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道場禮懺禪觀等法事卷第一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 宗密 述
道場法事七門
(一觀修 二簡器 三呵欲 四棄蓋 五具緣 六嚴處 七立志)(已上唯第一卷)
禮懺法門八門
(一啟請 二供養 三贊嘆 四禮敬 五懺悔 六雜法事 七旋繞 八正思)(已上通一十六卷。初卷具八。餘一十五卷唯七。除啟請故也)
坐禪法八門
(一總標 二調和 三近方便 四辨魔 五治病)(已上第十七卷)(六正修 七善發 八證相)(已上第十八卷)
道場七門
一 勸修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讀誦思惟頓教大乘瞭義經者。欲修不可思議圓通理智者。欲見毗盧遮那。文殊普賢。三聖性相身者。欲得六根清凈。入佛境界。通達無礙者。欲得聞十方諸佛所說法門。一念悉能受持。通達不忘。演說無障礙者。欲得與文殊普賢十二上首。十萬大士。及諸菩薩。同住如來平等法會。共為伴侶眷屬者。欲得一念中不起滅定。遍至十方佛土。供養諸佛。於諸佛所見種色身。作種種神變。放大光明。說法普度眾生。令入不思議一乘者。欲得破壞四魔。凈諸煩惱。破根本無明三毒四倒。除見障業障報障。乃至滅一切障道之罪。見身入菩薩正位。具一切佛自在功德者。當於空閑寂靜之處。依圓覺瞭義經。一百二十日中。或百日中。或八十日中。一心精進。修習圓覺普眼觀門。及奢摩他等三種觀門。先於三七日中。施設毗盧遮那文殊普賢形象。目睹心想。至誠禮拜。懇到懺悔。深發誓願。願滅如上所說罪障。願得如上所說功德。過三七日。一向攝念。滿所期限。必得斯益。所以者何。此圓覺經。是頓教大乘。諸經中之瞭義。秘密王三昧。如來決定境界。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共演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是十二部經清凈眼目。是故行者。應當不計身命。盡未來際。修行此法。況三期限而不懈怠耶。問曰。佛道長遠。百日修行。卒有何益。答。教是頓教。若能依此頓修。於觀行中。得初後無二(初者初發大心。後者畢竟佛果。無二者。華嚴雲。初發心時。即得阿耨菩提。涅槃雲。發心畢竟二不別)。與佛一體(華嚴說。佛心眾生三無差別)。圓頓大益(文在普眼章)。及三種觀成之益(文在威德自在章)。至下當說。
二 簡器
(若簡三期坐禪之器。僧尼士女互不相通。僧及男子許同。尼及女人許同。若簡三七日禮懺之器。則四眾皆通。但尼及俗眾。須在壇外。餘堪與不堪等。如文中自述)。堪任入道場禮懺人。略有三類。一起行入證。二滅業成信。三熏種結緣。初中欲修證者。必須先訪真善知識。如達磨心地宗中代代承稟正解悟者。或天臺宗中精通三觀三諦者。咨求秘妙。乞示心法。令自分明瞭達心性。然後聽受圓覺經疏。首未通會。無所疑慮。又僧尼士女。各依本戒。受持清凈。然後可入道場專志克證。何以故。緣此禮懺詞句。一一是觀智之境。稱性之文。若不通經悟心。則難得文意。但成聲韻不印自心。觀行無由成就。若在道場。方得法主開示。即才貪領義。何暇安禪。若破戒不悔。即心畜垢念。何堪習定。欲求證相之人。必先慧解明白。志行清潔 二滅業成信者。謂有或僧或俗。未悟自心。未聽經疏。但泛爾信此教法。是出凡入聖之門。因遇道場。願同修習。屏絕諸緣。決志依期。於諸戒品。則或受未受。或持或犯。然道場限內。誓不為非。又有明師。始終教授。設有破戒之罪。或業道罪。亦的擬於道場禮念發露懺除。如是之人。亦可隨清凈眾同入行道。雖難得如經證驗。亦必得信根成就。滅諸罪業。永不退心。便成累生修行基本。若未誓心的不造業。則塵境緣想。住運潛流。難得觀行成就 三熏種結緣者。復有或僧或俗。未曾於此教發心。但泛信三寶是所歸仗。亦不辨何門最深。何法最真。偶遇道場便隨喜欲入。但意在三七禮懺。長福消殃。不能終期。坐禪決志修道者。則法主須為說。此本是禪觀。道場禮懺者。蓋是方便。即時既未能依教修習。須重發誓願。或他日或他生。決定屏緣修之。今日諦聽詞句。以熏智種。至誠禮念。以結良緣。願與此一道場人。此生他世。永同法行。先得道者願相濟拔。宿生多障。願得除滅。如此一一興說勝事。令一一曉會大意。一一領受因緣。即他生。與道場中修行者。必相會遇故。今亦容入道場。三七日禮懺。若三七日後。即尼女悉不通也。若是尼眾道場。則不論禮懺坐禪。其僧眾都不合入也。尼眾位卑僧。不合卻隨文禮懺。受教戒故。除上三類之人。即入道場無益。法主切不得為人情利養。容入等閑之流。既慢心未除。信心未發。三業懈怠。惑亂諸徒。賢聖不喜。神祇不祐。思之思之。
