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義理的探究 分別解說 二諦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般若義理的探究 作者: 智諭法師2022-08-28

  分別解說|二諦

  《凈名》雲:「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出。」

  智度者,般若也,智慧也。方便亦名漚和,乃方便勝智,亦稱權智。導師者佛也,佛為人天導師,導眾生出生死苦海,登涅槃彼岸。三世諸佛及諸佛無上菩提,皆從般若出。雖雲智度方便二者,而皆歸般若。經雲,無方便者,是不知般若也。故知般若者,必有方便,若無方便,不成般若。

  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雲:「諸菩薩摩訶薩應以無住而為方便,安住般若波羅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

  般若為實智,方便乃方便智。般若方便,名實方便智;方便般若,名方便實智。方便實智,萬用一體,體本不二;實方便智,由體起用,應化萬方。故隻有方便而無般若,猶用之無體;隻有般若而無方便,猶體之不能起用。故般若不借方便,則無以成就功德。換句話說,般若不借方便,則無以度化眾生。

  般若是無分別智,方便是差別智。分別而無分別,無分別而分別。諸法實相,故分別而無分別;實相諸法,故無分別而分別。以諸法者分別也,實相者無分別也。

  在心曰智,在法曰諦。約智言,則曰實智權智;約法言,則曰第一義諦世諦。瞭第一義諦,則生實智;瞭世諦,則生方便智。瞭世諦第一義諦,則生方便實智;瞭第一義諦世諦,則生實方便智。

  般若經說一切法空、無相、無二、無性、無生、無所有、不可得,乃約第一義諦說;般若經說一切法如幻、假有,乃約世諦說。

  世諦又名俗諦,第一義諦又名真諦。世諦者,為順世俗之見而說有;第一義諦者,為順聖者而說空。約此而論,說有為世諦,說空為第一義諦。然法非有無,寄有無以明法,皆方便也。

  例如虛空,虛空無分別,不可謂有亦不可謂無。若謂虛空是有,請問何處是虛空?若謂虛空是無,請問何處不是虛空?若謂虛空是有,虛空卻是無形無相;若謂虛空是無,虛空卻是橫遍豎窮。無形無相,焉得謂有?橫遍豎窮,焉得謂無?故法非有無,寄有無以明法而已。是知說有非是定有,說無非是定無。說有在明非有,說無在明不無,智者知之,於是得二諦。凡愚聞有執為定有,聞無執為定無,於是失二諦。例如虛空本無分別,雖無分別,卻是十方無邊虛空歷然。雖有十方虛空,卻空原是一。一即無量,無量即一。

  然則說有說無,皆隨情而說。隨凡情說有,隨聖情說無,說有說無皆是方便。既是方便,則知於凡說有、於聖說空,皆是世諦;非有非空,方是第一義諦。

  非有則離有一句;非空則離空一句;既離有離空,當離亦有亦空;有即非空,空即非有,離有離空,當即離非空非有。故離有、離空、離亦有亦空、離非有非空,離四句一法不立,為第一義諦。

  離有即是空;離空即是有;離亦有即是非有,離亦空即是非空;離非有即是亦有,離非空即是亦空。故離四句就是即四句,一法不舍。一法不立,一法不舍是為第一義諦。

  如此說來,一法不立一法不舍即一實諦。於凡說有,於聖說空,皆是方便,皆是世諦。為方便故,於一實諦作二諦說。

  故《大般若經》卷第四百六十二雲,說一切法者,是依世俗言說假立,不依勝義說。若依勝義,無如是等分別。

  空者約性而說,有者約假名相而說。進一步言,性則非空非有,相故現空現有。以空有故,乃名世諦。

  性不自見,因相而見性;相不自有,以性而有相。猶理不自明,因事而明理;事不自立,由理而立事。是以性無相則不現,相無性則不立,二者互為表裡。

  猶如大海起波,水性不可見,因波而見;波相不自立,因水而立。波即是水,水即是波;波外無水,水外無波。波浪翻騰,無非一水;波澄浪靜,依然是水。波浪澄沸,水性不動;然不動之水性,即是澄沸之波浪。水因波現,無動而動;波因水立,動而無動。

  性相亦復如是。性因相現,無分別而分別;相因性立,分別而無分別。分別而無分別,是佛法身;無分別而分別,成佛報化身。故三世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此法出。

