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圓覺菩薩章
世尊在本章為圓覺菩薩等大眾開示修行大圓覺者,長期、中期、下期三種安居的方法,以及修習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三觀等方便。
本章學習提綱:三種清凈法門以何為最
1、代表圓滿覺悟:圓覺菩薩
2、安居修持的方法:如何安居
3、什麼是平等性智:眾生和佛自性平等
4、初步修三凈觀的實踐:完全瞭知每一個微細心念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於是,在大眾當中的圓覺菩薩,從座位上站起來,五體投地,虔誠地禮拜佛陀,並順時針繞佛三圈,表示無比地尊重。然後雙膝跪地,雙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說道。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凈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雲何安居,修此圓覺清凈境界?此圓覺中三種凈觀,以何為首?惟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
大慈大悲的世尊!您為我們大傢詳盡地講說瞭,凈圓覺法門的種種修行方法。這將幫助末法時代的眾生,得到極大的利益!世尊,我們在座的諸位菩薩們,已經開悟圓滿覺性。倘若佛陀滅度以後,末法時代尚未開悟的眾生,應當怎樣進行安居,而修證此圓滿覺性的清凈境界呢?您前面所說隨順圓滿覺性的三種清凈觀法,應當以哪個為首要呢?但願世尊您大慈大悲,為諸位菩薩大眾,以及末法時代的眾生,施與廣大利益的妙法。
“安居”,在此處為佈置學習環境之意。“安居”為佛教修行制度之一,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結夏、坐臘、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結制安居、結制。印度夏季之雨期達三月之久。此三個月間,出傢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處以致力修行,稱為安居。此系唯恐雨季期間外出,踩殺地面之蟲類及草樹之新芽,招引世譏,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卷四,解釋安居之字義,即形心攝靜為安,要期在住為居。
在此,圓覺菩薩為末世大眾向佛陀啟問瞭兩個問題,佛陀予以慈悲教授:
一、如何佈置學習環境,以啟發圓覺?
佛答:放下一切雜務,立即尋找寧靜清潔的住所,訂立期限,決心在一百二十天、一百天或八十天內有所成就。安心地居住在這個安靜的環境裡,全心全意地遵照聖者所啟示的方法去實行,不可想及世俗的雜務。安置本尊的畫像或塑像,每天專心想念本尊的言行和偉大的人格。在四周散佈香花,燃燒最好的檀香和幢幡,時時稱贊本尊的智慧,稱念本尊聖號,請求本尊加被。
二、應先修行那種啟發圓覺的簡便方法?
佛答:奢摩他(止定門)先從定靜下手,少想及其他雜務;摩缽提(觀察門)先從懇切憶想本尊下手,照他所指示的方法去做;禪那(靜慮門)從註意和計算自己的呼吸下手。假如修瞭這三個方便法,而還沒成就,應再懺悔自己的業障,圓覺才能成就。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圓覺菩薩問法以後,再次五體投地,禮拜佛陀。像這樣虔誠地問瞭三次,從始至終,有條不紊。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這個時候,世尊回答圓覺菩薩說:很好,很好!善男子,你們能夠向如來請問這樣瞭不起的法門,將能夠給予一切眾生廣大的利益。請你仔細聆聽,如來現在為大傢解說。
【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於是圓覺菩薩,因世尊的教誨而心生歡喜,與在會的諸位大菩薩們,一起安靜地聽法。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
世尊說道:各位善男子,一切眾生,無論佛陀住世的時候,還是佛陀滅度以後,或者末法衰敗之時,隻要有具備大乘根性的眾生,能夠相信諸佛秘密不可思議的廣大妙圓覺心,並且想要修行的人,如果他在住持伽藍道場,應當妥善管理弟子和大眾,讓他們安心修學。有諸多事物需要應酬的話,利用空閑時間,隨個人的能力,對於如來前面所說的經教進行聞思觀察。
