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九講
諸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請掀開經本,請看經文【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好,先看這一段,這一段是開始瞭正宗分的第二大結構塊段。就緊接著前面廣陳極樂依正產生信心之後,下面就特別地勸勉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那麼這裡首先就揭示往生的意義,你勸眾生往生,除瞭前面講的依正莊嚴非常妙善美好之外,到底往生有什麼殊勝的利益呢?這是一個關系非常重大的問題,十方眾生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他的依據在什麼地方?那在這一段是把十方諸佛度化眾生的本懷揭示出來瞭,是凈土法門建立的一大事因緣,無上的因緣,也是法界諸佛的度化眾生的大因緣。大傢從《法華經》裡面知道,諸佛如來示現到這個世間,出興於世,惟以一大事因緣出興於世。這個一在事因緣是什麼呢?主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裡就體現著這個佛以無盡的大悲矜哀三界,欲拯救群萌的一個本懷,就是“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個“真實之利”就是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開示是來自佛那邊的,開顯指示眾生本具的如來藏。然後令眾生依法修行能夠悟入,就是悟入佛的知見是什麼?就是離念靈知,就是涅槃的自性,就是實相的本覺,就是超越三界輪回的這麼一個佛的境界。《法華經》所揭示的佛的本懷跟《阿彌陀經》所揭示的是無二無別的。
那法藏菩薩發願建立凈土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讓眾生離開三界六道的輪回,乃至面對九法界眾生令他離開兩種生死,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快速地圓成佛果。這是凈土法門立教的根本,也是我們眾生之所以求生極樂世界的核心價值。這個核心價值是來自於,你看四十八大願,第十一願,正定必至涅槃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正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就是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往生到我剎土的眾生不能入到大乘正定聚,直至到大乘的涅槃佛果的話,那我就不成佛。註意瞭,這第十一願是代表著四十八大願的目的價值。就是讓所有眾生到那去幹什麼,要入到大乘的正定聚,這個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讓他快速地得到一生補處,同時還有一生補處願,在二十二願講菩薩一生補處願,十方的眾生到那去可以快速地獲得一生補處。這一段所揭示的那種殊勝的利益,正是阿彌陀佛大願的展開彰顯。也是體現著阿彌陀佛令一切眾生究竟圓成佛果的這種悲智,這種本懷,他是帶著十方諸佛的這種悲智本懷的,所以就把往生的利益在這個核心點上展開。你看並沒有講到一定要享受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有很多的享受,但是我們不是為享受去的。那些勝妙的五塵,七寶為地、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樓閣、以及風吹的音樂的聲音、講經說法的聲音、最終指向的都是要讓我們成佛,它要指向這個目標,不僅僅停留在一種觀賞價值。
所以這一段它是揭示瞭一個驚心動魄的信息瞭,在極樂國土,眾生生者,這個眾生是包括瞭所有的眾生,九法界眾生,不僅包括人道的眾生,也包括蜎飛蠕動的眾生,地獄道的眾生。隻要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隻要剛剛去都能“皆是”,就是沒有一個遺漏都是阿鞞跋致。這個我們有時候看這些經文,看的有時候會無動於衷,因為我們可能對通途修因證果的過程不是太瞭解。在大乘佛法當中講這個阿鞞跋致的獲得,第一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是非常難的;“阿”是不的意思;“鞞跋致”是退轉的意思;這就是不退轉。那麼從大乘圓教來說,你在十信位都是空中柳絮,隨風東西。那如果進進退退的話,他可能動經無量劫又無量劫都不可能成就佛果。他首先要得到一個底線就是不退轉,有不退轉的底線他才能句穩步地、快速地到達涅槃城。所以一個菩薩修行,如果他還在鞞跋致這樣的位次上,他要如救頭燃,要精進勇猛地修行,一定要獲得阿鞞跋致。那阿鞞跋致剛才講你得到圓教的初住,破一品無明,你才能得到真正的不退轉。
當然藏通別圓講這個不退轉,它有三種不退,第一是講“位不退”,就是你進入聖賢的位次再不會退到凡夫位。那麼這就在這個聲聞教裡面,就是藏通別圓,藏教,你斷見惑得到初果的須陀洹,隻要得到初果,斷見惑瞭,你就不會退轉到凡夫瞭。那在圓教,它是屬於初信位,十信位的初信位,所以相當於初果的水平,不會墮到凡夫位。第二種是“行不退”,行不退就是你修大乘菩薩行,不會退轉,不會退轉到聲聞自瞭的這樣的位次上。那這個位次一定要得圓教初住,大乘的七信位是相當於阿羅漢的水平。進一步侵斷塵沙惑到十信滿心,破一品無明,它就不會墮到二乘位。你看這個舍利弗曾經在六信位的時候由於婆羅門,有個婆羅門乞他的眼睛的因緣他退轉瞭,覺得這個眾生太難度瞭,就在這個六信位退退轉轉六十小劫。塵點劫以前,這個在大通智勝如來菩提心的這些修行人都退轉瞭。所以你想得到一個行不退,在這個世間都是非常難的。再就是“念不退”,念不退它的境界就更高瞭。那就是要大菩薩的境界瞭,八地以上它無作用道,無為用道。就是每一個念頭都跟一切種智相應,從心所欲不逾矩,念不退。那麼這三種不退,在我們這個世間是修行動經無量劫啊!
