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編 凈土資糧 行門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凈宗法語大觀 作者: 大安法師2022-08-24

  第五編  凈土資糧----行門

  一、名號功德

  以名號度眾生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

  ——《佛說無量壽經

  【譯文】

  我若成就無上正覺,建立名號為無量壽。

  一切眾生聞信此名號,全都來生我剎土中。

  具有如佛一樣的金色身,三十二妙相悉皆圓滿。

  也以如佛的大悲心,利益法界所有眾生。

  【按】阿彌陀佛因地考察他方世界眾生的種種根機,為實施平等普度一切眾生的宏願,思惟五劫,最後設施名號度眾生的妙法。我等凈業行人當仰體彌陀的善巧方便心,老實專持名號,成辦往生大事。

  佛號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觀察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凈句。清凈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天親菩薩《往生論

  【譯文】

  正念觀察莊嚴西方極樂世界的功德成就(十七種),正念觀察莊嚴阿彌陀佛的功德成就(八種),正念觀察莊嚴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諸菩薩聖眾的功德成就(四種)。這三類二十九種莊嚴成就,悉是由阿彌陀佛的清凈願心所莊嚴的,應當知道。概略地說這種種莊嚴成就(一切法)入到一法句中。這一法句即是清凈句。這一清凈句,即是真實智慧(無量光)無為法身(無量壽)。

  【按】

  彌陀名號即是實相法身,極樂莊嚴亦即菩提涅槃。全體是事事無礙法界。菩薩祖師處處拈示,我等行人宜默契於心,拳拳服膺,庶不負佛祖之婆心苦口。

  佛號如摩尼珠

  譬如摩尼珠,置之濁水,水即清凈。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凈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凈,即得往生。又,是摩尼珠,以玄黃幣裹,投之於水,水即玄黃(1),一如物色。彼清凈佛土,有阿彌陀如來無上寶珠,以無量莊嚴功德成就帛裹,投之於所往生者心水,豈不能轉生見為無生智(2)乎!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則冰解,冰解則火滅。彼下品人,雖不知法性無生,但以稱佛名力,作往生意,願生彼土。彼土是無生界,見生之火,自然而滅。

  ——曇鸞《往生論註》

  【註釋】

  (1)玄黃幣(bì):通帛,古人通常用作相互贈送的絲織物。(2)無生智:此指大乘菩薩證無生之理的智慧。

  【譯文】

  譬如以摩尼寶珠放置在渾濁的水中,渾濁的水即時得以清凈。若人雖有無量生死罪業濁染,聞信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至極清凈,至極如意寶珠之名號,以此名號投之於凡夫濁染心中,凡夫於稱念佛名之中,多劫重罪即能消滅,心得清凈,即得往生極樂國土。又,這顆摩尼寶珠,若以深黃色的絲帛包裹,投放於水中,水也隨之變作深黃色,如所裹的絲帛顏色一樣。那個極樂清凈國土,有阿彌陀如來無上摩尼寶珠,並裹之以無量功德莊嚴成就的絲帛,以此名號寶珠投之於所往生者的心水中,豈不能轉凡夫生滅見為無生智!又譬如在冰上燃火,火勢猛烈,冰就自然會融解,冰融解火就自然會熄滅。那些下品往生的人,雖然不能瞭知法性無生,隻是以稱念佛名之力,作往生想,願樂往生彼土。彼極樂國土乃是無生的一真法界,念佛人生到彼土,則生滅見之火自然熄滅。

  持名即修止觀

  奢摩他雲止者,今有三義:一者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此如來名號,乃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二者彼安樂土,過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國,自然止身口意惡。三者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自然止求聲聞、辟支佛心。此三種止,從如來如實功德生。

  毗婆舍那雲觀者,亦有二義:一者在此作想,觀彼三種莊嚴功德。此功德如實故,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如實功德者,決定得生彼土。二者一得生彼凈土,即見阿彌陀佛,未證凈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凈心菩薩,與上地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

  ——曇鸞《往生論註》

  【譯文】

  奢摩他,梵語,意謂止,這個止有三層含義:其一,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聖號,願意往生彼安養剎土。此阿彌陀如來名號乃至彼極樂國土名號,能止身口意一切惡。其二,彼安樂凈土,超勝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若人一經往生彼國,自然止斷身口意三業之惡。其三,阿彌陀如來無上正覺住持之力,自然止息諸往生者求聲聞、辟支佛的下劣心。以上三種止,都是從阿彌陀如來真如實相的功德中生出來的。

  毗婆舍那,梵語,意謂觀,這個觀也有兩層含義:其一,凈業行人在此土作觀想,觀察彼極樂國三種莊嚴功德(國土莊嚴功德、阿彌陀佛莊嚴功德、彼諸菩薩莊嚴功德)。這三種功德當體即是真如實相故,凈業行人也能獲得真如實相的功德。獲如實功德者,決定能生彼極樂國土。其二,行人一得生到彼極樂凈土,就能華開見阿彌陀佛,於時未能證到清凈心菩薩,或當下或最終必定證平等法身(八地菩薩所證),與諸清凈心菩薩,與八地以上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圓成佛果)。

  【按】

  古雲:不修止觀,即是佛教的衰相。而信願持名,即是修大乘圓頓止觀,定慧等持,最終圓成無量光壽之佛果,吾人敢不勉旃。

  念佛十種功德

  若人受持一佛名號者,現世當獲十種功德利益:一、晝夜常得諸天大力神將並諸眷屬隱形守護。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隨守護。三、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四、一切餓鬼,若夜叉、羅剎,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龍,悉不能害。五、一切火難、水難、冤賊、刀箭、牢獄、杻械、橫死、枉死,悉皆不受。六、先所作罪,皆悉消滅,所殺免命,彼蒙解脫,更無執對。七、夜夢正直,或復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身。八、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九、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供養禮拜,猶如敬佛。十、命終之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得見阿彌陀佛及諸菩薩聖眾,手執金臺,接引往生西方凈土,盡未來際,受勝妙樂。

  ——永明《萬善同歸集》

  【譯文】

  若有人受持阿彌陀佛名號,現世就當獲得十種功德利益:一、日夜恒常得到諸天大力神將及其眷屬隱形守護。二、恒常得到二十五位大菩薩如觀世音等以及其他一切菩薩恒常隨形守護。三、恒常為十方諸佛日夜保護憐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念佛人。四、一切餓鬼、若夜叉、羅剎等都不能傷害,一切毒蛇、毒龍等都不能傷害。五、一切水難、火難、冤傢盜賊、刀箭、牢獄、枷鎖、橫死、枉死,全都不會遭受。六、以前所造作的罪業,全都消滅,所造的殺業,免除命債,因為被殺者承蒙殺者的修行功德回向獲得解脫,不再有糾纏討命之事。七、晚上做夢都是正直的好夢,或者又夢見阿彌陀佛殊勝美妙的色身。八、心中恒常歡喜,臉色光潤,氣力充足旺盛,所作的事情悉皆吉利。九、常能得到一切世間的人民恭敬、供養、禮拜,如同恭敬佛一樣。十、壽命終結之時,心中沒有恐怖畏懼,佛號正念現前,能夠見到阿彌陀佛以及諸位菩薩聖眾,手執金剛蓮臺,接引往生西方凈土,於彼土盡未來際,恒享殊勝美妙之快樂。

