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13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作者: 智海法師2022-08-28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智海法師宣講)13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的;大傢請坐。阿彌陀佛(大眾)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三稱)

  請大傢翻到經書的第十面第二段,前面是求男求女。

  【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前面講瞭稱念禮拜觀世音菩薩,難夠救七難離三毒,觀世音菩薩威神自在威力,他就這樣。這世間上我們有求男求女,包括各種善願,能夠至誠、稱念、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他都能夠滿願。這一段就專門總結;

  如果說有眾生對觀世音菩薩有信心、發起恭敬心、禮拜觀世音菩薩,這福德他是不會無緣無故空耗的。所以說眾生都應當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前幾天;我都在給大傢講,這個世間上因果他是平等的,有這樣的因你安靜必然引起這樣的果,因果也不福不唐捐,沒有誰能真正占別人的便宜,沒有誰能真正的吃虧。你把這樣的道理想明白瞭以後,這個世間上我們就很樂意的去付出。有善因善果,我們好好的去修,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要以為沒有結果。那我們自心裡面要起一個念頭,你看看,他對自己身口意三業都有很大的影響,要起一個惡念頭同樣的對我們自己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果就是這樣子。把這個的因果落實在稱念禮拜、恭敬觀世音菩薩,這樣的福德他不會無緣無故空耗掉。

  大傢這樣觀察:就是我們對境觀世音菩薩,他就是大福田、生長福德有這種能力。我們平時所說的這個福田,三寶是最好的福田、諸佛菩薩是最好的福田、中華山也是最好的福田,所以說這些福田要知道。在我們自己方面,如果說有賢善的發心,恭敬心、禮拜心,依這種內因外緣,他怎麼會不生大福德?平時你要恭敬一個凡夫,他也有好處嘛,對不對。你要對待一個人,你要對他好瞭,你看看,他也會對你好。恭敬凡夫上卻是這樣,我們恭敬菩薩呢?這個菩薩是無盡的慈悲、無盡的智慧、斷盡煩惱、這樣的等覺大士,人更是我們自己的福田。我們以恭敬心去恭敬的時候,就這樣。哪裡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會得到這種不好的結果呢?或者說隻是得到一些微小的結果呢?有得人不明瞭這樣的情形。說你恭敬觀世音菩薩、禮拜觀世音菩薩、畫一個觀世音菩薩的像、來供起來,哎呀;我不供,為啥?我三天兩頭說不定就忘掉瞭,忘掉瞭我恭敬他、不得好處,我不恭敬他的時候、他不要收拾我嗎?哈哈。你說這個菩薩他會收拾你嗎?會不會?不會(大眾)。不會,哪裡像那些世間凡夫那樣。就世間凡夫,你對人傢好、你也不是長期對人傢好,也許人傢隻是記得你的好,是吧。賢善的人他都這樣,何況是菩薩呢?菩薩是慈悲之心他隻有利益人,沒有去整人害人,好多對於菩薩不瞭解。生怕把這個佛法僧三寶請到傢裡面會對他不利,他哪裡有不利的,所以要糾正過來。

  一般平時我們這個心,他什麼他都喊菩薩,那個土地、灶神他也喊,哦;灶王菩薩、土地菩薩,那是屬於世間的神鬼,那個不叫菩薩,要區分開來。甚至我們這些在民間聽到那些跳大神的,這個也是菩薩,這什麼菩薩?所以要分開來,知道吧。不要把這些感念弄混消瞭。所以說我們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當下能夠生大福德。我們身體上禮拜、內心裡面虔誠,口裡面受持觀世音菩薩聖號,福德當即從身口意三業當中、他能夠產生無量無邊的福德。所以佛教誨我們這些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每一人都應當以最歡喜的心、最虔誠的心來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因為這樣能夠幫助我們積累這些福德智慧資糧。昨天我們所說瞭,修行就這麼幾個任務。一個方面是懺悔自己的業障,那就要認識到我們過去什麼時間做錯瞭,那些地方做錯瞭,就要發心懺悔、發心改正。二一個方面就是依六度菠蘿蜜,依世間上所有的善法乃至出世間所有的善法,在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菠蘿蜜當中修積這些福田。讓我們自己的福德和智慧越來越增長,越來越圓滿。所以說這樣稱念、禮敬觀世音菩薩、他就能夠得到大量的福德。能夠得到多大的福德呢?就為瞭顯示福德的量。下面;佛首先假設比喻,然後通過比較把這種福德的量顯示出來。我們往下看;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

