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三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 作者: 智諭法師2022-08-28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三

  觀察品第六之二

  【又諸如來。色無漏故受亦無漏。乃至行識亦無漏。又諸如來戒亦無漏。

  所有三昧智慧亦無漏。乃至解脫解脫知見亦無漏。如是乃至諸如來。諸

  如來所有言說。已說今說當說。及一切法斯皆無漏也。】

  諸佛已證法性身,故知一切法無漏。

  又諸如來,色無漏故,受亦無漏,乃至行識亦無漏。

  此言五陰無漏,以佛證五陰皆空故。

  又諸如來戒亦無漏以下,言五分法身無漏。因為法性空寂,是為法身。故五分法身無漏也。

  如是乃至諸如來,諸如來所有言說,已說今說當說,及一切法,斯皆無漏也。

  乃至諸佛,及諸佛所說法--例如過去所說,現在所說,未來所說之法,及一切諸法,皆悉無漏也。何以故?以諸法性空,故而無漏,一切法不可得,故而無漏。

  【賢護。諸如是等一切佛法。智人能達。愚者莫知。彼若能作如是觀時。

  一切諸法悉不可得。雲何不可得。所謂誰能證也不可得。雲何證也亦不

  可得。何緣證也亦不可得。彼能作是觀已。如是入滅寂定分別諸法。亦

  不分別諸法。何以故。諸法無故。】

  賢護!如是等一切佛法,智人能達,愚者莫知。

  如是等一切佛法,猶言一切法皆是佛法也。因為佛法空寂,一切法皆悉空寂。佛法無所有不可得,一切法皆無所有不可得。佛法無生,一切法皆悉無生。佛法無滅,一切法皆悉無滅。佛法及一切法,原是一真法界,無有分別。故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也。

  如是之法,唯智慧人能瞭達。愚癡之人,不能瞭知也。

  彼若能作如是觀時,一切諸法,悉不可得。

  若人能作如是觀察時,便知一切法空,皆不可得也。

  雲何不可得?經中解釋不可得之所以。

  所謂誰能證也,不可得,是言能證不可得。雲何證也,亦不可得,是言所證不可得。何緣證也,亦不可得,是言證之因緣不可得。

  彼能作是觀已,如是入滅寂定,分別諸法。亦不分別諸法,何以故?諸法無故。

  滅寂定即滅盡定也,證知無生也。滅盡定者,受想心滅,出入息盡。證此定者,能斷見思煩惱,成阿羅漢。因為受心滅則愛滅,愛滅則思惑斷。想心滅則取相心滅,取相心滅則見惑斷。故入滅盡定,能斷見思煩惱。

  分別諸法。知諸法性空,故能分別諸法。

  亦不分別諸法。知諸法性空不可得,故雖分別而實無分別,因為諸法無故。

  約於法相,則無分別而分別。約於法性,則分別而無分別。良以法相者,不二二也。法性者,二不二也。

  【賢護。如火未生。或時有人發如是言。我於今日先滅是火。賢護。於意

  雲何。彼人是語為誠實不。賢護答言。不也世尊。佛告賢護。如是諸法

  從本以來畢竟無得。雲何於今乃作斯說。我能證知一切諸法。我能瞭達

  一切諸法。我能覺悟一切諸法。我能度脫一切眾生。於生死中此非正言

  。所以者何。彼法界中本無諸法亦無眾生。雲何言度。但世諦中因緣度

  耳。】

  賢護!譬如火未生者,不可言滅。若火未生,有人言,我先滅此火者。是為誠實言不?賢護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賢護言,法亦如是。諸法從本以來,畢竟無所得。怎麼可說,我能證知一切諸法,我能瞭達覺悟一切諸法呢?

  一切眾生,亦復畢竟不可得,怎麼能說,我能度脫一切眾生呢?

  因為一切法無生無滅,如果執著有生死,此非正言也。

  所以者何?因為無盡法界,等於虛空。於其中,本無諸法,亦無眾生。怎麼能說,有眾生可度呢?不過隨順世俗之因緣所生法,假說度眾生耳,實無能度,亦無所度,乃至無度生之法也。

  【賢護。於意雲何。彼如是說得為實不。賢護答言。不也世尊。佛告賢護

  。是故彼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欲成就無上菩提。乃至欲成緣覺菩提聲聞

  菩提者。皆應如是觀一切法。作是觀時則入寂定。無有分別非無分別。

  何以故。賢護。彼一切法無所有不生。然彼定有分別即是一邊。定無分

  別復為一邊。然此二邊所有。是無寂定非無寂定。無思量處無分別處。

  無證知處無經營處。無聚集處無思念處。無發起處。賢護。是名中道。

  所有數事處等但依世諦說故。】

  賢護!於意雲何?彼如是說,得為實不?

  彼於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中,謂我證知諸法,我瞭達諸法,我覺悟諸法,我度一切眾生,是為實不?賢護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賢護,所以諸善男女等,欲成就無上佛菩提,乃至緣覺菩提,聲聞菩提,應如是觀一切法。觀一切法,畢竟空不可得也。

  作如是畢竟空不可得觀時,便可入寂滅定。入寂滅定時,便無分別,以法畢竟空不可得故。同時亦非無分別,以法畢竟空不可得故。

  何以故?因為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不生故。如果彼謂定有分別,便是住「有」的一邊。如果謂定無分別,便是住「無」的一邊。皆是邊見,不應中道。

  然此二邊之所有,亦是畢竟空不可得。如是則無寂滅定,亦非無寂滅定。因為若謂無寂滅定,是住一邊。若謂非無(有)寂滅定,仍是住著一邊。

  無思量處,無分別處……

  所以於畢竟空不可得中,無思量可得,無分別可得,無證知可得,無經營可得。經營者,修道對治也。言畢竟空中,處染不污,修治不凈也。

  無聚集可得,無思念可得,無發起可得。無發起者,畢竟空中,無生無起無作也。

  賢護!是名中道。畢竟空不可得,即中道義也。

  所有數事處等,但依世諦說故。

  數者數目也。華嚴疏雲,有二種數,一、數量數,即一多之數量,能安立諸法。二、色心有為數,色心皆有生滅,故曰有為。色心是總相,其別相則為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三科事相。

  經中所雲思量、分別、證知、經營、聚集、思念、發起等,皆系三科事相。故曰所有數事處。

  但依世諦說故。理依真諦而說,事依世俗諦而說,故曰但依世諦說也。

  【復次賢護。於彼真實第一義中。若中若邊皆不可得。何以故。賢護。一

  切諸法猶如虛空。本來寂滅非斷非常。無有積聚。無有住處。無可依止

  。無相無為無有算數。賢護。彼不可數雲何為有。不可數故不入於數。

  不入數故乃至無有智算名言也。】

  復次賢護!於彼真實第一義中,若中若邊皆不可得。

  真實第一義者,即畢竟空也。以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由畢竟空建立,故曰真實第一義。

  又真實第一義,又名實相,亦名中道。實相無相一切相,為一切相之所依,故曰真實第一義。

  何謂中道?中道者離邊不住中。故曰若中若邊,皆不可得。

  何以故下,解釋何故真實第一義不可得。以諸法真實第一義如虛空故,本來寂滅故。本來寂滅者,諸法本來無生也。

  一切諸法猶如虛空,本來無生。所以非斷非常,無有積聚,無有住處,無可依止,無相無為,無有算數。因為空中無如是等事故。

  賢護!彼不可數,雲何為有?