“有諸眾生,具大乘性”,六祖惠能大師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佛法分為人天乘、小乘、大乘和最上乘,最上乘就是密乘,為大智慧的人,為上根利器的人說,能夠思考法義的人說。小根小智人聽瞭不信,甚至有的會心生狂亂,覺得怎麼會這樣呢?怎麼會這樣呢?他會心生狂亂,心生恐懼。所以,法要對機而說。上乘之法,對不具法器的,不能泄露;對具法器的,不可吝嗇。老子《道德經》也講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六祖說:“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觀照,故不假文字。”
應機說法,契理契機,歷來被強調為弘揚佛法的基本原則。契理,謂符合法界本來的真實、真理,亦即符合佛法萬古不易之理;契機,謂適應時機與眾生的根機。《楞伽經》偈雲:“彼彼諸病人,良醫隨處方,如來為眾生,隨心應量說。”謂佛針對眾生不同的疾病,開出不同的處方。藥無貴賤,對癥則良。法無高下,應機為妙。即便是高深的佛法,若不當機,也成“非法”,導致聽法者難以接受你的說法,甚而反感和對抗。
《無量義經》中,佛陀說他四十餘年來觀察眾生諸根性欲而說法,“性欲無量,故說法無量”,“以諸眾生性欲不同,種種說法”,應機所說雖有不同,然皆契一理,皆能洗除眾生煩惱塵垢。有如江、河、溪、渠、井、池水,皆能洗除污垢。《法華經》“方便品”佛曰:“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太虛大師雲:“非契真理,則失佛學之體;非協時機,則失佛學之用。”
“信佛秘密,大圓覺心”,佛的秘密就是“大圓覺心”。大圓覺的究竟含義就是:一切都是完美的。世尊悟道後說的第一句話是:“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每一位眾生都是完美的,每個情境,每個因緣,也都是完美的。一切真的都是正向的,此即究竟義,完美即究竟,自由即究竟,解脫即究竟,方便即究竟。究竟的真理,是超越任何限制的。即不能以此種完美否定彼種完美,也不能以彼種完美否定此種完美。每一個所顯的相,不管看起來是好壞美醜,大小方圓,都是此一究竟真理的無限化現。最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個不能否定”的重要論述(對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要正確評價,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亦是大圓覺思想的很好註解。大圓覺是佛教文化的最高精義,同時,它也涵蓋瞭最根本、最基礎的法教,大圓覺包含瞭一切,這就是“大”的含義。
“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凡是具有慈悲眾生的根器,並且相信人人具有如來圓滿智慧的偉大潛能,想透過修行來啟發圓覺的人,假如他是住寺院,並且領導若幹弟子,有許多事務需要他去處理,以致不能專心修行,他應依照以上如來所說的要領,利用閑暇,隨時隨地思考觀察。
“伽藍”,為僧伽藍摩的簡稱,華譯為眾園,即僧眾所居住的園庭,亦即寺院的通稱。伽藍神指保護伽藍(寺廟)的神。佛說有十八神保護伽藍,即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子、妙嘆、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統稱伽藍聖眾菩薩。以伽藍菩薩(關公)形象為代表。關公也由此成為我國唯一的跨越宗教的神,佛教(包括藏傳佛教)、道教、儒學都把其奉為本教的護法神。
【如我已說,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凈居,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花,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像我剛才說過的,倘若沒有閑雜事物的牽掛,就可以建立專修道場。應當設定專修的期限。其中,長期為一百二十天,中期為一百天,短期為八十天。妥當安置以後,進行清凈安居。倘若佛陀在世的話,應當端正心念,皈依祈禱。如果佛陀滅度以後,應當擺設佛像,眼裡觀察,心中觀想,同樣端正心念,皈依祈禱,就像如來在世的時候一樣。首先佈置彩幡鮮花等莊嚴道場,然後在三七二十一天當中,禮拜十方諸佛的名號,請求加持,懺悔宿世業障。由於誠心懺悔的緣故,會遇到見佛、見蓮花等等善妙境界,說明身心已經比較清凈,內心自然會輕松安樂。二十一天懺悔期滿以後,就開始持續專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和禪那法門。
這種修法叫“放下萬緣,克期取證”。意為非常嚴格地按照所規定的時間完成自己的計劃與目標。現在各寺院定期舉辦的“打七”就屬於這種修法。若於七日中專修念佛法門者,稱為打佛七,略稱佛七;專修禪宗法門者,稱為打禪七,略稱禪七。此外,也有專念觀世音聖號的觀音七,誦《地藏經》的地藏七等。
