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瞭義經修學記 清凈慧章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作者: 智諭法師2022-08-2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瞭義經修學記 清凈慧

  ▉第三十三次修學

  師父:修學經法,大傢知道我們的路是什麼?借助於諦理。要想通達諦理,通達諦理以後叫得法,叫餐法味。要想餐法味必須要有清凈心。要想得清凈心也有一條路,斷二障,一下手是斷煩惱障,進一步斷無明、所知,再進一步除二我,先除人我,後除法我。所以先修學的是聲聞二乘,這個樣自然會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地境界不同,這是不思議法。

  如果你不能斷二障,不能除二我,無有是處。要想斷二障、除二我,一定要 以清凈心,煩惱心、染污心辦不到。要想得清凈心,一定要斷二障、除二我 。大傢切實相信,這是修佛道的路,怎麼能夠這麼修學呢?我們藉凈土念佛 法門。修我們的清凈心也好,斷二障也好,除二我也好,都以一句阿彌陀佛 。如果你不能做到斷二障、除二我,念佛可用啊!這個樣,你會入經法以後 得無量福、無量慧,大傢可以看看圓覺經後面它有說到受持圓覺經可以得到 多少福,這是校量功德。所以大傢要精進,正心誠意地來修學佛法。

  現在看清凈慧這一段: 清凈慧章

  「於是清凈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 。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 。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願為一切諸來法眾。重宣法王圓 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雲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 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師父:這段文我們瞭解,不去修學它,不是經文的重點。他這問,一切眾生及菩薩 ,甚而言之,如來所證所得,有什麼差別?

  「爾時世尊。告清凈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 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師父:這段文我們也不修學它。

  「時清凈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師父:下面是佛的開示瞭。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 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 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 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師父:我們今天修學到此,大傢看經文。大傢註意到,這章清凈慧請法,他有原因 啊!大傢仔細想一想,所謂圓覺自性和這清凈慧有什麼關系?佛在答復他當 中,「於實相中」,清凈慧和實相有什麼關系?你慢慢就入這個法瞭。

  你們大傢,第一個不打妄想,一定要保持清凈心。第二個不看註疏,一看註 疏障住你,你所說的,完全是假的,不是你性裡出的。

  甫師:這一章是清凈慧章,我們曉得,清凈就是空,這個空是緣起之空,所以空就 是有,一切法無自性就是空。二乘人偏空,不能證到空能緣起萬法。菩薩他 能夠證到緣起萬法,所以菩薩的智慧是知道空不礙緣起,知道緣起不礙空。 所以我想這清凈慧就是得到這種智慧,這種智慧到究竟處──佛智,也就是 圓覺妙心。

  這裡是清凈慧請佛開示,既然是圓覺妙心,一切的緣起差別是怎麼顯示它差 別?佛就回答,其實,「圓覺自性」,一切法都是以無性為性,這個自性就 是指無性,可是這個無性不是有個無性,它說「非性性有」。「非性」是指 無性,性本常然,也不可以說無性,所以說「性有」,也就是性具的意思。 說它是沒有,它遍一切,這是就緣起邊來談;可是它遍一切,在在都是無性 。下面說「循諸性起」,就是隨緣起一切法,因為它隨緣,所以「無取無證 」,因為隨緣當下就是無性。這個取就是得,其實沒有得沒有證,因為一切 法都無性,不可證,不可得。如果有證有得,就是有自性。

  「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因為實相無相,如果有菩薩,或眾生來取 證,都是落入遍計執。

  「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因為菩薩、眾生皆是 緣起法,皆是幻化。幻化本來寂滅,所以沒有取證。我們知道幻化不可得, 當然沒有取證。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這是譬喻說,其它經上也說刀不割刀,心不見心, 因為不可得、性空,怎麼可見?「性自平等」,一切法都無性,無性當然平 等。「無平等者。眾生迷倒。」之所以不平等,有取證的差別,就是眾生迷 倒的心,遍計執的緣故,計執它是眾生就是眾生,計執它是有為法,有苦可 出離,有滅可證,就是聲聞。計執有眾生可度,就是菩薩,所以這一切都是 計執的緣故,其實一切法平等。

  「未能除滅一切幻化」,不能除滅這種幻化之心,所以說還要「於滅未滅妄 功用中」,本來是滅,可是他不能滅,因為妄心所起,所以要假功行。而假 功行是虛妄的,因為一切法本來是寂滅相,證到寂滅,像法華經講的,諸法 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證到寂滅相,其實沒有證,因為是本來寂滅,不是證 到才寂滅。因為不知道,所以要這樣修行,所以說妄功用,「便顯差別」, 緣起故各各有其差別相。

  「若得如來寂滅」,證到寂滅,就是到佛的境地,寂滅就是講無性,就能隨 順,這是講緣起。證到無性緣起,緣起無性,這樣就沒有寂滅,不是說有個 寂滅可得或是能證寂滅的人。

  師父:不錯,慧甫一下手就找到它的要點,你們現在都很進步瞭,知道用二諦,「 非性性有」,會入二諦。我們知道,他提出二乘和菩薩的清凈慧,二乘的清 凈慧在四果,偏空。大傢都知道,菩薩清凈有實相慧,在六地所得。可是菩 薩六地具足實相慧以後,他同時具足七、八、九、十地的智慧,七地是方便 ,八地是願,九地是力,十地是智。這麼我們就看出來瞭,清凈慧菩薩具足 這個智慧,可能是十地菩薩,密宗說十地菩薩就是佛。我們大略地猜他的意 思,猜清凈慧菩薩可能是十地菩薩。

  同時,慧甫也有提出性具的問題。循諸性起,天臺傢別立性具,性具是出於 觀音玄義,智者大師所說。到山傢、山外起辯諍的時候,山傢特別提倡性具 。

  性具主要是具惡法,一般的人,其它各傢僅僅知道性具善法,性具菩提,不 知道性具惡法,這個說法其根本當然是無性隨緣,可是它多少有點偏差,它 說一定具惡法,它的根據是什麼呢?經上說煩惱即菩提,煩惱是惡法,菩提 是善法,如果性具菩提,具善法的話,煩惱即菩提,那當然可以具惡法。

  可是我們要知道,善惡,性具裡沒有啊!所謂性具是無性啊!隨緣有善惡, 分善分惡是情見,眾生的情見。譬如臺風吹垮很多東西,臺風是自然現象, 它沒有善惡,善惡思想是人把它分別是善、是惡的。下雨,它沒有善惡成份 在裡頭啊!天旱的時候遇到雨瞭,啊!好雨;雨要是太多瞭,再下雨的時候 ,怎麼還下雨?啊!壞雨──人的情見分別。

  主張一定性具惡,就不對瞭,因為我們根據二諦,二諦是批判法,判出它不 恰當的地方。如果性具善,那麼也具惡。第一個問題,善和惡是兩個還是一 個?如果善惡是一個,那麼善就是惡,惡就是善,那性具就麻煩瞭,沒有分 別瞭。如果善和惡是兩個,善是善,惡是惡,互不相關。要是互不相關,怎 麼分出善惡?善對惡講,惡對善講嘛!那麼現在我們大傢知道瞭,凡是相對 法都是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策師:「圓覺自性。非性性有。」清凈慧這一章就是在指示我們自性清凈心,我們 自性清凈心非有非無,非善非惡,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無性的緣故,無性 能隨緣起善惡。無性法無取無舍,為什麼?因為無有我人眾壽相,無能無所 。這是實相法,實相無相。實相無相裡沒有我人眾壽相,所以沒有菩薩及眾 生,隨緣能成菩薩、眾生,這是說它是幻化的。菩薩眾生皆是幻化的,幻化 滅故,無取無舍。緣起法都是無性,無性法不可得。

  如果落入遍計執就有能取、有能證,為什麼?因為自性本來清凈,清凈本來 沒有分別,清凈本來離一切染著,所以眾生落入自性顛倒中,就是落入遍計 執,就不平等,起分別心。這是為什麼?迷惑緣起法為實在有。

  「未能除滅一切幻化」,不知道一切緣起都是無性,無性的法就是如幻。「 於滅未滅妄功用中」,所以就分別菩薩、眾生,起我人眾壽相。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若能契入如來的圓覺妙性,能夠隨緣不變、不變隨 緣,就不會取有能證、所證的寂滅及寂滅者。

  師父:你們找出要點就入這一章瞭,它要點在那裡呢?第一句和你說「善男子。圓 覺自性。」什麼是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從這裡 先深入思惟。

  悅師:師父問清凈慧菩薩和圓覺自性有什麼關系?其實圓覺自性是大德本來的自性 清凈心,你本來的面目。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圓覺自性就是我 們本來的自性清凈心,本自清凈的。「非性性有」,圓覺自性是無性的,也 就是清凈,也就是實相。性有就是講隨緣,並不是斷滅的,它能無性隨緣, 緣起而起種種的大用。這種自性在眼能見,在耳能聞,在舌能嘗,起種種大 用。所以這地方約法來講,是起種種幻相,可是在這緣起當中,我們知道它 是無性的,無性法中怎麼能說它有取有證呢?所以說它「無取無證」。如果 有能取能證並非無性自性清凈義。

  接著講「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在這實相法、無性法中,沒有菩薩 及眾生的種種差別,因為一切法本來清凈無性,本自平等,沒有種種分別。 因為萬法就是緣起,菩薩和眾生都是緣起,緣起的法皆是無性,無性法中那 有這種差別呢?所以它說「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緣起是如幻的。

  「幻化滅故無取證者」,如果你會到一切法是如幻的話,就不會落入遍計執 ,當下就是圓成實,也就是會入實相法。這樣就無取無證,就是圓成實,實 相法就無取無證,就沒有所證之法與能證之人。

  以下就舉例,「譬如眼根不自見眼」,就好比無性不自見無性,換句話說, 在畢竟空法中怎麼能見畢竟空呢?「性自平等無平等者」,不會落入有平等 或能證平等的人,不會落入能所。更深一點講,你不會落入平等,或者你認 為有一個平等這個法。

  「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眾生迷而不會入這個實相法,我們的自性 清凈心,幻化的一切假相,他認為實在有,所以「於滅未滅妄功用中」,在 這無性法、寂滅法當中虛妄用功。認為實在有,就落於凡夫,在畢竟空中落 入偏空就是二乘,會入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就是菩薩,所以在畢竟空法當 中就顯出種種差別。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你如果隨順如來寂滅、隨順寂滅性,實在沒有寂滅 及寂滅者,寂滅是講法,寂滅者是能證的人。所以無所證的法,無能證的人 ,因為在畢竟空法當中那有這麼多的差別呢?

  師父:現在學佛的有兩種人,一種人他把貪瞋癡當作佛法,由貪瞋癡生人我執,這 種人被煩惱障障住瞭。另一種人讀瞭幾篇書,他認為他知道一點道理,他不 知道那是世智辯聰,他把世智辯聰當作佛法,這兩種人不得佛法。怎麼說呢 ?佛說過八難,貪瞋癡,就是地獄、餓鬼、畜生,八難之一啊!世智辯聰是 八難之一,怎麼得佛法呢?

  大傢註意到,假使你有這個毛病,趕緊改過來。依法不依人,你們有的要註 意到,要是不改過來的話,那很可憐!此生一過,來生不堪設想。不錯!慧 悅講得不錯。誰還講?誰還發揮?

  觀師:「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師父開示過要戒乘俱急,這 個乘就是自性,我們要會到自性,以我們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所以要求佛 力加被。「無取無證」,為什麼無取無證呢?因為無所得。菩薩慈悲為眾生 請法,請佛開示,佛開示「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實相無相無不相 就是無性隨緣,所以其實無菩薩及諸眾生。

  以下解釋。「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菩薩和眾生都是緣起的,如幻 如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幻化也就是無性,所以無取證者。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自性是清凈平等的,也無平等 者。「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可是我們眾生因為迷惑顛倒,不能除 滅一切幻化,不能體會一切都是緣起,如幻如化。所以在修行當中,「於滅 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起種種的差別。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寂滅就是隨緣,隨順就是無性,「實無寂滅及寂滅 者」,實在沒有寂滅者。由此我們知道菩薩很慈悲,為我們請法。菩薩會到 無性隨緣,所以以這種緣起法、無所得來度化眾生,菩薩在自己修行方面, 會很精進地求智慧,才能起大悲度眾生。

  這裡主要在講無性隨緣,緣起法。會到緣起法,才能會到圓覺自性。譬如我 們學佛也是一樣,其實佛是很慈悲的,佛寂滅隨順這種智慧,我們怎樣才能 和他相應呢?就是清凈心、恭敬心,可以和他相應,因為隻有恭敬才能和慈 悲相應。佛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能夠得到受用,就是我們的恭敬 心和他起這種緣起。所以我們隻要老實地念佛,把佛號念得清楚,聽得清楚 ,就可以學習到反聞聞自性。

  師父:大傢知道,千萬留神!不要墮入八難,你們已經很多人都入八難瞭。慧觀剛 才講的,已經提出要點瞭,他沒有說清楚,我把它再重復一遍,大傢想一想 這個道理,有什麼關系?

