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善惡業報經18-11
夢參老和尚
【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
上次我們講到這個心跟外頭的境,外頭的境是虛妄的,心生一切境界相就有瞭,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這個就完全講我們的心,讓我們瞭知我們這個現前的心。我們經常說妄想,妄想就不是真實,是虛妄想像的。這個虛妄想像的生起根很深,哪裡生來的妄?依真而起的。因為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無明癡暗而熏習成為現的境界相。你這個念就是你的知見的念著,思念這個念,它自己不知道自己。每位都如是,就是心不能自知心,虛妄的認為是有,在這時候所起的覺察的知、覺知的想法,這個想法就分何是我、何是我所。真實的說,這個沒有個覺悟覺知之相的,沒有相。因為咱們這個虛妄心沒有實體的,但是它變化莫測。我們能見到我們的心嗎?沒有哪一位能夠見心的,見瞭心你就成道瞭;都是因外頭境界相的熏習所現的,你所能看見的一切現相,我們就叫它虛妄境界相。相由心生,在經裡頭佛教導我們,你心生才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種種法都是一心。你外面境相歷歷可見的,雖然可見相,瞭不可得。
但是在佛經裡面講的時候,有些專談心法,奪一切境界相,一切境界相虛妄的。如果我們單談眼耳鼻舌身意,第七未那,第八阿賴耶,這叫八個心,叫八識心。在你這個心觀一切法的時候,心對外頭境界相的一切法的時候,識心分別一切法的時候,這叫緣慮覺知,都是緣念而生起的。所以我們看一切事物,長短、大小、方圓,所有一切事物,所有一切形相,總的說都是你虛妄分別,就是讓我們認知一切法,所有外邊的一切相都叫境界。但是這個境界相是分別,我們在起心動念的要起執著,執著就是好的我們會想把它得到,據為己有,當你不滿意的你想舍棄掉,在這個中間你就生瞭煩惱,想得的得不到,你想去掉的又去不掉,得得不到,舍舍不掉,所以這個就叫業。業就是你所造作的意思,是自己造的。本來一切是虛妄相的,沒有,在我們妄心上當為真實,你的感覺、你的分別,所有分別到的全是假的。
所以在經文上說你的覺知能分別的,分別十方過去現在未來。十方就是方隅,過去現在未來是時間。不論約空間說、約時間說,這一切境界差別之相全由心起的。在經上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因為我們有見聞覺知,由於見聞覺知它起的分別,你喜歡的你想得到,想把它保住,讓它不變;不可能。你想得到的得不到,你不想得到的,就是你不高興的東西,你想把它舍離,你又離不開;在你想得得不到、在想離離不開的時候,這個中間你會生到很多很多的煩惱。每個人回想一下子,你所經歷的事物是不是都是這樣子呢?本來沒有,而是虛妄起執著,一切事物都是假的。例如我們做貿易的,一般的說做生意的,這個就告訴你瞭,意生,生意你把它顛過來,這個發財賺和賠都是你心生的。為什麼賠瞭,沒賺錢?方法不對。為什麼方法不對?你沒這個智慧,你見不到。不隻做生意,乃你人生當中,你所做的一切事業全是如是的。那說的都是什麼呢?全是妄想,沒有一樣真實的。從我們的人生來觀念,你生下來你帶什麼來瞭?你帶貪瞋癡煩惱來瞭,別的沒有。哪個小孩生下來不是什麼都沒有嗎?但你死後,你這一段時間命盡瞭,你把你今生所做的業障帶著,舍不掉的。除非業障,你還能得個什麼呢?說把他化身燒瞭,燒瞭是肉體,能把你業障燒掉嗎?燒不掉的,還繼續還。
【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所謂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為有。知此為自。知彼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則無別異。唯依妄心。不知不瞭內自無故。謂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彼謂此。謂是謂非。謂好謂惡。乃至妄生無量無邊法想。當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為本。】
