輻腋掌合縵內外握

  臂修肘長指直纖皮膚細軟毛右旋

  踝膝不現陰馬藏細筋鎖骨鹿膊腸

  表裡映徹凈無垢凈水莫染不受塵

  如是等相三十二八十種好似可見」

  以上頌偈,贊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大人相,轉輪聖王亦有,不過粗而不顯。三十二相者:一、足安平相,二、千輻輪相,三、手指纖長相,四、手足柔軟相,五、手足縵網相,六、足根滿足相,七、足趺高好相,八、如鹿王相,九、手過膝相,十、馬陰藏相,十一、身縱廣相,十二、毛孔生青色相,十三、身毛上靡相,十四、身金色相,十五、常光一丈相,十六、皮膚細滑相,十七、七處平滿相,十八、兩腋滿相,十九、身如獅子相,二十、身端直相,二十一、肩圓滿相,二十二、四十齒相,二十三、齒白齊密相,二十四、四牙白凈相,二十五、頰車如獅子相,二十六、津液得上味相,二十七、廣長舌相,二十八、梵音深遠相,二十九、眼色如紺青相,三十、眼睫如牛王相,三十一、眉間白毫相,三十二、頂成肉髻相。

  今經所說,次序略有不同。一、毫相月旋,二、項日光,三、旋發紺青,四、頂肉髻,五、凈眼明照,六、上下眴,七、眉紺紺舒,八、方口頰,九、唇,十、舌赤好若丹果,十一、白齒,十二、四十齒如珂雪,十三、額廣,十四、鼻修,十五、面門開,十六、胸表卍字,十七、師子臆,十八、手足柔軟,十九、具千輻輪相,二十、腋,二十一、掌合縵,二十二、內外握,二十三、臂修,二十四、肘長,二十五、指直纖,二十六、皮膚細軟,二十七、毛右旋,二十八、踝膝不現,二十九、馬陰藏,三十、細筋,三十一、鎖骨,三十二、鹿膊腸。

  八十種好者,是詳細分別三十二相也。雲何八十種好?一、無見頂相,二、鼻高不現孔,三、眉如初月,四、耳輪垂埵,五、身堅實如那羅延,六、骨際如鉤鎖,七、身一時回旋如象王,八、行時足去地四寸而現印文,九、爪如赤銅色薄而潤澤,十、膝骨堅而圓好,十一、身清潔,十二、身柔軟,十三、身不曲,十四、指圓而纖細,十五、指紋藏覆,十六、脈深不現,十七、踝不現,十八、身潤澤,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滿足,二十一、容儀備足,二十二、容儀滿足,二十三、住處安無能動者,二十四、威震一切,二十五、一切眾生見之而樂,二十六、面不長大,二十七、正容貌而色不撓,二十八、面具滿足,二十九、唇如頻婆果色,三十、言音深遠,三十一、臍深而圓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滿足,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紋明直,三十六、手紋長,三十七、手紋不斷,三十八、一切惡心之眾生見者和悅,三十九、面廣而殊好,四十、面如凈滿月,四十一、隨眾生意和悅與語,四十二、自毛孔出香氣,四十三、自口出無上香,四十四、儀容如獅子,四十五、進止如象王,四十六、行相如鵝王,四十七、頭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聲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紅色,五十三、毛軟凈,五十四、目廣長,五十五、孔門之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蓮華之色,五十七、臍不出,五十八、腹不現,五十九、細腹,六十、身不傾動,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身大,六十三、身長,六十四、手足軟凈滑澤,六十五、四周光長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視眾生,六十八、不輕眾生,六十九、隨眾生之音聲不增不減,七十、說法不著,七十一、隨眾生之語言而說法,七十二、發音應眾聲,七十三、次第以因緣說法,七十四、一切眾生觀相不能盡,七十五、觀不厭足,七十六、發長好,七十七、發不亂,七十八、發旋好,七十九、發色如青珠,八十、手足為有德之相。

  「而實無相非相色一切有相眼對絕

  無相之相有相身眾生身相相亦然」

  實無相非相色者,言佛法身。稱其相好者,言報身也。佛之報身,色具無量相,相具無量好也。今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者,隨眾生心量略說耳。

