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四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 作者: 智諭法師2022-08-28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四

  稱贊功德品第八

  【爾時賢護菩薩。及寶得離車子。善商主長者。伽訶岌多居士子。那羅達

  多摩納。水天長者與五百徒眾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即以五百上服奉

  覆世尊。復以多種供具供養世尊。心樂法故各以己身奉承如來。爾時世

  尊。告阿難言。是賢護菩薩。當於彼等五百徒眾。而作義師說諸法要。

  教化慰喻令彼歡喜。以歡喜故彼輩即得隨順之心真實之心清凈之心離欲

  之心。除諸煩惱無復蓋纏。時五百人一心合掌。恭敬頂禮退住一面。爾

  時賢護。即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具足幾法。而能得此念佛三昧也

  。】

  爾時賢護菩薩,及寶得(德)離車子,善商主長者,伽訶岌多居士子,那羅達多摩納,水天長者與五百徒眾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眾人聞法歡喜,即各各修上供養。並以己身承事如來。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此賢護菩薩,當教化慰喻此五百徒眾,令生法喜。生法喜故,即得隨順正法之心,即得真實心,清凈心,離欲心。除諸煩惱,無復蓋纏。

  蓋、纏,即煩惱別名。蓋者五蓋,意根所攝。五蓋者,即貪欲蓋,瞋恚蓋,掉悔蓋,睡眠蓋,疑蓋。此五能覆人心識,令不瞭正法,故名五蓋。

  纏者十纏,煩惱入心,縛著行人,故名纏。十纏者,一、無慚,二、無愧,三、睡,四、悔,五、慳,六、嫉,七、掉,八、眠,九、忿,十、覆。

  無慚,於所作罪不自羞。

  無愧,於所作罪,外無赧懼,不羞於他。

  睡,於諸境界,不能堪任,心重欲眠。睡之一法,能障於觀。

  悔,悔名惡作,惡其所作也,即追悔也。於善法惡作曰惡,於惡法惡作曰善。此處悔纏,單約於善惡作而言。

  慳,於己財法,堅著不舍,秘吝不肯佈施。

  嫉,隻順自己名利,不耐他榮,忌妒他人勝事。

  掉,其性躁動,令心於境不得寂靜。掉之一法,能障乎止。

  眠,身心昧略離覺曰眠。欲眠曰睡,既睡曰眠。

  忿,於現前不饒益境,心起憤惱。

  覆,於自己所作罪過,恐失利譽,加以隱覆。

  時五百人聞佛記說,皆一心合掌,恭敬頂禮,退住一面。

  賢護菩薩即白佛言,菩薩具足幾法,而能得此念佛三昧?

  【爾時世尊。告賢護言。賢護。若菩薩摩訶薩具足四法得是三昧。何等為

  四。一者不著一切外道語言。二者不樂一切諸愛欲事。三者常不遠離頭

  陀功德。四者常厭三界諸有生處。賢護。是為菩薩摩訶薩具足四法得此

  三昧。】

  世尊告賢護菩薩,菩薩摩訶薩具足四法,可得此念佛三昧。

  一者不著一切外道語言。一切外道,取著言語文字相。不知諸法實相,悉無所得。若謂其有,卻是十方虛寂,故「有」不可得。若謂其無,卻是橫遍豎窮,故「無」不可得。既然有不可得,無不可得,故「不可得」亦不可得。

  有不可得,則有邊息。無不可得,則無邊寂。二邊俱息,則中道清凈。既然中道清凈,故亦不可得也。故曰離邊不住中,是實相義。

  有非無外有,若有為無外有,則此有便是常。無非有外無,若無為有外無,則此無便是斷。故全有為無,全無為有。既然全有為無,全無為有,當知一體中道矣。說無時,有、中全無。說有時,無、中全有。說中時,無、有全中。

  有、中全無,則有與中不可得。無、中全有,則無與中不可得。無、有全中,則無與有不可得。有、無、中皆不可得,正是一切皆有,一切皆無,一切亦有亦無,一切非有非無。此即諸法實相,實相諸法義。

  若方便言說,一切亦有亦無者,是俗諦中。一切非有非無,是真諦中。如是之法,不可得一,不可得異。若謂其為一,卻是實相諸法。若謂其異,卻是諸法實相。

  若論實相,則亡言絕慮,一法不立。若論諸法,則橫遍豎窮,一法不舍。實相者,乃第一義。諸法者,乃興諸佛言教。言教者,佛之權智也。第一義者,佛之實智也。實而權,則無說而說。權而實,則說而無說。

  一切外道,不知此義,住著心於理外求,猶水中撈月,鏡中取相。徒有言說,而無實義。故曰一者不著一切外道語言。

  二者不樂一切諸愛欲事。愛之為法,至為微細。連大菩薩,猶有法愛。不過既雲不樂一切諸愛欲事,應是指三界內諸愛言。界內愛者,有三種,即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愛即煩惱,不樂一切諸愛欲事,即不起一切煩惱也。

  三者常不遠離頭陀功德。特標頭陀功德,系言持戒也。若能堅持凈戒,即能得此念佛三昧。如觀經上品上生有雲:「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故欲得念佛三昧,首應堅持凈戒。

  四者常厭三界諸有生處。三界諸有者,即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厭離生於三界,於三界無有貪著,是常厭三界諸有生處也。厭離三界,方能生於諸佛凈土,得是念佛三昧也。

  【復次賢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讀誦受持是三昧典。或時復能為他解說

  。現前即獲五種功德。何等為五。一者一切眾毒不能損害。二者一切兵

  仗不能破傷。三者一切諸水不能漂沒。四者一切猛火不能焚燒。五者惡

  王縣官不能得便。所以者何。由是三昧慈心力故。】

  若人讀誦受持此現前三昧,或者有時為人解說,便得慈心力。以慈心力故,現前即得五種功德。一者不被毒侵,二者不被兵仗所傷,三者不被水漂,四者不被火燒,五者惡王官府不得其便。

  【賢護。若彼善男子善女人。一心勤求是三昧時讀誦受持是三昧時。思惟

  修習是三昧時。為他解釋是三昧時。若有眾毒及以兵仗一切水火惡王縣

  官。能傷害者無有是處。】

  世尊再度宣示此念佛三昧功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一心勤求此念佛三昧,讀誦受持思惟修習解說此念佛三昧時。若為眾毒兵仗水火惡王所害者,無有是處。

