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佛法的綱要
諸位善士!我這次跟隨太虛大師到武漢來,貴會請我講《心經》,因此得有機會來與各位講講佛法。凡學佛者,對於修持佛法,必須有一種儀式,我現在在未開講之先,將“禮念須知”說給各位聽聽,希望各位能每日如實修持,所獲的功德必定匪淺。
佛法深妙教理,本來不是以言語可以說得出的。所謂不可思議理趣,放之則能盡虛空遍法界,無一法不是佛法;收之則一微塵、一毫端之內,皆攝佛法理致。如《維摩經》中文殊菩薩問維摩居士之如何是不二法門?維摩默然顯示不二法門之際,唯文殊獨自領悟,其他在佛弟子中稱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尚不能知;由此我們學佛的人,修學佛法,切不可自逞一知半解,即認為究竟而起我慢之心。況《法華經》中所謂:“佛法深妙理趣,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瞭知。”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必先降伏貢高我慢之心,而求佛菩薩所具之智慧,深悟佛法教理,修持佛法行果。佛理雖然深廣,必須先知大綱,方乃不致望洋興嘆,我今來講講佛法的綱要:其一為辨明“業果”,其二為瞭解“唯心”,其三為通達“二諦”。
雲何為“業果”?“業”即作業,“果”即果報。由作何種業因,而感何種報果;是故十法界之緣起,即是建立在正因果上面。佛法之說,其重在業果方面,佛法以業果為標準,所以佛法又稱為正法、正教或內教者,就是佛法為建立正因果故。佛學是求究竟離苦得樂之學,我們研究佛法,決不宜將佛法當為普通的哲學文學或宗教等一樣的研究;因為佛法是究竟離苦得樂的學問,其特點即在建立正因果;所謂離苦得樂,非如世法隻能離暫時貧窮等苦,得暫時五欲之樂者可比。此所謂離苦,最低限度,必使能離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的四惡趣苦,得人天福報之樂。如何方能離四惡趣苦,得人天樂呢?修人業因,須持五戒,得人福樂;修天業因,要行十善,得天福樂。欲得美滿人天福報,又須勤修佈施。行忍辱因,得相好果。如斯人天法因,即在於戒。所謂聲、緣覺、菩薩之三乘聖果,皆以人乘,天乘為基礎。若離開人天乘法,則無三乘聖果。此三乘聖果,與上人天二者,合名五乘,五乘修法皆共,故名五乘共法。若離五乘共法,則無大乘不共法可言。由此當知,一切佛法,皆以人乘為基,還要有人乘,乃得建立一切佛菩薩所修的大乘佛法。人因有苦,所以需要離苦得樂的解脫法門;天福有盡,所以終非究竟;因為人有八苦,天有五衰,雖得人天福報,還須進修無漏四聖諦法,方能達到究竟離苦得樂。此四諦法,就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諦者,審慮真實不虛之義,因為是聖者所修的緣故,所以名為四聖諦法。人既明瞭人有三苦八苦,而修五戒十善為基,進而為“知苦須斷集,慕滅乃修道”;苦果是由貪等煩惱惑業集聚而成的。所以欲斷苦果,須斷集因,由斯乃斷煩惱,使心不起貪瞋癡,不作十惡業,即能永離人生苦惱。當知佛果得大涅槃,聖者寂靜無為,他們所具福智,皆由修道而成,由斯乃修三十七道品為基,進而發菩提心,利益有情。於三十七道品中,於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除,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所作事業,皆依正見、正語、正思惟、正業、正命、正念、正精進、正定之八正道而作,因此破除邪知、邪見、邪思惟,而不起煩惱,不作惡業,瞭知五蘊是空,四大是假,遂不致隨煩惱流轉十二因緣,而迷心迷色,起諸妄想。回觀還滅十二因緣,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一切皆滅。十二因緣滅,則貪等煩惱不生,殺等惡業不作,斷分段生死,悟我空理,證二乘果。辟支佛所修,乃先觀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反觀無明滅即成明,明即覺故,如明來暗滅,無明者即不覺義。由不覺故,遂起惑造業,感果受報,無明滅故,不造惑業。如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老死滅則斷生死苦,證涅槃樂。所以辟支佛是“先因後果”而修的。至阿羅漢則先觀苦諦果,後察集諦因,先觀涅槃果,後修三十七道品。由斯斷生死苦,證涅槃樂,所以阿羅漢是“先果後因”而修的,這就是辟支佛、與阿羅漢的修證方面的兩種根本不同點。其實果位略同,故名為二乘,彼二乘果唯斷煩惱障,唯證我空理,由此再破微細無明,進斷障般若智的所知障,即能得大菩提,得大涅槃;修菩薩六度萬行因,即證福德智慧兩足尊的圓滿佛果。以上是明善業因果,反之若造上品十惡因,即受墮地獄之果,中品十惡墮餓鬼,下品十惡墮畜生,善惡兼雜不斷瞋心,即墮阿修羅道,十惡者即身所作的殺、盜、淫;口所作的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所作的貪、瞋、癡。反此不作,即成十善,“善惡因果”,實為人生求離苦得樂而作事業的明鏡。所以佛學之與哲學文學宗教不同者,即在建立業果緣起,以作人生行為上之標準。
雲何為“唯心”?前面所謂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之六凡,與聲聞(即四果羅漢),緣覺(即辟支佛),菩薩,佛之四聖,合名十法界。此十法界,皆由吾人“起心動念”,造何業因,感何業果,所謂“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由心為主,外境為緣,眾緣和合,造重惡業,及有漏善,與無漏善等,各別作業。由此心造業故,而感十法界之各別果報,故雲:“唯心變現。”
雲何為“二諦”?佛說三藏十二分教,總之不出真俗二諦義理,諸法千差萬別,亦皆攝在其中。諦者,真實義。“真諦”表諸法之性,“俗諦”明諸法之相,真諦又名勝義諦,或第一義諦。此唯諸佛方能究竟證知,證真諦理,亦必須由通達世俗諦義,方能得證真諦實義。真諦實義,即“諸法空性”。大覺世尊,具足一切智智,瞭知諸眾緣生,現前諸法,“當體即空”,然非頑空,所謂“法性本空”,自體如是,不增不減,還他如是。由是不起貪等煩惱,不作殺盜等業,所以證真諦者,即能不被生死系縛,得到解脫,為利有情,隨機興教。俗諦雖假,隨有情心,為說世俗諦義。但凡夫迷執,見有即執實有,而起法執,故障大菩提。貪著己身,執為有我,起煩惱障,故亦障大涅槃。因此我佛說教,立二諦義,一方面可以不違有情心,一方面可以得顯諸法實義。立俗諦義,一有一切有,而破外道所執斷見。立真諦義,一空一切空,而破外道所執常見。立此二諦,即乃包括一切佛法。但必須知道,離真諦外無俗諦,離俗諦外無真諦,如離體無用,離用無體。體用分顯,不過二方面言之而已。(慧敏記)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