  一切法以一多等數,而得安立。虛空不可謂一,不可謂多,無有數目,故不得安立。既然一切法不得安立,何得為有?所以說不可數故,不入於數。不入於數者,即不得安立也,不得為有也。

  不入數故,乃至無有智算名言也。

  既然諸法無有數目,不可分別。所以亦無智人之計算,亦無表諸法的名字言語相。因為計算及名言,皆依法而有。一切法猶如虛空,本來寂滅。故能依的智算及名言相,亦皆無也。

  【賢護。彼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諸如來時。不可執著。何以故。一切法

  無執著故。以無處所而可執著。亦無根本是可斷絕。除滅根本故無依處

  。賢護。彼菩薩摩訶薩。當作如是思惟諸佛現前三昧。若如是見諸如來

  已。不應取著不當執持。何以故。賢護。一切諸法不可執持。猶如虛空

  體性寂滅。】

  賢護!彼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諸如來時,不可執著。

  如來者,約佛法身言也。諸佛法身,非六道眾生,非非六道眾生。非法非非法,非色非非色,非心非非心,非相非非相。非有漏,非無漏,非有為,非無為。非常非無常。非幻非非幻,非名非非名。非如來,非不如來。總之,如來者,無所有不可得。故曰不執著。

  一切法不可得無可執著,因為無處所可執著。一切法無有斷絕,因為一切法如幻無根本故。無根本即是說一切法無生也。一切法除滅根本,無有根本。故一切法無依處,無生處。

  賢護!彼菩薩摩訶薩,當如是思惟諸佛現前三昧。若如是見諸如來已,不應取著,不當執持。何以故?賢護!一切諸法,不可執持。猶如虛空,體性寂滅。

  此段經文,重在理觀。系上根人所修,下根人以不對機故,難以得益。下根人修習,應以至誠懇切為主。至誠懇切若極,自然我執全消矣。

  如是思惟諸佛現前三昧而修理觀,見諸佛法性理體。知一切法性空,所以不應取著執持。因為一切法性,猶如虛空,體性本來寂滅,所以不可執持。

  【賢護。譬如金錘安置火中。善作爐橐融消煉冶熾然毒熱。又如鐵丸新從

  火出炎赫熾然。有智之人不應執觸。何以故。鐵流金熾。觸則熾然故。

  如是賢護。菩薩觀佛不應取著。其事若此。是故菩薩觀佛色時不應生著

  。如是觀受乃至行識不應生著。又彼菩薩若觀戒時亦不應著。如是觀定

  乃至智慧解脫解脫知見亦不應著。何以故。夫取著者。終不能離生死苦

  法。以是苦法皆由取著故。是故菩薩觀察如是諸如來時。不應生於取著

  之想。賢護。雖無取著。然應勤求諸佛世尊勝妙功德。所謂佛智。如來

  智。廣大智。自然智。自在智。不思議智。難稱量智。無等等智。一切

  智智。若欲求入如是智者。常當精勤思惟觀察見佛三昧也。】

  此段經文,明一切法悉不可執著,以一切法空,一切法假有故。若取著於法相,便違失法性。即此「不執著」,亦不執著,方為中道義也。

  譬如金錘,安置火中。以流金熱鐵之不可執捉為喻。爐橐者,冶金之具也。橐鑰猶風箱之具,用於吹火使令熾盛。如銷融之金,及熱鐵丸等,皆熾然毒熱,不可執觸。

  如是賢護!菩薩觀佛,亦不應取著。乃至觀一切法,皆不應執著,以一切法性空故。是故菩薩觀佛色身時,不應生著。觀受想行識時,不應生著。乃至觀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脫法身,解脫知見法身時,亦不應取著。

  何以故?何故不應取著呢?因為取著者,終不能離生老病死等苦法也。因為這些苦法,皆由取著而生故。

  是故菩薩觀察如是諸如來時,不應生於取著之想。

  諸如來者,即諸法性也。如金剛經雲,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諸法如義者,即一切法性,無二無別也。一切法無二無別,故不應生能取所取之想也。

  賢護!雖無取著,然應勤求諸佛世尊勝妙功德。所謂佛智,如來智,廣大智,自然智,自在智,不思議智,難稱量智,無等等智,一切智智。若欲求入如是智者,常當精勤思惟觀察見佛三昧也。

  此仍是解執之教。佛恐一輩執著眾生,聞佛如是說,便轉而執理礙事,執性廢修,於是有此一番教示。謂雖然洞達理性,亦不可廢乎事修。仍應勤求諸佛勝妙功德。否則依然墮於執著之坑。

  佛智及如來智者,即無上正等正覺也,法華雲權實二智。

  廣大智者,即正遍知也。佛於無量知空,於空知無量,名廣大智。

  自然智,佛無師自覺,親證自覺聖智,曰自然智。

  自在智,佛於法得大自在,不被法縛,不被境轉,曰自在智。

  不思議智,佛所證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曰不思議智。又佛智三輪清凈,曰不思議智。

  難稱量智,佛智不可思議,故難稱量也。

  無等等智,佛智豎窮三際,曰無上智。佛智橫遍十方,曰無等等智。

  一切智智,佛具實智,乃畢竟空,名一切智。佛具權智,即緣起智,名一切種智。此智慧生一切智,及一切種智,故名一切智智。

  若欲求入如是智者,常當精勤思惟觀察見佛三昧也。

  精者不雜,勤者不懈。如是思惟諸佛現前三昧法門。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譬如明鏡與油器 女人莊飾曜其形 愚夫於是生染心 處處馳騁為求欲

