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二四、三細六粗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菩提心影 作者: 慈航法師2022-09-02

  二四、三細六粗

  平常有兩句話:“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現在來把它解釋一下,何謂三細六粗?(1)無明業相,(2)轉相,(3)現相,(4)智相,(5)相續相,(6)執取相,(7)計名字相,(8)起業相,(9)業系苦相,這就叫做“三細六粗”,本來是出在《起信論》中。

  甚麼叫做“無明業相”?在《起信論》中說:“一切眾生的真心,本來是清凈的。然而因為眾生愚癡的原故,所以迷昧而不知,因此就叫它無明;無明就是不覺的意思。”好像一個人身上,本來懷瞭一顆無價寶珠在口袋裡面,因為昏迷與不知,所以拿瞭一個討飯籃,東奔西走去討飯,你看可憐不可憐?這真心又叫做如來藏,是不生滅的。而無明是生滅的。在《起信論》中又說:生滅與不生滅和合,名為阿賴耶識。這阿賴耶識,又叫做業識,這就是頭一個“無明業相”。

  甚麼叫做“轉相”?轉,就是由業相轉變出來的;並不是離開瞭業相,而有轉相的。這好像“牛角”一樣,角是由牛的頭上轉變出來的。唯識傢說八個識,無論是心王或是心所,約它的意義上來說,每一個識都有四分——一是相分,二是見分,三是自證分,四是證自證分。自證分,就是自體;見、相二分,是自體上轉出來的功用。這轉相在唯識學上,叫做“見分”,就是在四分之中,它是屬於能見的一分,所以叫做“見分”,也就是能見相,因為它能見一切妄境啊!

  甚麼叫做“現相”?現,是顯現。就是說,本來是沒有一切山河大地,和宇宙萬有的境界,隻因有瞭妄見,所以才幻現出一切的妄境!這好像空中本來是沒有五彩的華相,然而因為害瞭火眼的病目,覺得虛空中好像有紅紅綠綠的華相,其實那裡真的有呢?完全是病目所妄現出來的啊!這一個意義,是佛學上特別有的,其他一切宗教和學說,都沒有這種說法。因為任何人都以為山河大地,宇宙萬有,無論是:動物、植物、礦物,一切的一切明明都是實有的。好像來瞭一個人,手裡拿著一朵花,我才能夠看見,總以為“先有外境,而後才能見”。他那裡知道,夢中所見的境界,不是同醒的時侯,是一樣的看見嗎?何曾是實有?我們自無始以來,患瞭無明的病目,而妄現一切虛幻的境界,一切眾生執為實有,所以叫做迷,叫做凡夫。一切諸佛而能瞭達一切境界都是虛假,所以叫做覺,叫做聖人。如果真是有善根的人,當下即得解脫;所以稱佛法是不可思議。這現相,在唯識傢,就叫做“相分”。意思就是說:在四分之中,它是屬於相的一分,所以又叫做“境界相”。同在一件事物上,世人執為是實有,而佛菩薩瞭達瞭如空華夢境一樣,這就是凡聖迷悟的分野。上面這“業相”,“轉相”,“現相”,好像木頭裡面雖然是含有火性,然而還沒有發現火相出來,所以看不見。這三相也是這樣,隱而未顯,所以叫做“三細”。

  甚麼叫做“智相”?倒不是智慧的智,是分別的意義。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先有境界,而後才生起分別。所不同者,一般人以為外境是實有,而佛學上才告訴我們,是由無明的妄見(病目),而後才現出境界(空花),這可見是虛而不實的境界瞭。

  甚麼叫做“相續相”?相續,是不間斷的意思;不但從生至死,中間這數十年時時相續不斷地分別,其實從無始一直到未破無明妄見(病目)以前,他都是相續不斷地分別妄境——空華。這就叫做“相續相”。

  甚麼叫做“執取相”?執是執著,取是愛取。這是因為不知道一切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幻有,所以一般迷昧的人們,就執著這是很美麗的色相,就愛取要看;那是很好聽的聲音,就愛取要聽……六根對六塵都認為是實有——堅執不舍,所以叫做“執取相”。

  甚麼叫做“計名字相”?計是計較,也就是計度。一切法的本體,本來是沒有名字的,都是後來的人們,因為便於呼喚起見,所以在每件事物上,安它一個符號:這是水,這是火,這是牛,這是馬……,這明明是一種假符號,而一般迷人,卻固執這假符號,以為是真實不可改移的;殊不知同一事物上,可以安著幾種不同的名,而一種名字,也可以安到幾種不同的事物上去,這名字明明是假設的,而一般迷人卻堅執著是實在的。此刻假使有個人罵你一聲:“慈航壞蛋!”馬上就會發起脾氣來!認為慈航就是我,而壞蛋是形容不好的東西!殊不知別人也可以叫做慈航,不一定是說你,而壞蛋也不一定是壞東西。然而一般迷人,卻不能這樣,堅執著是實在的,所以叫做“名字相”,前三種是隱而末發,所以叫做“細”,這四種是已經發現出來瞭,所以叫做“粗”,雖粗細不同,然而總叫做“惑”。惑者迷也,就是迷惑。

  甚麼叫做“起業相”?起,就是造;業,就是事;起業,就是作事;造的善業生天堂,造的惡業墮地獄,總不出這三界輪回六趣瞭,這就叫做“業”。

  甚麼叫做“業系苦相”?苦,就是報;這苦報是從甚麼地方來的呢?是從業系縛得來的,這就叫做“苦”。佛教所說的道理,有一點同其他的宗教和學說不同:第一不贊成有一個最初的始相,因為一有始,就答不出最初的一因;第二不贊成無因,因為無因,那就會亂作亂為瞭!所以佛教是中道。意思就是說:“你沒有作業,那就不談,如果一作瞭業,那就一定有果報瞭。”所以這“惑、業、苦”是輪轉無窮,若要不受果報,那除非斷瞭煩惱不再造業才可以。所以返本還源的方法,還是要破瞭無明,三細六粗才可以解決。這同十二因緣的道理是一樣的,不過是說法上不同罷瞭,可例推而知,茲附一表:

  (圖缺)

  所以佛教說斷苦,與其他各種學說不同,就是要斷除苦因的——惑業,所謂“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就是這個意思。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