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五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 作者: 智諭法師2022-08-28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五

  現前三昧中十法品第十三

  【爾時世尊。復告賢護菩薩言。賢護。若有比丘。樂欲修習此三昧者。先

  當思惟彼無相想。既思惟已我慢不生。賢護。除慢高已心意泰然遠離眾

  相。爾時即應為他宣說如是三昧。不應起諍。是中雲何名為諍也。所謂

  妄想誹毀即謗於空名為諍也。賢護。是故彼比丘以無諍故。當能修學為

  他宣說此三昧也。】

  佛告賢護言,若有比丘,樂欲修習此現前三昧者,先當思惟一切法無相想。因為諸法性空故,所以一切法無相。

  諸法無相者,以其相因緣現無自性故,其相幻有,假而非實故。此是智者所見,非凡情所能見也。

  既思惟已,我慢不生。

  起我慢者,必是執著我相,分別人相。執著我相則貢高,分別人相則凌物,乃生我慢。若知相假如幻,體虛無實,則不取於相。不取於相,則不執著我相,不分別人相,於是我慢不生。不生我慢,自然不會輕慢別人,貢高自己。乃得心意泰然,遠離諸相。以不取於相故,乃可為他人宣說此現前三昧。以無我慢故,自然不起於諍也。

  以下解說雲何名諍。是中雲何名為諍也?所謂妄想誹謗,即謗於空,名為諍也。

  妄想起有二因,所謂取相與名。想者不外取著相,因相復立乎名。取相及名,乃有想生。然一切法因緣所生,無有自性。無自性故,知法定空。空法無體,雲何有相?相既然無,雲何因相而立名?故相是假相,名是假名。因相名所生之想,亦復虛妄非實,故名妄想。

  若執假相假名而生妄想,誹謗於空理,即名諍也。故知世人所諍,唯是諍於假相假名耳。

  賢護!是故彼比丘以無諍故,當能修學,為他宣說此三昧也。

  洞達空性而無諍者,乃能開示悟入實相法也。是故能自己修學,復能為人宣說此三昧也。此三昧者,因時名念佛三昧,果時名諸佛現前三昧。

  【賢護。有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欲修學為他解釋此三昧者。應當具足成就

  十法然後為他解斯三昧。何等為十。所謂一者彼諸善男子善女人。先摧

  我慢起恭敬心。二者知恩不忘心常念報。三者心無倚著亦無嫉妒。四者

  除斷疑惑及諸障礙。五者深信不壞系念思惟。六者精進勤求經行無倦。

  七者常行乞食不受別請。八者少欲知足調伏諸根。九者正信甚深無生法

  忍。十者常念誰所有是三昧。即於彼師生諸佛想。然後修習如是三昧。

  賢護。是為彼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如上十種法已。應當修習如是三昧。亦

  令他人受持讀誦。】

  賢護!善男子善女人,欲修學此三昧,及為他解說此三昧者,應當具足成就十法。

  一者先摧我慢,起恭敬心。恭敬心即菩提心,以有恭敬心,方能普度一切。有恭敬心,方能成就一切功德。世間法亦復如是,對父母恭敬則孝,對國傢民族恭敬則忠,對朋友恭敬則信義,對一切人一切物恭敬,則仁愛和平。四諦、十二因緣、六度,乃至一切佛法,無一不是於恭敬中求。

  二者知恩不忘,心常念報。恩有四種,復有二說,一者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謂,父母恩、眾生恩、國王恩、三寶恩。二者有謂,父母恩、師長恩、國王恩、施主恩。如是四恩,皆應不忘,心常念報。

  三者心無倚著,亦無嫉妒。心無倚著者,心無所住也。若心無住,便不生煩惱,亦無嫉妒。猶如虛空無有住著,火不能燒,水不能濕,風不能動。道人心無倚著,猶如虛空,不為一切煩惱所染。

  四者除斷疑惑,及諸障礙。除斷疑惑者,敬信正法也。障有三種,一、煩惱障,二、業障,三、報障。此三障者,障乎聖道。又有二種,一、煩惱障,障究竟涅槃。二、所知障,障無上菩提。

  五者深信不壞,系念思惟。有四種不壞信,即信佛信法信僧信戒。系念諸佛,思惟諸佛,即修念佛三昧也。

  六者精進勤求,經行無倦。精進修行,勤求諸佛現前三昧。經行無倦者,般舟行道也。修般舟三昧者,起大勇猛精進,經行無倦,不坐不眠。

  七者常行乞食,不受別請。此贊頭陀行也。頭陀行者,常乞食不受別請。若受別請,即失頭陀行。

  八者少欲知足,調伏諸根。此言八大人覺也。三乘聖人,修八項覺悟,曰八大人覺。八大人覺者,一、少欲,二、知足,三、寂靜,四、正念,五、正定,六、精進,七、正慧,八、無戲論。

  九者正信甚深無生法忍。諸法性空,故無生。諸法相假猶如幻化,故無生。諸法本來清凈,故無生。諸法本來寂滅,故無生。諸法空無所有,故無生。眾生以無明故,妄見諸法有。妄執如幻假相,以為真實。乃至妄見諸法有生有滅。凡愚之人,起如是邪見,智者不爾。智者正信,甚深無生法忍。

  十者常念誰所有是三昧,即於彼師生諸佛想,然後修習如是三昧。

  常念誰所,有是三昧者,常念誰人處,知是三昧,得是三昧也。即師事彼人,於彼人處起諸佛想。然後從彼人,學習修行如是三昧。

  最後佛總結說,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如上十法已,應當修習此現前三昧。並且宣說,令他人受持讀誦。由此可知,非但凡夫應修習如此三昧。即三乘聖者,諸大菩薩,亦應修此三昧也。非但自己修習,乃至為人宣說,令他受持修習。

  【如是行者當得八事。何等為八。一者畢竟清凈。於諸禁戒無毀犯故。二

  者知見清凈。智慧和合不與餘相應故。三者智慧清凈。更不復受諸後有

  故。四者施與清凈。不願一切諸行果報故。五者多聞清凈。既聞法已畢

  竟不忘故。六者精進清凈。於一切時求佛菩提故。七者遠離清凈。於一

  切名利不染著故。八者不退清凈。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初不動搖故

  。賢護。是為彼善男子善女人所獲八法也。】

  如是修行者,當得八法。八法者,即八種清凈。

  一者畢竟清凈。謂持諸禁戒,無有毀犯。戒是無上菩提本,故欲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以堅持禁戒為基礎。