  彼於無中顛倒想 不知是法虛妄生 彼欲熾火之所燒 斯婦起欲還自發

  若有菩薩作是念 是名無智著我心 菩提甘露在當來 我拔眾生出重苦

  第一義中無眾生 世間獨有生老死 諸法無形如水月 豈有菩提而可求

  眾色形貌若鏡像 如幻如炎如虛空 凡夫著想而受羈 彼輩雖縛空無實

  若斯智者諸菩薩 知世顛倒故見真 瞭達無人誰受苦 彼則當成無上覺

  無意分別佛菩提 其心本來自明凈 不見生死諸滓濁 彼證真實最勝尊

  一切色法諸無漏 不可分別妄與空 滅除諸欲解脫心 如是知者證三昧】

  譬如明鏡與油器,女人莊飾曜其形,愚夫於是生染心,處處馳騁為求欲。

  明鏡與油器,平滑光亮,皆有照影之功。女人化裝時,用以照其形影。愚癡之人,誤以鏡中之影為真。竟處處欲心馳求。

  彼於無中顛倒想,不知是法虛妄生,彼欲熾火之所燒,斯婦起欲還自發。

  愚人誤認鏡像為真,實是於空無之中,顛倒執著也。不知鏡中之像,虛妄不實。彼愚人為欲火所燒,實非由鏡中女人所起,因為鏡中女人虛妄不實故。彼所起欲心,實由自己顛倒心所發也。

  若有菩薩作是念,是名無智著我心,菩提甘露在當來,我拔眾生出重苦。

  菩薩開覺,知彼眾生愚癡無有智慧,是被著我之心所覆。如果能夠覺悟,將來便可親證菩提。於是菩薩便起慈悲心,拔眾生之苦。

  第一義中無眾生,世間獨有生老死,諸法無形如水月,豈有菩提而可求。

  此是以法合於譬喻。第一義者,畢竟空也。眾生者,眾因緣生法也。法由因緣生,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空。是以中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故眾生性空,即是第一義也。

  世間不知真空義,顛倒執為實有,故有生老病死苦。而諸法性空,諸相幻有非實,猶如水月鏡花。

  所謂菩提者,若瞭達此真空義,假名曰菩提。豈真有菩提可求哉?

  眾色形貌若鏡像,如幻如炎如虛空。

  此偈以下,文顯易明。「炎」者,陽炎也,即莊子所謂的野馬。非是火焰也。

  無意分別佛菩提,其心本來自明凈,不見生死諸滓濁,彼證真實最勝尊。

  不可起心分別無上佛菩提,以無上佛菩提即畢竟空故,如是不生分別心,其心便本來明凈瞭。故知一切暗障,皆由起心動念妄起分別而生。如果不妄生分別,不見生死,亦不見涅槃,彼人便是證得無上覺瞭。

  一切色法諸無漏,不可分別妄與空,滅除諸欲解脫心,如是知者證三昧。

  色法是有漏法,有漏法是虛妄法。空法是無漏法,是真實法。不分別有漏法與無漏法,亦不可分別虛妄法與空法。因為於第一義中,無如是等分別。隻要滅除諸欲念,令自心獲得解脫,便可證得諸佛現前三昧瞭。

  【初念諸佛無相身 後聞諸法本清凈 如是思惟無餘念 證此三昧誠非難

  常作空相而思惟 即能滅彼微塵聚 不分別成及與壞 一切外道失於中

  於一切色無分別 其眼雖?不累心 彼見諸佛如日輪 法界世間挺超出

  其心清凈眼亦明 雖勤精進常在定 彼得多聞不可說 證此三昧真思惟

  若以不見證三昧 一切盲者應證知 亦不以見非不見 是中外道皆迷沒

  常離相想而思惟 見彼諸佛清凈心 如是見已一切觀 其人速成此三昧

  彼無地水及火風 亦非空界現前住 若欲觀察一切佛 當想處座演妙音

  如我今日宣妙法 心樂法者?我身 彼應無復餘思惟 唯當想佛說法事

  如是專念莫他觀 為求若斯多聞故 一心觀我說此定 總持諸佛之所宣

  無有一佛在過去 亦無現世及當來 唯此清凈微妙禪 彼不可言證能說

  我於三界無上尊 為利世間故特出 念證諸佛菩提故 宣此三昧無等倫

  若欲身樂及心樂 求佛功德不思議 乃至證彼妙菩提 要當修此勝三昧

  欲凈深廣多聞海 為眾生故常勤求 彼應速去諸欲塵 要當修此勝三昧

  若欲一生見多佛 見已恭敬復咨詢 彼應速離勿生著 要當觀此妙三昧

  是處無欲復無瞋 亦無愚癡與嫉妒 又無無明及疑網 要當住此深寂禪】

  以下諸偈,文義明顯者,不作贅釋。

  常作空相而思惟,即能滅彼微塵聚,不分別成及與壞,一切外道失於中。

  空相者,緣起即空,空即緣起。非是空外緣,亦非緣外空。

  有無定性,故不礙空。空無定性,故不礙有。有是不礙空之有,是以有全是空。空是不礙有之空,是以空全是有。愚人不是執空便是執有,於是失乎中道。智者不執空,亦不執有,亦復不執非空非有。一切無執著,乃契中道。

  微塵者緣起法,幻相假有。愚人執為實有,智者達其空相。故能滅其微塵實有之執著。

  於中道第一義中,成非壞外成,壞時即是成時。隻是凡愚,見壞不見成罷瞭。同理可知,壞非成外壞,成時即是壞時。隻是凡愚,見成不見壞罷瞭。

  若分別成外有壞,壞外有成,便失一真法界義。著於邊見,失乎中道。故曰不分別壞外有成,亦不分別成外有壞。一切外道妄生執見,分別成分別壞,落於邊見,於是失乎中道。以彼失乎中道故,乃名外道也。

  於一切色無分別,其眼雖?不累心,彼見諸佛如日輪,法界世間挺超出。

  一切色法事相,悉是緣成無性。以一切色無性故,是以一切色無礙。一色不礙一色,一色不礙一切色,一切色不礙一切色,一切色不礙一色。如是一一色歷然,不礙一一色同體。一一色同體,不礙一一色歷歷分明。故曰於一切色無分別。

  眼?不累心者,即眼根所見,不染於心也。眼根見色而染心是為識,眼根見色不染心為智。雲何眼見色染心,眼見色不染心?分別於色則染心,無分別於色,則不染心。

  彼見諸佛如日輪者,智者見佛猶日光,不著於法界,亦不著於世間,不著於涅槃,亦不著於生死,挺然超出也。

  其心清凈眼亦明,雖勤精進常在定,彼得多聞不可說,證此三昧真思惟。

  其心若清凈無染,便是大圓鏡智。眼亦明者,便是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同於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出於根門,於塵不染,便是成所作智。故曰其心清凈眼亦明。

