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編 凈土資糧 信門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凈宗法語大觀 作者: 大安法師2022-08-24

  第三編  凈土資糧----信門

  一、就事相立信

  有佛有凈土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佛說阿彌陀經

  【譯文】

  這時佛告訴長老舍利弗:“從這個娑婆世界向西,經過十萬億佛土那麼遙遠的地方,有一個世界名叫極樂世界。其國有一尊佛,名號為阿彌陀,而今正在演說妙法。”

  【按】

  此段經文乃釋尊於菩提樹下開悟的境界,非九界眾生所能知見。佛智觀察與會大眾善根成熟,以此果覺全體予以濁惡眾生,特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為當機者,表明非甚深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

  酬願成佛,已歷十劫

  阿難聞佛所說,彼作法苾芻(1)菩薩之行,白世尊言:作法苾芻為是過去佛耶?未來佛耶?現在佛耶?世尊告言: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曰極樂,佛名無量壽。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註釋】

  (1)作法苾芻:即法藏比丘。苾芻原是一種香草,因具含多義,如體性柔軟、引蔓旁佈、馨香遠聞、療治疾病、常不背日光等義,比喻出傢修道之德。

  【譯文】

  阿難聽聞釋尊所宣說,作法(法藏)比丘的大乘菩薩之行,向世尊稟白:“彼作法比丘是過去已成佛呢,是未來將成佛呢,還是現在正住世的佛呢?”世尊告訴阿難:“彼佛如來,來無來處,去無去所,無生無滅,非過去已成的佛、非現在今成的佛、非未來當來的佛,隻是為酬其因地所發的救度眾生大願,示現在西方。距離閻浮提百千萬億佛剎,有個世界叫極樂,佛名為無量壽佛。那尊佛成佛以來,距今已經十劫。”

  【按】究極而言,阿彌陀佛實乃無量無邊劫早已實成之古佛,由本垂跡,一期赴機,示現成佛,已歷十劫。

  一切世間極難信法

  又,舍利子!於此雜染堪忍界中,五濁惡時,若有凈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聞說如是一切世間(1)極難信法,能生信解,受持演說,如教修行,當知是人甚為希有,無量佛所,曾種善根。是人命終,定生西方極樂世界,受用種種功德莊嚴清凈佛土大乘法樂,日夜六時,親近供養無量壽佛。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所,聞法受記。福慧資糧,疾得圓滿,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稱贊凈土佛攝受經》

  【註釋】

  (1)一切世間:通指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器世間與九界有情世界。(即六道凡夫法界與聲聞、緣覺、菩薩三種聖賢法界)

  【譯文】

  又,舍利子!在這樣一個雜染劇苦的娑婆世界裡,又遭遇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和命濁)齊集之時,若有凈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聞說此一切世間眾生極難生起信心的念佛法門,而能生起信解,如法受持,廣為眾生宣說,按照佛所教敕自行化他,當知此人甚為希有難得,曾經在無量諸佛處培植過出世的善根。此人命終之時,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受用極樂國土種種依正功德莊嚴清凈佛土之大乘法樂,晝夜六個時段,親近供養阿彌陀佛。分身無數遊歷十方佛國,供養諸佛,在十方諸佛所,得以聽聞正法,受成佛的記莂。福德智慧資糧,疾速得到圓滿,速證無上正等正覺。

  【按】在此五濁惡世能信凈土法門者,當自尊自肯,遵佛教敕,一意西馳。

  獲聞正法賴宿善

  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清凈有戒者,乃獲聞正法。

  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

  ——《佛說無量壽經

  【譯文】

  若人沒有宿世的善根,就不能聞信這部凈土經典;

  曾奉持清凈戒律者,方可獲得聽聞這出世正法。

  往昔曾經覲見過世尊,則能深信念佛橫超之勝事。

  謙卑誠敬聽聞奉行,身心踴躍生起大歡喜。

  憍慢弊惡懈怠者,難以相信這圓頓法門;

  隻有宿世見過阿彌陀佛,才能好樂聞信這個教法。

  【按】今生幸聞凈土法門,一則是自己宿世善業所感,二則是阿彌陀佛隨行六道,與我等眾生廣結法緣所致。吾人宜當珍惜,此生凈土之緣,不可再蹉跎空過。

  帶業往生猶如大石置船

  王問那先:人生造惡,臨終念佛,得生佛國,我不信是語。那先答言:如持大石置於船上,因得不沒。人雖本惡,因念佛故,不入泥犁。其小石沒者,如人作惡,不知念佛,便入泥犁中。

  ——《那先經》

  【譯文】

  國王問那先比丘:“人在生前造作諸多惡業,臨命終時念佛,便能往生佛國,我不相信這話。”那先比丘回答:“比如將大石放在船上,大石因此不會沉沒水中。人雖然造瞭許多惡業,因為念佛而不墮入地獄。有的小石反而沉沒水中,比如有人作瞭惡業,不知念佛,便墮入地獄中。”

  善導二種深信

  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種: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善導《觀經四帖疏》

  【譯文】

  所說的深心,就是深信之心。包涵兩方面義蘊: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在正是念頭不離罪惡果報生死輪轉的凡夫,曠劫以來在生死苦海恒常汩沒恒常流轉不休,無有出離生死的勝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遍攝九法界眾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對此沒有懷疑,沒有憂慮,乘托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決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按】善導大師別具慧眼,從常沒眾生的罪惡與阿彌陀佛悲願的互動關系中,詮顯凈宗他力信心之內蘊,稱佛本懷,萬代之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

  佛光唯攝念佛人

  問曰:備修眾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三義:一明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舍離,故名親緣也。二明近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三明增上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校也。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贊念佛功能。

  —— 善導《觀經四帖疏》

  【譯文】

  有人問:廣修眾多的善行,隻要能將功德回向,都能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阿彌陀佛光明普照,唯獨攝護念佛人,這其中有什麼深意呢?