  持名即持心

  心本無念,念起即乖。而眾生無始以來,妄想慣習,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而念佛一法,復有多門。今此持名,是為徑路之中徑而又徑。因佛有無量德,今但四字名號足以該之。以彌陀即是全體一心,心包眾德,常樂我凈(1)、本覺始覺(2)、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百千萬名,皆此一名攝無不盡。眾生學佛,亦有無量行法,今但持名一法足以該之。以持名即是持此一心,心該百行,四諦六度,乃至八萬四千恒沙微塵一切法門,攝無不盡。

  ——蓮池《彌陀疏鈔》

  【註釋】

  (1)常樂我凈:涅槃的四種功德。 (2)本覺始覺:本覺指一切眾生本來就有的覺性。始覺謂今始覺悟。始覺修行至究竟,即成佛。

  【譯文】

  真心本自無念,念頭生起即是乖違清凈自性。然而眾生無始劫以來,妄想習氣,不容易馬上遣除。如今教導眾生念佛,乃是以毒攻毒,用兵止兵。而念佛一法,又有多種。如今這個持名念佛的法門,是修行捷徑中快捷而又快捷的法門。因為阿彌陀佛有無量的功德,現今隻以阿彌陀佛四字名號足以該攝。由於阿彌陀佛即是全體一心(無量光壽),心性包容一切德能,諸如涅槃的常樂我凈、本覺始覺、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等,百千萬自性功德之名,皆此阿彌陀佛一名攝無不盡。眾生學佛也有無量的修行方法,現在隻要持名念佛一法足以該括一切行門。由於持佛名號即是持此一心,心性該攝百行,四諦(苦集滅道)、六度(佈施乃至般若),乃至八萬四千恒沙及微塵一切法門,悉於此彌陀名號中攝無不盡。

  【按】

  阿彌陀佛名號乃一大時教之總持,所謂六字大經王。執持名號,當下圓明。無餘無欠,至頓至圓,難議難思。

  方便中第一方便

  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行經),瞭義中無上瞭義(教經),圓頓中最極圓頓(理教)。故雲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

  ——蕅益阿彌陀經要解》

  【譯文】

  持名念佛一法,攝收的根機最廣泛(上至等覺菩薩,下至悠悠凡夫),下手修持最容易(隻要持佛名號),所以慈悲的釋迦牟尼佛,不等弟子啟問而自己主動宣說,特地向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舍利弗拈出。凈土法門可以說是方便中第一方便(行經),瞭義中無上瞭義(教經),圓頓中最極圓頓(理教)。所以古德說,清水珠投入渾濁的水中,渾濁的水不得不清澄;佛名號投入散亂的心裡,散亂的心不得不轉為佛心。

  佛號皆本眾生建立

  當知光壽名號,皆本眾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也。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蕅益《阿彌陀經要解》

  【譯文】

  應當知道,無量光壽的名號,皆本著眾生現前一念心性而建立。由於眾生心與佛心同一體性,平等無二故,能令持名念佛的眾生,獲得與阿彌陀佛同等的光明與壽命。應當知道,離卻眾生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哪裡還會有阿彌陀佛名號的建立?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又怎麼能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按】

  彌陀名號與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同構對立,相資互成。同體法性,妙感難思。

  念佛具足六度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佈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癡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

  ——蕅益《蕅益大師全集》

  【譯文】

  真能念佛,放下身體、妄心與世界,即大佈施;真能念佛,不再生起貪瞋癡三毒煩惱,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較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沒有間斷與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再以妄想心馳逐五塵欲境,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被其他修行法門所迷惑,即大智慧。請常自檢查自己:設若幻妄身心及世界猶然未曾放下,貪瞋癡的念頭猶然自起現行,是非人我猶然掛在心懷,念佛間斷與夾雜猶未能遣除幹凈,妄想馳逐外境猶未能永遠滅除,種種其他法門猶能迷惑心志,便不為真念佛瞭。

  持名乃入道之玄門

  切不可謂持名一法淺近,舍之而修觀像、觀想、實相等法。夫四種念佛,唯持名最為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今人教理觀法皆不瞭明,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墜。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印光《印光法師文鈔》

  【譯文】

  切不可認為持名念佛一法淺近,舍此持名念佛而修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等法。這四種念佛中,唯有持名念佛最契眾生的根機。持名達到一心不亂,那麼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奇妙之境,徹底圓滿彰現。即持名而親證實相理體,不作觀想而徹見西方凈境。持名念佛一法,乃是契入佛道的玄門、成就佛果的捷徑。今人對教理和觀法都不明瞭,倘若率爾修觀想念佛、實相念佛,或會著魔,弄巧成拙,求超升反倒墜落。應當修持易行的持名之行門,自然會感應至妙的道果。

  二、念佛方法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1)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2),斯為第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

  【註釋】

  (1)同倫:倫,相等意。謂志同道合者。 (2)三摩地:意謂等持。離開掉舉為等,心不散亂為持。

  【譯文】

  大勢至法王子,與五十二位同行同志諸菩薩,即從座席而起,稽首頂禮佛足後,向世尊稟白:“我回憶往昔曠大久遠恒河沙劫前,有一尊佛出興於世,號無量光佛。共有十二尊如來在此一劫中相繼出興於世。最後一尊佛,名為超日月光如來。彼超日月光佛傳授我念佛三昧的修持方法。譬如親友二人,一方專心恒常地憶念對方,一人專門忘懷對方。這樣二人,若對面相逢,專心憶念者瞭知,而專門忘懷者不識。專心憶念者可看見那人,而專門忘懷者渾然不見。如果專門忘懷者一念回光,也起心憶念親友,那麼二人互相憶念,立時得以溝通互應。如此互相憶念一天天加深,今生或能相見,乃至他生盡未來際,都能如同形體與影子一樣,不相乖違離異。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就如同慈母憶念兒子。倘若兒子背棄母親而逃跑,慈母縱然恒常憶念,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倘若浪子一念幡然醒悟,也來憶念慈母,如同慈母憶念他一樣,這樣母子天性相關,經歷多劫也不會違背疏遠。若眾生心中憶佛念佛,或現世或當來,必定能見到阿彌陀佛,離佛不再遙遠。念佛法門無須借助觀想、參究等方便,一門深入,自然心開意解。好比從事染香工作的人,身體服裝自然熏染香氣。托彼名號,自然顯發行人自性本具的戒定真香與智慧光明,這就叫做香光莊嚴。我自己在因地修行時,以念佛心,契入無生法忍。而今在此娑婆世界,專門攝取念佛人回歸凈土。世尊敕問契入圓通的方法,我對各種修行方法並無分別選擇,隻是把眼耳鼻舌意六根都統攝於佛號,令佛號的凈念相繼不斷,獲得定慧等持之三摩地,這念佛一法最為第一。

  【按】勢至圓通章是為念佛最妙開示,以如子憶母的心態執持名號,都攝六根,念念相攝,便可獲致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的效用。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中,觀音耳根圓通被明選,勢至根大圓通被暗選,二者互為表裡,相得益彰。

