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二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講記 作者: 智海法師2022-08-28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講記(二) 智海法師講述

  2007年11月28日下午·廬山東林寺凈土研究生班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各位同修:

  上午,我們講瞭菩薩戒的內涵。最重要的也就是把那種自私自利之心,要轉變成利益眾生的心。無始劫以來,我們就是因為自私自利,而造瞭很多很多的業。一旦因為自私自利而造瞭很多很多的業,那麼我們今天就必須要受這樣的結果。那麼這些結果,那是無限苦難的世界。一旦落在這個苦難的世界裡面,我們這個心倍受折磨,倍受煎熬。而這種心,在折磨和煎熬當中,要想發起利益別人的心很艱難。在受苦受難的時候,我們自己還能發起利益別人的心那很艱難。

  但是,假如我們能把惡的行為轉變瞭,往昔時候做瞭很多很多善業。而今天,金錢也好,他很富足;身體也好,他很健康;發心也好,他很智慧。在這些善業當中,他能容易生起一種行善利他的心。所以說要知道,為什麼要把它轉變成利益眾生的心。一切功德都從利益眾生當中來,一切的損傷都從利益自我來,自私自利當中來。一旦執著於自我,他會打開眾惡之門;一旦轉變為利益眾生,他會打開一切功德之門。最重要的就是把這種心態轉變過來。而這種也不是一句話,是要用實實在在的修法去轉變的。佛法就是這樣,有很多明瞭的道理給你揭示出來,你說深奧吧?他也挺深奧的;你說淺顯吧?他也很淺顯。關鍵是你能不能做到。這是我們所說的,隨時隨地要把自己處於一種正知的狀態中。要真真實實明瞭自己內心究竟是什麼樣的想法,然後想盡千方百計要把我們的心轉變過來。

  用什麼來轉變呢?用佛的方法。比如說,我們用戒律,他就是一種轉變的方法。這種心態也許開頭就要你生起來,你辦不到。但是如果說讓你從行為當中來生起這種心態,它就很好。就像那些演員一樣,一開始他不是一個和尚,但是一種角色的分配,讓他學和尚,要他演和尚。怎麼演?演就要學,要觀察。這和尚整天習慣於什麼動作?怎麼起床?怎麼上殿?怎麼敲木魚?怎麼修行?他就跟著裝。把掌合起來念阿彌陀佛,他還是阿彌陀佛。表面上你看他,是裝的。但是裝久瞭,你看他有點像瞭,有點像瞭。再裝得越來越久,咦?他就分不清他是假的還是真的,假的也要整成真的瞭!你看那些演員,演到後來都幾乎一個二個地跑去出傢瞭。為啥呢?假的演成真的瞭,他把自己感化瞭。

  我們今天也是這樣。開頭說,叫你做個真菩薩吧,你說我做不來。做不來沒有關系,你就從菩薩戒中去學。你知道這種好處,知道它的功德利益,但你不知道怎麼去做,從行為上裝嘛。裝久瞭,你那個心裡面的心態自然而然就有瞭。所以說,守持戒律它可以有一種非常神秘的力量,在行為中把你這種心態調動出來。比如說,你有好的心態,要落實在行為中;沒有好的心態,你用好的行為不斷地調動自心。慢慢的這種自心,它就形成習慣瞭。比如說,面對一個動物,哎呀!你以往的話,你如果沒有發心的話,就想這個動物這麼肥這麼好看,假如說殺來下酒的話,哎!還瞞能吃一頓。你看世間上的人他不守戒的話,就很自然地聯想到這種東西。這種過程中他的想法隨時隨地成長的是什麼?貪心。喜歡那種美味的心,喜歡貪心。但是如果守戒的話,你守戒瞭,你不能殺生。他的口水吞瞭一口又一口,吞瞭一口又一口,不能殺。為什麼不能殺呢?哎!眾生與我們是一樣的生命,要尊重他呀!殺瞭之後自己有無量無邊的果報的。今天不覺得,以後他就會覺得。

  他的心不斷地在交戰,人天交戰的過程當中。你守每一條戒的時候,難免他就會發生這種情形,人天交戰。這種交戰痛不痛苦呢?有的時候非常痛苦。為啥呢?它違反瞭自己的習慣而行。眾生有這種業力,習慣瞭會起一種煩惱、執著,然後起一種錯誤。但是你今天在守戒的過程中,硬要活生生地把那種不好的習慣轉變過來,轉一次就轉變一次,轉二次就轉變二次。而這種心態,要想很多方法和理由來說服自己。在說服自己守戒的過程當中,就在這種說服自己守戒的過程當中它熏習到瞭。那種守戒的心從無到有,然後從小到大,從非常薄弱,一步一步走向堅強。

  開始我們出傢,還是那樣。這出傢的戒有點艱難,但是慢慢地做久瞭,在做和尚的過程當中很舒服。開頭還有點艱難,慢慢地做久瞭,越來越歡喜,越來越自在。所以說,這種戒呀,就在這種過程當中。有好的心態落實在行為上,沒有好的心態就從行為當中來熏習。把這種內在的一種心態和這種行為的一種重要性認識以後,就反反復復地以心態來促進這種行為;以這種行為,菩薩戒種種行為,來促進自己救度眾生的菩提願心。它就很舒服。這樣子由無到有,由小到大的一種熏習以後,那就轉變瞭。

  所以說,轉變成到我們自己很精進不放逸的時候,哎!那種戒波羅密就出現瞭。就能夠把自心從煩惱轉化成清凈,從自利轉化成利他,從染污轉為清凈,從放逸轉到精進。那是可以轉化過來,那是戒波羅密。什麼叫波羅密呢?就是到彼岸。通過這些種種的戒律,它可以把我們心放在我們自己所希望的那種心態上,那叫到彼岸。在這種過程當中,戒呢,別別解脫。你在守每一條戒的時候,它就能夠對治你這種犯戒的煩惱,讓你這種犯戒的煩惱一點一點地強行壓制,一點一點地做到在自己心裡面沒有什麼影響。開頭,都還是搬石壓草一樣,覺得很艱難。但是慢慢地你就發現不用搬石頭瞭,這顆草呢?那個煩惱的草呢?自然而然地它就偃旗息鼓瞭。它能夠當下就能讓你這種煩惱行為一點一點熄滅,一點一點對治。所以說戒這種行為,真的是非常殊勝。關鍵是一天24小時,一年360天,你就要把這種學習的心態提得非常足夠,提得非常非常飽滿,隨時隨地在正確的心態中熏習。所以說這樣它就不一樣瞭。

