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緣問題之申論 六、緣起與性起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性緣問題之申論 作者: 智諭法師2022-08-28

  緣起與性起

  有人說:「緣起性空。試問『緣』空不空?如果緣亦空,雲何能法由緣起?如果緣不空,雲何由緣所起之法空呢?」

  又有人說:「緣起之『緣』亦是緣起,所以緣起之『緣』亦空。」

  前一人犯瞭二邊過,彼執著緣外有空,空外有緣。如果緣外有空,其空是斷邊;如果空外有緣,其緣是常邊。此人著於二邊,不契中道。彼不知非色外空,亦非滅色空,而是色性本空。非是緣外空,亦非空外緣;而是緣不異空,空不異緣,緣即是空,空即是緣。

  後一人犯瞭無盡過,與無因過。如果緣起之『緣』亦是緣起,當然起『緣』之緣,仍是緣起。若如此者,其緣若有,便成無盡;其緣若空,便成無因。有若無盡,便是常邊;空若無因,便是斷邊。所以此人,亦是著常斷二邊,不契中道。

  當知緣起即是性空,性空便是緣起。性空則無性,無性故能隨緣,隨緣即是緣起。法以緣起,必無自性,無自性便是性空。所以性空當下即是緣起,緣起當下即是性空,此為一乘緣起。

  一乘緣起與三乘緣起不同。三乘緣起者,緣聚則有,緣散則無。有不同無,無不同有。一乘緣起則不然,緣聚非有,緣散非無。緣聚非有,非有而有,有而非有;緣散非無,非無而無,無而非無。非有即無,非無即有。故簡凡情則曰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顯正義則曰一切有,一切無,一切亦有亦無,一切非有非無。此是一乘緣起義也。

  一乘緣起,即是性起。其實於佛法中,緣起即是性起,唯有性起,方顯緣起真義。隻為有人不入一乘教義,於是隻解緣起而不會性起。於一真法界中,一心起萬法,萬法歸一心,無有心外法,能與心作緣。故甚深緣起,即是性起。

  我們先分別甚麼是性起,甚麼是緣起。

  譬如紙上畫馬畫人,一般認為馬及人皆是筆墨所起。其實不然,馬及人皆是由紙而起。前一觀念,即是膚淺的緣起;後一觀念,即是甚深的性起。

  又如海水起浪,一般認為浪由風吹而起,此是緣起觀念。其實浪由水起,若無水則風焉能起浪?離水則無浪故,此是性起觀念。

  無水不成浪,無浪不見水。智者知一水而起萬層波浪,萬層波浪皆是一水。知一波浪是水,便知萬層波浪皆是一水。於是於一知無量,於無量知一。

  水成浪,浪顯水,水之與浪不一不異,無礙自在。水成浪而浪不礙水,浪顯水而水不礙浪。此即水無性隨緣而成浪,浪隨緣無性而是水。

  一層浪是水,與水無礙;層層浪是水,亦與水無礙。以層層浪是一水,則知層層浪皆悉無礙。水譬猶理,浪譬猶事,如是則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矣。故性起者,即法界緣起也。

  層層波浪皆是一水故,所以一層浪入層層浪,層層浪攝一層浪;層層浪入一層浪,一層浪攝層層浪;層層浪入層層浪,層層浪攝層層浪。以性起故,方能一入一切,一攝一切;一切入一,一切攝一;一切入一切,一切攝一切。互攝互入,重重無盡。

  性起出於《華嚴經》。《華嚴經》〈寶王如來性起品〉雲:

  「演說如來性起法雨,一切聲聞緣覺不能受持……

  演說如來性起法雨,無所從來,去無所至……

  如來性起正法,一切如來平等智慧光明所起,一切如來一味智慧,出生無量無邊功德……

  如來性起正法,功德無量,行無量故。充滿十方無來去故。離生住滅,無有行故。離心意識,無有身故。性如虛空,悉平等故。一切眾生無我我所,無有盡故。一切剎無盡,無有轉故。不斷未來際,無有退故。如來智無疑無二平等,觀察有為無為故。成等正覺饒益眾生,本行回向自在滿足故。」

  觀此經文則知,性起正法,橫遍十方,功德無量,故曰充滿十方。無來去者,覺性不動也。性起正法,豎窮三際,無生無滅。無有行者,即無生滅也。性起正法,離心意識,以心意識皆依他起,依他起者虛妄有。而性起正法,則一味真常。性起正法,等同虛空無分別,雖無分別,而現有十方,雖現十方,而同一虛空,平平如如。性起正法,是法性身,無我我所。性起正法,是一真法界,一切剎無盡,無有轉變。性起正法,不斷未來際,無有退轉。何以故?未成佛者,依然在一真法界中。已成佛後,還在一真法界中。三乘聖者,視一真法界,為菩薩法界,為緣覺法界,為聲聞法界。六道凡夫,視一真法界,為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羅法界、鬼法界、畜生法界、地獄法界。雖然眾生各各視成九法界,實則仍是一真法界,故無退轉。性起正法,是如來智慧所現,觀察饒益一切眾生。

  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造「十玄緣起」,亦稱「法界緣起」,便是性起法門的發揮。華嚴宗其餘著作,對於性起法門亦多申述。

  茲為節省篇幅,略引於後,俾供參考。

  《華嚴問答》卷下:

  「問……此經自〈普賢〉、〈性起〉二品,明性起因果。不知雲何為緣修因果,雲何為性起因果耶?

