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決疑論》講記 六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凈土決疑論 作者: 傳印長老2022-09-02

  《凈土決疑論》講記(六)

  釋印光造論 釋傳印講記

  4、析禪師“撥凈土”疑

  (1)一番問答

  ①難宗師撥凈土

  【論文】問:禪宗諸師,多撥凈土,此又何說?

  此論假藉“上座”師之口,將佛教界中存在的諸問題,一一揭示出來,進行析疑。

  ②明宗師直指向上

  【論文】答:禪宗諸師,唯傳佛心。所有言說,皆歸向上。汝參禪有年,尚不知此。則汝之所解,皆破壞禪宗之惡知見也。

  “佛心”,即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之真如實性,禪師令人參而自得,故以種種言說為方便。所有言說,皆指歸“向上”,即是令人明心見性。不可以把禪師指歸“向上”的種種言說,當作實法理解。要依指見月,而不可迷月為指。所以,論主批評這位“上座”師說:“你參禪都有那麼長的時間瞭,你還不明白這個道理,可見你所理解的,都是破壞禪宗的惡知見。”

  (2)二番問答

  ①難祖語可憑

  【論文】問:博地凡夫,豈敢自任。諸祖誠言,斷可依憑。六祖謂:“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趙州雲:“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又雲:“老僧念佛一聲,漱口三日。”禪宗諸師,多有此等言句,則又何說?

  “上座”曰:我是凡夫,固然不敢亂說,諸祖的話,決定是可靠的嘍!舉六祖大師所說《壇經》中語言和趙州禪師的語言為問。

  ②示祖語須參,分三段次:A、明機語不可訓釋;B、依教義略明四土斷證;C、引祖錄痛言盲禪大害。

  A、明機語不可訓釋

  【論文】答:“六祖直指向上,令人識取自心。汝當作訓文釋義,辨論修持法門。所謂認驢鞍橋作阿爺下頷,幾許誤哉!”

  驢鞍橋,古時的人行路或登山多用毛驢較騾馬為輕巧便捷,毛驢背上馱人的鞍子作圓形前高後低,學人對禪師的指示,錯認消息。佛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宗門禪語,喻為“阿爺”,此學人沒有見到佛性面孔,不能直下識取自心,譬喻為把毛驢背上圓陀陀的鞍橋當成老爹爹的下巴頦瞭,所以“幾許誤哉!”

  這句話的出處,當然是出自大徹大悟的禪門古德之口。昔時,襄州谷隱山蘊聰慈照禪師,先參百丈恒和尚,次參首山省念禪師,大悟,嗣其法,為南嶽系下第十世。上堂舉揚心要,有僧問:“如何是無縫塔?”師曰:“直下看!”僧又問:“如何是塔中人?”師曰:“退後!退後!”僧復問:“承古有言:‘隻這如今誰動口?’意旨如何?”慈照禪師曰:“莫認驢鞍橋作阿爺下頷。”(《五燈會元》第十一卷693頁,中華書局1994年版)古德功夫到傢,直指人心,禪機峻捷,間不容發。學人且莫言未悟者,即使悟瞭未透徹,差一點點,也是不行的。

  省庵詩曰:

  莫執《壇經》排凈土(原註:《壇經》雲: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土?此意正勸人修善,不言無凈土,亦非謂西方實有造罪之人。當以意逆志,不可以辭害意),祖機佛語並圓融。

  因言薦理彰吾教,得意忘言顯本宗。

  十善齊修焉造罪,群賢共會豈還蒙?

  他方此土何來去,法界明明在眼中。

  趙州大師,諱從諗,晚唐時人。為六祖慧能大師下第六代的祖師。其法系的傳承為:六祖→馬祖道一→南泉普願→趙州從諗。因居住在趙州觀音院,故稱趙州大師。

  趙州觀音院(亦稱東院、永安院、柏林寺),位於河北省西部趙縣。師行腳時,將遊五臺山,有大德貽偈雲:“何處青山不道場,何須策杖禮清涼。雲中縱有金毛現,正眼觀時非吉祥。”師問:“作麼生是正眼?”大德罔對(法眼代雲:請上座領某甲卑情。同安顯代雲:是上座眼)。師自此道化被於北地。唐(昭宗李曄)乾寧四年(897)寂,壽百廿歲,謚號真際大師。(《景德傳燈錄》卷十,《大正藏》51卷277頁)

  省庵詩曰:

  念佛若言真漱口(原註:趙州雲:念佛一聲,漱口三日。今人便謂不必念佛,莫錯會好),誦經應不用開唇。

  藥能醫病還成病,火本溫身反炙身。(原註:天臺雲:般若如大火聚,四邊不可觸。觸則被燒,不觸則溫身熟食。古人一時遣著之語,今人執之,作實法會,豈非被燒乎?)