  雖然勤精進事修,卻常在定中。即所謂隨緣不失性者是也。

  彼得多聞不可說,謂彼隨緣事修,廣學多聞。證此現前三昧,思惟修也。

  若以不見證三昧,一切盲者應證知,亦不以見非不見,是中外道皆迷沒。

  如果執性廢修,以為不見一切色,即證諸佛現前三昧,那麼便錯瞭。如果不見色即證三昧,那麼一切盲者,應證諸佛現前三昧瞭。當知見色不染心,方證三昧也。

  但是亦不以見色,亦不以不見色而證三昧。若謂見色與不見色,皆是邊見。唯不染著於心,方得諸佛現前三昧也。於如是法中,一切外道皆迷沒不知也。

  常離相想而思惟,見彼諸佛清凈心,如是見已一切觀,其人速成此三昧。

  行者常作離相思惟,思惟諸法無相,便入實相。如是則見諸佛清凈心。彼人如是見已,於一切法亦如是觀。瞭達於法性,不取著於法相。其人如是思惟如是觀察,便可速成諸佛現前三昧瞭。

  彼無地水及火風,亦非空界現前住,若欲觀察一切佛,當想處座演妙法。

  地水火風者,皆色法也。法既非色,既非地水火風,亦非是空。非色非空,亦空亦色,以諸法一相,所謂無相。故說空,一切空,說色,一切色,說亦,一切亦空亦色,說非,一切非空非色。故曰非地水火風,亦非空界現前住。若欲修觀佛三昧者,當觀想諸佛處於師子座上,為一切大眾,演說妙法。此明不可執著為色,但亦不可執著為空也。

  如我今日宣妙法,心樂法者?我身,彼應無復餘思惟,唯當想佛說法事。

  如我今日說法,凡樂聞法者,皆能見我身。所以修諸佛現前三昧者,皆當觀佛與大眾說法。

  無有一佛在過去,亦無現世及當來,唯此清凈微妙禪,彼不可言證能說。

  一切法清凈,本無過去佛,亦無現在佛及未來佛。一切諸佛是法界身,從眾生心想中生。法界者無界,故法身者無相。諸佛無相,皆從眾生心想中生。心想佛時,心即是佛。以心外無法,一切諸法唯心造故。所以欲生凈土者,須凈自心,心凈則佛土凈。

  以萬法唯心,心外無法故。所以此諸佛現前三昧微妙定,既不可言證得,亦不能以言說也。因為此現前三昧,甚深微妙,非言語境界故。此法甚深,唯證乃知。

  猶如甘蔗是甜的,但我不能因你的言語或文字,知道那種甜味。如果我想知道甘蔗的甜味,隻要吃一口甘蔗,便知道瞭。所以此法非證莫知。等我知道甘蔗甜味以後,亦無法用言語文字,令他人知道。縱然寫遍天下各國文字,說遍天下各國語言,他人絕不能因之而知道甘蔗的甜味。故曰不可說,證得亦不可言說。

  欲凈深廣多聞海,為眾生故常樂求,彼應速去諸欲塵,要當修此勝三昧。

  多聞海者,智慧海也。雲何凈多聞海?多聞不取相,則生智慧。如果多聞取相,便成智慧障。故凈多聞海者,不取於相,則可多聞清凈矣。

  菩薩樂求多聞,樂求智慧,皆為度眾生故。

  欲求多聞增進智慧,應遠離欲塵,欲塵者,欲貪也。這樣方能修習如是諸佛現前三昧。

  若欲一生見多佛,見已恭敬復咨詢,彼應速離勿生著,要當觀此妙三昧。

  遠離勿生著者,遠離貪瞋癡慢疑,勿生執著。所以下面便接著說:

  是處無欲復無瞋,亦無愚癡與嫉妒,又無無明及疑網,要當住此深寂禪。

  是處無欲者,無貪也。無嫉妒者,無我慢也。無無明者,無邪見也。總說便是無貪瞋癡慢疑邪見。

  住此深寂定者,深寂定即指諸佛現前三昧言。修此現前三昧,要須離一切煩惱。諸如貪瞋癡慢疑邪見等。 戒行具足品第七

  【爾時賢護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乃有如斯最勝三昧。世尊。若諸

  菩薩舍傢出傢。深心樂欲說此三昧。亦當思惟此三昧者。彼等應當安住

  何法。而能宣說及思惟耶。佛告賢護言。賢護。若有菩薩舍傢出傢深樂

  廣宣。復欲思惟如是三昧者。彼出傢菩薩當先護持清凈戒行。不缺戒行

  。不染戒行。不污戒行。不濁戒行。不著戒行。不動戒行。不被呵戒行

  。智者所贊戒行。聖所愛敬戒行。應當念知如是諸戒也。賢護。彼出傢

  菩薩雲何當得清凈戒行。乃至雲何當得聖所愛敬戒行也。賢護。彼出傢

  菩薩。應當依彼波羅提木叉。成就威儀成就眾行。乃至成就微塵數等戒

  行。見已驚怖清凈活命。於諸戒中當念成就。應信甚深不得著忍。於空

  無相無願諸法中。聞說之時心不驚怖。無有悔沒。賢護。以是因緣。彼

  出傢菩薩成就如是清凈戒行。不見戒行不著戒行。乃至成就聖所愛敬戒

  行也。】

  爾時賢護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乃有如斯最勝三昧。世尊!若諸菩薩舍傢出傢,深心樂欲說此三昧,亦當思惟此三昧者,彼等應當安住何法?

  賢護菩薩請問,出傢菩薩,欲以此現前三昧,度眾與自度者,當安住於何法?

  佛言若有出傢菩薩,深樂廣宣化他,復自思惟修行如是三昧者。當先護持清凈戒行。

  所以修念佛三昧欲得受用者,應須持戒念佛。應須護持清凈戒行,不缺戒行者,具足持戒,無有破缺也。不染戒行,不污戒行,不濁戒行,不著戒行。若持戒不明開遮持犯,隻知執著於戒,亦為犯戒也。

  不動戒行,堅持凈戒,不為境所動搖也。不被呵戒行,不被譏嫌呵責,於所持戒,清凈圓滿。智者所贊戒行,聖所愛敬戒行。應如是護持清凈戒行也。

  賢護!彼出傢菩薩,應當依彼波羅提木叉,成就威儀,成就眾行,乃至成就微塵數等戒行。

  波羅提木叉,譯為別解脫戒。用於簡別定共戒,與道共戒。定共道共二戒,名總解脫戒。定力若失,則定共戒一時俱失。道力若退,則道共戒一時俱失。故名總解脫戒。

  波羅提木叉則不同,七眾所受,皆別解脫戒。例如比丘二百五十條戒,受持一條戒,則得一條戒之解脫。如果破一戒,餘戒依然光潔,餘戒功德依然存在,依然可得到餘戒之解脫。故曰別解脫戒。

  成就威儀,成就眾行,乃至成就微塵數等戒行。

  例如比丘戒,除前二聚為戒律,其餘諸聚,即屬威儀及眾行法。故一般具稱為律儀。大比丘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故曰成就微塵數等戒行。

