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七卷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作者: 圓瑛大師2022-08-25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七卷

  圓瑛大師著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義

  福州鼓山湧泉禪寺圓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暘日新敬校

  庚二 道場加行 分二 辛初 初請略說 二 重請詳示 辛初分二 壬初 阿難請 二 如來說 今初

  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

  此道場加行科,乃為圓根近下者設也。然上科為初方便,此科更為最初方便,亦助修圓通而已。阿難整理衣服,於大眾中,合十指爪,頂禮於佛。心跡圓明,悲欣交集者:心即根中圓湛不生不滅之真心;跡即旋流反聞,次第解結之事跡;不達本有之心,則曠劫積行,徒勞無益;不達修證之事,則塵埋寶藏,莫救貧窮。今性修畢達,故曰圓明,即上明瞭其傢所歸道路之義;得路未歸故悲,到傢有望故欣,一時悲欣交集於一心也。 自解已圓,愍後未悟,現欲 利益未來末法諸眾生等。稽首白佛,稱曰大悲世尊:因如來悲心無盡故。我今已悟,成佛法門者:言我求成菩提最初方便,而今相似解發,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者:是中指耳根之中,修行即離塵照性,旋流反聞工夫,得無有疑惑,不勞重建道場也。

  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

  此顯道場,專為心跡,未得圓明者請也。常聞如來所說如是言,即指下之所說:無論因人果人,皆以利他為事業。自未得度先度人者:此指因人;無明未盡,猶非得度,但舍己利他,此是菩薩發心,以度人為先,先盡生界,後取菩提也。自覺已圓,能覺他者:此指果人;自心三覺已經圓滿,萬德畢備,而能覺悟法界眾生,此如來十號,以應世為本,倒駕慈航果後興悲也。我雖未度三句,願學菩薩,發利他之心,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此為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是也。

  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雲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

  此請道場,遠離魔事。復稱世尊,此諸眾生,指末劫時候,去佛漸遠,根機愈薄,邪說競興,魚目難辨,蠱惑初心,彼彼皆是,如恒河沙之多。且邪必亂正,有欲初心後學,收攝其心,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豈不難哉?敢請如來,雲何令其初心後學,安立道場,使諸魔事,自然遠離,不能惑亂,於菩提心,念念增長,得無有退屈也?初阿難請竟。

  壬二 如來說 分三 癸初 許說承聽 二 總舉三學 三 別列三學 今初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稱贊阿難:善哉!善哉!如汝所問,安立道場,救護眾生,末劫沉溺,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唯然奉教。

  此贊其請問之當,而許說也。《正脈》雲:善哉有二意:一、善其發利他心,得菩薩正行。二、善其請道場意,得利他法要也。意謂如汝所問,祗恐邪師說法,擾亂定心,必須安立道場,方可遠離魔事;此誠救度一切眾生,末劫之時,免於沉淪陷溺,極要之法也。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阿難大眾唯然奉教者:唯然應諾之辭,奉命承教,而諦聽也。

  癸二 總舉三學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此佛正說道場助行。《寶鏡疏》雲:以持戒誦咒,為助修之行也。蓋前佛對當機,一往發明如來藏心,由耳根圓通,悟理直入者,乃為正修也。今當機憐愍末劫,恐多障難,故遠魔辯異,設立道場,所以如來,有帶事兼修之說,名為助行,謂助正修之行也。然助有二:一、惑重者,先持禁戒,以制斷發業無明;二、習重者,兼持秘咒,令熏斷俱生無明。故知末世修禪定者,非此助行,則不免於邪說所惑,而成魔魅也。

  佛告阿難:汝尋常豈不聞我所宣說,《毗奈耶中》,有三種修行,決定義耶?毗奈耶,大小乘律藏之通名,故佛常說,阿難常聞。毗尼,此翻善治,謂自治淫、怒、癡,亦能治人淫、怒、癡,亦雲調伏,謂調練三業,制伏過非也。毗奈耶,正詮戒學,兼詮定、慧,故成三決定義,謂決定依此修證也。 攝心為戒者:檢異權小,多約身、口事相為戒;今約大乘,但收攝其心,一念不生,眾戒具足,所以攝心,便名為戒。因戒生定者:心既攝已,寂然不動,漸生於定,如風止息,波浪自停。《圓覺經》雲:‘屍羅不清凈,三昧不現前。’因定發慧者:定心成就,本明漸發,照涵萬象,如風停水湛,自體生光。《圓覺經》雲:‘無礙清凈慧,皆從禪定生。’則名為三無漏學:以能修三無漏學,不漏落於生死輪回故。 《正脈》雲:今此所修,仍是耳根圓通,但為最初近下之根,特加戒律、道場、持咒之三事,故大科雲加行也。至於因戒所生之定慧,仍是亡塵盡根妙定,及彼定所得三空慧耳。觀經文但惟詳戒,而略於定慧可見也。問:‘前門何不用此?’答:‘中根煩惱輕微,無自起淫等四念,且彼於亡塵時,防護有力,世俗曲屈聲,已不容入,安有自起四念,何況道理徑直等聲,一並止絕哉?至於阿難初果,已能不入色聲等六塵,但加反聞,尚不多費亡塵之力,安有自起淫等之念耶?故知斯門,特為塵勞素重,不待聲引而頻舉,自發淫等四念,乃至身口,亦所未免者,加四戒以為反聞之前方便;加道場持咒,以為正反聞時之助行也。舊解全不知此,杳無一字,豈自此後,別為一法門哉?此非一小失,故特為警示學人珍重。’結名三無漏者,戒中已自不容一念漏於諸非,何況定慧?然此非但不漏落於三有而已,以註心反聞,兼不漏落空有二邊,所以為真無漏,而非小乘比也。二總舉三學竟。

  癸三 別列三學 分二 子初 歷明預先嚴戒 二 略示場中定慧 子初分二 醜初 正教持戒 二 助以咒力 醜初分三 寅初 攝前征起 二 開釋四重 三 總結遠魔 今初

  阿難!雲何攝心,我名為戒?

  心為戒本,若攝之則名持戒,若放之則為破戒,故以攝心,名為戒也。

  寅二 開釋四重 分四 卯初 斷淫 二 斷殺 三 斷盜 四 斷妄 卯初分二 辰初 曲分損益之相 二 判決邪正之說 辰初分三 巳初 首陳持犯利害 二 預辨魔佛教儀 三 確定菩提成否 巳初分二 午初 持則必出生死 二 犯則必落魔道 今初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此明戒為三學之首。以初卷至四卷半,皆明生信開解,即是慧學。自舉喻華屋,請示修門,至此乃是定學。以故向下為根機稍下者,正明戒學。則知此經,俱詮三學。然唯說四重,以是大小二乘,共具之根本戒也。溫陵曰:諸經戒殺居首,謂設化以慈悲為先;此經淫戒居首,為真修以離欲為本。蓋欲氣粗濁,染污妙明,欲習狂迷,易失正受,續生死喪真常,莫甚於此,故須首戒也。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是以纏縛生死。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者:而於淫欲一事,非但不動身口,亦不生一念思想之心,方為不犯,方與攝心為戒相應。餘三仿此,既心戒清凈,則樹倒根斷,枝葉不生,自不隨其生死相續。如後幹慧地文雲:‘欲愛幹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可證斯義。

  午二 犯則必落魔道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汝修耳根三昧,本思出離塵勞,塵勞即界內見思二惑。淫心不除,塵勞必不能出,淫欲為塵勞上首故。

