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諦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短篇文集 作者: 正果法師2022-12-01

  滅諦

  正果法師

  (一)滅諦體相

  滅是滅盡義,即擇滅無為,由聖無漏智慧的簡擇力,滅盡惑、業、苦三種雜染法,究竟證會靜妙安穩的寂滅果,是即滅諦體相。《集論》解滅諦相文說:“相者,謂真如,聖道,煩惱不生,若滅依,若能滅,若滅性;是滅諦相。”這是以滅所依的真如,能滅煩惱的聖道,和煩惱滅盡的滅性,總出滅諦體相。約實際來說,滅諦體性就是斷盡煩惱,絕諸戲論,究竟寂滅的涅槃。如《瑜伽師地論》六十六卷說:“復沈此煩惱粗重永滅,是有餘依涅槃增上所立滅諦。又因永斷,未來不生;及先世因受用盡已,現在諸行,任運謝滅:是無餘依涅槃增上所立滅諦。”又《瑜伽論》六十八卷說:“問:何等法滅故名滅諦耶:答:略有二種:一煩惱滅故,二依滅故。煩惱滅故,得有餘依滅諦。依滅故,得無餘依滅諦。”

  (二)滅相甚深

  有為絕諸戲論,究竟寂滅的滅相,甚深最甚深,望有為諸行,不可說異,不可說不異,不可說亦異亦不異,不可說非異非不異。說異則應離開諸有為法而有寂滅,則寂滅與諸行,不相系屬,各別異體瞭。說不異則有為諸行應即寂滅,如是則寂滅應同諸行是有為,是有漏,是雜染,是不凈等,與諸行相無有差別。說亦異亦不異,過同異不異;說非異非不異,過同不異異;即具有不相系屬的染凈無別等過失。故寂滅相,離四句,絕百非,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正智證知。

  (三)立名差別

  諸經論中,就滅相攝義差別,施設種種的異名,這裡依《集論》所說差別的名稱,略述如下:

  甲、依所滅法辨名差別,即依無餘永斷的總義,立有七種名稱:第一“名永出,永出諸纏故”;這是依永斷現行煩惱的纏縛而立名。第二,“名永吐,永吐隨眠故”;這是依斷煩惱的種子而立名。第三,“名盡,見道對治,得離系故”;在煩惱聚中,唯有所餘修所斷的迷事煩惱存在,迷理煩惱見道已頓斷盡,亦名為盡。第四,“名離欲,修道對治,得離系故”;由修道漸斷諸地煩惱,離諸地欲貪,漸次所顯,故名離欲。第五,“名滅,當來彼果苦不生故”;由煩惱永盡,當來的苦果,亦永滅不生,故名為滅。第六,“名寂靜,於現法中,彼果心苦,永不現故”;彼果即離系果,在證得離系果的有餘依位,由證得心解脫故,心苦永不現行,心無擾動,故名寂靜。第七,“名沒,餘所有事,永滅沒故”;即證寂滅以後,無為之餘的所有宿業煩惱所感的有漏諸蘊事,自然滅盡,入無餘依位,唯有清凈真如離相湛然為依為住,餘所有依事,皆永滅沒,故名為沒。

  以上七名,亦顯示斷惑的次第:即斷惑的人,先伏現行,次斷種子,所以先說永出永吐。在斷種中,見惑頓斷,修惑漸斷,所以次說盡及離欲。見修二惑種子俱斷盡已,當來的苦果決定不生,故次說滅。在證滅的時候,先證有餘依,後證無餘依,所以最後說寂靜與沒。