  答:從聞熏習三慧方便緣,以修行所生顯之義,名為緣修因果。即此緣修因果法,順自不住實性故。雖隨緣生顯,而從本不生,不生故生即不生,不生相不可得之義等,名為性起因果。」

  聞熏習,即聞思修三慧,以聞思修之方便緣,而生顯無上菩提。無上菩提以聞思修方便緣,而生而顯,故名緣修因果。緣修因果者,聞思修方便緣為因,生顯無上菩提為果也。

  即此緣修因果法者,謂即此聞思修因,無上菩提果,修因致果之法也。系順自修習之功,是有為因果。有為則有生有滅,所以不住諸法實性,乃稱緣修因果。

  至於諸法實性,則雖隨聞思修方便緣而生顯,但從本以來,不生不滅。所謂不生者,非是生以外另有不生,不生外另有生。如果生以外另有不生,此不生即是斷滅;如果不生以外另有生,此生即是定性有。所以生即不生,猶色即空也;不生即生,猶空即色也。以生即不生,不生即生故,所以生相不生相,俱不可得。如是之義,名性起因果。

  例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不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有始有終。故前者是性起因果,後者是緣修因果。因風起浪,是緣修因果;浪由水起,是性起因果。於是我們可以知道,緣修因果者,修習之行也;性起因果者,理實之境也。

  《華嚴遊心法界記》:

  「問:若如是者,但是性起,雲何得有緣起門耶?

  答:即上力無力相由名為緣起。何以故?由彼此相奪,果方生故。即彼此相由,而無自性,無性為果而生,生即不生,名為性起。何以故?即果自體而是性故。其猶壁上畫樹,乍看謂言從壁上生。克體全總是壁,應準思之。」

  例如大海起浪,但是水起,非是風起。故問曰,此則但是性起,雲何呼為緣起呢?

  答:即上力無力相由,名為緣起。

  華嚴宗論緣起體用,有力無力言之頗多。《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四雲,以緣起法皆有二義:一、空有義,此望自體。二、力、無力義,此望力用。由初義故得相即,由後義故得相入……

  緣起法約體言,即空有二義。空者,即無性義;有者,即隨緣義。所以無性隨緣,隨緣無性,謂其體也。

  緣起法約用言,即力、無力。由力、無力,互相攝入,乃有緣起力用。

  由空有義,所以得相即。由力無力義,所以得相入。相即故相入,相入故相即。

  相即者,即相攝相奪義。例如色即空,便是空攝色,空奪色。空攝色奪色,則色入空,空顯色隱,全色即空。故空有力,色無力。例如空即色,便是色攝空,色奪空。色攝空奪空,則空入色,色顯空隱,全空即色。故色有力,空無力。如是方有緣起力用。故知緣起法,體用交徹,攝入無窮。

  譬如路燈。每隔五十公尺一盞路燈,而其光則融為一體。路人在第一燈下時,第一燈光線強,第二燈光線弱。此時第一燈攝第二燈,第二燈入第一燈,第一燈光顯,第二燈光隱。我們說第一燈有力,第二燈無力。

  路人行至第二燈下時,則第二燈光線強,第一第三燈光線弱。此時第二燈攝第一第三燈,第一第三燈入第二燈,第二燈光顯,第一第三燈光隱。我們說第二燈有力,第一第三燈無力。餘類推可知。

  但力無力緣起力用,無盡無量不可思議。例如一室千燈,其燈光為一,互攝互入,無有窮盡。一燈攝千燈,千燈入一燈;一燈攝一燈,一燈入一燈;千燈攝一燈,一燈入千燈;千燈攝千燈,千燈入千燈。

  如此攝入無盡。則此攝彼時,正是此入彼時;換句話說,此攝彼時,正是彼攝此。彼攝此時,正是彼入此;換句話說,彼攝此時,正是此攝彼。互攝互入,重重無盡。故有力無力,亦互為緣起,重重無盡。有力是無力之有力,無力是有力之無力。構成法界無盡緣起。

  據理而推,則知一法有力為主,餘法無力為伴。同時主亦為伴,伴亦為主。法界內法法為主,法法為伴。法界內,一法起則一切法頓起,無有先後,無有漸次。是謂主伴圓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始知一大緣起妙用,不可思議。

  《華嚴一乘教義章》卷四,謂緣起有六義,詳細說明力無力的道理,茲介紹於下。

  因為緣起法其因對緣有三義,即一、因有力不待緣,二、因有力待緣,三、因無力待緣。復以因中各有二義,即空義有義,於是構成六義。即一、空有力不待緣,二、空有力待緣,三、空無力待緣,四、有有力不待緣,五、有有力待緣,六、有無力待緣。