實踐佛法,有各種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誦經禮拜、廣修供養、精持戒律、執持名號、專修禪觀、行腳參訪等等不一而足。面對眾多修法,凈宗第六祖永明延壽禪師,倡導禪凈雙修,說:“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印光大師則特別推薦凈土念佛法門:“念佛法門,乃律、教、禪、密、諸宗之歸宿,人、天、凡、聖、成佛之捷徑。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佛說:“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為何眾生仍在六道輪回中被無盡痛苦折磨?這是因為,我們被妄想執著所縛,不能認知一切事物本來清凈。本來清凈,才是一切現象的真實狀態。我們慣常的不凈認知,全是錯的,認假當真,就好像誤認一條繩子為蛇,或把沙漠中的海市蜃樓錯認為是遠處發亮的水光。凈土法門的念佛和觀修就是讓我們覺知每件事物的本然清凈,從而斷惑證真,轉識成智,往生凈土,回歸傢園。
釋迦牟尼佛及十方諸佛,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指引我們修行的三藏十二部經典,八萬四千法門,全都完美地包含在阿彌陀佛六字聖號的功德中;在菩提道上幫助我們的聖賢僧和菩薩,也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阿彌陀佛是佛法僧三寶的合一。正如一座蓄水池,收集瞭無數雨滴般,阿彌陀佛也涵蓋瞭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大勢至菩薩的喜舍、文殊菩薩的智慧、普賢菩薩的精進、地藏菩薩的大願、彌勒菩薩的喜樂和韋陀菩薩的力量。就是此一本尊、一聖號、一修法,我們就能成就一切。《贊佛偈》雲:“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許多本尊有無數的形相:喜樂、寂靜或憤怒相,一頭、三頭或多頭,有二、四、六或更多手臂……每一種都象征不同的功德。所有這些功德全都涵攝於阿彌陀佛一身。同樣的,其他無量咒語的一切利益也都涵攝於“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中,我們可以全心全意的隻持誦此聖號。我們的身、語、意與阿彌陀佛證悟的身、語、意,本質相同,這是我們應該瞭知的修行精髓。凈土法門的修持,可以從“觀修本尊”和“持名念佛”兩方面入手:
一、觀修本尊:
觀想自己和一切眾生都是本尊阿彌陀佛,宇宙是壇城或凈土。現今的人們智能有限,生命短暫,精進不力,要精通《觀無量壽佛經》十六種細密的觀想非常困難。我們可以嘗試這些復雜的修行,也可以藉著專註於阿彌陀佛的詳盡專修,將可明白一切諸佛的智慧和慈悲。
《觀無量壽佛經》雲:“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此想成已,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作此觀者,舍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是故智者,應當系心,諦觀無量壽佛。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瞭。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是為遍觀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在這個法門上,我們可以觀想自己是阿彌陀佛,或觀想阿彌陀佛在我們頭上,是我們最具虔誠心的根本上師。也就是說,把自己及一切眾生都看成智慧本尊,所處的環境就是佛的凈土,聽到的一切音聲都是聖號,一切思想都是覺性的展現。
修持凈土法門,重在“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藉由阿彌陀佛身的加持,我們領悟整個宇宙就是本尊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諸佛如來,是法界身;藉由阿彌陀佛語的加持,我們瞭悟宇宙中的一切音聲——水聲、火聲、風聲、野獸吼叫聲、人聲等,都是六字聖號的回聲: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藉由阿彌陀佛意的加持,我們體悟一切念頭都是慈悲覺醒的展現: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藉由阿彌陀佛身、語、意的共同加持,我們終將明瞭在實相中,身、語、意,不是三個分別的存在,而是阿彌陀佛空悲不二的同一自性。“撲竹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