  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此承上文,帶淫修禪,塵不可出。縱有多智者:世智辯聰,善說諸法。禪定現前者:世間禪定,善入住出,而得現前。縱有二字,雙貫多智、禪定二種。如不斷淫者:於修三昧時,不舍絕淫念,皆為魔業,必落魔道,魔樂欲境。今既不斷淫欲,上品則墮魔王,以魔界欲勝、福強、心靈,非禪智不能便生;今以禪智而助淫心,使淫增熾。如陰魔中,行空禪者,卻留塵勞,廣化七珍,多增寶媛是也。設無世智禪定,則直墮地獄無疑矣!中品則墮魔民,下品則墮魔女,上、中、下三品,則隨福厚薄,以為階降耳。

  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彼等諸魔,其徒實繁;以淫欲為傳法,遞相傳授,令不斷絕,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慢成習,非果計果。如受魔文雲:其人亦不覺知魔著,自言謂得無上涅槃是也。初首陳持犯利害竟。

  巳二 預辨魔佛教儀 分二 午初 貪淫化世即魔教 二 教人斷淫即佛誨 今初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我者佛自稱。滅五住煩惱,度二種生死,即去世之別稱也。正像已過,末法之中;去聖時遙,魔強法弱,故雲多此魔民,熾盛世間。此多魔教,生受其惑,死為魔眷;如後受魔文雲:‘命終之後,必為魔民’是也。如火熾然盛發,世間盡受其焚;如後想魔文雲:‘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則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總成魔眷’是也。 廣行貪淫者:即先世帶淫修禪之輩,來為教師,現通現慧,密教行淫,以為佛事,遞相傳授。為善知識者:自以為善知行淫之事,善識行淫之理;如後想魔文雲:‘贊嘆行淫,不毀粗行,將諸猥媟,以為傳法’是也。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愛即思惑,見即見惑,而以淫欲,為教化之端,則墮愛坑;而以淫欲,為真修之法,則墮見坑;不能自出,而失菩提正路矣!

  午二 眾人斷淫即佛誨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凈明誨。

  此囑阿難,轉教末世。初心修三摩地者:即耳根圓通。淫欲為大定冤賊,不唯身不行淫事,且要心不起淫念方可。此正防微杜漸,臨深履薄之誡。果能如是,方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凈明誨。如來指今佛,先佛世尊,指過去諸佛,今昔之佛,皆作是說,定可信從也。第一者,居四重之首,決定斷除心淫,清凈修學,究竟明誨也。

  巳三 確定菩提成否 分二 午初 喻不斷無成 二 勸深斷方成 今初

  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隻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

  此承上是佛教斷淫之故。阿難!若不斷淫心,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祗名熱沙,此非飯本。而以禪定薰修,喻之以蒸;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喻如蒸米成飯。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途,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

  設汝不斷淫欲,是以淫身,求佛所證妙覺極果;此因果不孚,如蒸沙成飯相似。縱得妙悟者:謂縱經多劫修習,得開妙悟,合上經百千劫,隻名熱沙;經劫修習如蒸,得開妙悟如熱相。皆是淫根五句:合上此非飯本,沙石成故。根本成淫者:有淫欲種子,觸處便發,由此惡業日臻,必至輪轉三途,必不能出;人身尚不可得,況欲修佛果耶?如來涅槃者:佛所證之如如理;何路修證者:沙石成故,決難成飯也。

  午二 勸深斷方成

  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機者,發動之由,如弩牙也。謂身之淫機,由心使作,心之淫機,由念弛放,必使一念不生,身心二途,方得俱斷。若使能斷之性猶存,而所斷緣影仍在,終非杜絕,必使斷性亦無,方稱藥病雙除,始為無病人也。正如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矣!即此無幻之性,方合於佛果菩提,菩提佛所證之如如智,斯可希冀矣!此與上科涅槃,乃理智一如,互影說故。《寶鏡疏》雲:身斷淫,律儀戒也;心斷淫,定共戒也;斷性亦無,道共戒也。初曲分損益之相竟。

  辰二 判決邪正之說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此判決邪正。以當機深防,未來邪說亂正,魔佛難辨,而求說辨魔規則,佛則以四根本戒,以辨驗之,令末世修學,永為龜鑒。如我此說,修三摩地,先斷心淫者,是則名為佛說,急宜從之。不如此說,或行淫不礙真修,是即波旬說,速當絕之。波旬訛也,正雲波卑夜,此雲惡者。能傷法身,而害慧命者也,此釋迦出世,魔王名也。魔字從石,梁武帝謂,此惱害於人,易之為鬼,今從梁易也。初斷淫竟。

  卯二 斷殺 分二 辰初 曲分損益之相 二 判決邪正之說 辰初分三 巳初 首陳持犯利害 二 預辨魔佛教儀 三 確定解脫得否 巳初分二 午初 持則心出生死 二 犯則必落神道 今初

  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此殺戒,亦註重在心,非但身不行殺,乃至其心,亦不起殺念。殺念尚且不起,何況身臨殺事!是則可為真持戒者,可以真修三昧也。其心茍無殺念,則不負他命,不欠他債,自然不隨其生死相續。何以故?如本經雲: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今命債既無,生死自離矣!

  午二 犯則必落神道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

  汝修三昧本來求出塵勞生死;如若殺心不能除去,則與眾生結怨連禍,塵勞不可出矣!

  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

  《指掌疏》雲:恐謬辨雲,多智之人,瞭知殺性本空,禪定得力,殺過縱使現前,似無關於塵勞;聰明長者,作傢居士,吃得肉已飽,來尋僧說禪者,類多此計,故如來以縱有多智等防之。有多智,指多世智辯聰;禪定,謂有漏禪定;現前,謂智能通達,善說諸法,禪能出入三昧境界。今以禪智助殺,必定墮落神道。鬼神福報,雖分勝劣,均為惡趣;故從人道而入者,謂之墮落也。上品之人,禪智勝於殺業,神通既大,福德又勝,故為大力之鬼;應是天行夜叉,及諸鬼主,如川嶽等;人間尊奉,稱帝稱天者。中品之人,禪智與殺業正等,神通福德,既次於上,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應是空行夜叉,如山林城隍等。下品之人,禪智劣於殺業,神通既微,福德亦劣,則為地行羅剎,啖人精氣,亦如大海邊,羅剎鬼國是也。

  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未證謂證,未得謂得,各各自己謬稱成無上道。初首陳持犯利害竟。

  巳二 預辨魔佛教儀 分二 午初 食肉化世即鬼教 二 教人斷殺即佛誨 今初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此言滅後,末法之中,世衰道微,邪魔惡鬼,盛行世間;倡言食肉,當得菩提正路。乃雲:‘酒肉穿腸過,佛在心頭坐。’真鬼語也。

  阿難!我令比丘,食五凈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

  此預防問難。食肉既是鬼教,佛應嚴戒,何故如來亦許比丘食五凈肉耶?故呼阿難而告之曰:我令比丘食五凈肉者:不見殺、不聞殺、不疑為我殺、及自死、鳥殘,此為五凈肉。此肉皆我神力之所化生,本無命根:命根者,識、暖、息三,連持色心者,以為命根。下又訪問難,既是如來神力,何不化谷菜,而乃化凈肉,反令後之食肉者,得以借口,豈慈悲者之所為耶?乃曰:汝婆羅門國,地多蒸濕,過炕謂之蒸,過潤謂之濕,加以沙石,不唯不產五谷,且草菜亦不能生;設若不化五凈肉,而化稻梁蔬菜,事出反常,人以為怪,我以大悲神力所加,愍其饑虛,而化成五種凈肉。因大慈悲,假名為肉,令汝暫得其味,聊以支身,非有心性命根之真肉也。奈何如來滅後,有實食眾生肉者,而更欲名為釋子耶?西域四姓出傢,同稱釋子。《涅槃經》雲:‘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食肉,應觀是食,如子肉想,夫食肉者,斷大悲種。’

  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雲何是人得出三界?

