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五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講記 作者: 智海法師2022-08-28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講記(五)

  智海法師講述

  2007年11月30日上午·廬山東林寺凈土研究生班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四、菩薩戒的精神

  各位同修:

  前面我們講瞭菩薩戒的相關名義,而且講瞭菩薩戒體的法體形相,還講瞭求受菩薩戒應該具足的條件以及求受菩薩戒的三種方式。今天是講菩薩戒的精神。

  菩薩戒的精神我們從三個方面來學習。

  第一個方面:是以發菩提心為受菩薩戒的心要。

  第二個方面:四弘誓願。

  發菩提心是它的根本,四弘誓願是它在願心上的展開。菩提願心體現在什麼地方呢?就體現在四弘誓願當中。

  第三個方面:就是以三聚凈戒為核心,展開對菩薩戒的學習。三聚凈戒,也就是菩薩戒體現在每一個條文當中的具體精神。

  (一)以發菩提心為受菩薩戒的心要

  我們先說第一個,以發菩提心為受菩薩戒的心。我們昨天也說瞭,實際上人與人的區分關鍵還是發心上的區分。內心思維的不一樣,那麼區分人的行為,他的行為方式也會不一樣。因為內心的思維不一樣,行為方式的不一樣,他所受到的苦樂乃至身心種種現象的分野,也就從此開始。最著名的兩句話,那就是 “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人與人本來應該是沒什麼分別的,但是由於我們產生瞭人我的執著,由這種人我的執著:人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它就開始分野。由這種種種相的差別,我們又有一種虛妄分別隨著這些境界而升起。於是,那些細小的差別也就越來越明顯,在差別性當中得到瞭出現。在差別性當中強化瞭我們自己的執著,於是顯現出山河大地、情與無情種種相狀。然後我們在這些種種相狀中認不清、看不明而產生零零種種的煩惱;由這些零零種種的煩惱再來造作不同的善業、惡業;由這些善惡業顯現出我們人身體上的高、矮、胖、瘦乃至健康與不健康;還表現在我們自己的精神世界上,先天秉賦,後天的思維,習氣毛病等等等等,其實都是從這裡引起的。

  這就說明瞭輪回世界的種種現象,它是怎麼造成分別的。要自利也好,要利益眾生也好,就要認識到我們當初如何染污,如何愚癡,如何造業,如何造成輪回世界。這一切的一切不在外面,那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從為到做的造作。虛妄世界,就像做春秋大夢一樣,做無明大夢一樣。就是這樣。

  所以,我們今天要受菩薩戒的話,就要先發菩提心。要行菩薩道自利利他,就要先發菩提心。具足無我的智慧與慈悲的情懷,這兩個方面是發菩提心的關鍵。菩提心,我們一般所說的願菩提心、行菩提心乃至勝義菩提心。一般的同修接觸願菩提心的多一點,“眾生無盡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好像念一遍,我們就具足這樣的願心瞭,其實不僅僅是那麼簡單。我們今天學佛,是不是學佛?關鍵就看菩提心有沒有。要是菩提心沒有真正地發起來,算不上學佛。

  所以說,在學佛的三種發心當中,我們所說的一個是增上身的發心,一個是決定乘的發心。決定乘的發心,最初是聲聞圓覺的發心,那就是出離心。最究竟的決定乘,也就是菩提心的開始。出離心和菩提心。真正學佛的時候,往往要牽涉到這些出離心和菩提心。就是在一般的增上身的發心當中,它和我們平時的理解都是有區分的。比如說,人人都想離苦得樂,人人都在世間上追逐,怎麼樣成就我們認為需要的東西,它還算不上是增上乘的發心。怎麼樣才算是增上乘的發心呢?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當中專門給我們分辨,就是說不執著於現世的安樂,而要趨向於後世的安樂,這個才能算是增上乘的發心。我們一般所說的居士,居士、居士,居傢之士,最起碼要達到這種程度。就是要趨向於後世。

  這跟我們今天的人間佛教和人生佛教,在理解上好像有些不一樣。我們今天好像談這種人間佛教和人生佛教,更多的是把宗教情操固定在今生今世。其實,我覺得它不應該僅僅是這樣。人生佛教和人間佛教,主要是把佛教的真精神落實在當下。不管是追求增上身也好,還是追求出離心也好,還是成就自己的菩提心也好,都要落實在我們的現實過程當中。如果一味地追求玄妙而不可知的後世,我們今生今世的努力,往往重心就偏頗瞭。不能安住於當下,修行也是很難見到效果的。

  但是,我們今天提人生佛教和人間佛教,就覺得能不能把那些神秘的成分一塊刪掉,啥都沒有瞭。我們今天更現實,什麼神通?不要談瞭;什麼極樂世界,太遙遠瞭;什麼東方,琉璃佛;什麼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好像這個世界太寬廣瞭。不要說那麼玄妙好不好?就說我們今天吧。釋迦牟尼佛也看不到瞭,我們看什麼呢?更多的是把眼光放在今生今世。但是放在今生今世的話,他很容易迷惑,很容易迷亂。執著於今生今世,他的眼光很短淺,它還算不上是“世”的范疇,要成為世的話,首先他的眼光還要比較高遠,要趨向於後世。能夠舍棄今生的快樂,能夠立足於長遠的眼光,然後以無常心、因果心從現在開始。立足於當下,改變自我內心的無明,改變自己身口意三業的錯誤行為。

  所以說,要能夠這樣發心的時候,他才能夠基本上是增上身。如果不然的話,我們一味地沉淪於現實五欲,連最基本的世的標準,增上身的標準都達不到。要把這種趨向於後世,那種善惡業,一直到盡未來際這樣的發心要確定下來。不怕修行的長遠,也不要界定在今生今世,也不要界定在短暫的一生、兩生、三生。所以菩提道的長遠,要體現在基礎當中。如果不然,我們還是“人死如燈熄”這種觀念的話,往往連世的觀念都談不上。往往你就是一般的凡夫,甚至連畜牲它也能夠達到。你比如說離苦得樂,哪一個畜牲它不能夠想這樣呢?都能夠想這樣,吃得飽一點,穿得暖一點,趨向於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今生今世,畜牲都能做到。人與畜牲的區分在哪裡?那就是趨向於後世。一般的人不知道有後世,畜牲一般不知道有後世,但是我們人有這種智力,他的眼光更長遠。你能夠有這樣的眼光,能夠趨向於後世乃至趨向於更長遠的生命境界的落實。希望這種生命境界逐漸地得到提升,永遠地得到提升。這樣一種心志固定下來,它才能稱之為增上身。而增上身,我們今天說的人天乘的佛法一般隻是追求這種目標。