  二者知見清凈。在心曰知,在眼曰見。通達法性曰知,明瞭法相曰見。達於理曰知,達於事曰見。事不礙理,全事即是全理曰知。理不礙事,全理即是全事曰見,如是則為知見清凈。此知見與智慧和合,不與餘相應。何以故?知全理即事名智,知全事即理名慧。故菩薩知見,與智慧和合,不與餘相應。

  三者智慧清凈,更不復受諸後有故。受諸後有者,即不得解脫,不出三界,生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何故受後有?以愛取故受於後有。如果智慧清凈,則知諸法相假性空,性空相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於是於法不生執著,無有愛取,更不復受諸後有也。

  四者施與清凈。不願一切諸行果報故。如果施而望報,或者為求人天果報而行施,便非凈施。

  五者多聞清凈。既聞法已,畢竟不忘故。雲何多聞清凈?既經聞法,永不忘失也。再者多聞取相,則多聞不凈。多聞不取相,則多聞清凈。聞法不取於相,則銷歸自性,乃能永不忘失。

  六者精進清凈。於一切時求菩提故。真精進者,無精進無不精進,以絕諸解怠故。有精進則有不精進,非真精進,以其懈怠未絕故。故精進清凈者,則於一切時求佛菩提,無有懈怠。

  七者遠離清凈。於一切名利不染著故。菩薩知一切名利皆空,故不染著。

  八者不退清凈。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初不動搖故。不退清凈者,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故曰畢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初不動搖者,無有退轉也。

  賢護!是為彼善男子善女人,所獲八法也。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以說偈曰。

  智人不起有相想 亦當除慢及我心 於深忍中無取著 彼能速宣此三昧

  空中本來滅諍根 涅槃無相大寂定 於佛無嫌不謗法 彼能速宣此三昧

  智者不興嫉妒意 念佛知恩及法僧 所生降伏無遷移 如是寂靜持三昧

  無有嫉妒亦無疑 思惟深法真實信 精進不懈離諸欲 彼能如是得三昧

  常行比丘乞食法 舍諸別請況求財 斷除垢染證真如 彼能如是得三昧

  誰能有此三摩提 我應聽受廣流佈 於教師所起佛想 彼能如是得三昧

  若人修行此三昧 當具功德超世間 彼應速受八種法 稱諸佛心凈無垢

  持戒清凈無有邊 三昧菩提及勝見 彼能清凈諸有中 住以最妙功德聚

  智慧清凈不受有 佈施離垢入無為 得彼多聞未曾忘 其為智人功德藏

  勇猛精進得菩提 於世名利不貪染 若諸智者善行此 彼入無上深妙禪】

  爾時世尊,以偈重明此義。偈中意義與長行相同,不須另作解釋。

  不共功德品第十四

  【爾時世尊。復告賢護菩薩摩訶薩言。賢護。彼諸菩薩摩訶薩。復當成就

  十八不共法。何等名為不共法也。所謂如來初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至般涅槃。於其中間如來所有三業智慧為首。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

  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又諸如來知見過去無有障礙。知

  見未來無有障礙。知見現在無有障礙。又諸如來所為無有錯誤。言無漏

  失意無忘念無別異想。常在三昧無不知已舍。又諸如來意欲無減精進無

  減禪定無減智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賢護。是為如來十八不共

  法。彼菩薩摩訶薩。當應修習具足成滿。】

  爾時世尊,復告賢護菩薩言,彼菩薩修習現前三昧,亦令他人受持讀誦,得八事已,復當成就十八不共法。

  十八不共法,為佛獨具。諸佛智慧功德,巍巍獨具,不共聲聞緣覺菩薩,略明有十八種。

  一、一切身業隨智慧行。謂諸如來,從初成無上菩提以來,直至般涅槃,於其中間,一切身業,以智慧為首。調伏眾生,演說妙法。未解者令解,未悟者令悟,未入者令入,是名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謂諸如來,從初成無上菩提以來,直至般涅槃。以微妙清凈語言,轉*輪化導利益一切眾生,是名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三、一切意業隨智慧行。謂諸如來,以清凈意業,隨智慧而轉。除滅眾生無明癡暗,是名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四、知見過去無有障礙。謂諸如來以智慧力,知見過去世一切,無有障礙。

  五、知見未來無有障礙。謂諸如來,以智慧力,知見未來世一切,無有障礙。

  六、知見現在無有障礙。謂諸如來,以智慧力,知見現在世一切,無有障礙。

  七、所為無有錯誤。謂諸如來,戒定慧慈悲等諸功德具足,無明已盡,身有所行,無有錯誤。

  八、言無漏失。謂諸如來,具無量智慧辯才,所宣說法,隨眾機宜,方便開示,令眾皆得證悟。

  九、意無忘(應為妄字)念。謂諸如來,得甚深禪定,心不亂不著,得第一安隱處。

  十、無別異想。謂諸如來,於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揀擇,是名無別異想。

  十一、常在三昧。謂諸如來,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常不離甚深勝定,是名常在三昧。

  十二、無不知已舍。謂諸如來,於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無有一法,不瞭知而舍之者。不像其餘眾生,於一切法,多有存疑。

  十三、意欲無減。謂諸如來,具足眾善,常欲濟度眾生,心無厭足,名意欲無減。

  十四、精進無減。謂諸如來,身心精進,常度一切眾生,無有休息。

  十五、禪定無減。謂諸如來,智慧相應,禪定無有退轉。

  十六、智慧無減。謂諸如來,智慧無邊無際,不可究盡。隨宜說法,亦無有盡,是名智慧無減。

  十七、解脫無減。謂諸如來,遠離一切執著,具二種解脫。一者有為解脫,謂無漏智慧相應解脫。二者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凈盡無餘。是名解脫無減。

  十八、解脫知見無減。謂諸如來,知一切眾生之解脫。於一切解脫中,知見明瞭,分別無礙,是名解脫知見無減。

  賢護!是為如來十八不共法。彼菩薩摩訶薩,當應修習,具足成滿。

  於此可知,不但修習如是三昧,可生諸佛凈土。若諸菩薩摩訶薩修習之,可以究竟佛道。

  【復次賢護。若菩薩摩訶薩。成就具足甚深難見攝受正法。即欲宣說是三

  昧者。應當更受十種勝法。何等為十。所謂如來十力。雲何十力。賢護

  。是中如來是處非處力者。如來於諸處非處事。能以正智如實知故。賢

  護。如是處非處事。如來能以正智如實知者。此則如來處非處力。如來

  得此力已知真實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大梵輪昔所未轉。若有沙門

  婆羅門若天若梵若魔若人。一切世間終無有能如是轉者。賢護。是為如

  來第一智力。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具足成滿。】

  復次賢護!若菩薩摩訶薩,成就具足甚深難見攝受正法,即欲宣說是三昧者,應當更受十種勝法。

  正法者,般若是為正法,以般若出生三世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實相是為正法,以實相即佛法身故。進而言之,念佛三昧是為正法,以可致諸佛現前故。