  佛見未生除甚麼(原註:趙州雲: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古人真實證到這個田地,方開大口。今人口談禪理,心輕實行。尚未除惡見,何況善見!尚未起三乘見,何況佛見!尚未起佛見,雲何而除佛見),凡情尚在斷何因?

  勸君莫漫閑言語,隻要今生出苦輪。

  B、依教義略明四土斷證

  【論文】汝須知西方之人,見思凈盡,進破塵沙,及與無明。隻有進修,絕無造罪之事。謂彼求生何國者,若在此間,未斷見思,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人,則生凡聖同居凈土。一生彼土,則見思二惑徹底消滅。喻如洪爐片雪,未至而化。德人覿面,鄙念全消。若是見思凈盡,則生方便有餘凈土。分破無明,則生實報無障礙凈土。無明凈盡,福慧圓滿,則生常寂光凈土。在此土現證者如是,在彼土進修者亦然。汝何過慮彼無生處,而自障障人,不肯求生。聞噎廢食,自喪性命。則天下癡人,莫汝若也。

  論文舉出見思、塵沙和無明三惑,對初學者須稍作說明。

  何謂見思惑?便是凡夫眾生的分別心曰見惑,憎愛心曰思惑。見思惑也叫作見修惑。見道時所斷的曰見惑,修道時所斷的曰修惑(思惑)。見道,即是證得初果(須陀洹),修道即是證得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羅漢)果的過程。

  見思惑牽住眾生住於三界生死,不得脫離,所以又稱為“四住地煩惱”。即三界見惑為一住地,曰“見一切住地”,思惑分別為:欲界思惑為“欲愛住地”;色界思惑為“色愛住地”;無色界思惑為“有愛住地”。若更加根本無明,則為“五住地煩惱”。

  見思惑使眾生染污生死,無所覺知,所以又叫作“染污無知”。見思惑的特質是取生死相,障涅槃空,所以又叫作“取相惑”。見思惑對於能障法身的根本無明而言,叫作“枝末無明”。障法身的根本無明乃是別教初地、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所能斷,叫作“別見思惑”,障瞭脫生死的枝末無明則是一切三乘聖人所斷的見思惑,叫作“通見思惑”。此惑若斷,便出三界,所以又叫作“界內惑”。這樣,初學者對見思惑,可以有一個大概的認識瞭。論文中“見思凈盡”,便是說凡得往生西方凈土者,就都瞭脫瞭三界內的分段生死,證得“阿鞞跋致”(此雲“不退轉”),永別三界,優入聖域,證“位不退”,再也不會退回到凡夫輪轉生死的地位瞭。

  塵沙惑:塵,即微塵;沙,如恒河沙。如是之惑,譬喻菩薩無知的事物之多。菩薩度眾生,要對機施教,喻如擅醫者,要有能夠知病、識藥、應病與藥而無差錯的本領。菩薩已斷見思惑,從空出假,度化眾生,因其所證凈智差別,以非染污無知的“劣慧”為體性,所以有塵沙惑。

  菩薩度眾生,總括起來,要做兩件事:一是對界內眾生,要度化他瞭脫生死;二是對界外眾生,要度化他成就佛道。為瞭脫生死要教他斷見思惑,為成就佛道,要教他斷無明惑。前者為枝末無明的“通見思惑”,後者為根本無明的“別見思惑”。所以,菩薩的所謂塵沙惑,無非即是界內外眾生的“通、別見思惑”而已。

  塵沙惑,按界內外,分為三品。界內塵沙惑,為上品塵沙,別教菩薩到八、九、十住的地位,方能斷除。界外的中品塵沙,別教菩薩到十行的地位,方能斷除。界外的下品塵沙,別教菩薩到十回向的地位,方能斷除。

