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四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講記 作者: 智海法師2022-08-28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講記(四) 智海法師講述

  2007年11月29日下午·廬山東林寺凈土研究生班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各位同修:

  我們說到求受菩薩戒的三種方式。第一種,就是真實地在諸佛菩薩面前求受菩薩戒。這個要具足條件,要知遇諸佛菩薩出世,我們現在都沒有這種因緣瞭;第二種,就是佛涅槃以後,我們在法師面前求受。由法師給我們講授發菩提心的方法,講授護持菩提心的菩薩戒,練習菩提心的每一條戒律。要在所有的菩薩戒律當中來熏習菩提心、增長菩提心、保護菩提心乃至究竟成就菩提心,就要把這種願菩提落實到行菩提上。

  真正把願菩提落實到行菩提心上,那就要持戒修行,在戒律過程當中真真實實地去做。我們昨天已經講瞭你說得好不如做得好,長期在那兒喊:“我要往生,我要往生!”不一定就能往生。你還要好好地念佛,“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要在正確地認識因果以後,在修因上努力。當你在修因上正確瞭,施行瞭,功夫具足瞭,叫它不出現它也辦不到。它一定能夠出現。所以說,我們今天學戒是如此,我們念佛也是如此。發菩提心救度眾生,這種菩提心不是光喊,表面上念一個四弘誓願,發一個心,那叫願菩提心,把這樣的願菩提心落實在行為上,這就是最具足瞭。凡是在行為上違背瞭我們自己發心的,就要懺悔,我就要努力地懺悔這種障礙。所以說,把菩提心落實在身口意,落實在自己行住坐臥的每一個行為過程,每一個行為細節當中最好。

  實際上念佛的人也應該學習這樣。學習什麼呢?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把成就度眾生的資本、願心落實在我們自己的行、住、坐、臥上。你的身口意三業、起心動念、開言吐語、待人接物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不要違背。凡是有違背的行為,就要懺悔。所以,比照菩薩戒的學習方法,來成就念佛法門的具體行為,這是非常殊勝的。往往我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自己的語言上、心念上、行為上就有相背的地方。大傢覺察到自己有沒有相背的地方呢?“哎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多艱難吶!”哪有那麼艱難,隻要你做瞭就很容易。所以說,我們的心不要害怕它的艱難,不要把艱難掛在嘴上。再艱難的事情,當我必須要去做的時候,從戰略上我要藐視它:“不艱難,再艱難的事情都不艱難!”

  我們念佛也是這樣。念佛的事情說你往生嗎?“哎呀,我怎麼能夠往生。”開玩笑我都不退失,就是謙虛我都要朝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謙虛,不要朝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謙虛。那是與自己的往生心相背的。我們檢查一下自己,在平時的日常生活過程中,有多少的起心動念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相背離呢?太多瞭。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好玩兒,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女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等我七八十歲以後再往生。”“為啥呢?”“我這麼年輕,對於世間五欲肯定要享受一下咯,享受一下再往生。”像這些,它再一再二地說明我們在認識上是有差距的,我們的言語行為上它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修行是相背離的。你要是把這些作為戒律來持守,像菩薩戒這樣的我們來持守,這種修行就很具足。把信願之心落實在行為上,把願菩提落實在行菩提上,落實在戒律上。

  這一時間,對自己不應該產生的行為,你一個兩個都記在那兒,最容易冒出來的念頭,你寫在最前面,這個是重戒。為什麼是重戒呢?因為我最容易犯,最容易拿它當借口。就要千方百計,要防止這種借口出現。凡事你與這個目標相背離的,也列出來,看看我最容易犯什麼,這是自己觀察自己。除瞭諸佛給我們制定的菩薩戒,你在修行凈土的過程中給自己制定一下,你有智慧地觀察自我,哪一些障礙最容易出現?然後專門有針對性地制定方案,防止它出現,這樣就很好。所以說,這些戒律是菩提心的具體落實,能夠朝著具體的行為上去運作,它有強化菩提心的作用。在熏習菩薩戒,受每一條戒,守持每一條戒的過程中,都有這種作用。念念之間增長菩提心,念念之間細化菩提心。當你這樣的行為做得越來越多,菩提心就得到瞭強化,由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強化,它就不僅僅是心念上的,而是行為上的。

  我就在感嘆我們佛教最圓融,學理最圓備,但是我們佛教徒,欣賞過去,欣賞過來,老是在口頭上說。我看到西方有些學者,他們把佛法拿過去,悄悄地拿過去,已經用在一些臨床醫學上,把它用得很好;一些企業,把佛教拿過去,作為企業運作的企業精神、企業理念,甚至這些方法都作為企業運作當中具體的步驟。人傢已經直接進入到臨床運用上,而我們自己呢?偏偏還沒有落實到這一層。像心理學,它把佛教很多的理念和方法拿過去,直接就是應用到臨床心理學上,解決瞭很多問題。也許今天心理學對佛法吸收得很多,而我們呢?卻還不知道它是這樣應用的!隻知道這是寶貝啊,好得不得瞭啊,但是怎麼好呢?好在什麼地方呢?用起來有什麼功效呢?我們往往還沒有進入到應用階段。所以說,最好的是你能夠應用!用得起來,最實在!如果用不起來,再美妙的佛法,那又有什麼用呢!