因此在這一段經文,一切法在法的本身它沒個有、也沒個沒有,它的成立是眾生的妄想分別,依著眾生分別心而建立的一切法,所有外邊的一切境界相全是由心起的,一切法都從眾生心起,一切法也由眾生的心來滅。法本身,它認為它是有為的?它認為它是無為的?它知道這是我自己,其他不是我?沒有這個分別,法的本身它沒有分別。隨便你拈哪一法,一切法不能自己有,也沒有差別,都是依著妄心而定的。因為這個緣故,不知不瞭,不知不瞭什麼呢?內自無故,本來沒有,都是虛妄的。為什麼有時候我們生很多心呢?每個道友都是這樣子,因為現前所知的前邊境界相,包括我們自己身體,我們自己的身體是我們心的境界相,大傢應當這樣觀、這樣來認知的;都是虛妄的而生的種種的想法,這是好的、這是不好的,這是善的、這是惡的,本無一切法,虛妄生起一切法,念念去執著、去分別不舍,你不高興的又想舍,舍也舍不掉;沒有內外,沒有長短,沒有大小,沒有方圓。為什麼有這些個東西呢?妄心計度,都是虛妄的心而來把它執著不舍。一切眾生都如是,這是煩惱。因為你想得的時候,好的你想得,你得不到也生煩惱;你不高興的境界,你不想看到的,你舍又舍棄不瞭。在你想得得不到、想舍舍不掉,你是不是煩惱?在一切諸法,你假使認為它不是實在的,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是假的,這是由你妄想而起的。我們的妄想是我們沒辦法的,你想得,沒有,根本沒有得個什麼;你想舍也如是。
所以依經文上說,地藏王菩薩跟那堅凈信菩薩說,一切法不能自己有,怎麼有的呢?依著妄心分別故有,虛妄分別才產生的。所謂一切執著,所謂一切境界相,各各不能自念為有,何者是自,何者是他;知此執著,這個身體這叫自,知彼為他人,一切法不是自己給你定的自己有;也沒有差別,也沒有不同。依著什麼而生起的呢?就是一個妄心。不知不瞭的內自無故,這個是我們不知,不能瞭達,不能明白。我們的身體是沒有的,是境界相,謂所見到一切外邊的境界相,都是妄想種種的法;妄想種種的生起法想,說有說無,說彼說此,說是說非,說好說惡;乃至妄生無量無邊的法想,就是依著這個諸法的形相。但是應當觀想一切法皆是妄想生起的,沒有真實的;真實是不變不壞不異,一切法不是。地藏王菩薩跟堅凈信菩薩說,它是依著虛妄為根本。妄想本身即不可得,妄想所產生的一切法能有嗎?虛妄生的,還去執虛妄所生的,沒有,假名為境界相而已。人們給它定的假名,沒有真實的。因為外邊一切境是假的,所以你這個所生起妄想心,心也是假的。心生萬法,你妄想心所生的萬法,萬法唯心,還是個假的。這個心不是真心,妄想心,真心是沒有言說的。
【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說名為心。】
咱們能找這個心相嗎?心自己沒有相。咱們肉體那個心是肉團心,那個不是心,那個肉體的心不是你的心,是個形相而已,都是依著外邊境界而產生一切緣念,因著緣念而證實一切外面境界相,給它標個符號說名為心,像咱們心臟脾肺肝這都是假名。心怎生起的?因外邊境界相有的,境界相有才有心,心因境生。心本無生因境有,因外邊境界相而產生的心,能把心找到嗎?等你認識這個心瞭,所謂明心見性,那個心是真的,說不出來,講不出來。那個心是什麼樣子呢?那個心就是咱們成就瞭。如果到過大陸,看一些廟宇的禪堂,它告訴你們,這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你心要空瞭就成瞭。咱們心能空得瞭嗎?
【又此妄心與前境界。雖俱相依。起無先後。而此妄心能為一切境界源主。所以者何。謂依妄心不瞭法界一相。故說心有無明。依無明力因故。現妄境界。亦依無明滅故。一切境界滅。非依一切境界自不瞭故。說境界有無明。亦非依境界故生於無明。以一切諸佛於一切境界不生無明故。又復不依境界滅故。無明心滅。以一切境界從本已來。體性自滅。未曾有故。因如此義。是故但說一切諸法依心為本。】
咱們現前所用的心都是虛妄境界相,不是你的心。但是我們這個妄心跟眼前所現的一切相互相依賴的,心因境起,看到什麼東西,想到什麼,心就生瞭;境由心生,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那個心跟這個外頭境界相,哪個在先?哪個在後?你找不到先後,心起時候沒有先後。我們認為這個妄心它是一切境界相的根源,心生則種種法生,心就是主,心要滅瞭種種法滅。為什麼要這樣子講?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上講,因為妄心它不能知道法界一相,這是妄心,它不知道法界一相,因此而說心有無明,不知道法界一相就叫無明,依著這個無明的力量而產生的一切境界。因為無才說有,因為有才說無,有無互相對照的。一切境界相滅瞭,境界不能自滅,心滅故則境滅,心生故則境生。境界相有無明,無明就是不明白的意思,境界相有無明,這個無明是因為境界起的嗎?境界生於無明,無明又起一切境界。《大乘起信論》講,這是學佛的心地法門。
