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佛方法及觀想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拜佛與醫學 作者: 道證法師2022-08-28

1、佛者‘覺’也

  ●拜佛是‘覺性’之開發,非‘盲目崇拜’,亦非‘慣性動作’。[不知不覺被原來習慣性動作拖著走]。

  ●拜佛要培養‘回光返照’之能力。

  ·使‘覺性’在‘慣性’之前起用,而非一般之運動。故須時時觀照‘當下之動作’。因此拜佛中註意‘勿閉目’。

  ·始終收攝眼神,觀照自己—‘觀自在’。

  ·視力集中於中線。

  ·須知道自己‘正在作什麼’。[猶如頂上有佛在觀自己]

  ·不可‘糊塗不覺’。[拜‘迷’,非拜‘覺’也]。

  ·須都攝六根,不可散漫上下。

2、立如松,正而松

  ●兩腳以‘前八後二’站立。

  ●頂天立地—立如松。

 

  ·以‘足跟’支力,深吸氣,全身放松。

  ·檢查‘足趾’—完全放松。

  ·頭如懸鐘,空靈端正,耳對肩中。

  ·後頸貼衣領,收下巴[頸椎—胸椎對直]。

  ·由足跟中點—脊柱—頂門上,仿佛一線拉直。

  ·下頜關節放松,勿咬牙切齒,舌、軟齶、咽喉,都要放松柔軟。‘舌尖’頂於上齶。‘舌根’上空,如含一團空氣。[如此,唾液腺之‘開口’通暢,鼻中—咽喉氣道亦通暢]。

  ·松則氣脈通,頂上清涼,易保持正念,不昏不散。

3、合掌[攝心]

  ●雙手合掌當胸[肩臂放松]。

  ●‘拇指根’對齊‘膻中’穴。

  ·[‘膻中’穴,在二乳尖中點]。

  ·‘手’勿壓迫‘胸’[約離一公分]。

  ●自己觀照檢查,五指並攏端正向上。[小指很不易合好,須用心觀照,心散,則小指開]。

  ●手雖端正,而很松柔[勿緊張]有如左手貼右手休息,右手貼左手休息。

  ●深吸氣,肩放松,腋下留些空間[腋勿夾緊]。

  ●保持端正放松,吸氣充滿狀態。

  ●收攝眼神,觀兩手合縫[中線]。

  ●進觀‘後鼻孔’中道之氣息。

4、俯首[反觀]

  ●柔軟垂頭敬禮

  ●頭如成熟稻穗低垂,至‘下巴貼胸’,頸放松完全不用力。[開始若不能做到,即是‘頸肌’長期僵緊縮短,隻要放松,多練幾次—‘有如瞌睡般,頭自然松落,完全不著力的動作’就可放松拉長頸肌]。

  ●仍收攝眼神,反觀自己,拜佛是修習‘動中定’—在動作中,眼前‘境’雖變動始終都攝眼神於中。[都攝六根]

  茍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

  —蕅益大師

5、躬身[脊椎向後拱][謙退]

  註意:並非向前彎腰[重心偏於‘趾’]。而是向心躬身[重心保在‘跟’]。

  ●立定腳跟[趾松靈,不載力]。

  ●垂頭,觀照中心線,觀照自己如何動作。有如要‘看自己足跟’般之動作。如仰臥起坐之用力方式,令‘心口—腹—腿—膝’一起退後,使脊椎向後拱起。[腹‘臍’可退一尺]。而手臂松、不動。

6、松肩[放下]

  ●保持垂頭,躬身。

  ●合掌之手,對準‘跟中’下垂。

  ●掌仍合好,沿中線用些‘向下伸’之拉力可把雙肩拉下,拉開。

  消除平日肩背緊張之障礙。[手下垂對準足跟中點,尚可作為指標來檢查,身是否已充分後退]。

  *** ***

  以下7.8.之連續動作是手觸地〈跪前〉瞬間之‘過渡動作’。雖很快就過〈約三秒〉,但對保持重心不動,及開發‘足跟—丹田’之力很重要,故不可草率忽過,須明白觀照。

7、曲膝—躬身而降[恭敬—柔軟]

  ●持續以上俯首—躬身—垂手。

  ●保持小腿垂直而曲膝,直到手觸地。[仿佛後有椅子,而小腿貼靠椅腳,向後‘坐下’般。]

  ●眼神專註中線[二跟中點],‘臍’沿此中線,直下趨向‘跟中’直到手能觸地。

  ●柔軟分手[在小腿旁],手心轉向後方便按地。

  [*初學者難免蹲時小腿向前斜,請參考後面之練習法。]

  [註]:因前‘躬身’動作時,腿和膝已曾向後退,故接著「屈膝’時,小腿尚能垂直,而不致斜向前。

  ┌若小腿直:重心在‘跟’—[自然物理重心]屈膝時,不耗力於平衡

  [比較]:│ ,腿不酸,可松。

  屈膝時 ∣

  └若小腿斜:重心偏前,則非自然物理重心,須耗力於平衡,緊張,腿

  酸。

8、按地跪下[謙恭到底]