  回答:佛光唯攝念佛人,此中有三層含義:第一,表明念佛的親緣。眾生修行,口常稱念阿彌陀佛名號,阿彌陀佛天耳通即能聞到;身常禮敬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天眼通即能見到;心常憶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心智通即能瞭知。眾生憶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在憶念眾生。眾生的身口意三業與佛的身口意三業不相舍離,所以稱為親緣。第二,表明念佛的近緣。眾生願意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時應念顯現在眾生面前,所以稱為近緣。第三,表明增上緣。眾生稱念阿彌陀佛,即除滅多劫生死重罪。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眾多的菩薩、聲聞自然會來迎接此行人往生凈土,諸多的邪業牽引羈束其人,由於佛力加持,不能構成往生的障礙,所以稱為增上緣。其他眾多的修行,雖然也是善業,但其功德利益若與念佛法門相比較,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所以,諸多經論中處處廣贊念佛的功德。

  隨順佛意名真佛弟子

  又,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是名隨順佛教,是名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

  ——善導《觀經四帖疏》

  【譯文】

  又,談到深信,仰願一切凈業行人等,一心隻相信佛的法語,不顧身傢性命,堅決依教奉行。佛叫舍棄的就當下舍棄,佛叫行持的就當即行持,佛叫離開的就當即離開,這才叫做隨順佛的教誨,這才叫做隨順佛的心意,這才叫做隨順佛的悲願,這才叫做佛的真正弟子。

  【按】深信之相,乃順承佛語,不必懷疑,不得躊躇,雖然目前尚不能理解,然宜迅速落實在行動上,日久自然契會。

  一滴投海,便同一味

  是以我心實與佛心同一理故,故我彌陀願力威德光明在我心中,承我心愚癡之力,作一切佛事,無時不引導於我;我心亦於彌陀願力大心之內,修諸念佛求生一切善行,無一善行而不具含佛德。瞭彼佛德,成我三昧。故知彌陀願力,始於發心,終於究竟,無一法而不直趣我心,以我心即佛心故;我心亦於無始至今,盡未來際,修一切三昧,無一法而不攝歸佛海,成本來佛,以佛心即我心故。

  如是依正色心,因果凈穢,雖同一心,而實不妨一一自分,各住其位於一心內也。以一心故,雖凈穢不同,所求不出於真心;以自分故,雖一心,而必舍穢取凈也。舍穢取凈,則感應道交,見彼本性彌陀;瞭悟一心,則凈穢自分,可悟唯心凈土。如是而修,譬如一滴投海,便同一味,方知大海即自己也。

  ——妙葉《破妄念佛說》

  【撰者】

  妙葉:明代精研天臺教,專修念佛三昧,弘揚凈土功著。

  【譯文】

  由於我心真實地與佛心同一理體的原故,所以,阿彌陀佛的願力、威德、光明就在我的心中,曲承我心愚癡的力量,作一切佛事,無時無刻不在引導著我;我心也在阿彌陀佛願力大心之內,修持念佛求生凈土的種種善行,我的種種善行也無一不具含阿彌陀佛的功德。瞭達阿彌陀佛的功德,用以成就我的念佛三昧。所以得知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從初始發願到究竟圓成大願,其間沒有一法不直接滲入我的心性,由於我心即是佛心故;我心也從無始劫來到現在,以及盡未來際,所修持的一切三昧,無有一法而不攝歸阿彌陀佛的大悲願海,成就本來自性佛,這也是由於佛心即是我心的緣故。

  這樣的依報、正報、身色、心性、因果、凈穢,雖然平等地內含在同一心性中,然而,實在並不妨礙各自的區分,各住其位於一心內。由於同一心性,雖然有凈土與穢土的不同,而所求生的凈土並未超出真心之外;由於各自區分的緣故,雖然同等一心,而必然舍穢土、取凈土。舍穢土、取凈土,就能與阿彌陀佛的願力感應道交,見到本性阿彌陀佛;瞭悟平等一心,則凈土穢土法爾區分,由此可以體悟唯心凈土。這樣來修行,譬如一滴水投入大海,便與海水等同一味,此時才知道大海即是自己。

  謗無凈土即謗諸佛

  明智者當為世人決疑起信,在在處處,弘贊流通,即是代諸佛出廣長舌,即是報佛深恩。如其違背聖言,故為魔說,其為罪也,何可言盡!今以喻明:於此有人,日出萬言,以謗萬佛,積滿千歲,是人罪業,無量無邊;而復有人出一惡言,撥無凈土,阻人念佛,是人罪業,過於前人百千萬倍,乃至無算。何以故?微塵諸佛,贊嘆西方,惟欲人人成佛;汝獨生謗,即是遍謗微塵如來,陷害眾生,常沉苦海,不得成佛。故罪如是,其慎辭哉!

  ——蓮池《彌陀疏鈔》

  【譯文】

  明智之人,應當為世間眾生釋疑起信,令眾生都發願往生西方凈土,無論身在何處,廣為贊嘆凈土法門,廣為流通凈土經典,這樣便是代替佛出廣長舌,這樣便是報答佛的深恩。如果違背經典聖言量,故意造為魔說,其所犯下的謗法重罪,怎麼能夠說得完!現在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在此娑婆世界,有人每天出一萬句話,誹謗一萬尊佛,像這樣日積月累,直至滿一千年,此人所犯下的罪業,無量無邊;而又有人口出一句惡言,誹謗凈土,認為極樂世界虛幻不實,阻撓他人念佛,那麼這個人所造下的罪業,超過前面那人的罪業百千萬倍,甚至無法計算。為什麼呢?十方如微塵一般多的諸佛,全都贊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隻想著要眾生念佛往生凈土,個個成佛;而唯獨你對凈土法門加以誹謗,這樣就等於遍謗十方如微塵一般多的如來,陷害眾生,永遠沉淪生死苦海,不能成就佛果。故意謗法之罪如此嚴重,出言吐氣乃至撰寫文章,能不小心謹慎嗎?!

  【按】

  現今多有率意藐視輕慢誹謗凈土者,伏冀幡然悔悟,轉而尊重流通弘揚凈土法門,則功德無量。

  念佛醒夢

  今念佛求生凈土,正返迷歸悟,至圓至頓,概以夢幻掃之,可乎哉?今人於夢幻妻子傢緣不能當下割舍,夢幻功名富貴不能當下遠離,夢幻苦樂寒暑不能當下覷破,乃至夢幻詩文機鋒轉語不能當下唾棄,獨於夢幻西方則不求生,亦大惑矣。夫依對待而論,娑婆活計,添夢者也;求生凈土,醒夢者也,不可不求生也。依絕待而論,惑業感於三界,惡夢也;念佛生於凈土,好夢也,亦不可不求生也。茍深思此理,凈土之生,萬牛莫挽矣。

