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傳印
(2010年11月2日)
尊敬的國傢宗教事務局齊曉飛副局長,
清凈莊嚴地,宣流妙法音。諸佛生歡喜,龍天降吉祥。 “2010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今天在這裡隆重開幕,我謹代表中國佛教協會,致以熱烈的祝賀!
佛教以佛法僧三寶為核心。住持佛法的僧伽,以弘法利生為職志。講經說法是弘法利生的重要手段,要以經典為依據,以歷代祖師註疏為輔助,做到契理契機、與時俱進。
下面從五個方面來談一談講經說法的意義和作用:
一、講經說法是出傢僧伽的天職。“弘法是傢務,利生為事業”。出傢為僧,已發菩提心,就須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為大眾講經說法,是對眾生最大的饒益,是對佛菩薩最好的供養。《普賢菩薩行願品》譬喻一棵大樹,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意即:以大悲心,為眾生講經說法,方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
二、講經說法是佛弟子實踐“四弘誓願”的重要途徑。佛經是佛陀智慧的結晶,是普度眾生的法寶,是對治煩惱的良藥,是通向正覺的法門,是成就佛果的指南。講經說法,以佛經義理自覺覺他、自利利人,就是踐行普度眾生、斷盡煩惱、遍學法門、成就佛道的“四弘誓願”。
三、講經說法重要的現實意義還在於適應時代要求,引導廣大佛弟子高舉愛國愛教旗幟,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維護法律尊嚴,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
四、通過講經說法利益眾生、服務社會。一方面,通過宣講佛教慈悲、智慧、中道、圓融的理念,將人們從過度的物質享受和感官刺激中解放出來,去浮靜躁、凈化心靈,使廣大信眾樹立正信、堅持正行以息滅煩惱、開發智慧,發揚大乘佛教慈悲為懷、愛人如己的精神,無私奉獻,忘我利他,獲得世間與出世間的雙重利益。另一方面,通過講經說法樹立正見,破邪匡正,使世人明瞭什麼是佛教提倡的正信正行,遏止裝神弄鬼、問卜打卦等迷信活動,抵制邪教危害。
五、開展講經說法活動是加強佛教自身建設、提高四眾素質的有效途徑。通過講經交流,引導四眾弟子更加重視經典學習;探索以現代語言詮釋古老的三藏經典,努力使佛經義理從寺院走向社會、走向世界。這既是加強信仰建設、道風建設、人才建設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設和諧寺院的重要內容。
自2008年以來,中國佛教協會已經舉辦過兩次講經交流會。對於在全國佛教界形成讀誦佛典、研習佛典、講解佛典的風氣,對於加強佛教自身建設、提高四眾弟子素質、促進社會和諧、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等方面,都起到瞭良好的作用。
前幾天,我和秘書長及幾位法師,研討“正法久住,廣濟含生”這一當代佛教的重大命題,這也就是“佛法與人間”的重大問題。在此,贅言數語。
本師釋迦牟尼佛,演說一切教法,皆依心地為宗趣;眾生趨向菩提聖道,亦以心地為其鏡鑒。一切眾生,悉皆具足佛性;凡所有心,皆可作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所以,眾生界即是諸佛界,由於迷而不覺的緣故,所以為眾生;諸佛心即是眾生心,由於覺而不迷的緣故,所以為諸佛。佛心(性)眾生心(性),一心(性)無二心(性)。心性譬如明鏡,照鑒法界萬象,歷歷分明;諸佛與眾生,猶如影像,現於其中。鏡體寂而常照,鏡影(鏡光)照而常寂。用這個譬喻,我們仿佛可以體會到:煩惱與菩提,既是瞭不可得;生死與涅槃,亦不過但是假名字。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所以,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
在這裡,我們要知道,應當領會:佛教正法與人間世界,著重在於一個“覺”字與不覺——即“迷”字。然而,所謂覺之與迷,則猶如水之與冰,濕性是一;太虛之與浮雲,空性不二;握拳之與展掌,同為一手。如《楞嚴經》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在此,深切地盼諸後賢,但以見道為懷,不圖虛名,莫邀世譽,要以繼祖傳燈、紹隆佛種為職志,令正法久住,上報四恩,下濟三有;虛空可壞,斯志不改;法界可窮,此願不移。
當今二十一世紀,乃是中華民族崛起、中華文化復興的偉大時代。在此,殷切地期望:諸位有志於住持三寶、自利利他、弘揚人間佛教、荷擔如來傢業、令正法久住的僧伽,尤其是年輕的僧伽同仁們,通過講經交流法會,努力精進,共同奮勉!
祝願講經交流會圓滿成功!與會領導、法師、居士和嘉賓法喜充滿,吉祥如意!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