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義經略解 說法品第二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無量義經略解 作者: 智諭法師2022-08-28

  說法品第二

  此品佛說出無量義法門。此無量義法門,能令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量義者,無量即一,一即無量。無量即一則正,一即無量則遍知。菩薩以此法門,能速成等正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無量義者,即是實相法,即是中道第一義,是無上大乘微妙之義,能拔眾生之苦,能令菩薩究竟彼岸,為三世諸佛之所守護。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與八萬菩薩摩訶薩。說是偈贊佛已俱白佛言。世尊。我等八萬菩薩之眾。今者欲於如來法中有所諮問。不審世尊。垂愍聽不。佛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知是時。恣汝所問。如來不久當般涅槃。涅槃之後普令一切無復餘疑。欲何所問便可說也。」

  菩薩請法,世尊垂允。由是可知佛世時請法禮儀之一斑。不似今世,有所啟請,率爾直問也。

  由經文可知,此《無量義經》,系世尊將涅槃前不久時所說。

  「於是大莊嚴菩薩與八萬菩薩。即共同聲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欲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當修行何等法門。何等法門。能令菩薩摩訶薩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莊嚴菩薩與八萬菩薩,請問速成無上菩提的法門。以是因由,佛說出無量義法門。

  「佛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言。善男子。有一法門。能令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薩學是法門者。則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是法門者。號字何等其義雲何。菩薩雲何修行。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門。名為無量義。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而諸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回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

  佛告大莊嚴菩薩等,有一法門能令菩薩疾得無上菩提。此一法門,名無量義。

  若菩薩修學無量義,應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以至於現在,性相本來空寂。

  一切諸法,悉是因緣而有。縱觀宇宙間一切諸法,無一法非因緣而有。法既以因緣而現,故有者因緣有,滅者因緣滅,生滅悉因緣,於法實無所有。所以說一切諸法,悉皆空相,悉皆寂滅相。

  所謂空寂者,非是於一切諸法外另有空寂可得。而是因為一切諸法悉是因緣有,有屬因緣,則法無自性。故因緣即是無性,無性即是因緣,不待法外立空,空外立法。一切諸法當體空寂。而空寂無性,即是因緣法有。

  故諸法空寂,空寂諸法。不縱不橫,非一非二。既不相屬,亦非相應。無能無所,無我無人。等同虛空,不可思議。

  諸法空寂,故佛於無量知一。空寂諸法,故佛於一知無量。於無量知一者,是多入於一,而一不礙多。於一知無量者,是一入於多,而多不礙一。一一諸法,悉皆互攝互入,周遍圓融,一切無礙,是為無量義。

  如是空寂,離一切相,故無大無小。空寂之法,畢竟不可得,是故不可得生,不可得滅。因為生滅之法,緣起如幻。以緣起如幻,如幻則不實,以不實故,是以性相空寂,無有生滅。所謂生滅者,眾生妄見也,眾生不如實知見,故於不生不滅中妄見生滅。若離於妄見,便不見生,亦不見滅瞭。

  一切諸法性相湛寂,如如不動。故不來不去,不進不退,猶如虛空,平等不動。

  無有二法者,言諸法性相空寂,本來平等,本來清凈,無有諸相,無有分別,故曰無有二法。若人見有二法,此人便是有住,此人便是取相,不得無上正等正覺。

  而諸眾生虛妄遍計,不如道理,妄分別是此是彼,是得是失。以分別彼此人我,得失利害故,於是虛妄生貪瞋癡三毒之心。以三毒心起不善念,以致造十種惡業。於是落入輪回,於六道中,備受諸苦。

  以迷心不悟故,於是無量億劫,於苦道中不能自拔。若能一念開覺,知一切諸法本來性相空寂,便可不起惑造業,而盡諸苦邊瞭。是知無量義者,誠功德無量也。

  「菩薩摩訶薩如是諦觀。生憐愍心發大慈悲將欲救拔。又復深入一切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異如是法。法相如是滅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異滅者亦復如是。」