  此令知必墮。汝等當知者:欲其將如來語,傳示末法,急為救正也。當以智知,是食肉人,縱使修學,暫得心開,亦不過相似三摩地,終非真實三昧也。夫殺貪不除,現生皆大羅剎,報盡壽終,必沉生死苦海,永為鬼類,非佛弟子。如是之人,命債不瞭,互相殺害,互相吞嗜,互相食啖,未有已時,無由解脫,雲何得出三界?

  午二 教人斷殺即佛誨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凈明誨。

  此佛敕轉教末世之人。修三摩地,即耳根圓通。次斷殺生者:對淫能障定,殺乃違慈,故次斷之。是名先佛世尊,第二種決定,清凈修學之明誨也。

  巳三 確定解脫得否 分二 午初 喻不斷難脫 二 勸深斷方脫 今初

  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

  此承上是佛教斷殺之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不得解脫。譬如有人,喻帶殺修禪之人。自塞其耳者:謂以手塞耳,避人聽聞,而復高聲大叫,謂殺生食肉,無有罪報,求人不聞者,此正欲隱而彌露也。

  清凈比丘,及諸菩薩,於歧路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雲何大悲,取諸眾生,血肉充食。

  首二句,指二乘持戒人。歧路者,分歧小路也。生草易長,清凈二乘之眾經行,足倘不蹋,況以手拔耶?仁慈之心,猶及草木,雲何大悲,取眾生血肉,以充滋養,任意食啖耶?

  午二 勸深斷方脫

  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於世真脫,酬還宿債,不遊三界。

  此勸斷殺,必須深斷,方可脫離生死。若諸比丘六句,明服有二種:一服用,如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二服食,如乳、酪、醍醐。然雖此中,一概遮止,唯經律論所明,不無輕重。如絲綿絹帛,則大小乘,並皆嚴禁,以其害多命也。靴履裘毳,小乘一向聽許,大乘亦不全遮,以其非專為此而害命也。乳、酪、醍醐,大小並許。今雲不服者,以能不服,則彌善耳。如是比丘,子縛已斷,於諸世間,真得解脫;然果縛尚存,不過酬還宿債而已。現前殘質既盡,無復續生,故不再遊三界。

  何以故?服其身分,皆為彼緣;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離地。必使身心,於諸眾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

  何以故,於世真脫?服眾生身分,指絲綿等。雖非身肉,然亦是彼身之一分,用之皆為彼結不離之緣。如劫初之人,體有飛光,足有躡雲,因食地肥,不能輕舉,然後食其地中百谷,足不離地。百谷者,《物理論》雲:粱者黍稷之總名,稻者粳糯之總名,菽者眾豆之總名,三谷各二十,合為六十;蔬果之實,各二十種,為百谷也。 必使身心,於諸眾生,若身身分:必使身心,指比丘之身心;於諸眾生,指有情眾生;若身,謂肌肉骨髓;身分,謂裘毳乳酪等。身心二途,不服不食者:謂非但身之於眾生身,及身分,不服不食;而心亦無一念貪求服食而已,是身心二途俱斷。我說是人,真解脫者:既無負命索債,則三界之生緣斷絕,故說是人,真解脫者。初曲分損益之相竟。

  辰二 判決邪正之說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如我此說,修三摩提,次斷殺生者,是則名為佛說,急宜從之。不如此說,食肉不礙菩提,是即波旬說,速當遠之。卯二斷殺竟。

  卯三 斷盜 分二 辰初 曲分損益之相 二 判決邪正之說 辰初分三 巳初 首陳持犯利害 二 須辨妖佛教儀 三 確定三昧得否 巳初分二 午初 持則必出生死 二 犯則必落邪道 今初

  阿難!又復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此斷偷盜。非但盜人財物,乃至言行詐異,炫惑無識,恐令失心,以及一念,希取利養者,皆是也。不唯身無偷盜,要且心無偷盜之念,方為真持戒者,可以修三昧也。此中不言身不偷盜者,以心且不動,何況身耶?不斷,則往復征償,續諸生死,斷故不隨也。

  午二 犯則必落邪道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

  《正脈》雲:‘厭塵者,方可以出塵;貪世者,豈能以越世?’

  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著。

  此防謬雲:多智之人,瞭知塵勞本空,禪定現前,彈指可超無學,雖不斷偷,塵勞莫系,時節既至,要出便出,何言不可出耶?無恥禪流,往往以此飾非,故以縱有多智,禪定現前警之。謂縱有世智辯聰,有漏禪定現前,如若不斷偷心,必定落於邪道。

  《指掌疏》雲:邪道潛取,以偷心為墮緣,邪通炫世,非禪智不能發,今以禪智助偷,必當墮落。其類上品精靈者:盜日月之精華,竊天地之靈秀,附山托水,惑人祭祀者,是也。中品妖魅者:盜人物之津液,竊山林之氣潤,為魍為魎,伺便作孽者是也。下品邪人者:賦性險曲,居心邪僻。諸魅所著者:為精靈之所附,被妖魅之所迷,妄言欺世,詭異惑俗之類。此等亦由禪智盜業,互相勝劣,而感上、中、下異。

  彼等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此指帶偷修禪,其類不一,故曰彼等群邪。亦有徒眾,成慢不歸,邪知邪見,不自覺知,端坐受供,居然如佛,故雲各各自謂,成無上道;亦非果計果矣!初首陳持犯利害竟。

  巳二 預辨妖佛教儀 分二 午初 潛匿炫惑即妖教 二 教人斷偷即佛誨 今初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奸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己,得上人法炫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傢耗散。

  此預言滅後末法之中,佛教陵夷,妖邪得便,故言其多。熾盛世間,潛匿奸欺者:熾然惑眾,盛行世間,潛蹤詭秘,匿詐藏奸,欺世盜名。如想魔文雲:潛行貪欲,口中好言災祥變異,即潛匿奸欺也。信其教化,搖蕩其心,妖言妖行,或現妖通,詐稱得道善知識。各自謂己,得上人法者:上人即是菩薩,以居聲聞上故。此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各謂自己,已得菩薩法,此邪師自負也。炫惑無識,恐令失心者:嚇詐誘亂,世間無識者,恐令其人,失於本心,亡其知見。如想魔文雲:或言如來,某處出世,或言劫火,或說刀兵,即炫惑無識之事。所過之處,其傢耗散者:聞某處佛出,則求其接引,聞劫火刀兵,則望其救濟,傾傢奉之,所至之處,令其傢財耗散無餘。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貪,成菩提道。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

  此先以己教相形顯。循者順也,方者處也,我教比丘,循順地方處所,而行乞食之法,趣得支身,不妄求不多求,令其舍貪,為菩提道。貪為煩惱根本,根本既舍,枝末自枯,煩惱離而菩提可成。豈同妖邪,炫異惑眾,貪他利養,造生死業耶!諸比丘等下,釋出舍貪之故。我教比丘,不自炊爨熟食者:令其知身是幻,悟世無常,不過寄居於此,以瞭殘生而已。旅泊三界者:陸宿曰旋,水宿曰泊;無非借此三界,為旅店客船,以示一度往還,自此已去,無復再返,如此行持,方為佛子。

  雲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卻非出傢,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

  雲何是痛斥語,賊人謂內心竊取利養,外貌假借僧儀。稗販如來者:稗者助也,販即販賣。謂著如來衣服,以助販賣也。良以不著佛衣,不能取信於人,販法為難故。造種種業,皆言佛法者:謂非法說法也;詭言異行,炫惑人心,造種種業,無所不至,皆言是最上一佛乘之正法。 卻非出傢,具戒比丘,為小乘道者:謂法說非法也,若以前乞食,正教責之,彼必自是他非。卻乃毀謗真實出傢,具戒比丘,正修行人,為小乘道;反自妄稱,我是大乘菩薩之行。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者:由是法說非法之故,疑惑無量眾生。以正教為小乘道。而從妄謗,由是非法說法之故,賺誤無量眾生,以業因為真佛法,而遵妄行,一盲引眾盲,皆墮五種無間地獄,則妖邪之害,可勝言哉?初潛匿炫惑即妖教竟。