  論文中“進破塵沙”,即是說,西方凈土皆是大乘聖人,行菩薩道,位位增勝,不會有退步,是即證得瞭“行不退位”。

  三惑之三,無明惑,是指根本無明惑,能障法身,使之不能證得常寂光、不能成佛的無明惑(無明緣行、行緣識等十二因緣的無明,為枝末無明,即界內見思通惑的無明,如先已說)。這是界外三乘聖人所斷的別惑無明。謂聲聞、緣覺未斷此根本無明,沉滯真空,住方便有餘凈土[1],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菩薩,方能一分(fèn)一分地斷除,以餘惑未盡,住實報無障礙凈土[2],是即論文所說的“進破塵沙,及與無明”。菩薩至此,念念流註薩婆若海,證得“念不退”位,分證常寂光凈土,直至等覺。若無明凈盡,證究竟覺,即妙覺之佛,居究竟常寂光凈土。[3]

  關於“帶業往生”,人們常常有誤解,爭論不休。今觀印光法師論文,對“帶業往生”說得再也明白不過瞭。這就是說:“凡夫眾生,若在此間,即在此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沒有斷除見思惑——若斷除見思惑,便證阿羅漢果,有幾人能辦到?——仗自己的信願之力,仗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帶“見思惑”之業而往生西方凡聖同居凈土[4]。請註意論文下文“一生彼土,則見思二惑徹底消滅。喻如洪爐片雪,未至而化。德人覿面,鄙念全消。”並不是說“帶業往生”是往生到凈土以後,仍然在具足見思煩惱的狀態中生活著。具足惑業在西方凈土是絕不可能的。這是由於凈土莊嚴的本身決定瞭這一點,由阿彌陀佛的願力決定瞭這一點。如四十八大願的第十願和第十一願說: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大正藏》第12卷第268頁上)

  如是論文所明帶業往生以及斷惑修證、所生四土,均屬不可撼動的鐵的法則。一切經論及西天東土諸祖所說,亦莫不皆然。茲謹錄凈宗第九祖蕅益大師《持名念佛歷九品·凈四土說》一則,以為決疑之確證。

  蕅益大師說:

  若欲速脫輪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若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又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後鞭。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往生。

  雲何為信?一者信阿彌陀佛願力,二者信釋迦文佛教語,三者信六方諸佛贊嘆。夫世間正人君子,便無妄語,況彌陀、釋迦、六方諸佛,豈有妄語!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須先生深信,勿起疑惑。

  雲何為願?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凈土菩提之樂。隨有所作,若善若惡,善則回向求生,惡則懺願求生,更無二志,是名為願。

  信願既具,則念佛方為正行,改惡修善皆為助行。隨功力之淺深,以分九品四土,纖毫不濫。隻須自己簡察,不必旁問他人。

  謂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瞋癡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上三品生。

  故信願持名念佛,能歷九品,的確不謬也。

  又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惑(業)往生者,即是凡聖同居凈土。信願持名,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餘凈土。信願持名,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凈土。信願持名,持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凈土。故持名能凈四土,亦的確不謬也。

  問曰:如何持名能斷無明?

  答曰:所持之佛名,無論悟與不悟,無非一境三諦;能持之念心,無論達與不達,無非一心三觀。隻為眾生妄想執著,情見分別,所以不契圓常。殊不知:能持者,即是“始覺”;而所持者,即是“本覺”。今直下持去,持外無佛,佛外無持,能所不二;則始覺合乎本覺,名“究竟覺”矣。

  問曰:既始覺合本,則當下即常寂光,如何亦說往生?

  答曰:若達當下即常寂光,又何妨說個往生。蓋往即非往,非往而往;生即無生,無生而生。文殊、善財之生西方者,此也。咄哉,男子!無錯思維。

  (《靈峰宗論》卷四之二,莆田廣化寺版,341頁)

  六祖大師語言,皆為發明心法,他並不去分析那些名相術語的概念。以凡屬心法,皆直表第一義諦,所以泯絕對立。今言東方、西方,便成對立,這在第一義諦的心法中,是沒有安立之處的。因此,六祖才有那麼幾句話,是掃蕩參禪人的妄想情執的。念佛漱口,也是掃蕩。實際上,六祖也好,趙州也好,他們的日用生涯已經是一念無生,心契真如實相。這才是真實的、真正的念佛。這正是蕅益大師所謂“能所不二,始覺合乎本覺,名究竟覺”的境界,說往生、不往生都是閑言語瞭。