  我們今天弘揚佛法,很多人在說:“哎呀,佛法最完備,人生理念人生價值最完備!”但是現實生活當中他說:“如果說用在世間上的話,就不能用。”他用啥呢?“用在世間要用儒教的,學理要用佛教的。”我說你這個是背離的,表裡不一致的。如果表裡不一致,你說你在弘揚佛法那就很不好說瞭。既然學理上是圓備的,它在現實當中一定能夠用上去。如果說用不上去,那就說明你學得不圓融,而不是佛法不圓融。請問一下釋迦牟尼佛那麼好的智慧,給你說的居然不能用,隻是能夠說一說,圖嘴皮子熱乎,圖耳朵裡面舒服,說一說聽一聽,過過幹癮就行瞭,實際上應用不上去,你想釋迦牟尼佛能這樣嗎?所以我經常說,你隻要對釋迦牟尼佛有信心,對阿彌陀佛有信心,他教我們的一定是我們能夠做到的!一定可以用在世間上是最善巧、最圓備的!而我們今天沒有認識到,那是我們自己學習上的差距。所以見、修、行、果這幾課它是連帶的。在修行上,在實用上,也是從見修行果整體上的安排,那是安排得非常好的。所以,把這種菩提心用在現實生活過程當中。怎麼不能用呢?當然能用。

  經過這些,法師把菩提心從願菩提心到行菩提心給我們解說瞭以後,我們能夠按照這樣的程序,好好地思維,好好地發心,實實在在地把菩提心發起來。對於戒律,我們認識到它是菩提心的顯現,也能夠成就菩提心。在這些具體的行為過程中去熏習,去強化就能夠成就。

  第三種方式,就是諸佛你也見不到,法師也見不到,可以在諸佛菩薩像前殷切懺悔。但是這裡面你要突破一關,就是把諸佛菩薩的像不要隻當成像,當成真的一樣。要具足我們的虔誠,就像真真實實面對諸佛菩薩一樣,我們來懺悔,來供養,來求受菩薩戒。殷切肯中,要突破這一關。不要以為面對的是佛像,如果認為面對的隻是佛像的話,不把佛像當真佛,心裡就有距離,很不容易能夠見到效果。我們今天見到阿彌陀佛像的時候,你並不要僅僅把它當作是像,要像面對真佛一樣,那樣效果才強烈。

  昨天我們探討的時候,有個同學說:“你今天貢獻瞭一個方法,就是把眾生當佛,這個估計難以做到。”這個關鍵是我們認識上的問題,你把一個人當壞人看待,哪怕他是一個好人你也把他想成一個壞人瞭。是不是這樣?你把一個壞人當好人看待,盡管他是壞人,但是你的認識上不同就一直以為他是個好人。同樣的,你把一個女人當男人,把一個男人當女人,也很容易出現這種現象;我們把菩薩當作一個凡夫,它真的就像凡夫一樣過去瞭。有多少的高僧大德在世的時候,我們並不認為他有多麼瞭不起,我看他還是要吃飯,我看他還是要洗臉,我看他還是要進廁所,還要是要穿衣服,跟我沒什麼兩樣嘛!恭敬心起不來,往往我們就會失之交臂。非得要等到蓋棺定論瞭,大德圓寂瞭,才說這個大德是多麼得高深啊,哎喲,心裡面才猛然一下覺得說:“這個人這麼偉大!”由於看不見瞭,我們才覺得他偉大;看得見的,我們偏偏以為跟凡夫差不多。假如說,今天釋迦牟尼佛再現,他是一個八十歲的老比丘,臉上的皺紋很多,甚至還會起點雞皮疙瘩。這時你一看說:“這會是釋迦牟尼佛嗎?!”所以說,我們把諸佛菩薩看得很神秘。

  你沒有理解這些諸佛菩薩的內在形象是什麼,以為諸佛菩薩非得要變現成非常奇特的相嗎?那不一定。咱們周圍,給你變現出奇特的相,恐怕還要把你嚇著瞭。他要變成一種奇特相,他每天的煩惱那不很多嘛,很多人要去找他,對不對?那就麻煩瞭嘛。所以,那些開瞭悟的大善知識,往往要掩藏自己的蹤跡,才能普賢菩薩再來,地藏王菩薩再來,彌勒菩薩再來。他們應世,往往在你的身邊表現出非常平凡,甚至是瘋瘋癲癲。你一看:“這個怪老頭!”最後一聽:“唉,他居然是彌勒菩薩再來,這個瞭不起!”所以,在我們身邊也許就有很多大德,不要抱著神秘的心,好像遠方的和尚能講經,遠方來的和尚才能念佛念經。我們身邊的這些大德呢?所以,要有慧眼,要有正確的態度來對待它們,這樣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以前說有一個人,他跑到南海去求觀音菩薩,到瞭南海觀世音菩薩,菩薩說:“觀世音菩薩走瞭。”“走到哪裡去瞭?”“走到你們傢裡去瞭,你回去見到那個倒穿著鞋的老太婆,那就是菩薩。”他回去一打門,找觀世音菩薩在哪裡,結果老媽出來瞭,聽到兒子回來歡歡喜喜。真佛在哪裡?堂上的眾生老母,那就是諸佛菩薩。但是我們一直沒有把他們當成諸佛菩薩對待,僅僅是把他當作一般的凡夫對待,所以你的心態就不一樣。不在於眾生是什麼,重要的是我們以什麼心態來對待眾生。

  修行,是求之在我,而不是求之在人。你要求人的時候,求之在人的時候,“你要表現一些奇特給我看看,我才相信。”那沒有必要。佛教的恭敬人,它不是說值不值得恭敬,而是說我應不應該恭敬。在應不應該上下手,是求之在我。不因為他值不值得恭敬,而是因為我應不應該,這就是求之在我的一種態度。菩薩戒也是這樣,你把眾生當諸佛,是我們心態上的圓備。不要去檢查別人,而應該要檢查我們自己。這個時間,它就能夠突破我們心理上的障礙。如果不然的話,那就很艱難瞭。

  過去有個故事,說的是師父教徒弟,每天晚上拜佛,要見到佛像動瞭就可以睡覺瞭。結果師父玩瞭一個花樣,從他的床頭牽瞭一根小繩子,到時間他就拉一下,這個佛像就動瞭,然後他就休息去瞭。天長日久,這個小徒弟很老實,沒見到佛像動他就老老實實拜。有一天,師父要出門,把這件事給忘掉瞭。這個小和尚在屋裡拜佛,師父出差到外面去瞭。遭瞭!今天晚上拉繩子沒有交代給別人,這個小徒弟估計晚上睡不瞭覺瞭。結果小徒弟還是安安穩穩地睡瞭。師父回來問他:“你沒見到佛像動就睡覺瞭?”他說:“我見到啦,佛還走下來瞭,是真的!”小和尚他就沒把佛像僅僅當成是佛像,他也沒有懷疑師父在裡面耍機關。他認為真真實實地是佛動瞭,該我休息的時候他就來叫我。由於心裡沒有這些懷疑,沒有這些夾雜,那天晚上雖然師父走瞭,但是那尊佛像真的就變成佛瞭,走下來瞭。就是說,你以什麼心態對待它,往往能感得什麼樣的結果;你有什麼樣的心態,你就能成就什麼;你有什麼要的心態,就能招感什麼。