  應當更受十種勝法,即佛十力也。佛具十種智力,以下便分別解說。

  一、知是處非處智力。

  處者,道理也。如來知諸法之道理與非道理。如來於一切事物,以正智慧,如實知其是處非處。如來得此力已,知真實無妄之道理。於大眾中作師子吼,宣說妙法。是昔大梵王,所未能轉者。佛轉*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者,欲界天。若梵者,色界天。若魔者,欲界第六天,及色界魔醯首羅天,均為魔天。若人者,即世人也。一切世間,均不能轉。是為如來第一智力,菩薩應當修學具足成滿。

  【復次賢護。是中如來一切至處道力者。如來於一切處道差別。皆以正智

  如實知故。賢護。如是一切至處道事。如來能以正智如實知者。此則如

  來至處道力也。如來得此力已知真實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大梵輪

  昔所未轉。若諸世間沙門婆羅門。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終無有能如是轉

  者。賢護。是為如來第二智力。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具足成滿。】

  二、知一切至處道智力。

  如來於一切處道差別,以正智慧力,如實知之。例如受持五戒,可至人間。修行十善,可至天上。行八正道,可至涅槃。如是一切至處修道之事,如來以正智慧力,皆能如實知之。此即如來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如來得此力已,知真實處。於大眾中說法,若諸沙門婆羅門天梵魔及人,無有能轉者。是為如來第二智力,菩薩應當修學,具足成滿。

  【復次賢護。是中如來世間種種界力者。如來於世間種種諸界無量差別。

  能以正智如實知故。賢護。如是世間種種界事。如來皆以正智如實知者

  。此則如來世間界力也。如來得此力已知真實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

  轉大梵輪昔所未轉。若諸世間沙門婆羅門。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終無有

  能如斯轉者。賢護。是為如來第三智力。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具足成滿

  。】

  三、知種種界智力。

  如來於世間眾生,種種境界無量差別,以正智慧力,皆悉如實知之。此則如來知種種界智力。如來得此力已,知真實處。於大眾中說法,諸世間沙門婆羅門天梵魔及人,無有能如是轉*輪者。是為如來第三智力,菩薩應當修學,具足成滿。

  【復次賢護。是中如來心行力者。如來於諸眾生種種心行無量差別。皆以

  正智如實知故。賢護。如是眾生種種心行無量差別。如來能以正智如實

  知者。此則如來知心行力也。如來得此力已知真實處。於大眾中作師子

  吼。轉大梵輪昔所未轉。若諸世間沙門婆羅門。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終

  無有能如是轉者。賢護。是為如來第四智力。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具足

  成滿。】

  四、知眾生種種心行智力。如來於諸眾生,種種欲樂善惡之不同,其心行無量之差別。以正智慧力,如實知之。如來得此力已,知真實處。於大眾中說法,諸世間沙門婆羅門天梵魔人等,所不能轉。是為如來第四智力,菩薩應當修學,具足成滿。

  【復次賢護。如來知眾生諸根差別力者。如來於眾生諸根種種差別。皆以

  正智如實知故。賢護。如是眾生諸根種種差別。如來皆以正智如實知者

  。是則如來諸根差別力也。如來得此力已知真實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

  。轉大梵輪昔所未轉。若諸世間沙門婆羅門。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終無

  有能如是轉者。賢護。是為如來第五智力。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具足成

  滿。】

  五、知眾生諸根種種勝劣差別智力。

  如來以正智慧力,如實知眾生根性種種勝劣差別,以及得果大小,是為知眾生諸根差別智力。如來得此力已,知真實處。於大眾中說法,諸世間沙門婆羅門天梵魔人等,無有能如是轉者。是為如來第五智力,菩薩應當修學,具足成滿。

  【復次賢護。是中如來禪定力者。如來於一切禪定解脫三昧。生起煩惱及

  以滅除。斯以正智如實知故。賢護。如是一切禪定解脫三摩跋提生起煩

  惱乃至清凈。如來皆以正智如實知者。是則如來禪定力也。如來得已知

  真正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大梵輪先所未轉。若彼世間沙門婆羅門

  。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終無有能如是轉者。賢護。是為如來第六智力。

  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具足成滿。】

  六、知諸禪定解脫三昧智力。

  三昧者,譯為正定。禪定與解脫,略有不同。解脫者,斷煩惱。而有的禪定,並不一定斷煩惱,例如凡夫禪及外道禪。如來於一切禪定解脫三昧,生起煩惱(例如凡夫外道禪)及以滅除煩惱(例如聖人禪),如來以正智慧力,皆如實知之。三摩跋提者,即三昧也。

  如來得是力已,知真實處(真正與真實相同)。於大眾中作獅子吼說法,諸世間沙門婆羅門天梵魔人等,無有能轉者。是為如來第六智力,菩薩應當修學,具足成滿。

  【復次賢護。如來業力者。如來於彼一切諸業種種差別。及彼未來和合得

  報亦無量差別。如來斯以正智如實知故。賢護。如是諸業種種差別。未

  來得果亦復差別。如來皆以正智如實知者。斯則如來知業力也。如來得

  已知真實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大梵輪先所未轉。若彼世間若沙門

  婆羅門。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終無有能如斯轉者。賢護。是為如來第七

  業力。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具足成滿。】

  七、如來業力者,即知過現未來業報智力。

  如來於一切眾生業報種種差別,及未來和合得報(即得報生處也),無量差別。如來以正智慧,皆能如實遍知。斯即如來知業力也。如來得是力已,知真實處。於大眾中作獅子吼,諸世間沙門婆羅門天梵魔人等,無能轉者。是為如來第七業力,菩薩應當修學,具足成滿。

