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三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講記 作者: 智海法師2022-08-28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講記(三)

  智海法師講述

  2007年11月29日上午·廬山東林寺凈土研究生班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四)持戒的功德利益

  各位同修:

  那麼昨天,我們講瞭菩薩戒的一種內涵。那是以發菩提心為主,然後把菩提心落實到身口意三業的行為規范上。一個方面,是發心可以提升我們自己的行為,二一個方面,就是行為可以強化發心。在這裡面,最主要的是對於菩薩戒,它的一種功德的認識。那把這種功德認識瞭以後,我們內心反反復復地熏修。由這種功德,而認識,而熏習,發起善法欲,這個過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為我們大傢比較忽略瞭。我們現在這種資訊發達瞭,信息發達瞭,三藏十二部經典可以說人手都能夠有一份。以前要是擁有一部大藏經好像很過癮,有一部大藏經好像很富有瞭,三藏十二部經典都在手裡頭瞭。今天這種三藏十二部人手一部的話很簡單瞭。為啥呢?因為有電子光盤的,一張光碟就解決瞭。所以說,今天閱讀大藏經好像來得非常容易。各宗各派,歷代的各大善知識的各種文本,好像我們都能具備。

  佛學院也是這樣。初級佛學院、中級佛學院乃至高級佛學院,幾年就讀下來瞭。你說中觀我聽過,唯識我聽過,你說因明我也知道,乃至華嚴賢首我也學過。你說啥,他啥不懂呢?往往我們發覺你說上句,下句你不用說,下句他接走瞭。非常熟悉,非常溜。但是毛病也更多瞭,毛病在那裡瞭?就是說,“哎呀,三藏十二部經典我都看過瞭,但是我這個煩惱依然還是那麼熾盛。”這一道理你一說,你提一個頭,你提個醒,我就知道,下面是怎麼一回事。但是我們缺乏的就是這一種如理思維,他沒有把它當作一種修養,而是把它當作一種知識來瞭解。那你說知識有多少,一學就會。所以說從知識層面,從言語層面來瞭解的話也不算是很艱難。我們今天文化程度普遍都提高瞭,教育程度普遍都提高瞭,要看佛經,要學這些文化知識應該說不是難事。稍為專心一點,一個大學就念下來瞭,一個碩士、博士就拿到手瞭。今天,我們說一個碩博士相當於過去一個高中生估計差不多。為啥呢?以前一個小學生出來他能夠背很多,而且禮儀上他很清楚。而我們今天,你讀瞭大學以後,我們啥禮儀都不會,甚至為人處事都還得要從頭學起來。這就很艱難。

  學知識很簡單,如果要把知識變成自己的道德修為,這就要有一點難度瞭。而佛教的道德修為與其它的道德修為是不一樣的。昨天,我們說凈土宗的信願行。我們今天,把菩薩戒的功德給你講瞭,它的重要性給你講瞭,它的作用原理給你講瞭。但是不一定你能用得上。下來很多同修都在反應:“哎呀,師父你講得太好瞭。但是,我發覺在現實生活上用不上,不實用。”我說咋不實用?三藏十二部經典,釋迦牟尼佛給你講出來的,那一定是你能夠做得到的,不是你做不到的。做不到的給你說沒有意思,給你說的一定是你做得到的。但是我們卻認為很艱難,用不上,現實社會不是這麼回事。其實就是一個態度上的障礙,道理你是明瞭瞭,但是你沒有認同,你不想認同,更多的你認同的還是自己的習慣心理。不願意向這一個方面邁步。所以說,這一種業障的習氣,在聖賢看來它是一個虛妄的,在我們凡夫看來它就是一個堅固的環境。

  我非常感嘆,我們不管是居士菩薩戒受戒,還是出傢人受戒也好,我們要求他的僅僅是一點點。行為上的,習慣上的,思維上的,僅僅是一點點,一定是他能夠做得到的,但是他就是不去做。我說你看那些師父們教你,教你啥呢?隨手關門呀,不要隨地吐痰呀,要養成一種好習慣呀,甚至連玩笑我們也不說一些與佛法違背的話呀。這些你說簡不簡單呀?簡單。舉手之勞的事情。但是他做不到,教過去教過來,最後差距就是在這麼一點點。在戒堂裡面我常說,其實師承對戒子的一種要求,就那麼一丁點。行住坐臥稍為有一點點改變,你就會轉變過來。但是就是這麼一點點的行為上的改變,我們都不願意轉變過來。喜歡偷點懶呀,喜歡隨地吐痰呀,喜歡開口說話呀,該安靜的時候叫你安靜,但是我們就是安靜不下來。你說這有多艱難呢?不艱難。每一個人都能做得到瞭,並不需要你有多深的文化修養都能做得到。

  但是為什麼做不到呢?就是一個心態,一個願不願意。我們把這種習慣看得很堅固。“哎呀,我就是這麼一個人吶,我改不過來瞭。你得要允許我慢慢改,諸佛菩薩都那麼慈悲,從來沒有批評過我一句,今天你也要慈悲,你要將就我嘛,要契機契理嘛,我這個根基就是這樣啦!”你看看,要邁出一點點小的一步,非常艱難。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不在於諸佛菩薩,也不在這種法門有多高邁,最主要是我們的心態是一種嚴重的障礙。我不說你不懂道理,道理你是懂瞭,我講上句,下句你可滔滔不絕地接下去,他比誰都懂。這個好像不新鮮,不用你講瞭。但是,我覺得佛法就是在平時的生活過程當中落實下來的。你懂瞭道理以後,你願意一次又一次地去思維。而且在思維的過程當中,你很高興,很感恩,很虔誠,要讓這種道理,佛法的道理與你身心世界能夠磨合。在磨合的過程當中能夠由冷到暖。比如說你的心,一想起他心裡就暖呼呼的,他能夠改變我們對它的一種感情投入。我們今天所說的信仰和信仰熱情,宗教感情,你能不能夠由冷到暖,你一想起來就暖呼呼呢?你持阿彌陀佛的名號的時候,你心裡就感到很溫馨,好像就是數九寒天我沒有衣服穿,突然之間有這一句佛號以後,我找到皈依瞭,我的情感不一樣,心裡面暖呼呼的。