那看我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它傳達的是什麼信息,比如像我們,我們是凡夫。我們這些一品煩惱都沒斷的,見思惑一品都沒有斷的人。隻要信願持名,仰靠彌陀願力,帶業往生的話,也都是阿鞞跋致。那這個是我們通途的教理是沒有辦法進行解釋的,因為你一品煩惱都沒有斷你應該就是凡夫啊!你不可能成為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的菩薩啊!但他確切就是。但如果你是凡夫,但是你是阿鞞跋致;但你說你是聖人吧!你又是一品煩惱都沒有斷;所以極樂世界因為帶業往生凡夫生到這裡都是凡聖同居的水平。凡聖同居水平他的身份,你就很難標定他是凡夫還是聖人,這就叫“一切俱非,一切俱是”。你說他聖人,他不是;但又是阿鞞跋致;你說他不是聖人,他又是聖人;所以是我們這個世間的通途教理沒有辦法去詮釋他的身份、功能、作用。那麼這一點是這個往生的最核心的利益,你得到三種不退之後。在無量三不退,在阿鞞跋致的菩薩裡面,其中大多數都是一生補處位,那就更殊勝瞭。一生補處那就是等覺菩薩瞭,轉身就補佛位瞭,相當於彌勒菩薩那樣的水平,觀音勢至普賢文殊這個水平,一生補處。那這樣的數量之多,是任何人都沒有辦法算得清楚的,數量很多很多,但隻能可以用無量無邊阿僧祇說,數量很多。
那為什麼能得到不退轉,能不退?剛剛說除瞭阿彌陀佛的大願之外,再就是來自於極樂世界道場的殊勝,這個道場的殊勝也是來自於阿彌陀佛的一個願力。他是在法藏菩薩的時候就要建構十方剎土最殊勝的一個道場,叫“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讓十方眾生快速的到極樂世界,由於這個道場的殊勝讓他快速的圓成佛果。為瞭使眾生能夠快速地得到阿鞞跋致,得到一生補處快速成佛,確實這個道場具有這樣的善巧方便。比如前面我們講,見色聞聲接觸的,所有的都是讓往生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讓他很快地伏滅煩惱開發智慧。尤其他的正報的身體,往生者正報的身體就得以根本的改造,你一去就是像佛那樣的紫磨真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具有像佛那樣的六種神通。你說你身體的樣子都像佛的樣子,身體會影響心理,會影響心理的狀態,他就會心也會趨向像阿彌陀佛那樣的大悲心、平等心、清凈心、感恩心、智慧心,你看正報就做瞭這麼一個改造。尤其他知道他方世界的這樣一個造惡業的原因,是由於有我執我見,所以還專門發瞭一個願解決這個問題,【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就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天人,不再貪戀執著思念這個身體,要知道這個身體,這個我執、我見、身見是虛假的。我們造惡業就是由於我們認為身體是真實的,我是真實的。有一個我執就會執著於一個我所有的,以我劃一個核心之後就會要占有一切,擁有一切,就會貪戀這些五欲六塵為他作享受,這樣就會造作種種的惡業。