  所以我們說,要用真心去對待。用真心去對待的時候,它就不一樣瞭。我們對於諸佛,對於眾生,你把他當真佛看待,不是假的,是真的。當你真的以這種心態去對待他的時候,你在每個眾生身上不知道可以學會多少東西!如果說你把諸佛當眾生對待,不管他跟你說什麼,你都說:“哎呀,這沒有什麼,不稀奇,也許我說的比你還精彩。”這就糟糕瞭,很多精彩的東西你都會錯過,很多值得珍惜的東西你都會失之交臂,那就很糟糕瞭。不同的心態,完全是不同的結果。你希望是哪一種結果呢?你要是希望和諸佛同在的結果,那麼我們自己的心態就要具足,心態不具足那是不能出現的。

  所以說,所見是我們的能見造就的。當能見的心具足瞭,成為一種素質那就好瞭,那麼你的所見處處都會變化。我們平時所說的“萬法唯心所造,唯識所顯”,就是說,外在的現象純粹是自心的映現。有什麼樣的心,就會映現什麼樣的影像。但是,我們今天學佛的人往往不信這個道理。唯識的道理他不信,《華嚴經》諸法由心所造,由心所顯的道理他不信。就是凈土宗它也講這種,想佛、念佛,當你心裡真誠地想佛、念佛,現前當然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為啥呢?因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因為是心是佛,我們可以是心作佛,它能作得出來。也不是由作而成的,而是因為是心本來就是佛,所以你才作得出來,沒有你作什麼呢?你作也作不出來。就因為你是心作佛,所以說是心是佛。本覺和始覺,我們在修行上也要講這個東西。今天念佛也是這樣,心不可隨意,忽焉在內,忽焉在外,遠遠近近,無處不在,就看你怎麼用。用成佛心,就能成就佛果;用成眾生心,就能成就眾生心;用成菩薩心,就能成就菩薩的心。看你怎麼樣用。知道這種道理以後,我們的心,心心念念,都朝著菩薩的起心動念去學。

  一個人也是這樣,我說我是智海,這是名字,我不認,可以冒充。說這個形狀就是智海,這也不可信,可以整容,做手術整容,整得一摸一樣,今天還有克隆人,你是什麼把你克隆成什麼。那麼最重要的區分是什麼?這個智海最容易這樣起心動念,而你的起心動念與他是一樣的。他最喜歡這樣為人處事,這個習慣恰恰就是智海的習慣。我們來看這些細節。一看:“哦,那你就是智海無疑!”對不對?他從哪裡分辨呢?從行為上去分辨,從細節上去分辨。我們今天也可以從細節上來成就諸佛菩薩。菩薩是怎樣做的,我們就學著怎樣做,你要把起心動念都學得像諸佛菩薩那樣,乃至生活的細節。菩薩是怎樣去生活的,我們就怎樣去生活;菩薩是怎樣起心動念,我們就怎樣起心動念。行瞭!從內在裡面就把自己裝成諸佛菩薩瞭。

  今天我們造一尊佛像還要裝藏。裝什麼藏呢?如果是觀音菩薩,我們就把《大悲咒》、《觀音經》給它裝在裡面,那是它的心臟。今天我們這個軀殼,那是物質上的,你要把它變成諸佛菩薩該怎麼辦?他不是凡夫,他是諸佛,他是菩薩。怎麼辦?把菩薩的心,叫借心,裝進心裡去。對不對?把菩薩的語言,給它裝一個程序。你說話,不說就算瞭,說就一定要說菩薩的語言。行為,我們也裝藏。諸佛菩薩六度四攝,統統把你原來凡夫的習氣毛病全部轉過來。當你真正裝到這種的時候,開瞭光瞭,裝瞭藏瞭,你就是一個能夠發揮菩薩大用的真佛菩薩瞭。可不可以?可以的嘛。

  那些木頭的佛像,泥巴的佛像,裝瞭藏它的確就不同瞭。開瞭光以後,的確就不同瞭。不知道你們感應過沒有?有個當兵的,他學佛,跑到我們寺廟的大雄寶殿。那尊佛像讓寬霖老和尚裝瞭藏,開瞭光瞭,他來一頂禮就感覺不同。他立馬跟我說佛像開瞭光瞭?我說是,剛開光不久。他能感受到!一個木頭的佛像,一個泥巴的佛像,裝瞭藏瞭讓人感覺就不同。我不相信你這個人,真真實實地把菩薩藏經裝進去瞭,把菩薩戒經裝進去瞭,把身口意三業都給你轉變過來瞭,他還是假的嗎?不會是假的嘛,他就變成真的瞭。所以說,我們要有這樣的心態,求受菩薩戒我們也應該有這樣的作意。

  (三)求受菩薩戒應如實作意

  這是三種作意。一個是上品作意,一個是中品作意,一個是下品作意。在求受菩薩戒的時候,不僅僅是要發皈依心,不僅僅是要如理如法的在意識上去成就,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上去成就。行住坐臥四威儀那是形象上裝,動作上裝。於是,我們在心地裡面應該也這樣起心動念來求受菩薩戒。那就是從內心上去成就,拿密法來說就是身口意三業相應。這個如是作意,就是心地裡要與它相應。當你起心動念都做到這樣,你不是佛也是佛瞭;當你起心動念做到這些細節,你不是菩薩也是菩薩瞭。所以,它從法上來成就。

  第一種作意,就是上品求受菩薩戒。上品求受菩薩戒怎麼樣作意呢?

