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義理的探究 分別解說 四諦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般若義理的探究 作者: 智諭法師2022-08-28

  分別解說|四諦

  世尊成道後,應梵王請,至鹿野苑為五比丘說四諦法。三轉十二*輪,示轉、勸轉、證轉。

  示轉者,此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至苦滅道。世尊先示四諦相,令五比丘知。

  勸轉者,勸五比丘如法修行。是苦諦應知,是苦集應斷,是苦滅應證,是苦滅道應修。至此世尊勸五比丘,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證轉者,是苦諦我知已,是苦集我斷已,是苦滅我證已,是苦滅道我修已。世尊以自身為證,令五比丘深信力行。

  當示轉時,憍陳如最初得道。證轉已,五比丘皆證阿羅漢。至此時三寶具足,世尊佛寶也,四諦法寶也,五比丘僧寶也。天臺宗判為鹿苑時,世尊說小教《阿含》等經。天臺五時教者,第一華嚴時,第二鹿苑時,第三方等時,第四般若時,第五法華涅槃時。

  苦集滅道四諦法,旨在隨順眾生所欲,令眾生離苦得樂。斷集則離苦,修道證滅則得樂。如此真理,一切外道所不知。故四諦*輪,當時一切世間天魔梵所不能轉,世尊欲救世間,說此真理。

  若不通達四諦,則永遠輪轉五道,往來生死。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可以說皆是四諦之廣說。諦是諦實義,不是說四諦法為實,《心經》雲無苦集滅道,四諦法焉得為實?而是說造作集必有苦,修道必然證滅,此法諦實無虛也。

  四諦又名四聖諦,因系聖者所修,故名四聖諦。苦集二諦,系聖者所離所斷,滅道二諦,系聖者所證所修,故名聖諦。

  《分別聖諦經》雲:「雲何苦聖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雲何愛習苦習聖諦?謂眾生實有愛內六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於中若有愛、有膩、有染、有著者,是名為習(集)……雲何愛滅苦滅聖諦?謂眾生實有愛內六處……彼若解脫,不染不著,斷舍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諸賢,多聞聖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見,如是瞭,如是視,如是覺,是謂愛滅苦滅聖諦……雲何苦滅道聖諦?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有雲八苦為苦,有雲三界為苦,有雲五陰為苦;有雲煩惱業為集;有雲涅槃為滅;有雲對治為道。今依《分別聖諦經》介紹如上。

  苦是逼惱相,集是出生相招感相,滅是寂滅相,道是出到相。苦集二諦是世間因果,聖者應離應斷;滅道二諦是出世間因果,聖者應證應修。

  佛為度眾生故,乃有四諦法流佈於世間。佛號稱大醫王,以佛知眾生病,佛知眾生病因,佛知眾生病對治,佛知眾生病已。知眾生病者,知苦也。知眾生病因者,知集也。知眾生病對治者,知道也。知眾生病已者,知滅也。

  經雲有苦、有諦、有實。何謂苦?直言其苦事名之謂苦。例如違境逼惱,令眾生不得自在,如生老病死等。何謂諦?於中因緣有無之法,不差不謬也。例如造作煩惱業則有苦果,斷集則不受苦果,修道則得道果,不差不謬,真實不虛。何謂實?以理窮之,苦集滅道皆因緣生法,其性本空,如《心經》言無苦集滅道,此是實也。故四諦之「諦」字,非言苦集滅道此法為實也,而是說斷集則離苦,修道則證滅,真實不虛。

  故知苦集滅道所論者,乃是諦相,非是諦實。諦相者,因果不爽,因緣有無,不差不謬。諦實者,實性空寂,無性無生。無性隨緣,而有苦集滅道。苦集滅道無性,歸乎諦實。

  故諦實隨緣,即是諦相;諦相緣起無性,即是諦實。諦相者,世諦攝;諦實者,第一義諦攝。而世諦即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即一真法界。故勿謂四諦系小乘法,當知四諦出於二諦,二諦出於一實諦。一實諦則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

  有人說苦集是虛妄,滅道是真實。其實約情見講,苦集滅道四者,皆因緣法皆虛。如經雲,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即是戲論。如果廢見論法,四諦皆實,以破見不破法故。佛未出世時,亦有苦集滅道其法,唯眾生為情見所障,不能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而已。佛出世後,方四諦顯然,聖者依之修行。

  大乘經中所說,與小乘之見不同。例如大乘經雲,知苦無生,是苦聖諦;知集無和合,是集聖諦;畢竟滅法中知無生滅,名滅聖諦;於一切法平等,以不二法得道,名道聖諦。我們可以知道,這是約諦實而論。

  有四諦智,知苦曰知苦智,斷集曰斷集智,證滅曰證滅智,修道曰修道智。依《勝鬘經》,四智漸至是聲聞智,非如來第一義智。四智漸至者,先知苦生苦諦智,次斷集生集諦智,次修道生道諦智,次證滅生滅諦智。四智漸至,不能斷無明住地,故非如來第一義智。

  如來第一義智,破無明斷一切煩惱藏究竟。換句話說,知苦無生,知集無和合,知畢竟滅,知一切法平等不二,方名第一義智。第一義智為佛智,亦名金剛智,亦名不思議空智,能斷一切煩惱藏。

  大乘經中所說四智,即取此義。《佛說海意菩薩所問凈印法門經》雲:「諸法不生是苦智,諸法平等是集智,諸法盡是滅智,諸法無為是道智。」

  《大寶積經》雲:「由不生故,苦得清凈(苦智);不攀緣故,集得清凈(集智);由滅盡故,滅得清凈(滅智);由修習故,道得清凈(道智)。」

  《大般若經》說十智,有法智、類智、世俗智、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等。茲摘錄其四諦智介紹之。

  「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苦應不生,是為苦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集應永斷,是為集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滅應作證,是為滅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道應修習,是為道智。」

  最後我們談,總說名四諦,廣說名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實是四諦之廣論。

  十二因緣者,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其中無明、行、愛、取、有五支為集諦,其餘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等七支為苦諦,此是生死流轉十二因緣。對治為道諦,無明滅乃至生、老死滅,是為滅諦,此是還滅十二因緣。

  所以十二因緣法中,將苦集二諦作流轉十二因緣論,將滅道二諦作還滅十二因緣論;並將苦諦作七支廣論,集諦作五支廣論。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