所以我們如果在這個世間,一個我執比較輕的,特別是證到人我空的人,他就會把他自性的好的東西顯發出來。瞭知五蘊當中沒有一個我,我是緣生法,是假的,我們就不被這個身見,我執所騙。進而又能夠照見五蘊皆空,連這個法也沒有瞭。如果能夠把人我空,法我空獲得的話,那他同體的大慈悲心,如來藏的性德就出來瞭。他自然而然地就會進入到不退轉的狀態,不會造惡業。所以我們看這個為什麼能夠得到阿鞞跋致,他有種種的這個情形讓我們得到。包括這個阿彌陀佛光明常常註照我們,整個都是光明的世界,使我們的菩提心芽出來。風聲、水聲、音樂聲都在講說苦、空、無常、無我的佛法,三十七道品讓我們聽瞭都是念自性三寶。再就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菩薩作為我們的殊勝的善友,再加上壽命無量,所以等等這些因緣,都能夠成就這個不退轉,阿鞞跋致。好,如果從銷歸自性來看,我們的自性常住就是不退轉的意思;自性決定成佛就是一生補處的意思。所以這個講剛才講到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他在發願的時候就把這個不退轉,在他的願力當中非常明晰地建立起來。
釋迦牟尼佛介紹阿彌陀佛的願力,最後有一個偈子來表達這個意思【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之力成就之後,隻要聞信阿彌陀佛名號的眾生,發願要往生都能夠去。“皆悉到彼國”,這個“皆悉”就是沒有一個遺漏的,在凈土經典處處講說是萬修萬人去的。你隻要願去不會遺留一個,因為阿彌陀佛的大願就是要平等普度一切眾生,是要一網打盡的。比喻為如天普蓋,似地均擎;就像天普蓋一切,就像大地擎持一切,大造之中不遺一物。在這個造化當中不遺任何一個眾生,所以皆悉到彼國,都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隻要去瞭之後,有彌陀的願力的加持,有極樂世界法性土的加持,他再加上往生者的這種自性的功德力,就自然而然的,你看“自致”自然而然地獲得瞭不退轉,這就是凈土法門非常殊勝的一點。如果按通途自己的力量要修戒定慧、六度萬行、動經無量劫,自己積功累德,那是非常辛苦的,是難行道。
那麼凈土法門你隻要以信心作為方便,願意去,有彌陀願力加持,你自致不退轉,大傢理解這個自然而然地獲得不退轉的位次。好,這個往生的利益就是我們最要往生的一個核心的價值,往生那裡得阿鞞跋致,得一生補處快速成佛。所以我們念佛的目的是什麼?就是往生成佛。這裡要建立這麼一個觀念,這也是阿彌陀佛建立大願,釋迦牟尼佛給我介紹的本懷,這就是“惠以眾生真實之利”。不是念佛去求人天福報的,不是念佛去求聲聞緣覺的化城的,是要到那裡快速地圓成佛果。
好,那麼請看下邊經文【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面陳述著往生的利益這個大事因緣,這一段就是勸勉發願心,勸發願心。下面有四重的勸勉,這是第一重,釋迦牟尼佛真是苦口婆心。聽到這麼殊勝的利益不要像耳邊風,佛法特別重視實踐修行,不能說食數寶,不能以一種娛樂的心態去進行一個概念上認知的遊戲。這是一個生命當中最重大的問題,一定要把凈土法門利益在我們身上給實現起來。那麼兌現出來就得要怎麼辦呢?就得要發願。所以佛就很懇切地呼舍利弗的名字,呼舍利弗的名字是讓他重視,下面的話重要,舍利弗是當機者。實際上跟舍利弗講就是跟我們跟與會的大眾去講,乃至於跟末法的所有的眾生去講,重視這一點。“眾生聞者”就是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的眾生聽聞到這種大事因緣,就應當在心裡要發起一種願心,要發願,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個發願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要勸勉發願?