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述義 第十八講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述義 作者: 大安法師2022-08-24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述義(第十八講)

  這個深信就是對三種不可思議的深信。這樣特殊的凡聖同居土,是阿彌陀佛因地的大願。大願所成就的力量顯現的這種凡聖同居土,不是一般他方世界的那個凡聖同居土哦。所以從信彌陀的願力下手。好,你信瞭彌陀的這種不可思議的願力,才能深信這個名號的功德。為什麼要深信彌陀名號的功德呢?由於十方眾生就是執持彌陀的名號——這種凈業,所感得這樣的凡聖同居的凈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的凈土是跟信願稱名的眾生相感的,相對應的。進一步要信這個名號的功德。你信這個持名的功德,才能深信我們能念的心性也是不可思議的。我們能念的心裡面就已經有著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三身四德的功德在我們的念頭當中運作。由於這個凡聖同居土是阿彌陀佛的一切種智所現,同時也是我們念佛行人的唯識所變的相分,我們當下能念的心性本來也是不可思議的。具足瞭這三種深信,你才可能發起往生凈土的大願。經文當中說“應當發願”,這“應當”兩個字就包含著這三種深信。好,具有這樣三種深信的基礎上發出往生的願,這就是無上菩提心。什麼叫無上菩提心?你能“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蕅益大師這些話非常精粹,非常特別。好,你具有這樣的信願,這就是凈土的指南針。這個信願前面講的是慧行,屬於般若智慧的范疇;具足這樣信願的指南針,你就開始執持彌陀名號,這是行行。用這個信願來莊嚴的名號的執持就叫正行。那麼行行就像足,慧行就像目,目足並運到達極樂的“寶所”。實際上到達極樂世界就等於到達成佛的“寶所”。

  好,這就講信、願、行。信、願、行三者當中,而且特別的註重信、願。蕅益大師在前面談到: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往生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那麼下面又有一段話——對前面那句判言的一種呼應、一種具體的展示。這段話給大傢念一下。“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墻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凈業者不可不知也。”信、願、行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信、願。我們瞭解這段話,對於破除我們很多不正解的見解具有重大的作用。因為我們一般人一上來就喜歡談功夫:“我通過念佛得到功夫成片,得到事一心,得到理一心。”都是談功夫,甚至:“我要伏滅煩惱,懺除業障,得開悟,得神通。”絕大多數人都是走向這個路向。走向這個路向都叫“以橫超法作豎出用”,把這個佛號作為功夫的實用去瞭,把這個名號的目的價值變成瞭一個手段、工具價值瞭。這完全不符合凈土宗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談信願,而且信願要像金剛般的堅固。你具足這個信願,臨終念十聲乃至一聲都能感通彌陀的大悲願力,決定得以往生。如果你沒有信願,縱然你把這個名號做功夫做到相當的程度——能夠把名號執持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念念都是佛號,如銀墻鐵壁那樣的相似,這樣功夫做得好嘛——非常綿密,但是能不能往生呢?不能往生——“亦無得生之理”。因為你沒有信願,感通不瞭彌陀的願力。要知道你靠功夫是往生不瞭的。我們有什麼功夫?就是得到阿羅漢的功夫,你沒有信願也往生不瞭,更何況我們連得一個四禪八定——可能連得個初禪都很難得的末法眾生的根機。所以修凈土法門的人對這一點必須要瞭解,而且建立堅定的信心。在信願感通上解決橫超的問題,不是談功夫。你看第十八願告訴我們“乃至十聲”。“十聲”通平時,它對於我們的功夫沒有提任何要求,隻要你具足“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的心態。那麼這種願一旦產生之後,阿彌陀佛那種巨大的大悲願力的攝受力就能夠在我們身上產生作用。我們隻要建立一個讓阿彌陀佛大願進入的條件就可以,不要我們施設任何的動作。

  你看這個信不容易喲!信就是對不可思議的彌陀願力、對不可思議的彌陀名號的功德乃至於對不可思議的當下能念的心性的這種信心。你一定要建立!這就是難信之法——“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你有這一念的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無上菩提——你就是生起這樣的信心一念,用這一念的功德。你看,信心功德很大的,信心雖然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它超過有為的福德百千萬億倍!大傢去看《法華經·分別功德品》,隻要有一念相信釋迦牟尼佛壽命無量,不是成佛才幾十年,隻要有這一念信心,他都能超過八十萬億那由他劫修前五度的功德的總和。現在我們很多人往往對信心的功德瞭解很少,好像覺得:“這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我要註意的就是功夫,就是事相上的東西。”實際上大乘經典圓頓教法非常重視信心的功德。凈土法門就是要從信心下手。這個信願問題解決瞭,你生死問題就解決瞭。信願問題解決不瞭,你就是一輩子做苦行,每天精進念佛,你也解決不瞭問題。所以它凈土法門難和易是非常奇特的。你說容易,很容易——易如反掌,你隻要信願感通就成功瞭。你說它難,確實很難,那難於上青天。還就是在這種感應道交方面——我們眾生跟彌陀的互動方面,你能不能溝通上:你的“電阻”能不能撤掉,“電源”能不能過來,決定這個“光亮”能不能有。凈土經典都要講發菩提願為先決前提。其實,具足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願就等於發瞭菩薩的大願。厭離娑婆,就包含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欣求極樂,就包含著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那四宏誓願是大乘菩薩大願的核心,你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就包含在這個裡面。這就是發菩提心。

  ——庚寅年五月大安法師講於溫州太平寺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