  今天我們在思維這一些菩薩戒道理的時候,不再覺得它與我們很遙遠,也不再覺得它與我們沒有關系,也不再覺得它是冷冰冰。而是一想到它,就覺得希望之門就在這裡,解脫之門就在這裡。我今天終於找到瞭這條路,就是這麼一種情感。你要是能夠建立起來,我們說,不說你專門的去加工用行瞭,你對佛法態度改觀瞭以後,其實做起來是很簡單的。它有多艱難呢?念一句佛號,我想那些二三歲的小孩都能念,傻子他也能念,並不復雜。但是,今天我們說:“好艱難哦!好艱難哦!”為啥呢?其實就是想偷懶而已,其實就沒有主動地去發心。當你一句一句老老實實地去念的時候,就這麼簡單,並不復雜。問題是你能把簡單的重復個一天二天,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就這樣反反復復,你不感到厭煩,不感覺到沒有滋味,這個裡面就是要有自己的感情投入。信仰熱情要建立起來,其實並沒有什麼高深的,就這樣簡單。並不是說你做不到,你一定能做到。做不到的不給你說。

  菩薩戒也是如此。給你講瞭他的一種思維,你說能不能夠把這種思維轉變過來呢?為利益眾生成為自己的一種思維總相,其實人人都做得到的。但是你就是你要提醒自己,要反反復復,要堅持。這裡面不說你沒有習氣毛病,有,它很自然滑到為自己思維去瞭。為自己念佛,為自己求這樣求那樣,很自然地就滑到那個地方去瞭。但是你隻要稍為有一點自覺性,馬上把它拉轉來,並不困難。對不對?知道我們老是為自己以後,你把它拉轉來,就這麼一個簡單的功夫。就像我們小時候放牛一樣,騎在牛背上拉一根繩。看著它,你要吃草瞭我就不管你,你要吃莊稼瞭,我看到你這個嘴伸向莊稼的時候,把那個繩輕輕地一扯,不讓它吃。哦,你註意我瞭。就是那麼一樣東西。它的舌頭一卷向莊稼瞭,輕輕一扯就過來瞭。它不去吃草而去吃其它不該吃的東西,你一扯它就過來瞭。它很聰明。農村裡的老百姓就說:“連笨牛我都能把它教會,偏偏人我就教不會。”你那麼艱難嗎?其實沒那麼艱難。

  禪宗有個牧牛圖也是那樣。當你這種思維稍為一偏向瞭時候,你就是用這種管帶的功夫,稍為輕輕一扯它就過來瞭。不艱難的,也不費力很容易做到,關鍵是你對這種簡單的操作你願不願意,歡不歡喜。隻要你願意,隻要你歡喜,這種修行是不艱難的。在大眾集會的時候,我們不講話,好好聽。上三寶寺廟道場的時候,上廟也好,觀堂也好,我們不隨地吐痰。待人接物的時候我們好好思維眾生就是父母,眾生就是諸佛。反反復復用這種功,實際上這種管帶的功夫,並不需要用多少力,它就能夠做到。關鍵是看你老實不老實,你不老實的話那就很艱難。

  昨天講的菩薩戒的功德,道理你是懂瞭,關鍵是打坐的時候,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就著一些知道的,反反復復地自心去思維,思維它的好處。而且一思維的時候自己就有感恩的心態,恭敬的心態,這麼無量無邊的功德居然我今天得到瞭。我思維一遍我就得到一遍的功德熏習,思維兩遍就能得到兩遍的功德熏習。越思維越高興,越高興越思維。沒有更多的東西,這就是修行。隻要你老老實實、歡歡喜喜地去做,一天一天你的生命就會改觀,一天一天對菩薩戒的認識你不由自主地就深入瞭。

  就像一句佛號一樣,隻要你老老實實地去持念這一句名號,更多的道理不用去跟你去講,自然而然華嚴義海。你功夫念到傢瞭,就像自然貫通一樣,甘露灌頂,醍醐灌頂,它自然而然能夠顯現在你念佛的境界裡面。為什麼說這些功德不從外來呢?當你心一靜下來,心就是一面明鏡。你本來有的這種功德,它會浮上心頭。就由於這一念萬德名號的一種加持,萬萬千千的功德就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在我們自己的身心世界裡面。我們所講的菩薩戒的功德有那麼多,那是講道理瞭。但是你隻要老老實實在持守菩薩戒,老老實實地思維這一些功德,歡喜,我願意做到,有一種恭敬心和虔誠心,在生活上稍為來一點改變,天長日久它的功德自然具足。那不艱難。所以說,這是需要反反復復思維的。如理思維就是修行,反反復復如理思維那就是修行,就看你的心能不能沉靜下來。當你不能沉靜下來的時候,順著自己的妄想這樣想來那樣想,順著自己的虛妄心那是為他人作嫁,一輩子就沒有什麼意思。

  (五)菩薩戒的來源

  今天我們進一步講菩薩戒的來源。菩薩戒的來源,昨天我們說瞭,它分為三類。一類,以《瓔珞經》和《梵網經》為一類;二一類,是以《瑜珈師地論》、《地持經》和《善戒經》為一類;三類,以《優婆塞戒經》為一類。分為這三類。那麼,在傳統的看法上,這梵網經是屬於華嚴部的。釋迦牟尼佛初成正覺在妙光堂誦出《梵網經》。妙光堂,它是因為佛放光命名妙光堂。它距離佛成道的菩提樹三裡遠。根據《瓔珞經》的這些說法緣起,他是在道場樹下而說。所以說,這個《梵網經》和《瓔珞經》歸為一類。這裡面為什麼要歸為一類呢?一是,佛說這兩部經地點比較相近;二一個,《梵網經》的內容和《瓔珞經》的菩薩戒的內容相同之處也非常多,大凡都是大同小異瞭。

  那第二類,就是《瑜伽戒》、《地持經》和《善戒經》三種戒本。都是出於瑜伽師地論的同本異譯,就是不同的翻譯瞭。就由於這翻譯的人看法不一樣,或者說他們所依據的翻譯的版本有所差異,所以說有詳略輕重一種差異。這一類的菩薩戒,是彌勒菩薩根據佛陀所說的,散在各經當中的,把它集積起來關於菩薩戒律的部分。第三類是《優婆塞戒經》。是由於善生長者求佛問法,而由佛陀親口宣說,適應這些在傢人乃至當時那些外道根器而說的。