  ——蕅益《靈峰宗論》

  【譯文】

  現今念佛求生西方凈土,正是迷途知返,轉歸覺悟,至圓至頓,有人一概以如夢如幻掃蕩凈土,可以這樣嗎?當今之人對於夢幻妻兒傢緣不能當下割舍,夢幻功名富貴不能當下遠離,夢幻苦樂寒暑不能當下看破,甚至夢幻詩詞文章、機鋒轉語不能當下唾棄,唯獨對於夢幻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求往生,這正是極大的迷惑顛倒。若依對待法來看,娑婆世界的種種經營,都是夢中添夢;求生西方凈土是使人從睡夢中醒來,所以不可不求往生凈土。若依絕待不二法來看,煩惑惡業招感於三界,這是惡夢;念佛往生西方凈土,這是好夢,所以也不可不求往生凈土。如果深入思惟領會其中的道理,那麼,願生西方凈土之心是一萬頭牛的力量也挽不回的。

  念佛報恩

  知小而不知大、見近而不見遠者,此眾生之常分也。如阿彌陀佛,於諸眾生,有大恩德,眾生不知也。若以眾生觀之,佛則普為一切眾生也;若以一人觀之,佛則專為我一人也。稱性大願,為我發也;長劫大行,為我修也。四土為我嚴凈也,三身為我圓滿也。以至頭頭現身接引,處處顯示瑞應,總皆為我也。我造業時,佛則警覺我;我受苦時,佛則拔濟我;我歸命時,佛則攝受我;我修行時,佛則加被我。佛之所以種種為我者,不過欲我念佛也,欲我往生也,欲我永脫眾苦、廣受法樂也,欲我展轉化度一切眾生,直至一生成佛而後已也。噫!佛之深恩重德,非父母所可比,雖天地不足以喻其高厚矣。非聞開示,安知此意?不讀佛經,安曉此理?今而後,已知之矣,唯有竭力精修,盡報歸誠,拼命念佛而已,復何言哉!

  ——徹悟《徹悟禪師語錄》

  【譯文】

  知小而不能知大,見近而不能見遠,這是世間眾生認知上的常態。比如阿彌陀佛,對眾生有大恩德,而眾生卻蒙然不知。若以眾生的視角觀照,阿彌陀佛普遍地為一切眾生垂慈救度;若以個人的視角觀照,則阿彌陀佛專為我一人而施以救度。阿彌陀佛稱合自性的大願,為我而發;無量劫的菩薩大行,為我而修。極樂世界四種凈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為我而莊嚴清凈,阿彌陀佛的法報化三身為我而圓滿。乃至時時現身接引,處處顯示瑞相感應,全都是為瞭救度我。

  當我造作惡業時,佛就警誡覺悟我;當我遭受苦難時,佛就救拔濟度我;當我一心歸命時,佛則慈悲攝受我;當我信願持名時,佛則放光加被我。阿彌陀佛之所以種種善巧方便為我者,其目的不過是希望我念佛,希望我往生凈土,希望我永遠脫離一切痛苦、廣受寂滅法樂,希望我展轉教化度脫一切眾生,直至一生成佛而後已。噫!阿彌陀佛對我等眾生的深恩重德,不是父母的恩德所能比擬的,即使是天地也不足以比喻阿彌陀佛恩德的高廣深厚。如果沒有聽到善知識開示,怎麼能知道念佛往生之事?如果不是恭敬地讀誦佛經,怎麼能明白念佛往生的道理?從今以後,既然已經知曉瞭凈土事理,唯有竭誠盡力精進修行,盡此一報身,一心歸命,拚命念佛而已。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可談的呢!

  【按】

  阿彌陀佛與眾生同體相依,吾人日用行為中,悉有著阿彌陀佛慈悲的關顧,佛恩浩大,我等唯有老實念佛求生凈土,作彌陀使者,弘護凈宗,庶幾報答佛恩於百千萬億分之一。

  雖佛祖現身,也不改其所信

  若正修凈業時,倘達摩大師,忽現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禪授汝。但當向祖師作禮,謂我先已受釋迦如來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易。祖師雖有深妙禪道,吾則不敢自違本誓也。縱或釋迦如來,忽爾現身,謂曰: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耳。今更有殊勝法門,超於彼者。汝當且置念佛,吾即為說勝法。亦隻可向佛稽首陳曰:我先稟受世尊凈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如來雖有勝法,吾則不敢自違本願也。雖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搖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謂深矣。

  ——徹悟《徹悟禪師語錄》

  【譯文】

  若正在修習凈業的時候,倘使達摩大師忽然出現在面前說:“我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你隻要舍棄念佛,我就將此妙禪傳授給你。”這時隻應當向達摩祖師頂禮回答:“我已先信受瞭釋迦如來的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改。祖師雖有深妙禪道,我不敢自己違背原來的誓言。”縱或釋迦如來忽然現身說:“我先前所說的念佛法門,隻是一時方便之說。現在更有殊勝的法門,超過念佛往生一法。你應當姑且放置念佛,我就為你宣說更殊勝的法門。”這時也隻可向佛稽首陳白:“我先前稟受世尊的凈土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改。如來雖然另有殊勝法門,我則不敢自己違背曾發的本願。”雖佛與祖師現身,尚且不改變對念佛法門的信心,更何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動搖迷惑我的凈土信心!能有這樣的信心,才能算得上深信。

  【按】

  見得真,方能守得穩。信心漂浮者,宜在見地上透過。

  應具十種信心

  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從古至今,曾無一人逃得)。

  二信人命無常(出息雖存,入息難保,一息不來,即為後世)。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五信佛語不虛(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1),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

  六信實有凈土(如今娑婆無異,的的現有)。

  七信願生即生(已今當願,已今當生,經有明文,豈欺我哉)。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信佛語故,則造後四;不信佛語,但造前四。故深信佛言,即深信自心也。修凈業者,能具此十種信心,其樂土之生,如操左卷(2)而取故物,夫何難之有?