  這個來比喻、來比較,佛又叫著無盡意菩薩:無盡意!假如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條恒河當中的沙粒數那麼多的菩薩名字,恒河大傢知道嗎?印度的一條大河,這個河裡面的沙子非常細。你說那個恒河裡面的沙子那麼細,他那個沙子能夠數的過來不,數不過來,一捧沙子多少數字,不要說一條河裡面那麼多沙。像這麼多的菩薩名號,你說多不多?肯定多嘛。那麼我們受持這麼多菩薩名號,不僅僅是受持菩薩名號。而且盡其意深,我們一輩子都能夠持續不間斷的、像這六十二億恒河沙當中的這麼多菩薩名、來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叫四事供養。你認為這樣的福德多不多?這個功德肯定多啊,供養一個菩薩就有那麼的功德,恒河沙那麼多的菩薩,我們來稱念他的名字,恭敬供養,而且供養的不僅僅是一樣東西,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四事供養,而且供養不是一天,而是盡其一生,這個福德有多少。

  無盡以回答;世尊!功德極多!

  是的,供養這麼多的菩薩,福德肯定無量無邊,這數字算起來那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像這麼多的福德那的的確確無量無邊。為什麼說他無量無邊呢?我們來比較一下;說過去阿那律尊者他前世就以一缽飯供養辟支佛,這個辟支佛是什麼?緣覺修成功的這就叫辟支佛。那麼就因為就供養瞭一缽飯,導致阿那律九十一劫當中享受如意的果報。什麼叫如意?稱心如意想什麼有什麼。你說這個福德大不大?光是供養一缽飯就這麼大。你看那個印度有一個國王叫阿育王,阿育王曾經當小孩的時候,就用捧沙子來供養諸佛,小娃娃正在沙灘上玩,把這個沙子拿來玩。老遠看見佛領著眾人來瞭,小孩沒有其他的供養,他也知道要供養佛,於是就地從地下的沙子裡面捧一捧沙子跑過去,佛;我供養你。佛說;好好,很歡喜的接受。你看看因為供養的功德,他當瞭轉輪聖王瞭。所以說印度是一個非常瞭不起的一個國王。一捧沙子供養過去就有這麼大的功德。阿那律尊者供養一缽飯,九十一劫當中都能夠享受這些福報,他供養的對境僅僅是一個辟支佛。但是我們這個地方供養的對境他不是辟支佛而是什麼?而是菩薩。而且不是一個菩薩,而是六十二億恒河沙數這麼多的菩薩。印度的恒河有四十裡寬,河裡面的沙子就像面粉一樣的細,那麼這恒河裡面有多少沙粒?那可以說是難以計算。現在是“六十二億恒河沙數”,就用這種恒河沙中的沙子數量再乘以六十二億倍,這麼多的菩薩,對個境這樣廣大,而其這種時間我們是盡形壽供養,供養的東西是那些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四事供養,這麼多的供養品、這麼長的時間供養、供養那些菩薩又是那麼樣多,這個功德那是及其之多啊。像這麼樣大的福報,我們來比較。

  【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佛就接著說:像前面這個人他的福德這麼樣大,假如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下至乃至隻是一個時間裡面向觀世音菩薩禮拜、供養,他就能夠獲得和前面這種人他的功德完全相等,沒有差異,念觀世音菩薩一個人相對於六十二億恒河沙的這種菩薩。盡形壽的供養相對於一個時間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這倆個人的福德是相等的。所以說這樣一比較的話,那的的確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那是不可思議。因為這樣的福德於百千萬億劫當中他是不可窮盡,佛就這樣說瞭;如果說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哪怕就在一個時辰當中對觀世音菩薩禮拜供養,這已經獲得功德和前者的功德完全相等、沒有差異。這種福德讓我們在百千萬億劫當中也受用不盡。