  午二 教人斷偷即佛誨 分二 未初 先出白己誨 二 轉教先佛誨 今初

  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提,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

  此教舍身微因。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大乘心,決定棄捐諸有為相,修三摩提,即耳根圓通,如幻三摩提也。此句下義含慮有宿生盜業,為障勝修,故教修如是微因。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者:為供養佛故,亦為仗承佛力,銷宿障故,又為求佛證明,除現執故。然燈燒指,及爇香炷,此為舍行,一切難舍,無過己身,今則難舍能舍,信其定消宿業也。

  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已決定心。

  我說是然燈燒指,及爇香炷之人,無始宿業盜債,一時酬畢。何以舍身微因,即獲如是善果耶!盜者,取他身外之財物,利養此身,今則舍難舍之自身,供養於佛。一念舍心,即是大智慧光明,無始宿債,即是黑暗,明能破暗,理固然也。 長揖即永辭也,世間即有漏三界。永脫諸漏者:謂永遠脫離,見思諸漏,而出生死。無上覺路者:正謂無上妙覺,菩提之路,即五十五位圓通已後事,此人雖未即明圓通法門,信知必得,決知無有疑心也。

  若不為此,舍身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如我馬麥,正等無異。

  設若不為此舍身酬債微因,以求懺悔滅罪,則縱成佛,雖得無漏無為,必定還來生於人間,酬其宿債,以其宿業未盡故。如我在毗蘭邑中食馬麥之報,無有異也。 按《興起經》:昔舍衛國毗蘭邑,阿耆達王,請佛與五百比丘,三月供齋,時有魔惑王心,入宮耽荒五欲,供六日止。又值邑內饑饉,乞食不得。時有馬師,減馬麥半,供佛及僧,至九十日,王乃醒悟,向佛求懺。舍利詢問因緣,佛言:過去毗婆屍佛時,有王請佛及僧,佛僧食已,為病比丘請,一分食。過梵志山,梵志聞香,詬曰:此髡頭沙門,應食馬麥,何與甘饌,所教五百童子,亦如是說。爾時梵志者,今我身是,五百童子者,今五百羅漢是。然此但因宿詬佛僧,尚不免報,何況盜他財物,侵彼身分,自應酬債。要知化佛不屬業生,真佛離諸根量,喚誰受報,蓋為造業眾生,示有果報,令生恐懼,故今引之,以證宿債必酬,抑亦因此,以見舍行之不可不修也。

  未二 轉教先佛誨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斷偷盜,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凈明誨。

  此敕轉教末世之人,修三摩地,即耳根圓通。後斷偷盜者:對淫能障定,殺乃違慈,理應先斷故,此居後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種決定,清凈修學之明誨也。

  巳三 確定三昧得否 分二 午初 喻不斷難得 二 勸深斷方得 今初

  是故阿難!若不斷偷,修禪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

  此承上是佛教斷偷之故。阿難!若不斷除偷盜之心,修禪定者,譬如有人,帶偷修禪人;卮是酒器,漏卮喻帶偷之心;水喻定慧,註水入於帶偷心中,望其成就圓通,如以水灌漏卮,欲求其滿,隨灌隨漏,縱經塵劫,終無平復。

  午二 勸其深斷方得

  若諸比丘,衣缽之餘,分寸不蓄,乞食餘分,施餓眾生。

  若諸末世,清凈比丘,三衣一缽之外,分寸不許蓄積,此止持不貪也。循方乞食,趣得支身,設有餘分,盡施饑餓眾生,此作持不慳吝也。合之,則斷貪吝心。

  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捶詈,同於稱贊。

  上句斷慢心,於大集會之中,合掌禮拜四眾;以必觀實相平等,見人是佛故。下二句斷嗔心,有人嫌其煩瀆,捶打罵詈,歡喜領受,同於稱贊;以必觀怨親一相,榮辱無關故。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與眾生共。

  上二句斷癡心,必使若身若心二者,俱能捐舍,則斷我、法二執,即斷癡心。下二句,轉貪、嗔、癡、慢,而成同體大悲。身肉骨血,俱皆可舍,則身心寧復有遺哉?以必觀此苦、空、無常、無我、不凈之物,施作佛事耳。此皆成就無偷之心,以上則於依正二報,斷除偷心矣!

  不將如來,不瞭義說,回為己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此於佛法上,亦除去偷心。不瞭義說,如《阿含》雲:蓄物可以資身進道;如《婆多》論,許百物各可蓄一,但禁餘二者是也。不將如來權乘不瞭義說,以此回護過犯,以為自己解釋。因其自己,不能奉行大乘,反曲引權小教中,不瞭義事,以自誤誤人,皆偷心不死之故。果能如是,偷心盡絕,一念純真,即證圓通體。以是而修,名真三昧,佛印是人即得者,良有以也。初曲分損益之相竟。

  辰二 判決邪正之說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卯三 斷盜竟 卯四 斷妄 分二 辰初 曲示戒勸之意 二 判決邪正之說 辰初分四 巳初 首陳妄語大損 二 表己禁敕無妄 三 轉教先佛明誨 四 確定菩提成否 巳初分三 午初 躡標妄語成魔 二 指述妄語之意 三 記其損善墮惡 今初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凈,成愛見魔,失如來種。

  此明妄語戒。《正脈》雲妄語有二:發言不實,為小妄語;妄稱證果,為大妄語。此中所斷大妄語也。不唯口不出小大妄語,乃至其心亦無妄語之念,方名持戒清凈,可修三昧也。故呼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然身心無殺,則慈行成就;身心無盜,則舍行成就;身心無淫,則梵行成就:故曰三行已圓。前皆許其出離生死,若大妄語,即奪其不出生死。三摩地不得清凈者:以其猶有貪供心故。成愛見魔者:溫陵曰:貪其供養,求己尊勝,名愛魔;妄起邪見,謂己齊聖,名見魔。既已成魔,自不覺知,生同醉夢,死從淪溺,以眾生本有如來藏心,為成佛之種,今為愛見二魔所劫,故曰失如來種也。

  午二 指述妄語之意

  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

  此指述妄語之意,惟在貪其供養,故作大妄語。所謂未得菩提,謂為已得,未證涅槃,言為已證。後雲:況復法王,如何妄竊;乃斥乎此。此或求世間尊為殊勝第一者:謂或復有人,不敢以菩提涅槃妄稱,但求世間,尊為殊勝第一;以是之故,謂現前之人,作如是言:凡夫人中,初果為上,故自謂已得,須陀洹果;次於初果,又見二果為上,故自謂已得,斯陀含果;次於二果,又見三果為上,故自謂已得,阿那含果;次於三果,又見四果為上,故自謂已得阿羅漢道;次於出世小乘中,又見緣覺、獨覺中乘為上,故自謂已得;十地聖人,及地前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賢諸位菩薩。後說雲何自稱得上人法,蓋指乎此。末二句,即述大妄語意,言此人,作如是等大妄語者,為求彼前人,向自己禮拜懺悔,貪其供養。

  午三 記其損善墮落

  是一顛迦,消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此作大妄語,希圖利養。妄罪兼盜,永失善根。是一顛迦,亦雲一闡提,此翻斷善根人。善根既斷,是為消滅成佛之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者:南印度建那補羅國之北,有貝多羅樹木,三十餘裡,樹葉長廣光潤,諸國書寫,莫不采用;其樹以刀斷,則不復活。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正知正見,沉淪三途苦海,縱有禪智,咸資魔業,不成真三昧。初首陳妄語大損竟。