  ——徹悟《徹悟禪師語錄》

  【註釋】

  (1)妙高山王:即須彌山,為山中最高者,故曰王。(2)左卷:古代契約分為左右兩聯,雙方各執其一,左卷即左聯,常用為索償的憑證。用來比喻充分的把握。

  【譯文】

  第一相信有出生必有死亡(普天之下,從古到今,還沒有一人逃過生死)。

  第二相信人命無常(呼出的氣息雖存,吸入的氣息卻難得保證,一口氣不來,即為後世)。

  第三相信輪回路險(一念的差錯,便墮到三惡道中,保持人身不失者如同手上土那樣的少,失去人身者如同大地上的土那樣的多)。

  第四相信三惡道的時間漫長(三惡道中一期果報就是五千劫,再得人身就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瞭)。

  第五相信佛語不虛(這個日輪月輪可以令其墜落,須彌山王可使之倒塌,諸佛金口所宣的法語不會有絲毫的變異)。

  第六相信真實有西方凈土(像眼前的娑婆世界一樣,西方極樂世界的的確確也是現今存在的)。

  第七相信發願求生極樂世界便能往生(已經發願便已經往生,現今發願便現今往生,未來發願便未來往生,阿彌陀經中明文所示,豈會欺騙我呢)。

  第八相信往生極樂世界就能證得不退轉位(西方凈土境界殊勝,彌陀願力加持之緣強大,往生者不會生起退轉之心)。

  第九相信一生成佛(西方凈土中的眾生壽命無量,任何道業佛事都能成辦)。

  第十相信萬法本來唯心所造(唯心有性具與事造二重含義,上述九種信心之法都是我心所具足,亦是我心所造作)。

  由於相信佛語,便造作後四種的因果(即:願生即生、生即不退、一生成佛、法本唯心);由於不相信佛語,隻造作前四種的因果(即:生必有死、人命無常、輪回路險、苦趣時長)。所以,深信佛語就是深信自心。修凈業的人,能夠具足這十種信心,那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便有決定的把握,如同探取自己日用之物,輕松自如,如是往生凈土,還會有什麼困難呢?

  【按】

  信心功德不可思議,吾人能深切的具足上述十種信心,則孜孜於世間的善業與出世間的凈業,自然如決江河,沛然莫禦。

  第三世墮落

  茍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隻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當受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正眼觀之,較他闡提(1)、旃陀羅(2)輩,僅差一步耳!

  ——截流《凈土警語》

  【註釋】

  (1)闡提:斷善根無信仰的人。 (2)旃陀羅:以屠殺為業的惡人。

  【譯文】

  假如對念佛法門沒有真切的信心,雖然念佛持齋,放生修福,也隻是世間的善人,來世投生到富貴人傢享樂。在享富貴之樂的時候,即會造種種惡業。造惡業後,必定墮落在三惡道受苦報。用正眼觀察,不具備真信而念佛修善的人,比那些闡提與旃陀羅之流當生所受下地獄的果報,僅僅差一步而已!

  【按】透辟開示,警人心目,凈業行人當三復斯言,免蹈覆轍。

  不應以目前所不見而不信

  人驟聞凈土之景象,多不信之,無足怪也。蓋拘於目前所見,遂謂目前所不見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糞壤之居者,安知有廣廈之清凈?小器藜藿(1)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篋(2)錙銖(3)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

  故處此娑婆濁世,不信其有清凈佛土。所以生長於胞胎,不知彼有蓮華之化生;壽不過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壽數;衣食必由於營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樂常雜於憂惱,不知彼有純一之快樂。然則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見而不信也。

  ——王日休《龍舒凈土文》

  【註釋】

  (1)藜藿(1íhuò):藜,蒿類,草本植物,嫩葉可以吃。藿,香草。指粗劣的飲食。 (2)篋(qiè):小箱子。  (3)錙銖(zīzhū):指很少的錢。

  【譯文】

  人們驟然聽聞到西方凈土種種的景象,大多不相信,這並不奇怪。大凡拘礙於目前所見所聞的人,便認為眼前所見不到的東西不存在,這同不信凈土的人是同樣的知見。比如在陋巷糞土中居住的人,怎會知道廣闊大廈的清凈?在小碗裡吃蒿葉草菜粗劣食物的人,怎會知道還有擺滿方圓一丈的山珍海味?在破舊的小箱子裡蓄積些小錢的人,怎會知道有國庫裡充溢的財寶?

  所以處在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便不相信有清凈的阿彌陀佛剎土。由於生長於母體胞胎,便不知道極樂世界有蓮華化生;由於在這個世界壽命不過百年,便不知道極樂世界有恒河沙數的壽命;由於在這個世界衣食必由勞作方可得到,便不知道極樂世界有隨念而至的衣食;由於這個世界的快樂常常夾雜著憂愁煩惱,便不知道極樂世界有純一的快樂。然則釋迦牟尼佛所宣示的西方凈土依正莊嚴,不可以由於我們現前肉眼見不到而不相信呀!

  呼引眾生上大願船

  凈土傳雲: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二菩薩,乘大願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眾生,上大願船,送至西方,如肯往者,無不得生也。若信心肯往,雖有罪惡,亦無不得生。

  蓋不慈悲不足為佛,不濟度眾生不足為佛,不有大威力不足為佛。為其慈悲,故見眾生沉於苦海而欲濟度;為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濟度之心、成濟度之功也,此所以為佛也。經雲:大醫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盡之人;佛能度一切眾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比命盡者,可謂極矣。

  ——王日休《龍舒凈土文》

  【譯文】

  《凈土傳》說: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乘大願船,浮泛於生死海中,在這個娑婆世界呼引眾生上大願船,直接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如果願意前往者,沒有一個不能到達的。倘若深切相信,願意往生,即使犯有罪惡,也無不蒙佛力加持,帶業往生。

  因為不慈悲不足以稱為佛,不拔濟救度眾生不足以稱為佛,不具備大威神力不足以稱為佛。正是由於佛的大慈大悲,所以看見眾生沉淪苦海而生拔濟救度之心;正是由於有大威力,所以能夠使拔濟的心願兌現成濟度眾生的功德。這就是佛之所以稱為佛的原因。經中說:“大醫王能治療一切病,但不能治療已經死亡之人;佛能救度一切眾生,但不能救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比況已死亡者,可謂形容到瞭極點瞭。

  【按】佛度眾生,眾生被救度,其間難易淺深,總在於緣。吾人能信念佛往生成佛的法門,即是有緣,憑信願即可登上大願船,穩抵彼岸,不信即死矣。

  二、就理觀立信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1),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2),從心想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註釋】

  (1)法界身:佛的法身無形無相,周遍法界,眾生有感,法身隨緣而應,故名法界身。 (2)正遍知海:佛之正遍知,深廣而不可測量,故譬之於海。

  【譯文】

  阿彌陀如來是隨感而應的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的心想中。所以,汝等憶佛念佛時,能憶念佛的心就具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憶佛念佛為作佛——始覺),是心是佛(能念佛的心即是佛——本覺),阿彌陀佛遍知法界事理性相因果的如大海般的深廣智慧,便從你們憶佛念佛的心中出生。