  佛之化身,隨眾生根機,現有勝有劣。根熟眾生,於佛化身得見相好,根劣眾生則不見相好。相好之有無,非關佛身,皆以眾生之根機有見不見耳。同於一法會中,大菩薩有見無量由旬高大佛身,聖弟子有見丈六金身相好圓滿,凡愚之人,僅見一老比丘而已。

  同一會眾,有見佛身金色,有見佛身銀色,有見佛身琉璃色,佛以一身,令眾生各見不同。故佛身是一,機見差別也。

  所謂諸佛法身無相,非是於相以外,另有無相身也。而是相即無相,以法身清凈故,平等故,不二故,無分別故,不可得故,相即無相、無相即相故。所以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若人於報化身外另求法身,此人便是著相。不知報身者,乃報法身也,化身者,乃化法身也。

  何故報化身悉是法身?因為報化二身,悉是因緣所現,因緣現法,法性必空,若法性不空,勿須待因緣而有。今報化二身法性實空,空即法身,故報化二身者,實即法身也。

  然菩薩如實知法性空,卻於性空不取相心著。若菩薩於空取相心著,便是邪見。若如實觀空,不取相心著,是隨順佛道。取相心著,便是偏空者流。故佛對鈍根者說一切法空,佛對利根人說諸佛相好光明。因為法身即報化,報化即法身。若壞報化,即壞法身也。

  所以而實無相非相色,一切有相眼對絕。此言法身無相,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

  凡一切眼對之相色,悉空寂無有,以一切法性空故,所以說,一切有相眼對絕。

  無相之相有相身,是言法本無相,而能現諸相。猶如法身本來無相,然由法身起報身,由報身起化身,故能現報化身相。故曰無相之相有相身。

  眾生身相相亦然,眾生之身相,悉是因緣而有,其性實空。故與諸佛法身原無有異。所以《維摩詰經》雲,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能令眾生歡喜禮虔心表敬誠殷勤

  因是自高我慢除成就如是妙色軀

  我等八萬之等眾俱共稽首咸歸命

  善滅思想心意識象馬調禦無著聖

  稽首歸依法色身戒定慧解知見聚

  稽首歸依妙幢相稽首歸依難思議」

  能令眾生歡喜禮以下,是言佛具相好,是為瞭度化眾生,令眾生歡喜禮敬,虔誠殷勤向於佛道。如此則可除眾生之我慢。為瞭這種原因,所以佛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與八萬菩薩,稽首歸命於佛。思想心意識,前已解釋。象馬調禦無著聖,贊佛功德,觀文易明。

  歸依法色身者,歸依佛之法身也。歸依色身,實即歸依法身也。戒定慧解知見,是言五分法身也。

  妙幢相與難思議,皆贊佛之辭也。

  「梵音雷震向(響)八種微妙清凈甚深遠

  四諦六度十二緣隨順眾生心業轉

  有聞莫不心意開無量生死眾結斷

  有聞或得須陀洹斯陀阿那阿羅漢

  無漏無為緣覺處無生無滅菩薩地

  或得無量陀羅尼無礙樂說大辯才

  演說甚深微妙偈遊戲澡浴法清池

  或躍飛騰現神足出沒水火身自由」

  如來具八種音聲,即一、極好音,二、柔軟音,三、和適音,四、尊慧音,五、不女音,六、不誤音,七、深遠音,八、不竭音。此八種音聲,微妙清凈甚深遠。

  四諦是苦諦、苦集諦、苦滅諦、苦滅道諦。四諦又名四聖諦,因為是聖者所修,故名聖諦。如果無有修德,僅具其相,則僅名四諦,不名聖諦。

  四諦之相者,苦是逼惱相;集是招感出生相;滅是寂滅相可證涅槃;道是出離相可修相,由此能出生死證涅槃。苦聖諦者,以知見苦故而修於道。集聖諦者,以斷煩惱集故而修道。滅聖諦者,以證寂滅故而行道。道聖諦者,修行於道。

  雲何見四諦?經雲,若見一切法不生,即見苦諦。若見出生一切法消滅故,即見集諦。若見最上涅槃,一切寂靜法相,即見滅諦。若見究竟一切法性,即見道諦。此是約大乘義說。

  經雲,有苦有諦有實。直論其苦事,例如一切逼惱之事,即名之苦。於苦中因緣有無,其相不謬,名之曰諦。例如造苦因即受苦報,不造苦因即無苦報。法相不差不謬,名之曰諦。然若窮其本性,諸法悉畢竟空寂滅相,於畢竟空中,一切法非有非不有,名之為實。