大傢要耐心的聽,你得觀照,心生則種種法生,你一動念,一切法都生起瞭;心滅,你什麼都不想,心滅一切法滅。《大乘起信論》就講這個問題,多少篇來說明這個問題。一念不覺,當初因為一念失掉念瞭,不覺就是無明,因為無明而生起的業相、轉相、現相,“一念不覺生三細”,這三細是根本無明,等要斷這個三細相的時候,八地菩薩才能斷現相,九地菩薩才能斷轉相,十地菩薩才能斷業相,等到十一地成佛瞭,才能把生三細那根本無明一念頓斷,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由這個生起的時候,業相它就要造業瞭。智相、相續相、起業相、業系苦相,一個比一個粗,一個比一個粗,就一念比一念粗、一念比一念粗,感到凡夫地瞭造業,業就把你系縛住瞭,你就脫不瞭手瞭,咱們現在都在業縛當中。他頓斷的時候知道業性本空,業的體性沒有,是空的。怎麼有的呢?因境有,業性本空因境有,境不是真的,全是假的;境若亡時,沒有一切境界相瞭,境界沒有瞭,心就明瞭。這個明瞭,隻把業相、轉相、相續相、業系苦相、起業相,把這些相泯滅掉,業就不系縛你瞭。咱們是被業所系的,你善業也是業、惡業也是業。因為有惡要修善,斷惡修善。斷惡,惡沒有瞭,善也不立瞭。
依此從無明滅境界就滅,境界滅一切相都滅瞭。因為境界有無明,那沒有境界瞭,沒有境界還能生無明嗎?無明生於境界,境界沒有,我們認得一切境界是虛妄的。所以在《楞嚴經》上講“若見諸相非相”,一切境界相都不是真,沒有,“則見如來”,等修行到這個時候,完全是心地法門。它怎麼生起的?緣,緣念,因為外頭一切緣生起的才長,從業相而生,長出來就現相,現相就執著,執著好,執著取舍。一切諸法唯心之念,所有一切諸法,人說萬法,萬萬法都有,就是依你心而執著的。一切的妄心的根本,找這一切妄想,一切妄心的根本從哪起的?心本沒有,有什麼境界現什麼心。因為心本無生因境有,先有境,先有心,這個問題你自己去參吧!先有境?先有心?境跟心生起時候,沒有先後。境在先?心在先?緣境生心,境依心現,無心沒得境。一切境界相根本的怎麼起的?這個道理上講是很難明白,等你明白瞭說不出來,不是言語能表達的,隻能意會,不能言傳。
所以在我們中國特殊的禪宗明心見性,等他明心見性瞭,讓他說說怎麼樣明心的?什麼是心?你怎麼樣明白的?沒有。所以叫言語道斷,言語道沒有,斷絕的;心裡想的呢?心行處滅,隻能意會,不可言傳,這是我們禪宗明心見性的。但是在教理講,你對於現前的境界是你妄心生起的,你沒有妄心,沒有現前境界,那是境依心。心要沒有境,怎麼能又起心呢?因境生心。所以它起的時候,究竟是妄境境界相在前?還是心在前?還是心跟境兩個有差別,一定是兩個?不是兩個,一個是緣念,一個是心,起的時候沒有哪個先,沒有哪個後。你要能找出先後來,那是妄想分別,沒有先後。一般說因為我心想才有境界,是因為外頭境界才生起你的心。境界是根源,若沒有那個境界,你心生不起來。因為法界一相,無相的,法界一相是無相的。妄心不知道法界一相,想要去分別,找個境界相的根源,找不到的。所以者何,什麼原因?因為不瞭法界一相,就是這個意思。
我也常時這樣想,怎麼樣想?我舉個例子大傢聽,例如說我們長江。長江這個水源發源地,我們找到青海的上遊,在青海境內長江叫通天河,通天河在青海玉樹跟囊隴縣之間。通天河上遊,在地圖上,青海人給它起的名字叫年楚河,年楚河是藏語,不是漢語,這個地區是藏族地區,是藏族少數民族。但年楚河發源地沒有瞭,方圓兩三千裡地上往上冒水。大傢別當故事聽,想我講心源我拿這個作例子。通天河一進入西康境,現在是四川的境內。通天河一下來到瞭玉樹,就青海玉樹一下來不叫通天河瞭,這個名字又變瞭,叫金沙江。金沙江一下來,進入四川境到雲南叫怒江。經過四川的時候,在那轉過來又叫嘉陵江。嘉陵江到瞭重慶往下,那就有好多條水瞭,不是這一股水瞭,叫長江。從長江到瞭南京以下叫揚子江,所以揚子江進水才流入上海,在上海入海瞭。那就是長江的發源地,這一條水無量的名字。還是這一條水,隻是水而已,沒有地名,到哪個地區就叫哪個地區的水。這水有什麼差別?水自己有什麼名字、有什麼地區?全沒有,它就是這股水這樣來的。