  所以說壽延法師認為,在受戒得戒的因緣來說,這一個還是比較難受,比較難得的一種大乘戒。他為什麼難受呢?比如說,他在傢要受菩薩戒,他需要一種環境,他不僅是一個自我的事情,而且要征求傢庭成員的意見。父母的意見呀,夫妻的意見呀,兒女的意見呀。如果沒有傢庭的同意的話,這個戒還是很難受的。所以說,我們今天傳授的這個戒,在四川大多是根據這個《優婆塞戒經》來傳授。六重二十八輕,基本上傳授的是這種戒。在北方不一定,像我們傳應老和尚他傳授菩薩戒的話,一般還喜歡依那種《梵網經》。不知道我們東林寺依什麼經。《梵網經》,你看看它不一樣。有三類,那麼這三類菩薩戒,雖然說由佛親口宣說,由彌勒菩薩親自編輯,但是總的來說都是佛說。為啥呢?彌勒菩薩編輯嘛,那也是由佛說的菩薩戒散在各經當中,他把它積累起來。所以說還是佛說。這是三類菩薩戒。

  (六)菩薩戒經的傳譯

  下面,我們說一說這種菩薩戒經的一種傳譯。對於一般的同修,也許說這些隻是一種瞭解。有一種自學能力的,你能夠把經找來對比一下學習一下。我們今天不是興比較學嗎?各種版本比較一下,各種內容對比監校一下。哎,你會發現,它相同的很有意思,它就是有差別的也很有意思。那麼,這種菩薩戒經,就是凡是宣說菩薩戒的大乘經典,它都稱為菩薩戒經。在我們漢傳佛教翻譯的經典當中,比較受大傢重視的菩薩戒本,可以說菩薩戒經有那麼六種。

  第一種《梵網經菩薩戒本》,還有《菩薩瓔珞本業經》中宣說的菩薩戒,第三種是《瑜伽師地論》裡面宣說的菩薩戒本,第四種是《地持經》中的菩薩戒本,第五種是《菩薩善戒經戒本》,第六種就是《優婆塞戒經戒本》。這六種那是很直接、很關鍵的。其它的你比如說,在各大經論當中散說菩薩戒的還有很多。像《受十善戒經》裡面,它宣說瞭一種十善戒法;在《勝鬘夫人經》中說瞭十大受;《菩薩內戒經》裡面說瞭一種四十七種菩薩戒。這些都是菩薩戒的流類。在其它的大乘經論當中,都闡述瞭菩薩的修行法門——六度波羅密。六度波羅密,我們大傢都知道: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其中第二度就是持戒。凡是相關解說六度法門的,都會解說到菩薩依戒而行持的方法。所以,這裡面它就能夠把這些菩薩律儀給我們闡述出來。凡是你要檢索這些菩薩戒的流類,菩薩依戒怎麼修行,它的功德又怎麼樣,你都可以在這些六度波羅密,十度波羅密相關的解說中去認識。所以說這是菩薩戒經的傳譯,根本的就是六種菩薩戒本。主要是六種。

  其中,《梵網戒本》和《瓔珞戒本》屬於是頓立戒。什麼叫頓立戒呢?就是你不一定非得要經過先受皈依、五戒、優婆塞戒然後再受這種戒。那不一定。你可以直接受《梵網戒本》和《瓔珞戒本》。受這種菩薩戒,它可以頓時即入,一下子就可以受這種菩薩戒。你可以單點而受的菩薩戒,那就屬於頓立戒。其它的《瑜伽戒本》和《地持戒本》和《善戒經戒本》,它屬於漸次戒本。就是你要受這種菩薩戒之前,先要求受三皈依、五戒、七種別解脫戒,然後再來受這種菩薩戒。那就是漸次而來。《優婆塞戒本》,那是偏重為那些在傢菩薩所制定的。它也不同《梵網經》的這種種類,也不同於《瑜伽戒本》的種類。這是菩薩戒的六種戒本。大傢知道,你要想學習的話,你去找來比對比對那也可以。這是相關大乘菩薩戒,相關知識的一種介紹。

  二、受菩薩戒所應具足的條件

  (一)歸依心

  第二個大的方面,我們來說受菩薩戒所應具足的條件。由於這種菩薩戒和一切佛法,它主要的是我們要發心,我們要領受,要和我們自己實實在在的發生關系。那自己要領納,你不領納的話,你不領納,你不接受,最好的法門對你有什麼關系呢?沒有關系。我們心裡願不願意接納,願不願意把這種佛法和我們身心世界完全磨合在一塊兒,願不願意把這種戒法為自己的老師,為自己的指路明燈,為自己這一輩子的皈依和修行所依。那是我們自覺自願選擇的。

  就像你今天出傢,皈依那是你自己選擇的。你為什麼選擇它呢?一定要看清楚自己為什麼要選擇它。今天我們許多出傢法師說:“哎,你為什麼選擇出傢呢?”“哎,這個問題老生常談拉,經常問。”問過來問過去,沒有味道瞭。其實經常問才有味道。我們經常說出傢如初成佛有餘,你剛剛出傢的那個時間,那個心態,脈絡應該是非常清晰,它都有一個緣起。你到底為什麼走上這一條路?世間上的五欲享受,對於人也挺吸引人的。為什麼你沒有選擇那一條路呢?而你選擇瞭當居士,或者說當皈依弟子,或者說出傢。為什麼?你把你當初那種心多多反省不要忘記。對於我們,往往有一種指導作用。

  我們今天經常所說的,我們進入佛門當初都是非常單純的非常直接的,自己內心裡面有一種非常清晰的脈絡。但是你進入佛門,一年佛在眼前,二年佛在天邊,三年佛就跑到爪哇國去瞭。為啥呢?我就覺得你自己今天已經進來瞭,但是還沒有解決自己的問題,你那種問題就為自己所轉移瞭。我記得我是為什麼出傢的,我就經常把自己那時候的心情拿來反復回味,反復體驗。那時候,我覺得人生為什麼呀?從何而生,從何而去?那種宗教意識問答開始萌動的時候,我特別在意。為什麼而生呢?不自願的,父母把我生出來的。那時候我歸結為父母而生出來的,跟我自己沒多大關系。我會抱怨父母,我看到這種事實之後我抱怨父母。為什麼抱怨他呢?我的生命不是為我自己意願的,是你們把我生下來的。但是我今天卻感受到這麼強烈的人世之間的生老病死,諸多苦趣。整天吃飯,我覺得吃飯也是一種逼迫。不餓不行嗎?天天都要餓,天天都要吃飯,那個牙齒磨損得非常艱難,磨過去磨過來,好不容易把那一頓飯吃下去。我說這要吃下去幹啥嘛?有什麼意思呢?好像沒什麼意思。吃過飯又幹啥?覺得沒多大意思。