  【復次賢護。如來天眼力者。如來常以清凈天眼過於人眼。見彼未來諸眾

  生輩死此生彼。其所受身或美或醜或善或惡。所得諸色或好或惡或妙或

  ?。或生善道或生惡趣。又見眾生所作諸業或善或惡。有諸眾生。具身

  惡業具口惡業具意惡業。訶罵聖人誹謗正法壞和合僧。具足如是諸惡業

  故。身壞命終生於惡道。又諸眾生。具身善業具口善業具意善業。恭敬

  聖人尊重正法供養眾僧。具行如是諸善業故。命終得生人天善趣。如是

  等事皆如實知。賢護。如來以凈天眼見諸眾生死此生彼。乃至命終生於

  天上。是則如來生死智力。得是力已知真實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

  大梵輪昔所未轉。若彼世間若沙門婆羅門。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終無有

  能若斯轉者。賢護。是為如來第八智力。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具足成滿

  。】

  八、天眼無礙智力。

  天眼通可知未來一切。故如來常以清凈天眼,見未來眾生死此生彼。其所受身或美或醜或善或惡,其所得諸色身,或端正,或醜惡,或妙或?。即如實知,眾生所得六道身也。

  有諸眾生,具身口意惡業,以惡業因緣,身壞命終,生於惡道。又諸眾生,具身口意善業,以善業因緣,身壞命終,生人天善趣。如是等事,佛皆如實知之。

  是則如來,知眾生未來生死智力。如來得是力已,知真實處。於大眾中作獅子吼,諸沙門婆羅門天梵魔人等,所不能轉。是為如來第八智力,菩薩應當修學,具足成滿。

  【復次賢護。如來宿命智力者。如來能以諸宿命智。知於過去諸宿命事。

  所謂眾生生此死彼。或於一處初受一生或二或三或五或十或百或千。乃

  至或受無量百生無量千生無量百千生。如是乃至無量轉劫。無量定劫無

  量轉不轉劫等。皆如實知。又於彼所生趣。如是處如是傢。如是種姓如

  是名字。如是相貌如是生中。如是服食如是所作。如是善惡如是憂喜。

  如是苦樂乃至若幹壽命等。亦如實知。又於某處舍彼身已復生某處。如

  是身相如是所說如是所經。乃至壽命諸過去事。皆悉知故。賢護。如來

  能以種種無量諸宿命智。知彼眾生宿命所經。始自一生及無量生。乃至

  壽命諸過去事如實知者。是則如來宿命智力也。得是力已處大眾中作師

  子吼。轉大梵輪昔所未轉。若彼世間沙門婆羅門。若天若梵若魔若人。

  終無有能若斯轉者。賢護。是為如來第九智力。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具

  足成滿。】

  九、知宿命智力。

  前天眼智力,是佛知未來無礙。今宿命智力,是佛知過去無礙。佛以宿命智力,知過去諸宿命事。知眾生生此死彼,於彼處死,生於此也。或於一處受一生,或二生三生,乃至無量百千生。

  例如舍利弗侍佛經行,有鴿子為避鷹故,來至佛邊。佛命舍利弗,試觀鴿子於過去世若幹劫來,落鴿子身?舍利弗觀察後曰,我觀此鴿子,八萬大劫以來,系鴿子身。八萬大劫以外,我則不知。佛命舍利弗觀鴿子未來世,何時脫離鴿子身?舍利弗觀察後曰,我觀此鴿子,八萬大劫以後,仍為鴿子身,八萬大劫以外,我則不知。

  佛言,此鴿子無量劫來,已為鴿子身。無量劫以後,始脫鴿子身。復得人身,出傢修道,得辟支佛果。

  所以佛宿命智,能知眾生,於一處受無量百千生。乃至無量轉劫,無量定劫,無量轉不轉劫,皆如實知。

  又於彼眾生所生六趣,生如是處,如是傢,如是種姓。種姓者,族姓也。如是名字,如是相貌,如是生中,如是服食,如是所作,如是善惡,如是憂喜,如是苦樂,乃至若幹壽命等,佛皆如實知之。

  又彼眾生於某處舍彼身已,復生某處。彼所得如是身相,如是所說,如是所經歷,乃至壽命,諸過去事,佛皆如實知之。

  是則如來宿命智力。如來得是智力已,於大眾中作獅子吼,彼沙門婆羅門天梵魔人等,無能轉如是*輪者。是為如來第九智力,菩薩應當修學,具足成滿。

  【復次賢護。如來漏盡力者。如來能盡一切諸有。無復諸漏。心慧解脫自

  覺法已。是故唱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賢護。如

  來如是能盡諸漏。心慧明脫自證知故。故言我生已盡乃至不受後有。如

  實知者。是則如來漏盡智力也。如來得已處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大梵輪

  昔所未轉。若彼世間沙門婆羅門。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終無有能若斯轉

  者。賢護。是為如來第十智力。菩薩摩訶薩當應修學具足成滿。賢護。

  若諸菩薩摩訶薩。讀誦受持思惟修習是三昧者。則能攝受如來十力也。】

  十、諸漏永盡智力。

  諸漏永盡者,永斷無明習氣也。如來永斷無明,故曰諸漏永盡。

  心、慧解脫,自覺法已。諸佛煩惱永盡,得究竟心解脫,證入大安隱。所知障永盡,得究竟慧解脫,證入無上覺。諸佛於菩提樹下,不因他得,自覺無上聖智,故曰自覺法已。於是唱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此由於如來能盡諸漏,心慧明瞭解脫,自覺聖智親自證知之故。乃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也。

  如來得是智力已,於大眾中,轉大*輪。諸沙門婆羅門天梵魔人等,所不能轉。是為如來第十智力,菩薩應當修學,具足成滿。

  最後佛結嘆說,若諸菩薩,讀誦受持思惟修習諸佛現前三昧。便能攝受如來十力。

  於是乃知,念佛三昧,諸佛所嘆,若人受持,功德不可思議。近者可生諸佛清凈國土,遠者即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阿彌陀經雲,彼國眾生,多有一生補處,與諸等覺上善人俱會一處也。

  當知世尊以大悲心,說此微妙法門。念佛為因,見佛為果。易行而證深,可謂末世眾生,得度之唯一梯航。我輩切須仰體悲懷,勿以我慢心違乎聖旨也。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十八不共等覺法 十力明智諸佛同 菩薩修習此妙禪 自然成就斯二種】