  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一切眾生,虛妄計著,虛妄分別彼此,虛妄計較得失。起不正念,造諸惡業,以致輪回六道,受諸苦毒。菩薩如是諦觀以後,於諸眾生,起憐憫心,興大悲願,誓欲救拔。

  於是菩薩深入諸法,深達諸法實相。以實智照諸法實相,以方便智照實相諸法。以實智照空有不二,以方便智照不二空有。於一切諸法究盡實際,而事相不謬。復不壞事相而究盡實際。體實用權,則法相宛然。用權體實,則悉皆寂滅。

  菩薩度生,權智不可思議。深知如是法相能生如是之法。乃至法相如是,能住、異、滅如是之法。菩薩如實知一切眾生,以過去法相,生現在之法。以現在法相,生未來之法。如是生如是住如是異如是滅,於六道中輪回不已,無有休息。

  雲何過去法相?無明、行也。以過去世無明、行業,於是現在世識、名色、六入、觸、受,如是而生如是而住。於現在世復以愛、取、有等法相,於是未來世生、死如是而異。

  菩薩如實知,如果無明行滅,則識名色六入觸受即滅。而現在世愛取,即過去世無明;現在世有,即過去世行。所以於現在世若愛取有滅,則未來世生死隨即永滅。故曰法相如是,諸法生住異滅亦如是。

  所以說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異滅者亦復如是。

  「菩薩如是觀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已。次復諦觀一切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滅。復觀即時生住異滅。如是觀已。而入眾生諸根性欲。性欲無量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義亦無量。」

  菩薩觀察如是生住異滅本末究竟以後,悉遍知已。更諦審觀察一切諸法有為相,念念遷流不住,新新生滅不停。如此惑業苦三,流轉不已,致有眾生生死輪回之苦。

  復觀即時生住異滅,生住異滅不縱不橫,非一非異。以諸法空相故,諸法無相故,諸法一相故,諸法無二故,諸法本自寂滅故,諸法無住故,諸法如虛空故。隻為眾生自迷其心,妄自取相,妄生分別,妄起惡念,妄造諸業,妄受輪回之苦。眾生妄見生住異滅者,隻因自不識心,為無明覆蔽,以致昧乎常住真心,受於遷流生滅之苦。

  即時生住異滅者,實則唯心所造,唯心所現,唯是一心。以自妄心,現自心之妄境。若能息心達源,心凈則佛土凈。清凈中豈有彼此得失,遷流生滅?

  細觀此心,本自清凈,本不生滅,無來無去,無相無法,無住無礙,妙湛不動,斯應一切。故能以無相應一切相,無知應一切知,無法應一切法,無變異應一切變異。故行人若能直觀心性,便知即時生住異滅瞭。一念才動,便生住異滅宛然瞭。

  故古德有雲,學道先須細識心,細中之細細難尋,可中尋到無尋處,方信凡心是佛心。

  菩薩如是觀已,於是於一能知無量。深入眾生之根性欲,所謂悉知一切眾生心心所法。因為眾生根性欲無量故,所以說法無量。因為說一切法者,為對治一切心故。

  說法無量,則釋法之義亦無量。所謂義者,法之所以也。

  「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

  無量義者從一法生,故經雲,一即無量,無量即一。非有前後差別也。

  其一法者,即無相也,故經雲,諸法一相,所謂無相。無相即一相,一相即無相。無相非斷,故曰一相。一相非常,故曰無相。非斷非常契入中道,故曰實相。

  無相不相,不相無相者,是言如是無相,即無相而無不相,無不相而無相也。意即實相無相無不相,或者說實相無相一切相。所謂無相者,是一切相悉是無相,非是於一切相外另有無相也。若於一切相外另有無相,則此無相,豈非成瞭無相之相嗎?若為無相之相,焉得謂之無相?