  持名為往生正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佛說阿彌陀經》

  【譯文】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堅持念起阿彌陀佛來,或是一日,或是二日,或是三日,或是四日,或是五日,或是六日,或是七日,念到一個心專門在佛號上,不夾雜絲毫的別種念頭,那個念佛的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許多菩薩,都顯現在他的面前來瞭。這個人命終的時候,蒙佛力慈悲加?,不會顛倒迷惑,立刻就能夠往生到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去。

  【按】

  信願持名,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願往生,悉能蒙佛願力帶業往生。打佛七即依此經文而施設。

  晝夜持名,必得往生

  至要當齋戒一心清凈,晝夜常念,欲往生無量清凈佛國,十日十夜不斷絕,我皆慈愍之,悉令生無量清凈佛國。殊使不能爾,自思惟熟計,欲度脫身者,下當絕念去憂,勿念傢事,莫與女人同床,自端正身心,斷愛欲,一心齋戒清凈,至意念無量清凈佛國,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譯文】

  最切要的是應當受持八關齋戒,一心清凈,晝夜常念彌陀聖號,想要往生極樂佛國,十日十夜不間斷念佛,我都慈悲憐念這念佛人,全讓他們生到極樂剎土。假使有人做不到如此十日十夜念佛,就當認真思惟反省,想要度脫生死輪回者,最低限度要做到杜絕世俗的雜念,去除憂患,不要掛念傢事,不要與女人同床,應當自己端身誠意,斷絕愛欲,一心齋戒清凈,至誠憶念極樂世界,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都能往生安樂剎土。

  【按】

  依照此段經文,東林寺每月組織一次晝夜24小時經行念佛,效果良佳。此乃獲得往生左券之行法,伏冀凈業行人力行之。

  高聲念佛之十種功德

  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三、聲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聲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三昧現前;十、生於凈土。

  ——《業報差別經》

  【譯文】

  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一、能夠排遣睡眠;二、天魔驚惶怖畏;三、音聲遍及十方;四、三途(血途、刀途、火途)止息苦厄;五、外面的音聲不會進入;六、令心不散亂;七、勇猛精進;八、一切佛聞聲歡喜;九、正定正受現前;十、成就往生凈土。

  五念法門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贊嘆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雲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雲何贊嘆?口業贊嘆,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雲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雲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觀察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三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雲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回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菩薩出第五門,回向利益他行成就,應知。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天親菩薩《往生論》

  【譯文】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修習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為五念門呢?第一禮拜門,第二贊嘆門,第三作願門,第四觀察門,第五回向門。什麼叫禮拜門呢?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供、正遍知,為求往生阿彌陀佛國故。什麼叫贊嘆門呢?口業贊嘆,稱念阿彌陀佛名號,顯發阿彌陀佛的光明智慧之相,彰顯無量光壽之義蘊,意欲如實相修行,與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故。什麼叫作願門呢?心中常發願往生,一心專念佛名,畢竟得生彼安樂國土,為瞭如實修行奢摩他(止)故。什麼叫觀察門呢?正念觀察西方極樂世界,意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觀)故。觀察的境緣有三種。是哪三種呢?一者觀察極樂國土莊嚴功德,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三者觀察彼諸菩薩聖眾的莊嚴功德。什麼叫作回向門呢?不舍棄一切苦惱眾生,內心經常發願,將功德回向一切眾生同登極樂為首,由此得以成就大悲心。

  菩薩入前四種行門,得以成就自己往生的利益,應知。菩薩出到第五回向門,回向利益他人往生成就,應知。菩薩這樣修習五門行,自利利他,便能疾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最忌夾雜

  大凡修凈土人,最忌是夾雜。何謂夾雜?即是又諷經,又持咒,又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禪,又要談些吉兇禍福、見神見鬼的話,卻是夾雜也。既夾雜,則心不專一;心不專一,則見佛往生難矣!卻不空費瞭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做,隻緊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日久功成,方不錯卻。

  ——覺明妙行菩薩《西方確指》

  【譯文】

  大凡修凈土的人,最忌諱的是夾雜。什麼叫夾雜呢?就是又誦經,又持咒,又做種種法會,又喜歡說些沒要緊的禪,又要談一些吉兇禍福、見神見鬼的話,這些都是夾雜。既然夾雜,心就不專一;心不專一,往生見佛就難瞭!這樣豈不空費瞭一生的大事?你如今一概都不要做,隻緊緊執持一句阿彌陀佛,期望往生極樂世界。日久功夫成就,方能不致錯過一生。

  【按】

  這是西方凈土的菩薩倒駕慈航,為我等眾生開示的法語,過來人的經驗之談,最宜珍重奉行。

  功高易進,念佛為先

  又諸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何者?窮玄極寂,尊號如來,體神合變,應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鑒。鑒明則內照交映而萬像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聞見行焉。於是睹夫淵凝虛鏡之體,則悟靈根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以叩心聽,則塵累每消,滯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與於此哉?

  ——慧遠《慧遠法師文鈔》

  【撰者】

  慧遠大師(公元334-416年),東晉時代人,出生於山西雁門,從小資質聰穎,精通儒學,旁通老莊,21歲,隨從道安大師出傢,禪觀戒律,無不通達,後肇建廬山東林寺,結白蓮社專修念佛三昧,蓮社123人,悉有往生瑞相,慧遠大師遂爾被推尊為中國凈土宗第一代祖師。

  【譯文】

  又諸三昧的名稱甚多,在諸三昧中,以功德高、進展易的標準來衡量,當推念佛三昧最為第一。為什麼這樣說呢?窮盡玄妙,扺達寂滅的境界,即可推尊為如來。如來性體、任運神妙,隨緣妙應,無有定規。是故能令契入念佛三昧的行人,渾然泯滅種種知見。以無分別心涉緣應事,如同明鏡照物。心鏡明亮,內照明晰,便能映現森羅萬象的境相。不是耳根與眼根所能及,而見聞功用行無障礙。於此念佛三昧中,能睹見淵深、凝寂、虛靈之鏡(心)體,而契悟靈性本根湛明一體,清凈透明,法爾自然。審察聆聽內在的玄音,扣誠發響,能令塵勞系累消除,滯塞的情執融化開朗。若不是天下至妙的念佛三昧,還有什麼方法能達到這個玄境呢?!