  【復次賢護。假使世間壞劫之火。世界炎赫天地洞然。若彼受持此三昧典

  。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設令墮落大劫火中。三昧威神彼火即滅。賢護。

  又如?水能滅小火。如是賢護。假使持經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落彼火中。

  三昧力故大火隨滅。若不滅者無有是處。】

  世間壞劫之火。四劫有成住壞空,各二十小劫。住劫末時,起壞劫,有二十小劫。壞劫初起,七日齊出,大海盡竭。大火自地獄燒至初禪天。世界炎赫,天地洞然,言世界皆被燒壞。

  若彼受持此三昧典,若人能受持此念佛三昧經典。假設彼人墮落劫火之中,以三昧力故,劫火即滅。

  賢護!又如?水能滅小火。此是舉小喻大,因為劫火難見,?水滅小火者易見,故以小喻大。持三昧力能滅大火,猶?水之滅小火也。?是瓦器,用以盛酒者。

  【復次賢護。若彼善男子善女人受持經時。若彼惡王若惡官若劫賊若師子

  若虎狼若蛇毒。若能作障礙者無有是處。又設彼等行是經時。若被夜叉

  若羅剎若餓鬼若鳩盤茶。若毗舍阇乃至一切非人能為障礙。亦無有是處

  。又若彼男子女人讀誦經時。正思惟時為他說時。入三昧時行梵行時。

  若失衣若失?。乃至有諸障礙事者。無有是處。唯除宿殃不可轉者。復

  次賢護。若彼受持三昧經典諸善男子善女人輩。若患眼若患耳若患鼻若

  患舌若患身若患心復有諸餘種種患難。乃至命難梵行難者。亦無是處。

  復次賢護。若彼男子女人於此經中。得如是聞得如是見得如是知。如是

  具足已。若不值佛。若謗正法。破和合僧。背佛菩提者。亦無是處。賢

  護當知即彼持經男子女人。如上諸事莫能為礙。唯除宿殃不能轉耳。】

  復次賢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念佛三昧經時,如果被惡王惡官劫賊,獅子虎狼毒蛇等,作障礙損害者,無有是處。受持此念佛三昧,便不會被彼等所害也。

  又假設善男子善女人,修行此三昧經時,如果被夜叉,羅剎,餓鬼,鳩盤茶,毗舍阇,乃至一切非人,為障礙損害者,亦無有是處。

  夜叉譯為勇健,是一種惡鬼,有三種夜叉,一、地行夜叉,二、空行夜叉,三、天行夜叉。

  羅剎,譯為速疾鬼,亦曰暴惡鬼。

  餓鬼,以惡業故,多生多劫不聞水漿聲。即不得食也。

  鳩盤茶,譯為甕形鬼。

  毗舍阇,譯為啖精氣鬼,啖人及五谷之精氣。

  天龍鬼神等類,皆為非人。

  又男子女人,讀誦時,思惟時,為他解說時,入念佛三昧行時,修梵行時。不失衣缽,無諸障礙事。

  唯除宿殃不可轉者。

  五種逆罪,必須受報,雖經懺悔,不得清凈。五逆者,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此五種逆罪,雖經懺悔,不得清凈。隻能重報改為輕報。換句話說,縱然輕報,亦須當受。如是逆罪,即為宿殃不可轉者。

  復次賢護下,言受持此念佛三昧者,根身無患,乃至無命難,無梵行難。梵難者,清凈行難也。

  若於是三昧經中,得如是聞,得如是見,得如是知,如是具足者。是人生必值佛,必不謗正法,必不破僧,必不違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聞,乃至如是具足者。「如」謂於經教不違不異。「是」者,信受佛語,依教奉行,言行與經教一致也。最後佛宣示,受持是三昧經者,以上諸事,莫能為礙。唯除宿殃不能轉者。

  【復次賢護。彼善男子善女人持是經者。常為一切諸天稱贊。亦為一切諸

  龍稱贊。又為一切夜叉稱贊。又為一切幹闥婆等之所稱贊。又為一切阿

  修羅等之所稱贊。又為一切迦樓羅等之所稱贊。又為一切緊那羅等之所

  稱贊。又為一切摩?羅伽之所稱贊。又為一切人非人等之所稱贊。又為

  一切四大天王之所稱贊。又為一切帝利天王之所稱贊。又為一切大梵天

  王之所稱贊。如是乃至常為一切諸佛世尊之所稱贊也。】

  復次賢護!善男子善女人持是經者,為一切天龍八部之所稱贊。又為一切四大天王,及帝利天即(忉利天)之所稱贊。又為一切大梵天之所稱贊。如是乃至常為一切諸佛世尊之所稱贊。

  大梵天王,是初禪第三天。八部鬼神,四王忉利,及初禪天,同居一小世界,故作一起宣說。一小世界,以一須彌山為中心,下自地獄,上至初禪,是為一小世界。諸佛世尊常住世間度化眾生,故曰乃至常為一切諸佛世尊之所稱贊。

  【復次賢護。又彼諸善男子善女人持是經者。常為一切諸天愛敬。如是乃

  至常為一切諸龍夜叉幹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迦人非人等之所

  愛敬。又為一切四天大王之所愛敬。如是常為一切帝利天王乃至一切大

  梵天王之所愛敬。如是常為一切諸菩薩輩乃至一切諸佛世尊之所愛念也

  。】

  持是經之人,不但受天龍鬼神之所稱贊,且受天龍鬼神之所愛敬。乃至為一切菩薩一切諸佛之所愛念。所謂愛念者,謂佛菩薩,以慈愛心護念持經之人。

  【復次賢護。又彼諸善男子及善女人以經力故。常為一切諸天守護。如是

  常為一切諸龍夜叉幹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及人非人之所守

  護。又為一切四天大王如是帝利天王乃至大梵天王之所守護。如是當為

  一切諸菩薩輩乃至一切諸佛世尊。悉皆覆護十方世界無量阿僧祇世界中

  現持法者。】

  又持經男子女人,為一切天龍鬼神之所守護。並且一切菩薩,一切諸佛世尊,皆覆護十方世界,無量阿僧祇世界中,現前一切持此三昧法者。天龍鬼神,僅守護一小世界。諸佛菩薩,則覆護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一切持經者。天龍鬼神守護受持經人,不令一切惡鬼神有所侵犯。佛菩薩覆護持經人,不令墮諸惡道,不令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復次賢護。又彼諸善男子善女人。以經威力故。一切諸天皆欲見之。如