  然後這一輩子又為什麼呢?讀書呀!為啥要讀書呢?父母說你讀瞭書才能找錢瞭,才能找到工作瞭,才能光宗耀祖,才給父母增光呀。我說怎麼給父母增光啊?你隻要考上大學你就給傢庭增光,就給父母增光。哦,我說增光就這麼簡單呀,但是為什麼要增這個光呢?為什麼?增瞭光之後又怎麼樣?找一個好工作呀,一個好工作好找對象呀。有瞭好的對象又幹啥呢?能傳宗接代呀,傳宗接代又幹啥呢?為什麼要傳宗接代嘛。哎呀,你這個問題咋這樣多呢,他會不讓你問下去。但是你覺得他們那些已經考瞭大學的,已經光宗耀祖的,現在已經拿很多工資的,我看那些校長呀,我的老師也就過得很好,應該很滿足瞭。但是我看他們的傢庭,他們的父母,乃至於他們本人,並不是過得非常愜意的,常常也是煩惱不堪。我說我以後就是做到尖瞭,頂多就是像我的校長一樣,有多少人能做校長呀。像他那樣有地位,能拿高工資,傢庭兒女也蠻好,我說我頂都做好瞭就像他那樣。但是為什麼嘛,有啥意思嘛。你覺得沒有意思。於是內心裡面就想死掉,死掉算瞭,一瞭百瞭。既然人死如燈熄,受那幾十年的老罪,我還不如現在就瞭結,那多好。你覺得這種生存沒有意思。

  但是剛好在這個當中,接觸到佛教。它給你講苦集滅道。在這之前,你認為自己所感受到的苦,“我就是天下第一苦人,多沒意思,生活完全沒有意思,我就是天下最苦的人。”整天就在那無事作閑愁,唉聲嘆氣。找一些憂鬱的文章來讀,故意地把自己整得多愁善感。哎呀,你看我多有情調呀,陷入自己制造的一種憂鬱氛圍當中。但是一看佛經,它給你說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這些苦你體驗都沒有體驗到。然後再感覺到釋迦牟尼佛說的生命是那麼豐富,他居然把這個苦揭示得淋漓盡致。你所感受到隻是一種苦苦,而釋迦牟尼佛在歡樂當中還能感受到一種苦,他說那種歡樂過去那是一種壞苦,終究是要壞的嘛。

  你就是做國王,一口氣不來的時候,非常留戀呀。秦始皇就是死也要整那麼多兵馬傭來陪葬,我在陰間裡我也要當老大。這是不得已的一種留戀,對權位的一種留戀。但是無可奈何,生命屬於自己有多少時光呢?沒有多少時光。釋迦牟尼佛在最歡樂的時光他能夠感受到一種痛苦,他說歡樂也是一種痛苦。乃至我們不苦不樂瞭,他也能感受到這是一種無常變遷之苦。這一些苦你體驗到瞭嗎?沒有。

  當時我一聽到釋迦牟尼佛宣講的這一些苦,哎呀,他才是生命最富足的,他能夠把生命的本質,一切一切的本質追溯到它的無常,能夠追溯到它的變遷,我開始對釋迦牟尼佛發生興趣。我說我那一點苦與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苦,那簡直是九牛一毛,大海當中的一滴水,根本不起眼。你所覺察到的那一種苦,是什麼苦?也許不算什麼苦。你看釋迦牟尼佛給你揭示的那種苦那麼豐富,那麼本質,而釋迦牟尼佛居然還是一個王子。你說我就是一個平頭老百姓嘛,要錢沒有錢,有啥沒有啥,我才感覺到苦。釋迦牟尼佛是個王子,富有四海,居然還能感受到苦。哦,給人一種非常地震撼。

  然後他給你說,這種苦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麼?原因是你造惡業自然而然形成的。那些煩惱惡業就是原因,受苦就是結果。他給你揭示這種苦,不是叫你去憂鬱,不是叫你去唉聲嘆氣,也不是叫你去感嘆,栽入那種苦海裡面。他是給你指出,你可以改變這個苦。苦是一種感覺,而這種感覺我們完全扭轉它,他把這種希望之道給你指出來。他給你說,死並不是一種解決方法,你死瞭以後那是斷滅。那是不是斷滅呢?你這一輩子沒有解決的問題,下一輩子接著解決這些問題。哦喲!死也不敢死瞭。死瞭以後罪業更深重。死瞭以後問題沒有解決,下一輩子的問題更深重,你還得再受二遭罪,再受兩遍苦,也許三遍四遍。這無盡的苦海,你還要深入進去。

  死也不敢死瞭。咋辦呢?隻有斷煩惱這一條路,不二法門。那時候對不二法門自己覺得無可奈何,修行也覺得無可奈何,逼迫的。最後看魯迅先生的書,說這一條路你反正都要走,何必搞得淒風慘雨呢,為什麼你不能搞得轟轟烈烈,為什麼你不能搞得興高采烈,全身心歡喜去做呢?必須要得去做,必須要得去面對。但是,你完全可以自己去選擇多種情懷,並不是淒風慘雨一條修行的路。要把修行變得非常享受,這也是完全可以的。想想也對,既然非得要修行,為什麼不能歡歡喜喜地修行?我們今天就是搞得非常無奈,非常痛苦。“哎呀,修行就是這麼艱難,不修行又解脫不瞭,修行又這麼痛苦。”迫不得已自己在那兒做。於是做得非常苦,“修行呀,修苦行呀,迫不得已呀。”當你的內心隻要認為它苦,你就很難投入。人傢修苦行的,真正修苦行的他不覺其苦,他能深入,他能歡喜,他能得到法喜。我們今天很多人在那裡可憐和尚,“你又不吃肉,你又不結婚,你又不玩世俗五欲,我可憐你呀。”

  同樣的,我們今天不修苦行的,他會可憐那些修苦行的。你看我們今天好不容易生活好一點瞭,吃好一點嘛,修行我們要修中道之行嘛,修中庸之行嘛,搞得那麼偏激。我們會可憐他。但是他們真正修苦行的,真正依戒修行的,他們才會可憐你。人傢知道其中的方便,人傢得到法喜。他就這樣。我們今天受菩薩戒應該怎麼去受呢?就是要你歡喜,你才能接納嘛。對不對?你不歡喜你怎麼接納嘛。