  故諸法實相即是無相,諸法無相,無相諸法。諸法無相則不異,無相諸法則不一。故曰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

  「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真實相已。所發慈悲明諦不虛。於眾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令諸眾生受於快樂。」

  菩薩如是安住實相,心不動搖,於是所發的慈悲大願,亦真實不虛。

  先於眾生拔除其苦,所謂「真能」拔苦者,是真能令眾生斷諸惑業也。惑業既斷,諸苦即除。

  苦既除已,復為說法令得快樂。菩薩度生,先令離苦,後令得樂也。

  「善男子。菩薩若能如是修一法門無量義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莊嚴菩薩與八萬菩薩,請問菩薩欲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修何法門。今佛回答,菩薩若能觀察諸法本來性相空寂,若能於諸眾生起大悲心而救拔之,於無量義法門如實修行,便能疾成無上菩提。

  「善男子。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眾魔群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是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欲疾成無上菩提。應當修學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

  文理真正,文理者教理也。《無量義經》,教理真實,正而無邪,尊無過上者。佛所守護,魔不能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諸如生死見、增減見、我人見、有所得見,均為邪見。此《無量義經》,究竟實相,故不為一切邪見之所破壞。菩薩若欲疾得無上菩提,應當修學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

  「爾時大莊嚴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世尊說法不可思議。眾生根性亦不可思議。法門解脫亦不可思議。我等於佛所說諸法。無復疑惑。而諸眾生生迷惑心故重諮問。世尊。自從如來得道已來四十餘年。常為眾生演說諸法四相之義。苦義空義無常無我。無大無小無生無滅。一切無相。法性法相本來空寂不來不去不出不沒。若有聞者。或得暖法頂法世第一法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發菩提心登第一地第二第三至第十地。往日所說諸法之義。與今所說有何等異。而言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菩薩修行必得疾成無上菩提。是事雲何。唯願世尊。慈愍一切。廣為眾生而分別之。普令現在及未來世有聞法者無餘疑網。」

  有法為可思議,空寂之法不可思議。二法為可思議,無二法不可思議。有相法為可思議,無相法不可思議。有所得法為可思議,無所得法不可思議。文字相、言語相、心緣相為可思議,法離文字相、言語相、心緣相,故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也。

  佛所說法,悉皆空寂,不二、無相、無所得,離文字相、言語相、心緣相,乃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不可思議。而眾生根性,法門解脫亦復如是,故亦不可思議。何以故?因為一切諸法,悉皆畢竟空故。

  大莊嚴菩薩為一切迷惑眾生發問。以往四十餘年來,佛為眾生說苦、空、無常、無我。說無大無小無生無滅,一切法無相。說法性法相本來空寂,不來不去不出不沒。過去眾生聞此法者,或得小果,或得大果。往日所說法,與今日所說法有何差異,而佛獨贊此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

  今經雲,暖頂忍世第一法,是言聲聞乘人修行,五位中的加行位。無漏智如火,行人初近無漏,得彼火相,以喻立名曰暖。頂者,在暖之上,猶登山造頂,然猶有退。若能前進,可至忍位,否則退墮。猶登山人,若至山頂,進則再越一?,退則還至山下,故曰頂。忍者,智慧心安住於無漏法,曰忍。世第一者,於世間法中,最為第一也。若再前進,即出世間法矣。此四者,亦名四加行或四善根。

  聲聞乘五位是:一、資糧位。修三觀行,即五停心觀、別相念、總相念。二、加行位。即修暖頂忍世第一法。略說其餘三位是,三、通達位。即初果見道位,修八忍八智,前十五心無間道時,名預流向,第十六心解脫道時,名曰見道。四、修習位。於欲界九品思惑,斷至第五品解脫道時,名一來向,斷至第六品解脫道時名一來果。後三品思惑,斷至第二品解脫道時,名不還向。至第三品解脫道時,名不還果。此時欲界九品思惑斷盡,尚餘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若斷至上二界俱生思惑七十一品解脫道時,名四果向。五、無學位。斷盡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至解脫道時,名四果無學位。此時三界見思永盡,證得五分法身,子縛已斷,果縛猶存,名有餘涅槃。若灰身滅智,名無餘涅槃。