  我們說過,空是約性而說,有是約相而說。由性相故,分別說二諦。其實二諦即歸一諦。何以故?性相一如故。佛為度眾生方便故,以一實諦分別說二。明乎此者,得二諦;不明乎此者,執空執有、執性執相,皆失二諦。

  故《大般若經》卷第八十五佛謂須菩提言:「具壽善現!智慧甚深,不壞假名,而說法性。」

  一切凡夫隻知取相,不取有相,即取空相。取有相固然是有,取空相時,空還是有。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夫即以有法,虛妄落入生死。

  一切諸法,無非因緣而生。既然法屬因緣,便無自性,謂之性空。例如人是細胞因緣所成,若實有人,應該離開細胞還有人在。事實不然,無細胞則無人矣。

  再如傢庭是父母兄弟因緣所成,當知傢庭性空。若實有傢庭,應離開父母兄弟,還有傢庭。

  再如國傢是土地、人民、主權因緣所成,當知國傢性空。若國傢實有者,應無土地、人民、主權,還有國傢。

  一切法皆如此,皆是因緣所生。或者有人說,微塵是最小的本體,當非因緣所生。其實小至微塵,亦不外緣起。微塵若存在,必有十方分,即上方下方、東南西北方,及四維方。若無十方分,即說明微塵不存在。若有十方分,即是十方緣起。

  所以人是細胞緣起所幻現,傢庭是父母兄弟緣起所幻現,國傢是土地、人民、主權緣起所幻現。一切萬法,小自微塵,大至世界,一皆十方緣起所幻現。既是幻現,當無自性,故是性空。

  無性方能任緣,任緣而現萬法。萬法任緣而無自性,即是性空。所以緣起即是性空,性空即是緣起。非是緣起外另有性空,性空外另有緣起。智者見一切緣起諸法,便知是性空,不假方便,亦無漸次。

  故《心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非色外空,亦非滅色空。

  故知一切法無非緣起,一切法無非幻有,一切法無非性空,一切法無非寂滅,此是般若義理。是知不見一切法,即見般若波羅蜜;不住一切法,即住般若波羅蜜;不念一切法,即念般若波羅蜜;不得一切法,即得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一切法性空不可得故,一切法如幻不可得故。諸法性空不可得是第一義諦,諸法如幻不可得是世諦。世諦者,真如隨緣起萬法;第一義諦者,萬法無性是真如。是之謂二諦融通。

  《成唯識論》之遍依圓三性,依他起性便是緣起,圓成實性便是無性。無性隨緣故說依他起,法不孤起因緣而起也。依他而起,起無自性,無性者圓成實也。以無性隨緣,能圓滿成就一切法自性故。

  依他起法是虛妄的,幻有的,非真實的。何以故?以隨緣無性故。圓成實雖為真實,然其本身即為無性,以無性故方名圓成實。何以故?因為無性方能任緣,任緣方能圓滿成就一切法自性。

  至於遍計所執性,純是凡愚謬執。凡愚不知無性隨緣即依他起,依他無性即圓成實。竟謬執依他起法為實有自性,於是落入遍計執。如果於依他起上離遍計執,當體無性即歸圓成實。

  故於三性中,圓成實為第一義諦,依他起為世諦,遍計執則純屬凡愚謬執。圓成實本即無性,故不可得;依他起幻有虛妄,故不可得;遍計執無明謬執,故不可得。以不可得故,《入楞伽心玄義》、《成唯識論》等,復明三無性。於遍計執上明相無性,於依他起上明生無性,於圓成實上明勝義無性。

  我覺得這是《成唯識論》真正的本旨。譬如第八識名種子識,種子是能生義,致果義。我們要問,種子致果以後,還成不成種?如果致果以後還成種,則應該致果以後再致果,致果以後再致果,致果無盡無止。好比一個眾生成佛以後再成佛,成佛以後再成佛,成佛無盡無止。又如稻種生稻以後再生稻,生稻以後再生稻。

  如果致果以後,便無種子。好比稻種成稻以後,稻種便爛掉瞭。如果種子致果以後便無種子,然則第八識焉得名為種子識?

