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是什麼?受持五戒的功德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短篇文集 作者: 正果法師2022-12-01

<a href=https://renwu.dayuan.cc/zhengguo/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正果</a><a href=https://renwu.dayuan.cc/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法師</a>:五戒是什麼?受持五戒的<a href=https://www.dayuan.cc/tags-功德-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功德</a>

五戒是什麼?

  佛教的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一)不殺生而仁慈

  生是生命,凡有生命的動物,無不貪生怕死,我們愛護自己的生命,怎可以隨便殺害其他生命呢?所以皈依佛門,第一條要守的戒律,就是不殺生,不食肉,以培養仁慈的德性,以擴展個人的愛心,以保持身體的健康。因為一般動物,也和人類一樣,隨時都可能發生各種疾病,我們將有病動物的血肉,送進自己的腸胃,不怕病菌傳染嗎?就算是健康的動物吧,但動物被捕殺時,其內心的恐懼,憤怒,怨恨,悲哀與痛苦的情緒,往往令其細胞產生毒素;人們將含有大量毒素的肉類,吃入口中,藏到體內,日積月累,人體細胞,自然會產生大量毒素,因而引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疾病。何況動物被殺死後,體內胞細組織,立即開始腐敗,細菌亦不斷成長,再經過由屠場送往冰庫,冷藏,儲存,運送,銷售,購買,烹飪,進食,一連串的操作過程,肉類不斷腐敗所產生的細菌,也就更多,更毒。專傢們將其濃縮塗在老鼠表皮,三個星期就引起癌腫。所以素食,的確可以減少由肉類傳染的疾病,可以避免由肉類毒素,所引生的各種奇難雜癥。

  因果經說:“今生多疾病,前身殺孽重。”不僅說明因果定律,自作自受的道理,同時也說明瞭很多出傢修行的人,為甚麼會被惡疾綿纏的原因,因為出傢修行的人,今生雖然持戒修行,但前世未必不殺生,不食肉。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由於宿生惡業所追,怎得不病?除瞭戒殺放生,實行素食,加以誠心懺悔,以謀消除宿業之外,別無他圖。

  可惜很多人,都不明白三世因果報應之理,不知懺悔,不肯戒殺放生以贖罪,反而每因疾病需要吸取營養,而殺害生物,滋補自己;即使是信佛的人,亦不例外。我們撫心自問,一日三飧,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一百年就是三萬六千五百日,人的一生,在十多萬次進食中,究竟殺害瞭多少生物,實在無法統計。古人說:“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請各位想一想,屠場裡堆積動物的屍體,與戰場上人類的屍骸遍野,有何分別呢?

  由於食肉的人太多,肉商為瞭供應市場需要,不得不擴建屠場,增加屠工,大量殺戮生物。由於殺生共業所感,致使我們的世界,不止充滿殺機,而且殺氣騰騰,天災人禍,隨時降臨。第一次世界大戰,殺人之多,古所未有,有心人都希望阻止戰爭,可是僅僅距離二十年,又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死傷人數,遠遠超越第一次大戰。現在,世界各地,又戰火蔓延,萬一不幸,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勢必毀滅人類前途。因此,我們戒殺素食之目的,已非隻限於為個人的健康問題瞭,我們為瞭全人類的前途與幸福著想,就應該戒殺放生,實行素食,以擴展愛心,以停止殺業,以避免戰爭,取消浩劫,導人類於永久性的和平。

