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對照表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雙腳以‘前八後二’站立。
雙腳太開瞭。(載重角度不恰當,易疲勞關節痛)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以‘足跟’支力,腿能正直。頂天立地。
以‘腳尖’支力,腿及骨盆向前傾斜,腰椎向前塌。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足跟支力,腳趾松,全身正而松。
矯枉過正,腳趾反翹起緊張。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頭如懸鐘,有上拔之勢。
頸椎—胸椎,對直,管道通暢。(耳朵直對肩中)(收下巴)。 頭太仰(未收下巴),頸後出現橫紋。(壓折痕跡)(耳朵傾斜) 頭太垂,(耳朵超出肩前),頸—胸椎未對直。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立如松,正而松。合掌端正輕松。以足跟支力,頸椎胸椎對直,收下巴。 仰頭(抬下巴),手離胸太遠,腰椎太塌向前,小腹凸。 未收下巴,合掌手壓胸,重心偏向前(不以足跟支力)。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向心躬身—(眼觀重心—足跟中點),重心保持在後跟,臍退至對齊足跟。
向前彎腰—(眼往前看),重心偏前,足趾載力,肌肉緊張。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以足跟支力,垂首,躬身。胸、腹、腿,一起後退,脊椎後拱。可拉開脊椎各節空隙。此動作可運用於日常生活之彎腰、低頭工作。
頭未垂,隻有臀部後退,而腰腹、胸沒退—腰背肌縮緊,腰椎擠迫,神經血管受壓甚,日常生活、彎腰不宜如此。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躬身如拉弓(拉力往後,射力向前)弓(拉力→),(‘脊’如‘弓之將發射箭’)(亦如香蕉,圓弧均勻),手臂松垂柔。
背太駝,腰太直(腹未退),脊弧度不均勻,手臂太向前撐,又太僵硬。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躬身約30°—40°即可。身、腿後退。
向前彎腰,腰太彎,(身未退)(重心偏前。)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俯首—躬身、松肩、垂手(重心在足跟、肌肉放松)。
仰頭、塌腰、肩緊張,頸肌、腰背肌都吃力,脊椎塌向腹部,壓迫椎間孔之神經、血管,及腹部內臟。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躬身、松肩要點—頭比臍高,俯首躬身,垂手對‘重心’(足跟中),曲膝時,重心可保不動。
躬身時,頭太低(低於臀),則往下之曲膝動作,重心必偏前。且頭倒栽,腦忽充血,易頭暈。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手垂直,對準‘足跟中點’。肩放松,如掉落,合掌之手,於中線上,向下伸一些,更把肩關節充分拉開,消除平日緊張累積之酸痛。 肩緊張,沒放松。心散—手指沒合好。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小腿直,向重心(足跟中)垂手,蹲下。
向前蹲,重心不穩,腳趾支力腿酸。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眼註視二足跟中點。曲膝時,小腿越垂直,越得力。(正看、側看皆垂直) 膝太開,小腿太斜,如桌椅腳斜、不穩。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垂首觀照,小腿盡量垂直地面,臍沿中線,直下趨“足跟中”,手按地(跪下)之前,一直是以‘足跟’載力如此才能保持重心不動,(身動,心不動)可開發足跟—丹田之力。
小腿太斜(膝超出腳趾之前),則重心偏前(不在足跟),腿必須耗力平衡支持,腿會很酸不能持久。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保持垂首,上身自然松垂。眼觀足跟中點。
中途仰頭,壓迫頸椎神經。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至手觸地,仍是小腿直,腳跟載力,重心不動,全身松柔。
手未觸地,腳跟就離地,重心偏移,肌肉緊張。○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手觸地時,小腿仍垂直,力在腳跟。
按地手太開,膝也太開,如斜柱子不穩。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跪下時,膝微開(約5公分)(勿超4指寬),指尖對齊膝。
膝分得太開瞭。(會使趴下時,脊塌下)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腳掌沒翻好
跪時未翻腳掌
腳掌V字形跪下,腳掌翻向上,二大趾輕相接觸,坐在二足跟內側之間,(以體重壓開踝關節,刺激淋巴反射點)
腳掌雖翻,而散亂。
腳掌相壓迫,則左右側不等高。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小腹向下貼,重心在‘後’,腰背脊圓。
‘腰肌’錯用力(向前),重心‘前’移,‘腰’背直硬。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手臂神經’,源自‘頸椎’神經。俯首—頸椎之‘椎間孔’空間大,其中之神經血管舒暢,可改善肩臂之循環,治療肩手之疾。 仰頭:後頸肌收縮,頸椎後部被拉近,相擠,則頸椎‘椎間孔’之周圍壓力大,擠迫,出入孔中的‘血管神經’都受壓。不利於肩、手之循環。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手先伸直,再撐開。保持俯首,脊椎後拱。肘由‘直柔’狀態,以指尖為支點,向外方撐開。
頭仰起,肘彎彎按下,沒先伸直再撐開(不能充分拉開肩腋)。
充分拉開肩關節,增肺活量。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肩背平。肘分開,腋下盡量撐開,增加肺活量,肺可舒暢膨脹。 肩聳起。
肩、手擠迫,心、肺不舒。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太向前趴,臀翹起,脊塌下,手僵硬。
五體投地時,頂門—臍—足跟中點,約在一線上,肩、腋張開,肩背平,脊椎拱起︵,印堂(二眉中間)貼地。掌心向上,掌盡量平(勿傾斜),手指放松,如蓮瓣在頭前約一拳之距,二手中指距4寸。
臀翹起,頭額頂著地,手伸得太遠。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膝微分開(勿超出4指),腿能支持,令脊圓拱,神經血管舒暢。
膝分太開,脊易塌陷,壓迫神經血管。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由跪姿準備起身,以膝為支點,手於膝旁稍扶,‘力’由頂上拉起,則臀自然離坐,足踝靈活—翻腳掌。註意,‘頸後緣’和‘背’,對直,(頸椎—胸椎對直)
若‘力’載於手,上身就下栽,僵硬吃力。足踝也不靈活、不易翻腳。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起立之前,先跪著,力由頂上拉起,翻腳掌翻成八字,起立才能恢復‘前八後二’,站在原位。
沒有翻好,站起不能站在原位。
Next:疑問與探討 Pre:拜佛與醫學 第二十四講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