三 呵欲
(此及下棄蓋具緣等三門。及後坐禪法中調和等七門。皆約天臺止觀中說。今以兼於置道場禮懺之法。故加數門[門]而用之。彼先說具緣後明呵款棄蓋。今以呵欲棄蓋。皆是洗心令凈。堪入道場意義。宜次簡器。故卻在具緣之前也)。雖簡得根器堪可修禪。其中有不識五欲過患者。數為塵境所惑(惑者令人希望須得也)。故此呵之。欲有五種。謂色聲香味觸。此五常能誑惑凡夫。令生受者失於道志。故欲禮懺修禪觀者。必須呵責。令心永不系念。色者。男女等恣媚之態。及金寶等珍貴之物。紅紫等鮮妙之色。能令愚人見即貪愛。作諸惡業。如頻婆羅王。以色欲故。身入敵國。獨在淫女阿梵婆羅房中。被擒受辱而死。優填王財色為染。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今世上亦多有為財色者。聲者。謂種種男女歌詠等聲。如五百仙人。雪山中住。聞甄迦羅女歌聲。即失禪定。醉惑狂亂。香者。飲食等種種香。及一切熏香。味者。亦飲食等種美味。如沙彌愛酪。命終為酪中蟲。觸者。男女身分柔耎細滑。寒時得溫。熱時得涼。如獨角仙因觸欲故失神通。被淫女騎項。問。雲何呵之。答。如摩訶衍中說(天臺每節皆雲。廣如摩訶衍中說)。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益薪其炎轉威。五欲無益。如狗嚙枯骨。五欲增諍。如烏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亦如假借。須臾摩滅。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舍。為之後世受無量苦。若貪此五欲。與畜生同。一切眾生。常為五欲所使。名為奴仆。乘此弊欲墮落三途。我今修禪。復為障蔽。此為大賊。當急遠之。如禪經中偈說。
生死不斷絕 貪欲嗜味故 養怨入丘塚 唐受諸辛苦 身臭如死屍 九孔流不凈 如廁蟲樂糞 愚貪身無異 智者應觀心 不貪染世間 無累無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諸佛所說 一心一意行 數息在靜定 是名頭陀行
四 棄蓋
(前五欲是外境。本不相幹。但迷者強自追舉。故呵其過患。令心不求。故但雲呵。不雲棄。今此五蓋。已是多生熏習成種。故令合發猛利心。一向決斷棄卻)。蓋有五種。一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悼悔。五疑。此五起時蓋覆心慧。任運昏濁。不覺是非善惡。故須永棄。勿存之於心也 一貪欲者。前說外五塵中生欲。今約圓意根生欲。所謂行者端坐修禪。心生欲覺。念念相續。蓋覆善心。令不生長。覺已應棄。所以者何。如術婆伽。欲心內發。尚能燒身。況復心生欲火時。不燒諸善法。貪欲之人。去道甚遠。所以者何。欲為種種惱亂住處。不安心。任欲無由近道。如偈說言。
已舍五欲樂 棄之而不願 如何還欲得 如愚自食吐 諸欲求時苦 得時多恐怖 失時懷熱惱 一切無樂處
問。貪等是多劫熏習種子。任運於境生愛著心。如何棄得。故下答雲。然於世上都絕一切希須之心。方名棄貪欲也 二嗔者。失諸善法之根本。墜諸惡道之因緣。是法樂之怨傢。善心之大賊。種種惡苦之府藏。(餘如下懺嗔中說)行人坐禪時思惟。某人見在觸惱於我。毀傷我親。贊嘆我怨。思惟過去未來亦如是。是為九惱。惱故生嗔。嗔故生恨。恨故生怨。怨生故便起心。擬惱於彼。如是嗔覺覆心故。名之為蓋。當急棄之。無貪增長。如釋提婆那。以偈問佛。
何物殺安隱 何物殺無憂 何物毒之根 答滅一切善
佛偈答言。
殺嗔則安隱 殺嗔則無憂 嗔為毒之根 答滅一切善
如是知已。當修慈忍以除滅。令心清凈 三睡眠者。能破今世後世樂事。及涅槃樂。最障善法。何以故。餘蓋情覺可除。眠蓋如死人。無所覺識。故難除滅。如經偈雲。
汝起勿抱臭屍臥(雲雲在下偈中)
當驚覺無常。減損睡眠。或起觀星月。或冷水洗眼。乃至用禪觀鎮禪杖卻之 四掉舉者。身好遊戲。坐不暫安。口喜吟詠。諍競是非。無益戲論。心情放蕩。縱意攀緣。思惟世藝。乃至諸惡覺。如無鉤狂象。穴鼻駱駝。不可禁制。如偈雲。