  第二種,是出離心的落實。你這一輩子再努力,下一輩子再好,但是如果說沒有出離三界六道的生死輪回,你的一切努力都還是在無常境界當中,在生死輪回境界當中。你一切的努力到最後也許都變成零,甚至還要恢復到負面影響當中去。這就很糟糕瞭!弄瞭一輩子,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弄瞭幾輩子到最後,居然墮到負面影響當中去瞭。那不是很糟糕嘛!有生有滅、不安穩的世界那是不究竟的。所以說,要力求出離,出離三界生死輪回。三界二十五有,六道眾生,生瞭又死,死瞭又生。能夠跳出這些煩惱生死的境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當中,至少要得到人我空的智慧。它能達到什麼?能夠達到跳出三界。那是出離心。

  出離心,主要是對人我空的領悟,從願心到智慧到修行,它著重的是對人我空的領會。菩提心呢?要上升到菩薩修因,諸佛為果的因果當中,這種大願的因果當中。發心自利利他。這裡面從智慧上來說,必須要具足無我的智慧。相比於聲聞圓覺乘的智慧,人我空的智慧,它還更進步,要達到法我空的智慧,就要達到無我的智慧。有這種智慧瞭,要表現在慈悲的大用當中。你有這些智慧拿來幹啥?拿來利益眾生。所以說,這兩個方面是發菩提心的關鍵。

  我們在行慈悲利人的過程當中,不執著有我。所以說,常行六度四攝而三輪體空,那是表現在慈悲當中,提升智慧。第二個,雖然說無我,但是還要不斷地慈悲利人。尤其是無我的智慧得到提升以後,他利益眾生就變得更精進。越空越有,惟其不空,他才懶惰;惟其知道人我空、法我空,他的精進才發得起來。這個“空”不是斷滅空,而是不離於因果的空。所以說,知道無我,他能夠精進地行持慈悲,利益眾生。這就是菩薩戒的主要精神。一個方面,是智慧上的凸顯;一個方面,是慈悲上的應用。

  所以,願菩提往往是認識到理性以後,發的一種願心——菩提願心。而這種願心,它有向上的發展和向下的發展。向上,那就是要成就諸佛一樣的智慧;向下,那就是要讓所有的眾生都要得到和佛一樣的智慧。要利益眾生,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隨時在行持菩薩戒的過程當中,它扣系兩端而精進行持。上面,不離諸佛的智慧,隨時修習人我空、法我空、三輪體空,掃除一切執著,這是扣系上端;扣系下端,隨時隨地不離開零零種種的眾生,把智慧實實在在地落實在利益眾生的善巧過程當中。

  利益眾生要有善巧,要有智慧的,沒有智慧,沒有善巧,你利益不瞭眾生。我非常感念的一個故事:戰國時期,有一個諸侯他非常喜愛孔雀,然後把孔雀抓回宮裡面養起來,當寵物養起來。這個諸侯很歡喜,就把自己吃的三珍海味都拿去喂孔雀,把自己最喜歡用的東西也都拿去讓孔雀用。但是沒有幾天,孔雀死掉瞭。諸侯非常傷心:“我這麼喜歡你,你為什麼就離我而去瞭呢?甚至連我最喜歡吃最喜歡用的,都拿來成就你,為什麼你就死瞭呢?難道你不懂我的心嗎?”他非常傷心,傷心之餘就問大臣,他說:“我這麼喜歡它,按道理說它應該生活得很好,但是它為什麼就死瞭?“大臣就說:“大王,你是以養你之道來養鳥,不是以養鳥之道來養鳥,所以你不懂鳥的心。你不懂孔雀的心,所以你就很難真正地關心到孔雀,很難真正地把孔雀養活。”

  你看,有這麼一則故事,非常形象地給我們提供瞭參考。今天很多眾生,很多同修,不是不願意利益眾生,是太願意利益眾生瞭,但是往往事與願違,陰差陽錯。做的很多事情,發心是為瞭利益別人,結果卻恰恰相反。為什麼會導致這樣的結果呢?隻能說明我們自己沒有智慧。你要利益眾生是要有智慧的,沒有智慧是利益不瞭眾生的。內心有執著,有煩惱,要想利益眾生往往是以你的方式去傷害眾生。我經常所說 “我們用愛,這個正當的理由去傷害眾生,而且把眾生傷害得血淋淋的。” 他還瞞有理的:“我愛你啊,我要利益你啊,因為我愛你我才這樣對你,要是我不在意你,要是我不愛你,我不會這樣對待你。” 明明已經被傷害得血淋淋瞭,他還說在利益你。這就是我們眾生界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非常值得我們去研究,去探討。

  所以今天發菩提心的話,你就要想一想這個故事。當你想一想這個故事,你在利益眾生的過程當中,你有沒有智慧。沒有智慧,那就隻能給眾生帶來傷害。你的內心是煩惱,沒有智慧。你的內心不是無我,而是一種強烈的我執,那隻能給眾生帶來傷害。所以,我們今天講和諧社會。和諧社會從哪裡開始?從我們自己發心行善當中開始!隻有在善業當中,才能和諧。在惡業當中能和諧嗎?那就很艱難瞭。

  這是個體驗,每個人你打我一巴掌,他打你一巴掌;你罵他兩句,他罵你兩句,立馬這個地方就要亂得不可收拾。不和諧嘛!但是你贊嘆我,我贊嘆你;你恭敬我,我恭敬你,你發現這個世間上的秩序就變得非常和諧瞭。是不是?很淺顯的道理。它要從善業當中,去成就和諧。而這種究竟的善就是無我的,人我同體的。所以,佛法專講這個道理。就是說,我們自我的利益和眾生的利益是一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一致的。要想真正地利益自我,就非得要利益眾生。能夠對眾生有利益,對自己就有利益。如果說你傷害瞭眾生,一定也會同時傷害我們自己,它跟世間上的道理是不一樣的。