  有這種內涵,它的戒在名義上,它就給我們所說可以轉變行為,叫做轉為。又可以從無到有的把這種清凈心、菩提心、利他心形成一種習慣。所以,它又叫習慣。開頭在對這種戒我們很生疏,很沒有感情,沒有認識到。但是你在具體的守戒的過程中,你發現它的好處一點一點地湧出來,無盡的功德之海它不斷地湧出來。於是我們內心裡面開始對它的一種態度,最初我們是很抵制的:“哎呀!這個戒麻煩太多。”到最後我們認識到它的好處後,歡喜,“哎呀,這麼多的戒真是很好的保護。”為啥呢?因為你從現實生活過程當中,已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它能夠開啟一切善門,能夠開啟一切功德之門。在行為上,你已經做出去瞭,付出去瞭。那怕你是裝的,內心裡面沒有真正的想到要虔虔兢兢完全付出這樣去做。但是你在裝的過程中,都有功德,都有進步。不一定說要等到你成佛,才能顯現那種好處。裝一分就有一分的好處,裝二分就有二分的好處,你裝到十分,哎!那種十分的好處它也就顯現瞭。關鍵是去行,你在行為當中來成就這種心態。於是我們自己內心的那種現境,它也就可以出現。

  所以說這種名,往往是因為在修行戒律的時候相應的一種心態,它來命名。當你形成習慣以後,我們這種戒體,它就逐漸在內心裡面,越來越肥壯,越來越有力。所以說,在《大智度論》上所說的那些轉變行為、習慣乃至前進等等這些名,往往是從我們修行心態當中來命名的。在《雜阿毗曇心論》當中,它把這種戒翻譯成修習。什麼叫修習?就是不斷地修習自己的行為,不斷地習慣於這一正確的行為。把我們平時那種不如理不如法的行為,拿戒律當作一面鏡子,時時刻刻地對照自己。在軍隊上,我到他們軍營裡面,看他們有一種整容鏡。什麼叫整容鏡呢?它在那兒貼一面鏡子,然後每一個當兵的出來,都要照一照,看看領合適沒有,看看衣服穿周正沒有,帽子帶好沒有,都要自我檢查。我們今天說的內觀,就好像這面鏡子,是無形的。鏡子在那呢?鏡子就是戒律。你把戒律學來背會,一條一條在內心裡面非常熟練。熟練瞭以後,你整天24小時用戒律來檢查自己,對比自己。就像整容鏡一樣,讓你能夠發生反省,讓你能夠發生對比。這樣形成習慣以後,你做任何事情都會拿戒律來對比自己,戒律裡面有沒有這個行為,該不該做。一對比:“哦,戒律裡面沒有,不行,這樣事情不能做。”規定你不可以做,於是我們就不做。養成一種習慣瞭,這種時候,對於戒,在我們心裡面就生根瞭。

  我們現在的眾生的心,就是不願這麼麻煩,“哎呀,念佛真是麻煩。”一天24個小時要把這個念頭提起來。你不願意,你不歡喜,於是你的心沒有標準。那有什麼標準嘛。心在那裡嘛?心本無生因境有,就是你自己要制造一個環境,心如是思惟的時候,就有如是影像顯現。你看你在思惟諸佛的時候,諸佛的影像就顯現瞭,於是佛就在我自己的心裡面。那個自心,那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議的。你想什麼,什麼影像就會出現。對不?而這種影像,對你起心動念它有很多影響,很多轉變。經常想佛的人,那個心就是佛心,他的面貌你看起來也像佛的面貌。

  有的居士說:“師父,我怎麼看出傢的師父一個一個都長得慈眉善目呢?”不一定他都是慈眉善目的,他剛出傢的時候你看:“哦咦,好厲害,他長得很恐懼。”但是經過一段時候,經過二三年以後,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你再看他,哎喲!相貌變瞭。咋變呢?裝出來的,修出來的,轉變過來的,想出來的。對不對?做一個出傢人,開頭你雖然說不慈眉善目,但是一看到那些居士:“哎呀,阿彌陀佛!”他就要裝一裝。當你一裝的時間,這些笑臉就必須呈現出來,裝到最後你自己不知道是不是在裝,自然而然地就顯現出來,於是你就變得慈眉善目。由不自覺到自覺。對不對?所以說你做還是很重要的。不斷地在行為中練習很重要。有的居士說:“師父,我念佛怎麼妄想越來越多?”你不要去管那些妄想,負面的影響你繞開它走,不管它,不將就它,它就對你沒有什麼影響。如果你老是去將就它,它一出現瞭你就和它打架,一出現瞭你就緊緊抓住它,在這種負面的鬥爭過程當中,往往不太具足。我繞開它走,把這些應該建立的迅速建立起來,把這些功德法建立起來以後,你發現它不自覺地就沒有瞭。最主要的,是把我們應該做的積極修行起來。

  念佛的過程你不念佛,順著自己的妄想,糟糕!那個妄想就越來越多。他說:“師父,這個妄想怎麼對付呢?”你不要去將就它,你不要去想它,不要去增長它。對不對?不理它,繞著它走,你把這個心完完全全用到念佛上。你發現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發現越念你的心就越集中。當你集中起來,你再找妄想,妄想跑到那裡去瞭?爪哇國去瞭。很自然妄想就沒有瞭。妄想沒有根呀,來無影,去無蹤,你非得要找一個妄想在什麼地方那怎麼能找得到。要善用其心,妄想自然沒有。這守戒也是這樣,善修其行,這行為就在我們身口意三業中生根瞭。當它生根瞭以後,這個戒法就在自己心裡面落下種子瞭。這個種子從一點演化為一片,由一片演化為全部,它就不一樣瞭。

  所以說這一些,就是由這種內涵而得到的這種名、概念。這個概念不是有這個概念而再去說,而是說由你自心做到這種程度,它這種概念才能出現。那概念是諸佛從自己修行過程當中,給你顯現這種過程。然後也讓你們能夠按照這種去修行,把這種概念所要求的也能體會到,也能顯現。“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果說你不去做,它就很難出現。但在傳統上,我們把這種戒律也翻為清涼,這每一條戒都能對治煩惱。所以說你不煩惱,它就清涼。你能有對治煩惱的功用,它就得名清涼,讓你沒有煩惱。