  【按】此段經文乃念佛法門的最高理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不唯是《觀經》綱宗法要,實是釋迦如來一代時教大法綱宗。不唯釋迦一佛法藏綱宗,實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藏綱宗。佛法緊要處無多子,此二語即是大總持。

  佛由心現

  解脫長者對善財言:我入出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見十方各十佛剎微塵數如來。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夢;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響。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

  【譯文】

  解脫長者對善財童子說:“我入出這個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見到十方世界各十佛剎微塵數如來。諸佛如來不來我這裡,我也不往諸佛那裡。我如果想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念頭一動就能見到……由此瞭知一切佛以及我心,全都如夢;瞭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性心元如水;瞭知一切佛與所有色相以及自心,全都如同幻化;瞭知一切佛以及自心,全都如同空谷回響。我這樣瞭知,這樣憶佛念佛,所睹見的諸佛都由自心顯現。”

  【按】這是解脫長者向善財童子陳述念佛三昧見佛的境界。阿彌陀佛不生滅,觀覓難拈水中月,所見彌陀不離自心。

  自力他力之相狀

  當復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以禪定故,修習神通,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1),如是等名為自力。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曇鸞《往生論註》

  【註釋】

  (1)四天下:即一四天下,一須彌山,東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鐵圍山所繞。

  【譯文】

  這裡再舉例說明自力與他力的相狀:譬如有人因畏懼三惡道之苦故,受持清凈戒律,因持戒故,能修禪定,以禪定力故,修習種種神通,以神通現前故,能遊歷一四天下,這樣的修行叫做自力。又譬如羸劣的愚夫,連毛驢都跨不上去,然有幸隨從轉輪聖王而行,便乘托輪寶飛行虛空,遊歷一四天下,無所障礙,這樣的情形叫做他力。愚癡啊!後世的學人,聽到有他力可以托乘,應當生起信心,不要被凡夫的知見情執所局限。

  蕅益六信—信自

  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茍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蕅益《阿彌陀經要解》

  【譯文】

  所謂信自,意謂:相信我現前一念真心,本來就不是身內的肉團心,也不是第六意識攀緣塵境分別影事之心。這一念真心在時間上豎窮三際(過去、現在、未來),無始無終;在空間上橫遍十方,沒有邊際涯畔;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中微塵數的國土,原是我一念心中所現之物。我雖然昏沉迷惑,生起種種顛倒,但隻要一念回光返照,專持佛號,決定能生自心本具的極樂世界,對此不再存有疑慮。這就叫信自。

  蕅益六信—信他

  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1)廣長舌(2)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蕅益《阿彌陀經要解》

  【註釋】

  (1)六方諸佛:指東、南、西、北、上、下六方諸佛。 (2)廣長舌:常人三世不妄語,舌頭伸出能至鼻;藏教果頭佛(阿羅漢),三大阿僧祇劫不妄語,舌薄廣長可覆蓋面部;無量劫不妄語,廣長舌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今證大乘凈土妙門,所以遍覆三千,表凈土之理稱合真性。

  【譯文】

  所謂信他,意謂:相信釋迦如來決不會說誑騙人的話,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願願圓滿,沒有虛發,六方諸佛伸出廣長舌相,於自國土稱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真實不二。我們信奉隨順諸佛的真實教誨,決志求生西方凈土,不再存有絲毫疑惑。這就叫信他。

  蕅益六信—信因

  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凈土?是名信因。

  ——蕅益《阿彌陀經要解》

  【譯文】

  所謂信因,意謂:深信散亂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尚且能成為未來成佛的金剛種子,何況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哪有不往生西方凈土的道理呢?這就叫作信因。

  蕅益六信—信果

  信果者,深信凈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

  ——蕅益《阿彌陀經要解》

  【譯文】

  所謂信果,意謂:深信西方凈土都是諸上善人聚會在一處,他們都是從念佛三昧得以往生的。猶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又如同影子必定隨形,音響必定應聲一樣,功夫一定不會白費。這就叫作信果。

  蕅益六信—信事

  信事者,深信隻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凈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

  ——蕅益《阿彌陀經要解》

  【譯文】

  所謂信事,意謂:深信而今現前一念心性不可窮盡故,依心所顯現的十方世界也不可窮盡;在離這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土之外,確實有西方極樂世界,最為清凈莊嚴,不同於莊子虛構的寓言。這就叫作信事。

  蕅益六信—信理

  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

  ——蕅益《阿彌陀經要解》

  【譯文】

  所謂信理,意謂:深信距離本土十萬億佛剎之遙的西方凈土,其實並未超出我現今的一念心性之外,因為我現前的一念心性廣大周遍,其大無外;又深信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與正報、阿彌陀佛教主與菩薩聲聞聖眾,都是我現前一念心性中所顯現的影像。全體的事相即是真如理體,萬法的虛妄相就是不生滅的真如,全部的修德就是本具的性德,阿彌陀佛的果覺即是自性的本覺。我的心性遍法界故,佛的心性也遍法界,一切眾生的心性也同樣遍法界。譬如室內有一千盞燈,每盞燈發的光互相滲透遍滿,重重交相含攝,光與光不相妨礙。這叫做信理。

  【按】六信三對范疇,周詳圓融,彰顯凈宗,豎與一切法門混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的特質,其立論判言有高屋建瓴之勢。

  聖凡一體,機感相應

  蓋彌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眾生,攝受不舍。聖凡一體,機感相應。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樂;眾生心中凈土,念念彌陀。吾以是觀之,智慧者易生,能斷疑故;禪定者易生,不散亂故;持戒者易生,遠諸染故;佈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生,不瞋恚故;精進者易生,不退轉故;不造善、不作惡者易生,念能一故;諸惡已作、業報已現者易生,實慚懼故。雖有眾善,若無誠信心、無深心、無回向發願心者,則不得上上品生矣。噫!彌陀甚易持,凈土甚易往,眾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眾生何!