  是一切諸龍夜叉幹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及人非人等皆思欲

  見。又彼一切四天大王。如是一切忉利天王乃至一切大梵天王皆思欲見

  。如是一切諸菩薩輩。乃至一切諸佛世尊各欲見之。】

  一切天龍鬼神,皆仰慕欲見持經者。一切菩薩,一切諸佛,皆欲見持經人而護念之。

  【復次賢護。又彼諸善男子善女人以經威故。一切諸天常至其所親見其形

  。令彼觀?如是一切諸龍夜叉幹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

  人等。皆見其形隨宜利益。又彼一切四天大王。帝利天王乃至一切大梵

  天王等皆親臨視。如是一切諸菩薩輩乃至一切諸佛世尊。非但晝日或於

  夢中為現形像。自稱名號摩頂慰安稱揚勸發也。】

  諸男子女人,以經威故。以是三昧經,威神力故。令諸天龍鬼神,至持經人所,親見其形。見同「現」,親現其形,令行人睹見也。

  如是一切諸菩薩,乃至諸佛,亦為之現前。此即所謂諸佛現前三昧也。

  諸佛菩薩,或於晝間為之現前。或於夜間夢中,為之現前,且自稱名號,令行人得知。乃至摩行人頂,安慰稱嘆勸發行人。

  【復次賢護。又彼諸善男子善女人。雖未曾聞諸餘經典。以是三昧威神力

  故。自然有人來至其所。乃至夢中為其宣說。令彼得聞憶持不失也。復

  次賢護。我若說彼諸善男子及善女人。暫持三昧微妙經典所得功德。設

  經劫數終不能盡。我之智辯雖復無窮亦不能說。何況彼輩聞此三昧依教

  修行如法而住也。】

  復次受持此三昧經者,以此三昧威神力故,未聞之經,自然有人來至其所,乃至夢中為其宣說。自然有人為其宣說者,化人也。佛為利益持經人故,變化所作也。且能令彼憶持而不忘失。

  復次賢護下,佛總嘆持經功德。佛贊嘆言,善男子善女人,暫持是經,其所得功德,便說不能盡。何況彼輩,依教修行,如法而住呢!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而說偈曰。

  若人有能解釋斯 諸佛大寂勝三昧 假令我今說功德 猶彼恒河取一沙

  若能為他說三昧 水不能溺火不燒 刀杖毒害所不傷 王賊惡官不得便

  若能讀誦三昧經 不畏一切恐怖事 如彼大蛇諸大毒 此等經力能滅除

  若有受持是經典 不畏一切諸惡人 夜叉羅剎及諸龍 彼徒終無得其便

  若常守護供養者 便在蘭若為朋類 師子虎狼諸獸等 犀牛豺豹及野幹

  若能獲持此三昧 彼有威力不可當 遠離一切惡心人 及諸夜叉啖精氣

  若能解說此三昧 彼無諸病及障災 所生報眼終不衰 言詞清妙有大辯

  若人證知深寂禪 身體雄健無眾病 一生永絕諸惡色 後終不畏地獄道

  若有能讀三昧典 諸天守護及龍神 夜叉羅剎與怨仇 彼雖惡臨不驚懼

  若能為他說斯經 人龍夜叉皆歡喜 諸天晝夜常歌嘆 一切世尊愛若子

  若人為他常轉讀 一切法中無有疑 彼諸容色無等倫 豈於菩提有退減

  若能轉教諸眾生 遭值惡王民人亂 時年亢旱谷價貴 終無受弊及饑荒

  若人解說此三昧 所有功德不思議 假雖魔嬈諸眾生 不能動斯一毛發

  我前說彼持經人 眾患恐怖及煩惱 彼終不能加損害 唯除往業先定殃

  若有護持於此經 是則於吾為長子 我已稱贊於彼等 當來之世亦復然

  若能護持如斯法 自應恒發歡喜心 咸共宣通勿放舍 我今為汝如是說】

  以下重頌長行。若人有能解釋斯,謂若有人能解釋此諸佛大寂勝三昧,即諸佛現前三昧也。彼所得功德,便宣說不盡。彼人既能解說,當已能讀誦書寫受持瞭。以下分別說其功德,皆如長行所釋,不必贅述。

  所生報眼終不衰,謂彼人不生三途惡道也。其所生之處,所得報眼,終不見一切惡色苦事也。終不見地獄燒煮之色,終不見無食饑苦之色,終不見刀兵血塗之色。故曰所生報眼終不衰。

  若能為他說斯經,人龍夜叉皆歡喜。應為「天」龍夜叉皆歡喜。

  我已稱贊於彼等,當來之世亦復然。

  謂我於過去世,已曾稱贊彼等。我於現在世,依然稱贊持經之人。於當來世,亦稱贊彼等也。

  饒益品第九

  【爾時世尊。復告賢護菩薩言。賢護。我念往昔過於無量阿僧祇劫。時有

  一佛號無畏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

  佛世尊。出興於世。當爾之時。有長者子名須達多。與二萬人俱詣彼佛

  無畏王所。到已頂禮彼世尊足。敬禮畢已退坐一面。時須達多即便請彼

  無畏王如來。廣宣如是三昧深義。賢護。爾時彼無畏王如來應供等正覺

  。知長者子有深信心。樂欲聽聞如是三昧。應時隨順而為敷演。賢護。

  時須達多於彼佛所。聞三昧已讀誦受持。思惟其義即如說行。既修行已

  。還即於彼無畏王如來法中舍傢出傢。剃除須發服袈裟衣。經八萬歲思

  惟住持如是三昧。又復在彼無畏王如來所。聞一切法皆悉受持。是後復

  經諸如來所。聞說斯法亦皆能持於諸佛所種諸善根。能廣成就不思議已

  。然後舍命即得上生三十三天同受果報。即彼劫中還復值遇第二如來。

  而彼如來從剎利生出傢成道。名曰電德如來應供等正覺。而復於彼電德

  如來法中。出傢修行經八萬四千歲。還復思惟如是三昧。而更值遇第三

  如來。彼第三佛於婆羅門傢生已亦出傢成道。號曰光王如來應供等正覺

  。復於彼如來所出傢修行。亦於八萬四千歲中。常得思惟如是三昧。賢

  護。時彼長者子須達多。自是之後過百餘劫。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賢護。汝應當知。爾時彼長者子須達多者豈異人乎。即彼過去然

  燈如來應供等正覺是也。賢護是故當知。彼長者子須達多者。以有如是

  愛樂法故。復有如是求法行故。能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佛引述過去世為證。一切諸佛既成等正覺,十號具足,便知一切三世。故世尊雲,我念往昔,過於無量阿僧祇劫……

  由這段經文,可知然燈佛行菩薩道時,曾於無畏王如來所,聞此諸佛現前三昧。並於第二第三如來所,出傢思惟此諸佛現前三昧。成佛後,號曰然燈。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時,於第二阿僧祇時,遇然燈佛,蒙佛授記,當來作佛。