  那麼,我們說戒與律可嚴格地分辨起來。戒是戒,律是律。戒,是偏重於自我的一種對治。就把這種戒落實在自己身口意三業,自己來對治,把那些錯誤的東西改正過來。律,更多是偏重在怎麼樣在大眾過程當中來運用。戒,是要我們自己禁止自己不應該做的行為,那叫戒。律,是要把我們自己應該做的能夠奉行起來。所以說,這種戒是針對於個人的一種操守,律是針對於團體的一種活動。它各有各的偏重。但是,今天我們戒與律合在一塊瞭。戒律,戒律,從嚴格地說它的這種意義,如果說團體上對個人要求很嚴格很規范,個體持戒修行也很具足。你比如說,在東林寺裡面大眾都是修行的,一個人不修行,哎呀!那就羞愧死瞭。對不對?常住上大眾水平都很高,大傢都很自覺,而你不自覺那就很顯眼,你自己也覺得不舒服。於是,你在這種環境當中,你能夠很好地去修行。假如你處在一個不怎麼要求的,非常放縱放逸的環境裡面、團體裡面,一個人想修行也很艱難。為啥呢?你稍為拿一個念珠念佛瞭,其它的人就會用這種眼光看你瞭,“假修行,老修行,裝樣子!”而我們的心開頭還以為:“你這個人怎麼這樣說話!”然後你遇到這個也這樣,那個也這樣,你的心就會猶豫瞭:“我是不是不用裝修行瞭?他們都不這樣我為什麼要這樣?”所以說讓自己怎麼樣,心開始退步。

  所以說,你要選擇一個好的環境,好的團體來說的話,對於自己修行守戒那是非常有好處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跟著這些好的修行環境,好的修行大德,那就一種好的榜樣。很自然地,你就進入這種修行氛圍瞭。所以說這是戒和律,它的一種分別。

  但是戒律,我們今天的菩薩戒,是菩薩的一種戒律,它和我們一般凡夫所守的一種規矩那是不一樣的。每個環境當中,每個團體當中,它也有規矩的是嘛。這個集團有這個集團的紀律,那個集團有那個集團的利益。一般世間上的團體它也是這樣。但是人傢是為什麼?他是為掙錢。他不是為別的,所以他的目標就不同,他是為瞭利益而糾集在一起的。對不對?還有世間上為名,為名義糾集在一起,為販賣毒藥糾集在一起,各種目標糾集起來的團體不一樣,它相應的行為規范那就有天淵之別。所以說,菩薩戒它和那些凡夫的戒律不同,與聲聞緣覺不同。它的關鍵,就是為自利利他而糾集起來的大乘僧團;它的目標,是為瞭自利利他;它的目標,是為瞭開啟智慧,對治煩惱,出生死流,以達涅磐之法流。它的目標不一樣。所以說,我們在認識這種內在菩薩戒的目標之後,你就知道它的區分重在發心。而這種發心,在後面我們會詳細地講到。這是戒的名義。

  (二)戒法、戒體、戒行、戒相

  那麼,這種戒,我們在過程當中也會體會到。出傢人有一個受戒的過程,在傢人要想學戒,要想得戒,他也是要有一個受戒的過程。就是要把這種戒接納在自己身口意范圍之內,要領納進內心。怎麼領納呢?我們在受戒的時候,師父給你教規矩,教威儀,讓你非得要這樣做,你就照著學。整個受戒過程教你多少,就是教你這些東西。但這些東西,它就是細節,生活的細節。比如說,我這個海青怎麼樣穿,我這袈裟怎麼搭,然後甚至連上茅房,大小便都要教你。還有,吃飯也要教你心存五觀,穿衣教你要具足慚愧,舉足動步要要求你行為如法,待人接物要求你把這種慈悲心要念念刻刻培養起來。我們在受戒的時候就有一個強烈的感觸。什麼感觸呢?好像我們活瞭一二十年,原來我們連走路都不會,連穿衣都不會,連吃飯你也不會。你相不相信?真的就是那樣。活瞭一輩子人,如果不受戒的話,你連走路也不會走,吃飯你也不會吃飯,連大小便,吃喝拉撒你都不會。這事件怪瞭,我都活瞭一二十年瞭,你說連這些都不會?真的,你就不會。

  為啥呢?你以前那些心態都是錯的。那種錯誤的心態,你越活,活到地獄裡去瞭;這樣活,活到畜生道裡去瞭;這樣活,活到輪回道裡去瞭。你說你會不會呢?當然就不會囉!所以說,那個師父教你的時候,戒堂裡的師父教你的時候往往就是這些生活細節。比如說,你看人。眼睛不要這樣兇神惡煞,那要慈悲一點嘛。對不對?教你行為處事,就是一個一個細節教你。然後,你要是學不會的話,那要挨香板的哦!我們受戒那個大殿裡,那個師父是很嚴格的。大師父拿著長香板,雖然說冬天你穿得厚,那背上打得噼呀潑,這樣的聲音。那個強行地讓你在行為中去學習,學習那些威儀。當你把那個威儀學會瞭,在一個月之中,兢兢戰戰生怕挨打。然後,一個月過來你發現,自己有收獲沒有呀?有收獲。有轉變沒有呀?有轉變。原來不會的,會瞭;原來所做的那些錯誤的,自己可以改正瞭。這是一個方面,通過這一個月的行為轉變,讓你領會到出傢人的行為該怎麼做。

  第二個,就是給你講解。今天你受具足戒瞭,那麼內在主要的就是出離心。我們出離世俗的傢,這僅僅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我們身心世界還有一個傢,執著的傢,“我”這個傢。你緊緊地圈束在自我執著的一個范圍之內,你因為自我的觀念造瞭多少罪。一切生死,一切煩惱都是從這個地方生起來的。於是,教授和尚呀,戒和尚呀,整天要你發出離心。出離什麼?出離錯誤,出離痛苦的深淵,出離那些痛苦的觀念。就整天教你這個。你要把錯誤的觀念一出離瞭,錯誤的行為那就可以得出離。然後,你內心知道這種出離心的重要瞭以後,那就背,牢牢地記在自己心裡面。要把師父所講的這些牢牢地記在心裡,而且要把這些在實際生活當中去思惟。當你聽瞭以後,你說在你心裡有沒有種子呀?有種子瞭。它對你有影響的話,你聽懂瞭。你知道這種煩惱,這種自我的執著這麼厲害。你心裡面發出種子瞭,要知道對治它,扭轉它,在現實的生活過程當中方方面面去認知它,對不對?