  就通過這個比較,非常巧妙地襯托出修持觀世音菩薩法門的這種福德。這前後兩者比較,就比較出來瞭,往往通過這些比較,這些功德你才看得出來。這個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揭示瞭一個時間單位。印度他可熟悉瞭,我們這個地方不太容易熟悉。一個大劫的時間有多長呢?相當於十三萬四千三百八十四萬年。你看看,十三萬四千三百八十四萬年再乘以百千萬億,這麼多漫長的時間,相當於一個大劫是時間。仔細的想一想才知道;觀世音菩薩他這種福德那真是不可思議。在這一個福田當中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一時去禮拜觀世音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就生起這麼多享之不盡的福德。所以說想一想,這個世間上有沒有這樣的福田呀?不太容易找到。所以說這些凡夫、聲聞、緣覺或者說那些有學道的菩薩,我們算一算有沒有出生這麼多福德的能力?沒有。世間上;我們說做投資、做生意,哪一項投資他有這麼大的利潤呢?都沒有。所以說思維過後,有智慧的人就知道那種殊勝瞭、那種下劣。你就會無比歡喜的供養觀世音菩薩,禮拜持誦觀世音菩薩名號。這就通過比較、來說明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他就有這麼大的功德。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佛又說:無盡意菩薩!受持這一句觀世音菩薩名號,能夠得到上面所說的這個無量無邊的福德利益。就總結瞭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

  到這個地方、前面就告一段落,下面又另請一個問題瞭。前面我們知道在《普門品》開頭的時候,無盡意菩薩就問佛;觀世音菩薩他為什麼叫做觀世音菩薩呢?我們講這麼幾天,前面這一段,就專門解釋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叫觀世音菩薩。而且觀世音菩薩這種名號,有什麼樣的福德?就解釋這個。你要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有什麼樣的福德。

  從這下面一段,那就另外問一個問題瞭,觀世音菩薩他有這麼樣多的福德能力,他是怎麼樣在娑婆世界之中遊化的?就化度眾生。他化度種的方式是怎麼樣的呢?他是怎麼樣為眾生說法的?觀世音菩薩度化眾生的一種方便能力,他具體情形又怎麼樣?就問另外一個問題瞭。

  《普門品》就是有這兩端問答,主要是由這兩端問答而構成全品的這種技能。所以說我們要知道。佛以身口意三業來度化眾生,也就是從意輪裡面、內心裡面照見所化的根機、觀照所化的眾生根機,有什麼樣的歡喜、內心裡面歡喜的是什麼?度化眾生要這種能力,你要能夠瞭解眾生,眾生是什麼樣的根機,他歡喜什麼?然後你才能針對他感興趣的來跟他講經說法,他要不感興趣,你給他講瞭他也不聽。首先就從內心裡面自己的智慧,觀照這些眾生的根機意樂,然後以口輪傳授與這個眾生相應的教法。在身體上還要示現適合這個眾生的一種身份,身口意三業都要配合起來。那我們學習這些經典的時候,就知道這些諸佛是這麼度化眾生的,就配合佛是這樣度化眾生的。無盡意菩薩就問佛陀,觀世音菩薩身輪如何遊化世間呢?他口輪又怎麼樣說法?他意輪如何發揮善巧方便的妙力?下面就是《普門品》的專門針對千處祈求千處應,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三十二應身來闡明觀世音菩薩利益眾生的這種境界。

  “三十二應”就是以各種各樣的應化之身。從經文裡面應化為聖者、應化為天人、非人等等,具體的三十二能夠應化為三聖、能夠應六種天、能夠應五種人、能夠應四眾弟子、能夠應各種眾婦、能夠應化為童男童女身、能夠應化十類之身、能夠應化力士之身。這幾種加起來一共有三十二應。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這是應化為什麼?三種聖賢。一共是佛、一共是辟支佛、一共是聲聞,這三種聖賢。這是出世間的,這個佛身就是像佛一樣的身體。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應化什麼身,那是恰如其分。比如說;佛用智慧觀照某個眾生他應當以哪種方式來度化呢?然後就開始現身;對應於適當的這種身輪變化為適當的身體,說法就是口裡面說話,就是從法身之中任運現前這種色身和音聲來利益眾生。這就是觀世音菩薩利益眾生的方式和利益眾生的境界。

  觀世音菩薩從意輪當中照見那一個國土當中的眾生應當示現以佛身來度化,他就變化一尊佛身像就成佛的身相,在眾生面前現前佛的身像以這種口意傳授相應的佛法,恰如其分。所以說能夠顯現這樣恰如其分的一種對境,來利益眾生圓滿的境界。利益眾生他就有這麼多的智慧,沒有這種智慧,你還利益不成。我們這些人要學會。我經常所說;佛他就是與眾生於核心,他要利益眾生,要講經說法,與眾生於中心。我們今天就是人為註意,與眾生於什麼教育眾生,看人適應什麼,他就講什麼,這叫應才施教。今天在教育裡面很能夠提倡這個。在學校裡面都是以老師為核心,而不是與學生為核心,老師想講什麼你學生隻有跟著跑,不跟著跑不行,不跟著跑你就考不起學校。但是佛教化眾生往往是針對眾生的根機,你適應於接受什麼樣的法門,你適應於看什麼樣的身像,他就變化為什麼樣的身像,這多麼善巧。自然而然顯現的身體就是你最喜歡的,所說的法也是你最喜歡的。這就是應與何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他就這樣的善巧,他所現的身像、所說的這種法語都是最恰當不過瞭。所以說我們今天喜歡看佛的身體的人,他就顯現為佛的身體,以佛的語業跟你講經說法。你喜歡看那種辟支佛,辟支佛他是修十二因緣的。大傢知道十二因緣嗎?我們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剛好十二緣。這是什麼?這就世間上他的因緣果報、循環往返,這就十二因緣。我們平時沒有智慧的人,你觀察十二因緣他就會開智慧,教你一個方法。