  【按】

  遠公大師所詮顯的念佛三昧,有其獨特的修學背景,以禪觀入手,兼仰佛力,棲神安養。如是便避免瞭渺茫無主,蹈虛履空的窠臼。遠公於念佛三昧中,三睹阿彌陀佛身相光明。鳩摩羅什大師贊譽遠公大師為東方護法菩薩,良有以也。

  隻貴真實修行

  學佛者無用莊嚴形跡,隻貴真實修行。在傢居士,不必定要緇衣道巾,帶發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魚擊鼓,好靜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會,怕事之人,自可閉門念佛;不必定要入寺聽經,識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

  千裡燒香,不如安坐傢堂念佛;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凈念佛;寄庫(1)來生,不如現在作福念佛;許願保禳,不如悔過自新念佛;習學外道文書,不如一字不識念佛;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滅惡,如是念佛,號曰善人;攝心除散,如是念佛,號曰賢人;悟心斷惑,如是念佛,號曰聖人。

  ——蓮池《雲棲法匯》

  【註釋】

  (1)寄庫:生前焚燒紙錢,或作佛事寄屬冥吏,以冀死後享用。

  【譯文】

  學佛的人沒有必要莊飾外在的形跡,隻貴真實修行。在傢居士,不必定要披緇衣戴道巾,帶發修行的人,自可穿日常的服裝念佛;不必定要敲木魚擊鈴鼓,喜歡安靜的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結隊做法會,怕事的人,自可閉門念佛;不必定要到寺廟聽講經,識字的人,自可依照經教念佛。

  到千裡外的寺院燒香,不如安坐傢裡的佛堂念佛;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廣交魔友,不如獨自清凈念佛;寄庫來世享用,不如現在作福念佛;許願祈求吉祥保?,不如悔過自新念佛;習學外道文書典籍,不如一字不識念佛;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希求妖魔鬼神的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正意,不造眾惡,這樣念佛者,可稱善人;都攝六根,遣除散亂,這樣念佛者,可稱賢人;悟證心源,伏斷煩惑,這樣念佛者,可稱聖人。

  ——蓮池《蓮宗諸祖法語集要》

  一切境緣,正好念佛

  《彌陀經》言:若人念佛,臨命終時,必生彼國。又《觀經》言:念佛之人,生彼國者,蓮分九品。蓋此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貴賤賢愚,但一心不亂,隨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間無有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傢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處閑,心無事擾,正好念佛;若人處忙,忙裡偷閑,正好念佛;若人出傢,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傢,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聰明,通曉凈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普勸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華開見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來是佛。

  ——蓮池《雲棲法匯》

  【譯文】

  《佛說阿彌陀經》言:若人信願持名,臨命終時,必定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又《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言:念佛之人,往生極樂世界,分為九品蓮華。隻因念佛法門,不論富貴、貧賤、賢良、愚癡,隻要信願持名,一心不亂,隨其念佛功夫行持的大小,悉可獲得九品往生。

  如此看來,世間各色人等都堪可念佛:若人富貴,種種資生受用現成享受,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傢小拖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兒子,祖宗祭祀得以托靠,正好念佛;若人沒有兒子,一身孤單自由,正好念佛;若人的兒子孝順,安然享受供養,正好念佛;若人的兒子背逆,由此免生恩愛,正好念佛;若人無病,趁著身體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死亡,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壽命光景無多,正好念佛;若人年輕少壯,精神清爽利落,正好念佛;若人處身閑暇,心中無事幹擾,正好念佛;若人處事忙碌,忙中擠出閑暇,正好念佛;若人出傢,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傢,深知傢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聰明,通曉凈土教理,正好念佛;若人愚鈍村魯,一無所能,正好念佛;若人奉持戒律,戒律是佛所制,正好念佛;若人讀誦佛經,經是佛所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道須佛印證,正好念佛。普勸一切人等,十萬火急念佛。九品往生極樂世界,蓮華開敷親見阿彌陀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伊時始知自心,本來是佛。

  十念法門

  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唯長唯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續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

  ——遵式《往生凈土懺願儀》

  【譯文】

  每天清晨,穿戴好服飾後,面對西方端正站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名號,盡一口氣為一念,這樣念十口氣,名為十念。隻隨氣長短,不限佛號數目的多少,吸氣盡可能長久,以盡一口氣為限度。念佛聲要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適中,如此念十口氣,連續不斷,意在令心不散亂,專註精一成就功夫。

  【按】

  十念法,由阿彌陀佛“十念皆生我國願”為依據而施設,借氣束心。為時少,收效大,事業忙碌者可行持。

  十念記數法

  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頭從內心生起,聲音從口時發出,聲音從耳根回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瞭無滯礙。

  ——印光《印光法師文鈔》

  【譯文】

  應當攝耳認真傾聽佛號,無論出聲念、默念,都必須念頭從內心生起,聲音從口裡發出,聲音從耳根回入(默念雖然不動口唇,然而意地之中,也仍然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這樣攝心念佛,妄念自然息滅。如果還有妄念像波浪一樣翻湧,就用十念記數法對治。在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必須聲音念得分明,仍須記數記得分明。念至十句後,又須從一句到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地念。隨念佛的聲音而記數,不可掐念珠,唯憑用心默記。縱然一日念數萬聲佛號,全都如此記數。這樣念佛,不但去除妄念,也最能養神,隨快隨慢地念,絲毫沒有滯礙。

  掐珠記數念佛

  隻貴信得及,守的穩,直念下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不改變。若不得往生,三世諸佛便為誑語。

  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汝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轉語(1),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珍重!

  ——蕅益《靈峰宗論》

  【註釋】

  (1)千七百轉語:即禪門的千七百公案。禪傢指點學人,在言語或動作上所作的垂示,叫做“公案”。

  【譯文】

  念佛法門隻貴信得及,佛號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聲佛號,或晝夜五萬、三萬聲佛號,以每天決定不缺數量為準,畢此一生,記數念佛,誓不改變。像這樣還不能往生凈土者,三世諸佛便是說假話。

  要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也沒有其他的妙術,最初下手修習念佛法門,須用數珠記數。所念數目要記得分明,計劃好每日定課,決定不要缺課。這樣日子長瞭,工夫自然純熟,漸漸達到不念自念。到瞭這個境界後,記數也可以,不記數也可以。如果初發心念佛便要說玄妙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這總是信心不深切,行持不得力的表現。縱然你能講三藏十二部經教,下得禪宗千七百公案中的機鋒轉語,這些都是生死岸邊的事,臨命終時,決定派不上用場。珍重!

  念佛百萬遍決定得生

  如經說:若人念阿彌陀佛,得百萬遍已去,決定得生極樂世界。綽禪師撿得此經。若能七日專心念佛,即得百萬遍也。由此義故,經中多導七日念佛也。

  ——迦才《凈土論》

  【譯文】

  如經中所說:“若人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念滿一百萬遍後,決定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道綽禪師曾經撿閱到此經。如果能夠七日專心念佛,就能念滿一百萬佛號。因為這個緣故,所以經中多勸導眾生七日精進念佛。

  【按】由此聖言量依據,應現代人的根機,東林祖庭每月二次進行十日百萬佛號閉關持念,效果甚佳。願諸有心人,推廣此法,廣利眾生。

  歷緣系心念佛

  凡公臨私養,歷涉緣務,雖造次而常內心不忘於佛及憶凈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雖經歷語言、去來、坐臥及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或若失念,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

  如此系心,任運常遮一切惡念。設欲作惡,憶佛之故,惡不能成。縱使隨惡作惡業時,心常下軟,如身有香,自然離臭。又復覺心微起惡念,即便憶佛,以佛力故,惡念自息。如人遇難,求彼強援,必得免脫。又若見他受苦時,以念佛心憐憫於彼,願其離苦。若斷刑獄,以念佛故,生憫念心,雖依王法,當密作願雲:我行王法,非我本心,願生凈土,誓相救濟。凡歷一切境界,若善若惡,由心憶佛,皆心念作願。故普賢願王雲:作一切惡,皆不成就;若作善業,皆悉和合。即此意爾,如是相續念佛在心,能辦一切凈因功德。