除瞭觀想我們的身體就是阿彌陀佛的金剛身,也要觀想外在環境轉變為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凈土,有種種不可思議的莊嚴。有七寶池、八功德水、羅網行樹、虛空飄下的曼陀羅花,都散發出光明;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共命之鳥出和雅音,皆是彌陀聖號的音聲在各處回響,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當我們對阿彌陀佛的觀想變得清楚穩定時,再觀想他的身體放光到十方,護念無量國土中的一切眾生。這些光回返,帶回所有眾生的祈求,融入阿彌陀佛,使其變得更加慈悲偉大,燦爛光輝。他再次放光,照向一切眾生,遣除他們的痛苦,將其安置在大樂的智慧中,並轉化他們為菩薩,整個宇宙變成完美凈土。
當我們在禪觀阿彌陀佛時,俗念止息,心會安住在寧靜上,喜悅、慈悲和高尚。如果我們註視心的本性,就會明白:本尊和空性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這樣的瞭解,將擴展為對一切現象本性皆空、故全然純凈的瞭悟。
二、持名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不是一串普通的字,它包含瞭阿彌陀佛所有的慈悲、智慧和加持。六字洪名是阿彌陀佛福慧雙足的表現,持名念佛會帶來巨大利益。事實上,六字洪名就是阿彌陀佛的音聲形式。現今由於我們的業障,使我們不能真正在其凈土親見阿彌陀佛,但我們可以做的,就是聽他的名號,持誦它,以金色的字優美地寫下它。阿彌陀佛說:“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名號是本尊的心要,和本尊無二無別,我們持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以聖號供養法界一切眾生。《無量壽經》雲:“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我們身上每個毛孔、每個細胞都含有無數凈土,每個凈土中都回響著六字洪名咒音。它的聲響遍滿虛空,就像花叢中飛出的數百萬蜜蜂群聚,所發出的金剛持念阿彌陀佛聖號。六字洪名音遣除瞭無明,降伏瞭一切魔障;佛號將聲聞眾由禪定中喚醒,帶領他們進入大乘道;佛號供養菩薩,勸誡他們繼續利益眾生;佛號囑咐護法,護持教法,增進一切利樂。
山河大地、日月虛空、草木石澗,都是阿彌陀佛光明顯現的法身;風聲、流水聲、火的劈啪聲、動物的叫聲、鳥的歌聲、人聲,宇宙中的一切音聲,都是阿彌陀佛聖號振動,所自然生起的法音;我們自身慈悲喜樂、安逸平和的覺受,都是阿彌陀佛安樂清凈的法意。依靠持誦六字洪名的功德,我們在當下或者生命的臨終將毫不費力地證得共與不共成就,蒙佛接引,往生凈土,成就圓覺。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凈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
倘若剛好與比丘結夏安居的時間重合,需要註意的是,不應當局限於小乘律法,應當進行大乘菩薩的清凈安居,心中遠離聲聞境界,不要牽掛弟子和大眾。
六祖說:“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
宋代山西著名的汾陽善昭禪師,是禪宗臨濟宗的第六代傳人。當時有很多人慕名在他門下參禪學道。俗語說“族大有乞兒,樹大有枯枝。”沽名釣譽,不務真參實悟的平庸之輩,也大有人在。
一天,汾陽善昭禪師對眾僧說:“昨天晚上,我夢見死去的父母向我索要酒肉錢,我心裡非常難過,所以免不瞭要隨順世俗習慣,買點酒肉紙錢來祭拜一番。”於是他就如此這般地張羅著把祭奠辦瞭。但汾陽禪師在祭奠後卻獨自坐在酒席上,旁若無人地既吃肉又喝酒。這種違背清規戒律的行為令人感到大為吃驚,很多僧眾都看不下去瞭,一起指著他罵道:“今天才知道你原來是個酒肉和尚,根本不配做善知識,你怎麼有資格當我們的導師!”很多僧眾紛紛打起包袱離開瞭。這時隻有石霜楚圓、大愚守芝、瑯琊慧覺、芭蕉谷泉等六七個禪僧沒有走——他們後來都成為著名的大成就者。
第二天,汾陽禪師上堂說:“那麼多的閑神野鬼,隻消一盤酒肉,兩百張紙錢就打發走瞭。《法華經》說:此眾無枝葉,唯有諸真實。現在留下的都是真正參禪學道的瞭!”
來自廣西全州的禪僧石霜楚圓一天晚上對著汾陽善昭禪師說:“我到師父這裡已經參學兩年多瞭,一直未蒙師父的指點,每天都做些世俗雜務。想到時光易逝,修行大事卻還不明白,這樣出傢沒什麼意義…”話還沒說完,禪師就瞪著他看,罵道:“你這個惡知識,竟敢說我不是!”舉起手杖就追打。楚圓正想開口申辯,善昭禪師一把捂住他的嘴巴,在進退維谷之間楚圓忽然大悟。楚圓說:“今日才明白臨濟宗禪法!”自此在善昭身旁侍奉七年之久才離去。
石霜楚圓禪師成為臨濟宗第七代傳人。楚圓曾有詩《寄汾州故人》雲:“常憶汾陽日,旃檀獅子林。狐狼皆絕跡,野鹿並驚心。法會無僧俗,問心有古今。乾坤吾問你,誰敢下錐針?”