  見已驚怖,清凈活命,於諸戒中,當念成就。

  佛言若人見小罪,生大驚怖,此人定成佛道。所以見已驚怖者,是言見小罪生大驚怖也。

  清凈活命,不以邪命自活也。比丘應如法求資生,不應邪命自活。邪命有五種,一、於諸世人,詐現異相,以求利養。二、自說功德,以求利養。三、占相吉兇,以求利養。四、高聲現威,以求利養。五、自說所得利,以動人心而求利養。無有邪命自活,如法求資生者,謂清凈活命。於己所受戒中,時時當念成就之。

  應信甚深不得著忍。

  不得著忍者,不可得忍,不可住著忍。不可得忍,不可著忍者,即無生忍也。於甚深的無生忍,應深信不疑也。

  於空無相無願諸法中,聞說之時,心不驚怖,無有悔沒。

  空無相無願,是三三昧。諸法因緣生,無有自性,無自性故空。一心安住如是空法,名空三昧。空法無相,一心安住如是無相,名無相三昧。於空於無相法,不應有所願求,一心安是法,名無願三昧。是即三三昧也。

  心不驚怖者,深信也。無有悔沒者,既信以後,則無悔改失沒也。

  賢護!以是因緣,彼出傢菩薩,成就如是戒行。不見戒行,不著戒行,乃至成就聖所愛敬戒行也。

  以依波羅提木叉,成就威儀眾行,畏慎小罪,清凈活命,於諸戒中時時當念成就,深信不可得不可著忍,深信三三昧。以如是等因緣,便能成就如上所說等戒行。

  不見戒行,不生我見戒行也。若生我見,則必於戒行有缺,有染,有污,有濁。若不生我見,則於諸戒行,自然具足矣。

  【爾時賢護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彼出傢菩薩。雲何得有如是不清凈戒

  行缺戒行染著戒行污戒行依倚戒行智所訶毀戒行聖所不愛戒行也。佛告

  賢護菩薩言。賢護。若有出傢菩薩。取著色。受持禁戒修於梵行。如是

  取著受。取著想。取著行。取著識。受持禁戒修行梵行。修行已。作如

  是念。我今如是持戒如是苦行。如是修學如是因緣。彼出傢菩薩成就如

  是不清凈戒。乃至聖者所不愛戒。是謂為求有故。為有生故。為受欲果

  故。為生處所故。】

  爾時賢護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彼出傢菩薩,雲何得有如是不清凈戒行。缺戒行,染著戒行,污戒行,依倚戒行,智所訶戒行,聖所不愛戒行也。

  賢護菩薩反問,彼出傢菩薩,為何因緣有此不清凈戒行?例如缺戒行,染著戒行,污戒行,依倚戒行,智所訶戒行,乃至聖所不愛戒行。

  依倚戒行者,乃於戒生有所得心也,於戒生有所住心也。不能通達一切法空,無能依倚,亦無所依倚。

  佛告賢護菩薩,若出傢菩薩取著色,受持禁戒,修於梵行。取著受想行識,受持禁戒,修於梵行。修行已,並作如是念,我今持戒、苦行、修學、清凈梵行,願我未來,受天人中之果報。以是因緣便成就不清凈戒行。

  所以出傢菩薩為求有故,為求有生故,為受欲樂果報故,為求生處所故。以是因緣,便成就不清凈戒。

  【賢護。是故彼出傢菩薩。念欲說此三昧思此三昧者。要當先具清凈戒行

  乃至成就聖所愛戒。亦念常行檀波羅蜜。所謂最勝施。諸法施。上施妙

  施微妙施。精妙施無上施。亦常勇猛精進不休。不舍重擔。不忘正念

  行一心。正信清凈無有嫉妒。不著世間利養名聞。如法索求以濟形命。

  恒行乞食不受別請。厭離人間樂阿蘭若。尊崇聖種敬事頭陀。息世語言

  但論出世。處眾靜默假言不多。常敬於他不敢輕慢。於一切時常行?愧

  。有恩必知知恩必報。於善知識常念親近。諸師尊所謹事無違。若聞如

  是甚深經典。專心聽受終無疲厭。於法師所起慈父心善知識心。乃至生

  於諸如來想。以為如是微妙法故。成就無上大菩提故。轉增愛敬尊重心

  故。】

  賢護!是故出傢菩薩,欲宣說此三昧,思惟此三昧者,當先具足清凈戒行。亦當常行佈施波羅蜜。

  所謂最勝施,諸法施……

  以此諸佛現前三昧,與人演說,便是最勝施,諸法施,上施妙施微妙施,便是精妙施,無上施。

  亦常勇猛精進不休,不舍重擔。

  不舍重擔者,不舍度一切眾生也。如勝鬘經雲:「又如大地持四重擔。何等為四?一者大海,二者諸山,三者草木,四者眾生。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任,喻彼大地。何等為四?謂離善知識無聞非法眾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緣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

  不忘正念,常行一心。

  正念者,思惟佛念也。不忘思惟諸佛現前三昧,常行一心,不為外境所亂。

  正信清凈,無有嫉妒。

  一心念佛,即是正信清凈。唯信佛為最正信。無有嫉妒,常起隨喜心也。

  不著世間,利養名聞。

  不染世間之名譽利養。

  如法索求,以濟形命。

  出傢人以法施眾生,在傢白衣,理應以財施供養出傢人。此為如法求資生。不以五種邪命求資生,故曰如法索求,以濟形命。

  恒行乞食,不受別請。

  佛制比丘,恒行乞食,清凈自活,於己可除我慢,於眾生可為福田。別請者,於僧眾中,特別請一人供養。如法比丘,不受別請。

  厭離人間,樂阿蘭若。

  厭離人間之憒鬧,樂居閑靜之阿蘭若。菩薩樂居山林也。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菩薩居阿蘭若有三品。上品阿蘭若,菩薩於露地常坐不臥。中品阿蘭若,菩薩於樹葉中常坐不臥。下品阿蘭若,菩薩於石室中常坐不臥。

  尊崇聖種,敬事頭陀。

  尊崇聖人,敬事嚴持禁戒的頭陀行者。

  息世語言,但論出世。

  世間語言,鬥諍紛起,有名無實。出世語言,清凈無諍,有言有實。

  處眾靜默,假言不多。

  佛告比丘相處有二事,一者聖說法,二者聖默然。聖默然者,坐禪也。世人相處,聒噪不休。比丘處眾,靜默安然。

  假者假借,「假言不多」者,謂不多言說也。比丘處眾,不多言說。

  常敬於他,不敢輕慢。

  出傢菩薩,恭敬一切不敢輕慢。如常不輕菩薩,看一切眾生,皆是當來佛,不敢輕慢也。

  於一切時常行慚愧。

  慚、愧是二種凈法,能護世間令得出離。具慚愧者,可起一切善法。無慚無愧,能生一切惡法。故於一切時,應常行慚愧。慚愧之人,則可無放逸。無放逸則六根清凈,六根清凈則道業增長。

