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緣問題之申論 四、與中論的關系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性緣問題之申論 作者: 智諭法師2022-08-28

  與中論的關系

  三論宗是以論立宗的,以《中論》、《十二門論》和《百論》立宗。三論宗以般若為宗,所以還有一部釋論,就是《大智度論》,《大智度論》是解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所以《中論》、《十二門論》、《百論》是三論宗的宗論,《大智度論》則為釋論。

  性緣問題,源於般若,般若即是性空,漚和即是緣起。漚和譯為方便勝智,同出於般若經。知方便方名會般若,不知方便不得謂會般若。故般若稱方便實智,漚和稱實方便智。以般若漚和故,性緣得以開展為四諦、二諦、三諦、一諦、無諦。諸諦理又開展出一切佛法。一切佛法,不出四諦、二諦、三諦、一諦、無諦之理。

  所以世尊以二諦說法,一、世俗諦,二、第一義諦。所謂世俗諦者,即無性隨緣也。所謂第一義諦者,即隨緣無性也。

  《中論》〈觀四諦品〉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一切法無非因緣生,法由因緣生,則無有自性,無自性便是性空。以性空故,方能容諸因緣,以諸因緣,一切法方成。故曰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若一切法不空,便是各有定性。法既已有定性,便不能容諸因緣,既不能容諸因緣,一切法便不得成。故曰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空義者,諸法無性也。無性隨緣成諸法,故隨緣方有一切法成。此猶水之與波,水不可見,因波而見。波非自有,因水而有。所以無性隨緣成諸法,諸法緣成於無性,法爾如是也。

  〈四諦品〉又雲:「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眾因緣生法,即無自性,無性故空。因緣所現諸法,隻是假名而無實義,故曰亦為是假名。因緣生法即空,空即因緣生法,正如色即空,空即色也。故約事邊說,即亦空亦因緣;約理邊說,即非空非因緣。亦空亦因緣,是俗諦中道;非空非因緣,是真諦中道。故曰亦是中道義。

  依因緣所生法,天臺立藏教義;依我說即是空,天臺立通教義;依亦為是假名,天臺立別教義;依亦是中道義,天臺立圓教義。同時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天臺立為空諦;亦為是假名,天臺立為假諦;亦是中道義,天臺立為中諦。依空假中三諦,復立空假中三觀。以三止三觀,天臺宗盛行於我國。三諦之名,見於《仁王般若經》。《仁王般若經》,曰空諦、色諦、心諦,即天臺之空、假、中也。

  因為一切法皆因緣生,既是因緣生則皆無自性,無自性則一切法皆空。故曰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有不空者。

  《中論》繼續解釋空即因緣生,因緣生即空的道理。〈四諦品〉說:

  「若一切不空,則無有生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

  四聖諦是因緣生法,以因緣生故,其性即空。同時以四聖諦性空故,方是因緣生,所以四聖諦有生有滅。造作集則生苦,集滅則苦滅;修道諦則能滅集滅苦,終至證苦滅諦。故四聖諦,乃因果生滅之法。

  若一切法不空,各有定性,則不能容納因緣。無因緣則無生滅,無生滅則無四聖諦。故曰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

  「苦不從緣生,雲何當有苦?無常是苦義,定性無無常。」無常是變壞法,由於變壞,乃有苦生。若法有定性,則不變壞,不變壞則無無常,無無常則無苦。

  而無常變壞,是為生滅,生滅者從因緣有。故若非因緣生,則無無常,無無常則無苦。

  「若苦有定性,何故從集生?是故無有集,以破空義故。」

  進一步解釋說,由集生苦。假使法不空,則苦已有定性,苦有定性,當不待集生。是知如果破瞭空義,便是破瞭集諦。若無集,焉有苦?

  「苦若有定性,則不應有滅,汝著定性故,即破於滅諦。」

  定性之法,不應有滅。汝著苦有定性,不應有苦滅。苦滅名滅諦,若苦不滅,即破滅諦。

  「苦若有定性,則無有修道,若道可修習,即無有定性。」

  修道者在於滅苦,若苦有定性則不可滅,故曰苦若有定性,則無有修道。若有修道諦,便知苦無定性。

  「若無有苦諦,及無集滅諦,所可滅苦道,竟為何所至?」

  道是通達義,由生死通至涅槃曰道。今無苦諦、無集諦亦無滅諦,無苦集二諦則無生死,無滅諦則無涅槃。然則修道諦,至於何處?

