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三五、佛教偉大的三種精神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菩提心影 作者: 慈航法師2022-09-02

  三五、佛教偉大的三種精神

  諸位大德,諸位居士,諸位善男信女們!我們大傢有佛緣,能一同聚會在這裡,使我很興奮。現在要我來講話,隻恐有不妥的地方,還請諸位原諒。所好的,我們大傢都是親近佛法的佛的弟子,等於師兄弟,用不著客氣,還是老老實的來講幾句。今天所謂的題目是《佛教偉大的三種精神》。

  這三種精神,就是我們佛教裡的入世、出世,和救世的精神。在沒有講“入世”、“出世”和“救世”之前,先要把一個“世”字的意義弄明白。這一間世字,在普通人稱為世界,在佛教則稱為世間。無論世界也好,世間也好,拿現在新名詞來解釋,世字就是指時間,界字或間字就是指空間。時間與空間合起來說,就是一般人所謂的世界或宇宙。《淮南子》說:“四方上下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這宇字就是空間,宙字就是時間。由於這空間同時間,便攝盡世間的一切——所謂森羅萬象,宇宙萬有。關於萬象與萬(P 416)有之萬,並非是指一定的數目字,乃是包括形形色色、事事物物而數不清的形容詞。不用說,一切草木叢林,動植礦物,當然亦包括在內瞭。

  我們大傢都是佛教徒,還是依據瞭佛教的道理來解釋。請諸位先想一想,在宇宙或世界的裡面,包括些什麼?當然啦,這是算不清的。就在這算不清之下,佛教裡給它有一個歸納的總分析法,分析它們是“相續假”與“和合假”。其實說穿瞭,“和合”也就是空間,“相續”也就是時間,時間與空間這是不能分開的。若是分開來,離時間固不能有空間,離空間也不能有時間。但是如何說這空間和合是假呢?這不妨舉例來說明。譬如一個面包,它是由許多面粉集攏來而成的,若是離開瞭這許許多多的面粉屑,請問還有一個面包的存在嗎?又如現用的粉筆,甚至大如地球,小如微塵,又何嘗不皆是此理呢?

  我常常聽得人說:“人群的世界,人群的世界。”我們既已明白瞭和合假的意義,不妨進一步來談談這所謂人群的世界,請問這人群世界的原素是什麼?當然是由於世界上許多的國傢集合而成。一個國傢的原素是什麼?(P 417)

  當然是由於許多的省分集合而成。如是乃至由於許多的縣分、區分、鄉分、村、鎮、裡、鄰、戶等集合而成。由此可見所謂人群的世界,也都無非是一種和合假。我們知道,無論是人群的世界也好,一國一村也好,均必須以人為單位。你傢有許多人,我傢有許多人,他傢有許多人,才能來組織一鄰、一裡、一村、一鄉、一區、一縣、一省、一國、一世界。

  我們一不做,二不休,不妨繼續就人為單位的本身上再來研究一下,就是我人又是由什麼組合而成的呢?這恐怕連小朋友們都很容問知道的,就是由於我們的頭目手足等組合而成。若是離開瞭我們的頭目手足等物,則我們一個人又何在呢?假使根據瞭佛教的意義,再深一點說,乃是由於地水火風的四大而成。普通以大地為之地,江湖河海等為之水,煮飯燒茶等所用者為之火,外面花草亂搖、樹木狂顛者為之風。而佛法則不然,佛法中不但以大地為之地,即凡堅性者,則皆為之地。不但以江湖河海等所有的為之水。即凡有濕性者,則皆為之水。不但以烹茶煮飯等所用者為之火,即凡有暖性者,則皆為之火。不但以臺風等所吹者為之風,即凡有輕動性者,則皆為之(P 418)風。這樣,不但茶杯的構成有這堅、濕、暖、動性,扇子的構成亦有這堅、濕、暖、動性,乃至每一物與每一人的構成,莫不皆具有這堅、濕、暖、動性。也就因為這堅、濕、暖、動性普遍於每一物與每一人的關系,所以才叫做大。如我人身上皮毛齒骨等,凡有堅硬性者,屬於地大。如眼淚口水血汗等,凡有濕性者,屬於水大。如身上的溫度,屬於火大。如呼吸行動,屬於風大。由於這四大適當的組合,才能叫做人。如果我們身上的體溫沒有瞭,呼吸停止瞭,請問那還可以算是一個人嗎?是的,不過它是死瞭,又怎能說它不是一個人呢?好,再經過一個相當的時期,等它皮破血流,膿臭腐爛,饃糊不清瞭,還能夠說它是一個人嗎?或者是用火葬把它燒瞭,到那時這個人還存在嗎?還認為它有一個我嗎?所謂“四大分散,我在何處”,聰明伶俐的人,請回去想一想好瞭。這就是“和合假”的意義。