  ——遵式《往生凈土決疑行願二門》

  【譯文】

  無論為公事還是作私活傢務,經歷旁涉諸多緣務,雖然種種忙碌而內心常不忘記佛號以及憶念西方凈土。譬如世間人有切身大事掛在心上,雖然經歷交談、去來、坐臥以及做種種事務,而不妨礙潛密憶念,那件切要大事宛然在心。念佛之心也應當是這樣。倘或失掉念佛之心,應當趕緊將念頭攝回到念佛上。如此時間長瞭,成為習慣,便自然恒常地憶佛念佛瞭。

  這樣地系心念佛,自然而然地常會遮遣一切惡念;設若想造作惡事時,由於憶佛的緣故,惡事便做不成;縱使隨惡緣而造作惡事時,心也會比較柔軟,如同身上染上香氣,自然會離臭氣。又復覺察到內心稍微生起惡念時,就趕緊念佛,由於佛力的加被,惡念自會息滅。猶如人遇到厄難,急忙尋求他力的強援,必定得以脫免厄難。又倘若看到他人遭受苦難時,以念佛心憐憫當事人,希望他脫離苦患。假若審理案件,由念佛故,生憐憫心,雖然依照王法不得不懲處,但內心潛密作願:“我執行王法,並非我的本意,願我往生凈土後,誓來救濟你。”

  凡是歷涉一切或善或惡的境界,由於憶佛念佛,都應當心念作願。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說:“眾生作一切惡,都令其不能成就;若是作善業,全都和合成就。”就是這個意思。這樣相續地在心中念佛,就能成辦一切凈業正因功德。

  正行與雜行

  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註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贊嘆供養即一心專贊嘆供養彼佛,是名為正。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總名疏雜之行也。

  ——善導《觀經四帖疏》

  【譯文】

  但修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所謂正行,就是專依諸往生經所示的行法來行持,這就叫正行。什麼是正行呢?一心專門讀誦這部《觀經》以及《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凈土經典,一心專註思想、觀察、憶念彼佛國土依正二報莊嚴。若禮拜就一心專禮阿彌陀佛,若口稱就一心專稱阿彌陀佛名號,若贊嘆供養即一心專門贊嘆供養西方三聖,這就叫做正行。在此正行中,又分為兩種:一者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行住坐臥,不管時間或長或短,念念不離佛號,這就叫正定之行業,隨順彼阿彌陀佛願心故。其他如禮拜、讀誦等行持,就可叫做助業。除此正業、助業二行門之外,其他的諸善行業,都稱之為雜行。若修前面所說的正行與助行,心常親近阿彌陀佛,憶念佛號不間斷,這就叫無間修;若行持後面的雜行,念佛心就會經常間斷,雖然也可以回向功德得生凈土,但總稱之為疏遠夾雜之行。

  較量專修與雜修

  若能如上(1)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若欲舍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系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未間斷故,無有慚愧懺悔心故。

  ——善導《往生禮贊偈》

  【註釋】

  (1)如上:指此文前述之四修法:恭敬修、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

  【譯文】

  如果能如上面所說的,至誠念佛,念念相續,以盡形壽為期限者,十人修持即十人可往生,百人修持即百人可往生。為什麼呢?此專修念佛者沒有外面雜緣幹擾能得正念故,與阿彌陀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背釋迦如來教敕故,隨順十方諸佛法語故。若欲舍棄專修而修雜業話,那麼一百個人中難得一、二人往生,一千個人中難得三、五人往生。為什麼呢?乃是因為雜多緣務心則亂動,由此失去念佛正念故,與阿彌陀佛本願不相應故,與釋迦如來教敕相違背故,不隨順十方佛法語故,系念佛名不相續故,憶佛想佛常常間斷故,回向發願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邪見煩惱未中斷故,沒有慚愧懺悔心故。

  【按】

  善導大師較量專、雜二修的差異,其利無窮,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冀凈業同仁凜遵之。

  勿以躁妄心求感通

  竊謂座下此心,實屬不可思議。然於關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於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所謂明鏡當臺,遇形斯映,紜紜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魔事,破壞凈心。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敢為座下陳之。

  ——印光《印光法師文鈔》

  【按】

  弘一律師致函印光大師請教閉關念佛的法要,以冀親證念佛三昧,印光大師回函所作的上述答辭,實乃關中用功最妙開示。

  【譯文】

  自忖座下(指弘一律師)發此閉關精進修行之心,實屬不可思議。然而在關房中用功,應當以專精不二為主。果能念佛到一心不亂,自然有不可思議的感通。在沒有得到一心之前,千萬不可用浮躁妄動之心先求感通。得到一心之後,必定會有感通。感通後心就更為專精純一。如同明鏡安放在臺座上,遇到身形來便映現,身形離開鏡子就空無形像。紛紜雜沓的景象來自外面的景物,與我(主人翁)有何關涉?沒有得到一心而急切追求感通,這求感通的心便是修道的第一大障礙。況且以浮躁妄動之心格外企望境界,或許會引起著魔之事,破壞清凈心。大勢至菩薩所說的六根收攝專註佛號,凈念相繼不斷,能得定慧等持之三摩地,如是念佛方法最為第一的開示,敢為座下陳述之。

  念佛著魔之因

  魔事之由來,其由有三:一者教理未明,二者不遇善友,三者自不覺察。今夫人適千裡之路,茍不按輿圖,又不逢引導,復不識前路通塞,莽莽然而進,吾知其難免於錯誤之患矣。參禪念佛,譬如行路,經教如輿圖,善友如引導,覺察之心如識路通塞。雖兩條途路,夷險不同,俱不免錯誤之患。

  ——省庵《省庵法師遺書》

  【譯文】

  念佛著魔的情形略有三種原由:第一,經教理路不明白;第二,沒有遇到善知識;第三,自己不能覺察。今有人欲行千裡之路,如果不依據地圖,又未遇上向導,再加上不認識前面道路的通暢與阻塞,便魯莽前行,我知道這人難免陷入錯誤的困境。參禪與念佛,譬如行路,經書教理如地圖,善知識如向導,自己的覺察之心如同識別道路的通暢與阻塞。雖然參禪念佛這兩條道路有平坦和艱險的不同,但都難免有走錯路的患害。

  如磁石吸針

  我心感諸佛,彌陀即懸應。天性自相關,如磁石吸針。

  諸佛眾生,同一覺源,迷悟雖殊,理常平等。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關,故得任運拔苦與樂。但當深信憶念,數數發願,願生西方,如磁石與針,任運吸取。然磁能吸鐵,而不能吸銅;針能合磁,而不能合玉。譬猶佛能度有緣而不能度無緣,眾生易感彌陀而不易感諸佛,豈非生佛誓願相關者乎!是以求生凈土者,信行願三,缺一不可。

  ——傳燈《凈土生無生論》

  【譯文】

  我至心感格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時懸應。彌陀與我天性自然相合關聯,如同磁石吸攝鐵針。