  有恩必知,知恩必報。

  應知恩者有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

  父有慈恩,母有悲恩。縱一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猶未能報一日之恩也。

  經雲,一切眾生,無始劫來互為父母。故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從彼受身,故於我有大恩。

  經雲國王福德最勝,以正法治世,安樂一切眾生。故於我有恩。

  三寶利樂眾生,無有休息。功德無比,猶如大海。智慧無礙,等於虛空。是一切眾生良佑福田,令一切眾生超升彼岸。此恩難報也。

  於善知識,常念親近,諸師尊所,謹事無違。於師尊所,聞此諸佛現前三昧甚深經典,專心聽受,終無疲厭。於法師應起慈父想,起善知識想,乃至生諸佛想。皆因聽受此現前三昧法故,皆因能成就無上大菩提故。所以於法師,轉增愛敬尊重之心。

  【復次賢護。若彼菩薩或時至於聲聞人所。聞說如是甚深經法。彼法師所

  無愛敬心。無尊重心。不生慈父想。不生善知識想。不生諸佛想。不生

  教師想。不能親近承事供養。隨於何所聞是經典。當知是人不能聽受書

  寫解說令法久住。如是之人若能聽受。若能書寫若能解說。令法久住無

  有是處。】

  佛告賢護菩薩言,若彼出傢菩薩,或時於聲聞人所,聞說此諸佛現前三昧甚深經法。出傢菩薩視彼聲聞人,無愛敬心,無尊重心,不生慈父想,不生善知識想諸佛想教師想。復不能親近、承事、供養。以如是因緣故,雖得聞是經,當知是人不能聽信接受,不能書寫解說令法久住。如是之人,若能聽受,乃至令法久住者,無有是處。

  【復次賢護。若彼菩薩或復至於聲聞人所。聞說如是增上妙法。不生愛敬

  心。不生尊重心。及至不生諸佛想。不能盡心親近供養者。若能讀誦若

  能受持若能解說。令是經典不速滅者。無有是處。何以故。以不尊重是

  經典故。是故斯法不久必滅。】

  以上是於人不敬,此是於法不敬。

  復次賢護!若彼出傢菩薩,或復至聲聞人所,聞說如是現前三昧,增上妙法。於此妙法,不生愛敬心,不生尊重心,不生諸佛想,不能盡心親近供養。此是言彼出傢菩薩,於聲聞人所,聞如是三昧,於法不敬。

  以如是不敬法因緣,若能讀誦,若能受持,若能解說,令此經典不速滅者,無有是處。何以故?因為彼菩薩,不尊重此現前三昧經典。以是不敬經典因緣,令此諸佛現前三昧法,不久必滅。

  【復次賢護。若彼菩薩。或復至於聲聞人所。聞說如是微妙經典。生愛敬

  心生尊重心。乃起教師想諸如來想。親承供養即能聽受。亦能書寫復能

  解說。能令是經久住利益。斯有是處。】

  相反地,若彼菩薩,於聲聞人所聞是經典,生愛敬心,尊重心,起教師想,諸佛想。並能親近承事供養,即於此經能夠聽受、書寫、解說,令此經久住世間,利益眾生,斯有是處也。

  【復次賢護。若彼菩薩復於聲聞人所。聞說如是微妙經典。即於彼所生尊

  重心。如諸佛想親近承事。恭敬供養者。如是之人雖未修學如是經典。

  即為修習。雖未解釋即為解說。令是妙法久住世間。不毀不滅斯有是處

  。何以故。以能愛敬尊重法故。是故此經久住世間賢護。以是因緣吾今

  語汝。是人於是說法師所。生愛樂心生敬重心。生尊貴心起善知識想。

  起教師想起諸佛想。盡心承事恭敬供養。賢護。若能如是是則名為行我

  所行受我教誡也。】

  復次賢護!若彼出傢菩薩,於聲聞人所,聞說是經。即於彼所,於人於法生尊重心,如諸佛想。親近承事,恭敬供養。雖然彼人未修學如是經典,即有修學如是經典之功德。雖然未能解釋如是經典,即有解說如是經典之功德。便能令是諸佛現前三昧妙法,久住世間,不毀不滅。

  何以故?以彼菩薩,愛敬尊重法故。是知若人於此三昧及說此三昧之法師,愛敬尊重,便能令此法久住世間也。

  賢護!以是因緣我今語汝,是人於說法師所,生愛樂心,敬重心,尊貴心。起善知識想,教師想,諸佛想。盡心承事、恭敬、供養。是人則名為依我教奉行,信受我語,受我之教誡。

  【復次賢護。彼出傢菩薩必欲解說如此三昧。復欲思惟此三昧者。常當樂

  行阿蘭若事。不得居處聚落城邑。舍離朋黨多求之處。不貪衣食。不得

  貯聚谷米食具。不得受畜財物生資。不得貪求名聞利養。不惜重命常念

  舍身。遠離貪著恒修死想。常行?愧不造諸惡。攝受正法無有疑心。常

  念遠離不取眾相。當修慈心勿懷嫌怨。常起慈悲無行瞋恚。安心喜舍莫

  想愛憎。常當經行破除睡蓋。賢護。出傢菩薩若能安住如是法行。則能

  修學解說思惟。如是念佛現前三昧也。】

  復次賢護!彼出傢菩薩,欲與人解說,或自修思惟此三昧者。常當樂居閑靜處,行阿蘭若事。阿蘭若事者,常坐不臥也。

  不得居處聚落城邑等憒鬧處。應當舍離多有朋黨親友之處。不得貪著衣食,不得貯藏積聚谷米及諸餐具。即示常應乞食也。

  不得受畜財物,及資生之具。示道人應少欲知足也。不得貪求名聞利養。示修行人,唯道是務。

  不惜重命,常念舍身。

  不可愛惜保重自己之身命,常念舍身,往生凈土。善導大師雲,欲往生者,不得怕死。應視舍身,如脫弊衣,而換珍服,為稱意快事。故應遠離貪著,常念死想。行人若常念死想,則可無貪著矣。

  常行慚愧,不造諸惡,攝受正法,無有疑心。於正法堅信無疑也。

  常念遠離,不取眾相。

  常念遠離生死,知生死因,起於煩惱。既欲遠離生死,應當先斷煩惱。眾相者,五陰相也,色受想行識五陰,譯為五眾。色為身相,受想行識為心相。身心二相是生滅法,故不應取著身心相也。