  十八不共等法,是如來自覺之法,不因師得也。以及十種智力,諸佛皆同。意謂唯諸佛與佛,之所究竟也。

  如果菩薩修習此諸佛現前三昧,自然成就斯二種。斯二種者,即十八不共法,與十力也。換句話說,菩薩修學現前三昧,便能具足如來功德智慧。

  隨喜功德品第十五

  【爾時世尊。復告賢護菩薩言。賢護。若菩薩摩訶薩具足成就四隨喜故。

  即當得斯現前三昧。速疾成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名為四種隨喜

  也。所謂彼菩薩摩訶薩應作如是念。如彼過去一切諸如來應供等正覺各

  於往昔行菩薩時。皆因隨喜得是三昧。因三昧故具足多聞。由多聞故速

  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我今日亦應如是。依因隨喜得是三昧。

  因三昧故具足多聞。由多聞故速得成就無上菩提。賢護。是為菩薩摩訶

  薩第一隨喜功德聚也。】

  爾時世尊告賢護菩薩言,菩薩具足成就四隨喜故,即當得此現前三昧,及速成無上菩提。

  具足成就者,四種隨喜不可缺一也。何為四種隨喜?即隨喜過去諸佛,隨喜未來諸佛,隨喜現在諸佛,隨喜一切眾生。隨喜者,於三世諸佛及一切眾生,受持此三昧,皆起隨順歡喜心也。今先講隨喜過去諸佛。

  如過去諸佛,行菩薩道時,皆因隨順歡喜故,得是現前三昧。因此三昧故,具足多聞智慧,由多聞智慧故,速成無上菩提。

  若人於法起隨喜心,必然起真實信,信受佛語依教奉行。必然心不旁騖,懇切願求。必然身體力行,一心念佛。否則不得謂之隨喜。

  如我今日亦應如是,依因隨喜故,而得現前三昧。因現前三昧故,而得具足多聞智慧。因多聞智慧故,速得成就無上菩提。是為菩薩,第一隨喜功德聚也。是為隨喜,一切過去諸佛。

  【賢護。彼菩薩摩訶薩。復應如是念。如彼當來一切諸如來應供等正覺行

  菩薩時。皆因隨喜得是三昧。因此三昧故具足多聞。由多聞故速疾成就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我今日亦應如是。當因隨喜得是三昧。歸憑三

  昧求滿多聞。由多聞故速疾成彼無上菩提。賢護。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二

  隨喜功德聚也。】

  如彼當來一切諸佛,行菩薩道時。皆因隨喜故,得是現前三昧。因此三昧故,得具足多聞智慧。因多聞智慧故,速得無上菩提。

  如我今日,亦應如是。當因隨喜功德,得是三昧。

  因得三昧故,得具足多聞智慧。因多聞智慧故,速得無上菩提。

  如我今日,亦應如是。因隨喜功德故,得是三昧。由於歸依憑仗此三昧故,上求滿足多聞智慧。由多聞智慧故,必當速得無上菩提也。此為隨喜一切當來諸佛。

  【賢護。是菩薩摩訶薩。復應如是念。而今現在無量無邊阿僧祇諸世界中

  。一切諸如來應供等正覺。各於往昔行菩薩時。亦應隨喜得是三昧。因

  是三昧具足多聞。由多聞故現皆得成無上菩提。然我今日亦應隨喜。乃

  至為欲速成無上菩提故。賢護。是為菩薩第三隨喜功德聚也。】

  如今現在,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中,一切諸佛。於行菩薩道時,皆因隨喜功德,得是三昧。因是三昧故,具足多聞智慧。以多聞智慧故,現今皆已成佛。

  如我今日,亦應以隨喜故,而得多聞智慧,乃至速成無上菩提。是為第三,隨喜現在諸佛功德。

  【復次賢護。彼菩薩摩訶薩。復應如是念。我今已得仰學。三世一切諸如

  來本於過去行菩薩時。皆因隨喜得是三昧。皆因三昧具足多聞。皆由多

  聞而得成佛。今我以此隨喜功德。願與一切眾生共之。同生隨喜同獲三

  昧。同具多聞同悉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賢護。是為菩薩摩訶薩第

  四隨喜功德聚也。】

  第四項隨喜,即隨喜一切眾生。隨喜一切眾生者,即與一切眾生,同得如是功德也。

  菩薩應作是念,我今已仰學三世諸佛。由隨喜而得是三昧,由三昧而得多聞,由多聞而得無上菩提。我今願與一切眾生共,同以隨喜功德而得是三昧,由是三昧而得多聞,由多聞而得成佛。是為第四項隨喜功德。

  前三項隨喜功德。是智成就。第四項隨喜功德,是悲成就。四種隨喜功德,實是一而四,四而一也。如是方成悲智雙運。以智運悲,方能不動道場而普度十方。以悲運智,則是普化十方而不動道場。菩薩行來,方收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大功也。

  【復次賢護。而彼菩薩既得成就。如是隨喜如是三昧。如是多聞如是速疾

  成就菩提。以是功德悉與眾生。共同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功

  德難可稱量。我今為汝略開少分。汝宜諦聽善思念之。賢護。譬如有人

  定壽百歲。身輕氣猛行駿若飛。是人生已便即能行一世界先行東方盡世

  界邊。如是次第行於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周旋十方窮極地際。賢護。於

  意雲何。假使有人聰明出世善通算術。能計是人所行地界道路近遠長短

  耶。賢護白言。不也。又能稱量耶。不也。又能觀察耶。不也。亦能思

  惟耶。不也世尊賢護。且置初行。即使是人滿足百年速疾往返。遍至十

  方無量世界。彼明算人復能知否。賢護報言。不也世尊。彼明算人尚不

  能知初時所行地界近遠。雲何能計是人一世盡力飛行周遍十方。無數世

  界道路由旬其數多少。若欲的知。唯獨世尊及大弟子舍利弗與彼不退諸

  大菩薩等乃能知耳。佛告賢護。如是如是。我今語汝。若有善男子善女

  人。起信敬心。於彼風行壯人所經世界盛滿珍寶。持用奉獻十方諸佛。

  其所獲福雖曰極多。然尚不如隨喜三昧功德少分。何以故。賢護。由彼

  菩薩摩訶薩修此三昧。具足如上四大隨喜。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求多聞成正覺故。】

  復次賢護!菩薩成就如是隨喜、三昧、多聞、速成菩提。以是成就功德,悉與一切眾生共,一同回向無上菩提。此自度化他之功德,無量無邊,難可稱量。我今為汝略說少分,汝諦聽善思念之。

  以下佛舉譬喻說明之。譬如有人定壽百歲。定壽者,無中途夭折也。此人行走速疾,初生時即能行一三千大千世界。此說明無間幼稚,一切時均能疾行也。

  此人行遍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周旋十方,皆盡邊際。其所行地界道路近遠長短,不可計算,不可稱量,不可觀察,不可思惟。