  所以不以二諦明其理,是說不通的。圓成實無性隨緣,便是依他起;依他起任緣無性,儼然圓成實。無性隨緣而有因果,隨緣無性復不失於體。此所謂無性能隨緣,隨緣不失性也。

  無性則無生滅,無性隨緣則無生滅而生滅;隨緣則是生滅,隨緣無性則生滅而無生滅。猶水無生滅,波有起伏。水以波現,則無生滅而生滅;波由水成,則生滅而無生滅。

  無性是無作法,因緣是作法。無性隨緣,無作而作,雖作而不失無作;隨緣無性,作而無作,雖無作而不失於作。第八識為一切種者,作而無作,隨緣不失性也;無作而作,無性能隨緣也。故知一切法,不離二諦也。

  諸法是世諦,實相是第一義諦。諸法隨緣有,實相無相,以無定相故,所以隨緣能現一切相,故曰實相無相、無不相。無相湛然,即是諸相宛然;諸相宛然,即是無相湛然。猶水性湛然,不礙波相宛然;波相宛然,不礙水性湛然。

  諸法實相故,相即無相;實相諸法故,無相即相。相即無相,故不取於相;無相即相,故不取於無相。既無能取之我,復無所取之法。無能無所,亦「無」無能無所。何以故?以我法一如故,能所雙泯故。所謂理無一二,因一二以明理耳。

  是知一切法無非實相,實相外更無一法。見一切法即見實相,故曰觸目皆道。然實相不可見,以實相無相無分別故。若有見實相者,即是以實相見實相。然則雲何見實相?當知不見一切法,即見實相。不見一切相,即見實相。不見一切法有,不見一切法空,即見實相。不見一切法生,不見一切法滅,即見實相。不見一切法可得,不見一切法不可得,即見實相。(見一切法不可得者,仍是有所得見也。)不見一切法和合,不見一切法不和合,即見實相。

  諸法實相,世諦即第一義諦;實相諸法,第一義諦即世諦。所以一切世出世間法,無非二諦。若入諦理,即入佛法。

  欲入諦理,莫生有所得見。有所得見,皆遍計所執。離遍計執,悟依他起,便入圓成實。當知圓成實者,實相也。實相者,二諦也。二諦者,一切法也。一切法者,無非佛法也。

  二諦有是因緣有,非定性有;二諦無是因緣無,非定性無。因緣有無是佛所說,定性有無是外道說。因為定性有是常邊,定性無是斷邊,常斷二邊不契中道,故非是佛說。

  我們說過,因緣所生法無有自性,無自性有不得謂有,無自性無不得謂無。故因緣有,是無有之有,有表不有;因緣無,是非無之無,無表不無。無有之有,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謂之妙有;不無之無,無而非無,非無而無,謂之真空。故二諦者,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故二諦之有是不思議有,空是不思議空。不思議則無名,無名是第一義諦,有名是世諦。進一步言,無名是一實諦,有名是二諦。說名者,用顯無名,無名之理,不以名則不顯故。所謂道非有無,寄有無以顯道耳。

  若人不知此義,反執名相為實有,便落遍計執,失乎佛道。佛斥如是之人,如狗逐塊。所以佛自言,說法四十九年,沒說一字。是知因緣空有,即非空有之空有。既知非空有之空有,即悟空有即非空有也。

  所以吉藏大師雲,無有可有,無無可無。由無故有,由有故無。有不自有,無不自無,有無相依而立,相待而成。有無既然相依而立、相待而成,定知有無二法不存在。假設有無二法相待而存在,不出三種情形:一「有」先存在,二「無」先存在,三「有」與「無」同時存在。

  假設「有」先存在,必是當「有」存在時,必然無「無」。無無便不成相待,不成相待雲何有有?

  假設「無」先存在,當有「無」時,必然無「有」,無有亦不成相待,不成相待雲何有無?

  假設「有」與「無」同時存在,有與無既已同時存在,何必相待而有?

  故經雲相待之法,假而非實也。

  依他起性虛妄,亦復如是。若悟依他起虛妄,便入圓成實;若迷依他起為實有,便歸遍計執。故於二諦中雖然說有說無,然有是因緣有,無是因緣無,斯為佛道。定性有無者,非佛道也。

  《中論》〈四諦品〉雲:「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

  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欲度一切眾生皆成佛。欲度一切眾生出生死故,於是說世諦;欲令一切眾生皆成佛道故,於是明第一義諦。所以佛說世諦是方便,旨在令眾生入第一義諦。不依世諦,則不入第一義諦。不入第一義諦,則不能成就無上佛道。

  凡夫外道二乘,皆因不瞭二諦故,於佛道中不得究竟。凡夫以苦集二諦,不出生死,是不瞭世諦;以不知修道證滅故,不得涅槃,是不瞭第一義諦。所以凡夫不知世諦故,不能離苦;不瞭第一義諦故,不能得樂。以不悟二諦故,永處六道,不能轉凡成聖。