  當修慈愛之心,勿懷嫌恨仇怨。常起慈悲心,無有瞋恚行。安心喜舍,莫想愛憎。此言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也。

  當經行破除睡眠,示精進行道。

  賢護!出傢菩薩,若能安住如是法行,則能修學、解說、思惟如是念佛現前三昧。

  【爾時賢護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所說經典甚深甚

  深。最勝微妙不可思議。然彼未來諸菩薩等懈怠懶惰。雖聞如是深妙經

  典。生大恐怖驚疑退沒。不發歡喜愛樂之心。彼等當復作如是念。我今

  當應餘諸佛所乃可修習如是經典。所以者何。我今自知多諸障難。身遇

  病苦氣力甚微。寧堪修行如是經典。世尊。彼輩如是。於甚深法更生放

  舍遠離之心。不能發勤勇猛精進。樂欲成就如是經典。世尊。爾時亦當

  有諸菩薩。精進勤求專念之者。愛樂是法勸持是法。攝受是法。若諸法

  師說是法者。於是法中如法行故。能舍身命。不著名聞不求利養。不自

  宣說己身功能。不染衣?不樂城邑。常趣空閑山林靜處。其或聞是微妙

  法故生大歡喜。更當具足發勤精進。聽受如是微妙法門。常讀誦故常念

  持故。思惟義故如說行故。彼等於未來世諸如來所。非徒直欲求彼多聞

  。亦無但求在於有處。唯為成就諸功德故。常念勤求精進勇猛。世尊。

  然復應有往昔己曾供養諸佛宿種善根。諸善男子善女人輩。發大精進為

  聞如是微妙法故。更發如是大誓莊嚴。願我當得幹渴肌膚。散骨消髓熾

  然身心。苦行不息。必欲成就如是妙典。終無暫時懈怠懶惰。而不聽聞

  微妙勝法。亦無不思甚深義理。復無舍他不為宣說。而常勇猛行大精進

  。但為攝受諸菩薩故。聽聞如來如是妙典。聞已即便生歡喜心。】

  爾時賢護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

  賢護菩薩,先行贊嘆。自希有世尊,至最勝微妙不可思議,乃贊佛及法也。

  然彼未來諸菩薩等,懈怠懶惰。

  謂於未來世,有的菩薩懈怠懶惰。聞此深妙經典,驚疑不信,或致退沒。於此現前三昧,不發歡喜心愛樂心。彼以懈怠懶惰故,作如是念,我今多諸障難,身體復遇病苦,氣力不足,無能修習如是經典。不如等後世於其它諸佛所,修習此諸佛現前三昧吧。此是言懈怠懶惰之人,存有因循茍且之心。

  世尊!彼輩以於甚深法,存有放舍遠離之心故,不能發勤勇猛精進,樂欲成就此念佛三昧。

  但是,爾時未來世,亦有諸菩薩,精進勤求專念此諸佛現前三昧。愛樂是法,精勤修持此法,攝受此法。

  如果聞諸法師演說是法時,便能於是法中,如法修行。以如法行故,便能舍身為法,不求名聞利養,不自宣說己身功德才能。不染衣缽者,不貪求衣食也。不樂城邑者,不貪求依報也。常趣空閑,山林靜處。遠離憒鬧,遠離欲蓋。

  其或有菩薩聞此微妙法故,生大歡喜。更當具足發勤精進,聽受如是微妙法門。彼等以常讀誦故,常念持如是經典故,思惟義理故,如說修行故。以如是因緣故,彼等於未來世諸佛所,非僅求多聞智慧,亦非僅求在於有處。有處者,欲有色有無色有也。易言之,即三界福報處也。唯為成就往生佛土諸功德故。為成就如是功德,常念勤求精進勇猛精進也。

  世尊!彼善男子善女人,於過去世,己(應為已)曾供養諸佛,種諸善根,發大精進,方能得聞如是微妙三昧法也。

  聞說是法已,更發大誓莊嚴其行。彼更發誓願言,願我當來,寧得幹渴肌膚。似應為幹「竭」肌膚。

  散骨消髓,熾然燒其心身。猶苦行不息,必欲成就如是三昧。

  終無暫時懈怠懶惰,而不聽聞如是勝法。終無暫時懶怠懶惰,而不思惟如是甚深義理。終無暫時懈怠懈惰,舍棄於他,不為一切眾生宣說。而常應勇猛行大精進,為度一切眾生,為攝受諸菩薩。令彼菩薩等,聽聞如是妙典,生大歡喜心。

  賢護菩薩說過自己的想法以後,於是蒙佛贊許。

  【爾時世尊贊彼賢護菩薩言。善哉善哉。賢護。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我

  今隨喜。賢護。我隨喜故。一切三世恒河沙等諸佛世尊皆亦隨喜。】

  佛印可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於汝所說,我今隨順歡喜。一切三世恒沙諸佛,皆亦隨順歡喜。

  【時彼賢護菩薩復白佛言。若有在傢菩薩。處於世間聞是三昧。欲自思惟

  即為他說。乃至一日或經一夜。是人安住幾種行法。當得成就思惟三昧

  為他說也。佛言賢護。彼在傢菩薩處於世間。若欲修習思惟三昧。或一

  日一夜乃至一?牛乳時者。吾今語汝。彼在傢菩薩既居世間。當應正信

  不起慳貪。常念行施隨多少施。當一切施不求果報。應歸依佛又歸依法

  亦歸依僧。不事天神亦無禮拜。不生嫉妒常念隨喜。當須清凈如法活命

  。不愛兒女不著妻妾。不染居傢不?財寶。常樂出傢念除須發。修八關

  齋恒住伽藍。常懷?愧發菩提心不念餘乘。見有持戒清凈比丘修梵行者

  。終無調戲常行恭敬。從誰聞學如此三昧。當於師所生愛敬心。起尊重

  心善知識想。生教師想起諸佛想。一切眾具悉以奉之。常當識恩恒思報

  德。以能教我微妙法故。賢護。彼在傢菩薩處俗之時。應住如是諸法行

  已。然後教示如是三昧。如是思惟如是修習。】

  賢護菩薩復白佛言,在傢菩薩處於世間。前已問出傢菩薩,修此三昧,安住何法已。今復問在傢菩薩欲思惟此三昧,欲宣說此三昧。乃至一日一夜,是人安住幾種行法,方能成就是三昧也。

  佛言。彼在傢菩薩處於世間,欲修習此三昧。或一日一夜,乃至一?牛乳時者。?亦作?取牛乳也。喻極短時間。我今語汝,彼在傢菩薩應住幾法行。

  彼在傢菩薩,既居世間,當正信佛法,不起慳吝貪著。常念行於佈施。常念隨緣隨力,或多或少行於佈施。應當一切皆施,不求果報。一切皆施者,在傢菩薩,一切外財內財,皆應佈施。