  於無畏王佛時,然燈佛尚為長者子,名須達多。彼時聞此念佛三昧,並出傢修道。

  世尊特別提醒賢護說,賢護當知,彼長者子須達多,以有如是愛樂法故,有如是求法行故。謂須達多,生生世世不舍念佛三昧也。乃能速成就無上菩提。

  念佛者終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念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便位登不退也。何以故?一者以此念佛三昧威神力故。二者以阿彌陀佛功德力加被故。阿彌陀佛功德力加被,故彼國人民壽命無量,多有一生補處。

  【復次賢護。汝今當觀是三昧王。為諸菩薩及眾生輩。而作幾許大弘益事

  。所謂當得一切諸佛智地故。復能攝受一切諸佛多聞海故。賢護是故汝

  等當應勤求如是三昧。常樂聽聞讀誦受持思惟修行。既聞受已。當復為

  他讀誦受持解釋義理。令他勤求咸得聞受。正念思惟如說修行。所以者

  何。賢護若能勤求讀誦受持正念修行。廣宣流佈是三昧者。不久當得證

  諸佛智。諸如來智大自在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無等等智一切智智。

  乃至得彼不共他智故。】

  復次賢護!汝今當觀是三昧王……

  念佛三昧寶王論曾雲,念佛三昧,善之最上,萬行之首,故曰三昧王。念佛三昧稱三昧王者,今見經文矣。

  汝今當觀此三昧王,能為菩薩及一切眾生作多少大弘益事,今當說與汝聽。

  此念佛三昧,能令菩薩及一切眾生,得一切佛智地。能攝受諸佛多聞智海。一切佛智地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一切諸佛,皆曾從無量佛所聽聞佛法,故其多聞智慧如海。

  賢護!為有如是利益故,所以汝當勤求如是三昧。常樂聽聞讀誦受持思惟修行此念佛三昧。自己聽聞受持乃至修行已,更當為他人讀誦受持解釋義理。亦復令他勤求此念佛三昧,皆得聽聞,乃至修行。

  所以者何?賢護當知,若能勤求乃至修行如是三昧者,廣宣流佈如是三昧者,不久當得成佛。證諸佛智,諸如來智,大自在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無等等智,一切智智,乃至不共他智。如是等智,皆稱嘆於佛也。

  佛智無礙,於一知無量,於無量知一,故曰大自在智。佛智慧於一說多,於多說一。於有說無,於無說有。非一切眾生,心所能思,口所能議。於無言語文字法,以言語文字說。雖日日說法,而實無所說,故曰不思議智。

  佛之智慧,無量無邊。縱無量無邊智者,於無量無邊劫,日日相續不斷稱嘆,猶不能盡。故曰不可稱智。

  佛之智慧,縱然盡十方界,無與倫比儔似者,故曰無等等智。

  佛為一切智慧之母,三乘智,乃至權實二智,皆由佛智出,故曰一切智智。

  佛之智慧,唯佛與佛同,不共三乘,乃至一切菩薩,故曰不共他智。

  【賢護。若復有人能善宣說。彼應正言。今此三昧即是一切諸菩薩眼。諸

  菩薩父。諸菩薩母。能與一切諸菩薩輩諸佛智者。賢護。如是說者是為

  善說時善說是三昧也。】

  賢護!若復有人能善宣說,彼應正言,今此三昧即是一切諸菩薩眼。

  諸菩薩眼者,謂諸菩薩以此三昧力,可開佛知見也。智慧菩薩母,方便以為父。此念佛三昧,可與菩薩實智及方便智也。故曰能與一切諸菩薩輩,諸佛智者也。

  若人如是說者,是為善說此三昧經。

  【賢護。若復有諸男子女人。能善說時彼當正言。是三昧者。即是佛性即

  是法性即是僧性即是佛地是多聞海。是無盡藏頭陀。是無盡藏頭陀功德

  。是無盡藏諸佛功德。是無盡藏能生深忍。是能生大慈能生大悲能生菩

  提也。賢護。是為彼能善說時說是三昧也。】

  此三昧即是三寶性,性者妙湛總持不動。意謂能令三寶常住世間也。

  無盡藏者,性相常住也。此無盡藏處染不垢,修治不凈,盡虛空遍法界,縱盡三世,橫遍十虛。此念佛三昧,即是無盡藏,即是頭陀,頭陀功德,諸佛功德。

  是無盡藏,能生深忍。

  深忍者,無生忍,寂滅忍也。依仁王經,七八九地菩薩,得無生忍。十地及妙覺,證寂滅忍。

  能生大慈大悲,能生菩提心。

  表此念佛三昧,能普度十方,廣興教化也。

  賢護!若如是說者,是為彼能善說此,諸佛現前三昧也。

  【賢護若復有人能善宣說是三昧時。彼應正言。是三昧王。能破一切諸法

  黑闇。能作一切大法光明。賢護。是為彼能善說三昧也。】

  能破一切諸法黑暗者,能破一切愚癡也。能作一切大法光明者,能生一切智慧也。

  【賢護。汝宜觀此菩薩念佛現前三昧。為諸眾生作大利益。乃至一切諸菩

  薩輩。住於此土。遍見十方一切世界諸佛世尊。到諸佛所恭敬禮拜。聽

  聞正法供養眾僧。亦不貪著。】

  佛勸勉賢護菩薩說,汝應觀此菩薩念佛現前三昧。因為此三昧力,可令眾生得大利益。乃至一切菩薩,住此娑婆世界,便能遍見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世尊。並能到諸佛所,恭敬禮拜,聞法供僧。亦不貪著者,謂菩薩雖然見佛,而知諸法因緣生,其性皆空。故雖見諸佛,而於諸佛,不取相,不生著。如果取著,便反而不能見佛瞭。故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故持念阿彌陀佛名號,即能於此娑婆,以父母所生肉眼,見彼彌陀世尊也。

  【賢護。以是義故諸菩薩等。若欲成就三昧王者。常當專心精勤觀察彼四

  念處。賢護。雲何菩薩觀四念處。賢護。菩薩摩訶薩常當專心觀察身行

  。畢竟不見一切諸身。常當專心觀察受行。而亦不見一切諸受。常當一

  心觀察心行。而亦不見一切諸心。常當一心觀察法行。而亦不見一切諸

  法。】

  賢護!以如是不貪著義故,菩薩若欲成就是三昧王者,當精勤觀察四念處。

  四念處者,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此四念處,皆因緣所生,其性空寂,故應觀察。如是觀察四念處,觀佛亦然。佛者非相非非相,以佛徹證實相故,維摩經雲,觀身自相,觀佛亦然,即其義也。以如是義故,菩薩欲成就是三昧王者,當專心精勤觀察四念處。

