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義理的探究 般若之要旨在闡釋諦理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般若義理的探究 作者: 智諭法師2022-08-28

  般若之要旨在闡釋諦理

  世尊成道後,應梵王請,至鹿野苑為五比丘說四諦法。三轉十二*輪,示轉、勸轉、證轉。

  示轉者,此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至苦滅道。世尊先示四諦相,令五比丘知。

  勸轉者,勸五比丘如法修行。是苦諦應知,是苦集應斷,是苦滅應證,是苦滅道應修。至此世尊勸五比丘,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證轉者,是苦諦我知已,是苦集我斷已,是苦滅我證已,是苦滅道我修已。世尊以自身為證,令五比丘深信力行。

  真實不虛謂之諦,諦理者,真理也。見諦理者為聖者,不知諦理者即凡夫,由此可知般若於佛法中之重要性瞭。而般若之精義,便是闡釋諦理。

  諦理之說明,有多種分別。約事相方面說,有四諦;約理或約理事雙融而言,有二諦、三諦、一諦。智者大師於《法華文句》中,又立無諦。四諦、二諦、三諦、一諦、無諦,均見於般若經,茲分別介紹於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四:

  「雲何知四聖諦。知苦聖諦時遠離二法。知苦諦不二不別。是名苦聖諦。集盡道亦如是。雲何知苦如。知苦聖諦即是如。如即是苦聖諦。集盡道亦如是。」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六:

  「為眾生說四聖諦苦集苦滅苦滅道開示分別。一切助道善法皆入四聖諦中。用是助道善法故分別有三寶。何等三。佛寶法寶僧寶。不信拒逆是三寶故。不得離五道生死。」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用苦聖諦得度。用苦智得度。用集聖諦得度。用集智得度。用滅聖諦得度。用滅智得度。用道聖諦得度。用道智得度。」

  「佛告須菩提。非苦聖諦得度。亦非苦智。乃至非道聖諦得度。亦非道智。須菩提。是四聖諦平等故我說即是涅槃。不以苦聖諦不以集滅道聖諦。亦不以苦智不以集滅道智得涅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四聖諦平等相。」

  「須菩提。若無苦無苦智。無集無集智。無滅無滅智。無道無道智。是名四聖諦平等相。」

  「復次須菩提。是四聖諦如。不異法相法性法住法位實際。有佛無佛法相常住為不誑不失故。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為通達實諦故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訶薩為通達實諦故。行般若波羅蜜如。通達實諦故不墮聲聞辟支佛地。直入菩薩位中。」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如實見諸法。見已得無所有法。得無所有法已見一切法空。四聖諦所攝四聖諦所不攝法皆空。若如是觀是時便入菩薩位中。是為菩薩住性地中不從頂墮。用是頂墮故墮聲聞辟支佛地。是菩薩住性中能生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是菩薩住是初定地中分別一切諸法。通達四聖諦。知苦不生緣苦心。乃至知道不生緣道心。但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觀諸法如實相。」

  「世尊。雲何觀諸法如實相。」

  「佛言。觀諸法空。」

  「世尊。何等空觀。」

  「佛言。自相空。是菩薩用如是智慧觀一切法空。無法性可見。住是性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無性相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諸佛所作非辟支佛所作。亦非阿羅漢所作亦非向道人所作。亦非得果人所作亦非菩薩所作。但眾生不知不見諸法如實相。以是事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是知佛說四聖諦,欲令眾生入於大乘。聲聞人不會,竟將大乘法解為生滅四諦有邊四諦耳。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九:

  「苦集滅道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四聖諦法不可得故。」

  可見四聖諦即般若波羅蜜多也。大乘人以不可得心,知四聖諦即般若波羅蜜多。小乘人以有所得心,見四聖諦是生滅法。

  《大般若經》卷第四百七十二: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雲何菩薩摩訶薩能學如是三解脫門。亦能學苦集滅道聖諦。」

  「佛告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如實知苦是逼迫相。集是生起相。滅是寂靜相。道是出離相。自性本空遠離二法。是聖者諦苦等即真如。真如即苦等無二無別。唯真聖者能如實知。善現。是為菩薩摩訶薩能學如是三解脫門亦能學苦集滅道聖諦。」