  他說實相無相無不相,第一個我們知道圓覺自性是不是實相?他在後面講過 「於實相中」,這好象是一個吧?大傢看一看。所以「圓覺自性。非性性有 。」這和實相無相無不相有什麼關系?非性性有和實相無相無不相有什麼關 系?如果你通這一點,後面就很容易過關瞭。

  聞師:「善男子。圓覺自性。」圓覺自性,前面已經講過瞭,圓滿的覺性。圓滿覺 性有很多名字,剛才有很多法師提到:清凈心、佛性、中道義、畢竟空義。 圓覺自性人人本具,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的,也就是這裡所講 的清凈智慧力。為什麼我們不會?因為迷此法的緣故,所以前面講到,本所 不見,本所不聞,沒有因緣遇大乘法的緣故,所以輪回六道。假如覺此法時 ,此法本在目前,因為法法都是稱性而起的,法法都是緣起,緣起即是無性 。所以人人本具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人人本具,我是個緣起法,大傢同 是一個緣起法,同是平等法。此法能遍一切處,可是它沒有增減,就是一真 法界性,量周沙界,橫遍豎窮,隻是我們不會而已。

  這裡明明告訴我們,這個法是圓滿的覺性,如果不是我們同具這個法性,我 們再怎麼學也學不到。所以說「循諸性起」,就是本具之義。本具就是緣起 ,也就是畢竟空義。我們再講,為什麼叫法王?無性就是法王,因為無性法 總賅一切法,沒有一法可以逃出無性之外。迷此法叫眾生,覺此法是菩薩, 可是覺此法,見性不瞭瞭,在起行當中沒有辦法親證,見佛性不瞭瞭。所謂 見佛性不瞭瞭,就是見無性不瞭瞭,假如究竟清凈圓滿,就證入這個圓滿覺 性。剛才提到佛性遍一切處,所以不可以得,也不可以取。到底我們怎麼會 入?事實上遍地都是,會瞭就是。所以剛才師父講,如果你懂瞭這個法,不 斷二障,是不可能的事。

  「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圓覺自性遍一切處,所謂遍一切處並不是有個無 性法遍一切處。這遍一切處,就是講緣起當下遍一切處,它本來是法法無礙 ,不欠不缺,這是覺和迷的差別而已。雖然覺和迷,可是無性法不增不減, 非性性有。這無性不是有個定性有,也不是有一個可得,無性就是非性。可 是無性能緣起一切法,成就一切法,性不是斷滅,就是性有,緣起而有的。

  「循諸性起」,這段文我看不懂。如果接著前面彌勒章那段文下來,「非性 性有」是不是可以講,隨著眾生根性而起的?如果約法來講,是約緣起性而 起的。無性法是稱緣起性而起的,不是單單有一個無性,也不是單單隻有一 個緣起,緣起就是無性,無性就是緣起。如果我們這麼會的話,也沒有能取 的人,就不會落入人我執,也不會落入法執。「於實相中」,能修、所修都 同一實相。「實無菩薩及諸眾生」,因為同一法性的緣故。「何以故。菩薩 眾生皆是幻化。」緣起的緣故,如幻如化,幻化就是三昧。「幻化滅故」, 幻滅是說緣起的法是無性的,知道無性,不再迷惑瞭,不是說有個法去滅掉 ,後面提到也是同樣意思。「眼根不自見眼」,因為無性不能見無性,也沒 有一個平等者。眾生因為迷惑顛倒的緣故,未能除滅,沒有辦法把我們無始 劫的邪見、有所得心、取相心更正過來。「未能除滅一切幻化」,因為他落 於一切法實有。所以「於滅未滅」妄起種種的差別。

  如果能得「如來寂滅隨順」,這個法一下手就不會落入邪見。隨順法性,此 法非有非無,當下就對。我們以念佛為方便,應該不會有很大的毛病,這樣 就「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師父:「循諸性起」,性起你們還不知道。慧觀講實相無相無不相,它前文講「圓 覺自性。非性性有。」就是實相無相無不相,相即無相,無相即相,它是一 個東西啊!好比水就是波,波就是水,不是另外有東西起,才叫性起。

  你們要是不懂的,都是落入文字相,不入法性。落入文字相是什麼?以世智 辯聰落入文字相。你不相信,你看看。「非性性有」就是無相即相,既然無 相即相,就是相即無相,這是實相。相即無相,那個相是不是幻化的?幻化 的是不是空啊?空是不是就是那個幻化啊?它是一個法啊!你們要這麼會啊 !最後一個發言的。

  經師:這段文看瞭很法喜。我想到經上有一句話:「一切眾生都因妄想執著,而不 能證得如來智慧德性。」眾生由於妄想執著,所以不能和我們的自性相應, 也就是這裡講的圓覺自性。圓覺自性是下文所講的「非性性有」,講出實相 無相無不相。「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正因為實相法在一真法界當中,所 以能隨緣遍一切處,又隨緣回入畢竟空,所以能無取無證。

  以下又分別說,在實相裡沒有一切相,「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沒 有我人眾壽相可得,為什麼無有相可得呢?因為隨緣的緣故,所以證到無相 ,下文就點出緣起,點出實相無不相。「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 證者。」如果我們能瞭達一切法都是幻化,都是法性所起,這時我們就能斷 除人我執、法我執。要知道,妄想很可怕,妄想就是煩惱,不能讓我們會到 清凈心。如果我們知道一切妄想它本來就是緣起的,在法性當中是平等無二 的,這樣就能入這個法性,無取無證。

  下面舉眼根作例子。「譬如眼根不自見眼」,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如果我 們知道眼根無性,當下不會起執著,沒有一個我能見,所以就「不自見」。 我們知道法無性,當下即是,因為妄想頓歇,歇即菩提。如果知道性本平等 ,無有所取著的法,無有可取著的人,就能知道性自平等,無二無別的。

  最後總歸文意,在圓覺自性當中,「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 妄功用中便顯差別。」眾生執著一切法,執著人我、法我,所以起種種顛倒 。不能通達一切法幻化,幻化本來就是空,瞭達空就是菩提。因為他不能瞭 達幻化,所以沒有辦法知道圓覺自性。「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在 生滅法當中,妄起執著,所以顯出種種差別相來,落入生死當中,輪回流轉 。

  這裡提醒我們,像師父開示我們的,如果不加緊用功的話,法身就淪落六道 ,隨著生死轉,很可怕!所以打得妄想死,許你法身活,就能和清凈心相應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如果會到法性,會到實相無相無不相,「實無寂 滅及寂滅者」,無有法可得,無取無證。

  師父:我最後說一句話給大傢參考:「圓覺自性本無性,於中無性也是無。」和這 段文很有關系。經文說「於滅未滅」,這個期間最危險瞭,有人達到這個境 界,趕緊精進努力,佛說過,在這個時候,如果你稍一懈怠,魔殺掉你的慧 命。魔就在這個時候拿著大刀擋在你面前,相機要殺你,如果你急急通過瞭 ,它沒辦法瞭。如果你沒達到這個階段,那你慧命正在斷當中。千萬小心! 要是斷盡慧命,斷盡善根,叫一闡提。有人不精進的話,就被他拉走瞭。現 在查註疏。

  這個性起啊!這個波都是水吧?水現波,有兩種人,一種人執著波浪實在有 ,波浪很大;一種人有深智慧,知道波都是水,水本不動。要是知道波都是 水,水本不動的,波好比六道輪回,水好比涅槃。所以佛會到瞭,常六道常 法身;眾生不會,常法身常六道,以法身墮入六道。現在查註疏!

  悅師:前面講無取無證,後來又講性本平等,又說無寂滅、寂滅者,是不是都是一 樣的?

  師父:都是一樣的。這是從第一義講,勝義諦講無取無證,一切法畢竟空,有取有 證沒有?一切法畢竟空,有寂滅、無寂滅者沒有?一切法畢竟空,有平等和 平等者沒有?如果你從世俗諦邊講,隨緣就有取有證瞭,可是隨緣就是無性 。要是隨緣的話,就有寂滅、寂滅者瞭。它這是出入二諦,叫二諦融通嘛!

  你會入這個法就知道瞭,我們生死有吧?如果你會入第一義諦,還有生死沒 有?有生死及生死者沒有?沒有,它不是平等嗎?平等還有平等者嗎?有平 等者,還是有差別。一切經文,你註意到,它不是從第一義諦邊講,就是從 世諦邊講。從世俗諦邊講一定會入第一義諦,才不落邊見,他講第一義諦時 ,一定會入世諦,不落邊見,不著二邊,不住當中,叫做中道義瞭。如果你 執著第一義諦,邊見;如果執著世諦,還是邊見。那叫什麼?身、邊、邪、 見、戒,五種邪見。

  六祖親證二諦法,他與人說法出沒兩邊,說有將無來對,說無將有來對,就 是這個道理嘛!說有,有是不是都是世諦啊?將第一義諦來對,它不落邊見 啊!說無,無是不是第一義啊?將有來對,有是世諦,他說世諦法,問世諦 法,你說到第一義諦;問第一義諦法,你說到世諦,沒有錯!不落邊見嘛!

  禪宗會入這個道理,叫見性啊!他不是從教門學的,從性中發。所以他如果 見性的話,功德力很大。我們從教門下,我說出一個道理來,可是你自己性 就發瞭。他說,天天吃飯,沒咬破一粒米,誰知道這是什麼道理?他從世諦 說到第一義諦。沒咬破一粒米,天天吃飯。從第一義諦說到世諦,出沒兩邊 嘛!譬如雁過長空,沒有痕跡,從世俗諦說到第一義諦邊瞭;沒有痕跡,可 是雁過長空,又從第一義諦說到世諦瞭。

  悅師:「江河競註而不流」……

  師父:就是性空宗說二諦啊!江河奔騰,世諦吧?而不流,第一義諦吧?那麼我們 把它的話翻過來講,水自不流而江河競註,還是出沒兩邊啊!劫末的時候, 大火燒,燒不燒?沒燒就是大火燒。如果證到此法的,他不被大火燒瞭,是 不是?我們眾生證不到此法,這還是剛才我講的,眾生常法身常六道;證到 的,常六道常法身。

  得此佛道有兩種法,一種是定,一種是慧。起我執見的,沒有定,沒有慧; 起煩惱障的,沒有定,沒有慧。如果你從定上得的,小的;慧上得,是大的 。從定上得,你得初禪,還被火燒;得二禪,不被火燒;得三禪,不被水淹 ;四禪,水火風皆不遭受瞭,可是這個時候還是不究竟,還沒有慧,還是墮 落啊!如果有慧,能入五不還天,入聖道,證無漏法。佛說僅僅得定沒有慧 的人,始終在有漏法中,由定開慧的人才得無漏。

  在修學佛道上,你們如果不得定,不得慧,還有一個辦法,持戒、修善,最 低限度保住人身,求往生就得往生。如果戒不持,善不修,那就難講瞭。我 們現在吃的、穿的、用的,一來是佛的福報,二來是自己過去還存著一點點 善根,這個善根垮盡瞭以後──一闡提,定墮地獄。他善根要是再發的時候 ,是在出地獄、入地獄,佛說發善根。

  善根,有一般人被世智辯聰垮盡,還有一般人被煩惱、貪瞋癡、殺盜淫、惡 口、妄語、綺語、兩舌垮盡瞭。出傢眾不會有嚴重的殺盜淫,可是不能說是 沒有,惡口、妄語、綺語、兩舌,嚴重的可能沒有,輕的可能會有。所以你 如果不知道悔改,不知道修學,貪瞋癡、殺盜淫、惡口、妄語、綺語、兩舌 ,把你的善根用盡瞭,那就慘瞭。

  (卍續一六?圓覺經集註卷下?四四下?一六)「圓滿覺性三諦具足」,他 是從三諦邊講,二諦、三諦都是一樣,大傢都知道瞭。三諦邊,我們知道三 諦是天臺宗,這個人說三諦,可能跟天臺有關系,不過佛在經上說過,仁王 般若經說三諦。 「自性中也。非性空也。性有假也。」假有是什麼?緣起就是假有。「有是 具義」,具就是具備之義。「以性具十界」,哦!這個人和天臺一定有關系 。「循界性而緣起」,不錯!講得對。「法法即性」,循緣起,法法即性。 「是則菩薩眾生本是實相。復何取證於其間哉。……」對!這個人講得對。

  「以性奪修故」,天臺宗,這個人宗天臺宗,他說的是性具說嘛!性奪修, 實在是什麼?無性奪緣起,四明傢所說的。「菩薩眾生二皆如幻。指幻即性 。……」緣起就是無性嘛!「同一圓覺故」,這就暗示出來,圓覺就是實性 ,就是自性,就是實相。「不復有能取證者」,圓覺就是實性,誰取證呢?