  早上鐘一打響瞭,說是要上殿瞭。但是你就是不想挪窩。為啥呢?冬天這個被窩太溫暖瞭。你躺在被窩是不想動,再睡一分種再睡二分鐘。哎!這個是不是那種執著?是那種執著。是不是一種放逸?是一種放逸。需要你認識到它,然後要改變它,一聽到鐘響立馬就要跳起來,那不一樣。就是要把這種出離心,給你放在現實生活過程中,讓你知道出離那些行為,讓你知道出離那些心態。當天天都在鍛煉這樣的時候,你心態裡的那顆心念的種子就變得非常非常堅固,它就在你心念裡面種下瞭非常堅固的戒體。什麼是戒體?就是這種戒有一種本體。本體是什麼?就是這種出離心。把這種出離心熏習到非常堅固,你就得到戒體瞭。把這種出離心,熏習到現實生活過程中,知道怎麼樣去生起它,知道把那些錯誤的行為怎麼樣去對治它。在一個月的過程中,或是更長的時間中,你在老師的教導下怎麼樣去生起這種善根,怎麼樣去對治這種煩惱。你養成一個強烈的熏習習慣,受戒的那個過程,那就是強化地熏習哦!

  就像軍訓一樣。通過一個月強化訓練,把你那些走路呀,生活呀,疊被蓋呀,全部給你強化一遍。當你得到這種強化以後,它就不一樣瞭。我們打念佛七是不是一種強化?也是強化。平時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散亂地念兩句,那是表演,那是給別人看的。今天讓你關起門來,一句阿彌陀佛不離口,一句阿彌陀佛不離心,一句阿彌陀佛不離耳朵,都攝六根,凈念相續,那是一種強化。而聲音從早到晚,都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念阿彌陀佛非常具有穿透能力。從耳朵裡面穿進去,在內心裡面明明白白、虔虔誠誠、恭恭敬敬。一句阿彌陀佛,念頭一天,念二天,念三天,你發現自己耳朵裡面盡是阿彌陀佛的名號,熏習到位瞭。當你熏習到位瞭以後,你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在你耳朵裡面沒有停息。就是你嘴巴停下來以後,你還能聽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種念聲。為啥呢?心有一種習慣性。當你在一種行為當中把心調順瞭,調習慣瞭。給你打一個比方,比方那牛,圍著那個木樁轉,你拿著一個鞭子,不斷地收拾它,“快跑!快跑!”它跑習慣瞭,就是沒人打他,它還在跑,滴滴嘟嘟還在跑。為啥呢?習慣瞭。

  念佛也是這樣。當你通過念佛法門把那個心調順過來以後,這個心就按照這種軌道不斷地去念,不斷地去熏習。養成習慣瞭,自然不自然地的他都在那種念心過程中。就是你聲音上已經停下來瞭,但是心還沒有停下來;就是你睡覺睡下去瞭,你還是覺得耳朵裡面都是阿彌陀佛的聲音。是不是這樣?你要說,那種道理呢?其實很淺顯。比如說,八幾年我乘火車從陜西乘到四川。哦咦!那個火車要做幾天。因為堵,它要耽擱好多時間。那時候火車不像現在這樣平穩,“咣當,哄哄哄哄。”你覺得你坐在那個上面就那個“哄哄哄哄”,這個聲音。到成都你晚上睡覺還是那種“哄哄哄哄”的聲音。養成習慣瞭,聽習慣瞭。對不對?今天我們也像坐火車一樣,念佛學戒也像坐火車一樣。它不就在“哄哄哄哄”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當你習慣瞭以後,南無阿彌陀佛一直響在自己的腦海裡面,那是自我成就的,自心所成就的。

  那個戒律也是這樣。當你不斷地對自我說:“這樣不能做,這樣做;那樣不能做,那樣做。”念念刻刻你都有這樣的行為選擇的時候,養成習慣瞭。那行為處事的每一個細節,你的正知正念正選擇,你會發生。這八正道會發生在你當下的心念過程當中,你知道該選擇那一樣,該做那一樣,隨時隨地你知道自己在什麼樣的環境裡面。學佛修行隨時都在十字路口。對不對?這個事物總有兩面性,一個可做一個不可做,隨時都在這個十字路口當中。但是隨時我們都能發生一種正知,明明知道自己在十字路口,而且有一種正念,知道自己該選擇那樣。這種就是智慧。這種明確的,叫慧,不叫智。什麼叫慧呢?就是如理的去選擇。你能夠如理如法地去選擇,按照戒律,這樣養成習慣瞭,這樣的行為隨時隨地都會問你自己這樣正不正確。就這一念心態,就這一念警惕性,非常重要,對於修行人來說那是非常非常重要。當你通過一個月地這樣熏習,或更久時間地熏習,你的內心裡面就養成瞭一種習慣。那個戒體,那個警惕性,防止自己漏落到錯誤的過程當中,這種警惕性你隨時都能提起,那就是戒體。自覺不自覺地,那怕你睡著瞭,你要幹一個什麼事情,它都會提醒自己:“哎!這樣不應該哦!”立馬能夠剎車。就養成這種習慣。我經常所說,像他們打拳一樣,養成習慣後他不用想的,你這個拳頭怎麼來他就怎麼打,這是自然的。又比如說那個司機學開車,緊急情況那個思想根本來不及反映,但是他的腳已經把剎車踩下去瞭。他這一種自然的行為,也許你心念還跟不上他呢,他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瞭。我們今天守戒也是這樣。你睡著瞭,也許你的心也跟著睡著瞭,沒有分別。但是當某一種事情出現以後,它自然會產生相應的行為。拿我們今天而說,就是任運而行,就是不加工用行,自然而然地會產生一種相宜的行為,適應的行為。就是要把我們生活變成這樣一種。好瞭!你這種戒就形成瞭,你這種戒體我們就得到瞭。