  以下便分別說明四念處。菩薩摩訶薩,常當觀察身行,畢竟不見一切諸身。

  身者五受陰集,為煩惱業所生。若無煩惱業,則五陰皆空,即是法身。身見又曰我見,五陰既空,我亦非有。外道不知此義,妄於陰身執我。於陰執我有四種,即一、執即陰為我,二、執離陰為我,三、執我在陰中,四、執陰在我中。不知陰身性空,無我隨緣而假成。如是其性空寂,隨緣假成而無實,是為畢竟空義。若人知身者緣起,畢竟空寂。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歸畢竟空。如是便見實相,見實相者便名見佛。故修念佛三昧者,應觀察身念處,畢竟不見一切諸身也。

  常當觀察受行,不見一切諸受。

  受由觸生,無觸則無受。雜阿含雲,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乃至緣意法生意識,三事和合觸。是知觸者,由根塵識和合而生,既然觸由因緣和合而生,當知觸無自性。若無自性,是無觸法,故觸無處所。觸若在根,根應自觸,不假塵、識。若無塵識,何名為觸?

  觸若在塵,塵應有觸,何關根身?若與根身無關,誰知有觸?

  若謂觸不在根,復不在塵,而在於識。若無根塵,識雲何生?

  是知觸無處所,觸既然無,受雲何有?故曰不見一切諸受。

  常當一心觀察心行,而亦不見一切諸心。

  心由諸法集起,無性而隨緣。若無有性,是無定心。若心有定性,則心性是常。若心性是常,則不能轉惡為善,轉善趣惡瞭。若心性是常,凡所經歷,不應忘失。孩提之事,悉存腦際。若心性是常,雖經修行,當無進益。若心性是常,當是初果不至二果,二果不至三果,三果不至四果。若心性是常,當是信位菩薩不至住位,住位不至行位,行位不至向位,向位不至地位,乃至等覺不至妙覺。若心性是常,當無因果矣。是知眾生心無常,方能轉凡成聖。無常者,即是隨緣而無定性,無定性故,方能成就無上菩提。心無定性,當知心不可得,故曰不見一切諸心。

  常當一心觀察法行,而亦不見一切諸法。

  諸法皆由因緣所生,試觀宇宙萬法,無一不是因緣所生。既然法屬因緣,定無自性,故曰諸法性空。龍樹菩薩雲,若法因緣生,是法性實空,若此法不空,不從因緣有,既然諸法皆空,故曰不見一切諸法。

  如是觀身受心法,念佛亦然。若如是念佛者,即見法身佛也。所以經文中說遍見十方一切諸佛世尊,到諸佛所恭敬禮拜,聽聞正法供養眾僧,「亦不貪著」。

  【賢護。如是等事誰能信者。唯彼漏盡阿羅漢及以阿毗跋致諸菩薩等。賢

  護。是中一切愚惑凡夫。於彼念佛現前三昧。常當思惟諸佛世尊不得生

  著。又亦思惟諸佛世尊。說如斯法而亦不著。又亦思惟我聽聞法。一切

  所為皆不得著。何以故。賢護。諸法皆空本來無生故。賢護。諸法不可

  念。無念處故。賢護。諸法遠離。絕心想故。賢護。諸法不可執持。真

  如無得故。賢護。諸法無染。如虛空故。賢護。諸法清凈。遠離眾生故

  。賢護。諸法無濁因緣滅故。賢護。諸法無為。福伽羅不可得故。賢護

  。諸法即涅槃相。本性清凈故。賢護。諸法無所有。一切物不可得故。】

  賢護!如是等事,唯漏盡阿羅漢,及阿毗跋致諸菩薩等,方能相信。

  阿毗跋致譯不退轉,在初地以上。與阿羅漢,如是等人,方能相信如是等事也。

  賢護!於如是念佛三昧法中,一切愚惑凡夫,常當思惟諸佛世尊,不得生著。

  凡夫思惟念佛三昧不生著者,心清凈也。若心清凈,則不生著。心清凈則無我見,無我見則不生著。無我見則不取相,不取相則不生著。不取相則無貪瞋癡,無貪瞋癡則不生著。無貪瞋癡則生清凈信,生清凈信則不生著。如此不生著者,方能思惟念佛三昧也。

  又亦思惟諸佛世尊,說如是法,而亦不著。

  又亦思惟諸佛所說「不著」之法,而亦不著。總之於諸佛所說諸法不生著者,於法不取相也。於如是不著亦不著者,不取無相也。故金剛經雲,不取於法,不取非法。不取於法,是不著於法相。不取非法,則可不舍佛法依教起行,而不落空中。

  因為於第一義中,「有」是因緣有,「無」是因緣無。有無屬因緣,皆無有自性。

  以無自性故,所以空是不礙有之空,說諸法空而不失於有。有是不異空之有,說諸法有而不失於空。是故雖空而常有,雖有而常空。聞空即知是有,見有即是見空。於空於有,皆不可著,即此不著,便名中道。

  又亦思惟我聽聞法,一切所為皆不得著,何以故下,明於一切法不得著之道理。

  諸法皆空,本來無生,所以不可著。因為一切諸法,無非因緣所生。因緣生法,無有自性,無自性故空。以諸法空故,是知一切法不生。空、無生,是無其法,是故不可著。

  諸法不可念,無念處故。

  念是憶念,亦是欲求,諸法皆空,無有處所,焉可得念?所謂不可念者,非是對無念立念,對念立無念也。若相對而立,則念無念皆自性有。若念與無念皆自性有,自性有法,焉得謂不可念?焉得謂無念處?