  「若不明隨緣不變幻化即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大傢都應該知道瞭吧 ?怎麼叫隨緣不變?隨緣無性,所以它隨緣不變。還有一句,不變隨緣,怎 麼叫不變隨緣呢?無性隨緣。「隻作遣蕩釋上文者」,遣是遣除,蕩是蕩除 ,都是一個意思。「何當此喻。眼隻是一誰為能見。誰為所見。」如果按世 諦法解釋,這個見不可得,因為什麼原因?有誰知道見不可得?因為見是因 緣生,龍樹講過,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它怎麼可得呢?亦為是假名, 假名不可得,它是如幻的嘛!亦是中道義,中道義是圓滿十方,沒有分別, 是中道義。

  「圓覺自性」,就是實相,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性自平等」,這個是沒 有高下分別的。「性不自謂無平等者。……」它沒有平等者,要是有平等、 平等者是有分別的,實相無相可分別嗎?不可分別,圓覺自性無性,不可分 別。

  「眾生迷倒五住煩惱也」,五住大傢知道瞭吧?那五住?四住地加上無明住 地。五住煩惱出於什麼經?勝鬘經。「一切幻化九界因果也。……」一切幻 化是九界因果,六道輪回在九界因果裡面,前六個是六道輪回,九界是聲聞 、緣覺、菩薩都講瞭。「未能除滅。滅未滅者達與未達矣耳。……」還沒有 達到圓滿的地步,要知道這個時候最危險瞭,小心!魔要來殺你的慧命。

  「諸佛同證寂滅之理。隨順者與本相應。無乖違也。後二句亡能所實無寂滅之 法。亦無能寂滅者。」無能所,這個人講得很好!拿人傢所說的,印證你自 己,你瞭解到這個地步沒有?不管你說是沒說,你瞭解瞭沒有?如果你瞭解 的和人傢的不同,以他印證你。

  (卍續十六.圓覺經直解卷上.一一二上.一)「雲何聖凡修證差別不同」 ,覺性是一,為什麼凡夫、聖人修證差別不同呢?我問你什麼原因呢?無性 隨緣嘛!慢慢就入法瞭。「故佛先示以覺性本來平等無二」,平等無二就是 無性啊!「菩薩眾生。亦無取證次第。自性無性。」圓覺自性本無性嘛!「 故雲非性。凡聖皆具故雲性有。隨緣而現。」性有就是隨緣瞭,不隻是聖人 所具有,皆具的,無性要是聖人所獨具的話,就是定有,不是無性。不是聖 人所獨具,因為無性能隨緣,才有聖凡不同,他說得很清楚──隨緣而現嘛 !「故雲循諸性起。……」所以大傢不瞭解性起就是緣起啊!有一般人迷惑 ,他認為有緣起瞭,風吹海起浪,那是緣起瞭。他迷惑瞭,他不知道浪是由 水所起的。「眼不見眼。喻覺性本無能所對待。」講得很明顯。

  「眾生迷倒」,迷倒才有遍計執嘛!「未能除滅一切幻化」,不知道一切幻化 ,他執著幻化為實有瞭。「此示因眾生迷倒妄有差別。其實瞭無能所取證也 。」這把清凈慧這一問,答復得徹底瞭。萬法隨緣無性,那有差別?因為迷 倒之見,見有差別。「下示無差別之差別」,無差別之差別是什麼?無性隨 緣,無差別而差別;差別而無差別,隨緣無性。「舊解約天臺六即以釋之。 謂性自平等。凡聖不二故雲理即。」理即佛是天臺宗。「上雲覺性平等理本 一味也。今因眾生迷倒。幻化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由虛妄功用、虛 妄執著見有,才顯出差別來。其實差別即無差別,隨緣即無性嘛!「此顯六 即差別。因迷而有也。若究盡窮源。寂滅無二。若委明六字。則不生上慢。 若悟即字。則不生退屈。」若委明六字,則不生上慢,大傢看到這個文義, 應該怎麼解釋?你們大傢看看這個怎麼消文?如果明六字則不生上慢,委實 明白六即即一,不生增上慢,增上慢是有所得。「若悟即字。則不生退屈。 」如果悟到六即一,一即六,他這個「六」是講六即佛,是不是?六即無六 ,無六即六嘛!「若悟即字。則不生退屈。」不生退轉瞭。「此天臺之圓旨 也。上總示圓理。下示六即。經義相符。故以釋之。」憨山大師也是用天臺 的東西。

  大傢看看這段文,和你瞭解的怎麼樣啊?依法不依人,人講得對,就對。不 要說,這和我想到的不同啊!那叫我執見。下課瞭! ▉第三十四次修學

  師父:凡是大成就的人、大學問傢,他一定建立他自己的思想體系。要不然,沒有 什麼成就;雖然知道的不少,可是沒有成就。佛法貴在入諦理,不管你知道 諦理也好,不知道諦理也好,不入諦理,不會佛法。不入諦理,縱然你多讀 誦,都是閑文。因為諦理從一實諦出來,說二諦,二諦就是理、事,不論世 間法,不論佛法,不能離開理事嘛!所以華嚴宗會到理事無礙,最後達到事 事無礙。希望大傢真實起修!我們能湊在一起修學圓覺經,修學佛法,時機 難得啊!因為世間無常,這一切不曉得什麼時候失掉。現在大傢看經文: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 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凈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凈即彼凈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 凡夫隨順覺性。」

  我們修學這段經文。大傢慢慢慢地入,入理。你要是僅僅在文字相上,不入 義理,不會經義。得經義,得佛心,經是佛心,得佛心後才能算是隨智和隨 理。我們細細地深入這段經文。你不相信,你真正地得經義以後,文字相無 形中就不受它拘束瞭,好象忘掉一樣。

  大傢今天能夠修學,很不錯啊!有人說,佛法無多子,一部圓覺經。

  悅師:這裡有很多名相,我不太懂,我先用猜的,等一下師父再指正。譬如法界凈 ,凈解,我不太清楚。「善男子。一切眾生」這個眾生如果從緣起邊講,是 六道眾生,乃至九道眾生。另一角度,眾生是眾因緣而生,如幻如化,不是 有個真正的眾生。所以前面有講「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菩薩和眾 生皆是幻化的。「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以無明惑和見思惑,落入 輪回。「曾不自知念念生滅」,其實你認為那個「我」隻是緣起法念念生滅 ,我們不知道念念生滅之法而認為它實在有,落入遍計執。於這一切緣起法 當中,起憎愛二心,違境就起憎心,順境就起貪心。「耽著五欲」,前面「 妄想我及愛我者」,可以看出是「我」,「耽著五欲」是「我所」。五欲不 是有什麼過錯,本來五法而已,可是我們在當中起貪欲,所以落入生死。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凈圓覺性」,善友是善知識。「凈圓覺性」,我們知道 是講圓滿覺性,就是我們本來具足的圓覺自性。「發明起滅」,發明就是覺 悟一切法都是生滅,都是如幻的。「即知此生性自勞慮」,知道我、我所都 是生滅,如果我們執有五陰身,就生死疲勞。我所是指五欲之樂,五欲之樂 ,如果知道它的過患,就不會貪著它,自然修行就沒有五欲,沒有塵勞。他 知道它本性是勞慮,生死是疲勞。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凈即彼凈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假 使有人能夠會到法本無性,勞慮就永斷,得法界凈。怎麼叫勞慮永斷?因為 不是真的有個斷可斷,前面所講的,我們不要貪著五欲,它本來隻是五法。 所以在夏雨清涼裡有講到怎麼銷歸自性呢?如果你能老實吃飯、老實睡覺、 老實念佛的話,也沒有妄可斷,也沒有真可證。這樣老實的話,就是會到一 切法如幻如化,叫勞慮永斷,不是有個法可斷。這樣就得法界凈,法界凈就 是圓覺。為什麼把它配成圓覺?下面接著講「即彼凈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 而不自在。」如果我們勞慮永斷,就會入圓覺。本來我們本具圓覺,可是迷 惑這個道理,迷於實相法,在圓覺當中,在凈解當中,「為自障礙」。所以 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本具圓覺,迷於當中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 性」,我們本來是圓覺,可是我們常圓覺而不自在。

  這一段文是回答上個禮拜那段文的問題,他問說「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 世尊所證所得雲何差別。」這是第一種差別。

  師父:仔細看這段。「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無始就是沒有原因啊!沒有原因就是 沒有開始,沒有開始就是無生。如果知道它無生,就無所有、不可得。那你 怎麼認為有得呢?一念不覺。不相信大傢想一想,一念不覺是從那個原因開 始?它沒有原因,所以叫無始。譬如說無明,無明是什麼東西?你找不出無 明的原因來,無明假使有原因的話,它不是無明,它是真實。所以無始無明 實在就是沒有原因,無始無明實在就是無生,你認為有生。無始無明實在是 無所有、不可得,你認為有法可得,那就叫無始無明。

  大傢想一想,是不是這個道理?由於一念不覺,無明一起,「妄想我及愛我 者」,這個大傢很容易瞭解,好象我和我所吧?是不是?由於我和我所,產 生瞭很多麻煩。我和我所還有個名字,我就是我,我所就是法。所以說,我 和愛我者就是我法二執,是不是這個道理?一開始由於人我執和法我執,才 生出麻煩,我都和你們講過瞭,唯識宗一開始就說「於假說我法」,那是假 的。我們由反證也可知道無始瞭,本來我法是假的,眾生執著它是真的,所 以叫它無始,是不是這個道理?大傢運用各人的智慧。講吧!

  經師:「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無始就是無際,就是真際,就是本際。本 來在一真法界中是很清凈的,由於眾生不知道緣起法,落入遍計執,執著有 妄想的我,及打妄想的法,所以落入人我和法我,在我見當中出瞭煩惱障和 所知障。下面的「勞慮」就是煩惱,就是人我執和法我執所出。

  「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我們常常誦心經,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 蜜多時,照見五陰皆空。為什麼會稱為菩薩?因為他觀一切法本來就是實相 ,眾生就差在他不會觀這個法,落入五陰。為什麼他會落入五陰法?因為陰 有陰覆義,眾生被煩惱所陰覆住,陰覆在煩惱裡面,所以他不能自在,落入 苦厄裡面,菩薩能度一切苦厄。眾生淪落三塗六道,所以說「念念生滅」, 於順境、逆境當中起心動念,執著我、我所,所以憎愛心就出現,「耽著五 欲」裡,五欲是五根對五塵起五欲,這是凡夫的顛倒迷惑。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凈圓覺性」,如果遇到善知識,教化令開凈圓覺性。什 麼是善知識呢?善知識是無所得,沒有我見、無所覆,他能瞭知一切法本是 清凈寂滅的,能夠會入二諦法,就能教導眾生不落入遍計執,觀一切法無性 隨緣,隨緣無性,這樣能會入圓成實,開悟凈圓覺性,就能明瞭一切法本是 不生不滅的,所以「即知此生性自勞慮」。他能瞭解一切法,性本無性,本 來就是清凈的,「性自勞慮」就是有一句話常講的「煩惱即菩提」。眾生因 為迷惑的緣故,被我們的遍計執所害,不能會到清凈心,所以落入煩惱,菩 提落入煩惱裡面,這就是所謂的常法身常六道。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我們在前面有講到,勞慮怎麼來?勞慮可以講是煩 惱,就是因為眾生起我執、法執,所以落入煩惱障、所知障,如果能斷煩惱 ,能破這層執著,會到遍計執本來就是圓成實性,這樣就能得清凈的法界性 ,住凈圓覺性。「即彼凈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如果他對於這 個法不能瞭達,自己在清凈法當中起煩惱障、所知障,就障礙我們凈圓覺性 的發明,對於我們的圓覺性不能得到解脫,不能得到自在,這就是「凡夫隨 順覺性」,我們常講的常六道常法身。眾生迷的時候是常法身常六道,覺的 話就常六道常法身。

  師父:大傢看一看,「曾不自知念念生滅」,生滅存在不存在?如果稍微有存在, 這個存在一定不生不滅,是不是?如果存在的話,它一剎那存在,這一剎那 就不生不滅。如果念念生滅,它就不存在,不存在就是假的。不存在,你認 為有,是不是假的?這不和唯識宗說「於假說我法」相符合嗎?對不對?「 念念生滅」,它是形容詞,有人說一念中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六十生滅, 有人說九十剎那,九十生滅。這個說法,你不要認為它有剎那,有念,有生 滅,那就錯瞭。那好比打馬,用鞭子打馬,打馬的目的是要它跑啊!牠不跑 ,光看馬鞭子,那不是死挨打嗎?所以「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 自知念念生滅。」這好象就是唯識宗的「於假說我法」的意思,對不對?慢 慢地,一點點地分析開。誰講?