黃河發源地那就簡單瞭,就在青海湟中縣方圓六七百裡。因為要修青藏公路,那些個居魯地帶泥沙,沒辦去,人走人陷,馬走馬陷,你怎麼能修公路。怎麼辦?把星宿海的鹽巴,星宿海是在青海玉樹,跟西寧交界一個山區地區,方圓差不多上千裡地,左一個海,右一個海。為什麼叫海?本來是小水塘,但是它那個水都是堿的,夏天就變成水,冬天就是鹽巴。康區西藏青海就吃這個地方鹽巴,夏天就是水瞭,冬天水就變成鹽巴瞭,那海幹瞭就像煎瞭似的。那這個地方大概有五六丈深的都是稀泥,沒辦法修路,就把這些鹽巴填進去。這回鹽巴填進去,路道修瞭,黃河發源地就斷瞭,地下不能冒水瞭。黃河就是從青海甘肅這個山上下雨,各各小河流流入的水,發源地那個水,湟中那個地方發源地水就斷瞭。這一切境界相,咱們從地理面貌說的,心生則種種法生,全是心生的。如果一假人工一治理,沒瞭,斷絕瞭,所以從這個水流山區都如是。
諸法是互相依的。你懂得這個道理瞭,我們這個妄心愈妄愈深、愈妄愈深,就是愈染愈重、愈染愈重。所以六祖大師說原來無一物,什麼都沒有,何處惹凡塵,這原本的根源。但是他執著,妄想一起,處處都是障礙。修道人教你“打得妄想死,許汝法身活”,你就是妄想打不死。你能把妄想打死瞭,不起妄想瞭,你真心就顯現瞭。我們現在生起這一切法相,都依無明的力量。無明是明,為什麼叫無明?本來不明,想要求明,這一求明就糟瞭,愈來愈糊塗,愈來愈糊塗,就起貪瞋癡慢一切境界相。如果知道一切法無自生,就無明滅;無明滅,境界相都滅瞭。所以在《起信論》上說“一念不覺生三細”,就一念之差生三細相,“境界為緣”,外邊的境界相給你作緣,你心裡去緣念,“長六粗”,愈來愈粗,愈來愈粗,就起惑,起惑就造業,造業業又把你系住瞭,業一系住瞭,你就執著不舍瞭,就在這個圈子裡轉吧!所以業生於無明。
以這個緣故,地藏王菩薩跟堅凈信菩薩說,一切諸佛於一切境界不生無明。諸佛,假使我們隨順諸佛不生無明,就是不依一切境界相;一切境界不生無明,那就沒有滅。生都沒生,哪還有滅?亦不依境界相而滅,就是無生滅。因為你如果把無明心的心滅,境滅,心亡瞭,境滅瞭,境寂瞭,心亡境寂兩俱空,兩個全沒有。本來就沒有,就是自體的體性不生不滅,從來未曾有,這就是未曾有法。以這個道理說一切法依心為本,因為依著這個道理才說是一切法都是依著心,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所以在山裡頭修道的時候,什麼相也不見。觀什麼呢?觀心。心不生,法就寂,法也寂然。因此才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這個道理很深。
例如禪宗,他就直指心,見性成佛。因為我們這心是因境有的。例如六祖大師在五祖道場當中,五祖準備要交棒瞭,選祖師,選一個接班人,他讓大傢作偈子。那個時候神秀大師是五祖座下的上首,大傢公認的教授和尚,智慧大。五祖叫每個人做個偈子,他來評斷。神秀大師做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大傢都說這首偈子做得好,我們身體像菩提樹一樣,心是明明凈凈明鏡臺,你時時把它擦幹凈,落瞭灰塵心就不明凈瞭,時時勤拂拭,千萬莫沾灰塵。那時候六祖大師到那,他是沒有出傢,連沙彌都不是,沒有落發,在傢信佛的。他在那分配他去舂米,把麥子打到變成米,在舂碓房裡頭舂米。他聽到瞭就問,別人就給他念,別人就向他贊嘆神秀大師的不得瞭。他說這個偈子並不好,別人很詫異。他找個張居士,他也做個偈子寫上。他說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原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原來就沒有什麼東西惹瞭塵埃,他也把他這個作貼上瞭。五祖弘忍大師一看,脫下鞋擦去,說不好不好。白天說不好,晚上到他舂米碓那,把法就傳給六祖瞭,說你馬上就走,大傢為瞭奪祖位,怕有人傷害他。就這樣子,傷害他的人跟著他攆。所以六祖大師在強盜隊伍當中活瞭十五年,這才到這個廣州光孝寺。到光孝寺,兩個師父在那辯論,看掛那個幡,風一吹那個幡擺動,一個和尚就說是風動,一個人就說幡動,兩人在那爭執不休。六祖大師跟他倆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什麼動呢?仁者心動。這就我們現在講的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這兩個和尚聽瞭很驚奇,就跟光孝寺的方丈報告,來這麼一個人。這個時候他是在傢人,印宗和尚才召集十個大師,給他落發,給他授戒,以後請他做光孝寺的方丈,讓他傳法,讓他講經。但是講經他必須別人給他念經,他不認字。經他能講,講得好,但是不識字,這就是根本智雖具足,善巧方便沒有。為什麼菩薩要學五明,原因就在此。根本智可以頓悟,菩薩無量劫來利生事業的方便善巧事得一樣一樣學,不學你就不會。