汾陽不但用非常手段淘汰瞭大部分混飯吃的僧眾,而且佈下龍門陣,勘驗碩果僅存的弟子們。
【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凈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眾。】
到瞭安居開始的那一天,就在佛像前宣誓說:我比丘某某(或者比丘尼某某,男居士某某,女居士某某等),安住菩薩大乘,勤修寂滅妙行,希望與一切眾生,同入清凈實相之究竟安住。願以廣大的圓滿覺性為我修行的道場,願我的身體和心靈,時常安居於平等性智當中,因為自性本來就是究竟涅槃,不需要任何依靠和歸屬。如今我虔誠請求三寶的護持,希望不停留於聲聞境界,而與十方世界的一切如來,以及諸位大菩薩,進行夏三月安居。為瞭修行菩薩道,平等無上的妙覺佛果之大因緣的緣故,不牽掛任何弟子和大眾,專心實修。
這就是在佛前建齋立誓的發願文,在漢傳佛教中,禪宗以《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影響最大,在凈土宗則以慧遠大師為最初。
晉安帝元興元年( 402),慧遠大師與劉遺民等一百二十三人在廬山般若臺精舍無量壽佛像前,建齋立誓:“眾等齊心潛修凈土法門, 以期共生西方極樂世界”。並相互約定:“因眾人根器不同,福德有別, 先得往生極樂凈土者,需幫助提攜後進者,以達到同生無量壽佛極樂國土之目的。”此次集會,被後世認為是凈土宗信仰之始,慧遠大師也被尊為凈土宗的初祖。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佛教徒有四眾之分,就是出傢男女二眾,在傢男女二眾。出傢男眾名為“比丘”,出傢女眾名為“比丘尼”。比丘是梵語(印度古典語),意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惡、凈命等義。俗稱比丘為“僧人”,僧是梵語“僧伽”之略稱,意為眾,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處稱為眾(舊譯作四比丘以上)。在傢男眾稱為“優婆塞”,在傢女眾稱為“優婆夷”。優婆塞是梵語,意為清信士,又作近事男,言其親近奉事三寶。優婆夷意為清信女或近事女。俗稱在傢佛教徒為“居士”,這是梵語“迦羅越”的意譯,原指多財富樂的人士,就是居積財貨之士,轉而為居傢修道之士的稱呼。
“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凈,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我現在發起對所有眾生的慈悲心、菩提心,修行斷除煩惱的方法,以啟發圓滿的覺性。我以圓滿的智慧作我的寺院,身心安住在平等、清凈的境界。因為心性不生不滅,沒有任何方隅和喧擾。
大圓覺的修持就是回歸生命本具的莊嚴。大圓覺是一種生命的體悟,是一種審美的情趣和藝術的意境。大圓覺追求破開內在的迷惘、無知、困惑而獲得對生命真實的體悟,大圓覺不著力於人在知識、邏輯領域的刻意提升。在大圓覺的引導下,人人可以見到生命的真實。大圓覺教人洞悉心中無意義的妄念,這樣,自省、自察、自制的智慧,就如同一面明鏡,不惹一粒塵埃,光明燦然,照耀心靈,指引人的行動,使人無私、豁達、安寧、善良、不貪婪於現實的名利。把對大圓覺的這種領悟貫徹到生命的過程中,人們會對生命有更深的體會,更加接近生命的本質,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單純、寧靜的快樂和光明的把握。
大圓覺是一種本有智慧,它詮釋瞭生命的真諦,大圓覺所構築的精湛圓妙的體系,融貫瞭古印度和中國思想文化的精華,放射著獨有的光芒。大圓覺文化是引導人們省察內心、體驗生活、領悟生命真諦和妙趣的途徑,並把這種精神遍及到一花一葉、一滴一塵之中。不論世界、社會、人世怎樣變化,大圓覺智慧始終不改,在超然自得裡閑看庭前,靜觀天外----這就是大圓覺的睿智,它教導人們如何不斷返躬內省、超越自我,如何塑造健全人格和樂觀恬淡的人生態度。有瞭大圓覺,懂得瞭大圓覺,我們甚至可以不需要進行皓首窮經的義、理探究,不需要鐘鼎廟堂的祈福加持,就可以親切、直率地觸及到最真實的本我心性跳動的脈搏,體悟到生命本具的莊嚴。