  巳二 表己禁敕無妄 分二 午初 佛敕聖化必密 二 惟除命終遺付 今初

  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

  《指掌疏》雲:佛滅度後,魔強法弱,故敕菩薩、羅漢,應身生彼,挽末法而扶正教,摧邪宗而救眾生也。作種種形,隨類現化。度諸輪轉者:令出生死,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說法也。

  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 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贊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初四句現順行,下諸句現逆行,如佛所敕,作種種形也。或作不定辭,以妙觀察智,觀機現形,沙門至童女等,如三十二應說。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者:乃菩薩涉俗利生,四攝法中之同事攝也。若不同其事,未免矯拂其心,不相順從,若與其同事,意在得其歡心,以便與其稱贊最上一佛乘,能令眾生,返迷歸悟,離苦得樂,轉彼邪心,令得正定,故曰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末學。

  究竟不肯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漏佛旨,秘密之因。輕言末學者:輕易泄言,於晚學之人也。

  午二 惟除命終遺付

  惟除命終,陰有遺付。雲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

  惟除命終者,示現舍報也。陰有遺付者:暗中有遺言付囑也。住則不泄,泄則不住,如杜順和尚偈雲:‘遊子漫奔波,登山禮土坡,文殊祗這是,何處覓彌陀。’雲何是斥責辭,是人指愛見魔人,以如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之魔說,惑亂後世末學眾生,成大妄語。

  巳三 轉教先佛明誨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凈明誨。

  佛敕菩薩、羅漢,現身如是;汝教後世初心之人,欲修三摩地者,先雖能斷淫、殺、盜三,後復要斷除如是諸大妄語;是則名為,今昔如來,第四決定斷妄語戒,清凈修學之明誨也。三轉教先佛明誨竟。

  巳四 確定菩提成否 分二 午初 喻不斷無成 二 許能斷必成 今初

  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旃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此承上,是如來以斷大妄語之故。又呼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喻如刻人之幹糞,而為旃檀之形像也,因果不類。以妄語心行,喻幹糞,禪定真修,喻旃檀佛像,正以妄語糞穢之因,欲求禪定法身之果,豈可得乎?故曰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雲何自稱,得上人法?

  所以我教比丘,不斷妄語,不成菩提;但依正直之心,即成道之場。《華嚴經》雲:‘菩提妙法樹,生於直心地。’《凈名經》雲:‘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於行、住、坐、臥四種威儀;乃至語默,雲為一切行中,尚要正直,無得虛假,雲何妄自稱尊,謂得大小諸乘,及上人之法耶?

  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

  窮人,以喻三摩未成,性德未顯。妄稱帝王者:即大妄語,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帝王者,一國之主,妄號之,自取赤族之誅,滅門之禍也。況復二句,乃以輕況重之意,言三乘賢聖,尚不可竊,況佛為出世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者:以大妄語為因故不真,則果地之事,難免迂回屈曲,求進反退,求升反墜,而求佛果菩提,自不能成。如噬臍人:噬以口咬也。臍即肚臍,謂口臍相遠,終不能及,以是自作妄語,銷滅佛種,更欲望誰而成就耶?

  午二 許能斷必成

  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三摩地,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

  此深許能斷大妄語,必成無上菩提。若諸比丘,心如弓弦之直,無有諂曲之相。心是四威儀之主;心直,則四威儀中,一切行門,皆悉真實,永無虛假,則能直入三摩地中。永無魔事:魔行邪險,今心直行真,魔不得便;故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正脈》雲:菩薩無上知覺,即圓通真因地心;然以因定果,亦是無上菩提矣!初曲成戒勸之意竟。

  辰二 判決邪正之說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如我所說,斷除淫、殺、盜之後,復更斷除大妄語者,是則為正,即名佛說,急當從之。若不如此說,謂前三已斷,大妄語無礙真修者,是即為邪,即波旬說,宜深絕之。此如來欲令阿難,將如來語傳示末法,保護初心真修習者,令識天魔,不被所惑也。四斷妄竟。並上三科開釋四重竟。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文卷第六終

  寅三 總結遠魔

  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

  阿難先問,欲攝其心,入三摩地,雲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佛按定其意,總結雲:阿難!汝問我攝心之法,我今先說四重律儀,即是入三摩地,指耳根圓通,初心修學,至妙之門。此妙門即四重律儀,是故求菩薩道者,要先持此四種律儀;身心皎潔,絲毫無犯,如冰如霜,如是則根本已除,以淫、殺、盜、妄四種是根本戒故,拔本必不滋末,自然不能發生一切枝葉。心三者,指貪、嗔、癡;口四者,指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皆為枝葉。然貪、嗔、癡,屬大煩惱。今淫、殺、盜、妄,從心止絕,乃至一念不生故也。根本既除,則枝末無所從生,故曰生必無因,是則嚴持四重,稱為修學妙門者宜矣!

  阿難!如是四事,若不遺失,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雲何發生?

  此絕塵決定遠魔。如是四事,若能持守,不令一念,漏落於四重中。則心常住戒,尚不緣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六塵舉四,可以例知。《正脈》雲:‘塵依念住,念絕而塵何所依?魔托塵入,塵亡而魔何所托?故曰一切魔事,雲何發生。’初正教持戒竟。

  醜二 助以咒力 分二 寅初 正以勸持贊勝 二 況顯除習無難 今初

  若有宿習,不能滅除,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哆,般怛囉,無上神咒。

  此正勸持咒。宿是宿生,習是惑業,習氣種子。溫陵曰:現業已制,自行可違,宿習難除,必假神力。今夫行人,好正而固邪,欲潔而偏染,隱然若有驅策,而不能已,宿習之使也。 惟有神咒,不思議力,乃可滅除,故雲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神咒。誦咒而曰一心者,有事有理:事一心者,以能持之心,持所持之咒,能所分明,相續不斷。理一心者:能持之心,全心是咒;所持之咒,全咒是心,能所雙亡,心咒不二,咒則是心,心則是咒。咒是頂光化佛所說,正以表尊中之尊,密中之密。佛本是世間最尊,今是佛頂之化佛,固是尊中之尊。頂是無見,是世間最密,今是化佛,從頂發輝所說,乃是密中密也,亦借此以表除習義故。摩訶薩怛哆,般怛囉,此雲大白傘蓋,大表如來藏心之體,絕諸對待故;白表如來藏心之相,離諸妄染故;傘蓋表如來藏心之用,普覆一切故。既即藏心,故稱無上,神妙莫測之咒。

  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從頂發輝,坐寶蓮華,所說神咒。

  斯指神咒,謂此咒是如來無見頂相,即佛三十二相之第一相,曰肉髻頂相。而稱無見者,華嚴九地菩薩,為佛乳母,捧持諦觀,不見其頂,示頂法不可以見見也,無為心佛:乃從世尊肉髻頂相,湧百寶光,故曰從頂發輝。光中湧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華中,故曰坐寶蓮華。佛稱無為者,以系如來入定,從無為心中現故。重放光明,所說心咒,以是諸佛心印,其體即是如來藏故。初正以勸持贊勝竟。

  寅二 況顯除習無難

  且汝宿世,與摩登伽,歷劫因緣,恩愛習氣,非是一生,及與一劫,我一宣揚,愛心永脫,成阿羅漢。

  此顯咒力,不可思議。姑就近事論之,且汝與摩登伽女,宿世因緣,恩情愛戀,習氣種子,非是一生,及與一劫,由來遠矣!難以解脫,如前雲: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按《登伽經》雲:阿難既返,女啼不止,續念阿難。隨至隻桓,佛使追呼。而問之曰:汝逐阿難,欲何所索?女言:我聞阿難無婦,我又無夫。佛言阿難無發,汝能剃頭否?女歸白母,已許剃發。佛問:汝愛阿難何等?答曰:我愛阿難眼、耳、口、鼻,以至身形等。佛言:阿難眼中但有淚,耳中但有垢,口中但有涎,鼻中但有涕,身中但有屎、尿。有夫妻者,便有惡露,有惡露則生子,有子則有死,既有死喪,便有啼哭,是身何益,汝何所愛?女聞是語,便自正心,即得入道。我一宣揚,愛心永脫者:指佛才一宣揚,敕文殊將咒往護,惡咒銷滅,一聞神咒,冥熏加被之力,宿習滅除;及見佛聞法,愛河幹枯,頓證三果,故曰愛心永脫。成阿羅漢者:指前聞文殊選圓通後,證四果也。良以先蒙咒力,銷除宿習,復藉法音,悟證聖果,設非咒力,除此宿習,安得淫心速滅,契無為法耶?

