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學教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短篇文集 作者: 聖一法師2022-09-28

  論學教

  (一九八九年十月於浙江南海普陀山佛學院開示)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同學:

  今日有緣,大眾聚會,我非常高興,但無物贈送,惟有略談佛法大義,聊作供養

  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一言以蔽之,說五蘊(陰)而矣,識得五蘊空時,生死便瞭,你看整部心經,二百餘字,其大意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得見諸法空相,便是菩薩究竟涅槃,也是三世諸佛阿耨菩提,五蘊是什麼呢?就是眾生,離五蘊無眾生,五蘊空時,眾生度盡即證菩提,此是諸佛出世的宗旨,一經如是,部部皆然。又看彌陀經,雖然教我們求生凈土,親睹如來,也要離五濁,五濁者五蘊也,色蘊質礙是劫濁、受蘊感覺是見濁、想蘊虛妄是煩惱濁、行蘊作業是眾生濁、識蘊含藏種子是命濁,五濁空凈土現,睹彌陀見佛性,所以彌陀經教人念佛,念到離五濁生凈土耳。

  就是具說諸法,廣談性相的楞嚴經,教人會四科融七大、解六結、越三空,也是破五蘊,四科者:五陰(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五陰者——心色和合是名眾生,六入——開心合色,十二處——開色合心,十八界——心色俱開說五陰眾生,七大者——前五大是色,後二大是心,心色和合名眾生;會四科融七大歸如來藏,即是空五蘊見佛性矣。

  楞嚴經教人破五陰,觀音菩薩耳聞圓通章解釋得很清楚:‘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從耳根中的聞性下手,即是七大中的見大,‘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動與靜皆屬色陰,入法性流時色陰便空,古人說行不知行,坐不知坐,便是這個境界。‘如是漸增,聞所聞盡。’所聞塵盡,能聞根亦空,此是破受陰,‘盡聞不住,覺所覺空。’所覺根塵盡,能覺六識亦空,此時破想陰,‘空覺極圓,空所空滅。’所空十八界是世間法,能空出世智即聖解滅,此時破行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自體生滅是第八識,生滅同時滅,寂滅現前,此破識陰,‘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此是五蘊空時佛性起大用,上求下化的境界。

  楞嚴經解六結越三空皆是破五蘊的名詞,六結者:動、靜、根、覺、空、滅,二空者:第一是人空,即六結中動、靜、根、覺四結解,五蘊中色受想三蘊空,便證人無我;第二法空,六結中空所空滅即空結解,五蘊中行蘊滅;第三空空,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六結中即滅結解,五蘊中識蘊破,此時證入如來藏獲首楞嚴三昧。

  法華經開權顯實,亦不過開破五蘊之權智,顯示佛性之實智,過五百由旬到寶所,開佛知見見佛境界,無量珍寶不求自得。凡夫五蘊未空,蓋覆佛性,故名五百由旬,二乘雖破色受想三蘊,過三百由旬,終止化城,此城非實,再破行識二蘊,過二百由旬,即到寶所。法華經在娑婆世界最後而說,前來諸經未曾開權,今日法華顯實,故雲法華經最為第一,經中之王,世尊在華藏世界對菩薩隻說瞭一部華嚴經,更無別經與之比鄰,故不贊第一,法華經是開佛知見,華嚴經是見佛境界,二經伯仲而矣。

  至於唯識宗,廣說八識名相,令人認識八識無性,轉八識成四智菩提,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上來八識就是五蘊,前五識是受蘊,五識對五塵是色蘊,第六識是想蘊,第七識是行蘊,第八阿賴耶識是識蘊,離八識無眾生;轉者空也,轉八識成四智菩提,豈不是眾生度盡而成佛道?唯識宗的要旨是五法,所謂名、相、妄想、真智、如如,名相空見如如,妄想空證真智,教人遠離名相妄想見真智如如而矣。

  小乘經四阿含處處談五蘊故不論,大乘經乃至最高般若部亦不過廣說五陰之相虛妄,破凡聖情執而矣。總括如來一代時教,教我們空自己的五陰,見自己的佛性,全性起修,登華藏世界,入華嚴的聖境。

  各位同學,我最初學經時,是將每部經一段一段的讀,甚至背到爛熟,隨讀隨思惟,思惟其義,第一次讀完時未有多少味道,第二第三次讀時,讀前知後,讀後知前,讀中間時知前後,整部經中大意顯現在目前,至於經中的名相,看看教乘法數便瞭,此外,要嚴持戒律,更要隨時隨地多用功,或坐禪、或念佛、或持咒,不知不覺一念相應,頓斷疑情,便解經中的奧義。

  青年人身心力強,莫如二十至三十歲時,是修行人的黃金時代,切莫辜負空過這十年的大好光陰啊!

  祝各位努力精進,前途光明無量,留詩一首,以作紀念,詩曰:

  學而時習好用功

  溫故見新是真宗

  著力十年磨鐵杵

  男兒三十便成龍

Next:論證道 Pre:論參禪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