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願力建立起來的,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每一願也都是要願我們眾生到那邊去的。我們對應著阿彌陀佛的那種願海,我們也要發出跟彌陀大願相應的願。他願接引我們去,我們就應當呼應,我們願意往生。那這個願要發自真心瞭,這個真心的願發出來就會產生一種力量。我們說阿彌陀佛建立凈土是由他願力建立的,十方世界的修行人,菩薩他成就佛果也是由瞭的願力來推動的。所以就是通途佛法,你講修菩薩道也得發菩薩四弘誓願,也是四弘誓願是一種動力機制,是一種指向目標的一種坐標。那麼我們每個人,就是凡夫在這個三界裡面輪轉,實際上也是由於我們的願來決定的。所以無論世間的這樣的情況,還是出世間的解脫,都跟這個願有關系。願是影響我們的行為,願影響我們最終的歸宿。
你看,我們從這些《高僧傳》上都能看到,你這個願都不能隨便發。你隨便發就隨便開玩笑發的願,它都會兌現的。曾經有一個比丘,他就是修行瞭幾十年,也覺得是不是能解脫啊!也沒有什麼把握。他有天行腳到一個山上對著一塊石頭就說,他正好山下看到有一位大將軍非常有勢力威風。他就跟那個大石頭說,我如果今生不瞭道,今生能夠得道當然好,今生萬一得不瞭道,願來生做一個大將軍。他就對著石頭發瞭一個好像開玩笑的願,還真的他今生沒有瞭道,因為你靠通途的方法要瞭道太難瞭。你必須要斷見思惑,你才能夠不在三界裡面瞭。開悟瞭都不行啊!開悟瞭你見思惑沒有斷,還有後有,還要投生,所這位比丘真的是一轉身就做大將軍去瞭。還有的接受瞭一些施主的供養,供養瞭一輩子覺得不好意思,人傢施主問“你願不願下輩子到我傢來啊!”他隻是點個頭。好瞭,一下子就過去瞭,他要報恩啊!所以這個願不能隨便發的。對凈土行人來說,你千萬不要去發這個下一輩子我要出傢,我要做大法師,我要這個廣修佛法,這個你都不要去發這個願,就是發願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這個佛也在告訴我們,一定是願生彼國,沒有第二個願,目標非常單一,我們念的每一聲佛號都是包含著願生彼國的信心。絕對不能包含著要開悟,要得神通,要這樣要那樣的,那就不正確瞭。所以這個“應當”兩個字,特別是包含著信心,你有深信再發願,有這個深信切願,你就絕對能夠往生。澫益大師說深信切願,臨終十聲乃至一聲都能往生,得生與否,全憑信願有無。如果你不具有信願,隻是把這個念佛作為功夫來使用,那麼你縱然功夫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墻鐵壁那樣的水平,你也往生不瞭,亦無得生之理。所以這個發願是非常重要的,你隻要願意往生,阿彌陀佛絕對能令我們往生。這個願就改變瞭一種我們凡夫的心態,這種改變馬上就會感應到。
這種感應我們可以用個比喻,比如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四十八大願,它就是一個磁場,大磁鐵,它能夠有很強的攝受吸納的功能,在整個法界都有吸納的功能。但是比如這個大磁鐵他能夠把那個針吸過來,但是對一根草,它不產生作用是不是?它不同質。一塊玉,也產生不瞭作用。那就你想想,我們如果是發的是凡夫的心;五欲六塵的心;求人天福報的心;就好像一根草,一根草跟大願的磁場它產生不瞭一種吸攝的功能。那麼,如果我們當下聽聞這個在信心的情況下,真的從內心深處生起一個願求西方極樂世界的願的話,好,你當下這個心就從一根草變成一根針瞭。你變成一個針馬上跟這個大願的磁場,就產生一種吸納的關系瞭,所以你的往生就是非常自在瞭。如果你還是一根草或者一片玉,比如那塊玉就是他修其他的法門修得很清凈,很有功德,但是你還是一片玉。雖然是比較透明,但是你還是跟個無緣哪!
