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與社會之關系
社會是甚麼?社會是大多數民眾有組織的一個假名,空空洞洞的;今畫一個圓圈就可以代表它,同時也可以代表一個國傢,因為國傢就是社會產生出來的。你們知道國是甚麼?國傢是有界限的,大小不一定;在此四方圈內藏個或字,便成瞭國字,就是表示著一個國傢或大或小不一定之意。何故說或大或小呢?如五胡十六國時代,我國則分為十六個國,以十六個國來說是小,以整個中國來說是大。又如春秋列國時代的國是小,到秦王統一起來就是大國。換句話說,分散開來便是小國,統一起來便是大國。譬如現在的二十二行省,如以省作為國的界限,分開來說便是小國,合起來便是大中華民國。國字之內,加個王字,就是代表帝制主權的國;而今民國的國字,裡(P272)面是安個民字,就是表示我們今日的國實行民主政治瞭。
我們一方面學佛,一方面也要趕上時代;否則就要被人罵我們在開倒車,或說我們是超出國傢范圍以外的人,認為與國傢社會毫無關系。但有一般少數和尚、尼姑,不明白這個道理,往往亦自視為方外人,對於社會國傢完全脫瞭關節。在表面看來,這種說法似乎可以提高自己人格,但仔細研究起來,這種落伍思想確是要不得。茲將方外二字解釋一下;方者四方,就是國字之四方圈;假使自認為方外的人,豈不是自認為國傢以外的人?設有人問:“你們既是國傢以外的人,為甚麼還吃國傢的飯,穿國傢的衣,豈不是說話荒謬嗎?”各位要知道,“方外”這個名稱,是從前君主時代的一班才高德懋的隱士,不願被帝王所利用的口號。世人弄錯瞭,以為出傢者住山修行,就名為方外人,真是可笑得很!我這次由仰光回來,在輪船上遇見一位潮州人,談起話來。他說:“我也想做和尚,但須要選擇一座高山,建一所房子,幽靜清閑,栽花念佛夠瞭,不必要到世上來混。”我說:“在民國時代,談不到方外的話。倘要如此,恐怕要被現代社會擯棄吧!”同時我還(P273)講瞭許多關於佛教的話,都是表明佛徒不是以住山念佛為職志的,是要以自度度他為最高目的的。既要度他,就非要到世上來宣揚佛法不可。上面已將方外的意義說明瞭,但國傢是甚麼?國傢就是“土地與人民”,如果離開瞭土地與人民,便沒有國傢之可言。中國於三十年前,統計人口已有四萬萬多人,但是否個個心身安樂呢?安樂二字,換句話說,就是平安。人人能活動著,便是平安;不活動著,便是不平安的象征。然而怎麼才能活動?要有飯吃,就會活動;沒有飯吃,就不會活動。但是飯從何來?從農夫耕種而來,故農人是不可少的。但是否人人都要務農,不作其他職業呢?那麼,農人之器具如鋤犁等,有誰來供給?故此亦要有工人。但此做工的人,造就許多器具,若沒有人來運輸販賣,社會上不能溝通有無,故此亦要有商人。
農工商三者具足瞭,然後人們的衣食住方可解決。衣食住既然具足,但能保不給強人奪去嗎?故此要有政府,設立機關來護衛其事;立下法規條文,俾眾遵守,並有法律專傢來依法保障瞭。而農、工、商、政、法,皆已具備瞭,那人人便可以安樂瞭嗎?也殊不然。須知土地要有人守護,人民要(P274)有人保障,才能言安樂。因而設立軍警以司其事,為不可少的。農、工、商、政、軍、警、具足瞭,人民就自算安樂瞭嗎?不然!於是就有宗教產生之必要。所以,孫中山先生說:“宗教是補助政治法律的朋友。”且舉羅馬、希臘為證,謂此兩國前雖曾亡過,但有宗教來團結精神,民心方不致渙散,是以終能有復國之一日。又如印度雖曾亡國,隻有甘地一人已使英人沒有辦法,此非宗教之效力而何?孫中山先生智識過人,尚不願反對宗教,贊成信仰自由,明文載在黨綱與憲法,彌足敬佩。不獨中國有宗教,且觀現代國傢,如英、美、法、德、日等國,亦皆有宗教。但有人說:“蘇俄是沒有宗教的國傢。”要知道,宗教的意旨是“信仰”,蘇俄亦自有他的信仰,不過是宗教的變相而已。可見地球上的國傢,皆各有宗教的信仰,因為宗教是輔助政治法律的朋友。故知一個國傢,雖有農、工、商、政、法、軍、警等,有形的保護人民的機構設立,仍要有無形的宗教維系人心,然後人民才得有真正的安樂啊!