  世間上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非得要傷害別人來成就自己。我喜歡別人的肉,於是我吃別人的肉。那是在傷害別人而成就自我之上,我們認為非得要這樣才能得到快樂。但是,佛教的因果律,佛教的智慧,向你體現出這是違背於我們究竟目標的。比如說你殺生,你吃瞭眾生,你這種口腹之欲建立在損傷眾生之上。你要想得到健康,要想得到營養,要想得到安樂幾乎是不可能的。今天,我們人的飲食之道不就說明這些嘛!啥都吃!吃廁所裡的蛆,吃野生動物,吃珍惜動物,甚至連人的嬰兒都要吃。他沒什麼不吃瞭。但你說他健康嘛?今天社會越發展,越受到挑戰和威脅;科技再發達,但是各種各樣的怪病層出不窮。怎麼出來的?往往是吃出來的。去年還是前年的非典,SARS,不也是吃出來的嘛。很多地方都是這樣的。

  菩薩戒,它就要認識這樣一種道理——人我的利益它往往是一致的。你能夠真心地利益眾生,那才能夠利益自我。你要是對眾生有所損傷,必然對自己也要形成損傷。這是一致的。不是世間上所說的,在爾虞我詐當中,在勾心鬥角當中,強烈地競爭當中,互相欺壓,然後發展起來的就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好像這種好處隻要我得到,你就會失去;你得到,我就會失去。不是這樣的。這是一種極具破壞性的理論,是強盜邏輯。所以說,它是搶占資源。我有瞭,你們沒有瞭,我能成就我。這是一種強盜邏輯,是一種錯誤的理論。

  那麼,我們今天要具備一種創造性的生產力,要具有一種和諧性的生產力,就要從無我、奉獻當中來成就。惟其無我,能夠成就最真實的、最自在的我;惟其利益眾生,才能夠成就自己真實、圓滿、究竟的利益。所以,人我的利益是一致的,非利益也是一致的。損傷眾生的同時也損傷自己,利益眾生的同時再利益自己。你要看到這一點以後,我們就會精進地去利益眾生。你要看不到這一點:“我幹嗎要費這麼大勁利益眾生呢?我利益自己就行瞭。”你看,這種道理,它說起來就是這麼淺顯。還有打瞭一個比方,比如說你要做生意。今天做生意越做得大,它怎麼做得大?人脈市場。有人脈有市場,你就很好。假如說你能占領整個中國的市場,那個人脈多瞭,每個人買一點點,你的生意就做大瞭。國外為什麼不斷地向中國進入,要占取中國的市場呢?人脈多,發財容易啊。

  他說我們修菩薩道的,最起碼你應該學一學人傢怎麼做生意。假如說做生意的門前冷冷清清,沒有一個人上門,你說他能夠發財嗎?發不瞭財。假如說,你行菩薩道,沒有一個眾生跟你結善緣,甚至你佈施我都不要你的東西。你想供養,對不起,我不要你的供養。那你修行沒有對境,沒有眾生來成就你瞭,你就啥也成就不瞭。我們說眾生是我們成佛的父母,離開眾生你成就不瞭菩提。所以說,我們今天看到這些資源以後,眾生是我們成佛的資源,要離開瞭這個資源那就不可能瞭。而你能夠利益越來越多的眾生,你的智慧就越來越增長,你的善業福德因緣就越來越增長。這個你隻有無我,在無我當中能實現這種精進,要是有我的話,往往就不能精進。你的思想裡面,成天就有一個自我,心就非常自私,非常狹隘,就老是圍繞自我在轉,心量也就隻有那麼一點點而已。你怎麼成佛?那就很艱難瞭。

  所以說在這種過程當中,我們要看到菩薩戒的精神,是從真理當中顯發的,是從大覺悟當中顯發的。他能夠覺悟到,人我其實是沒有界線的;他能夠覺悟到,人我的利益其實是一致的;他能夠覺悟到,眾生是我們成佛的資源,離開眾生我們就不可能成就。所以,你能把這種因果道理認知,把無量無邊的眾生和我們自己成佛的關系要明確。當你認識到這種關系以後,就能建立一種無我的態度,能夠建立一種慈悲利人的修行方法。如果說沒有這種理念,你很難辦到。

  所以說,在律攝法忍當中,就給我們講“受菩薩戒的人,應當以發菩提心為先。” 什麼叫菩提心呢?要落實在四弘誓願之上。如果說,實實在在地發瞭四弘誓願,能夠以摯誠心,養成菩薩大戒,以菩薩大戒為自己的老師,就能夠領納無濁戒體。你認識到這種道理以後,把這些道理在自己內心裡面反復熏習,把它領悟。領悟以後,你利益眾生的這個種子,這個發心它就非常堅固,在內心裡面時時刻刻督促自己。換句話說,它就是你的發動機,它就是你的燃料,它就是你的能量。它能夠觸動你,趨向於利益眾生。所以說,這些道理要去思維,你僅僅是表面上持戒,內心裡面這種能量缺乏,這種理論缺乏,往往是行之不遠。而這種道理它很深刻。

  我們今天的時間有限,不能更深入地給你揭示。實際上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寧可後面慢一點,我們也要把重心著重發在理性上的領悟,這種講說、熏習要放在根本上,“差之毫厘,失之千裡” 。有很多人說:“持戒那就是行為上的一種精進。”好像內心可以不管,其實不然。內心如果說不管的話,缺少動力,你那個發動機不行就是不行,行之不遠,你想做做不起來。今天我們修行就是這樣:“哎呀,我覺得這個世界苦啊!” 但是你就是發不起出離心。他說:“我發起出離心瞭!但是我就是要睡覺,我就是要懶惰。念佛要求我們念念不斷地念下去,但是念兩句我的嘴巴它就不爭氣,它就要停下來。”為什麼?不自覺地我們就要懶惰,不自覺地我們就念不下去,不自覺地我們就堅持不下來。為什麼?主要是心裡缺少動力,理論入心不深,沒有做到和自己的智慧合二為一。它還沒有真正成為你的智慧,道理還是道理,你還沒有領納進去。要把這些佛教的道理深入你的內心和血液,融為一體,和你的心融為一體,除此而外沒有別樣的心。以理為心,以法為心。徹底融入自己的生命世界以後,還不要僅僅以此為此,要深入,要讓它和我做到徹底統一,它就是我,我就是它,除它以外沒有我。