“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眾。”所以我現在恭敬地請求您準許我不依照自利的小乘法,而與十方的如來及大菩薩在此安居三個月。為求修證慈悲眾生的大智慧的緣故,所以不留其他的同伴共住。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見地像虛空一樣的寬廣,行為卻要如微塵般的謹慎細微。眾生皆是佛,這就是大圓覺的見地。然而,雖然眾生等同於佛,但這是在究竟意義上如此,在相對層面則不然。佛陀已經證悟,眾生則尚未證悟。我們知道,在究竟意義上,無所謂好與壞,但是,隻要自我還存在,我們仍執著“我”時,錯者為錯,對者為對。如果我們種豆,卻希望長出瓜,我們會感到失望——我們可能等上十年,收成的仍然是豆,而長不出任何一個瓜。然而,一旦我們決定要相信究竟真理,雖然豆仍然是豆,瓜仍然是瓜,隻要我們接受這簡單的事實,我們將不再失望。期待做壞事而得到好的結果,這是不可能發生的。即使在究竟上好壞一如,佛與眾生相同,地獄與天堂不二,但在相對上,這些都不成立。隻要被贊美就高興,被批判就煩惱,有收獲就歡喜,遭損失就痛苦,我們就要老老實實遵守因果。
所以,我們的行為,要做到小乘的行為;我們的思想,要符合大乘的思想;我們的見地,要達到大圓覺的見地。小乘的行為是,少欲知足、謹慎取舍;大乘的思想是,毫不利己、普度眾生;大圓覺的見地是,悲智雙運、輪涅不二。小乘的行為是否做到,取決於心中是否生起出離心;大乘的思想是否符合,取決於心中是否具備菩提心;大圓覺的見地是否達到,取決於心中是否保持清凈觀。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各位善男子,這樣就叫做菩薩示現安居。期滿之後,隨緣去往哪裡都沒有關系。善男子,倘若那些末法時代的修行眾生,為求圓滿菩薩道,而入三期實修的人,與修行無關的一切境界,都應當放棄,不能貪著。
現如今,我們末世眾生發心修行,在啟建克期取證的共修時,要切記嚴格遵行佛陀所教授的方法,不可采用外道的見地和修法。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各位善男子,實修奢摩他法門的時候,首先應當靜心安住,不起任何分別念頭。當內心靜到極處的時候,自然就會覺悟。像這樣初步獲得靜成就的時候,其相應的覺悟范圍,能夠從自己的一個身體,延展到所在的這一個世界,覺性遍佈充滿其中。各位善男子,倘若覺性遍佈充滿世界的話,這個世界當中,任何一個眾生起任何一個念頭,全部能夠自然知道。進一步說,倘若覺性遍滿百千世界,也是一樣的。與修行無關的一切境界,都應當放棄,不能貪著。
“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無論我們當前是如何的迷妄或混亂,我們的根本本性仍是清凈澄明。烏雲雖能暫時遮蔽紅日,卻無損於太陽普施光明的能力,同樣道理,身心的客塵煩惱——我們的迷惑惱亂及由它們引生的種種痛苦,雖能導致暫時性的障礙,但絕對無力損害心識的清凈本性,甚至要動其分毫亦不可能。住於我們內心深處及一切有情眾生心中的,是一個慈悲和智慧的無盡泉源,沒有任何人例外。一切心靈修持的究竟目標,不管它們是否稱之為“佛法”,皆是要令這種清凈的本性顯露或觸及這種清凈的本性。當我們己身開發本具的內在清凈及慈悲時,便會在他人身上看見這種清凈本質及慈悲的品性;如果我們未能觸及這些存在於內心的德性,眼下所見的人便會盡顯低劣淺陋,因為我們每天所見的一切身外事物,實際上就是我們內心實況的倒影。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薰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各位善男子,實修三摩缽提法門,首先應當憶念觀想十方世界的一切如來,以及一切菩薩,按照種種法門,循序漸進地勤奮修行各種三昧的情景。並且,應當像他們一樣,發起廣大無邊的菩提大願,以願力和修行,向內熏染自己的心,讓它成長為圓滿覺悟的佛種。與修行無關的一切境界,都應當放棄,不能貪著。
“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大圓覺修行之法,無非就是實現我與圓覺的不二關系。以“我入本尊”或“本尊入我”為竅訣,如同水乳交融,子母光明會,觀修自身即為本尊身。初期的修持次第,視自身為本尊的過程,多半是刻意造作,但是,當我們如法精勤修學之後,便會察覺到這種自生本尊是明顯遠勝於現時的我相。我們的心會真實轉變為本尊的佛心,我們的庸常覺受——所見之境、所聞之聲、所嘗之味,皆會轉化為本尊的莊嚴受用。這並非大話西遊,因為過去已有無量諸佛和祖師大德就是如此轉化。“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薰成種。”所以,隻要我們厲力勤修,必能證得相同的殊勝果德!