  唯願十方三世佛 以大慈悲哀愍我

  我們祈求十方三世諸佛菩薩,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哀愍於我,攝受於我。

  我處輪回無所依 生死長夜常不覺

  可憐我們這些眾生處在輪回當中,無所依托,在生死的長夜當中常常不覺悟。

  我在凡夫具諸縛 狂心顛倒遍攀緣

  我沒有佛法,沒有求受菩薩凈戒的時候,我們具備許多疏忽,具備有許多煩惱。心是顛倒的,是張狂的,就在外面的見聞覺知過程當中,到處去攀緣。你看今天我們的心,沒有抑制的時候是不是到處去攀緣?成天就像個沒事的小孩,“哎呀哎呀,這個是電燈,這個是房子,這個是柱頭!”看到別人貼一張報告《佛說阿彌陀經》,他嫌你能認字,嫌你知道這個是棉花,這個是房子,這個是電燈。小孩都知道嘛,。但是我們就是喜歡幹這樣的事情。為啥呢?到處去分辨,到處去起名字,到處去顯擺。那個心到處去攀緣,成天就幹這種事。

  心,沒有抑制,見到什麼就抓什麼,我們沒有以戒為師的時候是不是這樣?就是這樣。眼睛看到萬萬千千的現狀,他會分辨;耳朵聽到種種的聲音,他會問這是什麼聲音;口裡面吃到種種的美味,他會分辨。眼耳鼻舌身意在見聞覺知過程當中,心沒有一刻是停止的。念佛的人也是這樣。他說:“師父,我念念念的,怎麼見到地下有龍、有鬼、有狗?”見到就見到瞭,你分辨它幹嘛?又不是你所要求的,那也不是你所念的,你念的就是諸佛。而你的心隻有安住在諸佛上,不要安住在那些不希望的對境上。管你天來、龍來、鬼來。跟我不相關!隻要你攀緣那些虛妄的假相,執著那些虛妄的假相。糟糕瞭!著魔瞭!他說:“師父怎麼辦?”我說:“是不是著魔瞭?”一執著它就成為障礙,當然就著魔瞭。但是你不管它呢?它來瞭就來瞭,你不理它,它就走瞭,它就障礙不瞭你!不管它怎麼顯現,也障礙不瞭你,這就行瞭。

  念佛的人要有這種智慧!我念的是阿彌陀佛,除瞭阿彌陀佛其他的不相關。我們的自心就有過慮的功能,自心就有選擇的功能,你要把自心的正分別、正選擇的過慮功能要用起來。除瞭與我們正念相應的,其他我一概不管。分別它幹什麼?來瞭就來瞭,去瞭就去瞭,跟我不相關,一心隻在念佛上!修行菩薩戒也是這樣,我心地裡面隻有菩薩戒,沒有別的。這個時候就能全身心地投入瞭。要把狂心吸下來,不要到處去攀緣。

  我處三界火宅中 妄染六塵無救護

  可憐我處在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的火宅之中。起火瞭,不安全。三界當中都是火宅,沒有一處是安全的。‘妄染六塵無救護’就是有虛妄分別心,有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我的心就隨時在受染污,沒有誰來救護我。這就是我們現前的一些根本現狀。

  我生貧窮下賤傢 不得自在常受苦

  我今天作為凡夫,要智慧沒有智慧,要福德沒有福德,生為非常下賤之人。內心裡是煩惱蹦現,行為上是殺盜淫妄酒。種種見不得人的行為,層出不窮。是不是下賤之人呢?就是下賤之人。內心裡面有那麼骯臟的念頭,有那麼多見不得人的行為,有那麼強烈的嗔恨心、貪心、愚癡心、染污心。難道我們不是世間上最下賤的嗎?這就是最下賤的。‘不得自在常受苦’。哪一點你是自在的呢?常常在苦海當中。

  我生邪見父母傢 遭罪依於惡眷屬

  我的內心,就是無明為父,貪愛為母。有無明就是邪見。身見、邊見、斷見、常見,四種倒見,就是無明。無明就是父親。由於無明為父親,貪愛就是自己的母親。那麼,見解錯誤瞭行為上就有貪愛,有愚癡,乃至嗔恨心,那就是母親。由這樣思想上的無明為父,貪愛為母,就造就瞭種種眾生的顛倒世界。所以說,你造瞭罪瞭,周圍的都是惡人,是那些惡的眷屬。這就是要覺悟我們現在所處的苦海,覺悟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把我們現在所存在的問題徹底覺悟。

  對於這些你覺悟嗎?我覺得你沒有覺悟,成天他的感覺都很好,鏡子照過去照過來,怎麼照我怎麼像阿彌陀佛。但是在現實生活過程當中,他怎麼樣也和阿彌陀佛不相應。煩惱啊!“怎麼我照鏡子的時候感覺這麼好呢?但是在具體的待人接物時,我就感覺自己業障怎麼這麼重呢?”所以說,往往在自我督促的時候感覺非常好,沒有覺察到自己處在輪回當中,處在生死長夜當中;沒有覺察到自己具備瞭很多煩惱,在虛妄攀緣心當中過活;沒有覺察到我們處在三界火宅之中;沒有覺察到自己的貧窮和下賤;沒有覺察到自己常常是因為無明、邪見乃至貪愛造作諸罪。沒有覺察到!對於自己,沒有如實的認知,當你真正有如實的認知瞭,這個問題大瞭。

  於是,我們哀求:

  唯願諸佛大慈尊 哀愍護念如一子

  我求諸佛加持我,求諸佛哀愍於我。把我當成你唯一的兒子來加以眷顧。

  一懺不復造諸罪

  就是說,今天我把前面的無明、邪見、貪愛、煩惱、造罪這些東西全部懺悔。你懺悔瞭,以後永遠不再做這些諸罪瞭。

  三世如來當證明

  我今天在三世諸佛面前慎重地發瞭誓願,請十方一切諸佛為我做證明。你們天眼遙見,天耳遙觀,查心洞見。我的一舉一動,三世諸佛肯定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的一舉一動,讓十方三世諸佛來監控我。我現在犯罪瞭,你們為我證明,從此以後我不再造作這些罪。

  如是勇猛懺悔者 明為上品求凈戒

  所以說求諸佛加持我們,我從今以後在這些錯誤的行為當中,永遠不再造作瞭。能夠這樣去懺悔的話,這就是求戒,這就是求上品凈戒。這是上品作意。

  中根的菩薩,求中品戒的我們怎麼來作意?