  ●至雙手指尖觸地,可以‘手’作支點時,足跟才離地,以膝著地,跪下。[跪之瞬間—腳底和腳趾間的‘關節’會充分拉開,每隻腳趾之筋都拉到,運動到瞭。]

  ●手按地之恰當位置,是讓膝跪下時,正好指尖齊膝。

  兩膝分開些[約開5公分][不必太開,以免趴下時脊椎塌下。]

  ●膝一到地,手即放松[柔軟][不白費力僵持,始終保持單一重心—一心]

9、跪坐放松[狂心歇息]

  ●坐下—足底向上呈‘V’字,二大指輕輕相接觸,而不相壓,坐在二足跟之‘內側’,跪著坐定,以體重壓開二足跟。

  [可拉開踝關節,刺激‘淋巴反射點’]。[此時重心仍在‘跟中’]。

  註:‘跟中’—二足跟中點。

10、伸手迎佛[背塵合覺]

  ●坐定、重心在後跟中,身放松。

  ●保持垂首[勿抬頭]。

  ●雙手柔軟,向‘前方中央’伸直。[方向如圖]↗↖

  [雙手指尖貼地滑行]

  ●手雖‘伸直’而‘松柔’,不僵硬,但有拉開二肩之拉力。

  ●此時是小腹向地面貼近,上身松柔。[力在丹田]

11、五體投地(深投覺地]

  ●坐定[跪姿][保持重心在後腳跟中]。

  ●以‘中指尖’為支點,按地。

  ●兩肘,向‘外’‘前’方撐開,順便貼地,肘對齊耳孔。二肩拉開[肩背平]勿聳肩局促,腋下拉開[放大心量],[加大肺活量]指、掌、完全平貼於地[平等心]。

  ●撐開肘之同時,上身也趴下,—‘印堂’向‘下’方貼地。[不必太向‘前’趴,向‘下’即可,使脊椎向上拱起]。如此方可作徹底深呼吸。[太向前趴,腰背肌肉會緊張,而迫使腰脊向腹部塌入,造成呼吸、及血流神經之壓迫和障礙]。

  ●此姿勢 頂門—臍—跟中 約呈一直線。

12、翻掌接佛[轉凡成聖]

  ●先輕輕半握拳[由小指帶動]

  ●在將手掌翻轉向上,如蓮花開,如掏心供佛。[此表決志轉變自己,向佛學]。[翻掌時,盡量‘翻平’—使掌心平面向上,[勿傾斜],但勿僵持使力,須立刻放松,使手指如蓮花瓣輕柔]

  ●以此‘蓮手’承接佛足。雙手約於頭前‘一拳’處,雙手中指約距4寸,手指雖松,而須整齊柔軟。

13、與佛會心 生佛交徹

  ●翻掌接佛時,觀想佛立於我蓮手上接受禮拜,此時與佛會心一笑。

  ●佛放光照我,佛光由頂門直入,充滿全身心。[此時全身放松,微笑自然徹底深呼吸]。[由外可見,全身如充氣般鼓起,甚至兩‘腰脅部’亦鼓起,此是肺充分膨脹之吸氣]。

14、恢復跪坐[歡喜信受]

  ●接佛後 亦先半握拳[以小指帶動][領受佛力]

  再翻掌向下[平貼地面][平等佈施]

  趁吸氣之勢—[自然吸,非刻意吸]

  由頂上拉起,恢復跪坐,手亦收於膝旁[指尖齊膝]。[由頂上拉起,如木偶之吊繩被拉起(被佛拉起),全身松,不用力,並非靠腰背使力坐起來]。

15、跪翻腳掌[歡喜起行]

  ●以‘膝’作支點[雙手於膝旁稍扶而已]。

  ●由頂上中線拉起,自然臀離坐,使腳能靈活翻轉‘V’變‘八’。[身放松才能靈活][肩、手勿沉重載力下按]

  翻法如圖:

  ┌二大趾向外點地[距8寸]

  └二足跟向內靠攏[距2寸]

  [目的是使站起時,腳之位置如最初站立之‘前八後二’,如此才能立於原位]。

16、恢復立姿[堅固不退]

  ●趁著吸氣之勢[非刻意吸,是自然吸時]。[如木偶被拉一般]—被佛,由‘頂上中心線’拉起來,很松靈,瞬間就恢復立姿。

  [起立完全不費腰肌之力,亦不是靠雙手往下按地之力,而是‘頂上拉力’。頭始終在最高點,須用心體會此起身之要領—是如由頂上拉起般,心勿掛礙身體其他各部位]。

  *** ***

  註意:不宜先抬臀部,後抬頭,如此則腰很吃力,腰酸背痛。

  一身復現剎塵身

  一一遍禮剎塵佛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