  所以說,我們說以法為生,不僅僅是以我們的肉體為生。要把戒法形成自己生命的支點。讓無我、慈悲成為我們生命的支點!它就是你真正的內涵!這樣子,你才能真正地策動自己,投入到出離心和菩提心的修學過程當中。如果不然,它是它,你是你。有啥相幹呢?講的時候,你也懂,我也懂,但是不相幹,沒有聯系,它不能成為你的動力。

  所以說,我們皈依三寶的話,其實就是法界之間的真理。皈依法,這個最重要。你有智慧,你皈依佛,有這種智慧以後它能深入到法界的真理。人我是沒有區分的,人我是同體的。善惡因果,你利益眾生,就能利益自我。你要認識到這種真理以後,法界它就是這樣,明明白白地擺在那兒,它不隱瞞你也不隱瞞我,隻要你能覺悟就能夠認識到這個道理。認識到以後,你能把它變成自己的生命,它的一種營養液,你徹底生活在這個世界裡面。把這種理變成事相的運作,它就自然不自然地。我們內心堅固的戒體那就是離體,把離體變為自己的心願,變為自己生命的指標,整個生命就是朝向這個方面去努力。於是,你的無濁戒體才能變成,想都不想它就能一直沿著這樣精進地去做。養成習慣瞭,它才能養成這樣的習慣。如果不然,那是很艱難的。所以說,這樣子才算是得戒。

  你看,把這種理結合自己的願心,要做到自己身心世界裡面,還要非常強烈,這樣它才能夠得戒。那麼這種發菩提心的形象,我們發起的願菩提心,求這種智慧。沒有智慧利益不瞭人,沒有智慧明瞭不瞭這種道理。道理有所蠻昧的時候,動力不足,當你的自覺,這種明覺的心能夠認識這種道理以後,它不僅僅是願心瞭,它要落實在自己行住坐臥的覺照當中。把這種覺照隨時隨地回歸於法界十相的理性當中,就把它變成勝義的菩提心,要領悟這種殊勝的義理。當你真正領悟這種殊勝義理的時候,真實的菩提心才能夠升起來。所以說,菩提心不僅僅是一種願心,到最後它是要落實在具體的智慧上,那種勝義菩提心,就是真正覺照道理的心,覺照圓滿道理的心。這種勝義實相你要能夠領悟。

  所以說你成佛,無非就是這幾種快樂。一種是菩提覺法樂,一種是涅槃寂靜樂。菩提覺法,由自覺到覺他,覺悟整個法界實相。它能夠覺悟世出世間一切法理,這個是最快樂的事情。菩提覺法樂,圓滿的智慧,世出世間一切法理都能夠覺悟。首先說覺悟諸法之空,它是外在的諸法,沒有實際主宰的。主宰在哪裡?“運用之妙在乎一心。” 萬法是有什麼樣的條件,它就成就什麼樣的法相。而且它是運動的,是變化的。你掌握這些運動、變化當中的訣竅。它的機關在哪裡?操縱桿在每一個人的手裡面。你怎麼樣去操縱它呢?要認識它的運作規律就好操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利益眾生即是利益自我” 。

  要想真實地利益自我,就要把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放在精進地利益眾生過程當中。人我是不分的。當你能夠這樣去認知,能夠按照這樣的規律去運作的時候,你世界的快樂之門就打開瞭。你能夠有這些善巧的智慧,覺悟每一個眾生的習氣,覺悟每一個眾生他為什麼哭?為什麼笑?它的訣竅在哪裡?你要真真實實理解每一個眾生瞭,你想叫他哭他就哭,你想叫他笑他就笑,你想叫他做什麼他就能夠做什麼。為什麼能夠這樣呢?因為你比他肚子裡的蛔蟲還要蛔蟲,你深入他自己瞭,你比他自己還要瞭解自己。你就能很善巧地知道他的神經在哪裡,他的興奮點在哪裡,他的死穴在哪裡。你徹底瞭解他瞭嘛。當你徹底瞭解他,那就能夠自由地運作瞭;當你不瞭解他,就像諸侯養孔雀一樣,他不理解孔雀喜歡什麼,不理解孔雀怎麼樣才能生活得更好,你怎麼利益它呢?

  所以說菩薩利益眾生,往往要有空的智慧,還要有假的智慧,由空入假的智慧。什麼叫由空入假?有這種能夠深入每一個眾生,你與他不同,他與他不同,具體善巧的因果它要明瞭。沒有這種明瞭的智慧,沒有辦法利益眾生。你隻是有人我空的智慧,能夠掌握空的智慧,你可以斷除自我的煩惱,那可以。但是沒有假的智慧,你成就不瞭利益眾生,往往要有由空入假。所以,把這種空建立在因果當中,每一個眾生的因果當中,這個時間他就可以善巧地知道為什麼眾生的頭發是黑的,為什麼眼睛是亮的,為什麼耳朵是這樣的每一個具體的因果,他就能實實在在地覺知。而且依偎這種善巧的智慧,他能夠精巧地改變這個世界,乃至改變自我,改變眾生。那就是由空入假的智慧。

  有這種智慧瞭,你利益眾生,一利益就一個準;你要想度他,你說的話每一句都那麼滋潤他,每一句都能夠打動他的心,每一句都能牽扯到他實實在在的神經。他的內心就高興。所以說這是一種善巧,沒有善巧是做不到的。所以有這種智慧以後,我們才能夠辦到,今天我們就是對這種智慧要瞭解。菩薩為什麼能夠做到這種事情?諸佛為什麼能夠做到這種善巧?他說的話句句都能打中我的心呢?我就那麼願意聽他說呢?一點抵觸情緒都沒有呢?為什麼?他就是具備空、假、中這三種智慧。他都利用得很好。那叫菩提覺法樂。