  若有中根求戒者 一心勇猛懺諸罪

  需要我們的身心全部投入,虔虔誠誠、恭恭敬敬,以勇猛心來懺悔我們過往所造作的身口意諸罪。要認識到我們現在受的苦,都是來源於過去,我們造作諸業所顯現的。

  涕淚交橫不覺知 遍身流汗哀求佛

  你看你在諸佛面前懺悔的時候,要涕淚交橫。什麼叫涕淚交橫?由於痛苦,由於全身心地投入,眼淚鼻涕不覺知地都流下來瞭。然後‘遍身流汗哀求佛’。在諸佛面前那是要流汗、流血的。怎麼樣才能流汗呢?殷勤懺悔、苦恨懺悔。在諸佛面前如大山崩地,那樣的一種投入來懺悔。你敢不敢?不敢。“諸佛菩薩你原諒我嘛,我做錯瞭,我打自己一下!誒!”裝裝樣子,手拿多高,打上去的時候深怕把他打痛瞭。你這是真心懺悔嗎?往往就是對自己下不瞭手。說你懺悔吧!“哎呀,我打自己懺不瞭,打不下去。”我說:“你監督自己可以嗎?自己監督自己可以嗎?”說:“師父,我可以!”但是,他自己懶惰,自己犯瞭錯瞭。我說:“怎麼不打你自己呢?” “哎呀,自己打自己下不瞭手。”

  我們今天是不是這樣?面對自己錯誤的時候,我們往往是自己原諒自己:“諸佛菩薩你老人傢慈悲,原諒瞭哦。”原諒瞭啊?他跟諸佛菩薩講條件。他說我在你面前就懺悔瞭,打個招呼:“哥們兒,原諒瞭哦。”那就懺悔瞭啊?!怎麼懺悔嘛!他以為諸佛菩薩真的是另外的一個什麼人,諸佛菩薩在哪裡?諸佛菩薩就在自心上啊,自信的諸佛菩薩啊!就是自己對自己能夠嚴格,能夠做到‘涕淚交橫’,能夠做到‘遍身流汗’這樣來哀求諸佛。

  發露無始生死業 願大悲水洗塵勞

  在諸佛面前,把自己所犯的一切罪業發露出來,不要藏在心裡面。我們今天犯瞭罪瞭,怕發露。為啥呢?發露出去是不是又要被人說,被別人說我就沒有面子瞭。你要面子幹什麼?要面子你就沒有裡子。什麼叫裡子?就是作心,心你就發不出來。今天人的面子思想就很厚,深怕在人前丟人。人前丟人並不覺得羞恥嘛,你要是自己丟瞭自己的人皮,那就更羞恥瞭。我們今天在諸佛菩薩面前,能夠徹底發露懺悔,不給自己留面子,把你這種道貌岸然的偽裝徹底撕下來,自己能夠痛下決斷。根本沒有什麼面子,人前道貌岸然,人後男盜女娼,無所不為。就是要看清楚自己這一副虛偽的面孔,能夠把這種虛偽的面孔徹底放下,把自己最醜陋的行徑暴露在諸佛面前。‘願大悲水洗塵勞’,祈求諸佛用大慈悲心來哀愍於我,攝受於我,把我這些煩惱、灰塵洗掉。

  滌除罪障凈六根 施我菩薩三聚界

  就是把我的身心世界、眼耳鼻舌身意徹底改造。以前的不中用瞭,我現在要改造它。眼前,以前因為愛見別人的錯誤,所以你就會發生煩惱,你就會發生錯誤的行為。今天,這個眼睛不行瞭,給它換一個眼珠。以前你的眼珠專看人傢的弊病,今天受菩薩戒,菩薩就要把這個眼睛給你換過。不要去看別人的過錯,要看眾生的長處,要見眾生的功德。並不是說把你的眼睛給挖掉,而是轉變一種心態,轉變一種方法。眼睛給你轉換沒有啊?轉換瞭。這樣你就得法瞭,這樣你就得戒瞭。“是真修行人,不見他人過。”,你就可以轉變過來瞭嘛。耳朵,以前是隻聽是非。今天,這個耳朵要不得,割下來甩瞭。

  “是非止於智者”,一切是非謠言,種種不中聽的話,讓你起煩惱的話,不要往耳朵裡面裝瞭。內心專門思維那些世間上不好的,專門裝那些染污的東西,把自己的自心整成一個垃圾桶。你這個自心要不得,要給你換心肝瞭。要讓你的內心裝諸佛菩薩的慈悲,裝諸佛的慈、悲、喜、舍這四無量心。你要裝進去。這樣的話,眼耳鼻舌身意都完全給你換過,這個六根從此以後就是清凈的六根。這樣,我們按照菩薩的三聚凈戒來起心動念。三聚凈戒是諸佛菩薩,如甘露灌頂、醍醐灌頂。從頂門給你灌入,讓你整個身心世界,全部充實三聚凈戒。以戒法為生,不以那些屎尿為生,這個要清凈下來。

  我願堅持不退轉 精修度脫苦眾生

  把三聚凈戒得到以後,要堅持凈戒。就是一戒一法來斷煩惱、證菩提、度眾生。

  自未得度先度他

  我們自己這個臭皮囊,是在受苦過程當中,不要圍繞自我轉。你應該受苦,因為從無始劫就依賴你造作瞭不知多少罪業。今天你受點苦就怕瞭?應該受的。就要把自己的身心世界交付給眾生,“俯首甘為孺子牛”,做眾生之走狗,替眾生服務,能夠在救度眾生過程當中,來懺悔自己的業障,這就是自未得度先度他。

  盡未來際常無斷

  我們發心,昨天不是說戒律嘛。是什麼特質呢?要期誓受,就是有一定期限的。我們一定要發菩薩心。這種期限是多久?盡未來際,不間斷地。

  如是精勤勇猛者 不惜生命求菩提

  要把自己的生命交出去。為瞭換得戒的法身,為瞭換得這種菩提覺醒,我們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要有這樣果斷的心,果敢的心。

  能感三寶靈異相 是名中品大懺悔

  如果說你以這樣的身心來作為投入,一定能感得三寶的吉祥瑞氣。這樣來求得菩薩戒,叫中品求凈戒,中品懺悔法。

  下根眾生呢?