一切佛,一切境界相不產生無明惑。又一切境界本來沒有,假始無明的心滅瞭,一切境界相根本就沒有瞭,它自然就滅。所以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這叫頓斷無明。我們中國的禪宗是頓斷無明,無明雖然頓斷,利生事業你得學。所以五明菩薩為什麼要學五明,每樣你不學,你不知道。諸佛菩薩利益眾生的時候,每個菩薩度眾生的方式不一樣,各以各的法門。例如我們知道的四大名山,五臺山文殊菩薩以大智為主,地藏菩薩九華山以大願為主,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以大悲為主,四川峨嵋山的普賢菩薩以大行為主,每個菩薩利生都有他專長,專門以他所證得的利生。因為這個道理佛法是通的,還有不通的。《占察善惡業報經》堅凈信菩薩請佛說,佛叫他請地藏王菩薩說,下半部的義理是一樣的,大乘教義都如是,不過當機不同,說法的形式語言表達就不一樣瞭。從本以來一切境界相沒有,心寂境寂兩俱空,都達到空義,這才是真正的懺悔。用輪相那個懺悔,前半部是叫方便善巧。地藏菩薩跟堅凈信菩薩說,一切諸佛在一切境界相不生無明瞭。因為他不求個明,所以不生無明瞭。因為不依境界相滅,不生就不滅瞭。諸法因緣生,因緣生起瞭一定因緣滅。不生呢?不生就無有滅。你無明的心滅瞭,無明心都滅瞭,一切境界相也滅瞭;一切境界相滅瞭,一切諸法依心為本,所以心唯萬法、萬法唯心。
【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以義體不異。為心所攝故。】
地藏菩薩跟堅凈信菩薩說你應該知道,這是對堅凈信菩薩說的,一切諸法悉名為心。因為以義來講,一切諸法的體就是心,一切心就是諸法體,心跟體不異。以這個道理來講,所以說一切諸法都是心所生的,離開心瞭沒有一切法。如何顯我們這個心呢?一切法顯,心唯萬法,萬法唯心。大傢學到佛教的圓教的時候,認為佛教的圓教非常籠統,就像我們說的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什麼叫頭發、什麼叫胡子。其實圓教的義理分得非常詳細,大傢看著好籠統,因為你的智慧達不到,你學不進去,所以說它籠統。為什麼什麼經都沒有《大方廣佛華嚴經》數量之大?要知道《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最圓滿的,但是你進入的方法可就太多瞭。萬法唯心,萬法唯心,心在何處顯呢?心唯萬法,萬法唯心。你翻過來,萬法就是心,心就是萬法。但是你明白嗎?所以在禪宗的修行,沒有其他的善巧方便,直心、正念、唯心,直心、正念、真如,從我們妄心直接進入真心。
所以在我們修行要經過三大劫,無量億劫。還得修信,還得求解,還要行,行完瞭才能證,信解行證。禪門不要,禪宗講的是禪門一柱香,頓超直入,立證菩提,當下就是。能做得到嗎?參禪的不少,開悟的呢?成道的呢?學教的人他知道開瞭悟瞭並不是成瞭道,還得修。當你利生的事業時候,你必須得學。明心見性是你隻是開瞭悟明瞭心,認識自己心瞭,你並沒有度生的技巧。《華嚴經》就是,你到一位有你利生的方法,每一位有你利生方法,從十信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這已經到瞭究竟瞭。在這個情況之下,善財童子參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讓他參普賢菩薩,參到彌勒菩薩時候已經等覺瞭,就到瞭成佛瞭。彌勒菩薩又讓他回去參文殊師利菩薩,那是根本智。文殊菩薩要他去再參普賢菩薩,那善巧方便,利生不是那麼容易的。所以菩薩經過多少大劫,咱們說三大阿僧祇劫,那是中乘教義,《華嚴經》是無量無量劫。因為你在一切法上,哪一門你不學你不會,你必須得學。根本智雖悟瞭,但是後得智不行。
在一切法上都叫心,一切法悉名為心,因此悟瞭體就沒有差別瞭,悟瞭心就對瞭。一切法唯心,為什麼這樣說呢?一切法都歸心攝,心攝一切法,就是容納一切法,一切法還歸於心。所以萬法唯心,還一個心生萬法,這兩句話可以顛倒過來、顛倒過去,心生萬法,萬法唯心,萬法唯心才能心生萬法,否則心不能生,所以一切法悉名為心。以這個道理,以它的義它的體是一個,萬法也是這個心的體,所生的萬法是這個心,這個心成就一切萬法,全是心所攝,心外無法,法外也無心。但是這一翻,你就參去吧!裡頭含著無量的義,不是那麼簡單。