  《雜阿含》有曰,三結盡得須陀洹果。三結者,身見結、戒取結、疑結。此三結斷盡則得初果。若三結盡,薄貪瞋癡,則得二果斯陀含。所謂薄貪瞋癡者,即斷欲界思惑六品也。五下分結盡,生般涅槃阿那含。所謂五下分結盡者,即斷盡欲界九品思惑也。若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即得阿羅漢果。

  以上略述自暖頂忍世第一法,至阿羅漢果。至於辟支佛道,仍屬小教,或曰中乘。修十二因緣法,較聲聞乘為利根,聲聞乘人循乎教,緣覺乘人因乎理。所修十二因緣法,是分別苦集滅道四諦之理。無明、行、愛、取、有等五支,屬於集諦。其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均為苦諦。觀因緣之智名道諦,十二支滅為滅諦。辟支佛道略說如是。

  發菩提心以下,是說大乘人。往昔有人聞法,有發菩提心者,有登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者。

  菩薩發菩提心,以慈悲為首,眾生為念。如是發心,佛種不斷。

  菩薩慈悲,無邊無量,以眾生界無邊無量不可窮盡故。虛空無盡,故眾生無盡。眾生無盡故,菩薩慈悲心亦無盡。

  菩薩具足十法,則能發菩提心。一、親近善知識。二、供養諸佛。三、修積善根。四、志求勝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淳厚。八、深心平等。九、信樂大乘。十、求佛智慧。菩薩若能具如是十法,乃能發菩提心。

  菩薩發菩提心,須修六度行。佈施行是菩提因,攝取眾生故。持戒行是菩提因,具足眾善滿本願故。忍辱行是菩提因,成就相好故。精進行是菩提因,增長善行,於諸眾生勤教化故。禪定行是菩提因,菩薩善自調伏,能知眾生諸心行故。智慧行是菩提因,具足能知諸法性相故。

  十地者,歡喜地。舍凡夫行,生在佛傢,紹菩薩位,入聖眾中。初無相智照勝義諦,一相平等,非相無相,斷諸無明,滅三界貪,未來無量生死永不生故。

  菩薩登初地,修佈施波羅蜜,故除滅三界之貪。

  離垢地。菩薩於二地中,修四無量心,最勝寂滅斷瞋等習。修一切行,所謂遠殺離害,不與不取,簡單來說,菩薩於離垢地,遠離十種惡業,具足十種凈戒。故此地菩薩,以具足屍羅波羅蜜,故身心寂滅。

  發光地。菩薩入第三發光地,住無分別,滅無明暗。修行忍波羅蜜,得大總持,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焰慧地。菩薩於第四焰慧地,修行順忍,斷微細身邊見。修習無量精進波羅蜜,遠離懈怠,普利眾生。

  難勝地。菩薩於第五難勝地中,以四無畏隨順真如,清凈平等無差別相,斷隨小乘樂求涅槃,修習禪定波羅蜜。

  現前地。菩薩於第六現前地中,觀十二因緣,皆由著我而起。修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得般若波羅蜜。

  遠行地。菩薩於第七遠行地中,修無生忍,證法無別,斷諸業果細現行相。行於方便波羅蜜,善巧方便廣宣法藏,一切莊嚴皆得圓滿。

  不動地。菩薩住第八不動地,住無生忍,體無增減,斷諸功用。此菩薩修願波羅蜜,心心趣入一切種智,一切智智。

  善慧地。菩薩住第九善慧地,住上無生忍,滅心心相,證智自在,斷無障礙。此菩薩得力波羅蜜。

  法雲地。菩薩住第十法雲地,得大智力,能於十方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微塵數國土,現身度生。

  最後大莊嚴菩薩問佛說,昔日佛所說諸法之義,與今日佛所說法有何不同,而佛獨贊此《無量義經》,是甚深無上大乘之法,菩薩修行,必得疾成無上菩提?