  當你得到瞭以後,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根據戒體本體已經得到瞭,我們平時講的這種戒體講得很玄妙,很深奧。什麼叫戒體?就是你得到這種本體瞭。這種本體在那裡?我們平時所說的色法呀,無色法呀,相似色法呀,我們今天不講這些。講什麼?講就是你發心,就是戒。以心為本體,你發願它就是戒體。當你念念把這種防非止惡的心念能夠非常強化的時候,這種戒體它就能變得什麼非常強壯,非常肥碩有力。在現實生活過程當中,你就有能力不讓自己去犯這種錯誤。就是這種念頭,要熏習,要提升它,要強化它。今天你就在受戒的過程來強化。受菩薩戒,居士受菩薩戒裡面,教你規矩也好,給你講菩提心也好,怎麼修行也好,就是強化你這顆心,等你把這個心強化起來,要做到自然而然的,自己就在這種過程當中。通過受戒的這種過程,你把心念能夠非常明確地強化起來,那就可以瞭。

  但回去以後還要不斷學習。戒體形相,法體形相。通過這種戒體,我們來認識這種戒法,在行為過程當中來認識這種戒法,認識這種戒相。那些該做那麼不該做,開頭示范,你把它學會,然後落實到自己行為過程當中。當你越能夠按照自己得到的戒體好好地去修學的時候,它就由抽象變為具體,由理論變為現實,由微弱變得非常強壯。在守戒的過程當中,你就在增長它;在犯戒的過程,你就在損傷它。對不對?越損傷它就越弱小。所以說你不能違反它,你要違反瞭就把戒體損傷瞭。你能夠如理如法的持戒,在每一個持戒過程中,你就是給它添肥施料、施營養,就能夠成就它。它就能夠越長越肥,越長越有能力。這循順於戒、歡喜於戒,這你就是成長它,增長它。當你練成習慣瞭,這戒體就越來越肥壯,越來越有力,修行越來越快速。

  有戒的人與沒戒的人修行是不一樣的。為什麼不一樣呢?有一個道理,比如說我們在得戒體的時候。它是什麼?戒有二個特質。那二個特質呢?第一個方面,就是它的本體是遍蓋一切法。就是你這種心念一旦生起來以後,體蓋萬法,並不是局限在很少的一個對象上。比如說殺生吧,不殺生,我們很多眾生他就是說不殺生,“我不殺跟我好的人,跟我不好的人我就要殺。我不殺我傢的雞貓,別人傢的雞貓我就要殺。”對不起,這不是戒。戒這是什麼?認識到殺生的一種過患以後,所有的生命我都不殺他。為啥呢?你殺生呀,把別人的生命剝奪瞭,這是一個不善的行為,這是損傷別人,把別人所擁有的生命給剝奪瞭。而你這種行為它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的後患,就是你不尊重生命的同時,你的生命也得不到尊重。你把別人的生命剝奪的同時,它就會讓你短命生病,然後墮落於地獄、餓鬼、畜生。你再受生為人的時候,你也不健康,身體也是多病瘦弱,整天吃藥,整天害病,得不到人傢的一種尊重,常常有嗔恨心,人傢也嗔恨你,你也嗔恨人傢。分明是生活在一種非常惡劣的環境過程當中。你認識到這種因果以後,你會知道殺生是不好的。你不會說:“跟我好的眾生我不殺他,跟我不好的眾生我要殺他。”所以說,你這種心念一旦發生起來以後,那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眾生你都不損傷他,體蓋法界。這一念願心充斥法界,對人人都是這樣。你看看就是這一種,體蓋法界。你就要把願心充斥到這麼廣闊的一種氛圍當中,如果沒有充斥到這一廣闊的一種氛圍當中,那就很艱難。所以說這種願心要發得大,如果沒有發大的話,那就不行。這是第一個特質。

  第二個特質是什麼?是要期誓受。它是有時間的。比如說,比丘、比丘尼戒是盡形壽。我們受菩薩戒盡未來際,從現在發心,一直到盡未來際,念念不間斷。隨時隨地就要把我們這種心提起來,要能夠到盡未來際都不把這種心念改變。比如說,今天我歡喜我就來受戒,我不歡喜我就不做瞭。那行不行呀?那不行。所以說,你把這兩種特質一領會瞭以後,你會發現它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怎麼樣會功德無量無邊呢?主要是因為你發心利益一個眾生,它有利益一個眾生的功德。而我們今天發心守持戒律,一切戒律我們都守,而每一條戒律都是通於一切法界的,所有眾生我都不損傷他。眾生有多少?無量無邊。你發心利益一個眾生,有利益一個眾生的功德;你發心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這種功德有多少?那就是無量無邊啦!所以說心量無際,願心無際;願心無盡,功德無盡。這是從自心上來說的,發願發得大。

  第二個,是從守戒的環境。你利益眾生,利益一個有一個功德,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就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你看你發瞭心以後,而且是從現在一直到盡未來際,這個心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是這樣要求的。於是,它的功德都會念念都有增長。一旦你得到戒體,一旦你學習戒法、戒相,落實到戒行,那怕你睡覺瞭這個戒體都在增長,這功德都在增長。所以說你認識到以後,這兩種特質,你能夠把它發揮出來。一個是體蓋法界,二一個是要期誓受,有一定的期限。而且把自己的願心、誓願之心加進去。自己發瞭願瞭,就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耳光,自己把自己的道心退失哦!它和自己願心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把這種廣大的利益眾生行為與自己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而且盡未來際不改變,念念相繼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說心念無際,你念念都這樣發心,念念都成就這樣的功德,而且這樣的功德是通於一切法界的,而這法界無有限量,功德就無有限量。所以說,你由此而發心的修行就是無量無邊的,每一念的功德也是無量無邊的。上午說,這種大乘發心很重要,你利益一個眾生有利益一個眾生的功德,你念念之間利益無量無窮盡的眾生,那有利益無量無邊眾生的功德。當你念念都能匯入於眾生大海的時候,這種自我就會不期然的分解,分化瓦解。