  且不論此人初生時行走如是地界道路近遠長短。即使此人滿足百年,速疾往返,遍十方無量世界。佛問賢護彼明算法人,能知之否?賢護答言,彼明算法之人,尚不能知其初時所行地界乃至遠近。何況能知其人百年所行,周遍十方無數世界道路由旬呢?若欲確實知之,唯有佛及聲聞中智慧第一之舍利弗,與諸不退轉之大菩薩乃能知之。不退大菩薩者,地上諸大士也。

  佛告賢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風行壯人所經世界,盛滿珍寶,奉獻十方佛,其所獲福雖然極多。然不及隨喜三昧,功德之少分。何以故?因為菩薩修現前三昧,具足四大隨喜,能成等正覺故。

  【賢護。以是因緣持彼施福。望前隨喜所獲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

  一。百千萬分不及一。億百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再度贊嘆隨喜功德。

  【賢護。汝今當知。諸菩薩等。隨喜回向所得功德。是故我今更為汝說菩

  薩隨喜功德少分。汝宜諦聽也。賢護。我念往昔過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爾時有佛。號師子意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

  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賢護。時此世界閻浮提中。人民熾盛多饒

  財寶。豐樂安隱甚可愛樂。賢護。爾時此閻浮提其地弘廣。具足一萬八

  千由旬。其間城郭聚落乃有一萬八千。一切皆以七寶所成。其城縱廣十

  二由旬。於諸城內城別皆有九億民傢。】

  以上譬喻,猶恐眾生不信,於是更舉往昔實事以為證信。

  賢護!汝今因譬喻,已知諸菩薩等,隨喜回向所得之功德瞭。我今更以往昔事實,為汝說隨喜功德少分。說隨喜功德少分者,謂隨喜功德尤勝也。

  往昔過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明其時也。爾時有佛號師子意,十號具足,明其德也。時此世界閻浮提中,明其處即此閻浮提也。

  於諸城內城別,皆有九億民傢。城內城別,應為城內城外。皆有九億民傢,準下文「城中居民有六十億」,應為九十億民傢。

  【賢護。爾時大城名曰賢作。城中居民有六十億。彼城即是師子意如來現

  生處也。賢護。爾時師子意如來。初會說法有九十億人證阿羅漢果。過

  七日已。於第二會。復有九十億人得阿羅漢果。過第二會。第三會中。

  復有九十億人得阿羅漢果。過三會已。復有九十億人咸從他方而來大集

  。悉是清凈諸菩薩眾。自後彼佛恒有無量阿僧祇諸聲聞眾。賢護。爾時

  人民行十善業。如彼未來彌勒佛世教諸眾生。具足成就十種業行。爾時

  人壽八萬四千。如彌勒時人壽無異。賢護。時彼大城有轉輪王名曰勝遊

  。如法治世具足七寶。所謂金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女寶長者寶主兵寶。

  是為七寶。滿足千子身相端嚴。成就威雄降伏怨敵。彼王所統盡世界邊

  。不用刀兵亦無威迫。無所稅斂眾具自然。時勝遊王詣師子意如來應供

  等正覺所。頂禮尊足然後退坐。爾時師子意如來。知勝遊王渴仰心已。

  即為廣宣現前三昧。時彼王既聞如是三昧。深自慶幸發隨喜心。以一把

  寶奉散佛上。彼王緣此隨喜善根。命終之後還生閻浮。為彼王子名曰梵

  德。復紹王位如法治化。彼佛滅後於正法中有一比丘。其名曰寶。聰明

  精進。常為四眾宣揚廣說如是經典。賢護。爾時彼梵德王於比丘所聞三

  昧已。得深凈信起隨喜心。持上妙衣價直百千覆比丘上。賢護。又梵德

  王從比丘所聞三昧已。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愛法故舍傢出傢

  。剃除須發被服袈裟。是時亦有百千人眾。成就信心即隨彼王法服出傢

  。亦為如是三昧經故。時彼梵德比丘。與彼百千諸比丘眾。經八千歲供

  養承事。彼寶比丘無有疲倦。終不能得如是三昧。唯除一聞。聞已隨喜

  具以四種隨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初隨喜如是廣行。然

  後梵德比丘及百千眾。緣此善根尋得值遇六萬八千諸佛世尊。凡所生處

  常得為眾頒宣廣說如是三昧。彼王比丘因彼善根。復更值遇六萬八千億

  數諸佛。如是次第種諸善根得此三昧。具足圓滿助菩提法已。尋得成就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堅固精進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而彼百千諸比丘眾得此三昧。亦能成就

  助道法故。皆已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曰堅勇如來應供等正覺。

  復令無量百千眾生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一大段文字顯明,不須逐句解釋。

  如彼未來彌勒佛世,教諸眾生,具足成就十種業行。

  彌勒,譯為慈氏,即賢劫中第五尊佛。於第十小劫減劫中,下生成佛。現生於兜率天內院,彼四千歲(兜率天四千歲,合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歲。)後,下生人間作佛。

  具足成就十種業行者,即十善業也。

  滿足千子者,金輪王有千子。

  爾時師子意如來,為王廣宣現前三昧。時王聞如是三昧,深自慶幸,發隨喜心……

  說明彼王僅是聞已隨喜,未及讀誦受持修習等也。彼王命終後,還生為梵德王。復從寶比丘處,聽聞是三昧,起隨喜心,乃發無上菩提心,舍傢出傢。

  彼梵德比丘及百千比丘眾,經八千歲供養承事寶比丘,終不能得如是三昧者,是因為彼等僅除一聞,聞已隨喜回向菩提而已。

  如初聞時隨喜,如是廣行。由起初時聽聞隨喜,乃有後來之受持廣行。以此善根,值六萬八千佛。嗣後並廣為眾生宣說,起化他行也。因此善根,復值六萬八千億佛。如是次乃種諸善根,得此現前三昧。終至成佛,號堅固精進,十號具足。彼百千比丘,亦皆成佛,號曰堅勇。復令無量百千眾生,住於無上菩提。

  當知一聞隨喜,尚得成佛。何況思惟修習也。

  【賢護。彼但耳聞尚獲如是。何況菩薩聞受三昧。讀誦憶持為他廣說。復

  勤思行而不得也。賢護。以此義故。諸菩薩等聞是三昧誰不隨喜。誰不

  讀誦誰不受持。誰不修習誰不廣說。何以故。賢護。若彼菩薩聞是三昧

  。即得成就助道法等。速疾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賢護。以是因

  緣吾今語汝。若人正信凈心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要先至心求此

  三昧。菩薩若聞百由旬內有此甚深三昧經者。菩薩即應躬自往詣聽是經

  典。聞已即應讀誦受持修習思惟為他廣說。】

  賢護!彼轉輪王勝遊,但聽聞如是三昧,尚獲畢竟成佛之報。何況菩薩,聞已受持,讀誦憶持為他廣說,復能精勤思惟修行。而不得也,謂能不得無上佛果嗎?賢護!以此義故,諸菩薩聞此三昧,誰不起隨喜心?誰不讀誦、受持、修習、廣說呢?