  ——楊傑《凈土疑論·序》

  【撰者】

  楊傑:宋代居士,官太常卿,宿好禪法,得法於天衣義懷禪師。後歸心凈土,繪丈六阿彌陀佛像,隨身觀念,臨終念佛往生。

  【譯文】

  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法界所有的念佛眾生,攝取不舍。聖人與凡夫本自一體,眾生能感之機與彌陀所應之願力容易相應。諸佛心內的眾生,塵塵都是極樂世界;眾生心中的凈土,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我由此而觀察:有智慧的人容易往生,因他們能夠斬斷疑根故;修禪定的人容易往生,因他們心不散亂故;持戒的人容易往生,因他們遠離一切污染故;佈施的人容易往生,因他們沒有我執故;忍辱的人容易往生,因他們沒有瞋恚心故;精進的人容易往生,因他們道心不退轉故;不造善、不作惡的人容易往生,因他們心念純一故;已經造作各種惡業、果報現前的人容易往生,因他們能夠生起真實的慚愧心故。雖然修行諸多善行,若沒有至誠的信心,沒有樂集福慧的深心,沒有回向發願往生心,便不能獲得上品上生。嗚呼!阿彌陀佛名號極容易持念,西方凈土很容易往生,然而眾生卻不去念佛,不能往生,佛對這些眾生又如之奈何呢?

  三種真信

  所謂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我雖昏迷倒惑,覺性未曾失;我雖積劫輪轉,覺性未曾動。故曰莫輕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次要信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性雖無二,位乃天淵。若不專念彼佛,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受苦無量。所謂法身流轉五道,不名為佛,名為眾生矣。次要信得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應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

  ——截流《凈土警語》

  【譯文】

  怎樣才算是真信呢?第一要信得心、佛、眾生三者平等無有差別。我是未成就的佛,阿彌陀佛是已經成就的佛,我與阿彌陀佛的覺性平等無二。我雖然昏迷、顛倒、迷惑,但覺性沒有失掉;我雖然多劫生死輪轉,覺性未曾動搖。所以說,不要輕視未開悟的心性,一念回轉心光,便如同本得。其次要信我是理性即佛、名字即佛,阿彌陀佛是究竟即佛,性德覺性雖然平等無二,但修德階位卻有天淵之別。倘若不專心持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必定會隨著業力流轉生死,受苦無窮。所謂清凈法身流轉五道(天、人、畜生、餓鬼、地獄)就不叫佛,而叫做眾生。再次要相信我雖然業障深重,長久以來居住在痛苦的娑婆世界,但我仍是阿彌陀佛心內的眾生;阿彌陀佛雖然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佛土之外,但仍是我心內的佛。既然眾生與佛心性同體無二,自然會感應道交。我苦切念佛,必定能夠感通阿彌陀佛的慈悲,必定能夠得到磁石吸鐵般的回應,這是無可懷疑的事情。

  緣如來本願力

  問曰:有何因緣,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答曰:論言修五門行(1),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他利之與利他,談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眾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當知此意也。凡是生彼凈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曇鸞《往生論註》

  【註釋】

  (1)五門行:天親菩薩於《往生論》中所示,即:禮拜、贊嘆、作願、觀察、回向。

  【譯文】

  問:眾生有何等因緣,言能夠疾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答:天親菩薩《往生論》中講到修持五念門,能成就自己往生,並成就一切眾生往生故。然推究二利成就的根本,乃是以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他力利益與利益他人,討論起來有角度的不同。如果就佛的立場而言,應該表述為利他(利益眾生);如果就眾生角度而言,則應表述為他利(佛予眾生以利益)。現在將討論的是佛力,所以便表述為利他,凈業行人應當明瞭這個道理。凡是往生到極樂國土以及彼國中的菩薩、天人所作的上求下化諸修行,都是由於阿彌陀如來本願力加持所成就的。

  【按】往生及修行成佛全過程,皆緣阿彌陀佛本願力故。這個判言,彰顯“他力本願”的凈宗立場,上承龍樹、天親凈土思想之遺響,下啟道綽、善導凈土思想之先河。對凈土宗在震旦的推行弘傳,功績甚巨。

  深感佛恩應念佛

  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於念念中憶念攝化於我,則我今者深感佛恩,故應念佛;一向長劫枉受眾苦,欲求脫苦,故應念佛;已造之業,無可如何,未來之業,可更造乎?生慚愧心,故應念佛;同體心性,既曰本有,即今豈無?隻欠悟證耳,求悟以性,故應念佛。以求悟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慚愧心念佛,念佛必切;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我不念佛,佛尚念我,我今懇切念佛,佛必轉更念我矣。

  ——徹悟《徹悟禪師語錄》

  【譯文】

  現在我已然知道瞭阿彌陀佛以大慈大悲,於念念中憶念攝受教化我,則我現今深切地感受到阿彌陀佛的恩德,所以應該念佛;一向長遠劫來冤枉遭受眾多的劇苦,欲求脫離苦厄,所以應該念佛;往昔已造的惡業,無可追悔,未來的惡業,何敢再造?由此生慚愧心,所以應該念佛;與佛同體的心性,既然本自具有,現今豈能沒有?隻是欠悟證的功夫罷瞭,為求悟明心性,所以應該念佛。以求悟之心念佛,念佛必定懇切;以慚愧之心念佛,念佛必定懇切;以畏惡道苦之心念佛,念佛必定懇切;以感恩之心念佛,念佛必定懇切。我不念佛時,阿彌陀佛尚且憐念於我,我現今懇切念佛,阿彌陀佛必定更加憐念於我。

  佛祖誠言可憑

  至於修行凈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實,便是偷心,便不濟事。英烈漢子,斷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可不哀哉!

  ——印光《印光法師文鈔》

  【譯文】

  至於修行凈土法門,有決定不可懷疑的道理,何必要問別人念佛修行的有否效驗呢?縱然舉世之人念佛都沒有效驗,也不生一念懷疑凈土之心,因為諸佛與祖師的誠實法語足以依憑。如果總是問他人念佛是否有效驗,便是對佛的法語未能生起決定的信心。而以他人的話為真實,這便是偷心,以偷心修行念佛法門,便不能成就。英明決烈的男子漢,斷斷不至於舍棄佛言而取信於人言。如果自己心中沒有主見,專門想要以修行效驗、他人的言語作為自己修行路上的導師,前景堪憂,可不哀哉!