  緊緊地抱住自我,你的天地就僅僅這麼一點點而已。而今天我們念佛也好,學戒也好,我把這自我消化瞭。消化到那裡去呀?消化到無量無邊的眾生身上。心心念念都去利益眾生,於是你的心裡面裝的隻有眾生沒有自我。它把自我化掉瞭,這個是修行當中的一個訣竅。你死死抓住這個自我,這種自我對我們的障礙是很大的。三界不出,跟這種我執那是有根本的聯系。隻有這種我執,你跳不出三界去,欲界、色界、無色界你跳不出去。一旦跳不出三界,就在生死輪回當中。在六道的生死輪回當中,生瞭又死死瞭又生。我們今天為什麼念佛呀?也就是要超脫這種生死,讓所有的眾生都超脫這種生死。為什麼叫你念佛要發菩提心呢?就是在利益眾生過程當中,全身心的利益眾生過程當中,很善巧地就把這種我分化瓦解。沒有我瞭,一旦沒有我,三界的根本原因就沒有瞭,以後你能不再輪回,你能夠跳出三界沒有約束瞭。你看看,心底無私天下寬。你心底沒有自我的觀念瞭,這整個心空就變得寬廣起來瞭。我們今天學戒的時候,心心念念都是戒,沒有別樣。除瞭戒法而外,沒有其餘的念頭。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當你相應瞭你發覺,它從當下就把你這種生死根本給你抽掉瞭。那種自我的一種執著當下給你抽掉瞭。你能夠念念這樣做的話,那種戒行它就能顯發起來。

  所以,這是從戒法、戒行、戒體、戒相給我們所說的。那就是在這種受戒過程當中,它能把我們這種持戒的心,得夠提到像弓弦拉得非常滿一樣,它的力量非常具足,隨時隨地像待發的弓箭一樣。箭在弦上,隨時隨地都可以對治我們那些冒出來的違反戒律的念頭。在戒行當中,在受戒的這種行為過程當中,來熏習這種無我,對治那種違反。那菩薩在這種學戒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利益眾生。沒有智慧是利益不瞭眾生的,一定要能夠把這種智慧修學起來。智慧是什麼?就是你在修六度萬行的時候,它要達到三輪體空。說無人無我,無有能做的我,沒有所利益的眾生,中間也沒有利益的法。認識到這一些,自己心心念念它就不執著瞭。換一句通俗的話說:“見瞭就做,做瞭就放下,放下瞭你就自在瞭。”你不要老是在那兒,我今天我又利益瞭一些眾生,你看今天我又做瞭一些什麼,明天我又做瞭一些什麼,分明還是在熏習那種人我對待。

  人人為我,我為眾生。眾生即是我,我即是眾生。當你真正做起來的時候,有這種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把我自己混同在眾生之當中,混融於眾生之當中。斷煩惱,那就是利益眾生,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斷煩惱,一切眾生都是為磨勵我的道心而來的。不要以為那個受戒,“你不要欺負我哦,欺負我,我要起嗔恨心的哦,發嗔恨心我就要犯戒。”他要求人傢不要引誘他犯戒,要求人傢不欺負他。說你今天發不發心?“發心我是願意,利益眾生我是願意,你叫我當知事給大傢服務也可以,但是不要拿氣給我受,不要讓那些違緣出現,要讓我清清凈凈地發心。”你說可不可能?不太可能。一個發心利益眾生的人,他希望眾生永遠不要招惹他。所以,有的人念地藏經,念念念的他說:“師父那個怪瞭,念地藏經那個鬼來瞭。”我說來就來嘛,好事情,那不是你念來的嗎?你時時刻刻要學地藏王菩薩,眾生來瞭你又搞個葉公好龍。你說你這個是不是虛偽呀?那就是虛偽。來就來嘛,你不發心我還不找你呢!今天你發心瞭我來找你瞭,你不救度,“你出去,我害怕你。走!”把別人趕走。那個眾生是你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嗎?我想,如果是你的話,人傢對你呼之即來:“過來!”你就來,來瞭說:“什麼事?”“沒事。走!”那就走。你高興嗎?我想你也不高興。所以你把人傢招來瞭,你就幹實際的事情。你明明你說要利益我,你又不利益我,你把我趕走,你這算什麼回事,逗著我玩嗎?那些沒有斷煩惱的眾生那就更嗔恨瞭,一嗔恨那你就糟糕瞭。就像你請很多客人來,請客人來是要留一個好印象。但是你又不搞好服務,得罪瞭大傢瞭,你不請還好,一請還有很多煩惱。對不對?

  今天,我們發瞭菩提心的很多人就是幹這種事情。“我要利益眾生呀,我要發大菩提心呀!”周圍的眾生來找他:“師兄你能不能幫我什麼?”“哎呀,我現在要修行呀,沒有空!”就是這樣。我們今天就陷在這樣一種不相應的煩惱過程當中,我們今天有這種人我對待也不行。這兩天我在天津講也好在大連講也好,我就給大傢奉獻這樣一個方法:不要把眾生當成是眾生,眾生是佛呀。你觀察眾生的角度轉變以後,你整個心態就會改變,你周圍的這些眾生是誰?是佛。佛幹什麼的?是度化我來的。你不要以為一個法師坐在座上,我今天來度你們,我給你講什麼叫苦集滅道,這才是度你。不一定。往往諸佛說法是在無言說法。什麼叫無言說法?就在你身邊,在你周圍。給你下瞭很多套。下套你懂嗎?諸佛變成一個美女,給你下套,你要是一歡喜,一執著,一上當。哎喲!你看你還修行呢?哎,下套,不要上當哦!變一個美女來瞭你上不上當,你一上當,諸佛就笑話你瞭。你看,你就墮落瞭嘛。變成一個帥哥你上不上當?也許就要上當。“哦約,這個男的好莊嚴。”一上當瞭,諸佛一看你還學佛呢?諸佛菩薩常幹這種事,他就變成帥哥變成美女,常幹這種事。來看看你上不上當。他還變成什麼?變成乞丐。他本來非常有能力的,變成乞丐,“可憐可憐我吧!”“你滾開!”他一看,你還學佛呢,算瞭算瞭,走瞭。諸佛經常就是這樣的,你以為經常給你講經說法就是度化你?所有的眾生都是諸佛變化來度化你的。你學瞭菩薩戒以後,你面對貧窮的你該怎麼辦,面對犯戒瞭,你該有怎麼樣的正確心態。就要強調自己身口意三業要有正確的心態,不要鉆進諸佛菩薩給你下的套子裡面。

  我們就在講,是真修行人不見他人過,他非我不非,我非即是濁。當我們心去分辨這世間上這些東西的時候,你把他當作是一種眾生相來看待的時候,染污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內心。能見、所見是一體,你所見到的恰恰反映出你的心是骯臟的。隨其心凈,則國土凈。你見到國土凈瞭,恰恰反映出來你的心是清凈的。對不對?