  普令現在及未來世有聞法者,無餘疑網。眾生之疑,猶如羅網,令眾生不得脫離也。

  「於是佛告大莊嚴菩薩。善哉善哉大善男子。能問如來如是甚深無上大乘微妙之義。當知汝能多所利益。安樂人天拔苦眾生。真大慈悲信實不虛。以是因緣必得疾成無上菩提。亦令一切今世來世諸有眾生得成無上菩提。」

  佛贊大莊嚴菩薩善哉。因為所問甚深無上大乘微妙之義,能利益安樂人天,拔眾生之苦,乃至亦令未來世一切眾生成就無上菩提。

  「善男子。自我道場菩提樹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觀一切諸法不可宣說。所以者何。以諸眾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種種說法。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曾顯實。是故眾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

  此段文中,佛表明心。佛成道之處,稱為道場。釋迦牟尼佛之道場,即尼連河旁,菩提樹下的金剛座。

  端坐六年,世尊苦行六年,乃示現降伏外道,非真修苦行也。若喜樂大乘之菩薩,則見世尊端坐六年。世尊於菩提樹下端坐,降伏魔軍,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圓具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共人;天眼共天;慧眼共二乘;法眼共菩薩;佛眼唯佛獨具,不共餘乘。

  佛以獨具之佛眼,觀一切諸法,知不可宣說。因為甚深無上的佛法,高深到不可思議。如果宣說,眾生難以生信。因為眾生性欲不同機感有鈍有利,而佛法甚深,是故不便直說。於是因眾生的性欲,作種種不同的說法。以往所說,隻是權巧方便,未能直顯真實之義。故曰四十年未曾顯實。

  佛具二智,實智與權智。昔日以權智為三乘人宣說方便教,今日始顯發真實之相。因為昔日方便說故,所以三乘人得道便有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

  「善男子。法譬如水能洗垢穢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諸有垢穢。其法水者亦復如是。能洗眾生諸煩惱垢。」

  佛稱大莊嚴菩薩說,善男子,譬如水能洗除垢穢,無論井水池水江水河水,乃至溪渠大海之水,均能洗除垢穢。法水亦是一樣,無論人天乘法、聲聞緣覺乘法,乃至大乘法,均能洗除眾生之煩惱垢穢。

  「善男子。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別異。其法性者亦復如是。洗除塵勞等無差別。三法四果二道不一。善男子。水雖俱洗。而井非池。池非江河。溪渠非海。而如來世雄於法自在。所說諸法亦復如是。初中後說。皆能洗除眾生煩惱。而初非中。而中非後。初中後說。文辭雖一而義各異。」

  善男子,譬如水性是一,而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別異,這是用喻法性。因為法性能除眾生之煩惱,瞭眾生之生死,而三法四果二道各有不同。言眾生之根性欲不等,故於一法性,所得各有不同。

  如《法華經》〈藥草喻品〉言,一雲所雨,草樹普滋,而所得不同。此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而有差別也。雖一時等澍,一雨之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一味之水,被諸草木,隨分受潤,稱其大小,各得生長。

  三法者,如以上經文所言諦緣度三乘之法。四諦是聲聞乘法,十二因緣是緣覺乘法,六度萬行是菩薩乘法。

  四果者,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

  所謂二道者,雖未見經文說明,然尋經文之意,似是指聲聞道與菩薩道而言。或者「二」有「差別」之意。

  善男子,水雖俱洗者,用譬佛說法也。猶佛所說法雖能令一切眾生得度,而離苦得樂程度各有不同。猶水雖俱洗,而江河井池所受各有不同。此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也。

  初中後說者,佛初對五比丘宣說四諦法,中間為諸比丘及菩薩宣說十二因緣及六波羅蜜,及後於此演說大乘《無量義經》,皆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而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人,解異,得法、得果、得道各異。

  「善男子。我起樹王詣波羅奈鹿野園中。為阿若拘鄰等五人轉四諦*輪時。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中間於此及以處處為諸比丘並眾菩薩。辯演宣說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今復於此演說大乘無量義經。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善男子。是故初說中說今說。文辭是一而義差異。義異故。眾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