  何故諸菩薩等,聞此三昧,隨喜讀誦乃至廣說?因為聞此三昧,即能成就助道法等,且能速成無上菩提。

  賢護!以是因緣,我今語汝。若人以正信,以清凈心,欲求無上菩提者,要先至心求此念佛三昧。若聞百由旬內(一由旬四十裡),有人知此三昧,說此三昧者。即應親自往聽如是經典。聽聞以後,即應讀誦受持修習思惟為他廣說如是三昧。

  【賢護。且置百由旬內當往聽受。又彼菩薩若聞二百由旬。三百四百五百

  。乃至千由旬內有是三昧。在某都城某聚落所。菩薩即應躬往聽受習誦

  受持。何以故。賢護。以是菩薩清凈信心。為求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故。是故菩薩不應起懈怠心生懶惰心起散亂心。當更發精進心發猛利

  心。應當為是三昧速至千由旬所。乃至但得聞是三昧。何況讀誦受持思

  惟解說。何以故。賢護。以是三昧能攝一切助道法故。】

  賢護!且置百由旬內,當往聽受。慢說百由旬內,即使菩薩聞說二百三百四百五百,乃至千由旬內,有此三昧。無論在某都城,某聚落。皆應親自前往,聽受習誦受持。何以故?以是菩薩,發清凈信心,為求無上菩提故。

  所以菩薩聞此三昧,不應起懈怠心,不應起懶惰心,不應起散亂心。當發精進心當發猛利心。應當為求是三昧故,速至千由旬所。乃至速至其所,僅僅為聽聞此三昧。更何況讀誦受持思惟解說。何以故?因為此三昧,能攝一切助道法故。具足一切助道法,即得成就無上菩提也。

  【復次賢護。是中若有菩薩。以純凈心為求菩提。應當往詣千由旬所。為

  聽如是三昧法時。菩薩應當承事供養彼說法師。一切眾具悉皆奉上。常

  當隨逐法師而行。或時一年或復二年。或十二十或經百年。乃至盡壽隨

  逐法師不得舍離。乃至但求聞是三昧。何況能得讀誦受持。思惟義理為

  他解釋。】

  復次賢護!是中若有菩薩,以純凈心為求無上菩提,當往千由旬所。到已為聽如是三昧,應當承事供養說法師。供養者,恭敬禮拜四事供養。四事供養者,即一切資生眾具也。

  並且常當追隨法師而行。示不離左右也。或一年二年,或十年二十年百年,乃至盡形壽追隨法師,不得舍離。

  甚至盡形追隨法師,乃至僅僅但為聞是三昧。何況能得讀誦受持,思惟義理,為他解說呢?更應追隨法師,不舍離法師瞭。

  【如是菩薩隨法師時。當舍自心諸所為事。常當隨順彼阿阇梨法師意行。

  謹心承事不得違教。起尊敬心及重愛心。除舍一切無愛敬事。於法師所

  發善知識想。乃至當起如諸佛心。賢護。彼菩薩於是法師阿阇梨所。能

  生如是敬愛心已。若當不得讀誦受持思惟廣說。乃至聽聞是三昧者終無

  是事。唯除往昔誹謗如是甚深經典業時已熟定墮惡道業不凈耳。】

  如是菩薩追隨法師時,當放舍自意所欲作諸事。而隨順彼阿阇梨法師意行。阿阇梨者,授經法師也。

  謹慎承事法師,不得違教。於法師起尊敬心,起重愛心。應該除去舍棄一切不敬愛之事。於法師處,應發善知識想,起如諸佛想。

  賢護!如果菩薩於法師阿阇梨處,能如是敬心承事,若不得讀誦受持思惟廣說是三昧,乃至不得聽聞是三昧者,是不會有的事。

  但是唯除往昔,誹謗如是甚深經典。其罪業時已成熟,決定當墮惡道者,乃能障是道業。這完全由於其罪業深重,罪業不凈所致。

  睹此經文,我輩眾生應切實警惕,寧飲烊銅,不出謗法音聲。若謗此念佛三昧,當是惡業自招也。

  【復次賢護。假彼菩薩或欲須離彼法師者。常當知恩常當念恩常當報恩。

  何以故。賢護。以是法師宣講因緣。令斯經典久住不沒。】

  假使彼菩薩,有事必須離開彼法師者,應經常知法師恩,念法師恩,報法師恩。因為法師宣說如是三昧,能令此經典久住世不滅故。如此經典久住世間,眾生便能離苦得樂,得到度脫。

  【復次賢護。若有菩薩為是三昧。尚當應往千由旬處。況復隨近城都國邑

  聚落空處或山野中。而當不往聽受讀誦思惟義理為他廣說也。】

  菩薩為求此三昧,縱然距離千由旬處,尚且前往。何況在附近城都國邑村落,或山林空閑之處,而不前往聽受讀誦思惟義理,乃至為他宣說嗎?

  【復次賢護。我今語汝。若有菩薩為三昧故。即能往至千由旬所。乃至不

  得聞是三昧。而彼菩薩雖復不得聞是三昧。於是法中念求善根。當發精

  進莫即懈惰。汝應當知如是之人。則為已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何況聽聞受持讀誦。思惟修習為他廣宣。賢護。汝今當觀彼菩薩輩

  。聞此三昧已而能受持思惟修行。即得爾許大功德聚。乃至求已不能得

  聞。亦當具足幾大善根。若聞不聞。皆為已住不退轉地。畢竟成就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聞已讀誦受持。思惟修習廣為他說。亦令多人聞

  已誦持修習思惟熾然流佈也。】

  若有菩薩,為求如是三昧,雖至千由旬外,猶不得聞此三昧。但彼菩薩莫因此即生懈怠,應知彼菩薩已於此三昧中,種下念求之善根。以此善根故,已得不退轉於無上菩提。所以彼菩薩應發精進,不可懈怠懶惰。雖不得聞此三昧,尚且如此,何況聽聞受持讀誦,思惟修習為他廣說呢!