  我們已經知道,空即無性,譬猶如水;有即隨緣,譬猶如浪。有力即是攝,無力即是入。根據此一原則,以水與浪為例,來瞭解其六義。

  一、空有力不待緣。此即無自性,空也。由無自性,乃能隨緣生一切法,是無性攝諸法,諸法皆入無性,故曰有力。此無性空非由緣力,故曰不待緣。譬如水性是一,而成波浪,水攝浪浪入水,故曰有力。然此水性非由浪成,故曰不待緣。

  二、空有力待緣。此是無性隨緣俱時有義,無性便是隨緣,隨緣便是無性。空故隨緣能成萬法,故曰有力。無性空待緣方顯,故曰待緣。譬如水不自顯,待浪而顯,浪非自有,待水而有。水與浪是俱時有義。水能成浪,故曰空有力。浪能顯水,故曰待緣。

  三、空無力待緣。此是空須隨緣方顯義,若空不隨緣顯便歸斷滅。緣能顯空,故曰空無力。空以緣顯,故曰待緣。譬如水不自顯,因浪而顯,故曰無力。浪能顯水,故曰待緣。

  四、有有力不待緣。一切法以無性為性,無性不生不滅是有義。隨緣能成萬法,故曰有力。無性隨緣,隨緣還是無性,故曰不待緣。譬如水性是一,不生不滅是有義,能成波浪是有力。然波浪依然是水,非有外緣,故曰不待緣。

  五、有有力待緣。此是引自果義。無性為性,是有義。無性隨緣成萬法,是有力義。然萬法緣成,還歸無性,是引自果義。無性方能隨緣,任緣方成無性,若非任緣,即非無性,故曰待緣。譬如有水方成浪,是有義。水能成浪,是有力義。浪還是水,是引自果義。既知水即是浪,當知浪即是水,無浪即無水,是待緣義。

  六、有無力待緣。此是恒隨轉義。空依有成,有依空立,空有二者,相緣而立。有既緣空而立,故有無力。有既緣空而立,故曰待緣。

  至此釋有力無力竟。回頭再談《華嚴遊心法界記》。

  答:即上力無力相由,名為緣起也。已如上釋。

  《法界記》接著說,何以故?由彼此相奪,果方生故。

  相奪即是相攝義。例如色攝空時,全空成色,色顯空隱,是為色奪空;空攝色時,全色成空,空顯色隱,是為空奪色。色奪空則色有力、空無力,空奪色則空有力、色無力,如是果法方生。

  以下解釋「性起」義。即彼此相由而無自性,無性為果而生。

  相由是相入義、相成義。例如色入空方成空義,空由色而成,故空無自性,以色為性;空入色方成色義,色由空而成,故色無自性,以空為性。

  或者有人謂,何必相由?色可自為色,空可自為空。請想:如果色自為色,便是定性有,落常邊。如果空自為空,便是斷滅空,落斷邊。常斷二邊不契中道矣。

  由彼此無自性,方能相由相入而成果。若彼此已有定性,便不能相由相入矣。既然法由無自性生,但無自性便是不生。故生即不生,如是名為性起。例如由水成浪,由浪顯水。浪既由水成,則浪無自性,若有自性,不借水成;水既由浪顯,則水無自性,若有自性,不假浪顯。如此全水是浪,全浪是水。浪起是水,故起而無起。水止是浪,故止而無止。是為性起也。因為果法即是自體,全是無性故。

  譬如壁上畫樹,乍看似是從壁上生,其實全總是壁也。

  所以性起法門者,即法界緣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法為主,法法為伴;法法為主,法法為伴。猶帝網天珠,交徹互融。

  如《金師子章》雲:

  「一切即一,皆同無性,攝末歸本,不礙末也。一即一切,因果歷然,依本起末,不礙本也。力用相收,卷舒自在。力顯性起,圓融法門無礙。」

  性起法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本末相收,圓融無礙。

  一切即一皆同無性者,一切法以無性為性。無性是其本,一切法相是其末。性起法門,無性隨緣起萬法,萬法緣成還歸無性。如是則本徹末,末徹本,一際無二。是故攝末歸本,不礙末相宛然。

  一即一切因果歷然者,無性隨緣成萬法也。無性為因,萬法為果,故因果歷歷分明。雖然無性而成萬法,萬法不異無性。故依本起末,不礙本也。

  力用相收者,本末相收也。一即一切,是本徹末,本徹末則本收末盡;一切即一,是末徹本,末徹本則末收本盡。本收末盡謂之卷,末收本盡謂之舒。如是卷舒自在,圓融無礙,即性起法門也。

  《華嚴經旨歸》亦雲:

  「故知一性起修多羅,十方各有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修多羅以為眷屬。如一處性起既爾,餘一切處性起,各攝爾許眷屬,相與周遍法界……」

  此是說性起法門,主伴圓融。一法為主,法法為伴;法法為主,法法為伴。故一處性起,一切處為伴;一切處性起,一切處為伴。是為法界緣起。

  其餘華嚴宗談及性起之著作甚多,如《法界圖記叢髓錄》卷下,《華嚴五十要問答》卷上,《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卷一等。請參考之。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