  六度者,佈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禪度、般若度。六度攝於三學,佈施、戒、忍辱,此三度為增上戒學。禪是增上心學。般若是增上慧學。精進一項遍於諸度。

  六度各三種差別,佈施有三種差別:法施、財施、無畏施。戒有三種差別:離諸惡行戒、修諸善行戒、利益眾生戒。忍辱有三種差別:於諸惡忍、於諸苦忍、於諸法忍。精進有三種差別:發起精進、修行善法精進、利益眾生精進。禪有三種差別:對治煩惱受樂行禪、起諸功德禪、利益眾生禪。般若有三種差別:觀世諦般若、觀第一義諦般若、觀利益眾生般若。

  十二因緣如前釋,不再重復。

  隨順眾生心業轉,此四諦六度十二因緣法,皆隨眾生之心業而轉。對下根人轉四諦法,對中根人轉十二因緣法,對上根人轉六度法。令眾生聞法後,莫不心開意解,斷除生死之結。

  有的聞法後,得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此是聲聞乘人,因聞四諦法而得道者。

  無漏無為緣覺處,是言緣覺乘人。緣覺乘人,因十二因緣而得道。聲聞乘人循乎理教,緣覺乘人因於教理。而理者,有佛無佛其理不異,理不因有佛而增,亦不因無佛而減。緣覺乘人因理悟道,生於佛世固可悟道,生於無佛世亦可悟道。以有佛無佛理不異故。

  生於佛世,聞佛說十二因緣法而悟道者,名為緣覺。生於無佛世,因理而悟道者,號曰獨覺。

  無生無滅菩薩地,是言大乘菩薩,聞佛說六度而悟道者也。

  或得無量陀羅尼下,系贊菩薩之功德也。或得無量陀羅尼,或得無礙辯才,或能演說甚深妙法,悉皆遊戲無礙於甚深法海。

  最後兩句是贊菩薩之神通。聲聞緣覺止於自度,而菩薩功德在於度眾生。自無量陀羅尼,以至於出入水火身自由,皆是贊菩薩度生之功德也。

  諸大菩薩,具足六通,以神通力普現十方,於十方世界普度一切眾生。此是諸大菩薩之所能,非聲聞緣覺乘人之所能也。

  「如是*輪相如是清凈無邊難思議

  我等咸復共稽首歸依*輪轉以時

  稽首歸依梵音聲稽首歸依緣諦度

  世尊往昔無量劫勤苦修習眾德行

  為我人天龍神王普及一切諸眾生

  能舍一切諸難舍財寶妻子及國城

  於法內外無所悋頭目髓腦悉施人

  奉持諸佛清凈戒乃至失命不毀傷

  若人刀杖來加害惡口罵辱終不瞋

  歷劫挫身不倦惰晝夜攝心常在禪

  遍學一切眾道法智慧深入眾生根

  是故今得自在力於法自在為法王

  我等咸共俱稽首歸依能勤諸難勤」

  此贊佛德也。言佛轉*輪,能度三乘人,其相如是。清凈功德,難思難議。我等八萬菩薩眾,歸依*輪轉以時。轉以時者,佛轉*輪度眾生,猶及時之雨也。

  梵音聲、緣諦度,皆贊佛*輪也。菩薩稽首歸依於法也。

  世尊往昔無量劫下,贊佛往昔修菩薩道時,難舍能舍,難行能行,勤苦修行諸波羅蜜也。

  於法內外無所悋,內舍頭目髓腦,外舍財寶妻子及國城。悉為濟度眾生,無有悋惜。此佈施波羅蜜也。

  為度眾生而受持諸佛凈戒,縱至失命,猶不毀犯於戒。此言凈戒波羅蜜。

  若人刀杖來加害,惡口罵辱終不瞋,是贊佛具足忍辱波羅蜜。歷劫挫身不倦惰,是贊佛具足精進波羅蜜。晝夜攝心常在禪,是贊佛具足禪定波羅蜜。遍學一切眾道法,智慧深入眾生根,是贊佛具足般若波羅蜜。

  由於佛具足諸波羅蜜,是故今得自在之力,於法得大自在為法中之王。是故我等歸依能勤諸難勤。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