  阿彌陀佛與我等眾生,同一覺性本源,迷惑與覺悟雖然相差懸殊,理體卻恒常平等。正是由於諸佛眾生同一理體,平等無二,天性相關,所以阿彌陀佛得以自然而然地拔眾生生死苦,給與眾生涅槃樂。凈業行人隻要以深信心憶佛念佛,常常發願,願生西方凈土,這樣便可如磁石與鐵針,自然吸取。但磁石能吸鐵針,而不能吸銅針;鐵針能迎合磁石,而不能迎合美玉。譬喻猶如佛能度有緣眾生而不能度無緣眾生,眾生容易感通阿彌陀佛而不容易感通他方諸佛,這豈不正是眾生願往生心與彌陀接引眾生往生的誓願密切相關嗎?所以求生西方凈土者,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

  聲聲喚醒本來人

  念彌陀佛貴專精,念到功深念自純。

  念念圓明真性體,聲聲喚醒本來人。

  嬰兒墮水頻呼母,蕩子還傢始見親。

  卻話從前離別事,翻令嗚咽淚沾巾。

  ——省庵《勸修凈土詩》

  【譯文】

  持念彌陀名號貴在專一精純,

  念到功夫深時念頭自然會純凈。

  念念都是圓通光明的真如性體,

  聲聲佛號喚醒本來人。

  落水的嬰兒頻呼慈母援救,

  蕩子回傢才始晉見大悲父親。

  此時父子述說從前別離之事,

  不禁泣不成聲,淚湧沾巾。

  三、持戒修福

  凈業三福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乃三世諸佛凈業正因。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譯文】

  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應當修行三福:一者孝敬贍養父母,恭敬奉事老師長輩,心地慈悲,不殺生命,修行十善業道(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二者求受奉持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持種種戒律,對細小的威儀戒也殷重奉持;三者發成佛度眾生的菩提心,深信世出世間苦樂因果,讀誦大乘經典,勸導策進眾生修行念佛法門。以上三福的修行,就叫作凈業,這是三世諸佛成就凈業的正因。

  【按】

  凈業三福乃釋尊無問自說,具涵一代時教之法要,融通凈土與聖道,為凈宗的廣泛弘傳以及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功德實施,提供瞭可靠的保證。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1)。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

  【註釋】

  (1)五無間業:造作墮入五無間地獄的惡業。五無間是:一、受苦無間;二、身形無間;三、罪器無間;四、眾類無間;五、時間無間。

  【譯文】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揚贊嘆如來殊勝功德後,告訴華藏海會諸菩薩及善財童子說:“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的時間,接連不斷地演說如來的功德,也說不完。如果希冀成就如來功德門,應當修持十種廣大行願:是哪十種廣大行願呢?第一,禮拜恭敬十方三世諸佛;第二,稱揚贊嘆一切如來無盡的功德;第三,廣修供養(財供養、法供養);第四,懺悔往昔的業障;第五,對諸佛菩薩以及一切眾生的善根德行生隨喜心;第六,常時請佛說法;第七,請佛長久住世;第八,常以佛陀為修學的楷模;第九,恒常隨順眾生;第十,所有一切功德,普遍地回向一切眾生,願成佛道,願證真常。

  如果有人以深切的信心,對這十大願王,信受奉持,讀誦思惟,乃至書寫一四句偈,便能迅速除滅五無間獄的罪業。復次,讀誦普賢十大願王的這個人,到臨命終時,在最後剎那之時,身體一切諸根完全散壞瞭,一切親屬也都離去,一切威德權力完全失去。若是國王,則其丞相大臣、宮殿城郭、內外財產、象馬車乘、珍寶伏藏,所有寶貴東西,於臨命終時,這所有的一切都不能跟隨著陪伴而去。唯有這十大願王不相舍離,一切時都在前面引導其神識,一剎那中,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按】

  《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的稱性極談,素有眾經之王的稱號。其結局乃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西方極樂世界,證知念佛求生西方,原自肇起於《華嚴》。

  為善去惡修福德

  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作眾惡,甚為至德,十方世界,最無倫匹。所以者何?諸佛國土天人之類,自然作善,不大為惡,易可開化。今我於此世間作佛,處於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為最劇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惡,令去五痛,令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佛說無量壽經》

  【譯文】

  汝等能在這個娑婆世界,端心正意,不造作各種惡業,實在是最高的德行,十方無量世界的眾生,都無法與你們相比。什麼原因呢?他方諸佛國土天人之類,自然而然地作善,很少為惡,容易開導教化。如今我在這個娑婆濁世示現作佛,這個世界的眾生處在造作殺盜淫妄酒的五惡、經受五惡所導致的現世刑罰的五痛以及來生墮在三惡道的五燒的苦境之中,果報是最為劇烈慘痛的。我現在教化這些眾生,令他們棄舍五惡的行為,消去五痛的折磨,脫離後世惡道的五燒,降伏教化他們的心意,讓他們都受持五戒,獲得人天福德,乃至發菩提心,獲得出離世間,壽命長久,最終證得涅槃之道。

  如來子孫,為眾所尊

  曼佛世時,其有信受佛經語深,奉行道德,皆是我弟子也;其有甫欲學佛經戒者,皆是我弟子也;其有欲出身去傢,舍妻子,絕去財色,欲來作沙門,為佛作比丘者,皆是我子孫。我世甚難得值,其有願欲生無量清凈佛國者,可得智慧勇猛,為眾所尊敬。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譯文】

  在佛滅度後,如果有能信受佛經甚深義理,奉行道德準則者,都是我的弟子;如果有發心奉持佛經求受戒律者,都是我的弟子;如果有能志心辭親割愛出傢,舍去妻子,斷絕財色,來作沙門,為佛作比丘者,都是我的子孫。我應現出世,很難遇上,如果有希望往生彼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者,可以獲得智慧勇猛,為大眾一切天人所尊敬。你們不得隨心所欲,虧損辜負所受的經教與戒律,修道不得落在他人之後。

  當斷五種辛菜

  佛告阿難: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五種辛菜(1)。熟食發淫,生啖增恚。是食辛之人,雖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贊淫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

  ——《大佛頂首楞嚴經》

  【註釋】

  (1)五種辛菜:指蔥、蒜、韭、薤、興渠(中土無有)。

  【譯文】

  佛告訴阿難:這些眾生,欲求定慧等持之三摩提,應當斷除五種辛菜。這五種辛菜,熟食催生淫欲心,生吃使人易生瞋恨心。這些吃五辛的人,雖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都嫌其臭穢,全都遠離他。諸餓鬼等,因其啖食五辛後,舔其人的嘴唇,因此這些吃辛菜的人常與餓鬼在一起,福德日漸銷除,長期修行得不到利益。這些吃辛菜的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以及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這些吃辛菜的人說法,毀謗佛所制的戒律,贊嘆淫欲、瞋恚、愚癡。這些吃辛菜的人聽而信受,命終自然便成為魔王的眷屬,魔福享盡,便墮無間地獄。