  彼尚淫女,無心修行,神力冥資,速證無學。雲何汝等,在會聲聞,求最上乘,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

  且登伽習厚,尚屬淫女,無心修行,但由神咒,不測之力,資熏之功,尚能速證無學果位。雲何,深怪之辭,謂雲何汝等,惑習微薄,在會聲聞者,兼有學及無學也:有學斷見惑,無學斷思惑,非同登伽,尚為淫女耶。且其所求,惟是最上一乘,決定自信,成佛之道,亦非同登伽之無心修行耶。 譬如以塵,塵喻習氣,順風喻神咒。以微塵揚於順風,塵無不盡;喻習氣遇於神咒,習無不除,有何艱難險阻之事哉?初歷明預先嚴戒竟。

  子二 略示場中定慧 分二 醜初 因戒生定 二 因定發慧 今初

  若有末世,欲坐道場,先持比丘,清凈禁戒,要當選擇戒清凈者,第一沙門,以為其師,若其不遇真清凈僧,汝戒律儀,必不成就。

  此明因戒生定,精修律儀,以為其本。設若末世,有修耳根圓通者,發心欲坐修道之場。必先持此比丘根本四重清凈禁戒;清謂清其源,凈謂凈其流,如上所雲:先持四重律儀,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是也。受戒之時,須選授戒之師,蓋師是學人之模范,模范不正,鮮能依之成正器故。必宜選擇戒根清凈,第一沙門,以為其師。第一者法臘俱長,為眾所推,如此沙門,能和合成事;用以為師,羯磨乃得成故。若其不遇真實清凈大僧,汝雖受戒律,不過虛名,其實無漏戒體,必定不能成就也。若遇真僧,戒律清凈,德臘俱長,戒方成就。

  戒成已後,著新凈衣,然香閑居,誦此心佛所說神咒,一百八遍,然後結界,建立道場。

  戒成已後,道器成就,魔不得便,隨力厚薄,或著新衣,或洗令凈,而著此衣,表裡俱潔。然香以熏其室,閑居以攝其心,心處交熏,如此誦咒,神效易致,宿習易除也。咒誦一百八遍者,表所治煩惱之數。一切眾生,煩惱有百八,故以戒違現業,咒除宿習,魔不得其便也。然後可以擇日建立修道之場。《指掌》雲:結壇必先誦咒者,有二義:一、謂治習凈根,壇儀乃現;二、謂仗咒神功,遠諸魔事。有志行道者,不可不知也。

  求於十方,現住國土,無上如來,放大悲光,來灌其頂。

  此定中求佛。上二科是用戒意,此方是所生之定。良以眾生心水凈,諸佛影現中,心水澄清即定也,故知此已在定中。求於十方,現住國土者:即現坐道場,無上如來,謂超九界以獨尊,此屬所感也。放大悲光者:光從大悲心中放出,來灌其頂,身心受益,此屬所應也。感應道交,行道無慮矣!初因戒生定竟。

  醜二 因定發慧

  阿難!如是末世,清凈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滅貪淫,持佛凈戒,於道場中,發菩薩願。

  上科因戒生定,此科因定發慧。《正脈》雲:前不兼後,後必兼前。前科但牒戒而生定,此科總標因定,而文中雙牒,戒定為因也。 阿難!如是末世,結界建壇,唯許清凈比丘,若壇儀已成,修習不拘四眾,故雲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出傢二眾,持戒有素,故通稱清凈,在傢二眾,故通稱白衣檀越;是華梵合稱,檀是檀那,此雲佈施;越以佈施能超越貧窮苦海故。今通許者,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修習。雖四眾同壇,必各從其類,如優婆塞,隨比丘後,優婆夷隨比丘尼後,此一定之序也。心滅貪淫:指白衣言,心滅貪、癡、淫、愛等念。持佛凈戒:指出傢言,嚴持諸佛所制清凈戒律,身心勿犯,方為可耳。設或不然,勿許濫從,以妨道業。而於修道場中,一向發菩薩四弘誓願,以為感佛機也。

  出入澡浴,六時行道,如是不寐,經三七日。我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正脈》雲:凡出道場而復入,則必澡浴,外潔其身也。六時行道,即專註反聞,經行排遣,內攝其心也。晝夜十二時,六時行道,六時靜坐,均調昏散矣。如子時行道,醜時靜坐,寅時行道,卯時靜坐是也。然行中,坐中,所習皆反聞自性,入流亡所而已。餘二句結成克期入定。不寐有二意;一除昏睡不覺,二戒忘失反聞。此科正牒定,而明因定二字。下科乃生慧也。 定心,為生慧之親因。我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表攝授之意,安慰施無畏之力,此為助緣。因緣既備,令其豁然貫通,朗然大悟也。《正脈》雲:然開悟渾含,淺深諸相,不可一定,若得動靜不生,發須陀洹見道慧;若得聞所聞盡,發阿羅漢人空慧;若得空所空滅,成法空慧;若得寂滅現前,發圓通無上知覺慧也。孤山曰:若見此像,當觀空寂,是佛顯然,是魔則滅。初請略說竟。

  庚二 重請詳示 分二 辛初 重請說道場 二 重請說神咒 辛初分二壬初 阿難重請 二 世尊重說 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蒙如來無上悲誨,心已開悟,自知修證,無學道成。末法修行,建立道場,雲何結界,合佛世尊,清凈軌則?

  此阿難重請說道場。前雖言入道場,而未說道場如何建設,故重請之。阿難承教持戒遠魔,又令誦咒除習,復示結壇行道;我蒙此等訓誨,皆出如來至極悲心之所流出,故曰無上悲誨。心已開悟者:謂如佛所說,雲散長空,心同皎月,已獲開悟,自知從此但習反聞修證,不須道場,可成無學之道。無學,不僅四果,當指圓通,三空諸果位也。 末法修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建立道場,自非小事,究竟如何結界,方合佛制,不違世尊,清凈軌則?初阿難重請竟。

  壬二 世尊重說 分三 癸初 道場建設 二 修證節次 三 結答酬請 癸初分五 子初 所建壇式 二 所設莊嚴 三 所獻供養 四 所奉尊像 五 所取照映 今初

  佛告阿難:若末世人,願立道場,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膩香草,此牛唯飲雪山清水,其糞微細,可取其糞,和合旃檀,以泥其地。