  比如說這個人,不瞭解他,那麼怎麼跟他說話、怎麼跟他相處?我們就處在一種愚癡與無明當中。那我們怎麼樣針對這個人要開智慧呢?一個方面這個人他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他為什麼喜歡這樣,為什麼不喜歡那樣,你從這個內在的因緣果報去觀察這個眾生,瞭解這個眾生的時候,往往你就能夠非常瞭解他,甚至比他還瞭解自己。你要和他相處的時候,你都知道人喜歡那些,為什麼喜歡這些。按內在的運作規律,其實我們都能夠知道。所以說那世間上說,隻要你撅一下屁股我就知道你要幹什麼。他就有這樣的,他把他掌握透瞭,有這樣的一種智慧能力,你跟他相處那就很好,這個是智慧。從十二因緣當中去學習智慧。這個緣覺他比那個聲聞的智慧還要具足。什麼叫聲聞呢?三聖當中就有一個聲聞,這聲聞就是聽佛的音聲,以這種佛的音聲聽教理來開悟,他聽苦集滅道。佛就親自給人講經說法聽佛的音聲,他把這種道理聽會瞭,哦,苦集滅道,按照苦集滅道去修行,他就聲聞。所以說他各自的修法不一樣,聲聞是依四諦來修行、緣覺是依十二因緣來修行、佛一發菩提心六度菠蘿蜜三輪體空來修行。所以說這是他修法的一種差別,就看你喜歡哪一種身體,他就跟你顯現哪一種身體,喜歡聽哪一種法相應於哪一種法,他就跟你講哪一種法。善不善巧啊?這太善巧瞭。所以說這是觀世音菩薩度化眾生最方便、最善巧、最巧妙、恰如其分的一種方法。

  比如說世間上你要利益眾生,你要說人傢喜歡的話,要不喜歡的話你說出來,他心裡不喜歡的話,他就抵觸你。常常有一個什麼事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你送禮,你要給人傢送禮,你送去的禮物哪怕是再貴、再值錢,但是人傢不喜歡,冤枉花錢,對不對。但是你要送他喜歡的,哪怕就是不值錢,誒,隻要人傢喜歡,這禮物他就很意義,是不是這樣。所以說要理解這樣的道理。有的人送人傢這種東西,我最喜歡瞭,你喜歡送給你好瞭,你要送人傢喜歡的。這就叫瞭解眾生心。在為人處事的時候,其實就要練習瞭解眾生的心性,恒順眾生的心性,要瞭解眾生的心性你才能恒順。你要恒順眾生的心性,眾生就很高興,他高興起來瞭,你說的話他就能聽。他要聽你的話慢慢的就能引導他,如果不然的話怎麼樣接引眾生嘛,所以說這個是一個方便,你們在傢裡面為人處事都把這種方法學會。去瞭解父母、瞭解夫妻之間、瞭解兒女的喜好,然後順應他這個種心要讓他歡喜。然後接引他好好地生善滅惡,好好地懂這些做人的道理,這就是度化眾生。隻要你把這種放學會瞭,你度化眾生也很善巧。你要學不會,老是留半徑。要人傢聽你的,你不聽人傢的,以自己為核心。你說你怎麼能夠跟人搞好關系呢?是不是。不要說利益他人瞭,就是利益你自己也辦不到,你走到哪裡人傢高跟你唱對臺戲,為啥呢?你都的突出自我嘛,所以說這種關系就很難搞。今天我們要講和諧,和諧社會怎麼樣建立呀?也從這樣的方法當中建立,尊重別人,多聽別人的、多恒順別人的、把自己放在矮一點。自己不算什麼,就要把這種方法要學會,菩薩就是這樣。這樣上面是應三聖之身。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