  樹王者菩提樹也,世尊於菩提樹下得道後,至鹿野園,與五比丘轉四諦*輪。

  阿若拘鄰,阿若憍陳如也。五比丘者:一、阿若憍陳如,二、額俾,三、跋提,四、十力迦葉,五、摩男俱利。

  佛成道後,向五比丘說四諦法,五比丘皆得度脫。然佛說法不二,雖對五比丘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而五比丘因之得四諦法,成小乘果,得聲聞道。

  佛於中間向諸比丘及菩薩,說十二因緣及六波羅蜜法,而實亦是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而諸比丘及菩薩,各得十二因緣法或六度法,各成中乘果或大乘果,各得緣覺道或菩薩道。

  而今佛演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還是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而眾生各各得法、證果、得道,各有不同。而佛實是圓音一演,無有二說。因為法本不二,機有階降。以致法隨機異,道因機差,差異在機而不在法也。佛心平等,猶一雨之普洽,而眾生機別,致草木有大小也。故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不異語者,即初中後語無有差異也。

  須知眾生解異,非是佛語異也。眾生得法得果得道異,非是佛語有異也。

  「善男子。初說四諦。為求聲聞人。而八億諸天來下聽法。發菩提心。中於處處演說甚深十二因緣。為求辟支佛人。而無量眾生發菩提心。或住聲聞。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海雲。演說菩薩歷劫修行。而百千比丘萬億人天無量得須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羅漢。住辟支佛因緣法中。」

  以下佛自己解釋,佛演說一法,而眾生得法得果得道不同的事例。

  鹿園初唱四諦法,而八億諸天卻因之發大道心。可見說法是一,而眾生得法得果得道不同。

  此後為諸眾生演說甚深十二因緣法,而有無量眾生亦因之發無上菩提心。可見雖演中乘法,而眾生有得菩薩道者。何故說甚深十二因緣?佛於經中說,十二因緣即是佛性,故為甚深。聲聞乘人因之得聲聞乘道,緣覺乘人因之得緣覺乘道,菩薩因之得菩薩乘道,而佛因之得無上佛道,故曰甚深十二因緣。或住聲聞,是說有些利根菩薩,因十二因緣發無上菩提心。有些鈍根人,卻因十二因緣得聲聞乘道。

  此後復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及華嚴海雲,海雲者是形容《華嚴經》之廣大精深普洽廣被也。

  十二部經者,一、修多羅,二、祇夜,三、伽陀,四、尼陀那,五、伊帝目多,六、阇多伽,七、阿浮達磨,八、阿波陀那,九、優婆提舍,十、優陀那,十一、毗佛略,十二、和伽羅。

  其中優陀那譯為無問自說,和伽羅譯為授記,毗佛略譯為方廣。十二部經中,唯方廣是菩薩藏,其餘十一部是聲聞藏。然大小隱顯,似亦不可定局,譬如十二部經,悉屬修多羅,若言修多羅,即無大小之分。再者質實而言,十二部經雖方便施設,然無非在顯方廣之理。所以佛說,初演四諦及次演十二因緣,皆有發大道心者;後演方廣大乘,亦有得聲聞辟支佛果者。

  「善男子。以是義故。故知說同而義別異。義異故。眾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是故善男子。自我得道初起說法至於今日。演說大乘無量義經。未曾不說苦空無常無我。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來不然。今亦不滅一切無相。法相法性不來不去。而眾生四相所遷。」

  善男子,因為這種原因,所以說法雖同,而義各別異。是故眾生解異,得法得果得道亦各不同。

  佛言,自從菩提樹下得道以來,初起與五比丘說法時開始,以至於今日,都是在說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而眾生得法得果得道各異。

  苦、無常,局五陰法。眾生五受陰,是苦是無常。而空、無我,通一切法。一切諸法性相,無非是空,無非無我。何故無我?以諸法緣生,既是緣生,必無自性。若法有自性,必不待緣生。故智者知諸法自性是因緣,而凡愚執因緣為自性。