  若有下根求凈戒 發起無上菩提心

  要懂菩提心,怎麼樣發菩提心,怎麼樣成就自己的菩提心。

  涕淚悲戚身毛豎

  涕是鼻涕,淚是眼淚。自己痛哭流涕,連自己身上的汗毛為之豎立。

  於所造罪深懺悔

  你思維自己從無量劫以至今生,所造作的罪業,如果有形有像的話,它比須彌山還要高。如果說,要我們償還自己所造的這些罪業的話,墮落到無間地獄,十九層地獄,二十層地獄都不足以償還我們自己所犯的業果。你對眾生的損傷太大瞭,你造的業太多瞭,就是把你碾成肉泥,也不足以懺悔你的罪過。十八層地獄的種種寒冰地獄,種種熱火地獄,那些都不足以讓你去償還業障。所以說,見到罪過所引起的這種結果,我們汗毛為之而豎;見到我們的這些罪,自己覺得慚愧:“我是罪人,我該受這樣的懲罰。”以慚愧心來領納所有的業果,由業果而顯現的一切苦樂。我無所怨言,有慚愧心的人就不會報怨。我們今天偏偏很報怨:“常住上糧食又整得不合口味啦,燈光又不夠明亮啦,大殿上又不夠溫暖啦,別人對我不夠慈悲啦!”你是一個罪業深重的人,你怎麼消受得起這些東西呢?能夠享受今天的粗茶淡飯,已經是格外開恩瞭,都是佛的恩德,才讓你能夠有今天的這些福報。如果不是因為佛陀的恩德,以你自己所造的這些罪業,有什麼資格享受這些東西?沒有資格。我們今天,之所以說能夠格外蒙受佛陀的恩德,那是佛陀的慈悲。所以說,你這樣對自己所造的罪業發起深深地慚愧之心。

  對於十方三寶所 及於六道眾生前

  就是面對十方諸佛菩薩,如對目前,以及面對我們曾經傷害過的六道眾生,他曾經是我們的父母。我們也曾經極為不孝順,損傷瞭這些六道的眾生父母。一個方面,我們面對大慈大悲大智大勇的十方諸佛,另外一方面我們面對六道的父母眾生。

  至誠發露無始來 所有惱亂諸眾生

  所以說,在諸佛面前我發露自己所有的罪過,在眾生面前我至誠懺悔,我以往對你們的傷害。真正的是三面六口,面對面地相對:“我對不起你們,我懺悔,我謝罪。”所以說,對眾生沒有怨結,今天如果說你對外在的眾生還有怨:“父母又沒有把我生得很莊嚴啦,這個師父又不拿錢給我用瞭,其他的眾生好像都來障礙我瞭。”沒有你報怨的份。為啥呢?你就是眾生的罪人,你有什麼資格報怨別人,你隻有受這份罪。今天眾生都能夠成就你,還要成就你念佛,還要成就你往生,還要成就你究竟成佛,這種心是多麼難得。我們在這些眾生父母面前,真誠地懺悔。

  起於無礙大悲心 不惜身命毀三業

  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不顧,我也要懺悔掉自己的身口意三業。用沒有障礙的大悲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利益眾生的過程當中。

  已作之罪皆發露 未作之惡更不造

  我以前曾經做過的罪業,我全部發露懺悔。未來的一切惡,我要依據菩薩戒律,堅決不再造作這樣的惡。一點點惡我都要讓它不再升起,這樣你就好瞭。要發露,要發願!這就是下品求菩薩凈戒,你能不能夠這樣呢?這種心態你要具足,要有求受菩薩戒的心態。

  我看那些眾生,他來到寺廟裡求受菩薩戒,他很稀奇。說你懺悔,“懺悔就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這個很簡單,跟著念一遍,不起抵觸。那個“從於無始,以至今生”這一段就不敢念瞭。為啥呢?他一看:“我有這麼惡嗎?我這一輩子造瞭這麼多罪嗎?我沒有啊!”叫他懺悔他不懺悔:“我沒有造作這些罪。”這一輩子沒有造作,從無量劫以來興許我們曾經造作過呢?他就認為自己是好人,我這一輩子都是好人瞭,我沒有造過這些東西,我就不懺悔。其實根據我們自己所受的果報,從果反推過去,就知道自己因諦上是怎樣的。從我們今天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喜歡顯現什麼樣的行為,那也可以看得出你往昔時候的習氣毛病在哪裡。

  所以說“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你今天所受到的一切不公證待遇,都是其來有自,都是有因果的。“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能夠知道自己所造的因果,造成瞭我們今天苦樂懸殊的一切對境。你還報怨誰呢?沒有報怨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造作所顯現。

  所以說,從這些地方深切地發露懺悔。三種作意,三品求受菩薩凈戒。你在內心裡面真正這樣去做,下來以後大傢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這三種作意,求受菩薩戒的三種作意是節錄自這本書《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當你這樣求受菩薩凈戒,從行住坐臥四威儀上,你能照著師父所教的,把吃飯學會,把穿衣學會,把走路學會,把張眼睛怎麼看人也要學會。你今天受瞭菩薩戒。學會瞭嗎?不能夠再像眾生一樣地看人,很冷漠,很無情,這樣看他的。這個眼睛好像有怨恨,好像很陌生,一點感情都沒有,哪裡是菩薩的眼睛嘛。你看觀世音菩薩的眼睛,慈悲、明亮,非常關註,同時又不沾染,沒有嗔恨心,很清凈。把眾生當自己唯一的兒子一樣對待,把眾生當具備有大恩德的父母看待。

  你看父母的時候應該怎麼看呢?熱切、親切、報恩、恭敬、孝順。你也不去挑剔她:“你這個老媽長得太矮瞭。”會不會這樣?不會的。再矮再醜,他也是我的父母,兒不嫌母醜。你會不會厭棄我們自己的父母長得不好看呢?不會嘛;你會不會厭棄他造作瞭很多罪惡業,他就不是自己的父母親呢?也不會嘛,往往他造作罪惡業,還是因為要護持我們。你吃肉,他就殺生;給你錢用,他就偷盜。他所造作的一切罪業,都是因為你而造作的。但是今天你說:“哎呀,你造瞭這麼多罪,你就不是我的父母親瞭。”父母很冤屈的:“我到底為瞭誰才造作瞭這些罪業呢?還不是為你啊!但是你這個不孝的子孫。我造這些惡業把你供養大瞭,結果我墮地獄瞭,你還嫌棄我,你還不認我這個父母。”我們這些眾生就是這樣的人。可不可惡?你遇上這樣的人你怎麼看待他?