  應知有是因緣有,無是因緣無。同理可知念是因緣念,無念是因緣無念。因緣生法,皆悉性空,故不可念。所以念無自性,不礙無念。無念亦無自性,亦不礙於念。既然念不礙無念,故念而無念。既然無念不礙念,故無念而念。如是不著於念,亦不著於無念,一切無所著,便是等正覺,是名念佛也。

  故持念阿彌陀佛名號,非是於念外立無念,非是於無念外立念。如果那樣,便失卻一真法界義瞭。當知念即無念,無念即念。念時正是無念,無念正是念時。念而無念則豎窮三際,假名無量壽。無念而念則橫遍十方,假名無量光。念而無念是照而寂,無念而念是寂而照。寂照不二,便是無著。

  諸法遠離,絕心想故。

  遠離義者,即是空義。佛說海意菩薩所問凈印法門經雲:「……寂靜義者,即是離義。離義者,即是空義。空義者,即是無系著義。無系著義者,即實性義。實性義者,即真如義。真如義者,即畢竟不生義。不生義者,即不滅義。不滅義者,即無住處義。」

  心想者,取相也,所謂取相為想相。既有如是等義,是則無相,故曰絕心想。

  諸法不可執持,真如無得故。

  一切諸法,皆是緣起。緣起之法,即是性空。空則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故曰真。緣起性空,無毫末可得。以不可得故,是以法法無二無別,故曰如。如是法性,謂之真如。真如不可得,故諸法不可執持。

  諸法無染,如虛空故。

  猶虛空不為煙塵雲霧所染,諸法性空,故曰無染。

  諸法清凈,遠離眾生故。

  「眾生」者,眾因緣生也。前文曾雲諸法因緣生,何故今謂遠離眾生呢?因為因緣所生之法,假現似有,其實皆空。空則清凈,實無諸法。故曰諸法清凈,遠離眾生。

  諸法無濁,因緣滅故。

  因緣無有實性,幻起幻滅。此幻起諸法,雖處染而無濁。故曰諸法無濁,因緣幻起幻滅故。

  諸法無為,福伽羅不可得故。

  無為者,法無生住滅相也。福伽羅亦作補特伽羅。舊譯為人,或譯為眾生。玄應音義二十二曰,補譯為數,特伽譯為取,羅譯為趣。故補特伽羅,譯為數取趣。謂於六道之中,數數生死,輪回不已也。福伽羅緣生幻有,故不可得。

  諸法即涅槃相,本性清凈故。

  以諸法性空,從本以來不生不滅。故曰諸法即涅槃相。

  諸法無所有,一切物不可得故。

  於畢竟空中,無一法可得也。

  【賢護。是故諸菩薩等。若欲思惟此三昧者。不可異相而能得入無得相故

  。得見諸佛正念諸佛和合相應。亦得思惟助菩提分。念聞正法思量分別

  選擇菩提分。而不見自身亦不證諸法。所以者何。賢護。是中不可以色

  相故而得見佛。不可以聲相故而得聞法。不可以希望心成就檀波羅蜜。

  不可以樂著諸有具足屍波羅蜜。不可以慳吝秘法而得涅槃。不可以深著

  福伽羅想而獲多聞。不可以攀緣諸行而能遠離諸事。不可以樂著住處而

  得證果。不可以隨順貪愛誡諸過非。不可以常樂?諍成就諸忍。不可以

  常行惡業而得善果。不可以聲聞乘人而證菩薩念佛三昧。亦不可得諸菩

  薩忍。亦不可以嫉妒取著而得空三昧。亦不可以行愛欲而入奢摩他。亦

  不可以懈怠懶惰證諸聖道。乃至不可以不舍異念諸物而能成就思惟也。】

  賢護!是故諸菩薩等,若欲思惟此三昧者,不可異相而能得入無得相故。

  因為諸法空無生故;諸法不可念無念處故;諸法遠離,絕心想故;諸法不可執持,真如無得故;諸法無染,如虛空故;諸法清凈,遠離眾生故;諸法無濁,因緣滅故;諸法無為,福伽羅不可得故;諸法即涅槃相,本性清凈故;諸法無所有,一切物不可得故。所以菩薩若欲思惟念佛三昧者,不可以異相,而能得入無得相也。

  異相者,是執著彼此相,能所相,分別相也。應知心念佛時,心即是佛。心外無佛,亦無非佛。佛外無心,亦無非心。如此無分別執著於彼此能所,方契入於無得相也。若以分別執著彼此能所等差異相,便不能得入無得相瞭。

  得見諸佛,正念諸佛,和合相應。

  不可得法,還須無住著心相應。諸佛非色非非色,非聲非非聲,乃至非一切法非非一切法,故畢竟不可得。如果以住著心求見佛念佛,心佛便不能和合相應瞭。必須以無住著心,無取相心,方能與佛和合相應。

  亦得思惟助菩提分,念聞正法,思量分別選擇菩提分。而不見自身,亦不證諸法。

  不但念佛如此,亦得思惟助菩提分法,念聞其餘正法,思量分別選擇菩提分法,亦應不生住著心,亦復不分別所證諸法。於此「不住著」,亦不生住著。故不礙思量分別選擇也。

  助菩提分法,廣說無量,略說即三十七助道品。

  所以者何?因為於是第一義中,不可以色相見佛,不可以聲相聞法。總而言之,即不可取相見佛聞法也。

  不可以希望酬報心,成就佈施波羅蜜。若以希望酬報心,行於佈施,便是有所住著。若行於佈施,而無希求之心,便無所住著。如是則能度盡無量無邊無數眾生,而不著眾生相瞭。

  不可以樂著三界有之心,而具足凈戒波羅蜜。屍波羅蜜即凈戒波羅蜜。持戒生好處,生好處者,生於人天受福報也。因為戒之功德,可令行者不墮三途,生於人天。如果樂著人天福報,便僅名持戒,不名持戒波羅蜜。

  不可以慳吝秘法,而得涅槃。因為涅槃是清凈無為,而慳吝秘法,則心有人我想,增減想,生滅想,故不能得涅槃。

  不可以深著福伽羅想,而獲多聞。

  因為福伽羅者,眾因緣生。因緣生者,性空也。如實知其性空,便增長智慧。故於福伽羅不著其相,方能增智慧。而多聞者,智慧之母也。不過多聞不取相,方為智母。如果多聞而取相,反成智障。故曰不可以深著福伽羅想,而獲多聞也。

  不可以攀緣諸行,而能遠離諸事。

  此處諸事,指煩惱言。不謂佛事,法事,僧事,及諸功德事。攀緣諸行,能生一切煩惱。故曰不可以攀緣諸行,而能遠離諸事。

  不可以樂著住處,而得證果。

  舍離欲樂,放下一切貪著,方能證果。證果者,得解脫也。不樂著住處,方能解脫。

  不可以隨順貪愛,誡諸過非(應為離諸過非)。

  過非者,生死苦果也。生死苦果,由無明愛取而生,而愛即無明也。由無明而生行,由無明行而生識、名色、六入、觸、受等生死過非。此是由過去世之無明行,生現在世之過非。由愛而生取,由取而生有,由愛取有而有未來世之生死。此是由現在世之愛取有,有未來世之過非。故曰不可以隨順貪愛,離諸過非也。

