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 凈行品 講義 第十三卷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華嚴經凈行品 作者: 南亭法師2022-09-02

  華嚴經  凈行品 講義 第十三卷

  ◎南亭老和尚

  見無病人,當願眾生,入真實慧,永無病惱。84願

  行腳僧“見”到“無病”的“人”,起居自由,身心暢快,至為羨慕。隨時發願,“願”一切“眾生,入真實慧,永無病惱”。真實慧即是根本智,與八三願大致相同。

  見疾病人,當願眾生,知身空寂,離乖諍法。85願

  “見疾病人”,四大不調,百一病生,是疾病人。疾病之來,皆由過去世惱害眾生。如是因,感如是果,決無無因之果。相識的人中有相同的年歲、相同的生活環境,有的四肢痛、腰痛,易於感冒,可算終年無有平安無痛苦之日;有的則牙齒一顆不少,白發亦少,終年無病苦者。其因何在?亦可以知矣。所以有病的人,要知道此身四大假合,風寒暑濕,侵襲身心。四大相違,則百一病生矣。“知身空寂”,逆來順受,泯“乖諍法”。常存佛心,或可轉為健康。

  見端正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常生凈信。86願

  “端正人”,相貌上五官端正、四肢完具,而且長短適中、皮膚白皙、齒白齊密、發長而漆黑、聲音宏亮,皆端正相也。然而這不是無因而來的,皆由於過去生中言存端正、心地光明,才能感到如是果報。我們因端正人而“願”一切“眾生於佛、菩薩常生凈信”。因為佛、菩薩,固然相貌端正,同時佛、菩薩百劫千生志在利人,自然更有相貌好的果報。

  見醜陋人,當願眾生,於不善事,不生樂著。87願

  “醜陋人”,相貌殘缺謂之醜,行為卑鄙謂之陋。醜陋的人和事,我們都可以知道。我們要研究他的宿因,那便是他們做瞭“不善事”。不善事的范圍很廣,遭醜陋的果報則一。所以我“願”一切“眾生於不善事不生樂著”。

  見報恩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能知恩德。88願

  父母、師長育我、教我,我們應當報恩,是為“報恩人”。我們應當進一步“於佛、菩薩能知恩德”。因為“諸佛、菩薩始自發心,普緣眾生,難行、苦行”而能行,“不顧自身,垂形六道,隨逐眾生,見其造惡,如割肢體。迄成正覺,隱其盛德,以貧所樂法,誘攝拯救。見其憍恣,示現涅槃。留餘福教,以濟危苦”。我們自頂至足,從生至死,皆佛之庇蔭。斯之恩德,何可不報耶?故經雲:“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遍大千,若不說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恩者。”所以唯有自利利人,如說修行,乃為報佛恩耳。

  見背恩人,當願眾生,於有惡人,不加其報。89願

  忘恩負義者為“背恩人”,如子女不孝父母、弟子之不敬師長,或者在艱難困苦之中,受人救濟之恩,時過境遷,亦忘記得幹幹凈凈。這一類忘恩負義之流,可以謂之惡人矣!然而下二句“於有惡人,不加其報”,就費解瞭。此中有惡之人,是否就是上文忘恩負義之流?如果是的,則當初施恩之人,對於親戚、朋友中的施恩不望報,可以一笑置之,而顯其胸懷坦蕩;如果是子女不孝父母,當然也是惡人,而為其父母、師長、親戚、朋友、鄰裡、鄉黨、皆置之不理,聽其自然,則與風教大有關系,則我不敢置一言矣。如下二句於上文無關,則菩薩心腸,冤親平等,猶有可說。但下二句不能與上二句無關,惟有置之,不加理解。

  若見沙門,當願眾生,調柔寂靜,畢竟第一。90願

  “沙門”,或雲桑門,譯音之異;意雲“止息”,止一切惡而息心靜慮也。印度,凡出傢者皆謂之沙門。佛法住世,出傢者多,因為出傢之通稱。聲聞乘有初、二、三、四果之別,亦稱四沙門果。迨至佛法衰頹,沙門乃有勝道、示道、命道、污道沙門之別。又有勝道、說道、壞道、命道沙門的不同。此中惟有污道、壞道兩種沙門,為犯根本大戒而猶混跡於清凈出傢眾中之破戒者,使佛法不純凈也。“若見沙門”之“沙門”為清凈眾也。“調柔寂靜,畢竟第一”。“調”者,調和,以四沙門果而言,他們已分斷或全斷煩惱障,而多少證得我空真理,不假做作而自然無諍,所以謂之調柔。既然無諍,則畢竟為人中第一。《金剛經》,須菩提自說:“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1”

  見婆羅門,當願眾生,永持梵行,離一切惡。91願

  “婆羅門”2為印度四姓之一。據史書說:雅利安人3占據印度,因為雅利安人口少,印度土生人口多,恐難制伏。婆羅門因崇拜梵天,乃謬托梵天口生婆羅門—凈行;臂生剎帝利—王族;4生毗舍—商賈;足跟生首陀—農、奴。四姓階級極嚴,而婆羅門最清高,僅與王族通婚姻;與其他二姓,坐不同席、行不同道;職掌祭祀與教育。婆羅門中亦有出傢離俗,處深山、修苦行,以升天而為涅槃者。這一類的婆羅門,修持凈行,雖不究竟,亦至可貴。故“願眾生永持梵行,離一切惡”(待續)。

  【註】

  1出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一:“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2婆羅門:雅利安人崇拜多數自然神,在五河地方最初形成之文化,代表性經典為婆羅門教根本聖典吠陀。

  3雅利安人為中亞之印歐族人,體型高大,面方正多須,鼻窄而高,黑眸。西元前二千年頃,分向東西移動,向西之支移入希臘、義大利北部,成為歐洲民族之始祖;向東有兩支,一支移入波斯,成為伊朗人種;一支侵入印度河上遊之五河地方定居,消滅其地之印度文明,創立雅利安系印度文化,故為印度雅利安人。

  4胸側腋下至肋骨盡處的部位。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