【又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為有。】
因為一切法都從心起的,所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生起一切法,一切法跟心的作用是分不開的。不論妄善惡,反正一切法離不開心。心生善法順著真如體,心生一切惡法它又隨順無明,它以無明為體。所以諸法跟心是和合的,不是兩個。心生種種法生這是心生,心滅種種法滅,心與萬法共生共滅。心沒有,心無。所以心無瞭,還有什麼住?雲何住心,沒有住。心就根本沒有,還住什麼心呢?大傢可能讀過《金剛經》,須菩提請問佛雲何住心,我這心住不住,雲何降伏其心?須菩提已經見思惑斷的瞭,大阿羅漢,智慧第一,所以在《金剛經》他的代表問,或者說是代眾生問。翻過來說,他雖然斷瞭見思惑,無明塵沙還沒斷,他心是不住的瞭,所以他才請問佛雲何住心、雲何降伏心。佛告訴他一切諸法無所住,也無所降伏心。心無所住,一切諸法都是從心起的,心不住故一切諸法不住。一切諸法都是心的外相,心生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心的相。心生一切諸法,所以說萬法唯心,萬法即是心,心是萬法。你這樣去參,你明心見性瞭。
咱們是說的,不是開悟的。凡夫能夠依著教義所理解的、所講的與佛齊等,跟佛是平的,但是見思煩惱都沒斷。佛是一切智者,這是跟佛學來的,光學會說。什麼道理呢?不能進入,就是不能證得的意思。但是你常時這樣熏習,漸漸就入瞭。這個經沒有講,《大乘起信論》告訴我們二種熏習,你經常的在這法的當中熏習,經常跟大傢一起學這個法,那漸漸就入瞭。這叫孟子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捱著黑的瞭、捱著墨瞭,你自然就黑瞭,你見什麼學什麼。有一種是本性具,有一種是熏習修,是外邊熏習你的修,所以心跟境界是這樣來講的。因此一切法從心所起的,它又給心作相。一切法給心作相,一切相又皆是心,心跟諸法和合的。因為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這又共生,共生共滅。一切法生,一切法的境界相它是心所緣的,心緣一切法,緣本無心,因心而起的它是緣的。這個緣什麼呢?它是緣一切境界相。心本來沒生,緣境有,心本無生緣境有。因為緣一切外邊境界相,心就緣境界相去瞭,因境顯心。緣無自性,從什麼起的?緣無自性從心起的,從心起還歸於心。
所以學佛的人對於學圓教義,看著佛教所說的言語,佛教導我們的言語全是圓的,你想在哪找個棱角找不到的,全是圓的;哪個是頭,哪個是尾巴,沒有,圓的。這個要大傢思考,不是從文字上、從語言上聽來的,不行,叫心能契入。咱們看這些萬法,咱們到百貨商店,你到臺北市裡頭看著,你的心隨著種種樣子,百貨商店也好,菜市嘗些菜疏也好,那些個都是心生的,所有一切境界相隨心所緣,因此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但是這個心念念相續,永遠不停,能夠住持諸法,給諸法住持時候,暫時為有。
這一段經文就是告訴你,從心所起的一切諸法,那叫心裡的相分,自己心所起的相分。一切法給心作相,心無相。不是咱們肉腔子裡那肉團心,那個心不是的,那個心是假的,它是壞的,等你肉體消亡瞭,你那個心也隨著消亡瞭。這是真心的,這不隨相分的,隨著相分所起的給那個心來作相。心怎麼顯呢?從相來顯心。這個緣比較著遠一點,相分。那心跟見分又合而為一瞭,就是親所緣緣,在佛教的名詞叫親所緣緣。就是心跟的見跟你這個相分合成為一,和合而有一切相,心與境合,境能顯心,心即是境,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與一切法一切相共生共滅。這是隨緣義,不要去分別心跟境它有個什麼邊界、有什麼界限;沒有,沒有邊界的,是共生共滅的。因為一切境界相隨心所緣,所以才說心滅故種種法滅,心都滅瞭,心所緣當然滅瞭。所以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這兩個是念念相續,才能住持一切諸法,萬法由心生就是這個道理。但是這個有暫時為有,萬法由心生,生起之後暫時為有,它還要滅的。萬法從心生,萬法也由心滅,心滅故種種法滅。
【如是所說心義者。有二種相。何等為二。一者心內相。二者心外相。心內相者復有二種。雲何為二。一者真。二者妄。】