  假使一切法不空而有定性,則無苦集滅道,無苦集滅道是無法寶。無有法寶不修四聖諦,則無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亦無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無四向四果,則無八聖賢,無八聖賢是無僧寶。若無法寶、僧寶,當亦無有佛寶。所以執一切法有定性者,則破三寶。

  故知一切世出世間法,皆悉無性,無性則空。無性能隨緣,隨緣成諸法。諸法任緣成,還歸無性空。

  〈四諦品〉又說:

  「若諸法不空,無作罪福者。不空何所作?以其性定故。」

  諸法性空,方以因緣而有作罪、作福者。若諸法不空已有定性,故無作罪福者。

  「汝於罪福中,不生果報者,是則離罪福,而有諸果報。」

  罪福因緣方有果報,汝若謂法有定性,是無作罪福者。無作罪福者而有諸果報,是則離罪福,而有諸果報。如此則不合道理瞭。

  「若謂從罪福,而生果報者,果從罪福生,雲何言不空?」

  若謂從罪福而生果報,當是有罪福之因,即有果報。無罪福之因,即無果報。既然有因始有果,無因則無果,雲何說諸法不空呢?

  「汝破一切法,諸因緣空義,則破於世俗,諸餘所有法。」

  諸法因緣生即空,是第一義諦。空即諸法因緣生,是世俗諦。第一義空隨緣,便是世俗所有諸法;世俗所有諸法無性,便是第一義空。汝今破諸法因緣生即空,是破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被破,則世諦一切法亦被破。第一義諦、世諦俱破,則佛法被破盡矣。

  「若破於空義,即應無所作,無作而有作,不作名作者。」

  如果破於空義,則法有定性,法有定性則不能隨緣,不隨緣即無因緣生,無因緣生則無一切法之所作。如果一切法非因緣生,無作而有,則是無因有果。猶如無罪福之作因,而有苦樂之果報。這是不合道理的。

  「若有決定性,世間種種相,則不生不滅,常住而不壞。」

  生滅無常名為世間,而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生滅是因緣,於法無所有。如果法有決定性者,則無因緣。無有因緣,則無種種相之生滅。無種種生滅,則是常住,常住則非生滅無常,非生滅無常雲何名為世間?

  「若無有空者,未得不應得,亦無斷煩惱,亦無苦盡事。」

  諸法性空,方容因緣而生諸法。未得道者以修治因緣而得道,未斷集者以修治因緣而斷集,未滅苦者以修治因緣而滅苦。如果諸法不空而有定性,則未得道者不應得之,未斷集者不應斷之,未滅苦者不應滅之。何以故?不空則有定性故。

  「是故經中說,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見苦集滅道。」

  最後引經作證。見苦集滅道者,能見法也。何故見因緣法,即能見佛、見法呢?因為因緣即空、即假、即中,而中道義者,即佛、即法也。

  故知《中論》所闡述者,因緣即空,空即因緣。一切法無非因緣生,一切法無非是空義。空是第一義諦,因緣生是世諦。所以吉藏大師說,不知二諦,便不能知《中論》。

  《中論》〈觀因緣品〉雲: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此是直顯中道。中道者無性隨緣,隨緣無性也,故曰〈觀因緣品〉。因緣所生法,即現生滅、常斷、一異、來出。所謂出者,是還至本處義,所以來出者即來去義。

  我們已經知道,世俗一切法,總說皆有生滅。據生滅分別說,即有常斷、一異、來出。然世間一切法系因緣生,因緣所生法即空。以諸法性空故,所以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

  約第一義諦論,因緣生即空,故生滅即不生滅,常斷即不常斷,一異即不一異,來出即不來出。約世俗諦言,無生滅而現生滅,無常斷而現常斷,無一異而現一異,無來出而現來出。無生滅現生滅者,無性隨緣也。乃至常斷、一異、來出,亦復如是。現生滅而實不生滅者,隨緣無性也。乃至不常斷、不一異、不來出,亦復如是。

  外人迷因緣為自性,於是執實有生滅、常斷、一異、來出。龍樹菩薩為示自性為因緣,因緣無自性,故明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換句話說,龍樹菩薩為明性緣問題,方造《中論》也。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