  策師:「一切眾生從無始來」,一切眾生本來清凈,在一真法界中。然後一念無明 ,一念妄想,便落入遍計執,取我人眾壽相,起人我執和法我執。於遍計執 中起顛倒妄想,起憎愛二心,起取著心,所以五根就貪著五塵,貪著五欲, 而在生死當中。如果遇到善知識,善友是沒有貪瞋癡,知道一切法都是緣起 ,都是無自性。善友開示他圓覺妙性,圓覺妙性就是凈圓覺性,令他瞭知一 切法都是緣起無性,無性的法就不實在。所以「發明起滅」,眾生就知道一 切法都是緣起,都是生滅,不實在的,這時才知道自性本來清凈,本來沒有 妄想顛倒。

  「若復有人」,若能離開妄想顛倒,「勞慮永斷」,就能得到法界凈,法界 凈就是圓覺妙性,和圓覺妙性相應。「即彼凈解為自障礙」,凡夫不曉得一 切法都是無自性,妄生凈覺。本來妄想有一切法,都是顛倒,都是不實在的 ,你認為有我和愛我者,所以自己障礙自己的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 順覺性」,本來妄想都是不實在的,如果凡夫能斷除顛倒妄想,就是凡夫隨 順覺性。

  師父:大傢再想一想。「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我們假定這是假的,凡夫以假為真 ,「故起憎愛。耽著五欲。」他不知道是假的,不知道我是假的,法是假的 ,由我而貪著於法,由貪著於法故,就起憎心和愛心,是不是這個道理?由 於憎愛二心,就發生五欲瞭。五欲不離一個貪求,是不是這個道理?誰講?

  聞師:「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無始就是無生的意思, 因為任拈一法都是無生,我執、法執無非是因緣生法,它都是無始。可是眾 生一念不覺,落入遍計所執,所以妄想我及愛我者。妄想我就是所謂的我執 ,愛我者是我所執,都是一念不覺而生的,不能會歸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緣 故。

  「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曾不自知是無明的意思,具體講,無明故產生見思 煩惱,都是以無明為根本的。「曾不自知念念生滅」,眾生不知道緣起法, 緣起法就是無始,緣起法就是無生,於無始無生中念念生滅中落入苦道。緣 起法是無性,為什麼說無性?緣起法本身是假種種因緣所成,緣起所成的就 是念念生滅,因為無性的緣故。念念生滅是沒有一剎那可得,因為念念生滅 是無有實體,念念生滅就是無有自性,會歸圓成實性。真正銷歸自性,念念 生滅其實就是一切法不可得。我們無始來由於妄想執著,落入我法二執,起 憎愛二心。憎愛二心是由一切順境、逆境而起的。在心上講是煩惱、惑,「 耽著五欲」,就是行業,煩惱就是我們眾生的執著,在心叫愛,在行叫取。

  「若遇善友」,佛種從緣起,一切眾生如果不假因緣的話,沒有辦法開悟。 「教令開悟」,開悟是告訴我們一切法是無始的,是無生的,念念生滅是不 可得的。「凈圓覺性」,是以眾生的遍計所執,會歸圓成實,會歸中道,會 歸畢竟空性,會歸圓覺凈性,這時就沒有我法二執。所以我們知道我法二執 是隨情假安立的。「發明起滅」,悟到生滅無性的道理,「即知此生性自勞 慮」,「此生」廣泛講,眾因緣生就是此生,約有情講,約我們所修持的法 講,都是無生的。「即知此生性自勞慮」,性自勞慮就是虛妄的,一切法無 性所表現的都是虛妄的,「性自勞慮」,就是性是虛妄,是無性的。猶如空 花,舍不得,取不得。

  如果有人解這個道理,真正起修行,「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勞慮是約煩惱 講,因為煩惱是虛妄的。勞慮永斷是離遍計所執,離人我執、法我執,不再 迷惑,不再貪著的時候,不再落入遍計所執。「得法界凈」,法界凈是畢竟 空,法界就空寂不可得。為什麼「即彼凈解為自障礙」?雖然勞慮永斷,可 是執著法執,法執就是你有一個得法的解,法執未破,即彼凈解,他還有一 個「凈」的解,事實上,無性法中沒有可取可著之處,如果有所得,不能會 歸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即彼凈解為自障礙」,障礙什麼?障礙圓覺妙性。 「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沒有辦法圓融,所以叫「凡夫隨順覺性」。

  師父:大傢想一想。「若遇善友教令開悟凈圓覺性發明起滅」,大傢都知道凈圓覺 性就是圓成實,是吧?難道你忘瞭圓成實就是依他起,依他起就是圓成實, 對吧?圓成實是真實,依他起如幻,是吧?所以華嚴傢說妄本空,真本具。 大傢看一看「法界凈」,法界是不是依他起,圓成實?法界無界,圓成實; 法界無不界,實相無不相,是不是就是依他起?

  再往下看,既然知道真本具,妄本空,「即彼凈解為自障礙」,大傢不妨用 水與波的例子思惟思惟!那個波固然是如幻的,你去掉瞭波,還有水沒有水 ?滅瞭波,還有水沒有水?離波,那不是連水也沒有瞭?大傢想一想,誰講 ?慢慢一點點把全文貫通。

  策師:「即知此生」,這個此生是剛才慧聞師說的生滅法?還是「這一生」?

  師父:「即知此生」,實在他是為瞭文章通順,應該講「即知此生滅性自勞慮」。 生滅是什麼?好比波一樣,波浪有生有滅,可是水不勞慮啊!本來是生滅的 ,生滅兩字文章不通順,所以「即知此生」。

  策師:剛才師父說「即彼凈解為自障礙」,是不是說,法不可用言語說,而且不能 用理會的,不是心緣相,是不是?

  師父:「即彼凈解為自障礙」,你要是執著水不是波,那個水就為自障礙,離波那 有水?那不是你自己找麻煩嗎?你把所有的波滅掉瞭,還有水沒有水?誰講 ?

  觀師:「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無始來是虛妄的,眾生從無始來虛妄執著,「妄想 我及愛我者」,落入我執和法執,因為「曾不自知念念生滅」,不能體會到 一切法是因緣生、因緣滅。「故起憎愛」,於依他法中起憎愛二心,「耽著 五欲」。這裡是講我執、法執,古德這麼講過,假如我執不除,不能成為千 古至人;法執不除,不能弘揚正法。一切法無我,一切法「法爾如是」,要 從心性上會歸,因為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我們念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凈圓覺性」,因為我們執著我、法,不能會到一切法無 性隨緣,隨緣無性,所以要仰仗善友的教導。假如有福報遇到善友,善友開 示令我們悟入圓覺性。善友沒有我執、法執,就是菩薩、佛。「發明起滅」 ,使我們體會到一切法生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就能會到原來一切法 的生滅是緣起,「性自勞慮」,是無性隨緣。剛才師父有提到水和波,我們 知道萬重波是水起的。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凈」,假如有人會到隨緣無性、無性隨緣,就能 得法界凈。「即彼凈解為自障礙」,假如我們不從無性隨緣,隨緣無性體會 的話,落入我執、法執,那是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於圓覺就 不能會入,「此名凡夫隨順覺性」。由這裡我們知道,要相信善友,要相信 正法,不要起疑心,這樣才能會入無性隨緣,隨緣無性。

  師父:「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勞慮是不是生死啊?生死是不是如幻啊?如幻可斷 不可斷?「得法界凈」,法界凈是不是性空啊?圓成實性啊!圓成實性可得 不可得?如果有人以有所得心得圓成實性,怎麼樣啊?佛不是講,無所有不 可得,你怎麼可以得法界凈呢?有一輩人得法界凈,那一輩人?聲聞、緣覺 入涅槃,不是得法界凈嗎?慢慢地全篇的文就貫通瞭。

  甫師:大傢都講得很清楚瞭,我再練習一下。一切眾生由於無始的妄想,執著有我 、有法,不知道一切法如幻如化,一切法緣起不實在,於假相中執著,起憎 愛二心,耽著五欲,起煩惱。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凈圓覺性」,有因緣遇到善友,善友教化的緣故,知道 一切法原來是生滅的,開發他的圓覺妙心。知道生滅法不可得,瞭知生滅是 清凈自性,於中徒然受煩惱之苦,就認為煩惱應斷。其實煩惱不可斷,因為 說生滅要會到不生不滅,但也不是有個不生不滅可得,因為一切法本來寂滅 ,那有可得?

  所以他認為要斷煩惱,會入不生不滅,這樣的話,雖然「勞慮永斷」,斷瞭 煩惱,他認為得到不生不滅。其實這是有所得心,好比說「若人知般若,是 人被法縛。」因為本來法無所得,他起有所得心,於生滅外求不生不滅,落 入法執,所以為自障礙,於圓覺不能自在。圓覺是我們大傢本來的自性清凈 心,一切法本來自在,但是他以有所得故,落入不自在。所以叫「凡夫隨順 覺性」。

  師父:大傢看「性自勞慮」,這好象和那波浪翻騰,水自己勞慮,是不是這個道理 ?講吧?

  聞師:剛才聽到其它法師講,有點感觸,因為我在經教上不能受益,歸成兩個重點 :第一個,逐文解字。譬如這「性自勞慮」,我們通常會隨文,迷於文,想 知道什麼叫勞慮。還有像六祖講過,為人說法,要出沒兩邊。那我們看到文 字寫「性自勞慮」,就認為它是生滅,不能從有會到空。下面講「得法界凈 」,愚癡的人就逐文來尋這個理,逐文尋理的時候,圓覺這個本來清凈的大 光明藏,就隨著我們轉,就不能會入法性義。在我們修學當中,這可能是個 過程。

  剛才師父提到水和波的例子。勞慮是虛妄,虛妄就是生滅,或者講生死、六 道輪回、煩惱。有智慧的人聽到煩惱生滅,他不會執著,不執有不執空,因 為常勞慮的水本是真實性,也就是眾生的圓滿覺性,所以他隻要離遍計所執 就是。因為空本不生滅,生滅是虛妄的,虛妄即是無性,就會入法界性。法 界性不礙萬重波浪,法界性就是一真之水,也就是我們的圓滿覺性。一真之 水隨緣起萬重浪,所以性自勞慮;而性自勞慮當下就是法界性,可是必須離 開我們眾生的遍計所執。性自勞慮就是實相諸法,法界凈就會入諸法實相, 我們眾生不是落於實有,就是落於偏空,不能會入如來的因地法行。因為這 個緣故而常流轉,雖然法身常不失,可是還是「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 愛。」所以「於圓覺而不自在」,我們常常離水求波,離波求水,離開諸法 實相,求實相諸法,不能二諦融通。

  師父:大傢想一想,性自勞慮,慧甫講過,生滅不可得,不生不滅也不可得。我想 ,這是人在心裡有一種閃爍作用,這個道理一來,一閃就過,它無所得。第 一剎那來的時候,好象有點明白,第二剎那過去,就胡塗瞭。為什麼生滅不 可得,不生不滅也不可得?生滅是不是不存在啊?我和大傢講過,可得不可 得?不生不滅是不是對生滅而立的?生滅不可得,不生不滅怎麼可立呢?也 不可得。

  大傢再想一想,生滅是不是無常啊?生滅無常,對無常而立常,常是不生不 滅。無常既然不存在,常可立不可立?如果有人立無常或常,他怎麼樣啊? 立無常落於斷邊,立常落於常邊,他會不會中道啊?常斷二邊,不得究竟。 所以這個妄想我和愛我者,我法是假的吧?因為它假的,所以空,是不是? 因為它空,所以是假的。我不是時常告訴大傢,因為無性才緣成,因為緣成 才無性,是不是那個道理?緣成可滅不可滅?因為緣成才無性,那還有無性 沒有?所以如果有人永斷勞慮,是滅緣成。說法界性,法界性本不可得,他 有所得,執著有無性。執著有無性,無性不就變成有瞭嗎?

