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處篇 第一節、戒與止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全自覺者!
修學佛教的目的在於斷除煩惱。要斷除煩惱,就必須禪修。談到禪修,就必須依照戒、定、慧三學的次第修行;也即是說,在戒清凈的基礎上修習止觀。
談到戒清凈,對在傢人來說,要守護好五戒,有條件的話應持守八戒。對於比庫來說,有四種遍凈戒:
第一、巴帝摩卡律儀戒(pàtimokkhasaüvara-s?la),即比庫應當守護的律儀。
第二、根律儀戒(indriyasaüvara-s?la),根即感官;守護好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稱為根律儀。
第三、活命遍凈戒(àj?vapàrisuddhi-s?la),即須正命而活(正確的謀生方式),不能邪命自活。
第四、資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s?la),即正確、適當地使用生活必需品,包括袈裟、飲食、住所、醫藥等生活用品。
無論在傢、出傢弟子,都應當守護好各自的戒,持守不犯即是戒清凈。唯有以戒清凈為前提,才談得上修習止、觀。
根據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傳承,禪法可以分為兩大業處:
1.止業處(samatha-kamma??hàna);
2.觀業處(vipassanà-kamma??hàna)。
其中,修習止業處能夠培育定力,屬於增上心學;修習觀業處能夠培育智慧,屬於增上慧學。
對於修習止業處,佛陀教導瞭很多種方法,《清凈道論》將之歸納為四十種業處。這些業處是依所緣來分的,即通過專註四十種不同的所緣而達到近行定或安止定。四十種業處分別是:十遍、十不凈、十隨念、四梵住、四無色、一想以及一差別。
對於觀業處,一位禪修者從修習世間慧到出世間慧,次第成就的觀智有十六種,稱為十六觀智,即:名色識別智、緣攝受智、思惟智、生滅隨觀智、壞滅隨觀智、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行舍智、隨順智、種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其中,能夠斷除煩惱的是道智。道智生起後即證悟相應的聖果。道智與果智兩種屬於出世間慧。
為方便理解,茲將《清凈道論》之止觀修習次第列於下表,以供參考:
三學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