  (二)不偷盜而義利

  世間物各有主,不應該不問自取,甚而少至一針一線,一花一草,一枝筆、一張紙,不與而取,都犯瞭偷盜之罪。很多人都以為自己是正人君子,而且傢庭富有,地位崇高,怎會作賊,盜取他人的財物呢?其實,偷盜並不限於明搶暗偷,或持械打劫;而是包括用不正當的手段,貪求非份的財物,以及欺騙奸詐,強奪巧取,走私漏稅,盜取公物,欺世盜名等不道德的行為。此外,如果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侵損別人的權益;或利用自己的權力與地位,令他人不得不贈送禮物;或欺壓良善,奪取他人晉升的機會,甚至為瞭貪求方便,侵占瞭他人小小的便宜,或因不守時的壞習慣,令對方付出寶貴的時間,都是屬於偷盜的一族。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裡,在創業過程中,或在社交埸所上,往往犯瞭偷盜之罪而不自覺;小則令別人遭受損失,大則引起社會糾紛,甚或導至戰爭。因此,佛特別制不偷盜戒。身為佛弟子的我們,不但立身處世,要做到“正其義而不謀其利,明其道而不計其功。”不茍取不義之財,還要樂善好施,奉獻自己所有,扶危濟困,福利群生,實行佈施,以除慳貪。

  (三)不邪淫而禮節

  古人說:“萬惡淫為首。”佛言:淫欲是生死根本,我們欲想超出生死輪回,一定要斷淫。楞嚴經教導修行的人,必使淫機,身心俱斷,連斷性亦無,始可進修佛道。所以佛制出傢弟子,要絕對戒淫,不可涉及男女私情。即使是在傢學佛人,亦要清心寡欲,潔身自愛,不得恣情縱欲,不得見色起心,不得強暴非禮,不得亂倫邪行,不得涉足舞場妓舍,或涉及婚外情;以免制造糾紛,導演傢庭悲劇。特別是三寶弟子,更要崇尚禮節,行為端莊,思想純正,實行佛化傢庭,使傢中下一代,自小就接觸佛教的道德教育,自小就養成“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的良好習慣,將來長大成人,立足社會,必然不會受社會色情風氣的影響,而成為濁世的清流,不致沉淪欲海,無法自拔。所以身為傢長,無論是為瞭傢庭幸福,或是為瞭下一代,都應該受持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而誠實

  語言,是人類社會維系公關的主要橋梁,亦是毀滅人類前途的導火線,所以古人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不可不慎。佛為瞭救護人的口業,特別制定不妄語戒,教導我們說話要誠實,報導要正確,不可以因貪求名利而妄自誇大,自贊毀他;不可以因嗔恨對方,而粗言惡語,破口大罵;不可以因妒忌別人,而挑撥離間,妄言中傷;不可以因取悅於人而花言巧語,欺騙奸詐;特別是修行人,更加不可以,未得聖人之道而言已經得,未證聖果而言已經證,希望對方尊敬供養自己,以滿足個人的私欲。當知妄語之罪,自毀信譽,破壞公關,導人迷信,死必墮落地獄,罪畢轉生為人,還要常受誹謗,語雖誠實,人不信受種種惡報,非戒除不可。

  (五)不飲酒而正智

  酒能麻醉人的心智,酒能損害人的健康,酒能令人喪德敗行。四分律說:酒有十過,三十六失。現代科學,已經證明,飲酒可能引生各種疾病,損害身體,講究衛生,珍惜前途的人,都自動戒酒,何況佛弟子?佛在世時有一出傢人,已經證得阿羅漢果,神通自在,能降伏毒龍,被稱為降龍比丘。一次因乞得含有酒精的食物,嘔吐大作,醉臥在地,飽受蟲蟻欺負。又有一比丘,因醉酒喪智,頭腦不清,看見鄰傢園子裡有一母雞,便捉來殺食,及鄰傢主婦,跑來追問時,不止否認,還借酒行兇,奸淫人婦;因為飲酒,殺盜淫妄之罪都犯瞭,因此,佛制凡是佛弟子,不得飲酒。包括一切含有麻醉或刺激性的東西,都要戒除,以保持理智清醒,行為正常,免因醉酒破戒,或借酒行兇。