所以凈土法門不怕你的功夫,你的功夫就是到瞭阿羅漢的水平,如果你不發願,你也去不瞭。發願就是轉變一種心態,跟阿彌陀佛的願產生同質對應,吸攝的關系;所以這就是重視發願的一個重要的原理。所以為什麼我們每天要發願呀!但是要註意這個願一定要從內心發起來呀!不是念給其他人聽的,心裡說啊!我願意往生,真的阿彌陀佛來瞭,哎呀!不行啊!我還得要告幾年假呀!這個願就有問題。這次我們在人才培訓班上最後大傢談體會,讓大傢表演一下。其中有一位居士她就念那個蓮池大師的西方發願文,她念得非常懇切,跪在那兒念,念念,念念,她都念哭瞭,整個她用她的全身心的力量來念這個西方發願文啊!念得非常好。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現事具備,非常好,大傢要從內心懇切地把這個願心發出來。那麼這樣,我們就被阿彌陀佛的願海所攝受,我們就已經回歸到瞭阿彌陀佛的大悲願海瞭,就決定能夠往生。
那麼,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又有什麼樣的依據呢?他能得到什麼利益呢?這裡又進一步的說出瞭一句非常非常驚心動魄的話,【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為什麼要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是能夠在極樂世界和諸上善人在一起。好,大傢註意瞭,諸上善人,“諸”就是很多瞭;“上善人”是什麼?不是一般的善人,無以倫比的善人,這些諸上善人就是指一生補處的菩薩。好,在凡聖同居的凈土,如果按通途的教理來說,凡夫雖然跟聖人在一個地方,但是凡夫是見不到聖人的。我們這個世間也叫凡聖同居土啊!五臺山也有文殊菩薩呀!但是有幾個人到五臺山能夠見得到文殊菩薩。但自古以來有特殊因緣的他能見得到,但一般人見不到。佛陀在世的時候我們這個世間也有很多聖人,包括現在也有聖人,為什麼?因為比如在小乘法修行,他修到初果之後,他還要七次往返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天上人間,他一定會來這個世間來進一步修行來斷他的思惑的,欲界的思惑,他能夠七次往返。所以,他來瞭以後,他也是聖人哪!還有尤其是,他方世界的佛菩薩是有他的大悲願力,應我們眾生的機緣,他示現哪!也來到這個世間。但這兩種人沒有特殊的因緣,我們不認識,我們接觸不到。
寒山拾得稱為是這個文殊菩薩的化身,普賢菩薩的化身。那麼沒有一個人說破的話,誰也不知道,隻知道在國清寺,這個廚房裡面有兩個瘋瘋癲癲的和尚,誰認識他是聖人應化啊!而且他們比如說這些小乘的聖人,如果斷瞭這個欲界的思惑,他就自然走瞭,不再來瞭。大權示現的佛菩薩機緣斷盡瞭,他也走瞭。所以我們跟聖人在這個世間是暫時同居,而且你很難跟他親近,很難認識他,或見非見哪!那麼西方極樂世界就不一樣,西方極樂世界你跟這些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我們在這個世間聽到南無觀世音菩薩,啊!這個天天都是很崇拜,隻是念念而已,看看形像佛像菩薩形像而已。但你到瞭西方極樂世界你天天跟觀世音菩薩在一 起,與觀世勢至把手同行,那就不一樣瞭。你跟什麼人呆在一起,他的整個的心理狀態得到的利益完全不一樣。所以孔子選擇住的地方還要選擇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你找一個居住地方還要找那些有仁愛心的善人住在一起,你受那個熏陶,你就慢慢地也是善人,也能開發智慧。如果你跟那些吃喝嫖賭的人住在一起,那你也會受他的熏染。
那麼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跟這些等覺菩薩在一起,它意味著什麼?第一是意味著這個凡聖同居土圓融瞭上三土。從通途教理來看,你在凡夫同居土隻能見到凡夫。但是你到瞭凡聖同居土的凈土之後,還能見到聲聞、緣覺的聖人;還能見到菩薩;還能見到佛。這說明你凡聖同居土就含攝著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這是表達這個意思。第二呢,就是你跟這些諸上善人聚眾一處,這些諸上善人跟我們同為師友,工同修行、工同破無明、共同成佛、所以就在這三種不退當中,尤其是念不退當中,我們帶業往生的凡夫就頓然超越瞭通途教理的那個次第,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這樣的。那在西方極樂世界就不需要瞭,他就在念佛這個當中快速地到達一生補處。所以,這就看到在我們這個世間凡聖同居土是最難出得去的,你一定要斷見惑,思惑斷盡,才能出凡聖同居土。但是這個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就有他的超勝的一面,隻要我們以信願持名仰靠彌陀的願力,就能夠去,就橫超帶業,一到那兒去,他就能夠跟上三土的整個的環境融在一起。所以往生到凡聖同居土,就等於生到上三土,這也是他能夠快速成佛的一個善巧方便,一個殊勝的地方。所以這樣,我們就會義不容辭地到諸上善人聚會的極樂世界去瞭,這是大傢一定要明晰的。如果我們不能到極樂世界跟這些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如果去不瞭,那麼我們可能下一輩子,就跟那些披毛戴角的人聚會一處;就跟阿鼻地獄的眾生聚會一處;因為我們造的業太多,都是三惡道的因,想得人生是很困難的。所以這裡面的選擇就非常的鮮明對照瞭,你是願意到地獄去,還是願到極樂世界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這個當仁不讓,有一個很清晰的選擇。