  不食肉之緣由

  佛告大慧: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然我今當為汝略說:謂一切眾生,從本已來,展轉因緣,常為六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驢、騾、駱駝、狐、狗、牛、馬、人、獸等肉,屠者雜賣故,不應食肉;不凈氣分所生長故,不應食肉;眾生聞氣,悉生恐怖,如旃陀羅(1)及譚婆(2)等,狗見憎惡,驚怖群吠故,不應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應食肉;凡愚所嗜,臭穢不凈,無善名稱故,不應食肉;令諸咒術不成就故,不應食肉;以殺生者,見形起識,深味著故,不應食肉;彼食肉者,諸天所棄故,不應食肉;令口氣臭故,不應食肉;多惡夢故,不應食肉;空閑林中,虎狼聞香故,不應食肉;令飲食無節故,不應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厭離故,不應食肉。我常說言,凡所飲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藥想故,不應食肉。聽食肉者,無有是處。

  ——《楞伽經

  【註釋】

  (1)旃陀羅:在四種姓之外,下等種姓,以屠殺為業。 (2)譚婆:食狗肉的人。

  【譯文】

  釋迦牟尼佛告訴大慧菩薩:“有無量的因緣佐證,不應該食肉,但我現在隻為你簡略地述說:一切眾生,從本以來,展轉六道,種種錯綜復雜的因緣,彼此常為六親眷屬,以曾是六親的原故,所以不應食肉;驢、騾、駱駝、狐貍、狗、牛、馬、人、獸等肉,屠宰者常混雜在一起出售,所以不應食肉;動物都是從不潔凈的氣分(指精卵結合)中生長出來的,所以不應食肉;眾生聞到肉食者的氣味,都生恐怖心,猶如狗見到屠戶與吃狗肉者,便生出憎惡心,驚惶恐怖群起吠叫,所以不應食肉。

  又肉食使修行者不能生起慈悲心,所以不應食肉;凡夫愚癡,嗜好臭穢不凈,處於眾人之中沒有好的名譽,所以不應食肉;使修行人修持一切咒術,全都不能成就,所以不應食肉;因食肉而殺生者,看見瞭動物形體,便引起殺生的心識,深切貪著滋味,不得擺脫,所以不應食肉;那些食肉的人,被諸天所厭棄,所以不應食肉;肉食令口氣臭穢,所以不應食肉;肉食者多做惡夢,所以不應食肉;肉食者若在山林曠野中,虎狼聞到他的身上發出的香氣,就前來傷害,所以不應食肉;肉食會令飲食沒有節制,所以不應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厭離心,所以不應食肉。我經常說言,凡是食肉時,作食子女肉想,作服藥想故,所以不應食肉。許可食肉者,無有是處。”

  【按】

  食肉斷大慈悲種。凈業行人宜吃素念佛。

  凈業八事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凈土正宗;三、以攝心專註而念,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七、以一心不亂,為凈行歸宿;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凈業者,不可不知也。

  ——徹悟《徹悟禪師語錄》

  【譯文】

  一、真正為瞭生脫死,發成佛度眾生的菩提心,這是學道的通途;二、以深信切願,執持阿彌陀佛名號,這是凈土的正宗;三、以攝心專註而念佛為下手修行的方便;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的要緊之事;五、以堅持四重戒法(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為入道的根本;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的助緣;七、以一心不亂為凈業行持的歸宿;八、以種種靈感瑞相為往生的驗證。這八種事,每一條都應當反復透徹地宣講,修凈業者,不可不知道。

  為入佛法之初門

  三皈五戒,為入佛法之初門。修餘法門,皆須依次而入,況即生瞭脫之至簡至易、至圓至頓之不思議凈土法門耶?不省三業,不持五戒,即無復得人身之分,況欲得蓮華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

  ——印光《印光法師文鈔》

  【譯文】

  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淫、不飲酒),是入佛法的最初道門。修其它的法門,都必須依三皈五戒的次第而契入,何況當生瞭脫生死的最簡單、最容易、最圓滿、最頓捷的不可思議的凈土法門呢?如果不省察身口意三業,不受持五戒,就不可能再有獲得人身的機會,何況想要到西方凈土蓮華化生,具足光明相好之身呢?

  持戒念佛,本是一門

  持戒念佛,本是一門。凈戒為因,凈土為果。若以持名為徑,學律為紆,既違顧命誠言(1),寧成念佛三昧?多纏障垢,凈土豈生?夫如海無涯,豈不廣大?保任解脫,豈不簡易?故一心念佛者,必思止惡防非;專精律學者,方能決定往生。而一心念佛,現在紹隆僧寶,臨終上品上生。法門之妙,孰過於此!隻一大事,何得乖張,取笑識者?

  ——蕅益《重治毗尼事義集要》

  【註釋】

  (1)顧命:言臨將死去,回顧而為語。喻指釋尊臨涅槃時的教示。

  【譯文】

  持戒與念佛,本來就是一門。凈心持戒為因,凈土莊嚴為果。若以持名念佛為捷徑,修學戒律為紆曲,既有違釋尊臨涅槃時留下的以戒為師的顧命誠言,又如何能成就念佛三昧呢?業障塵垢重重纏縛,凈土豈能得生?戒律如同大海無有邊際,豈不是法門廣大?持戒就能保任解脫煩惱,豈不簡易?所以一心念佛者,必定思惟止惡防非;而專精於戒律者,方能決定往生凈土。而一心念佛,現世則紹繼興隆僧寶,臨終上品上生。修持法門之妙,還有哪一種能超過持戒念佛的呢!隻此一大事,怎麼能在其中強做分離,而貽笑於有見識者呢?

  慈心不殺

  夫人物雖異,佛性原同。彼以惡業淪於異類,我以善業幸得人身,若不加憫恤,恣情食啖,一旦我福或盡,彼罪或畢,難免從頭償還,充彼口腹。須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殺業所感。若無殺業,縱身遇賊寇,當起善心,不加誅戮。又況瘟疫水火諸災橫事,戒殺放生者,絕少遭逢。是知護生,原屬護自。戒殺可免天殺、神鬼殺、盜賊殺、未來怨怨相報殺。

  ——印光《印光法師文鈔》

  【譯文】

  人和其他生物形體雖然不同,佛性原是相同的。其他生物由於造惡業而沉淪於異類,我因為作善業而僥幸獲得人身,若我們對異類動物不加以憐憫同情,反而縱情食啖,那麼,一旦我的福報或享盡,動物的罪業或酬償完畢,難免從頭償還命債,以飽對方的口腹。須知世間刀兵大劫,都是眾生宿世的殺業所招感的。倘若沒有殺業,縱然身遇賊寇,賊寇也自當生起善心,不會加以誅戮。更何況瘟疫水火等災禍橫事,戒殺放生者,很少遭遇。所以應該知道,保護動物,原來是在保護自己。戒殺動物可以免於被天所殺、被神鬼所殺、被盜賊所殺、乃至未來怨怨相報殺。

  念佛人當吃長素

  念佛之人,當吃長素。如或不能,當持六齋或十齋。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為六齋,加初一、十八、二十四、二十八為十齋。遇月小即盡前一日持之。又正月、五月、九月為三齋月,宜持長素,作諸功德。由漸減以至永斷,方為合理。雖未斷葷,宜買現肉,切戒傢中殺生。