  在傢菩薩,應歸依於佛,歸依於法,歸依於僧。不應歸依一切外道,不應歸依事奉天神,亦不向天神禮拜。

  在傢菩薩,不應生嫉妒心,常念隨喜功德。

  當須清凈,如法活命。

  在傢菩薩,如法活命,不應作十二種惡律儀。十二種惡律儀者,一、屠羊,二、養雞,三、養豬,四、捕鳥,五、捕魚,六、獵師,七、作賊、八魁劊,即劊子手也。九、獄吏,十、咒龍,以咒術咒龍蛇為戲樂也。十一、屠犬,十二、伺獵。總之害物傷慈之業,在傢菩薩均不應為。為則非清凈如法活命。

  不愛兒女,不著妻妾。

  在傢菩薩,對於妻兒傢緣,不應過於愛著。身雖處世,心應常存出世之想。

  不染居傢,不?財寶。

  不?染於田產財寶,常樂出傢,念除須發。

  修八關齋,恒住伽藍。

  八關齋者,八戒一齋。八戒者,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香花鬘塗身,不歌舞觀聽,不坐臥高廣大床。一齋者,過中不食也。「關」者,關閉也,禁止也。即關閉殺、盜、淫,乃至坐臥高廣大床等八事也。伽藍者,譯為眾園,即寺廟也。謂恒住寺廟,親近承事三寶也。

  常懷慚愧,發菩提心,不念餘乘。

  發菩提心者,發成佛心也。唯念一佛乘,不念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

  見有持戒清凈比丘修梵行者,終無調戲,常行恭敬。

  持戒清凈,不失人天之報。梵行即清凈行,無淫欲行。梵行之人報盡可生色界天。於如是等比丘,終無輕慢調戲,常行恭敬。

  從誰聞學如是三昧,當於師所,生愛敬心,起尊重心,善知識想,生教師想,起諸佛想。

  無論從誰人處,得聞如是三昧,得學如是三昧。於彼人所,應生愛敬心,尊重心。對彼人應生善知識想,生教師想,生諸佛想。一切眾具,皆應供養之。於彼師所,常當知恩報恩。因為彼教我如是三昧法故。

  賢護!彼在傢菩薩,處於世間,應住如是法行已。方能宣說教示如是三昧,方能思惟修習如是三昧。

  【時彼賢護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今乃為彼出傢在

  傢諸菩薩輩。正信成就樂深法者。宣說如是無上妙法。令住如是無量法

  行。然後當得思惟解說如是三昧。世尊。如來滅後如是三昧。於閻浮提

  能廣行不。佛告賢護菩薩言。賢護。我滅度後此三昧經。於閻浮提四千

  年中廣行於世。而後五百年末一百歲中。正法滅時比丘行惡時。誹謗正

  法時。正法破壞時。持戒損減時。破戒熾盛時。諸國相伐時。當斯之際

  頗有眾生熾然善根。往昔已曾親近諸佛。供養修行殖善種子。為彼諸丈

  夫輩得是經故。此三昧典復當流行於閻浮提。所謂佛威神故。故令彼等

  於我滅後。聞此經已歡喜書寫。讀誦受持思惟其義。為他解釋如說修行

  。】

  賢護菩薩復白佛言,佛為出傢菩薩及在傢菩薩正信成就者,愛樂甚深佛法者,說此無上妙法。令彼出傢在傢菩薩,住如是無量法行。然後當得思惟解說如是三昧。但是如來滅後,此諸佛現前三昧,能否依然廣行於閻浮提?

  佛言,我滅度後,此諸佛現前三昧經,於閻浮提中,四「千」年中,廣行於世。

  有人說四千年,為四「十」年之誤。謂佛滅後四十年中,此經於閻浮提,猶能廣於世。

  而後五百年,末一百歲中。

  釋迦世尊,正法住世千年。因大愛道女眾出傢,減為五百年;後因尼眾持八敬法故,還復正法一千年。釋迦世尊像法千年,末法萬年。一切皆過,名為法滅。最後五百年之末一百歲,此經以佛威神力故,猶住世也。

  爾時佛之正法滅時,比丘行惡時,眾生誹謗正法時,正法破壞時,持戒損減時,破戒熾盛時,諸國相伐時。當如斯之時,頗有不少眾生熾然生長善根。因為彼等往昔已曾親近諸佛,已曾供養諸佛,修行佛法,種諸善根種子。我為彼諸丈夫輩得聞是經故,此三昧經典,仍當流傳於閻浮提。此是以佛威神力故,令彼等於我滅後,仍得聞此經。歡喜、書寫、讀誦、受持、思惟、解說、如說修行。

  彼丈夫輩,篤行佛法者,名為丈夫也。如大般涅槃經雲,「一切男女,具有四法,則名丈夫。何等為四?一、善知識、二、能聽法,三、思惟義,四、如說修行。若男若女,具是四法,則名丈夫。若有男子,無此四法,不得名為丈夫。何以故?身雖丈夫,行同畜生。」

  佛以大悲心,特留凈土法門,多住世百年,救度末法眾生。如無量壽經雲:「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佛既垂慈,眾生理當仰信。若妄自致疑,豈非自塞解脫路,而開地獄門耶?

  【爾時賢護菩薩。及寶德離車子。聞如來說正法滅時。悲泣雨淚。從座而

  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等當於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末百年中。沙門顛倒時。正法欲滅時。誹謗正法時

  。破壞正法時。持戒損減時。破戒增長時。正法護減時。非法護增時。

  眾生濁亂時。諸國相伐時。能於如來所說經典妙三昧中。讀誦受持思惟

  義理為他廣說。何以故。我心無厭終不知足。是故我於如來所說修多羅

  中。能聽聞故能書寫故。能讀誦故能受持故。能思惟故能修行故能廣說

  故。】

  寶德離車子。離車譯為皮薄,是種族名。居毗舍離,為毗舍離的剎帝利種族。其名寶德,故曰寶德離車子。

  賢護菩薩及寶德離車子,聞如來說正法滅時,悲泣雨淚。向佛合掌互跪言,世尊!我等發願,於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末百年中,沙門顛倒時,乃至諸國相伐時。能於如來所說經典,諸佛現前妙三昧。讀誦受持思惟義理,並為他演說。

  正法護減時,非法護增時。護持正法者減少;護持非法,護持外道法者增加也。

  何以故?因為我心於佛所說法,求之無有厭足。所以我於如來所說經典,能聽聞,能書寫,能讀誦,能受持,能思惟,能修行,能廣為眾生宣說。

  【爾時商主優婆塞。伽訶岌多居士之子。那羅達多摩納等。聞如來說未來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