  據上可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就是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行為,亦是做人的根本。特別是人的質素,先天就充滿瞭貪嗔癡種種心理毛病,加以外界物質的誘惑與刺激,很容易策動身口七支,作殺盜淫妄等惡業,自害害人,甚至破壞社會秩序與治安,給人間帶來很多人為的災害與禍患。因此,佛制五戒,要弟子們嚴格遵守;五戒受持清凈,然後可以進行求受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以及菩薩戒。如果人皆實行不殺生,仁慈愛物,就可以保障一切生命的安全;杜絕社會上種種殘殺,謀殺,暗殺,奸殺種種罪惡行為。如果人皆實行不偷盜,重義輕利,就可以保障他人財產的安全;減少社會上明搶暗偷,持械打劫等罪惡案件發生。如果人皆實行不邪淫,尚節守禮,就可以保障婚姻安全,傢庭幸福;取消社會上非禮強奸,亂倫喪德種種敗行。如果人皆實行不妄語,誠實可靠,就可以保障自他的信譽與權益,維護社會正常公關;止息人間妄言綺語,挑撥離間,以及是非口舌之爭。如果人皆實行不飲酒,保持頭腦清醒,提高理智,就可以保障自他行為的安全;保持正常操作,不致醉酒闖禍,或醉酒駕駛,以導致種種意外發生。

受持五戒的功德

  我們無論是為瞭自己的安全與幸福,抑或為瞭凈化社會,保障一切人的生命財產安全,都應該在皈依三寶後,進一步發心求受五戒,在嚴謹受持五戒的過程中,認真改往修來,使自己在生活與工作方面,不斷改善自己,提升自己,朝向智慧的覺道邁進,一方面凈化自己的身心,令三業清凈,福慧增長以自利;一方面凈化社會,取消罪惡,令社會安定繁榮以利他。在佛說賢者五福經中說:自己不殺生,又能勸導他人不殺生,來生必得長壽的果報;自己不偷盜,又能善說法要,令聞法的人,改變偷盜的行為,來生必得富饒,擁有無量財寶的福德;自己斷淫,又能教人斷淫,或勸人尚節守禮不邪淫,來生必然相貌端正,莊嚴無比;若能自己不妄語,又能說服他人,止息妄語,敬信三寶,來生必得善名遠播,人所稱贊的福報;自己不飲酒,正智明瞭,又能說法利生,教人不飲酒,令人保持正智,明白佛法,理解真理,來生必然聰明大智,人所敬信。我們欲想長壽,大富,端莊美麗,知名度高,又想聰明才智過人,真的要發心受持五戒。何況持戒,諸佛稱贊,善神守護,功德不可思議。

  佛在世時,有一比丘,嚴持不妄語戒。有一天出外乞食,看見一個難產婦人,生命危在旦夕,大悲心生,自言:我自從皈依如來,即嚴持不妄語戒,若然清凈,願以此功德,令此難產婦人,順利生產。言畢,嬰兒立即出世,毋子平安。又過去年印度迦濕彌羅國,有一毒龍為患,當時住在毗羅寺的五百大阿羅漢,共同入定,亦不能驅逐此惡龍。後來,有一遊方僧人至,聞毒龍為患,特別前往毒龍處,彈指說:“請遠離此地”,毒龍聞言,即自動離開。五百阿羅漢問僧人入何定,可以驅逐毒龍!僧人答:我不入定,也不用神通,隻是一向嚴持佛戒,即使是輕微小罪,亦不觸犯,所以能令毒龍害怕,自動離開。由此證明,持戒功德,遠勝神通;即使是隻能受持一戒,清凈不犯,其功德亦不可思議。因為五戒,有少分戒,多分戒,與滿分戒的不同。但受一或二戒,名少分戒;若受三或四戒,名多分戒;全受五戒名滿分戒。所以皈依,一定要同時昄依三寶,不可分割;求戒,是可以求受滿分戒,也可以選擇求受少分戒、或求受多分戒的。無論是少分、多分、或滿分,但能受持不犯,功德一樣不可思議。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