如是我所說的心義,有沒有形相能表達?有,有二種相。心本無相,怎麼樣表達這個心呢?用相來表達。就是怎麼樣顯心這個道理呢?用二種相來表達。有二種相,何者為二?一者心內相,二者心外相,心有內相外相。在《大乘起信論》講這個心,它分二門,一個心真如門,一個心生滅門,一心分二門。在地藏王菩薩的《占察善惡業報經》上講,是分內心相、外心相,就是心內相、心外相,就是內心相、外心相也分兩種。內心相就是不生滅,外心相就是生滅。這樣說法好像心在外在內,要這樣想就錯誤瞭。內相實非內相,心不在內。外相也非外相,心不在外。非內,非外,也非中間。為瞭顧慮一切眾生的執著,所以地藏王菩薩馬上就跟你解釋,什麼叫心內相?什麼叫心外相?一個一個的解釋。
心內相也分兩種,雲何為二?一者真,二者妄。什麼叫心內相?有心內的真相,心內的妄相,一個心,一個心所。依著心的理體而起的,這在名詞就叫實相,就是咱們前半部所講的一實境界。這個真遍於內外,遍於心真如,也遍於心生滅,心生滅也是心,心真如也是心,心內也是心,心外也是心,它起的作用不同。
【所言真者。謂心體本相。如如不異。清凈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以遍一切處常恒不壞。建立生長一切法故。】
什麼叫真?什麼叫妄?所言真者,地藏王菩薩自己標題自己解釋,心體的本相,如如不異,隻一相。心體的本相,無相的相。如如是不動的意思,不變的意思,不異如如,如跟如是不異的。心體的相是不異的,是清凈的,是圓滿的,是沒有障礙的,無障無礙的。你要想見還見不到的,隻用義理來理解,微細難見。這個心體遍一切處,它不壞,不變不異,不一不二。說一不可以,一不是,就是兩個瞭,說兩個也不可以,不壞不變,常時如是。能生一切法,一切法所依。能夠生一切法,一切法都依這個心體的本相。一切法所依,什麼相呢?離心緣相,用心緣緣念不到的,離一切念念不到的,離心緣,離意念。究竟它是什麼樣子?虛空什麼樣子,這個相就什麼樣子。所以等虛空界,跟虛空界一樣的,常住的,不壞的,不變的,不滅的。因為它能生起一切法,一切法從此生,這叫心生故種種法生,一切法從此滅,心滅故種種法滅,這叫心生滅。心真如,無話可說。真如是無言語,離言語相,離言說相,離業相,離起業相,離苦相,什麼都沒有。心真如,真實不動,如如不動。但是怎麼樣表達呢?那就心生滅。都是一個心,一個心真如,一個心生滅,用心生滅來表達心真如。
因為在地藏王菩薩說的時候很簡單,就是一部《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造《起信論》就是一心二門三大,就是一個心,心真如門,心生滅門,體相用。地薩王菩薩就略,地藏王菩薩講的就是心的本,心體的本相,就是體相用。我常講《占察經》跟《地藏經》,都是大華嚴經一部分,大方廣華嚴經,華嚴經是譬會,大是心體,方是心相,廣是心用,大方廣就是自體相用,佛的自體相用。完瞭說佛,怎麼能表現佛?大方廣,佛的體相用。所以這個地方講的跟《華嚴經》的意義是一樣的同等的。
什麼是真?心的本相。咱們每個人都有、都具足的,用不上,見不到,還不理解,就是自心不認得自心,迷瞭?怎麼能理解呢?我舉個例子跟大傢說。我在大陸常時跟他們講中國人民銀行,是中國人這個銀行就是你的。哪個中國人到銀行拿到一元錢,拿得到不?拿不到,但銀行是你的,隻是有你一份,你想有用,沒有。體是一樣的,中國人民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是中國人民的,人民就是主人,開銀行的,你到銀行支一塊錢也不行。這個體咱們具足的,跟諸佛菩薩一樣的。咱們迷瞭,沒有權(體),咱們自己失掉瞭。你怎麼樣讓它顯現?把你權(體)的顯現。
心的本體是如如的不異的。前頭如是這個法,這一法是不動的,如如不動,永遠不變、永遠不異的,清凈圓滿,沒有障也沒有礙,微密難見。見到不就成瞭嗎?就是見不到,一點作用沒有。一切眾生與佛無二無別,咱們跟諸佛沒有差別,諸佛的妙用我們一個也沒有。能有嗎?沒有。在諸佛無障無礙、微密難見的,一切處常時的不變不壞,它能生長一切法,一切法為其所生。這就是覺瞭,一個覺義含著兩種,一個覺,一個不覺。都是覺,一個覺義,但是它有個覺、有個不覺。覺者諸佛菩薩,不覺凡夫六道眾生。同是一個覺,有覺瞭,有不覺瞭。這個所言真者是說的覺義,覺悟瞭就是諸佛。所以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隻是迷和悟,悟瞭跟諸佛平等平等,迷瞭就是眾生。這是真,真實不錯。