  現在再來講一講相續假。上面說過,相續即是時間。我們知道,由六十秒的時間,成為一分鐘,由六十分的時間,成為一小時;由二十四小時,成為一晝夜;三十個晝夜,成為一個月;十二個月,成為一年。照這樣的來計(P 419)算,再十年百年千年,乃至於無窮;在這無窮相續的時間中,普通有分為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三大階段。可是過去再過去,過去無始;未來再未來,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我們又能找到個什麼?就說現在吧,譬如我數一二三四,當說一字出口的時候,此一字的時間已過去瞭,二字三字也是這樣過去,則我們又能夠把握住什麼?於整個的時間中,找不到握不住個什麼,試問這不是個假的,還有什麼話說呢?其實,這裡所要講明的,還是我們人的本身。我們一個人由呱呱墮地後,因於時間相續,就那麼呀呀呀地把我們送到五十六十七十八十歲上來瞭。但在這樣相續的過程中,我們稍微愚癡一點的人,還不能體味到其中之假;如果一旦一口氣不來,縱然是一向不肯承認我們人生是假的人,到這時也是無法來掩飾瞭。平日間,你一點也動他不得,在這時,任你罵,任你打,他都能大量的放下瞭。唉!古人說:“舉世盡從貯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修?”豈不就是這個意義?這樣,由花殘瞭,屋倒瞭,一直到桑田變滄海,滄海變桑田,那一樣不是時間上的“相續假”啊!

  入世出世與救世的一個“世”字,講得是差不多瞭,現在要把它來結束(P 420)一下,就是什麼是世間?世間第一點意義是無常。什麼是世間?世間第二點意義是空。什麼是世間?世間第三點意義是苦。什麼是世間?世間第四點意義是不凈。什麼是世間?世間第五點意義是無我,請問這話又是怎樣講呢?我們看:凡是假的東西,豈有能常在之理?凡是無常的東西,豈有能不空?凡是空的、靠不住的東西,豈有能不苦?又在這靠不住的東西如牛馬等的死瞭時,又怎能得清凈?在這許多條件支配下的人生,試問又那裡會有一個主宰的我呢?好瞭,世間法是可以壞的、無常的、苦的、空的、不凈的、無我的,那我們對於這樣的一個世間,是不是能甘心而滿意呢?要不然,我們更得要求或改造一個能與這世間完全相反的出世間的意義瞭。一般人不能瞭解佛教是要求或改造一個不甘心而不滿意的世間,能達成一個既甘心而又滿意的世間的,遂妄謂佛教為迷信。這樣想起來,無異是對於欲建設一個我們□□□□的《國父遺教》,說它是迷信,可以嗎?