  如彼香樹改臭樹林

  佛告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狀雲何?佛告父王:如伊蘭林(1),方四十由旬,有一科牛頭栴檀(2),雖有根芽,猶未出土。其伊蘭林,唯臭無香,若有噉其華果,發狂而死。後時栴檀根芽漸漸生長,才欲成樹(3),香氣昌盛,遂能改變此林,普皆香美。眾生見者,皆生希有心。佛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如彼香樹改伊蘭林。

  ——《觀佛三昧經》

  【註釋】

  (1)伊蘭林:伊蘭,樹名,華可愛,氣味甚惡,其惡臭飄及四十裡。伊蘭林比喻眾生無邊的煩惱。(2)牛頭栴檀:又稱赤栴檀。栴檀為香樹名,出自牛頭山,故名牛頭栴檀。栴檀比喻眾生念佛之心。(3)才欲成樹:比喻一切眾生,但能念佛不間斷,道業自然成就。

  【譯文】

  釋迦牟尼佛告訴父王凈飯王:“諸佛果地上的功德,有無量無邊的深遠奧妙境界,種種神通解脫,不是凡夫的心量所行的境界,所以勸父王修行念佛三昧。”父王稟白佛陀:“念佛的功德,是什麼樣的相狀呢?”佛告訴父王:“比如伊蘭林,方圓有一百六十裡,樹林中有一棵牛頭栴檀,雖然有根芽,但尚未破土而出。這伊蘭林唯有惡臭,沒有香味,如果有人食瞭樹上的華果,便會發狂而死。後來,栴檀的根芽漸漸生長出來,長到快成樹時,香氣濃烈,於是便能轉變伊蘭林的惡臭,令此樹林全都芳香美好。眾生目睹這個情景,都生起稀有難逢之心。”佛告訴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流轉中,念佛的心也是這樣。隻要能系心念佛不間斷,決定能生到佛前。一旦往生到佛土,就能改變一切惡業,成就大慈悲心,如同那栴檀樹的香氣改變伊蘭林的惡臭一樣。”

  【按】於眾生煩惱心中安置一佛號,不斷持念,便如同牛頭旃檀的香氣,改變伊蘭林的惡臭。便可往生凈土,此乃點石成金之妙法。

  此間念佛,彼土七寶池生蓮華一朵

  或者疑之雲:人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中如何便生蓮華一朵?予告雲:此不難知也。譬如大明鏡,凡有物來便現其影,鏡何嘗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彌陀佛國中,清凈明潔,自然照見十方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是故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自然生蓮華一朵,無足疑也。

  ——王日休《龍舒凈土文》

  【譯文】

  有人懷疑說:“人在這娑婆世界念佛,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為何便生出蓮華一朵呢?”我告訴他說:“這並不難明白。譬如一面大明鏡,凡是有物到來便映現其影,明鏡何嘗有迎接之心呢?隻是由於鏡子明亮,自然可以顯現事物而已。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中,清凈明潔,自然照見十方世界,猶如明鏡中睹見其面像。所以,在這個世界念佛,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自然出生蓮華一朵,是無足懷疑的。”

  【按】

  西方凈土與我等心性交融互攝,故信願持名,極樂世界七寶池便萌生一朵標上念佛人名字的蓮華,榮枯大小,取決於行人的念佛功夫。故古德雲: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妙因妙果,難議難思,唯有大智,方能諦信。

  何謂多善根福德因緣

  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此則以阿彌陀佛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蕅益《阿彌陀經要解》

  【譯文】

  阿彌陀佛以四十八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無數劫的菩薩六度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此多善根福德,而都是已成就,不是現今方成就,不是將來才成就。這是以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境,帶動起眾生自心本具的種種莊嚴。全體的佛功德即是眾生的功德,全體的佛果覺即是自性本覺,所以經雲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按】

  對阿彌陀經所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土,”凈業行人大多不甚瞭瞭,常以自力修行功夫來理解,不得真詮,細味澫祖這段獨具慧眼的詮釋,自當豁然。

  念佛者心印不壞

  譬有貧人,依豪貴衣食。時有王子出遊,執大寶瓶,瓶內藏王寶印。貧者詐來親附,拿寶瓶逃走。王子覺之,使六大兵乘六黑象追之。持瓶人走入空野澤中,毒蛇自四面來欲嚙。持瓶者惶懼而東西馳走,見空澤中有一大樹蓊鬱,頭戴寶瓶,攀樹而上。時六兵疾馳至樹下,貧人見而吞王寶,以手覆面。六黑象以鼻絞樹倒之,貧人墮地,身體散壞,唯金印在寶瓶放光,毒蛇見光四散。佛告阿難: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壞,亦復如是。

  ——《觀佛三昧經》

  【譯文】

  譬如有一個窮人,依投豪貴傢謀衣食。有一天,王子外出遊玩,帶著大寶瓶,寶瓶內藏瞭國王的寶印。這個窮人假裝侍從親近侍奉王子,伺機拿起寶瓶逃跑。王子發現後,命令六個健兵騎六頭黑象追趕盜瓶人。持瓶人跑入空曠野外的沼澤中,有許多毒蛇從四面八方圍攏來,企圖吞噬他。這個持瓶人見狀極為驚恐,便東奔西走地逃命,看見空曠的沼澤中有一棵繁茂蒼翠的大樹,便頭頂寶瓶,攀樹而上。這時,騎黑象的六個健兵飛快地奔到瞭大樹下,這個窮人看見情況危急,便將國王的寶印吞到肚裡,驚恐地以雙手遮面。六頭黑象用長鼻將大樹絞倒,這窮人隨即掉到地上,身體摔得散架瞭,而唯有金印在寶瓶中放光,毒蛇見到光明便四處逃散。佛告阿難:“安住於念佛的眾生,心印不壞,也像金印放光一樣。”

  萬億人中一二知

  娑婆生者極愚癡,眾苦縈纏不解思。

  在世更無清凈業,臨終那有出離時。

  百千經裡尋常勸,萬億人中一二知。

  珍重大仙金色臂,早來攜我入華池。

  ——楚石《西齋凈土詩》

  【譯文】

  生到娑婆世界的眾生極為愚癡,

  眾苦縈回纏繞而不知道反思。

  在世間更無持戒念佛的清凈業,

  命終哪有出離生死輪回之時。

  百千經典中恒常勸勉念佛往生,

  但萬億人中也隻有一二人信知。

  珍重阿彌陀佛常垂接引的金色手臂,

  願佛早來提攜我入七寶蓮池。

  水火二河白道喻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為行者說一譬喻,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裡。忽然中路,見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闊百步,各深無底,南北無邊。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其水波浪交過濕道,其火焰亦來燒道。水火相交,常無休息。此人既至空曠迥處,更無人物。多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競來欲殺。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見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見邊畔,中間見一白道,極是狹小,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群賊惡獸,漸漸來逼;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正欲向西,尋道而去,復恐墮此水火二河。當時惶怖,不復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免死者,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總不畏墮於水火之難。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東岸群賊等喚言:仁者!回來!此道險惡不得過,必死不疑,我等總無惡心相向。此人雖聞喚聲,亦不回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須臾即到西岸,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此是喻也。