汝已剃頭著染衣 執持瓦缽行乞食 雲何樂著掉戲法 放逸縱情失法利
既無法利。又失世樂。覺其過已。當急棄之。悔者。若掉時在緣中故。後欲入定時。方便悔前所作。憂惱覆心。故名為蓋。但悔有二種。一者。因掉後生悔。如前說。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懷怖畏。悔箭入心。堅不可拔。如說偈言。
不應作而作 應作而不作 悔惱火所燒 後世墜惡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復憂 如是心安樂 不應常念著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諸惡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如是種種因緣。呵掉悔。令心清凈。無有覆蓋 五疑蓋者。以疑覆心故。於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無故。於諸佛法中。空無所獲。譬如人入寶山。若無有手。無所能取。
復次通疑甚多。未必障定。今正障定者。謂三種疑。一者疑自。二者疑師。三者疑法。疑自者。如作是念。我諸暗鈍。罪垢深重。非修禪人。作此自疑。定法終不得發。若欲去之。勿當自輕。以宿世善根難測故。二疑師者。彼人威儀相貌如是。自尚無道。何能利我。作是疑慢。即為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訶衍中說。如臭皮囊中金。以貪金故。不可得棄其臭皮囊。行者亦爾。師雖不清凈。亦應生心如佛想。此事彼論具明。是中應廣說。三疑法者。世人多執本心。於所愛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心生猶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如除疑偈說言。
汝若懷疑惑 死生獄吏縛 如師子搏鹿 不能得解脫
佛法中。信為能入。若無信者。雖在佛法中。終無所獲。如是種種因緣。覺知疑過。當急棄之。問曰。不善之法。塵沙無量。何故但棄五法。答曰。此五蓋中。即具有三毒等分為根本。亦得攝八萬四千塵勞問。謂一是貪毒。一嗔毒。睡眠及疑是癡毒。掉悔即是等分。合四分。一中即有二萬一千。四中合有八萬四千。是故除此五蓋。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行者如是種種因緣。棄於五蓋。譬如負債得脫。如病得差。如饑餓之人。得至豐國。如於惡賊中。得自免濟。安隱無患。行者除此五蓋。其心安隱。清凈快樂。亦復如是。譬如日月以五事覆翳。謂雲。煙。塵。霧。羅睺阿修羅手。被此五障。則不能照。人心被五蓋障。亦如是也。
五 具緣
既已識五欲之過患。內棄五蓋之障礙。則身心寂靜。堪入道場。一向依經。懺業備觀。然凡心無準。動止隨緣。緣若不勝。心亦隨散。故欲備觀行者。須具五緣。一持戒清凈。二衣食具足。三得閑靜處。四息諸緣務。五得善知識 初戒凈者。經雲。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戒者。在傢五戒。出傢十戒(沙彌)。及具足大戒(比丘僧尼)。或菩薩戒。若受持清凈。如前簡器中說。是上根人。若有毀犯。即須懺悔。如下禮懺門中具明。舉要而言。若未決志的不擬犯。則塵境緣想潛流不絕。難得禪觀成就。故須持戒之心。為慧勝因緣 第二衣食具足者。謂隨粗細多少。先支計令足。免有營求之念而妨觀行。名為具足。不以豐濃為具足。如諸經多觀知足。豈以豐富而足邪。然據出傢棄世衣有三種。各名具足。一如雪山大士隨得一衣。乃至草葉蔽形。即是不遊人間。堪忍力成故。二者。如迦葉等。常受頭陀法。但畜糞掃三衣。不須餘長。三者。多寒國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來亦許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而要須說凈知量知足。然須有施主斷定供給。若自營求。則非此限。次食法者。有四種。若上人大士。深山絕世食。食藥草果等。隨得資身。二者。常行頭陀。