所以從銷歸自性來說,自性還歸本體,是願生彼意,自性萬善同歸是同會一處意。好,註意這個,極樂是我們的心性本體,這就講故鄉明月,是我們本有的傢鄉。回歸到自性理體,這就是願生彼國。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這個聚會一處實際上不僅在事相上跟這些人在一起,跟諸上善人在一起。而且實際上我們跟他同心,都是以阿彌陀佛的願心做為我們的心的。心和土是同構的,有什麼樣的心才會有什麼樣的土,心凈則佛土凈。所以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也說明我們所居的土,我們的心就通史快速地清凈。所以為什麼沒有得到凈心的往生者,就能快速得到凈心菩薩的位次,就是這種環境的殊勝人,這種所接觸人的殊勝,馬上使我們頓超,回歸到自性。
好,請看下面一句【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好,看這段,這一段就是正宗分的第三大結構段,正面開示行人執持名號來做為自己往生的正行。那麼釋迦牟尼佛又重新呼喚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句經文也許大傢有種種不同的這種解釋,從文勢上來說,前面你看極樂世界那麼殊勝,往生的利益又能夠快速得一生補處,又能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他是從修行的過程來看,這些都是無以倫比的利益。那能得到這個利益,你就不是一般的情況可以去得瞭的,所以一定要多善根,多福德,殊勝的因緣才能去得瞭。所以佛用一種反語的方式來表達,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好,那什麼是善根福德因緣?一般會把發菩提心作為善根,善中之善;把六度萬行等等這些作為福德。那麼福德有我們人天的福德,比如,五戒十善啊!修橋補路這些幫助人都在修福啊!造立寺院啊!佛像啊這些。那麼,這裡告訴我們,如果是求人天的福報,這就是無善根,因為他沒有發菩提心。修出世間的聲聞、緣覺、他有一定的善根,但是他不是大善根,叫少善根。這個意思,就是人天的善,二乘的善根福德都不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那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是什麼?這裡就特別解釋信願持名就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不是殊勝的因緣。而前面我們會談到這個善根,不是來自於我們。大傢可千萬不要看到這裡,哦!要多善根福德因緣才生,我趕緊去修很多的福,我很很多的善我怎麼怎麼樣,都不是這個。這個善根來自於還是體現凈土法門的一個特質,以果地覺作因地心。是阿彌陀佛的大願,作我們眾生多善根之因;阿彌陀佛無量劫的菩提大行,作我們眾生多福德之緣。我們能夠信願持名,就是把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轉化為我們自性的功德,這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殊勝的因緣。就憑著這個作為往生凈土,得生彼國的正因,這就是凈土的講凈土資糧信願行,大傢要明白這個道理。
好,說完這句話之後,佛又重復舍利弗,你看又重復舍利弗,這是不斷地叮嚀哪!不斷的提示哪!“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好“若有”,就是假設有善男子。善女人這裡的“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什麼呢?在九法界裡面,隻要他具足信願的,都稱為“善男子、善女人,”哪怕是五逆十惡的人,就是觀經的下品往生的,他臨命終時聞善知識勸勉來念十聲乃至一聲的,這種即將下地獄的這樣的眾生他也屬於善車輪子、善女人。反過來說他很善良,修瞭很多很大的行,很講修行,但是在凈土一法當中,他不具足信願啊!他不相信,也不能夠得上這句話時的“善男子、善女人。”那麼這個善男子、善女人不僅包括人道,也包括畜生道,畜生道裡面的雄的,雌的也都屬於善男子、善女人。所以,他所面對的眾生的面是很廣的。