  佛依二諦說法。於凡說有是因緣有,因緣有是實,苦集二諦不虛;於聖說無是因緣無,因緣無是實,滅道二諦不虛。外道則不然,外道說有是定性有,說無是定性無。定性有落常邊,定性無落斷邊。落常落斷不契中道,所以說有是錯,說無還是錯。當知外道說法不依二諦,所說皆不真實。

  聲聞人雖知四諦,但亦不瞭二諦,故《法華經》雲,二乘人於五百由旬險道中,但過三百由旬,止住化城。因為二乘人不瞭世諦,不起化道不度眾生;不瞭第一義諦,不求無上菩提究竟涅槃。於《大般涅槃經》中佛言:「我往一時在耆阇崛山,與彌勒菩薩共論世諦,舍利弗等五百聲聞於是事中都不識知。何況出世第一義諦?」是知二乘人,亦不瞭二諦。

  我們說過,佛說世諦,為令眾生入第一義諦,入第一義諦,則能究竟佛道。雖然舍利弗須菩提,亦為菩薩演說般若,但仍不信聲聞人作佛,故雖說般若,仍不瞭二諦。直至法華會上蒙佛授記,方信自己作佛。

  佛依二諦說法,說一切法不可得。外道不識二諦,說一切法皆有所得。

  何故佛依二諦說法,說一切法不可得?因為第一義諦即世諦,故空即有;世諦即第一義諦,故有即空。空即有故空法不可得,有即空故有法不可得。所以依二諦說法,說一切法不可得。

  何故外道不識二諦,說一切法有所得?以外道不識二諦,不知有是因緣有,竟謂有是定性有,有有可得。不知空是因緣空,竟謂空是定性空,有空可得。執有所得有,於是起常見;執有所得空,於是起斷見。以常斷二見故,起六十二種邪見。

  吉藏大師作《二諦義》,立「教二諦」及「於二諦」。何謂教二諦?《二諦義》雲,教二諦者,有不住有,有表不有;無不住無,無表不無。此則有無二,表非有非無不二。不二二,是理教;二不二,是教理。

  換句話說,理內是「教二諦」。所謂理內者,事不礙理,理不礙事也。

  有是事,不有為理。有表不有,事以表理也,故曰有不住有。如果住有,則是定性有,定性有則落常邊。落常邊便非佛教眾生之本懷。

  無表不無,無是理,不無是事。無表不無者,理以事顯,故曰無不住無。如果住無,則是定性無,定性無則是斷滅空。斷滅空則失佛教眾生之本懷。

  有無雖二,但有是因緣有,無是因緣無。因緣有則非有,因緣無則非無。故有無雖二,用表非有非無不二。

  不二是理,二是教。所以不二而二,是理之教;二而不二,是教之理。教以明理,理以立教,教全是理,理全是教,此謂「教二諦」。

  何謂「於二諦」?於二諦者隨情假立也。《二諦義》雲,有於凡夫為實,名俗諦;空於聖為實,名第一義諦。

  故知「於二諦」者,於凡說有,於聖說空也。因「於」字,立於二諦名。雲何於凡說有為實?斷集自然離苦故。雲何於聖說空為實?修道自然證滅故。斷集離苦名為俗諦,修道證滅名第一義諦。

  然若會有是因緣有,有而非有,則無苦集二諦。若會空是因緣空,空而不空,則無滅道二諦。故大乘經雲,無苦集滅道。

  既然如此,是知「於二諦」若落定性有、定性空,則失二諦。若知因緣有、因緣空,則得二諦。故外道迷因緣為定性,佛道知定性是因緣。所謂失之毫厘,差之千裡。法本不二無內無外,凡情妄生二見,見有內外也。

  所以若有方便悟因緣,則「於二諦」便是「教二諦」。若無方便不識因緣,便離「教二諦」成為「於二諦」。教二諦有名有實,說有是實,說空亦是實,以是實故,能利有情。故佛說有說空皆實,故名曰諦。外道雖然亦說有說空,但不能表道,說有亦錯,說空亦錯,不能利益有情,故不名諦。