  《大般若經》說得更清楚,大乘人學四聖諦,如實知諸相自性本空。無相則無分別,是以遠離二法。如是則為聖者諦實,苦集滅道等即是真如,真如即是苦集滅道等,無二無別。如此真實義,唯真聖者方能知之。小乘劣智不能知之,竟謂大乘非佛說。

  其次再講二諦,二諦亦出於般若。二諦者,即第一義諦與世諦,亦名真諦俗諦。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二〈道樹品〉七十一:

  「佛言。菩薩摩訶薩以世諦故。示眾生若有若無。非以第一義。」

  「世尊。世諦第一義諦有異耶。」

  「須菩提。世諦第一義諦無異也。何以故。世諦如。即是第一義諦如。以眾生不知不見是如故。菩薩摩訶薩以世諦示若有若無。」

  「復次須菩提。眾生於五受陰中有著相故。不知無所有為是眾生故示若有若無。令知清凈無所有。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當作是行般若波羅蜜。」

  「如」是不二不別,世諦如,即第一義諦如,是說二諦者不二不別。換句話說,二諦即是一諦,為方便對眾生說故,方說有說無,說第一義諦與世諦。於經文則知,說五陰,是世諦,說五陰皆空,是第一義諦,此是為眾生故,方說有說無。其實五陰有不可得,五陰空亦不可得。不可得為一諦,為對眾生說故,方便說五陰有五陰空。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五: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住二諦中。為眾生說法世諦第一義諦。」

  「舍利弗。二諦中眾生雖不可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為眾生說法。眾生聞是法今世吾我尚不可得。何況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及所用法。」

  何故二諦中,眾生不可得?因為第一義諦畢竟空,故眾生不可得;世諦如幻,故眾生不可得。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三:

  「大王。凡有言說名為世諦此非真實。若無世諦第一義諦則不可說。」

  《天王般若》卷第一,復指出修道人若不知二諦,便不能如實修行。

  「即剃須發出傢修道。未見令見未得令得未證令證。聞說受持若世諦第一義諦。如實修行如法觀察。所謂正見正分別正精進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遠離喧雜不求名聞。供養恭敬身心精進常無休息。」

  其次三諦亦出於般若。學人不明二諦時,以三諦方便,容易明瞭二諦。例如性空是第一義諦,緣起是世諦。緣起法無自性。何以故?若有自性,便不必待因緣起瞭。既待因緣而起,便無自性,故知緣起則無自性。性空法亦無自性。何以故?以性空故。

  所以性空無自性不礙緣起,緣起無自性即是性空。於是二諦之理易明。所謂性空緣起無自性,此即所謂三諦之理,亦即天臺宗之空假中。《仁王般若經》謂之空諦、色諦、心諦。

  其實道理是一,方便故分為二諦、三諦、一諦、無諦罷瞭。茲將《仁王般若經》摘錄如下。

  《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雲:

  「即不見一不見二。一二者第一義諦也。大王。若有若無者即世諦也。以三諦攝一切法。空諦色諦心諦故。我說一切法不出三諦。」

  所謂空諦、色諦、心諦,即空假中也。

  其次再談一諦、無諦。無諦即是一諦,如佛言諸法一相所謂無相。二諦、三諦,即是方便說一諦。為方便度眾生故,佛於一諦說二說三。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二:

  須菩提問佛言:

  「世尊!世諦第一義諦有異耶?」

  佛言:

  「須菩提!世諦第一義諦無異也。何以故?世諦如,即第一義諦如。以眾生不知不見是如故,菩薩摩訶薩以世諦示若有若無。」

  故知二諦者,原是一諦之方便說。故二諦、三諦,隻是一諦。

  《涅槃經》卷第十三雲,文殊白佛言,第一義中有世諦不?世諦之中有第一義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諦。如其無者,將非如來虛妄說耶?佛答曰,世諦者,即第一義諦。有善方便故,隨順眾生說有二諦。

  是故當知,第一義任緣,便是世諦;世諦無性,便是第一義。故實是一諦,方便說二諦也。

  是知般若之要旨,在闡釋諦理。若入諦理,便入般若;若入般若,便入佛法。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