  ——印光《印光法師文鈔》

  【譯文】

  念佛的人,應當吃長素。如果條件不允許,應當奉持六齋或十齋。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為六齋,加初一、十八、二十四、二十八為十齋。遇月小,月底齋日就挪前一日奉持。另外,正月、五月、九月為三齋月,應該吃長素,廣作功德。葷腥應由漸漸減少最後達到永遠斷除,方為合理。雖然未斷葷腥,應當買現成的肉,切戒在傢中殺生。

  謹防雜毒之善

  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蠍。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救頭燃者,眾名雜毒之善。欲回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凈土者,此必不可也。

  ——善導《觀經四帖疏》

  【譯文】

  要明白一切眾生身口意三業所修的解行,必須從真實心中作出,不得外面表現出賢善精進的樣子,內心卻懷著虛假、貪欲、瞋恚、邪惡和偽造,種種奸詐邪惡之性難以更改,所行之事如同蛇蠍一樣陰險歹毒。如果是這樣,雖然也修行身口意三業,卻隻可叫做雜毒之善,又可叫做虛假之行,不可稱為真實的德業。倘若以這種心態來修行,縱使苦切激勵身心,一天十二個時辰,如同頭被炙烤燃燒那樣,急迫地修行,也隻可叫做雜毒之善。想要用這種雜毒之善回向求生阿彌陀佛的凈土,那是必定不可能實現的。

  恭敬得實益

  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

  ——印光《印光法師文鈔》

  【譯文】

  要想獲得佛法的真實利益,必須向恭敬中求取。有一分恭敬,就消除一分罪業,增加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除十分罪業,增加十分福慧。倘若沒有恭敬而導致褻瀆輕慢,那麼罪業更加增加,而福慧更加減少瞭。

  結交凈友

  一切悟機,非友不發;一切惡法,非友不止。如車二輪,去一則蹶。是以行道求友者,當嚴別凈穢。一、山林閑適之友當近,能止躁心故;二、嚴持戒律之友當近,能淡諸欲故;三、智慧廣大之友當近,能出迷津故;四、總持文字之友當近,能決疑難故;五、寂寞枯槁之友當近,能恬進取故;六、謙卑忍辱之友當近,能銷我慢故;七、直心忠告之友當近,能抑諸過故;八、勇猛精進之友當近,能速道果故;九、輕財好施之友當近,能破大慳故;十、仁慈覆物、不惜身命之友當近,能摧人我等執故。若無如是凈侶,即當屏人獨處,自辦道業,以像設為師,以經論為侶,其他嬉戲之徒,寧絕勿通。如入園中,雖無佳華,不植臭草,以無益賞心,徒增厭穢故。

  ——袁宏道《西方合論》

  【撰者】

  袁宏道(1568-1610),明代居士,字中郎,號石頭居士,萬歷年間中進士。初學禪於李卓吾,信解通利。後信奉凈土,晨夕禮誦。晚年,宿於僧寺,無疾往生。

  【譯文】

  一切開悟的契機,非良友不能發起;一切邪惡之法,非諍友不能阻止。修行人與良友的關系,誠如車子的兩個輪子,去掉一個輪子就會顛撲。所以學道求友者應當嚴格甄別凈友與穢友。具言之,第一,隱居山林,心閑高逸之友當親近,因能抑止躁妄心故;第二,嚴持戒律之友當親近,因為能淡泊種種貪欲故;第三,智慧廣大之友當親近,因能指點迷津故;第四,通達經綸、總持文字之友當親近,因能解決疑難問題故;第五,甘處寂寞、身心枯槁之友當親近,因能恬淡世間進取心故;第六,謙卑忍辱之友當親近,因能銷除貢高我慢心故;第七,直心忠告之友當親近,因能抑阻諸多過失故;第八,勇猛精進之友當親近,因能疾速成就道果故;第九,輕財好施之友當親近,因能破大慳吝故;第十,仁慈愛物、不惜身命之友當親近,因能摧毀人我是非等執著故。若沒有這樣的清凈道侶,就應當屏絕人群,孤身獨處,自辦道業,設佛像為師,以經論為友,其他嬉戲玩鬧之徒,寧可絕交,不可來往。譬如進入園圃中,雖然沒有佳美華卉,但不應種植臭草,因為種植臭草(喻結交穢友)無益於賞心悅目,隻是徒然增加穢惡臭氣故。

  摒棄惡念,守護善心

  若念佛之人,塵垢未凈,惡念起時,須自檢點,或有慳貪心、瞋恨心、癡愛心、嫉妒心、欺誑心、吾我心、貢高心、諂曲心、輕見心、能所心及諸逆順境界隨染所生一切不善之心。設或起時,急須高聲念佛,斂念歸正,勿令惡心相續,直下打並凈盡,永不復生。所有深信心、至誠心、發願回向心、慈悲心、謙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舍心、禪定心、精進心、菩提心及一切善心,常當守護。更要離非梵行,斷惡律儀。雞狗豬羊,慎毋畜養;畋獵漁捕,皆不應為。當隨佛學,應以去惡取善為鑒戒。

  ——優曇《蓮宗寶鑒》

  【譯文】

  若念佛之人,塵勞垢染尚未清凈,惡念生起來的時候,必須自己趕緊檢點,或有慳貪心、瞋恨心、癡愛心、嫉妒心、欺誑心、人我心、貢高心、諂曲心、邪見心、輕慢心、能所心以及由各種逆順境界隨染著所生起的一切不善的心念。假如不善心生起時,急須高聲念佛,收斂惡念歸於念佛正念,不要令惡的心念相續,宜直下將不善念打並幹凈,永不再生起。所有的深信心、至誠心、發願回向心、慈悲心、謙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舍心、禪定心、精進心、菩提心以及一切善心,應該經常守護。更要遠離非清凈梵行(斷淫欲),斷除邪惡的律儀。雞狗豬羊悉不畜養,打獵捕魚都不應該去作。應當效法佛的言行,以去惡取善作為鑒戒。

  凈業行持總則

  無論在傢在庵,必須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隻管自傢,不管人傢。隻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印光《印光法師文鈔》

  【譯文】

  凈業行人無論是在傢、還是在寺庵(出傢),都必須恭敬長輩,和睦下屬,忍耐他人所不能忍耐的人事,行持他人所不能行持的道業,替代他人的辛苦,成全他人的好事,靜坐時常常思惟反省自己的過失,處眾閑談中不說他人的是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早朝到暮夜,從暮夜到早朝,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不令其間斷,或小聲持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生起其他的念頭。若或妄念一生起時,當下就要念佛,教妄念消滅。凈業行人應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縱然自己有修持,總覺得我的工夫很淺薄,不可自己矜持誇耀。日常修持生活中,隻管自己念佛,不管人傢行為如何。隻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在是苦惱凡夫。你果真能夠依著我所說的話而奉持,決定可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按】

  印祖對葉福備居士的這段開示,切中現代凈業行人的弊病,應病投藥、體現儒佛修心養性之心要,凝聚著印祖一生教化眾生的悲智,我等眾生當如教奉行。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