  大傢再仔細看這段文,從「妄想我」一直再到最後一句「凡夫隨順覺性」, 它一貫下來的。我和你們講,世間法不是有個思想體系嗎?那佛法就是講諦 理瞭,它一貫下來的。你不相信,你從第一句看到最後一句,它是一貫的。 所以佛說法沒有錯,誰講?

  乘師:這裡講一切眾生從無始來,於圓覺不得自在,為什麼不得自在?落入人我、 法我,對緣起無性、無性緣起法不瞭,不能隨順圓覺,以有所得心,所以不 得自在,這是講凡夫隨順覺性。凡夫於依他起中落入遍計執,執著有人、法 ,事實上,法本緣起無生,本來就是不生不滅,但是落入遍計執,於我人眾 壽相中,起憎愛二心,落入生死。

  下段講,假設我們遇到善友,知道法是緣起無性,能夠不落遍計執,能以教 起修行,知道凈圓覺性本來不生不滅,凡夫聖人都具足,這時就不會執著。 這時知道「性自勞慮」,生死本來如幻的,不可得,因為迷惑才會有生死, 所以迷時才會有六道,覺時就空無所有。這時你遇到善知識,就得到受益。

  假如我們能遇到善知識,但是對這個法有所得心,也不能得利益。所以「若 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凈即彼凈解為自障礙」,雖然勞慮永斷,緣起法是法 性。「得法界凈」,害在有所得,就不自在,所以「即彼凈解為自障礙」, 認為有凈有覺,本來是依他起無性,落入有所得。也就是雖然知道緣起無性 ,無性隨緣,還是不得自在,這叫「凡夫隨順覺性」。

  師父:大傢看!「凈圓覺性」,好象是說圓成實就是依他起,依他起就是圓成實? 如果滅瞭依他起,還有沒有圓成實?執著有圓成實,它一定不是依他起瞭, 是不是?「法界凈」好象就是法界緣起,緣起法界,諸法實相,實相諸法, 是不是那個道理?大傢深深入!

  更深入一點。「妄想我及愛我者」,妄想從那裡起?楞伽經說過,妄想由相 、名而生妄想。大傢不相信,你看看,它這個文字好象一貫的,佛在這段文 是由生次第而說的,生次第還有什麼?修次第。由妄想而生,妄想由名相, 執著名相,想我,所謂想者,取相為想相,所以我們更深入一層分析。想就 是取相,相裡頭有名,所以才產生妄想。由於取相的原因,著我想,著法想 ,所以著我想,著我所想。這生次第大傢都知道瞭,由於二我不斷,這下面 產生什麼?二障,是不是?好象「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所知障,是不是 ?曾不自知,「故起憎愛。耽著五欲。」故起憎愛,是煩惱障,是不是?二 障起瞭。五欲落入生死,怎麼知道五欲落入生死瞭?應該在六欲,因為意方 面說五蓋,所以它文字簡單,應該是耽著五欲、五蓋,五欲、五蓋就是眼耳 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六根貪著六塵,生六道,生死輪回,好象它這有 一個生次第。什麼是六道?就是六根貪著六塵。好瞭,時間不早瞭,查註疏 。

  二諦,就是理和事,如果你初初入的時候,先入理,事難入。入理得無分別 智,小乘叫總相智,總相智易得,大乘在第六地得。入事叫差別智,差別智 難得。如果大傢入理以後,真正入理,你可以看到生死邊。如果從理再入事 ,你可以瞭生死。華嚴說理事無礙,是這樣入的。所以入理,得無分別,在 佛叫實智;差別智,在佛叫權智。在菩薩位,實智是六地以前,權智是七八 九十地,不外乎二諦,但看大傢善根如何?福慧如何?我們修念佛法門理事 雙入,恐怕你僅僅見到理邊,不瞭生死,所以事同時修,仗佛力。

  大傢聽甚深實相理的時候,若起驚疑怖畏心,那永不瞭生死。有很多人說, 我聽不懂就算瞭,有什麼瞭不起!那叫卑下慢啊!卑下慢障你,落入生死, 不得度。所以求此法時要如饑如渴,好象沒吃飯,想吃飯一樣,很快就能得 到。所以我告訴大傢,你千萬不可認為甚深理我聽不懂就算瞭,坐一坐就算 瞭,那你開自己玩笑嘛!佛再三地說過,有一般的人聞實相法,驚疑怖畏, 佛說我今現在世──我現在在世間,我說法還有五千退席,末法時更難預料 瞭。末法時期眾生起十八諍事,法說非法,律說非律,非律說律,非法說法 ,佛說說非佛說,非佛說說佛說。

  你深深入以後,你至少看到生死邊緣,那不是很好嗎?看到生死邊緣不瞭生 死,可是我們仗念佛法門也可以得救啊!有的眾生說在地獄被火燒很舒服, 我不想出去,你們不真心求法,就是那類眾生。

  知道那八難吧?地獄、餓鬼、畜生、盲聾喑啞、世智辯聰,認為我有學問, 我世間書讀多瞭,那糟糕瞭,世智辯聰障你不見佛、不聞法。憍慢,貢高我 慢。總說都是我慢。邪慢,不信因果,不信這一套。其中一種就是卑下慢: 「你有什麼不得瞭?我不如人就不如人嘛!」永不見佛不聞法。

  有很多人無意中起卑下慢:「反正我聽不懂,有什麼瞭不起,我不學瞭,不 聽瞭!」就卑下慢瞭,不見佛不聞法,永在生死中。大傢求法要如饑如渴, 佛過去生每次求法的時候,你沒看經上說嗎?給人傢五通仙人作奴隸,國王 不當瞭,那五通仙人就是提婆達多嘛!法華經說過瞭,阿私陀仙人。

  人身難得今已得,大傢都得人身,佛法難聞今已聞,什麼佛法難聞?實相法 難聞。你雖然看瞭幾本經,聽瞭幾堂課,不入實相法,還是不聞佛法啊!你 們大傢各自努力,各自精進,當真有一天,你們真見到生死邊緣瞭,你會大 哭一場,大笑一場。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上?一一二下?一)「此示理即也」,理即是理 即佛,天臺判的理即佛。這個理即佛是一切眾生皆具,理即佛,你成佛也是 理即佛,不成佛還是理即佛。甚而言之,一闡提也是理即佛。「以眾生全體 在迷。約佛性在迷故雲理。」佛性在迷是什麼?就是常法身常六道。你不迷 的時候,沒有六道可得,那有法身可得?「故雲理」。這是憨山大師自己的 見地,這裡我們看出他的見地來瞭,一開始講理即,根據什麼說理呢?他根 據這下面「以眾生全體在迷。約佛性在迷」,眾生之迷是佛性之迷,常法身 常六道嘛!這是他的見地。要註意到,看人傢的東西,看他有見地,沒有見 地,在此地。不要說死背文字,那不入理。

  「眾生即佛故雲理即」,眾生即佛,所以叫理即。為什麼說眾生即佛?大傢 用二諦去會。眾生者緣起,緣起無性,無性就是佛啊!

  「以迷覺性而為妄想。背法身而認五蘊故。雲由妄想我。執妄身為我。」妄 想我是執虛妄五陰身心為我。「我見堅固不舍故。雲及愛我者。」愛我者, 我們知道我者是對我所,就是唯識傢所說的法,我所不外乎一切法。我和我 者是什麼?正報有我,依報有我所。「曾不自知念念生滅。造諸惡業。然造 業者乃佛性也。故雲理即。」不自知念念生滅,是無明啊!不自知嘛!生滅 是假的,不存在嘛!怎麼知道生滅不存在呢?有誰知道?介爾存在,就不生 不滅嘛!

  所以我們知道,生滅不存在,執假為真才造諸惡業。「乃佛性也。故雲理即 。」要假使沒有佛性,怎麼造諸惡業?這佛性有誰知道這個道理,講給我聽 一聽?佛性這個東西,在眼叫看,不是眼看,在耳叫聽,在鼻子叫聞,在嘴 巴能說話,能吃東西,在身能接觸,在意它能想,它不是六根作啊!在兩個 腳能走路,在兩個手能拿東西,在五陰身心能辦事情,能起憎愛二心,都是 佛性吧?五欲、五蓋、憎愛二心,都是佛性的作用。沒有佛性的話,眼不能 看,要是沒有佛性,眼還能看,死人應該能看啊!

  這段文是憨山大師的見地,他根據這番道理,判這段文是理即。「理即」這 個名稱是天臺立的,六即佛各傢都認為不錯,也可以采取。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凈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此名 字即也」,這是他見地。「名字即」是修行開始瞭。「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知道自己性自勞慮瞭,這是名字即,名字即佛瞭。「以眾生迷已」,好象 是「己」吧?不是「已」。迷自己自性,應該是迷己啊!這個已和己要註意 到,要分清。「不知本有佛性」,不知道自己本有佛性。「若遇善知識開導 。瞭悟自性。」瞭悟自己的性,自性是實性。「生即無生」,生就是無生, 換句話說,無生就是生。無生就是生,法身常六道;生即無生,六道即法身 。為什麼生即無生?誰知道這個道理講給我聽?生即無生,什麼道理?生存 在不存在?生是生滅,生滅不存在,虛妄的,虛妄的就是無性,無性怎麼還 有生?所以生即無生。「知本是佛」,知道自己本來是佛,雖然知道,辦不 到,所以叫名字即佛。「以知名識字」,因為知道名,以名字而知的話,「 即知之一字。……」,就是知道瞭,明白瞭,叫名字即佛。這段文字,他的 見地很好。

  「凡夫隨順覺性。此觀行即也。」名字是自己知道道理,從理邊入;觀行即 ,從事邊修。「此天臺圓教五品觀行位人。圓伏五住。先斷見思故雲勞慮永 斷。三毒不行。故雲得法界凈。」天臺的圓教,五品弟子位在什麼位?圓教 八位,五品弟子位在那一位?講法華時都講過,五品弟子位是八位第一位。 五品弟子位上面是那一位啊?六根清凈位。六根清凈位就是觀行位,六即是 什麼?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證即、究竟即──六即。這是憨 山大師他的見地。

  「凡夫隨順覺性。此觀行即也。」那還不夠相似。「此天臺圓教五品觀行位 人。圓伏五住。」五種觀行人。圓伏五住。什麼五住?無明住地加上四住地 瞭。「圓伏」,伏是沒斷,不起,還有根,叫「伏」。這個斷,唯識宗說斷 ,斷種子,現行不起叫伏,大傢註意到啊!華嚴宗說斷,種子斷瞭還不能說 究竟斷,要斷習氣,才叫斷。

  「先斷見思」,這是斷見思惑,斷瞭。「故雲勞慮永斷」,斷瞭見思惑。斷 瞭見思惑是那一輩人呢?聲聞、緣覺,阿羅漢、辟支佛,對不對?三果還沒 斷,三果上二界的無明還沒斷盡。「三毒不行。故雲得法界凈。」「耽著凈 境。故雲凈解為礙。無明全在。」還是無明啊!耽著凈境還是無明啊!「故 於圓覺。而不自在。天臺判圓觀行位與別信位。同斷見思。名為外凡。故結 名凡夫。」天臺宗判圓教的觀行位和別教的信位,同斷見思。

  我們再看這一位。(卍續一六?圓覺經近釋卷三?一八一下?九 )「謂一 切眾生皆由意識妄想所執之我及七識所執之我。由此二識執我執法。」執我 、執法就是愛我、愛我者。「妄認四大為自身相」,他這是根據圓覺經直接 下來的,「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很好!他根據圓覺經下來。「曾不自知念 念生滅」,不知道念念生滅是假的!不知念念生滅,是不知道我和法是假的 。「故起憎愛。於五塵境耽著不舍而起五欲。故有三界生死輪回。」三界生 死輪回就是六道輪回,有人說六根對六塵是六道。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不生不滅凈圓覺性是寂滅法。復為發明念念生滅者是? 計性。」?計性就是遍計性,雙個「人」,不是單個「人」,是遍計性,遍 計執性。「由彼一聞此教。悟知此生塵勞思慮皆是自己狂癡亂想。然未能伏 斷二執。」二執是什麼?人我執、法我執,未能伏,也未能斷。「未能隨順 覺性」,要是斷瞭二執,就隨順覺性瞭。「雖復名覺即是不覺」,這是說覺 就是不覺。「故名未成佛。亦名異生性。」異生性就是眾生性,天、人、阿 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異生不同。

  「若修奢摩他斷見思二惑永除事障」,見思二惑,為什麼是事障?大傢還記 不記得?見思惑為什麼是事障?它從愛取有下手,斷瞭見思。「便能內發寂 靜輕安。爾時便得無方清凈。」這都是圓覺經說的。「故曰勞慮永斷」,他 也是判見思惑是勞慮永斷。「得法界凈。……由彼斷勞慮得凈法已。即守此 凈解。復為自己作障作礙。」凈本不可得,妄本不可斷嘛!所以華嚴經講, 妄本空怎麼可斷?真本具怎麼可得呢?「故於圓滿覺性不得自在」,怎麼於 圓覺性就得自在呢?有誰知道,講講這個道理給我聽一聽?怎麼於圓覺性就 得自在?於無性知道是緣起,於緣起知道無性,就得自在瞭啊!無性不可得 ,緣起不可斷嘛!