  論主今則把理和事統一起來,開導這位上座,以希望他建立正知正見。修凈業者應知:諸祖悟佛心宗,傳佛心印,凡有言說,莫不以“第一義諦”為宗,所以,六祖也好,趙州也好,徹悟自心的諸禪祖所言,固然毫無錯謬,隻是未悟者錯會、誤解。就以《佛說阿彌陀經》來說,本經為修凈業者——包括天下叢林——根本經典之一,每日必誦。本經明確地教示修凈業人往生西方凈土具體的操作方法,亦即修行的要徑,是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見《彌陀要解·玄義》)。信,即信自他、因果、事理之六信,願,即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須以行來滿所願而證所信,“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雖然,凈土法門廣大如法界,究竟若虛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即使行人執持名號未能到得一心不亂地步,亦可憑仗自己的信願之力——當然,與阿彌陀佛的慈願之力分不開——也能往生(凈土法門殊勝處亦正在此,如後陳蕅益大師文),然而,若依經義、祖意,仍是以“一心不亂”為功夫到傢,為往生的保障,亦為凈土法門的極則,這一點也與一切法門相同。

  一心不亂,縱有“事一心”和“理一心”在程度上不同的差別,歸根結底,即念佛三昧,亦不離乎此。即是說,若以“一心不亂”為標準,來理解禪宗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祖師大德所說的有關念佛求往生的一些開示或機語,則矛盾自解,則知其語言邏輯皆無不是依第一義諦——一心不亂念佛三昧為宗旨的。

  凈宗第八祖蓮池大師有《念佛人惟一心不亂》法語一則,很好地說明瞭這一問題,敬錄如次。

  或問:“妙喜雲‘愚人終日掐數珠求凈業’,念佛果愚人所為乎?”噫!予昔曾辯之矣。妙喜但言愚人終日掐數珠求凈業,不言愚人終日一心不亂求凈業也。

  又問:“古德偈雲:‘成佛人希念佛多,念來歲久卻成魔;君今欲得易成佛,無念之心不較多。’無念念佛,奈何以有念念佛?”曰:此為散心念佛而不觀心者勸發語也,不曰歲久而一心不亂者成魔也。未曾念佛,先憂有念,是猶饑人欲飯,先憂飽脹而不食者矣!

  又問:“六祖雲:‘東方人造惡(罪),念佛求生西方。’意旨何如?”曰:六祖言惡人念佛求生,不曰善人念佛一心不亂者求生也。且惡人必不念佛;其有念佛者,偽也,非真念也。喻如惡人修十善求天堂,惡人必不修十善;其有修十善者,偽也,非真修也。曾未有善人一心念佛而不生西方者也。(作者按:《壇經》中六祖說得很明白:“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六祖並無否認西方凈土)

  又問:“古德雲:‘舍穢取凈,是生死業。’奈何舍娑婆求極樂?”曰:彼言舍穢取凈者為生死業,不言一心不亂取凈土者為生死業也。子(汝)未舍穢,先憂取凈,與前之憂“有念”同矣!

  又問:“禪宗雲:‘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又雲:‘佛來也殺,魔來也殺。’則何為念佛?”噫!彼言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不言一心不亂四字吾不喜聞也。彼言佛來也殺,魔來也殺,不言一心不亂來亦殺也。

  夫歸元無二,方便多門,是故歸傢是一,舟車各行;以舟笑車,以車笑舟,俱成戲論。此理自明,無煩贅語矣。又問:“近有人言:吾不念佛;良由內有能念之心,外有所念之佛,能所未忘,焉得名道?”噫!彼蓋以獨守空靜為道乎?內有能靜之心,外有所靜之境,不亦能所宛然乎?曷不曰:“一心不亂,則誰能誰所、何內何外也?”吾與爾既修凈土,隻愁不到一心不亂田地;若一心不亂,任他千種譏、萬種謗,當巍巍不動如泰山耳!更何疑哉!

  (蓮池大師《竹窗三筆》,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4版,229頁)

  本師釋迦世尊,悲憫蒼生沉淪生死,無問自說,開啟信願持名念佛往生凈土一門,是迥出通途教道的行門,被稱作特別法門,為徑路修行的易行道。其特殊的勝異之處,即在於凡夫在還沒有斷除見思惑業的情況下,憑仗深信切願,能夠往生凈土,以瞭脫生死。

  如蕅益大師說:

  嘗觀凈土之為勝異,正不在寂光、實報方便,而在同居。蓋(上)三土斷惑乃生,惟同居直以信願相導,感應道交,五濁之習稍輕,三界之苦斯脫。而又即此西方極樂(凡聖同居凈土),豎徹方便、實報、寂光,故下愚皆可登其閾,上智終莫逾其閫。三根普資,四悉咸備。正法住世,諸祖已共弘揚。末運迷津,四依能無獨贊!乃世之駕言“直指“者,以西方(凈土法門)為鈍置。學語大乘者,以凈土為退休。

  不思: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楞嚴經·大勢至章》),安有如是曲徑?妙華盛祴,遍供億方(《阿彌陀經》),安有如是小乘?且即悟直指,是名見性成佛,何故拒彌陀於自性之外?即乘大願,必須嚴凈佛國,何故簡極樂於剎海之中?