  所以說,佛為法王,與法自在。他為什麼與法自在?往往就是他的智慧達到瞭,他在一切過程當中運用純熟瞭,他就能自在。他要救度眾生,你看佛一出世,度眾生就非常順利,他度的眾生就很多。而我們今天想度眾生的時候,你沒辦法,度不瞭。還說:“眾生難度啊!” 其實哪裡是眾生難度,你沒有招到訣竅而已。對不對?你要是找到訣竅,輕輕易易就能把它做下來。所以說,我們現在有障礙,首先就是自我不空。你有煩惱,煩惱就是你最大的障礙;你有我,我就是你煩惱的根源,就是你利益眾生的最大障礙。你老是執著於我,但是人傢不吃你這套。你是你,他是他,你就不能讓他進入你自己的軌道,而是你要進入他的軌道。所以要善知眾生心,那就可以。諸佛就具備這樣。

  所以說,你要達到這種空,要達到無我,要從無我去關心眾生、利益眾生,你才能很善巧。所以菩提心,從願菩提到行菩提落實到什麼地方?落實在究竟的智慧上。我們今天要對這種智慧發起認知,離不開智慧。而且對於究竟、圓滿、勝義的智慧心,要發起圓滿的認知。我強烈地向往,我一定要成就像諸佛那樣的智慧,才能夠圓滿地利益眾生。如果不成就這樣的智慧,是利益不瞭眾生的。為什麼要成佛?成佛就是向往諸佛的智慧!努力地成就諸佛的智慧!隻有成就瞭這種智慧,我們才能夠有本錢去利益眾生。如果不然的話,你沒有本錢拿什麼來度眾生!

  我看世間上有兩句話,這兩句完全可以為我們佛教徒轉換一下來用,他說:“拿什麼來利益你,我的愛人?” 你要愛眾生,你拿什麼來愛眾生?有沒有本錢?沒有本錢你愛眾生,拿什麼來愛嘛!沒有能力!“我拿什麼來拯救你?” 這些商業性的語言。事實上世間上的很多世俗文化、遊戲它凸顯瞭很多東西。我們今天要利益眾生,我們也問自己一下,你拿什麼來利益眾生?成就眾生,你說你拿什麼來成就眾生?沒辦法啊!憑你的無明嗎?憑你的煩惱嗎?憑你的我執嗎?憑你的懶惰嗎?憑你的惡業嗎?我們拿什麼來利益眾生呢?自己觀想一下,不要隻是願心:“我發瞭願瞭,我要利益眾生。”但是你拿什麼來嘛?有沒有本錢嘛?沒有本錢就很艱難。所以說,要成就利益眾生的本錢,我們必須要精進地皈依三寶,精進地依止善知識,精進地聽經聞法,精進地依戒依法去努力修行,來成就自己戒、定、慧、解脫、解脫法身,來成就這種智慧。沒有這種智慧,你是沒有辦法利益眾生的。

  所以,今天當你好好地學佛,好好地求往生,好好地念佛,好好地守戒,其實就是利益眾生的根本。舍棄這些根本以後,又不修行又不念佛,你跑出去:“我想利益你,你跟我走吧。” 誰跟你走?不把你打得鼻青臉腫就已經是對你很慈悲瞭。所以說我們要有智慧這種本錢,把菩提心建立在智慧當中。這種智慧,比如中觀的智慧,教你的它也是一種智慧;唯識的智慧,教你的也是一種智慧;戒律,教你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它也是這樣的智慧;善惡業的因果道理,也是教你智慧。這一切的一切,也許你達不到究竟,達不到圓滿,但是你在因位上是可以用的。比如善惡業的因果智慧,你可以用的;無我的態度,你可以用的;守戒的,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

  我自己沒有智慧的,我就認為自己笨嘛。雖然笨,但我能依照諸佛所教我的去做,那就是大智慧瞭。你自己又沒有智慧,又認為自己瞭不起,你比諸佛還瞭不起,連諸佛教你的你都不聽。認為:“釋迦牟尼佛估計不知道二千五百年之後的今天,估計不適應時代瞭,這條戒也不適用瞭,那條戒也不適用瞭。” 我看你是比釋迦牟尼佛還要釋迦牟尼佛,你就那麼偉大嗎?你就那麼自信嗎?所以,不要隨便地批評古人,也不要隨便去批評釋迦牟尼佛。他所教給你的這些非常具體的智慧,你不要說不適應於今天瞭,它一定適應於今天!你要有信心,才能領悟到釋迦牟尼佛的偉大;你要有智慧,才能夠覺悟到菩提戒的善巧。所有戒律的善巧,你才能知道。

  所以說,我們對諸佛的圓滿智慧要發起究竟的信心。看你有沒有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沒有信心的時候,你對佛法是升不起尊重之心的,也不相信它有無量的妙用。所以對諸佛的圓滿智慧,發起希向之心、追求之心、如饑似渴地心。一輩子把自己身心的所有努力,全部作為歸向,不離三皈依而修學,這是一種究竟生命的止歸(歸宿),這樣子我們能做一切有情的義利。什麼叫義利?現前的利益和將來的利益。要有這種智慧你才能做到。要把廣大的眾生畢竟安置在圓滿的智慧當中。

  所以說,一個方面是發心求諸佛的智慧,二個方面是發心以這樣的智慧來善巧利益眾生。這就是菩提心的形相。它的形相是什麼?首先是我們的願心,願不願得到?願不願意去追求?願不願意去成就?看你願不願意?你這種願心真實地發起來沒有?這個很惱火,一般是念一念,你念兩句他念兩句:“我發起來瞭。” 但是你看你的內心,覺照你的內心,是不是真正地朝這個方面在努力?往往都是葉公好龍。我們今天最大的毛病,就是葉公好龍。表面上說我喜歡,但是內心裡你心心念念都是背棄這種願心的。這就糟糕瞭!說菩提願心很容易發起來,但是你就是不發起來。