  「故先德雲。神光不昧。萬古徽猷。入此門來。莫存知解。」不可在知解上 ,六祖說知解之徒不得法性。「以存知解是名二乘隨順覺性。以但斷我執名 相似覺。不曰二乘而曰凡夫者。以法執未除同凡夫故。先德雲。得到法身。 為法執未忘」法身不可得啊!「已(己)見猶存。墮在法身邊亦是病。又雲 。騎驢不見驢是病。騎驢不肯下亦是病。前病是異生所患。後病是二乘所患 也。」很好!各人印證自己,你瞭解如何?你達到這個程度沒有?以人傢來 印證自己。下課瞭!

  真正有進步的話,你自己也可以發現自己的見地,有一天你自己發現自己見 地的時候,他印證我,我也可印證他。 ▉第三十五次修學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 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 。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 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瞭知所標畢竟非 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

  案:缺錄音帶。 ■第三十六次修學

  師父:佛法重於修學兩足,佛說過,修而不學是外道,學而不修,狂慧。有一般人 是卑下慢,「我不懂,我就不聽瞭。」卑下慢!障住不得佛道,不得定,不 得慧,臨命終之後還是六道輪回。還有一種人,他自己不如人傢,他就說瞭 :「修有什麼用?學佛要學經、學論啊!」這是卑下慢。還有一種人,他學 講經說法不如人傢,他就說瞭:「學有什麼用,講經說法有什麼用?」這完 全不符合佛所說的,佛說修學二道,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行。所 以這種說法,犯這種卑下慢的人,上迷佛旨,下誤眾生,罪過甚大,千萬不 要犯!大傢記住,千萬不要犯。

  大傢要深入諦理。入諦理是那種人呢?如果說,不入諦理,凡夫位叫理外凡 夫;入諦理以後,也是凡夫,像我們都是凡夫,叫理內凡夫。我們不敢說是 理內凡夫,我們還不夠那個程度,我們向這條路上走就是瞭。理外凡夫,叫 做外凡;理內凡夫,叫做內凡。大乘、小乘皆有,小乘叫外凡,在三賢位; 內凡,在四加行。大乘外凡也在三賢位,內凡在四加行。

  我們不要說是大乘,小乘都不夠資格。大乘四加行,內凡過瞭以後,分證成 佛瞭,我們差得太遠瞭。我們是往這條道路走,盡己所能,往內凡路上走。 小乘的內凡,通過內凡以後就證初果位瞭,我們也可做,這叫雖無其力,而 有其心就是瞭。大傢認清瞭,各人檢討自己,如果有這種毛病的,有這種慢 心毛病的,趕緊改過來。

  所以,我們修學以諦理為根據。先不決定一切法,依照四依漸次而入,因為 我們都是漸根,不是頓根。四依是什麼?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 依語,依瞭義不依不瞭義,這是佛所說。四依不出二諦,所以如果要明瞭四 依,要先明瞭二諦。在諦理當中,二諦最通用瞭。一切法因緣生,因緣生無 自性,就是空;一切法空,所現皆是假相,謂之假。此中空即假,假即空。 換過來講,空即假,就沒有空,非空;假即空,就沒有假,非假。非空非假 、亦假亦空,這是二種中道。所以依法是依中道義,不依人。不依人主要是 不依聲聞、緣覺,這就是依法不依人,二諦所出,依法不依人。

  智是什麼?無性就是隨緣,第一義諦就是世俗諦,隨緣就是無性,叫做理事 無礙,無有分別。一切事相皆是緣起,緣起無自性,無礙,也無分別,這叫 依智。識是瞭別,起瞭別心的時候,就說無性不是隨緣,隨緣不是無性,有 所分別,瞭別為識。我們修學,依智不依識。隨緣就是無性,所以隨緣無相 ,無性就是隨緣,無性是無相,無相法叫做義理。言語是執著言語相,執著 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的人叫依語;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的,叫依義。這 就是二諦出,依義不依語。無性就是隨緣,無性不可得;隨緣就是無性,隨 緣不可得。

  既然是無性隨緣,皆不可得,無性隨緣,隨緣無性是一切法,一切法皆不可 得。甚而言之,不可得也不可得,這叫瞭義經;凡以有所得心取著於相的, 皆不瞭義經。以有所得心,取於相的有幾種:落於邪見的,有所得,違背於 理,是外道。學正法,執著正法,有所得,叫凡夫。內凡就是這個階段。理 外為凡夫,叫外凡;如果入理,知道一切法不可得,求正法,而未證入的時 候,叫內凡。內外凡在圓教裡頭,通通在十信以前。

  諦理,依循四依,漸次而入。有一輩頓根人他可以頓入,我們不是那個材料 ,我們漸入。雖然我把這個法再三講,再三講,重復又重復,講瞭不知多少 遍,可是大傢恐怕還是不甚瞭瞭,大傢各自用功。

  現在我們修學圓覺經,看經文: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 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 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凈土。有性無性齊 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瞭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 性。」

  師父:今天修學到這裡。這段文大傢看瞭迷迷糊糊,不知所雲。剛才我講過瞭,以 諦理順著四依,漸次而入。

  我提醒大傢,「一切障礙即究竟覺」,你想一想,一切障礙是不是隨緣起啊 ?隨緣是否無性啊?究竟覺是不是無性所成?以下的,以各人的悟性去探討 。你本著諦理四依,漸次而入,就可知道瞭。入理以後,有一個名字,一法 多名。這個法入瞭以後,叫第一義、畢竟空,叫諸法實相、法界緣起、一真 法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羅蜜,有很多名字,其實都是一個。又 譬如說中道,都是一個。講吧!

  悅師:試著學習看看。「一切障礙」是在緣起邊,「究竟覺」是無性。「得念失念 」是隨緣邊,「無非解脫」是無性。下面成法破法、智慧愚癡、菩薩外道、 無明真如、諸戒定慧及淫怒癡、眾生國土、地獄天宮、有性無性、一切煩惱 ,這些都是隨緣邊。涅槃、般若、無異境界、菩提、凈土、法性、一法性、 佛道,這些都是無性。所以這段話是要我們從隨緣會入無性,就是說隨緣當 下就是無性,這樣法法皆同一無性,法法都是實相,法法都是畢竟空,法法 都是無二無別,因為在一真法界當中沒有這麼多差別。可是反過來說,從無 性會入隨緣,也不礙有得念失念、成法破法,……這種種的差別。

  為什麼他會把「智慧愚癡」配「般若」,「菩薩外道」配「成就法同」呢? 詳細消文,我不會消。下面一句比較重要的,「法界海慧照瞭諸相猶如虛空 」,我猜是佛的智慧,以佛的智慧照瞭諸相,就是以上的諸相,猶如虛空, 如幻不可得。這句使我想到師父以前講過「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空 生大覺中那個空是剛才所講的諸法隨緣邊,於大圓滿覺中「如海一漚發」, 大海被風吹而有波浪。大海有萬重波,萬重波皆是一水,所以我們知道「一 切障礙」、「得念失念」,皆是同一無性的法。

  這段話告訴我們,緣起的萬法,乃至認為有生有滅,這些都是不可得的。在 大圓滿覺中,實在沒有這些分別,這些都好比是大海的一漚發一樣。可是本 經的講法不是這樣,它說「法界海慧照瞭諸相猶如虛空」,它是把諸相比作 虛空,隨緣會入無性,如海一浮漚一樣。

  「此名如來隨順覺性」,這樣的智慧照瞭才是如來的智慧,才是如來的隨順 覺性。

  師父:我多講話啊!慧悅不錯,他把它貫通瞭。如果我不講話,你把它貫通,你是 另一番境界。誰再發揮?

  聞師:這地方是二諦法,因為二諦法是一切的佛法,譬如說,一切障礙是一切的諸 相,一切諸相同一緣起,同為無性大海所印,同於海印三昧所印,可以講是 如幻三昧。一切的障礙都是如幻的,為什麼說是如幻的?緣起的緣故。你懂 得如幻的話,就是定心,就是如幻三昧,如幻三昧事實上就是海印三昧,因 為如幻三昧同為無性大海所印,所以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如果約法來說,一切緣起諸法同一無性,即是圓成實性,究竟果德。同時, 一切的緣起法即是畢竟空義,一切的諸法即是實相,這是約法來講。約人來 講,法界眾生隻是粗細的不同,皆未破無明,所以皆有障礙。這裡講「一切 障礙即究竟覺」,會到法性,一切的緣起即是性空。

  約人來講,「一切障礙」即法界眾生,一切眾生畢竟成佛道,都是同一法性 的緣故。什麼是障礙呢?得念、失念,它是二法,是相待而有的,都是落入 有所得法,不會無性法。解脫就是覺悟的意思。成法、破法,它是相待而有 的,是有所得心。事實上,成法、破法同一緣起的。智慧愚癡、菩薩外道、 無明真如、戒定慧、淫怒癡、眾生國土,皆同一法性。「乃至地獄天宮皆為 凈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也都同一無性的緣故,一切法畢竟解脫。

  我們整個貫穿起來,如果約緣起邊來講是如幻三昧,會到它的真諦就是海印 三昧,同一海所印。有一點,我們認為有實在的障礙,事實上是不會緣起邊 。

  「照瞭諸相猶如虛空」,一切的相都是障礙,得念、失念、成法、破法、智 慧、愚癡,都落於相邊。其實法是如如的,不二不別的,如果會到一切障礙 ,也就是要會入如如法性,同是一味的。

  師父:你們大傢練習,不依他力自己覺,境界就不同瞭。這裡有兩種三昧,我提醒 大傢。上面的文,得念失念、成法破法、智慧愚癡、菩薩外道、無明真如、 諸戒定慧及淫怒癡、眾生國土、地獄天宮、有性無性、一切煩惱,這些都是 隨緣邊講的。後面的解脫、涅槃、般若、菩提、無異境界、梵行、法性、凈 土、佛道、解脫,是會通它的法性,總說就是「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一切障礙、得念失念、智慧愚癡,因為慧聞講出來瞭,我才講,都叫如幻三 昧。究竟覺、解脫、涅槃、般若叫金剛三昧。為什麼叫金剛三昧呢?金剛三 昧者,能破一切煩惱,不被一切煩惱所破。你們就知道瞭,還有一種三昧, 在一切障礙中行功德,得念失念當中行功德,成法破法、智慧愚癡當中行功 德,「成就功德」是事相,叫華嚴三昧。究竟覺、解脫,這部分叫海印三昧 。大傢註意到,這海印三昧和法界海慧有什麼關系?誰講?誰發揮?