  今天,我們就是怎麼把戒接納到我們心地裡面。你歡不歡喜?你抵不抵觸?要把我們自己抵觸受戒的心,要改變。我記得我們受戒的時候,非常搞笑。有一個戒兄,他跟我在同一個寺廟。然後,剛好在同一壇裡面,就在這老殿裡面,就是在藏經樓這個地方。那時戒堂在這個裡面,那時是一個老殿沒有翻修,現在翻修過瞭。上面戒和尚在問:“這條戒你能持嗎?”“能持。”說到一條戒的時候,“這條戒我沒答應過,”他沒答應。那我說:“你沒答應,你咋叫受具足戒呢?這不具足瞭嗎?”他下來他說:“臺上戒和尚問這條戒的時候,我沒回答。”就他內心,他有挑撿。這條戒我是能受的那就我受,這條戒我看起來有點艱難那就不受。他有偷心。他說反正這一壇,那時我們這一壇不是三個人,一壇八、九個人。他說:“如果有一個人在其中不回答的話,戒和尚還是聽不到的,還有其它那麼多戒兄在回答,能持。”他說:“這條戒我不能持。”多少年以後還在笑話他,我說你這個傢夥不叫具足戒。你偷心不死,你這條戒還沒受,沒有受具足,你還有欠缺。就說你的內心,它有抵觸。對不對?你怎麼接納戒呢?那很多受戒的,他就怕。你沒有理解它的功德,沒有理解它的好處,沒有把那種真正的三皈依建立起來。

  所以說我們受菩薩戒,第一就是皈依心。什麼叫皈依呀?皈是回歸,依是依靠,這一輩子我們不依靠煩惱去解脫煩惱,是依靠覺悟解脫煩惱。我們不依靠無明去解脫煩惱,因為無明隻有增長煩惱。所以說我們皈依佛以後求的是這種自覺,而皈依佛不僅僅是外面的佛像。那種佛像是昭示我們內心的,而這種佛是我們自心之佛,也就是自心那種明明覺照的佛性。

  人人都有明明覺照的性。那是什麼?那就是自性佛寶。而這種佛寶就是落實在我們自己自我關照當中。它講道理還講的更少,主要是你關照自我。怎麼關照呢?比如說,沒有關照的人,那個自心是一片黑暗;有關照的人,就相當於點一盞明燈。然後有一盞明燈瞭以後,一個講堂裡面有什麼東西放在那裡他清清楚楚。我們自心有關照瞭以後,我們自心有沒有起念頭,是什麼念頭,是善的念頭,是惡的念頭,這個念頭是弱呢還是比較強呢,他又是怎麼變化的,這個關照要有。

  我們最初修行就是修這個關照。我們今天,把這種關照看作是南傳佛教的專利品。好像我們大乘佛教不修這個,這個就是一個缺欠。南傳佛教,上座部的佛教那是基本乘,就是你學小乘也好,學大乘也好,學密乘也好,就是必須要把這個關照學得起,那就是自覺的功夫。當你有瞭自覺的功夫以後,你關照世間上的苦,關照這個苦的原因,那種苦集滅道,那種佛所說的道理。那裡是佛說的,那是本身這個世間就存在這種真理。凡是有自覺功夫的,你觀察到一定程度,你發覺苦集滅道不是佛說的,苦集滅道是現實世間當中存在的。你觀察到一定時候,你都能夠覺察到這種道理。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種道理,經過你的覺照,經過你的關照,你會體驗到,它真真實實存在。這個時候你才知道,佛是真語者,是實語者,不妄語者。於是你知道,釋迦牟尼佛所說不過無非是他發現真理而已,那個道理那就清晰瞭。不用跟你講多少,隻要你有這種自覺功夫,這種道理你就會覺察到。你覺察到的跟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一樣的,那時候你對佛那個信心才真的能夠長起來。“哎呀,釋迦牟尼佛太偉大瞭,這樣的真理他居然能夠覺察到。”你看看,他跟我們說,這樣的道理我們也能覺察到,我今天真的覺察到瞭。通過這種自覺功夫來完成的,就像我們今天說阿彌陀佛。阿彌陀是什麼?我們通過語言文字來講,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福德智慧,無量的我們一切願望,一切善心,在阿彌陀佛這句名號都具足瞭。我們說它叫無量福德莊嚴,無量智慧莊嚴。

  我們說福德智慧轉化為我們老百姓所說的話,就是我們無盡的善心期望。你的一切願望,世出世間的願望,在一句萬德名號中都總括無餘。無量的陽光屬不屬於阿彌陀佛呀?屬於。當我們在曬太陽的時候,你曬的是太陽,但是我們曬的是阿彌陀佛無量光明。在滴滴嗒嗒的時間當中,我感覺的是無常遷變,但是念佛的人感受到的是什麼?阿彌陀佛的無量壽命。春花秋月你感受到是外面的風景,念佛人感受到是什麼?自性的風光。包括我們現在所走的路、大地,你感受到的是外在的山河大地。但是我們念佛人感受到的是什麼?那就是阿彌陀佛的無盡的慈悲和善巧方便。情與無情,都是阿彌陀佛無量的福德光明成就的;點點滴滴,無非不過是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於是,甚至你呼吸的空氣都是阿彌陀佛的無量的神通方便。於是,你整個人和阿彌陀佛沒什麼區別。有什麼區別?自性是為阿彌陀佛的時候,自性就是阿彌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是佛,是心念佛、成佛。哎,你發現佛那裡會遠離我們而去,佛隨時隨地和我的生命是溶為一起,和我的血液是溶為一起的。

  包括我們的業障。業障不是業障,而是阿彌陀佛無量無邊鍛煉我們自己的作業,就是教課給你佈置下的作業。佈置下以後,你就要用一句阿彌陀佛萬德名號就把這些業障溶化瞭,把這個作業圓滿交上來。於是,你念佛能夠隨處皆應。那種感受自心是非常歡喜的,非常自在的。同樣的,我們把戒能夠像一句阿彌陀佛一樣接納到自己的心裡面,能夠住下來,於是一戒一切戒,無有不是戒法,萬法都歸於戒。你就發現戒無處不在,你很歡喜,你很自在,你很圓融。在這種過程當中下,你會發覺你的心隨時隨地不離於戒。你很歡喜,你很接納,你不接納它也是這樣,你不如歡歡喜喜地接納。