  此示道場之建設。蓋聖人施設,理事雙彰;事依理成,理得事顯,非是壇儀,徒壯觀瞻也。佛告阿難:末世眾生,障深業重,非建道場,難以修習,故曰願立也。立壇之地,恐有不凈,故須另塗也。表法諸傢,各有所長,惟《寶鏡疏》,始終表顯,方合圓通修法,故皆依之。雪山者,表真如法性,不變理體也。大力白牛者:表自性清凈,根本正智也。先取之者,因其飲食如法,乃取糞和香,以泥其地也。食其山中肥膩香草者:雪山有草,名曰忍辱,食之可得醍醐,豐肥油膩,其糞清香。此牛唯飲雪山清水,香草表三慧,清水表正定也。惟以水草司牛者,正如行人熏修,定、慧均等也。其糞精微細妙者:表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也。可取其糞,和合旃檀,以泥其地者:除其舊地,覆以新泥也。表三無漏學,能熏法身,成真因地也。

  若非雪山,其牛臭穢,不堪塗地。別於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黃土。

  別於平原者:另於平原,以高阜恐堆積不凈,拗下恐流聚污穢;穿去地皮五尺以下,取其本凈黃土用之。若無雪山白牛者,表且取中根也。穿去地皮,五尺以下者:表蠲除外務,專修返聞,從解結破五陰也。取其黃土者:黃色居中,表六根之中,中道佛性也。

  和上栴檀,沉水、蘇合、薰陸、鬱金、白膠、青木、零陵、甘松、及雞舌香,以此十種,細羅為粉,合土成泥,以塗場地,方圓丈六,為八角壇。

  和上旃檀等十種香,表十波羅密也。細羅為粉者:表十波羅密,廣為萬行也。合土成泥者:表萬行唯心也。以塗壇地者:表成真因也。方圓丈六,為八角壇者:此定壇相,表八正道,攝於八邪也。八角則方而復圓,圓而復方,表體用不二,事理同歸也。 蓋上白牛,正表最上根人,以能不隨分別,即三緣頓斷,三因不生,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喻如唯以牛糞,可和旃檀也。設或不能直下歇狂,須知修行,二決定義,就六根門頭,破除五陰,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更加四種律儀,五會神咒,方成妙修者,喻和黃土,旃檀之外,加九香也。 梵語旃檀,此翻與樂,即白檀香也。竺法真雲,出外國羅山有白檀樹。此經用以塗地,非《法華海》此岸旃檀,六銖價值娑婆者也。沉香,《異物志》雲:出日南國,凡欲取者,斫樹著地,積久朽爛,其心至堅,入水則沉。蘇合,《續漢書》雲:出大秦國,合諸香煎其汁,謂之蘇合,或曰蘇合國,人采花笮汁,煞以為膏,以賣買客。熏陸,《南方草木》狀雲:出大秦國海邊大樹,生於沙中,盛夏樹膠流涉沙上,性能止痛,采取賣之。鬱金,《說文》雲:鬱鬯乃百草之華,遠人所貢方物,鬱人搗而煮之,和酒以降神也。白膠,《本草》雲:商雒間多有,樹如白楊,實大如鳥卵,能除惡氣、去瘡疹,即楓香脂也。青木,《南州異物志》雲:是草根,能寤魘寐,狀如甘草,出交州。零陵,《南越志》雲:一名燕草,又名熏草。出零陵郡山谷之間,葉如羅勒,能止精明目也。甘松,出涼州諸山,能和合眾香,可除腹脹,亦能下氣。雞舌,《異物志》雲:出薄州,雲是草萎,乃漢時尚書郎,含之奏事者。設或久服,則能令人身口皆香,即丁香也。場地者:即密部所謂畫地為場也。然欲修定,必須擇日,結界建壇;修行既畢,即解界撤壇,不得留至明相出時,此定制也。古雲:封土曰壇,除土曰墠,除掃也。《國語》雲:壇之所除也,曰場。封土,即起土也。此中場地,可如其墠,今既名壇,必須起土,故先除地為場,後別取黃土和香,於其場上,以泥塗起,令成壇相,在室中央,此示楞嚴壇場之法式也。初所建壇式竟。

  子二 所設莊嚴

  壇心置一金、銀、銅、木,所造蓮華,華中安缽、缽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隨安所有華葉。取八圓鏡,各安其方,圍繞華缽。鏡外建立十六蓮華,十六香爐。間華鋪設,莊嚴香爐。純燒沉水,無令見火。

  此明壇中,所設莊嚴。金、銀、銅、木所造蓮華者:是隨力為之,不必拘執也。然壇心者,乃表中道因心,真如本體也。蓮華者:表因果同時,染凈不二也。所造者:表真如位中,本無因、果、染、凈;以能隨緣,故成染凈因果也。缽名應器,表如來藏,事理圓融,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也。八月露水:表中道純真,首楞嚴妙定也。隨安華葉:表如幻聞熏聞修,中道妙慧也。八鏡安方者:表眾生本有八識,大圓鏡智,不離當處也。圍繞華缽者:表妙慧恒依藏心也。鏡外建立蓮華香爐者:表依慧發行,從性起修也。各須十六者:表慧華戒香,自行八正,化他八正也。間華鋪設,莊嚴香爐者:表戒慧互嚴,還修自性也。純燒沉水,無令見火者:表無相妙戒,在惑業而不染惑業也。二所設莊嚴竟。

  子三 所獻供養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為煎餅,並諸砂糖,油餅、乳糜、蘇合、蜜薑、純酥、純蜜;於蓮華外,各各十六,繞圍華外,以奉諸佛,及大菩薩。

  此明壇中,所獻供養。取雪山白牛乳,置十六器,用以作供。一、乳為煎餅,謂煎乳成餅也。二、並諸沙糖,謂蔗汁熬糖,如沙而甘也。三、油餅,謂以油和面作餅,而膩脆也。四、乳糜,謂用乳和米作粥,而甘粘也。五、蘇合,謂和合眾香,煎汁成膏。六、蜜薑,謂以蜜浸薑,味辛而甘。七、純酥,謂乳煉成酥。八、純蜜,謂華蕊成蜜。各各十六,圍繞華外。白牛乳餅,及餘七物者:表稱性所起,禪悅法喜,所謂八正道味也。各各十六,圍繞華外者:表一一正道,各具自行化他,二種八正也。以奉諸佛,及大菩薩者:表以已證禪悅法喜正道之味,因心而向果德也。

  每以食時,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壇前別安一小火爐以兜樓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熾,投是酥蜜,於炎爐內,燒令煙盡,享佛菩薩。

  每以食時,即日中午食之時。溫陵曰:佛以日中受食,故每日以日中致享。若在中夜,佛不受食,唯以酥蜜,燒令煙盡享之。蓋午為日中,子為夜中,表諸聖位,必須中中流入也。蜜乃華之精,酥為乳之精,皆是味中上味,表耳根圓通,妙妙聞心也。半升中數,三合成數,表中道定心,能融五濁,會三空也。壇前別安小火爐者:正表耳根一門,從此深入也。兜樓婆香,《異物志》雲:出海邊國,如都梁香,又翻譯雲:出鬼神國,此方無故不翻。或翻香草,舊雲白茅香。以之煎水浴炭者,表戒根清凈,咒力除習,則正助皆具,而發正定之真修也。投酥爐內者;表從妙心,修耳根三昧也。燒令煙盡者:正表初於聞中,以至空覺極圓,空所空滅也。享佛菩薩者:乃表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顯上合下同二種殊勝也。三所獻供養竟。

  子四 所奉尊像

  令其四外,遍懸幡華,於壇室中,四壁敷設十方如來,及諸菩薩,所有形像。

  此外壇尊像也。令其四外:即八角壇之四外。遍懸旛華者:莊嚴壇室,即外壇也。外壇八角,於壇室中,但惟四壁,敷設十方如來,及諸菩薩,所有畫像。令其四外者:表四種明誨之外,不妨諸行互嚴也。蓋旛表密咒,有摧邪輔正之力;華表密因,為十度萬行之宗。以壇室中,四壁敷設者:表一真法界,具四法界也。十方如來,表覺果也;菩薩像者,表因心也。