  所以說,今天你受菩薩戒的時候,行住坐臥都要學會。眼睛以前看那些錯誤的,不應該看的,把眼珠子扣來丟瞭,重新給你裝一個眼珠子,專看眾生的功德。這些眾生父母為我們受瞭多少的苦,受瞭多少的罪。我今天長大成人,父母親因為這些身心已經疲憊瞭。我怎麼樣去看待他?隻想父母親對你的好,你小的時候父母親怎麼對待你;你沒有吃的時候,父母親又怎麼樣偷東西給你吃。想一想這些。

  那天我看到一篇文章,說今天我們孝順父母的話,有當初父母親對我們的一半好,你就算是個孝子瞭。比方說,你小的時候,拉屎拉尿拉在床上,父母親用手給你捧出去。今天如果說你的父母親拉屎拉在床上,你能不能夠用手捧出去?父母親抱著你,你撒尿在父母親身上,父母親沒有說把你扔出去瞭,他連一點厭惡的表情都沒有。他很歡喜:“咦,撒尿瞭!”很歡喜。今天,你面對父母親這樣的時候,你能不能夠歡喜接納呢?你小的時候吃糧食,沒有牙齒咬不動,咀不動,父母親把糧食咀在口裡面,咬細瞭,嚼碎瞭,自己不吞進去然後再喂你吃。你現在可不可以?

  “要得公道,打個顛倒”,我們今天要做一個孝順的兒女。想想父母親當初是怎麼對待我們的,隻要我們有當初父母親對我們一半那樣好,我們今天這個菩薩心,菩提心,就能夠生得非常好。所以說,你把眼耳鼻舌身意要徹底改正過來。願不願意改正?沒人回答?都成啞巴。完瞭!我看是誰用神通把這些啞巴弄到這裡放著,他居然還會點頭,是動畫還是什麼?願不願意?(願意)對瞭!你還是張個嘴嘛,回應一聲嘛,要我知道你是活的嘛!呵呵!死氣沉沉地待在那兒,矗在那兒,無論你在說什麼我無動於衷,八風吹不動!那你聽什麼呀!要有回應嘛!所以說,不能夠作那種傻子,坐在那兒啥都沒聽到,傻不愣登的,那怎麼能行!

  學佛修行的人,他是非常敏銳的。眼耳鼻舌身意是非常敏銳的。但這種敏銳不是向外面去尋找,而是求之在我,要是太遲鈍瞭,修行都不夠資格。今天諸佛菩薩問,“沒聽到!”阿彌陀佛在叫:“智海呀!智海呀!” “沒聽到!” 你聽到阿彌陀佛在念你沒有?沒聽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給我們說瞭:“佛念眾生,念念無異。如母念子,無時間絕。” 沒有一個時間停止過。但是你聽到過沒有?“沒有”,他說:“我耳朵扯這麼長,沒聽到!”念佛就有一個方法,就是念念聽阿彌陀佛在叫你:“智海呀!” “阿彌陀佛!” “智海呀!” “阿彌陀佛!” “智海呀!” “阿彌陀佛!” 念念都在念你,你念念都在回答,這樣念的話就有氣瞭。就像你失魂落魄跑出去瞭,老母親就在勾你的魂:“智海呀,回來呀!” 她在勾魂吶,對不對?諸佛菩薩也在勾魂,但是你聽到沒有?

  聽說兒子跑出去瞭,母親想念兒子的時候,農村裡面有個習慣。說是如果母親把梯子搭上房簷,在房際上叫,這個兒子在外面就心神不寧,就要往傢裡面跑。你要不往傢裡面跑的話,不管怎麼樣他也不安心。那就是父母親念我們的時候,它有母子心相連,它可以做到。諸佛菩薩念我們,肯定比父母親念我們的力量還要具足。但是你耳根發燒瞭嗎?你心裡面有點感應嗎?如果說你太遲鈍瞭,沒有聽到,這就糟糕瞭!回不去。所以,眾生念佛就有那種浪子在外,到處去浪跡江湖:“這個石頭好看啊,樹好看啊,這個風景好美啊,這個美味又好吃瞭。”樂不思蜀瞭,不知道回傢瞭,不知道那些佛和菩薩在念念地念我們。那個就艱難瞭。

  所以說,要把眼耳鼻舌身意換過,受菩薩戒瞭,你就把它換過。換瞭以後,不看眾生的弊病,眾生都是我的父母親。他們將來所要遭受的一切罪業,都是因為我而引起的,不是因為他自己而引起的,而是因為我而引起的。這些父母眾生所應該遭受到的業果報應,不是他應該遭受,而是應該我們遭受。要發願!代替一切眾生、父母受這種罪!為啥呢?正是應該我們自己受這種罪,不是應該父母親受這種罪。他是為成就我們,不是因為我們他何苦去造這種犯罪的事情呢?就是因為我們而犯罪的。但是我們可以置之不管嗎?不能。

  所以說,從這種行為上,要把這種眼耳鼻舌身意如何看、如何聽、如何聞、如何說,如何接觸、如何思維要學會。這就是菩薩凈戒裡面,具體教你的訣竅。如果你學會瞭,你得法瞭,今天看到那些傳法的,拿著一個法卷,好像我得法瞭。今天你受瞭菩薩戒,也會把法卷拿給你。什麼法卷?一個菩薩戒牒,一個菩薩戒本,要傳給你,那就是法卷。得法卷的人,把這個法卷非常珍惜,你看我的傳承就在這兒。那是表面的文字傳承,還有心性的傳承,那是展示不出來的。今天我們得瞭菩提心,你說菩提心可以展示出來嗎?菩薩戒本,就要像自己生命一樣的去恭敬它,菩薩戒牒就是自己的榮譽證書。你能夠常常這樣,像對待自己生命、眼珠一樣去對待它,也許你求受菩薩戒的威儀、舉止它就會變瞭。