  當這樣的時候,我們整個身心世界都依戒法而安住,整個戒就變成我們的身心性命。於是你的皈依心,你的安身立命它就找到瞭立足點。由這種覺照,知道一切因果法理不離於自性,知道這一切善惡根本不離於自性,知道這些應用之妙在乎一心。於是一切苦樂,無非不是自心的造作自心的映現。沒有別樣。山河大地無非自性,諸佛眾生無非眾生,就是我們自己的心呀!心能造作,心能分別,心能映現。但是整個不離自心,整個一大法界就是心的真如藏。

  這個時間,而我們能夠對這種法,能夠發起一種真實不虛的皈依心。以這種覺照來生起一種皈依心,以這種覺昭來生起一種智慧,以這種覺昭來認識這一種因果法性無處不在,來認識一種戒無處不在。而這種戒一旦認識瞭以後,那就是有所不為而有所為,由空性而體現出一切因果性。空不離因果,因果不離空。一切因果都是可以改變的。不同的條件,不同的造作就能顯現不同的因果,而這一切都是由於我們自心一種非常不可思議的一種功能。

  你看你那個心就像孫悟空一樣,一會兒變成小孩臉,一會兒變成大人臉,一會兒變成女人的低聲低氣,一會兒又變成男人的陽剛之氣。那個心,就像一個演員一樣,一會兒是一會兒非,一會兒苦一會兒樂,一會哭一會笑,千面人生都是由這個心組建的。今天誰不具備這樣的功能?誰都具備有這樣的功能。叫你笑一笑。你會笑嗎?你會笑。叫你哭一哭。你會哭嗎?有人說:“師父呀!我哭不出來瞭。”其實能哭。哭也由你,笑也由你,善也由你,惡也由你。這個人心就是這麼自在,但是你能夠自在嗎?你能夠自主嗎?而你這一些無非不過是法性當中的遊戲而已。

  當你認識到這種神妙不可思議的法性的海洋,心性的海洋。哎呀,你覺得這人生太寶貴瞭。直到我出傢,我從那些煩惱當中苦苦掙紮,三藏十二部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它看完,關起門來抄過去,抄過來。終於有一天,你發覺你認識到這一種生命奇妙不可思議,你認識這種自心它是自由自在地的,你發現生命之門就和自心不離不別。於是,一切的境界你可以顯現。“哦,都是這個傢夥幹的。”於是,自己安心瞭,自己知道應該怎麼去走這條路瞭。這個時候你才知道,這個人生其實透過那個煩惱一關,透過那個憂鬱這關,透過那個生死那一關,真的很舒服。就很自在。別說那個明心見性,我不知道那個真正的明心見性有多神秘,但是我說我們能做到這種程度。發現人的自尊性、自主性、自由性,我就覺得非常舒暢。每個人能從那種自尊、自主、自由的這種生命價值認識瞭以後,我們完全可以自主我們自己的生命道路。

  於是我們尊重已命,尊重自心。然後安安心心,實心打本。依據這種空性,依據這種因果,你希望什麼,你可以自由造作。我們今天希望菩薩戒,希望像菩薩那樣。於是我們發菩提心,我們就照著佛所說的那種規矩,像菩薩那種三輪體空,六度四攝。我們就照著去學呀!在佈施當中來鍛煉自己舍掉慳貪,在佈施當中來成就自己利益眾生的一點點發心。於是,你從一點點利益眾生逐漸地感受到利益眾生是快樂的。於是你那顆心就越來越歡喜去佈施,去供養,去利益眾生。你利益眾生,眾生一高興瞭,好像你沒為自己的利益去奮鬥。但是隨著眾生的利益實現,你的利益也同步增長。雖然說你不求它,它自然而然地出現。你看這世界就是這麼樣的奇妙。

  以往我們專門抓住自己的心,“哎呀!我要為自己呀!”弄過去弄過來,但是弄瞭一輩子,乃至弄瞭無量劫,顛轉地把自己弄到苦海裡面去瞭,顛轉地把自己弄到煩惱的海中去瞭,顛轉地把自己弄到執著的海中去瞭。而這種執著虛妄分別的這種煩惱,徹底的就是一種苦海。無非不是以自己為核心,而成就的這種苦海。有我就是萬惡之源,有我就是萬苦之海。其實我們今天菩薩戒的一切內涵,就是專為對治這種我執的,每一條戒它就對我執有所損傷,每一條戒對我執所顯現的虛妄分別有所糾正,每一條戒對待犯戒的這種煩惱有所對治。

  把這所有的菩薩戒,完全匯歸到菩薩戒所對治的這種煩惱、虛妄、分別和它的堅固執著。然後,你體會到每一條戒都是那麼善巧,除瞭諸佛還有誰還能有這樣真理的智慧顯現呢?每一條戒都是諸佛的智慧顯現,真理本身顯現,現量顯現。於是,你覺得這一條高速公路太平穩瞭,太快瞭,太自在瞭!就像開著一個高級轎車,然後在一個路面非常好的高速公路上奔馳一樣。怎麼奔馳怎麼自由,怎麼自由自己感覺越來越舒服。“哎呀,這一條路上開著車真是舒服。”我們今天在修行的路上,你本來也可以奔馳在這種高速公路上,你本來也可以開著一個最摩登的轎車。是什麼?就是自心。修行人駕馭的車,就是自心。對不對? 你奔馳在什麼道路上? 奔馳在法性的高速公路上,奔馳在空性因果的高速公路上。而一路上萬千美景觸目皆是,頭頭是道。那種感覺一旦上道瞭,哎呀,真是很舒服。

  你看到那些飆車的,白天不過癮,晚上沒有車瞭他在高速公路上飆車。越飆越過癮,越飆那個感覺越舒服。我們這些修行人,你看看,在白天他修行不過癮,晚上他不睡覺,他坐在那兒,高速奔馳——在念佛,在參禪,在持名。哎呀,真的很舒服呀!忘掉瞭瞌睡,忘掉瞭飲食。世間上的苦到那兒去瞭呢?沒有瞭。他整個生命呈現著一種智慧之光。所以說,你要體會到這種菩薩戒瞭以後,你願不願意奔馳在這樣的高速路上呢?願不願意駕馭這樣一種心性的大馬車呢?菩提心的大馬車呢?那太舒服瞭。