  世界的意義是明白瞭,現在要講到入字、出字與救字。本來這一個題目,並不是我預先有什麼準備的,隻因剛才在吃晚飯之間,聽得這裡唐董事(P 421)長與省佛會理事長修振法師,有談到毒蛇等應殺與不應殺的問題,使我有所感想,所以才來講這一個題目。平時講佛教,佛教!佛教乃是一個總名稱,其內容分起來大體有人乘佛教、天乘佛教、阿羅漢乘佛教、辟支佛乘佛教與大乘菩薩佛教的五種,如一個學校裡有五個學級的一樣。一般人因為不知道佛教裡有這五乘的關系,便誤會佛教是迷信消極或腐化。俗說:“不知不罪。”這也很難怪。這五乘中的人乘佛教,就有著入世的精神。天乘佛教、阿羅漢乘佛教與辟支佛乘佛教,就有出世的精神。最後菩薩乘的佛教,便是救世的精神。

  站在人乘佛教的立場,因為我們是人,就都要來講人。比如現在有老虎瞭,毒蛇來瞭,那我們是等它來咬呢?還是我們將它打死呢?當然啦,我們不是趕快來避開,就要想法子把它來打死瞭,這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站在人的立場上來講人話,以人為要緊。否則今天你被蛇咬瞭,明天他被虎吃瞭,這樣還成一個什麼世界?在傢人的學佛,隻要以人間的佛教為基礎就好瞭。以人間的佛教為基礎,隻要看誰來侵犯我們,我們便得與誰去反抗。根(P 422)據這樣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道理為基礎,則全屏東全臺灣全中國全世界的人,是統統可以學佛的。而佛教又何嘗是迷信消極或腐化的呢?

  普通人是這樣。假使現在有人來問我:“慈航法師!那末,你是怎樣呢?”那我的回答是要出世。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人世太苦太不凈瞭!無論如何,這是極少數的。而同時你既掛上瞭一塊出世的招牌,你便要貨真價實,老老實的去出世。如果你要去掛羊頭,賣狗肉,那根本就已脫離瞭出世佛教的范圍。所以一個人必須重真實,尤其是學佛;若是我們喜歡入世的就入世,喜歡出世的就出世,政府裡又沒有來強迫我們,而我們又為什麼要虛偽?這樣說來,一個人要出世,似乎是容易瞭;但請你還得慢一點,要先請你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是因為你去殺瞭生,偷盜瞭財寶,染污瞭男女色相,那你便是欠下瞭命債錢債與情債。一個欠瞭債的人,想要走就走,世間那有這樣的便宜事!?有些人說,世間的豬羊雞鴨等物是上帝賜給我們吃的是的,虎狼等愛吃人,我們人類也是由上帝造出來賜給它們去吃的;請問對麼?若虎狼等不應來吃人,那我們便應當去吃虎狼瞭。啊!醜(P 423)呀!我們不敢去吃,由此吃豬吃雞,乃是我們恃強欺弱欺善怕惡,一種殘暴的不智的行為。所以《楞嚴經》上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今生你吃它,來生它吃你。種種欠債還債,如何談得上去出世呢?

  出世說瞭,其次就要談到救世瞭。這在以前有一個孫叔敖殺蛇的故事,就是有一天,孫叔敖在路上,看見瞭一條兩頭蛇,當下便把它打死。回傢後,告訴他的母親說:“兒是快要死瞭!因為在路上,曾看見瞭一條兩頭蛇。據一般人的傳說,凡是看見瞭兩頭蛇的人,是不能再有多日住在世上的。不過兒為瞭這樣的不祥的東西,不願意讓他人再去碰見,於是便把它殺死埋到土裡去瞭。”他母親聽瞭說:“兒已不死瞭,因為你已存心救脫瞭不少的人。”所以菩薩救世的精神,就是這樣的,不在談我人行為的殺不殺,隻在論我人動機的仁不仁?動機仁,如從前的日人侵略來瞭,我們便得去抗日。現在的俄人侵略來瞭,我們便得來抗俄。我們本著菩薩立場的佛教,隻問是不是為的救世與救人?在座的出傢眾,根據瞭我們的習慣,我以為是適合於出世的。在傢眾,我以為是要入世與救世。所以“人其表而菩薩其心”,這便是(P 424)整個大乘佛法的精神所在。(P 425)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