那麼這些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這段話是把這個行門的這種方法點示出來,阿彌陀佛就標顯出所念的境緣,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表達念的方法。在念佛法門當中,我們知道常常有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 、持名念佛、這些念佛當中,特別標顯出名號。所以《阿彌陀經》為什麼單刀直入,就把法藏菩薩因地的願心揭示出來。法藏菩薩在五劫的思惟當中,為瞭實施他平等普度九法界眾生的這種願,這種大願,思惟考察,用什麼方法能夠平等普度。十方諸佛度化眾生的方便有很多,或者以神通度眾生、以相好光明度眾生、以說法度眾生。那麼,阿彌陀佛也都是具足這些度眾生的方法,但在這之外,尤其施設瞭名號度眾生的方法。【若我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所以,凈土法門實施究竟平等,廣度一切眾生的方法就是名號。那麼,這個名號呢,就是不簡單瞭,是我們往生凈土的正行。那在這個名號裡面,阿彌陀佛就把他的一切拯救眾生的悲願,他的神通、他的光明、他的善巧方便、都凝聚在這個名號裡面。同時這個名號的體性又是實相,是一真法界。
所以我們凈土法門講的這個萬德洪名哪!這個名號就是實相身,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的實相在名號裡面。這個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壽寂照不二,就是實相;所以這個名號就是實相。然後又把阿彌陀佛的無量劫的修行的功德,凝聚在這個名號當中,所以這個名號就稱為萬德洪名。萬德,就是所有的德都在名號裡面。當我們念這個名號的時候,就以名召德,這個名號的功德就出來瞭。所以這個名號就是無盡的寶藏,用我們的信願持名來開采,這是一個很不可思議的一個現象。因為我們對阿彌陀佛的法身、報身、應化身、以及他無量的功德,他要給我們,他用什麼方法給我們,他就靠名號的方法給我們。但這些功德是無為、無漏的功德、是無形無相的,但又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所以就借助我們能夠把握的一個音聲、一個符號,把這個無形無相的功德,透過這種有為的東西,傳達給我們。這是一種非常玄妙的道理,非常形而上學的道理,但是他確實是靠這種方法來把他的功德傳達給我們的,來令我們在這個名號當中得到世間和出世間一切利益的。
所以就在《阿彌陀經》裡面,你看直接就把這個名號的功德,雖然他沒有展開,但是他對於這麼殊勝的大事因緣就是讓我們去念佛,念這個名號。那你看這個名號就能獲得前面所說的所有的利益,無上大利益是在名號裡面獲得的,所以我們對這個名號要生起至重的恭敬心。所以“聞說,”“聞”就包含信,相信瞭阿彌陀佛的名號的功德,他才會去執持啊!“執”就是執受;“持”就是不讓它失去,就是牢牢的抓牢。但這個“執持”就是專念不忘,專念不忘的意思。“執持”也有皈命的意思,我對這個名號有絕大的信心,我要把生命交托給阿彌陀佛。我們隻有對這個名號具有極大的信心的時候,才能把這個名號執持得住,把握得住。如果信心很輕浮的時候,這句名號我們也念得很輕浮,是把不住的。為什麼把不住?因為我們內心裡面有很锪妄想雜念,像急流水。如果我們對世間的東西覺得很重要,比名號更重要,肯定這個名號就不在我們的心裡,系不住我們這個狂暴的心瞭。
所以,這個大傢講這個念佛啊!念佛三歲小孩都能念,阿彌陀佛誰不會念。但試問要把這個佛號念好、守得住、把得穩、念得熟、念茲在茲、明記不忘、談何容易啊!隻有在佛號用過功夫的人,你才會感覺到這個佛號是太不好念瞭,甚至念的過程念得很枯燥乏味。本身這個佛號是萬德洪名,是法味充足的,法喜濃厚的,但是由於我們的無明、煩惱執著太厚重,這個名號的那種法上的法性的光我們接納不上。就是油和水的關系呀!透不進來啊!所以我們可能一邊念著阿彌陀佛心裡還在想自己的事情。所以這個“執持”是實實在在的,你每個佛號都在你的內心當中照過的,踏踏實實念出來的,才叫執持。如果你口裡面念著佛號,心裡還想著其他的事情,哎呀!這個股票的情況怎麼樣瞭?過一兩分鐘聽聽股票的行情啊!這個佛號,有時候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成他股票,股票、股票,他就執持不住啊!
所以這裡面他一定要有一個極大的這樣的一個信心,如救頭燃,把死掛在額頭上來念,以那種救命的心態來念這個名號,才能把持得住。以這個心態那就是提出瞭克期取證的時間,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這個一般解釋呢,就是從因至果利根的能夠一日就能夠一心不亂;鈍根的七日能一心不亂。那從保持這個一心不亂的功夫來看,它又利根上智能夠七日一心不亂;鈍根下智,能夠一日一心不亂;一般會作這樣的解釋。這個意思就是我們建立瞭深信切願之後,要具體落實在執持名號的功夫上。執持名號功夫它有種種克期取證的時間,這裡提出七天。像《無量壽經》提出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有的提二十一天、四十九天;甚至《般舟三昧經》提九十天;它克期取證的時間是不一樣的。總之是要在這段時間當中是要萬緣放下,一念單提。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