總而言之,我們要明白,四萬萬人是不能共同站在一個職業的水平線上(P275)的;還要各各分任其事,才能達到共同安樂之目的。今試問諸位:“精神上安樂麼?”若是已得安樂瞭,還要佛教做甚麼?想諸位未必是安樂吧!故佛教是不可少的。
現在來談佛教及僧徒的位置,國傢裡農、工、商、政、法、軍、警、宗教、教育,各各皆有其位置。然則佛教之位置,擺在何處?茲列表明之:
(圖缺)
右圖表示無論是那一種人,都可以學佛;不限定出傢人,才可學佛。故佛教應站在中央的位置。佛教的位置有瞭,僧徒又在何處呢?僧徒之位置仍是站立在中間,去教化農工商政軍警等各界人民的。(P276)
現在再說佛教的意義。佛在那裡?在時間上說,已有二千多年;在空間上說,是在印度。但佛在印度,你們怎麼不去印度求佛呢?就是你去求他,他亦未必給你看見;就是能看見,而所見的,亦如在中國所見的一樣;所謂紙畫的、五金鑄成的、土塑的、木石雕刻的,完全是不會動不會說話的佛。我們是個活動的人,怎麼要學這偶像呢?但我們學佛,是要學他的佛法。比如小孩學寫字,先要依照格式填寫,模仿,最後才寫得一手好字,我們學佛亦是這樣。佛的格式就是三藏十二部經典,我們要看他的經典,依他的經典所說的法去實行,才可以走上成佛的道路。有一類人隻是閉目念佛,不肯看經;又有一類人,隻是看經,不肯念佛,這都是不正規的信佛。如果隻是看經不肯念佛的人,他的心理必定以為這種動作乃是鄉愚的行為,不肯去學他;可是念佛不肯看經的人,他的心理又以為這完全是說食數寶,不肯去做,以為我一心念佛便可成佛瞭,何必枉費精神來看經書呢?其實兩者俱犯瞭錯謬的毛病。但另有一類人,雖然信佛,自高我慢,以其智識學問在和尚、尼姑之上,大擺其紳士派的架子,這也是錯謬的見地。今試問一句:“你們(P277)信佛的人,要不要和尚呢?”假如不要和尚的話,誰來傳佛法呢?而佛隻是個偶像,不會說法;法隻是一堆故紙,是須要出傢人負起宣傳佛法的責任的。故出傢人就是佛教的代表人,而學佛的人應當敬重出傢人,出就是敬重佛法。至出傢人研究經典好瞭,一方面自已修證,一方面教化人群;務必使全國人民皆有學佛的信願,個個止惡行善,則人人得到安樂,國傢才可太平。但是要國傢好,須先要人民好;要人民好,須先要教育好;要教育好,須要教師好;僧徒實在是世間最好的教師。因僧徒不會教人做壞事,隻是教人為善,不會教人為惡。然則僧徒之位置在那裡?僧徒之位置在中間。但有人問:“方才你說佛教在中間,佛教已站瞭中間位置,怎麼僧徒又站在中間呢?”殊不知佛教與僧徒是分不開的,佛教就是佛法僧的總名,佛法僧三寶是缺一不可的。因為法要僧傳,僧由學法而來,佛是由僧來做,所以佛法僧有著密切的關系。
上述佛教與僧徒之位置已說完。佛教裡頭,並非要人人去做和尚的,切勿誤會!因為佛教裡面有兩種人:(1)出傢佛徒,(2)在傢佛徒。在傢之佛徒,(P278)都是普通人做的,都是農工商政法軍警等界的人做的。不過在傢佛徒,專心研究佛學的很少,所以佛教多半靠僧徒負起宣傳之責,而佛教與僧徒便成瞭分不開的母子。農工商等界既皆可學佛,且應當學佛,因此佛教與社會有密切的關系。(P279)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