  所以《十二門論》雲,若人知二諦,則得自利、利他、共利。以二諦是入道之基,故能自利、利他、共利。若人不知二諦,凡有言說,皆成戲論。

  於法曰諦,於心曰智,知二諦者能發於智。瞭世諦能發方便智,瞭第一義諦能發實智。發實智能自覺自利,發方便智則能覺人利他。然於世諦第一義諦,偏執一端,則失其利。

  若於世諦瞭即第一義諦,發方便實智,以方便實智,方名自利。於第一義瞭即世諦,發實方便智,以實方便智,方名利他。二諦融通,是具瞭二諦具發二智,方稱共利也。

  若人於世諦不瞭即第一義諦,便執著世間起見生愛。以愛見故,不出三界生死。若人於第一義諦不瞭即世諦,便偏空滯寂,沉無漏入涅槃。故若瞭世諦即第一義諦,便離凡夫位。若瞭第一義諦即世諦,便離二乘地。所以具瞭二諦,便可離二邊契入中道。是以吉藏大師雲,不知二諦者,不知《中論》。

  是知二諦相即。世諦是事相,第一義諦是理性,理外無事,事外無理,理全是事,事全是理,故二諦相即。《心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二諦相即義。

  無性為第一義諦,隨緣為世諦。然世諦緣起幻有,幻有非實,是亦無性。第一義諦無性,故一理空寂不礙萬法繁興;世諦無性,故萬法繁興不礙一理空寂。智者見法相即知理空寂,體空寂即會法繁興。有無性不礙空,空無性不礙有,是故居有而常空,居空而常有。空有一際,平等如如。

  生死無性,當體即是無生;無生隨緣,便現生死。生死幻現是假,若知其假,便證無生。非是生死外另有無生,當知生死無性即是無生;非無生外另有生死,當知無生隨緣便現生死。雖現生死而非有,雖入無生而非無。

  大聖證之,以清凈妙法身,現圓滿報身及千百億化身。雖現報身,實是報法身;雖現化身,實是化法身。縱然凡夫不覺,卻亦是常法身常六道,常六道常法身。落凡時法身未減,證聖時法身未增。是知以無性故,二諦相即也。

  二諦相即,便是空即無量,無量即空。第一義諦是畢竟空,世諦是無量法界。既曰無量,莫作有量會。有人認為無量便是很多,當知多還是有量。故無量非是有也,無量者即是空。空非斷滅,當知空即無量。如是則空是有之空,全有成空,故空非斷滅;有是空之有,全空成有,故有非定性。

  是故一生萬法,萬法歸一。猶一水成萬波,萬波歸一水。故空即無量,無量即空,是二諦相即。空於佛智曰正,無量於佛智曰遍知。二諦相即者,佛正遍知也。

  再者二諦相即者,二諦相成也。第一義諦即世諦,是第一義諦成世諦也。世諦以第一義諦而成,第一義諦外別無世諦。全世諦,全由第一義諦所成。全世諦,即全第一義諦。分分世諦,皆由第一義諦所成。第一義諦成世諦,無欠無餘。

  若知第一義諦即世諦,則知儼然便是世諦即第一義諦。世諦即第一義諦,則世諦成第一義諦。第一義諦由世諦而成,則世諦外別無第一義諦。如是則全第一義諦,無非由世諦所成。全第一義諦,即全世諦。分分第一義諦,皆由世諦所成,無欠無餘。

  何以故?良以第一義諦隨緣便成世諦,世諦無性便成第一義諦。第一義諦為體,世諦為用。由體起用,用不離體。是故二諦相即,便是二諦相成。

  同時二諦相即,便是二諦相奪。第一義諦即世諦,則第一義諦全是世諦,既然第一義諦全是世諦,即是世諦奪第一義諦。

  世諦即第一義諦,則世諦全是第一義諦。既然世諦全是第一義諦,即是第一義諦奪世諦。故二諦相即,便是二諦相奪。

  相奪即是相成,相成便是相奪,實是一理融貫。

  第一義諦成世諦時,則世諦顯第一義諦隱。故第一義諦成世諦,世諦便奪第一義諦。世諦成第一義諦時,則第一義諦顯世諦隱。故世諦成第一義諦,第一義諦便奪世諦。

  例如波全是水,水全是波,一理融貫。但是見波不見水時,則波顯水隱。波顯水隱,是水成波而波奪水。見水不見波時,則水顯波隱。水顯波隱,則波成水而水奪波。

  故知相成便是相奪,無相奪則無相成;相奪即是相成,無相成便無相奪。相成相奪,便是二諦相即義。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