  我經常問的一句話就是 “你是願意趨向於諸佛的智慧?還是願意多睡兩個鐘頭?你是願意成就諸佛的智慧?還是願意多掙兩個錢?你是願意趨向於諸佛的智慧?還是更喜歡那種花前月下、卿卿我我?” 我們每一個人拿這樣的問題來多問自己一下,你就會發現我們真正願的,並不是諸佛的智慧,往往是那些瞌睡,那些世俗五欲,那種花前月下。多掙兩個錢,多升一個處長,多坐一坐豪華轎車,再買兩棟別墅, “哎呀,這個就是極樂世界瞭嘛,我還到極樂世界幹啥呢” 。他就安置在世俗五欲當中陶醉不已,瞇起眼睛自我陶醉。他的心何曾向往諸佛的智慧啊?沒有向往。這就是我們目前最缺乏的!說利益眾生:“哎呀,利益眾生多艱難啊,我倒是希望所有的眾生來利益我。” 三炷香一燒:“釋迦牟尼佛,我想當官,你讓我升科長、升處長、升縣長、升市長,有機會的話還可以當一當國傢主席。” 你哪樣不想當?世間上的好處你都想得到,但是你從來沒有研究過怎麼樣才能得到。這種智慧之心是根本,你沒有追求這種智慧。

  所以說一千道一萬,他說:“菩提心怎麼樣成就?” 怎麼成就?就在你自心當中,你自己看一看怎麼樣成就,你選擇的是什麼。你說佛法很深奧,什麼深奧嘛?我認為這種道理上的都太淺,都不是很深,就是看你願不願意相信。原本如是的,它有什麼深深淺淺的嘛?本來就是這樣的,它有什麼深深淺淺的嘛?就是看你願不願意相信而已,就是看你願不願意理解而已,就是看你願不願意認同而已。對不對?就是這麼簡單。你不願意認同,不願意理解,那就覺得很深,“咋我就理解不瞭呢” ,你覺得很深。所以說,有信心、有恭敬心這種感情上趨向,往往它是我們內心的態度。當你的態度擺端正瞭,道是不遠人的,人自遠道而已。你不喜歡,不認同,不歡喜,就取決於這種態度你就距離理越來越深,距離實相智慧越來越深。當你歡喜它就無限地趨近,就不是很深奧,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所以說,看你的歡喜心、願心、恭敬心升起來沒有。

  在自心上來追求,在自我的態度上來追求。我們這樣發心,來吸求無尚的菩提以及諸佛圓滿的智慧,我們也願意,真真實實地願意來利益眾生。這種發心,就是菩提心的形相。復不復雜?不復雜。關鍵看我們的願心,關鍵看我們歡不歡喜,理不理解,認不認同,願不願意照著這樣去做。

  下面是發菩提心的所緣,就是對境。我們發菩提心,一個方面是要朝向究竟圓滿的大智慧、大菩提;還有一種對境,是緣於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情,這兩個方面。換一句話說,時時刻刻對諸佛的智慧我心向往之,時時刻刻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我的心裡面要有他們。心裡面能夠裝這麼多啊。你看看你心裡面裝瞭什麼?你裝的是自我,還是眾生?所以說,這兩個方面,是我們自己的所緣。

  發瞭菩提心,要與功德相應。什麼叫功德?我們這些菩薩最初發瞭菩提心以後,能夠把一切成就自己覺悟心的修法,要能夠努力地去修習。比如說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處,這些都是學習,你不要以為它是上座部的佛法我們就不修。今天我們就是太缺少這種修法,我們認為我們是大乘,然後有一種貢高我慢,小乘法我不學,這種法我不學,那種法我不學。菩薩發瞭菩提心,他的智慧在五明處求,什麼都要學。哪五明大傢知道嗎?給你說瞭世間上的工巧明,那也要學。他這樣不學那樣不學,菩薩在利益眾生的過程當中,你啥都不會,拿什麼來利益眾生呢?沒有本錢。建房造物,它有工巧;炒菜煮飯,能調眾人之口;做衣服,能夠妥妥貼貼;當醫生,能夠治病救人;當心理學傢,能夠善知眾生心;當教育傢,能夠把文化傳播到世間上去。世間上一切的一切,哪一樣對於利益眾生沒有用呢?都有用。你要能夠善巧地學習這些,利益眾生那就容易瞭。

  我常常感嘆,世間上的小人為瞭自己的利益,他可以無所不用其極,什麼他都要去鉆研,就沒有他走不通的門。你看那些小人是不是這樣?他非常善巧。不要說有門,就是沒有門地上有一條縫他也能鉆進去。他就有那麼善巧。但是我們這些修行的人,偏偏是大而化之,這樣我不要,那樣我不要,這樣我也空,那樣我也空。甚至今天這樣法我不學,那樣法我不學,自我限制得很厲害。當你自我限制得很厲害的時候,你拿什麼利益眾生呢?今天你覺得跟別人說話時沒有什麼共同語言,當官的來瞭我厭煩,說不到一塊兒;做生意的來瞭,太世俗金錢化,我討厭;傢庭主婦來瞭,傢長裡短,絮絮叨叨;老太婆來瞭,又訴苦,你說訴苦有什麼用還不如念佛。他讓一切眾生都開不瞭口,他跟一切眾生處在一起沒有話說,你怎麼引導他嘛?輕而易舉你叫他進來:“你就學佛,你這樣就行瞭。”有這麼輕松眾生早就度完瞭。

  所以說,我們今天學佛的人為什麼要自我限制?生命真的就那麼消積嗎?我們積極一點,該學的要學,世間上人說的“藝多不壓身” 嘛,學瞭之後多一塊敲門磚也好。菩薩利益眾生,眾生的根基無量無邊,而我們自己善巧知道這些,學習這些,你利益眾生的時候就很善巧。往往醫生遇上醫生,用不上更多的話,三言兩語聽進去瞭,他願意跟著你走。菩薩利益眾生要修四攝,要修六度,要勤學五明,就連世間上的工巧哪一樣又沒有用呢?哪一樣都要有。所以,把這種積極的人生觀發揚起來,在這種身受心法當中,首先來建立我們的自覺。觀察我們的身體,觀察我們自己的感受,觀察我們自己的心念乃至觀察我們自己內心的價值取舍,來建立明明白白的覺照心。這個是基本的修行。