  乘師:前文講到清凈慧菩薩請佛開示不思議事,我們知道不思議是不可說,法本不 可說、不可得,既然不可說不可得,佛還說法四十九年,就是以二諦來說法 ,為瞭開示眾生悟入圓覺妙性,所以開出世俗諦。凡有所說──世俗諦,也 是要歸於第一義諦。第一義諦不可說,因為法不可得,所以不可說而說是方 便。佛、菩薩乃至眾生根機所證都有差別,這是緣起邊來說,為瞭令悟入如 來圓覺妙性才有這些方便。

  這邊我先看它的前文講:「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 圓覺自性本來就無取無證,因為於實相法中,本來沒有菩薩、眾生的差別, 為什麼?因為眾生都是幻化的。既然是幻化的,都是畢竟空,有這些分別, 是於畢竟空中落入遍計執,一切障礙都是於依他起法中落入遍計執。

  所以障礙是依他起,究竟覺就是無性。得念失念,其實法不可得,那裡有得 念和失念?乃至成法、破法都是不可得。眾生會輪回就是因為落入對待法, 其實畢竟空中不可得,法本來不可得,就是涅槃。智慧愚癡通為同般若,因 為都不可得的緣故。為什麼說菩薩和外道都是菩提呢?以下有講,無明和真 如本來是清凈,沒有差別的,都是一真法界,都是一法,因為佛說一法,二 法是魔說。

  戒定慧、淫怒癡都是幻相,都是一真法界,不可得。「眾生國土同一法性」 ,法性就是無性,無性隨緣才有眾生國土,所以眾生國土同一法性,眾生起 分別才會落入差別。「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都是同樣 的意思。

  「法界海慧照瞭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這樣就會歸一真法界 ,如果執著就落入十八界,還有凡夫、菩薩的差別,其實本來是如幻的。

  師父:這個地方有一點點很微細、很深的境界,我和大傢講。剛才慧乘講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實在說,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叫不可議,心行處滅 叫不可思,這是頓教說法,它不是圓教說法。頓教說法已經合中道義,你們 誰知道它得什麼中道?(答:真諦中道。)欸!對瞭。它僅僅得真諦中道, 還沒有得俗諦中道啊!應該不可思議也不可思議,言語道斷也斷,心行處滅 也滅,那就會入真諦中道,也會入俗諦中道。這真俗兩個都具足,叫圓教。 這就是很微細的頓教、圓教,分別隻有那麼一點點。頓教不過得瞭真諦中道 ,圓教,真諦中道、俗諦中道俱得,所以並稱為圓頓大乘。

  圓頓大乘這不是根據華嚴宗的說法,是天臺宗的說法,因為天臺宗沒有分別 頓教,藏通別圓皆有頓,華嚴宗把頓教列出來瞭,它列出來的原因是什麼? 它也得中道,所謂一半中道。誰發揮?

  觀師:這段講如來的隨順覺性,因為我們常常熏習的緣故,所以這段文大意可以瞭 解,我從心裡很感激師父這樣教我們,覺得這真是不可思議的法。譬如後面 講「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如果我們沒有熏習二諦的話,戒定慧和 淫怒癡是非常不同的,怎麼會俱是梵行呢?原來要從二諦來會。

  「一切障礙即究竟覺」,一切障礙是講無性隨緣,究竟覺是隨緣無性,以下 都是這樣。「得念失念無非解脫」,得念是緣起,失念也是緣起;得念無性 ,失念也無性,所以無非解脫,因為解脫是無性,得念、失念是無二的。「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成法、破法是緣起,涅槃是無性,成法無性所以是涅 盤,破法無性是涅槃,所以成法破法無二。「智慧愚癡通為般若」,智慧無 性是般若,愚癡無性是般若,所以無二。

  「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因為菩薩成就法是無性,外道成就法也是 無性,以無性故,所以菩薩、外道不二不異。「無明真如無異境界」,真如 是佛菩薩的境界,無明是凡夫的境界,竟然是同樣的境界,因為真如無性, 無明也是無性,所以真如無明不二。

  「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這是很特別的地方,我們修行都是要學戒 定慧,來對治淫怒癡,戒定慧是緣起無性,淫怒癡也是緣起無性,所以戒定 慧與淫怒癡不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眾生有佛性,國土也是法性,所 以是不二。「地獄天宮皆為凈土」,本來地獄不是凈土,以如來隨順覺性, 地獄是凈土。地獄是無性,天宮也是無性,所以都是凈土。「有性無性齊成 佛道」,這是講到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對有情起善心,對無情也要起善心, 情與無情才能同圓種智。「一切煩惱畢竟解脫」,煩惱無性,所以畢竟解脫 。

  「法界海慧照瞭諸相猶如虛空」,能夠觀照一切諸法實相,猶如虛空。「此 名如來隨順覺性」,其實這都是佛的境界,所以佛能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這是甚深妙法,我們借著師父的教導,隻是沾到一點邊而已。其實這是佛的 境界,我們隻有求願往生才能從心性得到受用。

  剛才師父有提到很多三昧,這些三昧都從念佛三昧出,所以我們還是老老實 實地和師父學念佛三昧。從基礎做起,要念得清楚、聽得清楚,實在是不容 易的事情,和大傢共勉!

  師父:我提醒大傢,這個境界你知道是知道,不要執性礙修。因為這個境界是什麼 人修的?圓頓大乘人修的。像我們這個理外凡夫,那根本不能修行這個道。 不過你可以知道,這是什麼道理呢?可知道,不必辦到。雖然沒辦到,也能 知道。我問大傢,人死是不是很痛苦啊?你沒死怎麼知道很痛苦?這是可以 知道,並不一定辦到,這是圓頓大乘人修的。

  因為慧觀說出不二來瞭,我提醒大傢。如果早講障住大傢,現在講是引導大 傢深入。我改變個題目,大傢看看是不是通?一切煩惱是為二法,即究竟覺 ,是為入不二法門;得念失念是二法,無非解脫為入不二法門;成法破法是 二法,皆名涅槃是為入不二法門;智慧愚癡是二法,通為般若是為入不二法 門;菩薩外道所成就法是二法,同是菩提是為入不二法門;無明真如是為二 法,無異境界是為入不二法門;戒定慧及淫怒癡是二法,俱是梵行是為入不 二法門;眾生國土是二法,同一法性是為入不二法門;地獄天宮是為二法, 皆為凈土是為入不二法門;有性無性是為二法,齊成佛道是為入不二法門; 一切煩惱是二法,畢竟解脫是為入不二法門。

  策師:從這裡我們知道,要會歸於無性,不然就是失之毫厘,差之千裡。所以我們 如果會到無性,就知道一切障礙都是緣起,不實在的,所以究竟覺。得念失 念無非法界,法界中本來沒有得失,所以無非解脫。剛才師父說這無非二法 ,所以就知道二法是生死,我們如果知道二法無性,就能入不二法門。

  成法破法是二法,本來一真法界沒有生滅,所以皆是涅槃。智慧愚癡,智慧 是因緣,愚癡也是因緣,都是無性,所以通為般若。下面我們就不用講瞭。 眾生國土可以說是正報、依報,正報、依報皆是無性,所以同一法性,同於 一真法界。「地獄天宮皆為凈土」,下面講依報、正報,就是有情無情皆同 圓種智。有情無情皆是緣起無性,緣起無性的法,皆是佛法,皆能成佛,皆 是一真法界。所以「一切煩惱畢竟解脫」,煩惱是假的,煩惱是緣起幻化, 所以畢竟解脫。其實也沒有解脫這個名詞,是假名安立解脫。

  「法界海慧照瞭諸相」,我們可以說法界無界。法界無界就是實相無相,無 相的法猶如虛空,不可得。這裡是如來隨順覺性,可以講是無諦。

  師父:你不是要講嗎?

  修師:「一切障礙即究竟覺」,有障礙就是迷惑,「即究竟覺」,因為迷惑是一心 所顯,它是無性的,所以一切的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因 為得念失念是唯心所現,所以無非解脫,迷惑才會有得念失念的分別。「成 法破法皆名涅槃」,一心中成法不生,破法不滅,本來不生不滅的。「智慧 愚癡通為般若」,智慧愚癡都是本性所顯現出來的,迷惑時為愚癡,不迷惑 即是智慧,所以通為般若,都是本性所具,不是從外來的。「菩薩外道所成 就法同是菩提」,也是一心中所現的,是不二法。「無明真如無異境界」, 都是一真法界,沒有分別,都是一心中所顯的。

  「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一心中本來清凈,因為眾生落入遍計執, 所以起淫怒癡,假如知道是依他起的話,就是戒定慧,它的究竟處都是無性 ,所以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眾生國土都是一心中所現,都是 一真法界。「地獄天宮皆為凈土」,皆是一心所顯,都是無性的,所以「一 切煩惱畢竟解脫」。

  「法界海慧照瞭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我們的大圓覺海能顯 現一切諸法,猶如虛空。

  師父:剛才慧觀提到念佛法門,慧修也提到一心,我可以講瞭。凈土宗六祖永明大 師他說,心念佛,佛起心,同歸一心。心念佛時,是心成佛,心入佛;佛起 心,是佛入心,佛成其心。這叫什麼中道啊?俗諦中道是不是?心念佛時, 心入佛,佛攝心。佛攝心,則無心,非心。佛入心時,就非佛。非心非佛, 是什麼中道?真諦中道。所以說,凈土念佛法門圓頓大乘,它是圓教中道義 嘛!

  永明大師所說,你會入一心啊!此法有全是空。有全是空,不就是緣起無性 嗎?空全是有,空全是有,不就是無性緣起嗎?所以我們確實知道,凈土法 門是圓頓大乘,它是二諦中道啊!有人不知道,執著凈土法門,執有,不對 瞭;有人執空,也不對。他不知道,全空成有,全有在空啊!全有在空,用 不離體;全空成有,由體起用。大傢可以探討!好,慧明講!

  明師:我講一句。「法界海慧」,就是師父常常講的實相慧,因為實相無相無不相 ,它就可以照瞭諸相;無不相是無相,它就是猶如虛空。前面「眾生國土同 一法性」,是講到前天所研討的彌陀要解,它說的舉體作依作正,眾生是正 報,國土是依報,同一法性是同一實相,實相法就沒有分別,那些障礙究竟 覺、得念失念,都同一無性。

  師父:慧明講過瞭,我可以講。這個「法界海慧」叫海印三昧,為什麼「法界海慧 照瞭諸相猶如虛空」?海水是一,一水之性不動,可是它起萬重浪。萬重浪 皆是空,因為什麼?因為萬重波浪皆是一水嘛!所以以海印三昧照瞭諸相, 照瞭一切波浪,凝然不動,所以說猶如虛空,是這個意思。

  「地獄天宮皆為凈土」,這不是告訴你,凈土者是一真法界嗎?你怎麼還要 起分別心呢?這段文講兩種三昧,如果是一水起萬重浪,叫海印三昧;萬重 浪皆歸一水,叫華嚴三昧。華嚴三昧,全事歸理;海印三昧,全理成事,理 事無礙,事事無礙。誰還要發揮?

  修師:法界海慧是佛的大圓覺海,是畢竟空寂,能夠顯一切法。雖然顯一切法,可 是無法可顯,都是畢竟無性,所以猶如虛空。

  師父:海印三昧有很多名字,大圓鏡智、圓成實性、中道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都是它。慧甫講!

  甫師:二諦法,一法有多名,下面都是講分別法都是對待的名相,要讓我們會通無 性,一切障礙、得念失念、成法破法,這些都是分別法。下面究竟覺、涅槃 、菩提、般若,這些都是無性,就是佛的無分別智,也就是說這些法無性, 所以在無分別智中是分別而無分別的。我們都是分別相,所以不能會入佛的 智慧。這邊就告訴我們一切分別相都是無性,以無性的緣故,都是平等的。 所以下面的究竟覺、涅槃、菩提、般若等,其實是一法多名,實在是一個東 西。

  這是諸佛的境界,雖然我們理解到,可是做的時候如果不藉方便,不能得到 法益。有一句話說,「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也是契合這個道理。乃至 於無所住而生其心。譬如,看到比較愚癡的人,不起輕慢心,對比較有智慧 的,不起特別恭敬的心,這種平等心,就是修無分別智。要做到這種平等心 ,就是要恭敬一切,也就是知道一切的分別,但是不起貪瞋癡。

  師父:慧甫講出來瞭,分別一切法。我把這個文改一改,大傢開智慧,不要拘泥。 一切障礙,分別法;即究竟覺,不作分別想。得念失念,分別法;無非解脫 ,不作分別想。成法破法,分別一切法;皆名涅槃,不作分別想。智慧愚癡 ,分別一切法;通為般若,不作分別想。下面大傢就知道瞭,是不是這個道 理?