  所以說,內心要起皈依之心。回歸這個,依靠這個,享受這個。那很舒服!你以為睡覺舒服呀?睡覺睡得很艱難。對不對?打呼聲,你覺得很舒服嗎?第二天早上你起來你發現,哎,太痛苦瞭。睡得周身都疼痛,睡得周身都懶洋洋,睡得周身想提一點正念都提不起來,睡得惡夢連天,睡得那些虛妄分別浮想聯翩,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你不做夢的。但是你醒來以後,雞蛋在那裡?沒有雞蛋。美女在那裡?哦!這僅僅是你的心念。再美好的東西,你一醒來,哎,我還躺在床上。你還希望回到那種夢境裡面,但是夢境是虛幻的,你依靠那種虛幻來滿足自我。能滿足嗎?不能滿足呀。所以說,有的人在生死海中,他就喜歡做夢,一瞇上眼睛做白日夢,多舒服。但是一睜開眼睛就非常痛苦。

  我們不能幹這種自我欺騙的事情,要做就要把整個生命投入到清清醒醒、明明白白的正覺修持過程當中。來皈依自性佛,發揮自我的一種明覺自性;來皈依法,來認識這種空性與業果的康莊大道;來皈依僧,學習這種聖賢僧的自主之心。學習我們聖賢的自尊、自重、自盡其意。我們的心是可以凈化的,就由於我們每一個起心動念,隻要符合於真理,隻要安住在明覺自性之中。你發現一個一個的妄念它就遠離自傢而去,發現自己沉醉於五欲享受,違背菩薩戒的這些虛妄動作,那就會逐漸地遠離,好像做這些沒有意思。所以說,你自然而然地皈依到凈化自己的身心世界上來。它是從這種自性三寶的皈依當中,來成就你對菩薩戒的領悟。一旦我們對菩薩戒有所領悟瞭,那就是安身立命之處,那就是自己的老師,那就是諸佛慈悲切切的一種慈心,那就是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隨時隨地來攝受我們,保護我們。

  如果說能夠從自性發起這種自性三皈依瞭,於是在事相上,你見一花一如來,一心一如來,一草一如來。所以說你在萬萬千千的情與無情身上,都能回歸到佛法僧的三皈依。菩薩戒是佛心,菩薩戒是法的心,菩薩戒是凈化自心的方法。一切菩薩的慈悲,一切菩薩的一種智慧無不顯現在菩薩戒裡面。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由菩薩戒成就,諸佛的五眼六通,十八神通,十地四無所畏都以菩薩戒而成就。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也是從菩薩戒裡面而成就,乃至十方三世諸佛都是從這種發菩提心,受持菩薩戒而成就。你要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或者建立自心的清凈國土,也無非不是由菩薩戒中成就。你念念念阿彌陀佛的過程當中,能夠把菩薩戒總攝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當中,這一句萬德名號當中就總持一切菩薩戒,法體形相總攝無餘。

  當你自心安住在阿彌陀佛無盡的慈悲與無盡的清凈願海當中以後,老老實實念佛,自心何曾有過一點犯戒?自心何曾有過一點違背菩薩戒律?所以說,你專專心心地念阿彌陀佛,自心就具足菩薩戒律。如果你能夠從菩薩戒,你說我也願意學習,我也喜歡受戒。可以,從這一些菩薩戒的一種法體形相這種過程當中,學習過程當中,你能夠再一再二的體會到阿彌陀佛無盡的慈悲,清凈的四十八大願,頭頭安立在菩薩戒的每一個戒律當中。能夠以這樣持守菩薩戒,念念不忘阿彌陀佛的萬德名號,形相上又做得極為到傢。而我們自心念念不離阿彌陀佛,以這種具足清凈戒律的心來念佛,往生那個是一日千裡。對世間上不持戒念佛那要什麼時間成就?我就不知道瞭。

  所以說這種戒,就像跟你那個車,改裝一個裝甲車,弄得一個很大的馬力,裝備裝得非常先進,非常和諧。所以說能夠持戒而修佛,成功非常迅速。能夠與阿彌陀佛相應,自然而然對於持受菩薩戒一點也不難。不要說我們做不到,下來有很多同修說我做不到,你為什麼做都不做你就說做不到呢?今天我就發現我們學佛的人,大多數都是陷在這種自我的漩渦當中。很多師父,寺廟裡的師父,我說你當個知客怎麼樣呀?“哎,不用說,這個免談。”說:“為什麼免談呢?”“做知客等於下地獄,我不做,我也不是幹知客的,我是修行的。”我說:“你為什麼不做就把自己的門關上瞭呢?”“哎,不要說瞭,我肯定做不到。”他拒人於千裡之外,實際上是拒自己於千裡之外。自己把自己關於自己一種般若之門當中。你把自己關在門外嘛,你不願意有所改變嘛,這就很艱難。什麼叫執著呀?這就叫做執著。你要叫我做知客,我寧願簽單,我也不做。說:“你稍為承擔一點嘛。“說:“不行,絕對不行,修行人那管這些。”他說。我們的廟上也很奇怪,我叫他打個點子,“哎,不行,我幹不瞭。”“你幹啥?”“我是修行的,這些東西拿來幹啥。”我說:“好,如果真像這樣的話,其實你不想幹我也不想幹。”“你不想你也別幹。”我說:“好,他也不想幹,他也不想幹他也別幹。”於是我說:“好,從今天開始,我們常住上分鍋而活,大廚房不做飯瞭。每個人發個鍋,你不是修行嗎?幹嗎你修行我要給你做飯呢?你自個做飯去。你的修行你要我給你做飯成什麼樣子,修行人就該這樣呀。那個廁所沒人掃,你也不願掃他也不願掃,行,自己的大小便自己解決,廁所我們不建瞭。”哦,這麻煩瞭。他想想:“這個麻煩瞭,廁所也不建,廚房也不開夥,這個麻煩瞭。”他說。

  什麼叫修行呀?就是不要偏激嘛。昨天還有人在說:“建阿彌陀佛我隻願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腳下的土地我不管。”沒有土地建在什麼地方?他說:“就連阿彌陀佛座下的蓮花座我也不管,不要蓮花座,我隻要阿彌陀佛。你可不可以?看那些修行人非常天真吶。我也不要土地,我也不要蓮花座,我也不要電燈,我也不要路,那你那個阿彌陀佛建在什麼地方嘛?這一切的一切其實都是阿彌陀佛的顯現,蓮花座也好,光明燈也好,還是通向阿彌陀佛的路也好,它是阿彌陀佛的一個整體。對不對?不分割的嘛。幹嘛你要分割呢?但是我們今天修行的人他就很狹隘,”我就隻要這個阿彌陀佛,其實的我都不要。”空中樓閣嘛。路我也不建瞭。要是找一個工程師,把這一個阿彌陀佛不要地,不要蓮花寶座,不要基腳,不要那些種種的路,能把這個阿彌陀佛顯現在這個世間上,我覺得隻有請阿彌陀佛瞭,除瞭阿彌陀佛誰有這種能力呢?