  然後,來檢查自己的行為。你的善惡業,已經發起的善業你鞏固瞭嗎?沒有發起的善業你發起瞭嗎?已經升起的惡法你懺悔瞭嗎?還沒有升起的惡法你有警惕嗎?你看,這種修法是很實在的。但是我們今天太缺乏瞭。是不是?再說四如意足,欲、勤,念、定,首先就是善法欲。你發瞭沒有?有善法欲以後,你精進地為善法欲去成就這些善法欲沒有?然後念之再之,保持自己善法欲的正念,你能夠沒有?一心不亂地撲在其中,你這樣做沒有?往往都沒有。那你怎麼成就自覺的智慧呢?你的菩提心怎麼樣能夠善巧地逐步升起呢?你想一下子從天上掉個餡兒餅,就成就瞭嗎?不可能的。所以說,要從自己一點一滴的善根積累當中去成就,從一個法一個法的修行當中去成就。把這些積功累德作為成就菩提心的必備因素,不可以少善根福德資糧。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如此,成就度化眾生也是如此,不可以少善根福德資糧。

  善要成為自己的根,要努力地紮向土地。我們今天善要成為自己的根,就是要努力地利益眾生。深入老百姓,深入眾生,這才能成為根嘛。眾生就是土,而我行善積德,那就是根,要紮下去,要精進地去利益眾生,這才能成為自己的善根。如果不然,你的善根從哪裡體現呢?你不行善積德你的功德從哪裡成就呢?沒有善根,沒有福德因緣,你說你的菩提心能夠成就嗎?所以很艱難。要理解這些方法以後,你自然也就不一樣瞭。

  所以說我們發菩提心,要明瞭它有四種條件,輔助條件和主要的內因,還有四種力量要去修學。這四種緣,第一就是我們見聞諸佛大菩薩不可思議的神變能力。見識過沒有?沒有。今天我們沒有緣見到這種,多讀《華嚴經》,多讀《法華經》,多讀凈土經典,藥師佛、阿彌陀佛、寶積世界、香積世界,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你能見到。《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的內證境界,不讀華嚴,不知佛的富貴,讀瞭《華嚴經》以後你發現這麼豐富,這麼自在。讀瞭《法華經》以後,你說那些諸佛涅槃瞭嗎?沒有。隨時隨地你都可以看到。講《法華經》之前你看看,古佛出來與今天的佛分座而坐,給你證明給你顯現什麼?實際上是給眾生顯現,你不要認為諸佛遠離我們瞭,隻要你真正的修行,諸佛就與我們同在。神妙不可思議的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你認為離我們很遙遠嗎?並不遙遠。當你有信願之心的時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要往生。”就去瞭。去瞭以後,整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有的依正二報都是你的,共用的資源。阿彌陀佛是無私的,他能夠成就你,讓你享用,把他的智慧全部分給你,甚至把他的相貌也全部分給你,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能夠成就。

  所以,在十方諸佛的國土裡面,我們怎麼樣去見聞諸佛神奇、稀有的神變力呢?深入經藏,智慧入海!自然就能見到瞭。如果我們不讀經、不聽法、孤陋寡聞,見到的盡是那些煩惱境相、爭鬥現象、眾生現象,我們自己的業障現象。見得太多,成天心裡面見的都是這些。所以說,你的眼睛還沒有換成清凈眼,還是肉眼凡胎,還沒有天眼,見不瞭他方國度;沒有法眼,見不瞭清凈法;沒有諸佛的智慧眼,見不瞭智慧清凈的世界。見不瞭?其實你是可以見到的。

  第二種,由於聽聞正法自己的信心能夠增長,與如來的智慧能夠產生信解力,為瞭得到如來的微妙智慧,我們發菩提心。要領會諸佛的善巧,領會諸佛的智慧。我們理不理解諸佛的智慧?你要理解阿彌陀佛的依正二報,理解整個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它無非不過是阿彌陀佛無量智慧成就的。無量智慧無非不過是一句“是心作佛,是心念佛” 來成就的。我們今天用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就可以得到他這樣的智慧。當你觀察諸佛的智慧,太佩服瞭!他為什麼能夠成就一個西方極樂世界呢?願力不可思議,由於清凈的願力他成就的。這種願力為什麼成就瞭呢?精進修行所成辦的。所以我們今天,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能夠認知瞭,我們對它有信解之心,我們能夠發起這樣的心,現前我們就有這樣的心。隻要你理解,隻要你歡喜,它就可以成就。

  第三種,見法欲滅,我們起護持心。我今天看到世間上佛法不振、人心不古、邪見充斥、鬥爭四盛、五濁惡世,種種末法現象開始顯現,我們痛不痛心?痛心啊。就由於這種痛心,我們要發起護持佛法的心,不要讓佛法在我們手裡面斷絕瞭,要繼如來命,發這種心。當你以這種心去發起菩提心的時候,那我們在實際的聽聞修持過程當中,把自己的生命,整個身心世界全部撲上去。

  第四種,觀察眾生身心煩惱。首先觀自己的身心有多煩惱,然後看我周圍的終身,看無量無邊的眾生,看他們處在什麼樣的世界裡面。太苦瞭。到醫院去看那些病人,成天呻喚,耳朵裡面聽到的盡是叫苦的聲音。我們今天看一看新聞報道,不是這個地方有天災人禍,就是那個地方有戰爭發生,不是這個地方有貪污腐敗,就是那個地方又打架吵嘴。整個新聞報道、實事,無不充斥著世間上眾生的苦惱,而這些苦惱眾生正式我們自己的父母有情。我們看著父母在苦海中頭出頭沒,我們無動於衷嗎?不能夠無動於衷。所以,看這些眾生的苦難,修行人不要忘記瞭自己的苦難,更不要忘記瞭眾生的苦難。

  廈門的南普陀,妙湛老和尚臨走的時候寫瞭幾個字,非常震撼 “勿忘世上苦人多。” 世間上苦的人太多瞭。但是,我們就認為這些苦的人跟我有什麼相幹呢?你把這些受苦受難的眾生忘掉瞭。給你一個棒棒糖吃,你可以把整個娑婆世界、所有的苦處都忘掉。這就是眾生。在任何的時間、條件、地點你都不要忘記瞭世間上這些眾生苦難深重。我們拿什麼來救度他?隻有諸佛的智慧能夠救度,隻有像諸佛有智慧一樣的慈悲心,我們才能夠救度。這是四種緣,還有四種因。

  第一個,就是大乘菩薩的心,種姓具足。什麼叫種姓?由種子往昔時候熏習瞭這種。他說:“往昔時候沒有熏習怎麼辦呢?”