  夫聲聞權教,不聞他方佛名。四果神力,僅周三千界內。彼(西方凈土)十萬遐方,尊特善逝(白毫如五須彌,紺目如四大海的阿彌陀佛),非勝進大士,勇猛丈夫,孰能親近承事?甫育蓮臺,便階跋致(證位不退)。較矢心參究,期克三生,已悟心宗,猶曰“生生不退,佛階可期”(《溈山警策文》)者,難易遲速,皎然可知。

  六方調禦(諸佛),同口贊揚;遍吉(普賢)文殊,誠心勸發。豈欺我哉!

  (《靈峰寺凈業緣起》,《靈峰宗論》卷六之一,莆田版,447頁)

  論文說“在此土現證者如是,在彼土進修亦然”。其意即為佛法斷惑證真的通途教道是一,隻是因人的證悟有所不同。有的大根機、上上根的人,在此娑婆便能斷惑證真,如西天東土歷代祖師、諸宗高德,其數亦夥。無論在娑婆,或在凈土,其修證的歷程,皆無不是由“理即佛”(一切眾生皆具佛性)而“名字即佛”(大徹大悟、大開圓解),進而由“觀行即佛”(藏通二教資糧位、別教十信位、圓教五品弟子位)、“相似即佛”(藏通二教加行位、別教住行向之三十位,圓教十信位)、“分證即佛”(藏通二教名見道位、通教之十地、等覺位、圓教之住行向地並等覺共四十一位)、“究竟即佛”(藏通教佛斷見思並習氣、別教佛與圓教的第二行位相齊,圓教佛斷無明四十二品),這一通途常軌的法則,都是一致的,千聖莫易。不同的是,由於此方(娑婆)與西方(極樂)境緣的勝劣,不可同日而語,進道的遲速,則有日劫相倍的差別罷瞭。論主剖心相誡,切切不可不肯求生西方凈土作自喪性命的癡人。(待 續)

  【註 釋】

  [1] 方便有餘凈土。天臺《觀經疏》雲:修方便道,斷四住惑,故曰方便;無明未盡,故曰有餘。蕅益《梵網玄義》雲:出三界外三乘聖眾修方便道(五停心觀、四念處別相念、總相念、煖、頂、忍、世第一法)之所遊居。但離分段,未免變易。但盡見思,未除別惑(根本無明),故曰有餘。謂有九(種)人生於此土:藏教二人:聲聞、緣覺;通教三人:聲聞、緣覺及六地以上菩薩;別教三人:十住、十行及十回向;圓教一人,即是十信也。

  [2] 實報無障礙凈土。《梵網玄義》解曰:由於全性起修,稱性所感,真實果報。色心自在,塵剎互含。地上(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大士之所遊居。身能現土,土亦現身,不違法性勝妙莊嚴。具如《華嚴》所明法界安立海也。

  [3] 常寂光凈土。《梵網玄義》解曰:常即法身,寂即解脫,光即般若。又三德皆常,性無遷故;三德皆寂,離塵勞故;三德皆光,極明凈故。如此三法,不縱不橫,名秘密藏,乃清凈法身所遊居處。約智名身,約理名土;身土一如,非為二相。此無各各別異之致,而實周遍於別異界中;以別異世界,離此別無安立處故。

  [4] 據蕅益《梵網玄義》,就一般“凡聖同居土”而言,則三界九地、二十五有,本是凡夫有漏善、不善、不動業之所招感,而聖人亦復同居。其同居者,有二種聖:一實聖;二權聖。實聖者,謂此聖人原是凡夫,因修道力,證三乘聖果,是為實聖。權聖者,謂權巧方便而示現,謂此聖人,或是常寂光土的佛,或是實報無障礙土的菩薩,由大悲願力,哀愍眾生,示生此界,非是業牽。有此兩種聖人,於凡夫同處,故名凡聖同居土,如吾人現居娑婆世界便是。不過,有凈穢的分別,吾人所居者為五濁穢土,往生西方凡聖同居者為極樂凈土。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