須知:起點在何處,終點便在何處。明瞭瞭起點的人,必能安住於終點,也自然知道當下是怎麼一回事,所以也就不再有死亡和輪回的苦難。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瞭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瞭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各位善男子,實修禪那法門,首先應當運用數念頭的方法,隨時觀察自己的心,看清楚它所起的念頭。漸漸地,就可以做到,完全明瞭念頭產生,發展,和消失的過程,以及由一個念頭變化為幾個念頭的過程。像這樣堅持修行,就可以在行住坐臥的生活當中,隨時清楚所起的念頭,以及其中的各種變化,沒有任何遺漏。這樣逐漸增進修行的力量,念頭將越起越少,心中的智慧變得格外清晰明瞭。乃至於自然會知道成百上千世界當中的任何一滴下落的雨水,好像就在眼前一樣清清楚楚。與修行無關的一切境界,都應當放棄,不能貪著。以上就是三種觀法,獲得初步成就的方法和境界。
佛陀教授我們,修行斷除煩惱的法門,先要從“數息”(算自己的呼吸)下手。天天註意呼吸,由一算到十,周而復始,算久瞭,就能在明白每個呼吸中都具有“生起、暫住、變遷、消滅”這四種現象,甚至明白這四種現象的界限和數量。工夫純熟後,無論是行走、站立、坐著、臥著都可以明明白白地知道呼吸的數目。由這種工夫不斷進步,到後來可以徹底洞察百千個世界以外的雨滴,就如同親眼看見手中的日用品一般清楚。
【若諸眾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於世,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三種凈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倘若有眾生,能夠全面深入地實修這三種法門,勤奮修行,精進不懈,就叫做如來出現在人世間。倘若很久以後,末法時代根性遲鈍的眾生,雖然有修行向道之心,卻總是無法獲得成就,那是因為過去世業障習氣太重的緣故,應當勤懇地在佛像前懺悔。同時,經常發起希望成佛的廣大願力。在修行的時候,先要斷除憎愛,嫉妒和心口不一的諂曲之心,發起向往究竟解脫的真實道念。然後在三種清凈觀法當中,選修一種。如果這種無法獲得成就,就再選修另外一種。關鍵在於,成佛之心不能舍棄,隻要循序漸進,終究可以獲得成就。
“即名如來,出現於世”,以上就是啟發圓滿覺性最簡便的三種方法。假如眾生們能同時修行這三種方法,踏實地努力用功,就如同如來出世一樣,不久便可以成就大智慧瞭。
“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如將來末世的眾生,想要啟發覺性而無法成就,乃是由於他過去所造惡業深重的緣故,因此他應當勤於懺悔自己的過失,並且常充滿信心,寬恕自己和他人。先斷除憎恨、貪愛、嫉妒、諂媚、不正直的言行和念頭,而力求進步。
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是隨時願意給眾生提供快樂和幸福,悲是隨時願意救一切眾生離苦。所謂無緣,就是沒有任何親疏、愛憎之分,舉目皆親。慈悲的對象,包括親人,也包括冤傢;包括人類,也包括動物,涵括一切眾生。沒有哪個眾生是菩薩舍棄的,是菩薩不願施以援手的。菩薩對任何一個眾生,不敵視,不漠視,不忽視,大悲周遍,綿延不絕。
所謂同體,就是將眾生和自己視為一體。就像你的腳扭傷時,手自然會去撫摸以減輕疼痛,這種幫助是身體的自然反應,是不需要加以考慮的。而在疼痛沒有解決之前,這種幫助決不會半途而廢,也不會分別,手是施恩者而腳是受惠者,不會有什麼感恩與報恩的需求。
觀音菩薩之所以能“尋聲救苦”,之所以能“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正是因為擁有智慧,超越瞭二元對立,體證到生佛同體,消除瞭自我和眾生之間的對立和隔閡。這種幫助不需要任何條件為前提,不需要考量對方是惡是善,是敵是友,是否有利可圖等等。同時,這種慈悲是“三輪體空”的,不存在施者和受者之間的對立以及希求獲取所謂的功德。正如《金剛經》所說:“菩薩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因為無我,才能無住;因為無住,才能慈悲無限。
聖者和凡夫都深信因果,並以此警策自己。其區別在於,在聖者的世界裡,沒有二元對立,隻有一如光明。面對惡人惡行,凡夫會說:“你遲早會遭報應!”凡夫自身雖未施暴,但卻寄希望於因果法則完成施暴。而聖者會說:“你終將成佛!”因為聖者祝福天下蒼生,覺悟一切有情。
這是一個多維共存的有情世界。在共業所感的世界中,每個人還在感受著自己的別業。大眾面對同一個人、事、物,獲得的信息和感受千差萬別。世界隻是一面鏡子,我們所看到的影像都是自己內心世界的投射,我們的覺受來自於內心種子與外在因緣所起的現行。我們口中的是非善惡,好壞對錯,其實都是對自己內心世界的表述和考量。