  既然諸法無自性,故知諸法無我。既然諸法因緣和合而有,故知諸法無我。以諸法無我,故知諸法皆空。所以空無我,通於一切法。故知四大五陰根塵器界,有為無為,有漏無漏,世間出世間,乃至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以及佛法,悉空無我無有決定。以空無我無有決定故,始成其隨緣而現。以隨緣現故,乃有四大五陰根塵器界,乃有有為無為、有漏無漏,乃有世間法出世間法,乃有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佛法。如是一切法隨緣幻現而悉空無我。正因其空無我,故能隨緣幻現一切法。故曰萬法繁興而不有,畢竟空寂而非無。

  法爾如是,性相皆然。所以一切諸法,非真非假非大非小,何以故?諸法性相空無我不可得故。

  本來不然,今亦無滅,系借譬喻說也。如火本來未然燒,故今無滅。不然者用喻無生,意即本來不生,今亦不滅也。

  一切法無相者,即空無我也。若法有相必然不空,若法有相必然有我。故一切法無相,即空無我義。

  諸法性相,悉空無我。以空無我故,所以一切諸法,不來不去,乃至不生不滅。而眾生迷惑,為生住異滅四相所遷。生住異滅是有為法四相,而眾生落於有為法中,所以為生住異滅四相所遷。眾生所以被四相所遷者,由於不如實知一切法空無我也。

  「善男子。以是義故。諸佛無有二言。能以一音普應眾聲。能以一身。示百千萬億那由他無量無數恒河沙身。一一身中。又示若幹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種種類形。一一形中。又示若幹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形。善男子。是則諸佛不可思議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薩所及。唯佛與佛乃能究瞭。」

  佛不說二法,二法即是魔說。諸佛已證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即是真空義。真空之智,即是無相智、一相智。佛以無相智應一切,以一相智應一切。於一切法無說而說,說而無說,故無有二言。以是義故,佛是不異語者。

  是故佛於一說無量,於無量說一。所以,能以一音普應眾聲,普應眾機。因為這種道理,佛之神通功德不可思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一不礙一切,一切不礙於一。是故一入一切,一切攝一。一切入一,一攝一切。一切入一切,一切攝一切。如是一切無礙,周遍圓融。所以能一身示現百千萬億那由他無量無數恒河沙身,一一身中又能示現若幹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種種類形,一一形中,又示現若幹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形。此即互攝互入,重重無盡,猶如帝網也。

  那由他譯為億,有曰十萬、百萬、千萬等不同。阿僧祇譯曰無央數。恒河沙,譬如恒河之沙,其數無量也。

  種種類形,是言無量種類也。於一一種類中又有無量之形。像這種神通功德之力,唯有佛與佛乃能究瞭,是佛不可思議甚深境界。不是聲聞緣覺二乘所能知道的。甚至亦非十住菩薩所能辦到的。十住菩薩者,即十地菩薩也。

  「善男子。是故我說微妙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眾魔外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菩薩摩訶薩若欲疾成無上菩提。應當修學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

  因這種一多無礙、周遍圓融的道理,所以《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文理者,教理也。《無量義經》,教理真而無偽,正而無邪,尊無過上。尊崇超過一切,無上之法也。此是過去現在諸佛之所守護,亦是未來諸佛必須守護的。一切諸魔外道,不能侵入。

  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一切邪見略說有六十二種見。此諸邪見,不知五陰皆空諸法無我,而執五陰與我為實有,以執有故,落入生死,故曰一切邪見生死。今謹依《大般若經》所開,及天臺諸師所立,約略介紹六十二邪見,俾供參考。

  《大般若經》依十四難,開出六十二邪見。凡外不識諸法真空義,計著五陰、神與世間為實有,致生六十二種邪見。

  所謂神者,凡夫外道顛倒憶想,橫計我人,名之曰神。並橫計眾生世間、五陰世間、國土世間,而為實有。不識諸法緣生無性,於是生以下諸邪見:

  於過去世色受想行識五陰計著:一、常,二、無常,三、亦常亦無常,四、非常非無常。如是四見,歷五陰成二十見。

  於現在世計著:一、有邊,二、無邊,三、亦有邊亦無邊,四、非有邊非無邊。如是四見,歷五陰成二十見。

  於未來世計著:一、如去,二、不如去,三、亦如去亦不如去,四、非如去非不如去。如是四見,歷五陰成二十見。

  以上共成六十見,加上身神一、異二見,乃成六十二種邪見。

  另外天臺,及嘉祥諸師,於我見中,立六十二種邪見。外道計五陰及我為實有,於是成六十二邪見。

  一計即色有我,二計離色有我,三計我在色中,四計色在我中。受想行識亦如是計著,於是成二十種見。經歷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成六十見。加上根本的斷常二見,乃成六十二邪見。

  總之,此六十二見,皆是有所得心。以有所得故,落入生死,故曰一切邪見生死。

  《無量義經》文理真正,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菩薩摩訶薩若欲疾成無上菩提,應當修學如是《無量義經》。

  「佛說是已。於是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自然空中雨種種花。天憂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又雨無數種種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於上空中旋轉來下。供養於佛及諸菩薩聲聞大眾。天廚天缽器。天百味充滿盈溢。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伎樂歌嘆於佛。又復六種震動。東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亦雨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天廚天缽器天百味。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作天伎樂。歌嘆彼佛及彼菩薩聲聞大眾。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以下是動地與供養。震動有動起湧震吼覺等六種,佛說是《無量義經》時,有斯瑞應。

  天優缽羅華,譯青蓮華。缽曇摩華,譯赤蓮華。拘物頭華,譯曰地喜華、赤蓮華、白蓮華、青蓮華、黃色華等。分陀利華,正開敷之白色蓮華。總之,以上四種華,皆屬蓮科。

  娑婆世界如是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諸菩薩聲聞大眾,十方世界亦復如是,供養彼佛及彼諸菩薩聲聞大眾。此表佛佛道同也。

  文義易解,不贅。

  「於是眾中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得無量義三昧。三萬四千菩薩摩訶薩得無數無量陀羅尼門。能轉一切三世諸佛不退轉*輪。」

  先明菩薩聞法得益,三萬二千菩薩聞法後,得無量義三昧。《法華經》雲,佛為諸菩薩說《無量義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然後便宣說《妙法蓮華經》。今在會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均得無量義三昧,可見其成就,實甚殊勝。

  三萬四千菩薩摩訶薩,得法總持,陀羅尼譯曰總持。能轉一切三世諸佛不退轉*輪,第一個轉字,是自己已得,復轉示他人名曰「轉」。

  *輪者,無生正觀,為之軌則名法,流演圓通,無過不摧名輪,故曰*輪。

  至於不退二字,是說於法不退失也。故已得永無退失,便稱為不退。得無數無量陀羅尼,約是九地菩薩。轉不退*輪,唯佛一人。然十地既受佛位,當知亦能隨順而轉。故能轉一切三世諸佛不退轉*輪者,應在十地。

  「其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幹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大轉輪王小轉輪王銀輪鐵輪諸轉輪王。國王王子國臣國民。國士國女國大長者。及諸眷屬百千眾俱。聞佛如來說是經時。或得暖法頂法世間第一法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果。」

  次說四眾弟子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聞法得益。前說菩薩得大果益,今說四眾等得小果益。以上已有解釋,今不重述。

  「又得菩薩無生法忍。又得一陀羅尼又得二陀羅尼。又得三陀羅尼。又得四陀羅尼五六七八九十陀羅尼。又得百千萬億陀羅尼。又得無量無數恒河沙阿僧祇陀羅尼。皆能隨順轉不退轉*輪。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後明四眾弟子等中,亦有得大果者。其中有得菩薩無生法忍者,亦有得一陀羅尼,乃至百千萬億陀羅尼者。甚至有得無量無數恒河沙阿僧祇陀羅尼者,同時皆能隨順轉不退*輪。

  並且有無量眾生,發無上菩提心。以上明菩薩摩訶薩,及四眾弟子等,聞佛說《無量義經》以後,各各皆得不同的益處。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