  不可以常樂?諍,成就諸忍。

  諸忍者,生忍與法忍也。生忍可成就無量福,法忍可成就無量慧。然樂鬥諍者,既壞生忍,復壞法忍。

  不可以常行惡業,而得善果。善惡因果不爽也。

  不可以聲聞乘人,而證菩薩念佛三昧。亦不可得諸菩薩忍。

  菩薩念佛三昧,是圓頓大乘法。聲聞乘人,樂著小乘,故不能證菩薩念佛三昧。諸菩薩忍者,無生法忍。謂聲聞乘人,不能得菩薩無生忍也。一切法無生,得無生忍者,即是見諸法性。故佛於大涅槃經雲,聲聞乘人不見佛性,以不見佛性故,得聲聞道。

  不可以嫉妒取著,而得空三昧。

  三三昧者,謂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無願三昧,亦名無作三昧,或無起三昧。嫉妒取著則著於有法,故不得空三昧。

  不可以行愛欲,而入奢摩他。

  奢摩他譯曰止,行乎愛欲,則入於散亂,故不入奢摩他。

  不可以懈怠懶惰,證諸聖道。唯勤行精進,方能證聖道也。

  乃至不可以不舍異念諸物,而能成就思惟也。

  異念者,念不專一,多諸餘雜念也。如果念不專一,不舍餘雜念,便不能成就思惟諸佛現前三昧。所謂異念諸「物」者,諸餘事物也。

  【賢護。是故我今以此三昧付囑世間諸天王輩。受持守護。亦付於汝。當

  來宣佈勿令斷絕。於是世尊說斯法時。有八那由他欲色界諸天子。皆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有無量百千人。亦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然而斯輩皆於未來過恒沙劫。盡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同一

  號。名正解脫如來應供等正覺。住世教化壽命亦等。賢護。以斯初發菩

  提心故。尚得如是無量功德。具足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況復我昔

  行菩提時供養我者,彼寧不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賢護。復有

  無量無邊眾生。聞說此法得凈智眼。復有八百諸比丘等。於諸漏中心得

  解脫。】

  世尊告賢護言,我今以此三昧,付囑世間諸天王輩,亦付囑於汝。於當來世宣佈,勿令斷絕。

  諸天王輩,即四大天王。四天王分別護四部洲,曰護世四王,故佛言世間諸天王輩。付囑四大天王者,令其護持世間諸念佛人也。

  世尊說此法時,有八那由他欲界及色界天子,發無上菩提心。那由他譯為億。及無量百千人,亦發無上菩提心。

  佛授記言,斯等輩皆於未來過恒沙劫,成就無上佛道。皆同一號,名正解脫如來應供等正覺。皆住世教化眾生,彼佛壽命亦等。

  佛呼賢護言,如是等輩初發菩提心,尚能具足成就無上佛道。何況那些於我昔日行菩提時,供養於我者。彼等寧不速成無上菩提也。

  賢護下,佛說餘眾生得益。凈智眼即法眼凈,此通大乘小乘。小乘初果見四聖諦,曰法眼凈。大乘初地得無生忍,曰法眼凈。

  於諸漏中心得解脫。漏者煩惱也,斷煩惱障曰心解脫。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誰當受持此三昧 彼於福聚不可量 斯等戒行無塵垢 本心清凈猶如鏡

  誰當受持是三昧 多聞深廣無邊崖 智慧自然無缺減 功德盛滿若明月

  誰當受持是三昧 得?諸佛不思議 智慧觀察希有法 不思議人皆守護

  誰常受持此三昧 曾見無量諸世尊 彼佛說法難稱量 皆當奉承修供養

  誰能受持此三昧 彼為世間作燈光 大悲如斯拔眾生 所有世尊悉供養

  誰能受持此三昧 未來無數諸聖尊 若有菩薩欲見者 清凈信心修供養

  誰能受持此三昧 彼勝得利難思議 善能下生於人間 常得出傢善求食

  誰能護持此三昧 彼受多福不思議 復能住持於將來 獲斯功德最後利】

  佛以偈重誦此義。偈中文顯義明,不必解釋。

  多聞深廣無邊崖,應為多聞深廣無邊涯。大悲如斯拔眾生,應為大悲如斯拔眾苦。

  具五法品第十

  【爾時賢護菩薩。從坐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而白

  佛言。世尊。唯願世尊及比丘僧。明日食時臨顧我傢受我供養。憐愍我

  等諸眾生故。世尊默然受賢護請。時彼賢護知佛受已。頂禮尊足右繞三

  匝於是辭還。遂復詣彼摩訶波阇波提比丘尼所。到已頂禮波阇波提比丘

  尼足。而即白言。願阿梨耶。及諸尼眾憐愍我故。受我明朝所設微供。

  爾時摩訶波阇波提比丘尼。默然受請。賢護知已頂禮辭還。時彼賢護復

  詣寶德離車子所。語寶德言。寶德。汝來汝之所有親戚眷屬朋友知識。

  及此會中優婆塞眾。乃至一切王舍大城。及以自餘城邑聚落諸新來者。

  為我請曰。受我明朝所設飯食。爾時寶德離車童子受賢護言。即告會中

  諸優婆塞親戚眷屬等曰。仁輩當知。彼賢護菩薩。令我告汝。明日食時

  受我微供。爾時賢護菩薩。寶德離車子。及善商主長者。伽訶岌多居士

  子。那羅達多摩納水天長者。並及一切諸餘眷屬朋友知識等。頂禮佛足

  已。還彼賢護菩薩舍宅。到已佐彼賢護經營。即於其夜約?傢人。辦具

  諸種精妙上?。所謂世間凡可食啖。色香美味百物備有。乃至外國遠來

  貧窮乞丐。亦為辦具種種精膳而供給之。與諸大眾一等無異。】

  賢護菩薩聞佛說法已,請佛與僧受其供養。

  明日食時,臨顧我傢,受我供養。

  食有時食及非時食,晨時至中午為食時。過中以後,至第二日明相未現以前,為非時。

  世尊默然受請。

  佛教常法,遇事若不同意,便說明意願。若同意時,便默然表示允可。

  摩訶波阇波提譯為大愛道。為佛姨母,隨佛出傢後,證阿羅漢果。賢護既請比丘已,復請尼眾。

  阿梨耶,亦作阿姨,或阿梨姨。譯為尊者。

  大眾所受飲食,一等無二,同樣待遇也。

  餘文易解,不煩解釋。

  【所以者何。凡諸菩薩心無憎愛不敢輕他。於諸眾生皆平等故。】

  何故大眾所受供養一等無異。因為菩薩心平等,無有憎愛,不敢輕視一切眾生,故皆平等供養。如常不輕菩薩言,汝等皆是未來之佛,我不敢輕慢汝等。即此意也。

  【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乃至忉利天王釋提桓因。四天大王提頭賴吒

  等。及彼善德天子與諸眷屬。咸為人身贊助其事。欲令賢護菩提果報速

  成就故。】

  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

  梵天者,通名離淫欲之色界天,故經雲十八梵天。通常稱大梵天王,系指色界初禪天之大梵王而言。初禪三天,曰梵眾梵輔大梵。大梵為初禪之君,梵輔為初禪之臣,梵眾為初禪之民。因初禪三天為色界之初,故特標梵名。然初禪天,位居小世界頂,今雲娑婆世界主,是否即初禪大梵天王,不得而知。