每個人都是自己內心世界的國王,都擁有絕對的權力。是做暴君還是聖王,是把內心世界建成凈土或者地獄,每個人都有權力自主選擇。當我們對他人施以批判、攻擊和抱怨時,等於是在宣判他人有罪。我們期待惡有惡報時,則是施以詛咒和刑罰。我們判決罪人越多,我們的內心就越黑暗。
然而,這絕不是菩薩所期望得到的結果。菩薩“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一個菩薩道行者,我們不希望被宣判有罪,我們也不判眾生有罪。我們不希望遭受懲罰,我們也不希望懲罰他人。我們擁有慈悲和智慧,我們愛所有的眾生,祝福一切,覺醒一切,安樂一切。
六祖雲:“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當我們忘記瞭慈悲和智慧,我們的內心世界就會發生動亂,就會被貪欲、自卑、內疚、煩惱、嫉妒、嗔恨、憤怒所政變,失去權柄和掌控,內心世界就會演變成充滿瞭沖突和危機的戰場,處處不得安心。《壇經》雲:“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如果說煩惱和怨結是黑暗,智慧和慈悲就是明燈,所謂“千年暗室,一燈即破”。其實,黑暗原本就不存在,隻因為沒有明燈,所以才會黑暗。因為沒有智慧和慈悲,內心才會顛倒錯亂,產生沖突、矛盾和掙紮。我們要歡喜地接受自己和他人,我們當以大慈悲心智慧地赦免並祝福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人:心凈則國土凈,心平則天下平。於是風和日麗,鳥語花香,五谷豐登,風調雨順。
“三種凈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對這三種清凈觀法,隨便選擇一種來修行,假如沒有成就,再換另外一種方法。選擇最適合自己性向的方法來專心修行,逐漸就可以啟發大圓覺。
在傢居士與世間一般人的身份不同,與出傢僧的身份也不同。對於僧眾和專修的行者來說,應當以出世間的修行為主。而作為一個居傢菩薩行者,則應當處理好世出世間的關系。“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但須切記:順境中別忘瞭出離心,逆緣時別忘瞭菩提心,忙碌時別忘瞭清凈心!
而在世俗生活中,大圓覺智慧也是無處不在,作為一個圓覺行者,我們應該努力讓其成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
一、睡眠:行者晚間不應以貪戀心入睡,應觀想自己的臥室即是如來的壇城,心無散亂地安然入睡,修心髓法者要在明空無礙的覺性中入睡。
二、晨起:醒來時由如來的咒音將行者喚醒,行者從明覺中如魚躍出水面般躍起,睜眼即看到恩師、如來,獲得殊勝加持。
三、受用甘露:吃飯的時候,應祈請三寶三根本的加持,將食物凈化為妙甘露而享用,不應執著食物的色、香、味。應無分別而享用,把所食的營養供養體性佛。
四、行住坐臥:在傢居士在日常生活中,不論是吃飯、睡覺、刷牙、洗臉、走路,都可以隨時隨地地修行,隨時觀照自己的心。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除瞭時刻把握自己的心以外,實在沒有更重要的事。
五、瑜伽:在生活中,面對一切,時時觀修:十方諸佛,天地萬物,鬱鬱黃花,青青翠竹,一切都是恩師的顯現;緇門素眾,顯密二乘,蕓蕓眾生,情與無情,顯現的一切都是恩師。菩提路上,和我們相遇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生命中的恩師;解脫道中,在我們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成佛和覺醒的因緣。
所以,在傢居士完全可以處理好修行與傢庭、工作、生活的關系,進而把日常的每件事都當成修行的方便。若心與法相應,隨時隨地都在修行,讓生活成為我們修行的最佳載體。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這時,世尊為瞭重述一遍所說的法義,以偈頌的形式說道: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
懺悔無始業,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禪那明數門。
是名三凈觀,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懺,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圓覺菩薩你要知道,一切有緣修行眾生,
想要求學無上菩提,首先應當結期實修。
誠懇懺悔無始罪業,經過三七二十一天。
然後正念思維觀察,凡與修行無關境界,
不能貪著應當舍棄。奢摩他行心念極靜,
三摩缽提正念觀想,禪那明瞭心中念頭,
這就叫做三種凈觀。倘若有人勤奮修學,
可以稱為佛陀出世。根性遲鈍難成就者,
應當經常誠心懺悔,無量劫來一切罪業,
習氣障礙消滅以後,佛陀境界便會出現。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