受乞食法。能破四種邪法命。依正命自活。能生聖道種。(四邪命者。一下口食。合藥種殖。二仰口食。觀視星宿。三方口食。曲媚豪勢。通使四方。四維口食。咒術卜算吉兇。四種皆以不凈活命。故雲邪也。又有五邪命。一為利養詐見異相奇特。二為利自說功德。三占相吉兇。四高聲見威。令人生恭敬。五稱說所得利養激動人心)三阿蘭若處(此雲寂靜處)檀越送食。謂有門徒施主許雲。但安心修行。我長供給飯食。不令斷絕。四僧中結凈食。此須寺眾先許。免同僧中諸務即得。若因同眾食有雜差遣。或斷眾事等。妨於功行。即不在此限。然衣與食。若入道場。並須先有施主。斷定供給。不得處處乞化。及自非法營求。起道場後。設使外有齋供。亦不得受。恐引於外緣。妨於觀行也 第三得閑靜處者。不作眾事。名之為閑。無諸憒鬧。名之為靜。此有三處可修禪定。一者深山絕人之處。二者頭陀蘭若處。離於聚落。極近三裡。此放牧聲絕。無諸憒鬧。三者遠白衣舍處。清凈伽藍之中。皆名靜處 第四息諸緣務者。於中有四意。一息生活緣務。不作有為事業。二息人事緣務。不追尋俗人朋友親識。斷絕人事往還。至於殷重道俗門徒。身心清凈欲隨喜者。唯禮懺時。任於壇外隨其隱便。至三七日後攝念時。即不得容。三息工巧伎術緣務。不作世間工匠。伎術醫方。禁咒占相。書數算計等事。四息學問緣務。讀誦聽學等皆棄舍。此為息諸務。所以者何。若多緣務。則行道事廢。心亂難攝 第五近善知識者。善知識有三種。一外護善知識。經營供養。善能衛護行人。不令別有惱亂。二者同行善知識。共修一道。互相勸發。不相擾亂。三者教授善知識。以內外方便禪定法門。示教利喜。每呈心問疑。即能通決。乃至辨魔治病。一一教授。
六 嚴處者
壇場衣服身形。皆是修行人。心所依處也。夫欲修此圓頓大行。先須禮懺。禮懺之法。必須凈心。心不孤起。必藉依緣清凈。心即清凈。故須嚴凈此三事也。況欲啟請賢聖。須嚴壇場。壇場不嚴潔。則道心不發。無所感降。是故應當嚴壇凈服。欲身息諸事務。三七日內。調伏身心。供養三寶。一心系念。自憶我等有此身來。及過去世中所有惡業。重生慚愧。禮佛懺悔行道誦經。專精志願。為修觀行時。身心清凈。無障礙故。心所願求。悉克獲故。其道場法。先須簡處。離於喧雜穢惡。及諸障難。如前具緣中說也。若得深邃巖谷幽僻林泉。最為殊妙。若在人間。須除去一二尺舊土。以香泥泥地。懸諸幡花。當中置盧舍那象。兩畔置普賢文殊二象。是為三聖。點蓮花燈。焚百和香。諸莊嚴具。唯要潔凈。不必珍貴。各隨力分。但力極即為至貴。本獻供養賢聖。隻為表自虔誠。豈賢聖有好惡也。(好惡二字皆去聲)其佈置方法。任自隨便。亦無局足之儀式 次凈衣服者。僧尼二眾。本來自合護凈。若自料尋常。護之不謹。即臨入道場。上下表裡。皆須洗浣 次須澡浴身體。身若穢觸。豈堪近於賢聖。雖諸佛無心。神祇不衛。神祇不衛。即邪魔惱亂。障難生也。若在傢二眾。即新衣為妙。如無即準僧凈洗及俗身也。非唯凈身。尤須凈心者。即下立志門中。一向誓心。絕諸緣念。遇難不退等是也。從凈壇場。乃至凈心。自外之內。有四重展轉親切。謂壇場最外。衣服次之。身又轉近。心最內也。佛在心中。心凈即感佛。故須從粗至細。展轉凈之。事法方便。誠宜如此。如此三業清凈。方入道場。初入用六齋日。此日四王使者。諸天善神。來下人間。撿察善惡。見修行者。安慰守護。為見瑞相。令行者心生歡喜。益善根故。
七 立志
行者初入道場。應自誓心。我於今時。乃至百二十日(中期下期隨日所稱)。當一心專註。初三七日。專志聖境。及自身心。自念累劫迷倒業系之苦。三七日後。專註實相及菩提道。何以故。心若異念。即自然雜諸煩惱。名不清凈。豈得與三昧相應。是故誓心不惜身命。一向精進。滿足百二十日。乃至過喪命因緣。亦不退怠。(此說上根誓克證者)或除喪命因緣。餘決不退。設有病患。除著床困頓。亦不出壇。問。凡夫心數。朝別暮異。如何固之百日不變。答。設身有苦。當念惡趣眾生。況修出苦因緣。如何不能委命。蘇武持節。身苦心堅。豈悟道大丈夫。不如俗士。下懺悔文中。節節引經。皆是固之關鎖。但立大志。豈可先疑。問。眾生心相任運異緣。何能專一。答。有二方便。令得專一。一者事中修。如三七日禮懺等法。及隨病作五種對治停心之法。二者理中修。如上說。三七日後。一向攝念。諦觀諸法空幻。唯靈性明性。如是觀時。住凡聖平等境中。心有所依。自無異念。更有種種方便。令心不散。至下坐禪中當說。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