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 凈行品 講義 第八卷
南亭老和尚
修行於定,當願眾生,以定伏心,究竟無餘。
若修於觀,當願眾生,見如實理,永無乖諍。
舍跏趺坐,當願眾生,觀諸行法,悉歸散滅。
三十一、二願,是正修禪觀時願。定又名禪,或合名禪定。禪的梵名是禪那,譯為靜慮。慮是我們的思想,屬第六意識。思想是因環境紛亂,翻覆奔騰,無有已時。靜是把這些雜沓紛紜的思想澄停下來,讓它靜如止水,然後觀自心的不生、不滅、無形、無名。積久自能從自心中生發智慧,起大用而度脫眾生。這叫“以定伏心”。“伏心”祗是初步功夫,必得要“究竟無餘”。假如以斷煩惱、所知二障來說,一方面以定伏心,一方面出生入死,於教化眾生的過程中,受環境的打擊,如釋迦牟尼教主遭歌利王割截身體。在磨煉中先斷煩惱障,次斷所知障。正使、習氣,悉皆斷滅,方可名究竟無餘。三十二願中的觀,與禪不同。“觀”者,觀察,以一事物為觀察的對象。《起信論》、《楞嚴經》、《圓覺經》等,皆有奢摩他、毗舍那的止觀二門。觀門的成就,就可以親“見如實理,永無乖諍”。此中的“見”字當證字講。“如”是如如理。如如者,不動的意思。它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法華經》說:“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1所以名如實理。如實理是一味和合的。洞明此理,則萬法皆如,所以“永無乖諍”。三十三願是修行所得。“舍跏趺坐”,禪宗的名詞教放參。久修已有所成。成就的什麼呢?“觀諸行法,悉歸散滅”。在觀境中觀察到諸行法(行法就是生滅法。萬有諸法皆是生生滅滅。)悉歸於分散消滅而一無所有的。這就是無常觀,與上面禪觀的結論似乎距離甚遠。
第四、將行披掛時六願。
下足住時,當願眾生,心得解脫,安住不動。
“下足住時”是放腿子、解散跏趺坐的時候,還得要“心得解脫,安住不動”。心不為外物所牽,可以心得解脫,而安住不動。
若舉於足,當願眾生,出生死海,具眾善法。
下足以後的“舉足”走路,是行動的自然現象,但也不是白跑。我“願”與一切“眾生”,同“出生死海”,“具”足種種“善法”。“善法”是因,是資糧;“出生死海”是果,是目的。“出生死海”的“出”字是“舉於足”的照顧。
著下裙時,當願眾生,服諸善根,具足慚愧。
印度地居熱帶,人民沒有需要剪裁褲子,所以以長方形的佈作為圍裙,將下體裹起來就行。出傢人當然亦不例外,所以“著下裙時”的一句。“服諸善根”的“服”是衣服,在這裡是個動詞。我“願”一切“眾生”,皆以“善根”而為衣“服”;因此,可以“具足慚愧”。衣服本來就有部份遮羞的作用。《法華經》上說:“慚愧為上服。”2這個慚愧是雙關的—一半是身體上,一半是行為上的。
整衣束帶,當願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出傢人的衣服,本不講究質料、顏色,但也要穿著整齊,所以有第一句話的教誡。“檢束善根,不令散失”者,這是攝事歸理。因整衣束帶而想到要檢束我們心理、行為上的善根,不令它散失,才合乎佛弟子的身分。
若著上衣,當願眾生,獲勝善根,至法彼岸。
“上衣”是對下裙而言,指五、七衣之類,就此方而言,則為衫、襖。我“願”一切“眾生”,因著法衣而為眾生作殊勝福田,“獲”得殊“勝善根”,未來得“至法”之“彼岸”。法指涅槃。彼岸是譬喻也。
著僧伽黎,當願眾生,入第一位,得不動法。
“僧伽黎”,是三衣之中的大衣,中國出傢人稱為祖衣,也就是大禮服,是很尊重的。我著此衣時,“願”一切“眾生”,在修行行列中“入第一位,得不動法”。第一位唯佛一人。修行學佛,希望成佛。成佛而後,於一切時、處,遇任何外境,皆得身心不動,所以稱法王也。
第五、澡、漱、盥洗時願,有七願。
手執楊枝,當願眾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凈。
楊柳為落葉喬木,有垂枝的一種。枝長而葉細,植於河堤,陪襯風景,最為美觀。另有枝粗葉大的一種。出傢人采擇其枝如小指大小,凈面時、用齋後,皆以之擦洗牙齒,使之清潔。所以疏鈔上說楊枝有五利:“一、明目,二、除痰,三、除囗氣,四、辨味,五、消食。”因而稱為妙法。西域“朝中嚼楊枝,凈穢不相雜”,此語是無行禪師3於西域寄歸之書;《南海寄歸傳》4亦廣說之。更進一步,而得到“究竟清凈”。“究竟”是徹底的意思。“妙法”、“清凈”皆是雙關的用語。
嚼楊枝時,當願眾生,其心調凈,噬諸煩惱。
當我們正“嚼楊枝時”,我“願”一切“眾生”,一切皆得到,“其心調凈,噬諸煩惱”。這都是攝事歸理的話。因為嚼楊枝,不但使口齒清凈,而且要使心地調柔清凈,而吞沒諸種煩惱(待續)。
【註】
1.出自《妙法蓮華經》卷一〈方便品第二〉:“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
2.出自《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八:“世尊報曰慚愧為上服披著甚端嚴見者起歡心寂靜居林野”
3.無行禪師:《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無行禪師荊州江陵人,梵名般若提婆,曾將一切有部律中敘述如來涅槃事譯成漢文三卷寄唐,專研律學,赴西行印度經獅子國等遊學,於大福田寺慧英法師,那爛陀寺學瑜伽,習中觀,曾與義凈(六八五)同遊靈鷲山,五十六歲後不知所終。
4.於《大正藏》五十四冊,唐義凈於咸亨二年(西元六七一年),自廣州至印度留學歸途中於南海屍利佛逝國撰此書,南海諸國與佛教教團組織,戒律之貴重資料,內容分四十章,朝嚼齒木,柳枝大如小指一頭熟嚼良久刷凈牙關,揩齒、刮舌,如法盥洗清凈,萬行敬禮不然受禮他悉皆得罪。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