  沒有熏習你今天可以熏習嘛。菩薩種姓,是可以從無到有的。而實實在在從真實上說,它不是從無到有,而是什麼?本來具足。每一個人的心都很大、很大,今天法師專門給我講過這個公案,他說:“你看,虛空無邊無際,就相當於我們的真心。佛、眾生,心是相通的。但是為什麼他就成瞭眾生心瞭呢” ,他說:“就像我們修監獄、修房子,把虛空隔斷瞭。但是雖然說隔斷瞭,這個空間好像就是講堂的空間,其實它就是大的虛空裡面的一個部分而已,不脫離的。但是我們一旦把它圍起來以後,我們就認為這個是講堂的空間,那個是念佛堂的空間。其實這種差別的空間相隻是我們人為的界定,它還是十方盡虛空,都是通的。”

  他一講這個道理我就明白瞭。人心,你心、我心,為什麼形成你心我心呢?那是人為的界定。即是你心,即是我心,我心即是你心。眾生心和諸佛的心是心心相通的,沒有分隔。是因為我們的人我知見,修瞭墻,修瞭房子,把它隔起來瞭,隔起來你就認為有區別。其實沒有區別,諸佛能知道,你也能知道諸佛的心。所以,菩薩種姓應該說人人本來具足,那是本覺,人人都有。而我們今天能夠發心,從聽聞、發心上來熏習,菩薩種姓就具足瞭,後天的培養它能具足。

  第二種,由諸佛菩薩的善有攝受。我們經常親近諸佛菩薩,親近善知識,這種菩提心能升起來。

  第三種,菩薩於眾生經常起悲心。我們也經常在悲憫心當中練習。

  第四種,我們能夠在從現在到盡未來際利益眾生的過程當中,不管它有多長時間,不管它有多艱難,我無所為懼,精進地去修持。

  內心裡面,發起四種力,無以為懼。從這些因緣當種去成就。這種因緣怎麼樣才能成就呢?還要具足四力。

  第一種,自力。就是我們自信 “佛是已成佛,我是未來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不要妄自菲薄,要有這種信心。沒有信心的人成就不瞭,沒有自信的人成就不瞭。

  第二種,他力。對於諸佛菩薩深深歡喜。喜歡嘛,溝通嘛,求諸佛嘛,求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善知識一攝受它就有力量瞭。我們修行的人不孤獨、不寂寞,有十方諸佛與我們同在。哪裡孤獨?哪裡寂寞?一天二十四個小時,諸佛都可以和你溝通,就是睡夢裡面,諸佛也能攝受你。孤獨嗎?一點都不孤獨。所以,我們念念不忘十方佛法僧三寶,內心是充足的。借助十方三寶的加持力,隨時隨地不離十方三寶的加持力,就很能夠具足力量,很能夠有力量朝向無尚的菩提,精進地修學。

  第三,因力。什麼是因力?就是我們的自心有自信瞭,有諸佛的加持瞭,還要落實在自己的聞思修行當中。有一點修行,就顯現一點力量;十分修行,它就顯現十分力量。要落實在自己的修行過程當中。他說:“修行、修行、修不起來怎麼辦?” 多聽聞佛法,多思維諸佛。聽聞佛法也是一種修行,思維諸佛也是一種修行,它是循序漸進的。有的人不聽法,不看經,他就想修行,成天坐在那兒:“哦,我就修行瞭。” 那麼簡單嗎?那麼簡單石頭放在那兒,它就可以成佛瞭。不是那樣的。

  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如理作意。他說:“我這個腿扳不起來,雙盤扳不起來啊!” 當你的思維越來越歡喜,越來越深入,你的善根就越來越深入,你的身心世界就越來越微軟,你的雙腿自然不自然地到瞭那個節骨眼上。身心世界就柔軟瞭,就盤上去瞭,那就水到渠成瞭,不是強行來的。有的人不修心,那個腿扳啊扳啊,使勁扳,這樣一直扳,再使勁兒“咔!” 完瞭,這一輩子不好修行瞭。以前的善知識就教導,他說馬車不走瞭之後,你是打馬還是打車呢?我們修行不起來,你是驅動內心呢?還是在身體上做功夫呢?一具臭皮囊,何為做功課。修心、修心,修行、修行,它們是相通的。什麼在行?心,念念千變,它就是行。修心、修行,修行就是修心。當你把心修正瞭,自然而然地身心世界就跟著起變化瞭。所以說,要放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修行上,循序漸進,它就可以成就菩提心。

  所以說,把這種菩提心通過四因、四緣、四種力來成就。在這種方法當中,你去熏習,如果說你舍棄這種方法,你想成就菩提心很艱難,不要隻是在那兒說。菩提心不是說一說就能成就的,菩提心要實實在在去修的。它的修,往往要從報恩心。報恩心怎麼升起來呢?要知道眾生的恩德。知恩、報恩、念恩,這樣你才能成就。所以說,修菩提心有七種修心的次第,還有自他交換的次第。大傢多看看《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心的修法,多看一看《入菩薩行論》。這裡面把每一個菩提心的修法都說得很詳細,包括我們五乘佛法,都是教你修菩提心的。什麼無常心、因果心、自他平等心、知恩報恩的心乃至出離心、廣大的慈悲心,到最後增長增上心,究竟地落實在菩提之心。可以說含括整個佛法的內涵。它就是修菩提心而已,它不是說一說,而是非得用修法深入進去,你才能修得出來。

  今天,很多同修都僅僅以為:“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好瞭好瞭,我發菩提心瞭。” 為什麼佛法就像水面上的油,深入不進內心?為什麼我們自己的內心得不到改變?學瞭十幾二十年的佛,我們依然是眾生的心態,沒有信相之心的心態。原因是什麼?原因就是佛法如油,我心如水,深入不進去。你要能夠做到水乳交融的時候,好瞭,這種菩提心就容易升起瞭。

  阿彌陀佛,我們今天時間到瞭。

  願生西方凈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道侶

  阿彌陀佛!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