  乙、釋自通名,這有二十一種名稱的差別:一、“名無為,離三相故”;即寂滅無為,與生異滅三有為相究竟相違,故名無為。二、“名難見,超過肉眼、天眼境故”;即寂滅無為,不是肉眼和天眼的所見境,唯是聖無漏慧眼的所行境界,故名難見三、“名不轉,永離諸趣差別轉故”;寂滅無為遠離那落迦等諸趣往來流轉,恒常安住不動,故名不轉。四、“名不卑屈,離三愛故”;寂滅無為永離欲愛色愛無色愛,於諸有中無所有卑屈,故名不卑屈。五、“名甘露,離蘊魔故”;寂滅無為永離一切死所依蘊,故名甘露。六、“名無漏,永離一切煩惱魔故”;煩惱魔是有漏,寂滅無為永離煩惱,故名無漏。七、“名舍宅,無罪喜樂所依事故”;無罪喜樂即清凈的解脫喜樂,寂滅無為是解脫喜樂的所依止,故名舍宅。八、“名州渚,三界隔絕故”;寂滅無為,於三界生死大海能為高原之隔絕,依譬喻立號,故名州渚。九、“名弘濟,能遮一切大苦災橫故”;證得寂滅,生老病等諸苦災橫,永遠絕離,故名弘濟。十、“名皈依,無有虛妄,意樂,加行,所依止故”;寂滅無為是無有虛妄性之意樂及正加行的所依處,所依止,是皈依義,故名皈依。十一、“名勝歸趣,能為歸趣一切最勝聖性所依處故”;歸是歸投歸依,趣是趣向趣入。聖性即無漏聖道,寂滅無為,能為趣證最殊勝的聖性之所依止處,是阿羅漢證得涅槃的加行所緣境界,故名勝歸趣。十二、“名不死,永離生故”;有生必有死,寂滅無為無生,故名不死。十三、“名無熱惱,永離一切煩惱熱故”;寂滅無為,永離一切求不得苦的大熱惱故。十四、“名無熾然,永離一切愁嘆憂苦諸惱亂故”;寂滅無為極清涼,一切愁等熾然永息,故名無熾然。十五、“名安穩,離怖畏住,所依處故”;寂滅無為,無老病死等一切怖異,是離怖的聖住所依處,即空住,無願住,無相住,滅盡定住名聖住(瑜伽三十四卷),聖住離怖畏,不為老病等所動,故名安穩。十六、“名清涼,諸利益事所依處故”;寂滅無為是一切無熱惱的清涼善之所依,故名清涼。十七、“名樂事,第一義樂事故”;第一義樂即出世間樂,寂滅無為是出生出世間樂的所依事,故名樂依。十八、“名趣吉祥,為證得彼易修方便所依處故”;趣是趣入趣證,吉祥即涅槃,寂滅無為是趣入證得彼涅槃易修加行的所緣境,故名趣吉祥。十九、“名無病,永離一切障礙病故”;寂滅無為遠離惱煩等諸障礙病,故名無病。二十、“名不動,永離一切散動故”;寂滅無為,離諸境界戲論散動,故名不動。二十一、“名涅槃,無相寂滅大安樂住,所依處故”;寂滅無為,永離一切色受想行識等一切有相,是究竟寂滅大安樂住的所緣境界,故名涅槃。

  丙、對苦諦辨名,這有五名差別:一、“名無生,離續生故”;苦諦相,就是於彼彼處有情類中,相繼而生,寂滅無為與彼相義相違反,離續生相,故名無生。二、“名起,永離此後漸生起故”;苦諦相在有情續生已後,自身六根眾分漸次圓滿,寂滅無為,與彼相義相違反,永離漸次生起相,故名起。三、“名無造,永離前際諸業煩惱勢力所引故”;苦諦相,有宿業煩惱的勢力所造,寂滅無為與彼相義相違反,永離前際諸業煩惱勢力,故名無造。四、“名無作,不作現在諸業煩惱所依處故”;現在苦諦,是能造作招感餘生有異熟果的諸業煩惱之所依止,寂滅無為,與彼相義相違反不作現在諸業煩惱的所依處,故名無作。五、“名不生,永離未來相續生故”;苦相是後有異熟相續生起,無有間斷,寂滅無為,永離未來相續生,故名不生。

  以上所說滅諦名義差別,皆依《集論》和《雜集論》說,在《瑜伽師地論》八十三卷中,亦有詳細的解釋。

  (四)滅諦四行相

  滅諦亦有四種行相:一、滅相,就是為流轉生死因的煩惱,滅盡無餘,得離系故名滅相。二、靜相,就是行苦所攝的不寂靜的五取蘊相,得離系故名靜相。三、妙相,於諸煩惱苦,究竟離系,自然樂凈以為自體,凈妙無喻,故名妙相。四、離相,出眾過患,常利益事,不復退轉,最極安穩,故名為離。《俱舍論》二十六卷解滅諦四相說:“諸蘊盡故滅,三火(貪嗔癡)息故靜,無眾患故妙,脫眾災故離。”為什麼於滅諦說四種行相呢?《瑜伽論》五十五說:“問:何故於滅論為四行觀?答:由四愛滅所顯故。”即滅相靜相由滅我愛所顯,第三妙相,由滅喜貪俱行愛(樂)和彼彼喜樂愛(凈)所顯,第四離相,由滅後有愛(常)所顯。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