  所以說持戒也好修行也好,你看看我們的心。如果你有太多的人我分別,太多的執著,今天我又度眾生瞭,明天我又度眾生瞭。你不是學菩薩戒,那裡是學菩薩戒呢?學菩薩戒念念之間消化自我的煩惱,消化人我的對待,沒有人我的對待。整天吃飯,沒有咬住一顆米;整天修行,而行無行行。大做夢中佛事,醒過來啥也沒有。有這種覺醒的時候,他有這種智慧的安立,見瞭就做,做瞭就放下,那時候差不多你與學習菩薩戒能夠相應。如果不然的話,我們一般守戒的人,“哎呀,我守戒他們不守戒。”內心裡面開頭他還這樣跟人傢為人處事,慢慢地他就執起來瞭,“哦!就這樣呀,幹嗎?”他在自己持戒的過程中,看到人傢不持戒,他把那種貢高我慢增長起來瞭。你說他在守戒嗎?沒守戒。表面在守戒,實際沒有守戒。不能夠增長這種貢高我慢。你在持戒的過程當中,不能夠增長貢高我慢,不要看眾生的過失。一切戒都是自心之戒,把自己的煩惱要對治。不要把那種人我對待分別搞得那麼明顯,念念刻刻都要回歸到自心上來。所以說,要把這一切完全都要落實到行為的一種細化過程當中去,這就是菩薩戒。這種行為的細化過程當中,潛藏埋伏瞭許多深奧的道理、玄機在裡面。有的時候你做瞭就能得到,沒有做它永遠也不能得到。你照這樣的學瞭,它就能得到;沒有照這樣的學,你就不能得到。

  (三)戒的制定

  所以說,菩薩戒是怎麼制定的呢?就是諸佛給你制定詳細的、明細的行為規范。這個行為規范你做瞭,就像打拳一樣,套路已教給你,你就按這樣的套路一打,哎,內功就在增長。你照著這樣的戒律行持,你內心就在變化。那非常舒服。所以諸佛正是這樣去給我們制定菩薩戒,你按這種行為去做的話那就非常好。如果不然的話,學瞭一輩子如何下手不知道。戒,就教你如何下手。所以說,我們在制戒的過程中為什麼要制定?因為眾生心無依止。它要給你一種依止法,心無皈依給你一種皈依法,讓你的心能夠安住在這種法上,讓這一戒法成為自己的心。依戒為心,依法為心,依佛為心。

  我們內心裡面思惟佛,思惟法,思惟戒。把那些世俗的世間五欲趕出我們內心去,把那種人我對待趕出自心去,把那種貢高我慢和種種煩惱趕出自心去,把那種自私自利徹底轉化過來。這個心就是這樣,本來無形無相,也無所謂心。但是你一旦思惟什麼,執著什麼,它就映現出什麼樣的狀態。所以你的心在那裡呀?以前人傢有這種他心通的,他就試驗,我有他心通,“那你看看,我的心在那裡?”“哦,你的心在房子尖尖上。”哦,你看到瞭。再一看,“我的心跑到那裡去瞭?”“你的心跑到街上百貨市場上去瞭。”哦,你能看到。你看,本來無形無相的心為什麼有形有相呢?就因為你有所思惟,有所思惟別人就能抓得到,就能看得到。

  你把心安住在無我當中,安住在清凈無我當中。哎,他一看,他不知道心到那裡去瞭。為啥呢?超出世間上的相狀瞭。無形無相,沒有執著,他找不到瞭,他有他心通也找不到。所以說我們今天看到這種心,通常所說你有這種心,你有那種心,其實一切都可以沒有。一切從現在當你一放下執著,它就可以消失映像。你不要那麼強烈執著,我一念佛我就有氣感,我一念佛我就看到地上有蓮花,我一念佛我就看到龍來瞭。你到底是在念佛呢,還是念龍呢,念鬼呢?當你一心一意念佛的時候,它就是出現這種狀況不要理它。理它幹什麼,當你一心一意安住於念佛的時候,其它映像就沒有瞭。

  學戒也是。你在守戒的過程中,“哎呀,這個業障又出來瞭,那個業障又出來瞭!”出來是正常的。出來你守戒,念頭一把持好瞭以後,它就沒有瞭,它就會消業。世間上的萬象,在你守戒的過程中它都要來磨練你的。艱難困苦,玉成於汝,它是來成就你的,不管是好的還壞的都是來成就你的。但看你怎麼去看它。如果你沒有一種正確態度的話,你會產生煩惱。你如果有一種正確態度的話,你對於戒法就有依止瞭。安住於這樣的戒法當中,你就可以得到安樂,就能夠對治現前的煩惱,乃至把未來的煩惱也從現在就得以對治,把過去的煩惱在我們學戒的過程當中得以懺悔。對治現在的煩惱,乃至防范將來的煩惱。在這種過程當中,我們自己讓自己不安定的心能夠安穩而住,我們以前的那種犯戒的羞愧之心能夠改為得到法喜。我們的心清凈瞭,身清凈瞭,眾生看到我們,他能夠能增長信心。

  這就是弘法。你以為什麼是弘法?以自我的修行,自我的持戒,這就是弘法。不持戒不修行,要想弘法利生,很多時間是辦不到的。所以說當我們在弘法利生時,達不到這種目標,往往都是跟我們守戒不嚴,道力不充分那是相關的。就是看我們自己做到什麼程度,在自己因地上,道心上,態度上加強修養。這個時間你再來做,它也不一樣。所以說你教化眾生,首先我們要自己教化自己。把自己教化好瞭,行為處事都是一種弘法。所以說,這種戒過程當中,諸佛所制定戒律,你要是在這種戒律過程當中,你就能得到種種功德利益。