  今天你受過菩薩戒以後,眼耳鼻舌身意都轉換瞭,和你原來的使用方法根本不一樣瞭。然後,再從上、中、下三品作意當中猛烈地懺悔自己過去所造作的無始惡業。求三世諸佛為作證明,重新發心,一直到盡未來際,永不再造作類似的惡業。於是,菩薩戒就在我們的身心世界裡面顯現種子,發揮作用,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它就成長瞭。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你心裡面高不高興?應該舒服瞭。得法瞭,得菩薩戒瞭,這麼舒服!於是,你通過這樣的反復熏習,菩薩戒的戒體。“心無盡故,得法無盡” ,戒體就在這樣反反復復的善法欲當中,得以熏習,得以堅固。雖然說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體現在見聞覺知過程當中。

  所以說,這種菩薩戒體,它是與我們自己的如來藏心是一樣的。心無盡故,我們自己所得到的戒法,也是無盡。六道眾生能夠聽懂法師所講的,如何發菩提心,如何作意,見聞覺知,怎麼樣去修行。隻要你聽懂,就能得戒。一得戒體,永遠不失去。哪怕就是你犯瞭錯誤,它也不失去。不像聲聞戒,聲聞戒裡比如說一犯根本戒,這就要摒棄於僧團之外。菩薩戒不是這樣的,一得永不失。戒體一旦熏習起來瞭,心地裡面有瞭菩薩戒的種子,哪怕是你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有那些稍微做得不好一點的,那這個戒體也永遠不會失去。將來你再受菩薩戒,它也不是新得來的。所以說,菩提心你一旦發起來,它就是一個堅固的種子。

  三、戒體

  在什麼情形下你可能失去菩薩戒呢?怎麼失去這種菩薩戒呢?比如我們犯瞭重戒,或者故意地把大菩提心舍棄瞭。比如說,你有上品煩惱,一次又一次地犯重戒,犯菩薩戒。犯瞭你又不懺悔,不思改正,那就很容易讓菩薩戒在我們的身口意三業上得不到顯現。好像不失,已經失去瞭。它就會這樣。還有一種,就是自己舍棄菩提心。於是,他的大悟顯現不出來,但是這些種子在我們自心裡面。它隻是得到瞭暫時地壓制,等到瞭你的機緣成熟以後,它又蓬勃發展。比如,像我們那些眾生,有很多出傢的師父,說不清,道不明。說你這一輩子為什麼出傢呀?“我不知道!在傢裡我就不安心,一走進寺廟我就安心,真奇怪。”實際上,往往都是往昔時候修得的因緣,往昔時候沒有瞭脫生死,但是這種習氣還在,非得要走到這條道路上他才安心。

  所以說,有一個說法,人是帶有使命而來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感。但是你的使命你認識瞭嗎?你看每一個人,他的人生道路自然有他的軌跡。有的人他就喜歡學木匠,你叫他學其他的他學不進去;有的人他就是和尚命,非得要來當和尚他心才安。要把他放在紅塵世界裡面,他就備受煎熬,幹什麼什麼不對勁。這個人很奇怪。而當初,我認為我能夠找得到進入佛門明顯地發心是什麼,但是最後,我都很神奇。為什麼你的傢鄉沒有佛教,你從小也沒有接觸佛法,居然看瞭幾本書你就像失瞭魂一樣,急沖沖、火燎燎地鉆進佛門,一頭栽進去再也出不來瞭。很神秘。

  所以說,他有一種使命感。就像我們在座的諸位,你細致地回想一下,其實也是這樣。在世間上掙錢,我們也掙瞭;吃肉,我們也吃瞭;名利地位,我們自己也享受瞭;夫妻恩愛、花前月下,我們已經嘗過這種滋味;生兒育女,人傢做瞭我照樣也做瞭,但是這一輩子就是不安心。等到你皈依三寶,等到你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等到你發瞭菩提心皈依佛門,好像千斤重擔,立馬就放下瞭。我找到我自己的歸屬感,全身八萬四千毛孔都是那樣的服服帖帖。這是什麼?這是我們往昔所發的願力,修行的宿命感。以修行為宿命,以皈依佛法、斷除煩惱、救度眾生為自己的使命。

  所以說,每個人他都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使命,看一看這輩子是帶著什麼樣的使命而來的?要認識這個。沒有使命感的人,他說:“我是為什麼而來的?不知道。”其實,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有的人是為瞭償還情愛債而來的;有的人是為受苦而來的,往昔時候的業造得太多瞭;有的人就是為瞭學佛瞭脫生死而來的,那是宿願。我們今天有幸能夠走進佛門的話,可以說這都是千載難逢的,都是多生累積成就的。但是,如果你今天不抓住這樣好的機遇,一旦失之交臂,那就很艱難瞭。要明確我們的使命感以後,把心安住在出傢、學法、度眾生這種使命上。住持佛法,擔當起自己的責任,不要躲避,盡自己身心世界的努力,全部投註到菩薩戒的學習過程當中;全部投註到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當中去;全部投註到迅速成佛,成就度化眾生的一種根本福德、智慧、能力、善巧,把自己匯入到自己多身累世積聚的善根、福德資糧過程當中。不忘自己的初心,讓自己一生又一生緊接著自己住持如來佛法的使命。

  讓戒成為我們的方向,戒成為自己的明燈,讓修行成為自己的宿命,讓度眾生成為自己的宿命。生生世世,我都不離這個軌跡。這種菩薩戒體,也就深深地植入我們的心地瞭。你看能不能夠這樣?能不能夠?(能)怎麼看著我傻瞭?不要出神哦!你要出神,你要出竅,不知道跑到哪裡去瞭。要隨時緊緊地貼著自己的使命,這種戒體就能夠安住在我們自己心裡面。你得到這種戒體,受戒你就得戒。

  今天的時間就已經到瞭。你得到戒體我們就算對瞭。

  願生西方凈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道侶

  阿彌陀佛!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