  另據華嚴經十地寄報略雲,第八不動地菩薩,多作第二禪大梵天王,主千世界……。又雲,第九善慧地菩薩,多作第三禪大梵天王,主二千世界……。又雲,第十地法雲地菩薩,多作第四禪摩醯首羅天王,主三千世界。

  看來娑婆世界主,似是大自在天(摩醯首羅天王)。然未明見「大梵天王」其文也。謹供參考如此。

  忉利天王釋提桓因。

  忉利譯為三十三,其天居須彌山頂。東南西北各八天,合為三十二天。釋提桓因為天主,居須彌山頂,共為三十三天。

  四天大王提頭賴吒等。

  四天大王,應為四大天王。彼四天居須彌山腹。

  提頭賴吒,略表四天王名。四大天王分居東南西北四方。東方天王提頭賴吒,譯為持國天王。南方天王毗留勒叉,譯為增長天王。西方天王毗留博叉,譯為廣目天王。北方天王毗沙門,譯為多聞天王。

  及善德天子,與其眷屬等。均現為人身,贊助其事。欲令賢護菩薩,菩提果報速成。

  【爾時賢護。與諸眷屬善友知識等掃灑其傢乃至王舍大城街巷道路。處處

  皆悉懸妙幡蓋。廣設種種諸莊嚴具而莊飾之。又以諸種微妙華香佈散其

  地。復燒世間第一名香而為供養。時彼賢護。如是莊嚴王舍大城及妙食

  已。於明旦時。與諸眷屬詣世尊所。頭面禮敬而啟白言。世尊。我事已

  辦願知此時。爾時世尊於晨朝時。為賢護故著衣持?。與彼無量比丘比

  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人大眾。左右圍繞。向彼賢護菩薩舍宅。於是賢護

  發如斯念。我傢隘小不受多眾。自非世尊威靈加護。令宅寬廣盡為琉璃

  。令諸城內一切人民莫不明見。亦令今此天人大眾隨意受用無所乏少。

  不亦快乎。爾時世尊知彼賢護心所念已。即以神力令其傢宅嚴麗寬廣。

  所有眾具變成琉璃。亦令城內一切人民皆得?見分明顯瞭。足令大眾隨

  意用之。】

  此段經文,說明賢護菩薩,莊嚴王舍大城,及備妙好上食供佛及僧。佛以神力,令其傢宅嚴麗寬廣,所有眾具,變成琉璃。令城中一切人民,皆得睹見。足令大眾隨意受用。

  【爾時世尊入賢護宅。隨其床座安詳而坐。亦令一切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人天大眾。隨其部類次第而坐。時彼賢護。及寶德離車子。善商

  主優婆塞。伽訶岌多長者子。那羅達多長者子。既見世尊。與彼四部天

  人大眾皆安坐已。於是賢護躬以自手。持最妙食奉上世尊。世尊受已。

  然後授與諸四部眾及與一切天人大眾。種種上妙香美味食。咸令自恣悉

  皆豐滿。如是一切飯食斯畢。澡手漱口乃至洗滌?器持舉皆竟。賢護於

  是別置小座。在世尊前頭面頂禮。然後退坐一心瞻仰。爾時世尊即為賢

  護菩薩。及寶德離車子。善商主優婆塞。伽訶岌多長者子。那羅達多摩

  納等。乃至四部天人大眾等。如應說法令其解知。開導慰喻令其歡喜。

  然後與諸比丘比丘尼天人大眾歸還本所。時彼賢護菩薩後食畢已。將諸

  眷屬善友知識。及百千眾左右圍繞。至世尊所恭敬禮拜。退坐一面胡跪

  合掌。而白佛言。】

  諸佛常法,應供畢,須為說法。

  賢護等復至佛所,禮佛請法。由此可知,佛說此經,非是一會。

  【世尊。菩薩摩訶薩具足幾法。當能證此現前三昧。佛言賢護。菩薩若能

  成就五法。則便得此現前三昧。何等為五。所謂一者具甚深忍滅除至盡

  。二者實無所盡無有盡處。三者本無有亂滅除諸亂。四者本無有垢滅除

  諸垢。五者本無有塵斷離諸塵。賢護。是為菩薩摩訶薩具足成就無生忍

  故。而能得此現前三昧。】

  賢護請問於佛,菩薩具足幾法,當能證此現前三昧?

  佛回答言,菩薩成就五法,則能得此現前三昧。

  一者具甚深忍,滅除至盡。

  甚深忍者,無生法忍也。滅除至盡者,寂滅忍也。仁王經說有五忍,一、伏忍,三賢位菩薩。二、信忍,初地至三地。三、順忍,四地至六地。四、無生忍,七地至九地。五、寂滅忍,十地至妙覺。

  二者實無所盡,無有盡處。

  法性寂滅,無有所得。以無所得,故無有處所可盡。謂之除滅者,除妄除幻也。

  三者本無有亂,滅除諸亂。

  一切法本來寂滅相,故本無有亂。所謂滅除諸亂者,除妄除幻也。

  四者本無有垢,滅除諸垢。

  義理同上,可知。

  五者本無有塵,斷離諸塵。

  同上可知。

  賢護,是為菩薩摩訶薩,具足成就無生忍故,而能得此現前三昧。以上具足成就五法者,即具足成就無生忍,即得此諸佛現前三昧也。

  【復次賢護。菩薩摩訶薩復有五法能得三昧。一者深厭諸有不受諸行。二

  者一切生處念菩提心。三者所生常見諸佛世尊。四者終不?著陰界諸入

  。五者終不愛著受欲樂事。賢護。是為菩薩摩訶薩具足五法成就三昧。

  復次賢護。菩薩摩訶薩復有五法能得三昧。一者常當思念無邊際心。二

  者常能善入禪定思惟。三者分別思惟一切諸法。四者於諸眾生無有諍心

  。五者常以四攝攝受眾生。所謂佈施愛語利行同事。賢護。是為菩薩摩

  訶薩具足五法成就三昧。復次賢護。菩薩摩訶薩復有五法能得三昧。一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