  所以,我們今天要知道阿彌陀佛安住在什麼地方,安住在一切生活的平時當中,安住在這些菩薩戒相的具相過程當中。所以說,你有這種心的時候,一花一葉無非是如來清凈法身,你能夠通過成就這些而成就阿彌陀佛,你能夠通過成就我們自己的發心,我們自己在常住上的責任,成就我們對眾生的義不容辭的菩薩心腸,這就是通往阿彌陀佛必不可少的福德因緣。如果說,你把這些福德因緣減少瞭,你想通往阿彌陀佛那很艱難,那是空中樓閣嘛。所以說,我們要皈依於這種法性,皈依於這種佛法僧三寶的整體。這是第一種,就是受菩薩戒你要對佛法僧三寶真真實實的有一個整體的皈依心。

  (二)三種受戒方式

  第二種,受戒的方式。我們說受菩薩戒的方式有三種。第一種,在諸佛面前真真實實地受。這個很厲害哦,在諸佛面前受,在菩薩面前受,真真實實地受,得上品戒。你看你能不能得到呢?這艱難呀!他說:“佛圓寂瞭,我到什麼地方去見佛。”佛沒有圓寂的,他隨時隨地都有在我們周圍哦,你隻要有信心你就能見到。是不是?我們現在說阿彌陀佛遠隔我們十萬億佛土,有信心的不離我們左右。對不對?有的人就能見到。為什麼我們就見不到呢?乃至於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一些,那一尊菩薩又遠離我們瞭呢?都與我們同在。隻是你沒有感覺。為什麼沒有感覺呢?沒有信心,自心不相應而已。當你自心相應瞭,他就在我們身邊周圍,不離我們自心,你的心想都不想嘛。

  世間上最可悲的無過於同室操戈,無過於同床異夢,無過於同心異德,這是最悲慘的事情。乃至兄弟姐妹你打架,他打架。本來是眾生父母,但是你把他當成是冤傢對頭,一句話要把他罵死,把他罵冰心,要把他氣得一下子栽到地上,一口氣不來。哦,嗚呼哀哉。哦,我多有能力。其實就是自己的父母親呀。我們在世間上人為地構造瞭人我區別,人為地構造瞭勾心鬥角,人為地構造瞭鬥爭的環境,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好像其樂無窮,其實是煩惱無窮。這些都是人為構造的。和諧從心開始。我們能夠與諸佛菩薩和諧,那因為我們有信心;我們與眾生和諧,因為我們有慈悲心;我們與山河大地可以和諧,因為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我們與菩薩戒你能夠領納,有信心,它就能夠出現。所以說看你自心怎麼樣去映現,看你自心怎麼想去思維,看你對諸佛菩薩有沒有感覺,能不能相應。能夠相應就能夠在諸佛菩薩面前受戒。

  第二種,就是諸佛菩薩滅度以後,千裡之內沒有這些能夠受戒的諸佛菩薩,那就請法師教授受戒。你在法師跟前祈求受戒,這個可以得正法戒。這個法師如理舉行儀式,如理為之開導解釋。教你如何發菩提心,教你如何領受這種菩薩戒,教你如何學習菩薩戒相,教你如何依戒去修行。這種法體形相菩薩的四課,把你教會以後,落實在自己見聞覺知、起心動念、開言吐語、待人接物。於是你能夠得正法戒,這是中品受戒。

  第三種,是在佛滅度以後,千裡之內不僅僅是沒有傳授菩薩戒的法師,沒有這種因緣,什麼因緣也沒有,但是你隻要有自心就得瞭,有自心就夠瞭。我們自心如果有諸佛菩薩的形像,當真的佛菩薩一樣,懺悔發願禮拜,求受菩薩戒。隻要能夠得相好,你就能得菩薩戒。你面對諸佛菩薩的像,像面對諸佛菩薩一樣,虔誠恭敬、禮拜懺悔、供養祈求,那像就不僅是像哦,那就是真的哦。如果你能夠得相好的話,哎,你這樣老是修,老是修,有的時候夢中見相好瞭,阿彌陀佛好像走下來瞭,夢中見到諸佛菩薩瞭,乃至夢中好象見到諸佛菩薩把這種菩薩戒的戒體,醍醐灌頂一樣,給我們加持,進入自己的身心。就是我們自己願願、念念、心心都應朝這個地方用功。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我們自心在這種自心思維過程當中,成就瞭自己的願心,成就瞭自己的信心,成就瞭自己的歡喜。然後,我們滿心、滿念都是菩薩戒法,都是諸佛菩薩的形象。昨天所說坐火車一樣,“咣當咣當”一樣。哎,坐瞭三天你回去做夢,還是“咣當咣當”。

  而你今天禮拜諸佛,恭敬諸佛,在諸佛菩薩面前懺悔,如是一而再再而三,天長日久,自心與諸佛不相離別,自心與菩薩戒不相離別。菩薩戒就由這種自心,心心念念的虔誠,恭敬歡喜熏習而進入自心。能夠得見相好就能得具足受菩薩戒,這是第三種方式。

  而這三種方式,我們自己看,你依什麼而受。如果你依法師而受,一個學規矩這是很重要,二一個好好聽開示。要弄懂,什麼叫菩薩戒法,怎麼樣發菩提心,怎麼樣領納菩薩戒法。然後怎麼樣依菩薩戒來開頭示范,來學習來熏習這種菩薩戒。這個現世人間,法師跟前受戒,重要的是明理,重要的是得法。如果沒有的話,可以依自心的虔誠,依諸佛菩薩像可以反復熏修感得相好這樣來受。如果你福德智慧因緣具足,能感得諸佛在世,那諸佛給你授菩薩戒的話那更具足瞭。將來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呀,我要求受菩薩戒。”阿彌陀佛利用他的神通方便智慧給你傳授菩薩戒,那也很好呀。對不對?這樣的日子也不遠,你一往生就能成就,好好念阿彌陀佛。

  好瞭,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瞭。阿彌陀佛!

  願生西方凈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道侶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