  聞師:「一切障礙即究竟覺」,你要會到實相法,可是到底什麼是實相?解實相法 ,就是你把本來這個法看清楚瞭,不再迷惑。從這裡我們發現緣起法是真正 的綱領。我們怎麼能證這個無性?為什麼「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因為緣起 法非有,它無自性,所以一切法都是緣起。下面用一句話來結束──「一切 煩惱畢竟解脫」,我覺得這個法則可以一直用到我們成佛為止。所以我們要 拿來修行用,剛開始信中道法,再來解中道法,行中道法,畢竟我們會得到 成就的。

  實相法是用緣起法來開展的,實相開展有兩個方向,一個是世諦邊。世諦邊 是凡夫所修的,可是我們迷惑,迷惑緣起邊,五陰、十二入、十八界、根塵 識,這一切的法都是俗諦所開演的,本來是圓滿的法性,所以圓覺經講,「 有大法王名為陀羅尼門」。事實上,法法本來是圓成實性,本來是無性的。 可是眾生落入執著,落入遍計所執性,所以叫一切障礙。

  事實上,一切障礙要會歸修行,要解中道義,不解無法入。知道緣起法無性 ,才能開出正修行路,才能隨順如來覺性,隨順佛的大圓滿覺。緣起法無性 ,一切法則虛妄,煩惱則不會起。

  剛才師父開示,果地圓滿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我們不可能做到。剛開 始煩惱不起是止的情形,止的時候,你的心裡清楚明白,這就是觀。以念佛 來講,你念得清楚就是止,就是觀,就是止觀雙運。一切法緣起無性,無性 法那裡求呢?在一切障礙裡,我們不再迷惑瞭。

  師父:我剛才和大傢講瞭,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這是頓教,還差一點。他會 到什麼?真諦中道。可是頓教裡有圓教人,六祖永明大師他是圓教人,他說 一句話,他說:「得無分別智即能分別一切法」,那俗諦中道,二諦中道, 完全具足。

  不相信我們看這段文,把它改變一個方式。「即究竟覺」──無分別智,得 這無分別智即能分別一切障礙。解脫是無分別智,得無分別智即能分別得念 、失念。涅槃是無分別智,得無分別智即能分別成法、破法。般若是無分別 智,得無分別智即能分別智慧、愚癡。菩提是無分別智,得無分別智即能分 別菩薩、外道所生的法。下面都是一樣,是吧?它一反一正,是二諦中道。

  大傢深深體會,深入法性。你可千萬不要執著文字相,你現在已經知道瞭, 還有必要再分別得念是什麼?失念是什麼嗎?還有必要再分別成法是什麼? 破法是什麼嗎?如果那麼解釋的話,多餘的,完全廢話連篇,是不是?

  所以你們就可想到瞭,修學彌陀要解的時候,慧悅按照註疏本講,那不是多 餘的嗎?還有沒有講的,沒講的,我們查註疏瞭。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上?一一四上?八)「此究竟即。以示平等佛慧 也。」平等佛慧是無有高下,沒有分別。平等,它不是有平等者,大傢要會 到。所謂平等,經上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不可得是平等,空是為平等 ,無相是為平等,無分別是為平等,中道義是為平等。大傢要註意到,無上 菩提,經上說無上菩提是什麼?瞭達於空性,是名為菩提。不是有個菩提啊 !大傢知道吧?空性叫菩提,畢竟空叫菩提,畢竟空就是平等。

  「其得念失念等。十對等法。」對,他不需要解釋什麼是得念、失念,什麼 是地獄,什麼是天宮,什是戒定慧,什麼是淫怒癡,沒有必要解釋。「皆迷 悟邊事」,著兩邊之事,著常邊、斷邊之事。什麼是著於邊事呢?執著定性 有叫常邊,執著斷滅空叫斷邊,這都是迷悟邊事。

  「良以圓覺妙性不屬迷悟對待因果故」,迷悟是對待,對待不是絕對的。有 人說佛性是絕對的,大有商量處瞭。「對待因果」,絕對對待是什麼?甲對 乙而有,乙對甲而有,這我們知道是畢竟空。怎麼說呢?大前提知道,對乙 才有甲,對甲才有乙,如果先有甲則不對乙,不對乙怎麼會有甲?不對。如 果先有乙,不對甲,不對甲怎麼會有乙?不成對待嘛!如果甲和乙同時有, 那同時有瞭就不成對待瞭,不需要對待瞭,不成對待沒有甲和乙,所以講畢 竟空。有一般人執著相對不對,絕對對,其實也是錯。

  「一切寂滅。平等一如。」是不是無性、畢竟空、不可得、無所有?在三三 昧中講空、無相、無願,三三昧大乘比小乘高,大乘修三三昧得無上菩提, 小乘修三三昧得無漏。「以妄見而觀。則有二相。若以法界海慧照之。則猶 如虛空。」這是不是就是一切二法,知其性空,皆入不二法門,對不對?「 一切諸相。瞭不可得矣。」好比大海水一樣,要會入海印三昧的話,一切波 浪是一水,一切波浪皆不可得。水可得嗎?也是不可得,一水即是一切波浪 ,水也不可得。你如果有所得心的話,是外道。

  (卍續一六?圓覺經要解卷上?二四二上?七)「列十對法。皆同真實。一 識智對。無念則得其正念是智。有念則為失念是識也。」有念就有所得瞭, 是失念。他是說無所得為智,有所得為識。「念本自空。元是無念。故皆解 脫。」還是會歸無性,得念失念徹底講的話,得念失念皆因緣起,一句話就 到傢瞭。

  「二成破對。眾緣相會曰成。緣離曰破。緣無自性。成破一如。」這個大傢 清楚吧?緣來則聚,緣去則散,這個境界是三乘境界,不是一乘境界。一乘 境界是什麼?緣來不聚,緣去不散,那才是一乘境界。

  「三愚智對」,智慧愚癡一對。「癡從分別生」,分別執著叫遍計執性。「分 別亦非有。智慧與愚癡平等無差別。」結果還是會到緣起無性啊!「四邪正對 。若在道者無分邪正。」什麼是道?道是覺,什麼原因呢?道是翻成我們的話 ,梵文叫菩提,菩提翻譯兩種,一個翻譯為覺,一個翻譯為道。菩提即是空, 畢竟空即是菩提,所以說,在道者無分邪正嘛!「五真妄對。迷時真如是妄想 。悟則妄想是真如。」這想起一句話來瞭,真如隨緣起妄想,妄想無性是真如 。

  「六染凈對。夫戒定慧翻於三毒。」翻是翻改、對治。「三毒本空。元是梵行 。七依正對。」依正二報為對。「涅槃雲。我以佛眼?觀三界。有情無情一切 人法悉皆究竟。」一切人法悉皆畢竟空。 「佛眼觀」,佛眼我們講過瞭,佛 眼圓具五眼,圓具五眼是謂佛眼,肉眼是什麼?見粗色、見近色。天眼是什麼 ?見細色,見遠色,不受隔礙。慧眼是什麼?不見一切法,叫慧眼。有人說慧 眼可見,那是他不知道,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不見一切法,叫慧眼,它 無分別。法眼是什麼?分別法、分別智叫法眼。佛眼是圓具這五眼。

  「八苦樂對。極惡業成。天宮即見地獄。極善業熟。地獄即是天宮。二業之念 由心。地獄天宮豈定。」這是慧修所講的同是一心。若人欲瞭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都是一心所出,它本來沒有法,法本是心。

  「九有性無性對。有性者三乘性。無性者闡提性。非惟他日回心。現已齊成佛 道。」不必等到以後的日子,回心向善,現前就齊得佛道,為什麼?現前皆無 性嘛!這個闡提有幾種闡提?第一種闡提是斷善根,下地獄。第二種闡提,不 見佛性。一闡提是永不成佛,不見佛性是什麼?定性聲聞、緣覺,他不見佛性 ,永不成佛,和一闡提不一樣啊!還有一種大的一闡提──地藏菩薩,地獄不 空,誓不成佛。地獄怎麼會空呢?這麼說起來,地藏菩薩永無成佛之期,那不 是一闡提嗎?所以一闡提有這三種。

  「十縛解對。根塵同源縛脫無二。」這句話大傢瞭解,根和塵怎麼同源?同 源是:根是緣起,塵是緣起,緣起無性,當然同源。縛和解脫,不二,縛也 是因緣縛,解脫也是因緣解脫,因緣無性,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所以 不二。

  「識性虛妄猶如空華」,我們的分別識性是虛妄,為什麼虛妄?分別識性是 瞭別,瞭別是根據外面塵相分別,外面有沒有塵相啊?一切塵相畢竟空,它 以畢竟空引為瞭別性,當然這是虛妄的,猶如空華。

  「然煩惱依識。識性既空。煩惱何縛。……」識性空,煩惱那有束縛?「如 上十對。其意不殊。」以上十對,它的意義完全一樣,沒有差別。所以大傢 知道,看這段文不必解釋,什麼是地獄,什麼是天宮,大地獄多少,小地獄 多少,……那不要,那不是真正法在處。「佛證覺心。心無取舍。……」佛 證覺心,大圓覺海,就是海印三昧,大圓覺智。

  「法界海慧」,「慧深如海。照瞭一切。諸法皆空。」

  「此名如來隨順覺性」,「結果位也。論雲。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 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心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 竟覺。」菩薩地盡,十地已盡,再廣說,等覺菩薩盡。「滿足方便」,是在 七八九十地,七地是方便波羅蜜,八地是願波羅蜜,九地是力波羅蜜,十地 是智波羅蜜,這是方便,十地已經滿足一切方便瞭,叫後得智。七地以前的 六地,叫根本智,根本智得佛的實智,後得智得佛的權智。

  「一念相應」,沒有二,一念就是佛的海慧,大圓覺智,一念無分別,相應 。「覺心初起」,覺悟心初起的時候,「心無初相」,沒有始,沒有終,為 什麼心無初相?一切法不生,一切法就是心,心外無法,所以一切法不生, 心怎麼會生呢?所以有一個出傢人到人傢尼庵裡去住,吵吵鬧鬧的,談論六 祖講的,非幡動,非風動,是仁者心動。那個住持很有道,說他們吵什麼? 說:「這些比丘們在抬杠,說到底是風動、幡動?」住持說:「這些愚癡漢 ,我去看一看。」他看瞭,說:「大德!我有一個問題,如果能答復上來的 話,供養比丘僧,如果答不上來,對不起!請諸位馬上離開。」這比丘想, 我們大傢怕你一個比丘尼問嗎?你問吧!比丘尼就問瞭:「非風動,非幡動 ,心怎麼會動呢?」比丘答不上來瞭,比丘尼就說:「對不起!請大傢離開 。」趕走瞭。所以心無初相,一切法不生嘛!你要是說風動是你的心動,幡 動是你的心動,心動還是你的心動啊!本來大圓滿覺凝然不動啊!所以大傢 看圓覺經就知道,「諸幻離盡。覺性不動。」覺性怎麼會動呢?

  「以遠離微細心念故」,微細心念就是一念初起,無明初起。無明初起是沒 有無明,叫無始無明。「得見心性」,心性湛然不動,什麼湛然不動?一切 隨緣起的法,皆歸無性湛然不動。無性隨緣,也是湛然不動,這叫「得見心 性」。所以說,深入二諦叫見性。如果見性徹底,可以分證成佛。「心即常 住」,湛然不動、覺性不動,名究竟覺。究竟覺是幾種覺?開始不覺,我們 眾生迷於本覺,再進一步由始覺開始覺,始覺覺到圓滿處,會到本覺的時候 ,就是究竟覺,會到究竟覺就是究竟成佛,本覺是本來是佛。我們今天講到 此地!

  ■第三十七次修學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 滅。住妄想境。不加瞭知。於無瞭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 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 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

  案:缺錄音帶。

  ■第三十八次修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凈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眾生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 名為遍隨順 末世諸眾生 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恒沙佛 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師父:「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清凈慧當知。圓滿菩提性。」我們開 始修學就知道瞭,圓覺就是圓滿菩提性,圓滿菩提性就是圓成實,圓滿菩提 性就是中道義,圓滿菩提性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佛說,我說法是 一法有多名。「無取亦無證」,因為圓滿的緣故,橫遍豎窮,所以無取無證 。「無菩薩眾生。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無取無證,也沒有菩薩,也 沒有眾生,法同一味。在覺悟與未覺悟時,有漸次差別。「眾生為解礙。菩 薩未離覺。」意思都是講上文。「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入地菩薩不 住一切相,在因地說就是金剛經上說的無所住,不取於相。金剛般若所說的 是因地,因地有三乘,所以金剛般若包括三乘。所以有人判金剛般若在大乘 始教,因為包括三乘在內,也可說是通教,「因地法」上通別圓,下通藏教 。

  「大覺悉圓滿。名為遍隨順。」這是說佛,稱為大覺,大覺一切悉皆圓滿。 「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虛妄。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心不生虛妄心, 什麼是虛妄心啊?你們講給我聽一聽!慧經講什麼叫虛妄心?(答:妄想是 虛妄心。)對!妄想是虛妄心。誰還說?(答:取相心。)對瞭!佛說凡所 有相皆是虛妄。這很多,既然知道妄想、取相是虛妄,取名字的叫妄想,楞 伽經說的,攀緣的是妄想,分別的是妄想,我執是妄想,煩惱是妄想,造業 是妄想,落入苦道是妄想,惑業苦皆是妄想。

  「供養恒沙佛。功德已圓滿。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我們把這一段圓 滿瞭,再看下面一章。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