  賢護!彼菩薩輩,聞此三昧已,能夠思惟修行,即得爾許大功德聚。爾許大功德聚者,究竟得佛也。乃至雖求而不得聞者,亦當得幾許大善根呢?若聞或者不聞,其善根皆已住不退轉地也。乃至畢竟成就無上菩提。何況聞此三昧已,能讀誦受持,思惟修習廣為他說,亦令其它眾人,聞已誦持修習思惟熾然流佈於世也。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我念過去有如來 號師子意人中上 彼時有王為眾首 親往詣佛求三昧

  時大智王得聞已 歡喜遍滿不可宣 以手持寶奉散之 供養人尊師子意

  內心思惟發是言 我今歸依無上覺 為諸世間作饒益 唯願善說三摩提

  時王興建此業已 舍身還生於彼宮 尋得值遇寶比丘 大德名聞滿十方

  彼聞比丘善說時 心生歡喜無稱量 即以勝妙眾寶服 答彼比丘為菩提

  復與數千眾出傢 供養承事彼比丘 經歷滿於八千歲 為求如是三昧故

  彼唯一說不再宣 聞受深妙如大海 爾時心智都無倦 求此如實勝寂禪

  彼輩如是修行已 值遇諸佛大威雄 具滿六萬有八千 其間亦聞此三昧

  餘世供養復承事 六萬八千億世尊 所聞深妙悉隨喜 斯由師子如來故

  彼王如是具修行 終得成佛號堅進 教化眾生無量數 所在生死皆遠塵

  從王出傢數千眾 亦同得佛名堅勇 德聲遍滿於十方 聞三昧名證大覺

  何況復能為他說 不染著彼諸世界 當更廣顯妙思惟 若斯三昧諸佛演

  若知三昧百由旬 為求菩提詣彼聽 於言教中莫辭倦 聞者功德不可量

  若至於彼不得聞 尚獲若幹諸福聚 何況聞已思說者 唯當速求此三昧

  當念彼具梵德人 親近承事勿生厭 誰比丘所有此經 即當詣彼修供養】

  佛以偈重頌長行文。

  彼唯一說不再宣,聞受深妙如大海。

  謂勝遊轉輪王,於師子意如來所,一聞此現前三昧,即便命終。故曰彼唯一說不再宣。而其所受利益,猶大海也。

  教化眾生無量數,所在生死皆遠塵。

  謂彼堅固精進佛,教化眾生無量無數,皆遠離生死得解脫也。

  當念彼具梵德人,親近承事勿生厭,誰比丘所有此經,即當詣彼修供養。

  彼具梵德人者,即有此三昧之人也。於有此三昧者,應親近承事無厭。得知何處誰人比丘有此三昧經者,即應詣彼供養也。

  覺寤品第十六

  【爾時世尊復告賢護菩薩言。賢護。我念往昔過多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

  世名薩遮那摩如來應供等正覺。十號具足。時有比丘名曰和輪。於佛滅

  後稱揚廣說是三昧經。我於爾時為大國王。一心專求是妙三昧。即於夢

  中聞有告言。是三昧處既覺寤已。遂便躬詣比丘師所求是三昧。因請法

  師剃發出傢。為求聽受是三昧故。躬用承事和輪法師。備經三萬有六千

  歲。天魔障蔽竟不得聞。時佛復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言。我今

  語汝。汝等當應急疾聽受是三昧王。無得賒遲亦無忘失。善承事師無令

  失所。求是三昧以得為期。若經一劫乃至百千。不生懈心無不得也。】

  世尊引述本生,並告四眾弟子,應急疾聽受如是三昧,否則天魔時時伺機障蔽。世尊自述往昔於薩遮那摩如來世時,有和輪比丘,於佛滅後稱揚如是三昧。

  爾時世尊為大國王,一心專求此現前三昧。夢中有人告言和輪比丘處有是三昧。彼大國王為求三昧故,詣和輪比丘所。乃至從和輪比丘剃發出傢,師事和輪比丘為求聽是三昧故。然被天魔障蔽,終不得聞如是三昧。

  於是世尊告四眾弟子言,汝等當應急疾聽受是三昧王,勿得久久遲延。「賒遲」者,久久遲延也。亦不得忘失,應謹記之。並且善承事法師,勿令法師失所。凡求此三昧者,以得為期。縱經一劫。乃至百千劫,終不生懈怠心。若如是求者,無不得也。

  【賢護。若人一心求是三昧。常隨逐師不得遠離。當設供養。所謂湯藥飲

  食衣服床敷種種眾具。及以一切金銀珍寶。凡是資用盡奉於師無所愛惜

  。如其自無乞求而與。趣得三昧勿生厭心。】

  世尊再度叮嚀曰,如果有人一心求此現前三昧。應常追隨法師左右,不得遠離。當設四事供養,所謂湯藥飲食衣服床敷臥具等。及一切金銀珍寶,資生之具皆應供養,無所吝愛顧惜。如果自己無有者,當乞求而得,供養法師。為趣得如是三昧,而不生厭心也。

  【賢護。且置如斯尋常供具。夫求法者。師若有須。乃至應當自割其身。

  肌膚肢體供奉於師。師若須命尚無愛惜。況餘外物而不奉師。賢護。其

  求法者。承事法師將護隨順其事若此。又承事師如奴隨主。如臣事君。

  事師亦爾。斯人如是疾得三昧。得三昧已當念憶持。常念師恩恒思報答

  。賢護。是三昧寶不易可聞。正使有人過百千劫。但求聞名尚不得聞。

  何況聞已書寫誦持。轉復為他分別說也。賢護。假使恒河沙數諸佛世界

  。盛滿珍寶持以行檀。其福雖多猶亦不如聞此經名。書寫一偈所獲功德

  無可校量。】

  賢護!且莫說這種尋常供具。世尊更進一步,借尊敬法師,而顯此三昧之可貴。彼求法者,師若有須要,乃至自割身肉,亦當供奉於師。就算師須己命,亦無愛惜,當供奉之。何況身外之物,而不奉師嗎?賢護!其求法者,承事法師,將護法師,隨順法師,其事如是。

  再者,承事法師,要如奴仆隨順其主,要如臣事奉其君。求法者承事其師,亦當如是。

  不但求法時如是承事,得是三昧以後,尤當圖報師恩。得三昧已,當念憶持,勿令荒廢。且常懷念師恩,常思報答。雲何報答?於此三昧,謹慎珍重自行化他,即為報答師恩也。

  世尊殷勤勸勉,應知此三昧王珍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