【所言妄者。謂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等事。雖復相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而內虛偽無有真實。不可見故。】
前頭講的那一段是覺,這一段可是不覺瞭,這個不覺的次第很多,不是像這個兩句話就把它說瞭。在馬鳴菩薩造的《大乘起信論》,一念不覺生三細,就是三細相,就是煩惱瞭,煩惱就從無明生出來的。一念不覺就指著無明說的,三細相就是業相、轉相、現相。但是我們從凡夫要斷這個三相的時候,到八地菩薩斷現相,九地菩薩斷轉相,十地菩薩斷業相,但你這些要經無量劫瞭。
這個地方顯的總說瞭,一個真,一個妄。當我們對一切事物,一起心動念,一起分別,求知,這個問題你不明白要想求知道。起心動念,這就起妄,起妄想、分別、覺知、緣憶,想覺悟緣念思量。你有這些個事相續不斷,愈想愈粗,愈分別愈粗,乃至於起業,一造業業就把你系住瞭,善業把你善業系住,惡業把你惡業系住。凡是一起心動念這叫起業,這個業就把你栓住瞭,你就跑不脫瞭,你要想斷可難瞭。為什麼?它愈染愈粗,它不停的造業,等你造瞭業瞭,你想再恢復非常難。造業容易,等你要懺悔消滅這個業障,那你付出可就十倍,也許百倍千倍。
現在我們要把我們洗幹凈,恢復本來的原有清凈。因為你多生累劫來積累的業習業障,障就障你見那個真如本性的,你要把它刷洗幹凈,你造不是一天一年兩年,無量劫,那你洗刷得容易得看你的力量。就像禪宗他頓超直入,立證菩提。那不是證菩提,立證菩提說他把煩惱斷瞭,見道,證得還要修,還得慢慢的磨煉。像我們做一件錯事,你妄心猛利,馬上就做瞭,等你起善心,要想把這個所做的錯事究竟轉來,那你可付出代價就多瞭。這跟咱們這個道理是一樣的,當我們起心動念造業的時候,愈變愈粗,愈變愈粗。
乃至從我們明白瞭學佛開始,我們一般的佛弟子,你得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說我自學看很多經論,你不能算佛門弟子,非得“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得受三皈,重新皈依佛開始。我們一般的從事相上說,皈依有佛像、有僧人、有三皈的法,這是從事相講。從理上講,這個三寶是自性三寶,返本還源。皈依三寶的時候,恢復你自己自性的佛寶、自性的僧寶,佛跟僧和合就是法,皈依自性的佛法僧三寶。在我們一般說,我隻要依著一個師父,皈依三寶,就入佛門瞭。這個不行。我們所出傢的師父,乃至在傢我們居士道友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四眾弟子,每天念經開始,或者你拜懺,最初一開始都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要我們念皈依三寶。不是那個受三皈皈依三寶,要念念不斷的皈依三寶,時時的皈依三寶。你念哪一部經,一打開經,一定皈依三寶。如果大傢念《華嚴經》,華嚴的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皈依三寶就占三大願,皈依三寶就是懺悔業障。
這三寶是常時的,不是短時間的。為什麼?這就叫覺知,這叫覺義。我們自己的覺義不夠,覺的力量不夠,要假三寶的加持,念念不忘三寶。第一個,念三寶消除業障。我們有很多佛弟子,信瞭佛瞭還著魔,他的佛堂還有魔難,感覺著還有鬼神來。他自己不自覺,你皈依的不真實,你並沒有真正皈依佛法僧三寶。你真正皈依佛法僧三寶瞭,哪有這些個魔難!鬼神還來得到?就你皈依三寶的時候,護法神都在你身邊,他不是護持你護持三寶,因為你念念不斷三寶,念念得到三寶的護持,怎麼會還有鬼神?我們好多佛弟子說被鬼迷住瞭,他的佛堂有鬼神出現。那就問你自己瞭,你皈依三寶不真實,起碼你表達這麼個問題。如果你真實的,怎麼會還有這個現象呢?你知道皈依佛有好多護法嗎?皈依法有好多護法嗎?皈依僧好多護法嗎?心要真,願就切。心不真,願不切,三寶的護持力量加持不到你。三寶是普遍加持,是你自己不要三寶加持,你凈打妄想;再說不好一點,說深刻一點,欺騙三寶。這個我們大傢可以想得到的。但是能不能減少罪障、有沒有福報?福報是有,我們皈依三寶瞭,隨便你是假的,乃至你建個形相的,這個福報是人天福報,在財富上、在生活上,是這些個。但是你要瞭道,想要成就,那個皈依三寶是要你的心跟三寶合而為一。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