  諸佛通過戒而來保護我們,你能夠守戒你就能得到諸佛的保護。就像孫悟空畫的一個金剛圈一樣,唐僧不出來你就能得到保護,你要一出來妖怪就要把你抓走。今天諸佛也給我們畫瞭一個圈,那是有保護的,你要是鉆出這個圈那就很艱難。所以說,我們時時刻刻要把自己住於諸佛的保護之中,要住於諸佛的壇城裡面。這個時間你不擔心,你能夠安穩而住,安穩而修行。念佛的人不要離開萬德名號,我們念佛心心念念都是諸佛的功德,非常歡喜。諸佛就於我同在,我的心能夠與萬德名號安穩而住。我們這一輩子心心念念都是如此,到臨終瞭,我們的心也是很歡喜的,不憂悔。這一輩子要死我也可以死瞭,死得其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肯定有靠,不會沒有靠。

  學戒也是這樣。一輩子能夠依戒而行持,將來你的這個心它不會憂慮,你不要去擔心我將來往不往生。你有戒律你沒有犯戒,你有好的結果它自然呈現。所以說,從這一個地方要體會戒對我們的好處。一切諸佛菩薩都是從這種戒律中成就的。我們今天能夠守戒瞭,諸佛菩薩都跟我們作為朋友。通過持戒,我們可以與諸佛菩薩相互勾通,能夠得到諸佛的加持。在每一條戒當中,每一個心念都能夠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在身口意三業的持戒的過程當中,它能夠讓這一些功德迅速地積聚起來,那就是由戒度而成就的。那麼一切福德智慧兩種資糧也是我們自性本具的。而這種自性本具的福德兩資糧,通過持戒,通過修定,通過開發,我們能夠明瞭它不生不滅,本自具足,不從外來,這是你持戒得到的一切功德。

  所以說,華嚴經上給我們所說的:“戒是無上菩提本。”你要想追求成佛,追求覺悟,戒是一種根本。所以說應當具足持凈戒,要把我們身心世界全部投入進去,堅持這樣清凈的戒律行為。假如說你能堅持這個戒律的話,將來諸佛也贊嘆,菩薩也贊嘆,福慧兩資糧你能夠得到迅速的圓滿。所以說你看戒,看起來很簡單,很明白無誤地跟你說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但是這裡面藏著非常深奧的玄機,這很值得我們探討。一條戒律當中不知道暗藏瞭多少佛法在裡面,不知道暗藏瞭多少深妙的如理思惟在裡面,要能夠很好的去學習的話,它就能夠辦到。所以說,菩薩戒他從什麼地方來?從諸佛的修行當中來,從諸佛的智慧當中來。惟有諸佛它才能映現。菩薩戒都不是釋迦牟尼佛制定,是過去佛就已經有瞭。今天我們釋迦牟尼佛來誦菩薩戒,他對你說這個戒不是從我開始,而從過去一切諸佛就開始瞭。是不是?我們今天說,這菩薩戒是三世諸佛的心臟,你能夠得到它瞭,這一切你都能得到。心心相應。怎麼相應?心心相傳。怎麼傳呢?你能夠得到戒那就是心心相應,由戒而心心相應。你能夠得到這種戒體瞭,在生活當中你念之再之,你得到這種心傳瞭,就這樣來。

  現實過程當中,菩薩戒有它的一種傳承。你比如說,《梵網經》、《瓔珞經》、《瑜伽師地論》、《地持經》,它給你揭示不同菩薩戒的來源。但是總的來說,都是三世諸佛的一種心臟。將來要成佛也要成就這個心臟,一切功德的本源,你想成佛的話不能夠脫離這個。就要把這些要認識到。諸佛他從什麼地方來成就我們,就從這種地方來成就我們。

  戒律就是心。要明心見性也好。明什麼心?明這種戒心。看你有沒有。你見性也好。你能不能見到這種戒性?戒性就是法性。能夠在戒律過程當中,你能認識到三世諸佛的智慧,都體現在這個戒律當中,三世諸佛的內心都體現在戒律過程當中。如果那一個說他開悟瞭,戒上又不是做得很好,念佛也不是做得很好,六度萬行也不是做得很好,成天就吃喝玩樂,整天就做損傷眾生的事情,他要說他明心見性瞭。你相信嗎?勸你最好不要相信。為非作歹的,那也很艱難。除瞭那些遊戲人間的諸佛菩薩、羅漢,人傢是有玄機的。你能做到嗎?如果不然的話,我們今天學佛的人都有偷心在,濟公吃肉,我也要吃肉,濟公能夠瘋瘋顛顛,我也要瘋瘋顛顛。你怎麼不學好的呢?濟公那是一種特別的形象。但是你看他瘋瘋顛顛人傢做的是什麼事情,你瘋瘋顛顛你做的是什麼事情。對不對?所以說不要學瘋瘋顛顛那種形式,要學那種形式你就要學戒的形式。一切高僧大德,一切三世諸佛正常的一種形式,都是從戒律當中來的,都是從清規戒律當中成就的。

  你念佛的人能夠把這些清規戒律學好,心心念念投註於這些規矩行為當中,一心一意的念佛,我們可以說隨心所欲而不越其矩。心心念念都像阿彌陀佛一樣地安住,那多好。當你的心安住於這些戒律上的時候,十方三世諸佛的加持都會像那種泉水一樣源源不斷地過來,一切功德都會源源不間斷地增長,心心念念都在諸佛的正心正念過程當中成長。熏習的是這樣。你要能夠知道這些功德的話,這些戒我們就會很歡喜。當你歡喜瞭,我們就喜歡去學習,去領受。

  其實學戒最主要的,就是成就這種歡喜心。當你把這種歡喜心一成就瞭,我就是不給你講其它的,你都會主動地去追求。“這個東西這麼好你給我嘛!”我說你自己求,我這兒不給你,“不給我,我要搶!”為啥呢?因為太好瞭,太歡喜瞭。一切的修行也好,念佛也好,持戒也好,關鍵的就是要把這種修法的善法欲能夠成就起來。當你把善法欲成就起來,就像吃飯一樣,一碗面端在你面前,你盡是流口水,叫你不吃也艱難。為啥?因為太歡喜瞭。下手隻是早晚的事情。如果你一看,你就倒胃口,就成為你的“嘔象”,嘔吐的對象。要叫你下手,你下得瞭手嗎?隨便多少人勸你,你也不會下手。今天念佛也好,持戒也好,就是要成就這種歡喜心,這種願樂心,這種善法欲,把這些成就瞭,一切學戒的基礎它也就成就瞭。

  好瞭我們今天的時間到瞭,阿彌陀佛!

  願生西方凈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道侶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