  次合喻者:言東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即喻極樂寶國也;言群賊、惡獸詐親者,即喻眾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也;言無人空迥澤者,即喻常隨惡友,不值真善知識也;言水火二河者,即喻眾生貪愛如水、瞋憎如火也;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即喻眾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凈願往生心也。乃由貪瞋強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濕道者,即喻愛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燒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諸行業,直向西方也;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者,即喻釋迦已滅,後人不見,由有教法可尋,即喻之如聲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回者,即喻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說見解,迭相惑亂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喚者,即喻彌陀願意也;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喜者,即喻眾生久沈生死,曠劫輪回,迷倒自纏,無由解脫,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舍命已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

  ——善導《觀經四帖疏》

  【譯文】

  又稟白一切往生人等,現今更為凈業行人說一個譬喻,用以守護清凈信心,以防止外道邪見異見所導致的厄難。是什麼譬喻呢?比如有一個行人,準備向西方行走(喻發心修出離道),到達目的地有百千裡之遙。走到半路,忽然見到有兩條河,一是火河在南邊,二是水河在北邊。兩條河各寬一百步,河水的深度不可測,南北方向看不到邊際。在水火二河的正中間,有一條白道,寬有四五寸。這條白道由東岸至西岸,也有百步之寬。水河的波浪常常漫溢浸濕白道,火河的烈焰也常常來焚燒白道。水火交相侵擾白道,沒有片刻的休息。此人既已到達曠野空闊之處,瞭無人煙。卻有許多強盜與惡獸,見此人孤單無伴,爭著想來殺他吃他。此人害怕死亡,趕緊向西狂奔逃命,忽然見到此大河,即自思惟:“此河南北不見邊際,中間見有一條白道,極為狹小。東西兩岸相距雖然很近,但白道狹小,如何能安全地過去呢?看來今日定死無疑瞭。”此人一邊如是思惟,一邊想沿原路返回,不料後面的群賊與惡獸漸漸包抄上來。此人正欲向南北河岸逃避,而南北方向的惡獸毒蟲,也競相逼近。在東面、南面與北面三邊受包圍的情況下,此人別無選擇,隻得向西面尋求從白道上逃命的可能性瞭,沿白道走又害怕掉進水火二河之中。當時那人的驚惶恐怖之心,無以言表。

  此人此刻穩定心神,又自思念:“我今日走回頭路也是死,停住不前也是死,向兩邊逃也是死,現在隻剩下一種可能逃命的選擇瞭,我寧可尋這條白道向前而去。既然有這條白道,必定應當可以度河而過。”此人作此思惟時,忽然聽到河東岸有勸說的聲音:“仁者!隻要下定決心沿著這條白道前行,必定不會有死難,如果徘徊不前即會死亡。”與此同時,又聽到河西岸有人呼喚的音聲:“汝隻管一心正念直行而來,我能護祐你,不必畏懼墮入水火二河的災難。”此人既聞到東岸發遣與西岸呼喚的聲音,即自端正穩定身心,決定沿此白道直接向西而進,不生懷疑退怯之心。剛行走十分中之一、二分時,東岸的群賊等便向著行人叫喚:“仁者!趕快回來!這條白道險惡,絕對過不去,再往前走,必死無疑,我等對你並沒有任何惡意。”此人雖然聽到這些叫喚聲,不為所動,亦不回顧,一心直向前進,系念白道而行進,很快就到達西岸,永遠脫離種種厄難,與西岸上的善友相見,極為慶慰快樂。這是比喻之辭。

  下面顯示比喻的意蘊:所言的東岸,即是比喻此娑婆世界之火宅;所言的西岸,即是比喻西方極樂國土;所言的群賊、惡獸假裝親善,是比喻眾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和四大;所言的空曠無人的沼澤,是比喻此人經常隨逐惡友,不能遇上真善知識;所言的水火二河,即是比喻眾生的貪愛如水,瞋憎如火;所言的兩河中間白道寬四、五寸者,即是比喻在眾生的貪瞋煩惱中,能生清凈願往生安養剎土的心。乃由於眾生貪瞋煩惱強盛,就用水火來作比喻;願往生的善心微薄,比喻如四、五寸白道。又說水河的波浪常漫濕白道,是比喻眾生常生愛欲心,能染污願往生的善心;又火河的火焰常焚燒白道,是比喻瞋恚嫌惡之心,能燒行人功德之法財;所言的此人行走在白道上,一直向西而進者,是比喻回向一切修行德業,直接求生西方;所言東岸聞有人聲勸勉發遣,行人依教尋白道直向西行進者,是比喻釋迦牟尼佛已滅度,後人不得見佛,但有釋迦佛的教法存世可依,即比喻如同聲音;所言的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叫喚此人回頭者,是比喻別解(不同的見解)、別行(不同的修行方法)、惡見(邪知邪見)之人等,妄談種種見解,遞相迷惑擾亂此行人,以及自己造下罪業退失往生的信願;所言西岸上有人呼喚者,即是比喻阿彌陀佛大願度眾生;所言須臾就到達西岸,善友相見歡喜無限者,是比喻眾生長久沉淪生死苦海,曠劫輪回不休,迷惑顛倒,自相纏縛,無由解脫,仰蒙釋迦本師發遣,指向西方,又藉阿彌陀佛的悲心召喚,而今信受隨順兩土世尊拯濟眾生的悲願,不顧水火二河的危險,念念不間斷的持名求生,乘托阿彌陀佛以願力所成就的白道,命終之後,得以往生彼安樂國土,與阿彌陀佛相見,慶幸歡喜無量。

  【按】水火二河白道喻,寓意深刻,表達瞭娑婆世界修行人凈土起信的普遍性的心路歷程。對自力修行絕望之際,隨順此土釋尊的發遣與彼土彌陀的呼喚,信願求生凈土,方是出離輪回險境的唯一出路。感恩阿彌陀佛為我等眾生心中鋪設的往生白道,感恩釋尊慈悲的宣說。伏冀凈業行人恒常玩味此喻,用以守護念佛信心。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