  應於當陽,張盧舍那,釋迦、彌勒、阿、彌陀,諸大變化,觀音形像,兼金剛藏,安其左右。

  應平聲,應於當陽正位也。梵語盧舍那,具雲毗盧遮那,翻有三義:一曰遍一切處,法身也;二曰凈滿,自受用身也;三曰光明遍照,他受用身也。三身一名者,同為真身故。為一真法界,寂場真主,乃報身智慧也。梵語釋迦牟尼,此雲能仁寂默,為三千大千娑婆教主,即應身慈悲也。梵語梅怛利曳,此雲慈氏,正當來之教主也。梵語阿,此雲不動,居東方群動之首,表動中有不動智也。梵語阿彌陀,此雲無量壽,居西方極樂之邦,表與樂乃無緣慈也。諸大變化,觀音像者:如前文所明,眾首臂目等,此是顯教圓通之主。金剛藏者,常領金剛,護持咒人,伏魔除障,乃是密教圓通之主。安其左右者,表顯密齊彰也。

  帝釋、梵王,烏芻瑟摩,並藍地迦,諸軍荼利,與毗俱胝,四天王等,頻那、夜伽,張於門側,左右安置。

  溫陵曰:門側左右,釋梵等眾,有力外護也。末法修行,凡類於此,一有闕焉,必不成就。帝釋雲能為主,即忉利天主。梵王不犯欲塵,即初禪天主。鳥芻瑟摩,即火頭金剛。藍地迦,即青面金剛。軍荼利,此雲解怨結,亦金剛異名。毗俱胝,即毗盧神變。經雲:右邊毗俱胝,手垂數珠鬘,三目持發髻,尊形猶皓素,圓光色無比者是也。四天王者,即東、南、西、北,所謂持國、增長、廣目、多聞也。頻那、即豬頭使者。夜伽、即象鼻使者。自帝釋之下,此等外護,俱表摧邪顯正之功用也。四所奉尊像竟。

  子五 所取照映

  又取八鏡覆懸虛空,與壇場中,所安之鏡,方面相對,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又取八圓鏡,覆懸虛空者:表諸佛果位,轉八識成大圓鏡智,從空如來藏,普照十方塵剎中也。與壇場中,所安之鏡,圍繞華缽,一方一個,而面向於外,外壇之鏡,一方一個,而面向於內,故曰方面相對;表生心即是佛心,佛心不異生心也。使其形影,重重相涉者:表生佛互融,聖凡無異,乃不可思議之境也。蓋壇中八鏡,仰照空鏡者,表因該果海也。設或行人,二六時中,於此壇儀茍一著眼,瞭明斯理,則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而通身皆在事事無礙法界中矣!初道場建設竟。

  癸二 修證節次 分二 子初 三七初成定慧 二 百日頓證聖果 今初

  於初七中,至誠頂禮,十方如來,諸大菩薩,阿羅漢號,恒於六時,誦咒圍壇,至心行道,一時常行,一百八遍。

  此修證節次。第一七中,禮誦行道。於初七中,至誠頂禮:頂禮而曰至誠者,專至其心,誠懇不二也。凡人之修道,必須皈敬三寶,以為最初方便也。十方如來,佛寶也;菩薩、羅漢,僧寶也;持誦心咒,法寶也。恒於六時之中,持誦佛頂心咒圍壇,以至誠心,經行道場,每於一時圍壇,常行一百八遍。此非指全咒,乃指心咒:跢侄他、唵、阿那隸、毗舍提,鞞囉跋阇囉陀唎,槃陀槃陀你、跋阇囉、謗尼泮、虎□都盧甕泮、娑婆訶。但要三業相應,自能成效,六時行道,六時頂禮,仗承不思議力加被,助道也。

  第二七中,一向專心,發菩薩願,心無間斷,我毗奈耶,先有願教。

  此第二七中,一向發願。既曰一向,不拘六時;既曰專心,不雜禮誦;唯有專心,發菩薩願。務必心心相續,念念無間,而不斷絕;此恐心生懈退,加以堅固之願也。我毗奈耶,先有願教者:如《梵網經》、十大願王,及菩薩四弘誓願,行願堅強,得大勇猛也。

  第三七中,於十二時,一向持佛,般怛囉咒,至第七日,十方如來,一時出現,鏡交光處,承佛摩頂。

  此第三七中,一向持咒。溫陵曰:時無間歇,咒無遍限,一向誦持,遂能以精誠感格,進力克功也。至第三七末日,十方如來,一時出現,於壇室中,鏡交光處,佛身既在鏡現,我身亦在鏡現。親承諸佛,手摩其頂,聖凡不隔。重重無盡,則生佛智照,感應道交也。

  即於道場,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學,身心明凈,猶如琉璃。

  此定心成就。即於道場中,專修反聞工夫,故曰修三摩地,即首楞嚴,耳根圓通。不令一念,漏落於聲塵境界;念念照性,心心在定,但一味反聞無間耳。 此慧心成就。能令者,以定心為親因,以道場持咒等為助緣,因緣力故,所以能令也。如是之人,雖在末世修學,亦能發慧開悟,則根、塵、識心,應念化成無上知覺,故曰身心明凈。內外映澈,猶如琉璃。以一切諸法,無不形現其中矣!初三七初成定慧竟。

  子二 百日頓證聖果

  阿難!若此比丘,本受戒師,及同會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凈者,如是道場,多不成就。

  此明壇儀雖立,設或師友不凈,多不成就。及同會中,十比丘等,準《方等陀羅尼》雲:行此法時,十人已還,既曰已還;六眾、七眾俱可。設無同志,未可勉強,寧可獨行。其中不凈,乃有二種:一受戒師不凈、二同行侶不凈,是二者中,有一不清凈者,如是道場,多不成就,佛聖不臨,龍天不護,正定難修,妙悟難發,故知師友不可不慎選擇也。

  從三七後,端坐安居,經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於座,得須陀洹。縱其身心。聖果未成,決定自知,成佛不謬。

  此明三七修學,未克即成定慧。從三七後,端身正坐,寂然安居,經一百日,勇猛精進,修習亡塵照性工夫。有利根者,惑障俱輕,定功綿密,慧照分明,定慧雙流,經一百日,不起於座。此一百日,不起於座,工夫相應,在定中並不知時長也。亦非同平時,坐一時行一時也;因文中明言,經一百日,不起於座,即得須陀洹果。梵語須陀洹,此雲入流,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斷分別見惑,為見道位。借小果名,而論果證,實同圓教初信。阿難圓悟藏性,頓獲法身也。 《寶鏡疏》雲:縱其身心俱生細惑,一時難斷;分別思惑,完全仍在;無學聖果,未得即成;然而決定自知,成佛之事,不虛謬也。所謂一信永信,信得自心是佛,自性即佛,更不再疑也。二修證節次竟。

  癸三 結答酬請

  汝問道場,建立如是。

  此總結答。前阿難問雲:‘末法修行,建立道場,雲何結界?’我已言結界建壇,種種方法,與夫修學證果。如是之法,一一詳示,故酬其所請,而結答之曰:‘汝問道場,建立如是。’ 《指掌疏》雲:‘如是者,謂如上所說是也。’然如上所說,建壇之法,末世行之,誠為不易;故下文誦咒,亦許不入道場。而上文有一不凈,則雲道場不成。是知有力者,固應如法建壇;無力者,隻要持戒清凈。設若有壇無戒,反不如有戒無壇之為愈也。初重請說道場竟。

  楞嚴經講義第十七卷終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