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道場修證禮懺文卷第十八

常林居士「常林居士」發佈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作者: 宗密大師2022-09-02

  圓覺道場修證禮懺文卷第十八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 宗密 述

  六 正修

  修上觀有二種。一者於坐中修。二者歷緣對境修。第一於坐中修上觀者。四威儀中。乃皆得道學。坐為最勝。故先約坐以明上觀。略出五意不同。一者對破初心粗亂修上觀。二者對破心沉浮病修上觀。三隨便宜修上觀。四者對治定見細心修上觀。五者為均齊定慧修上觀。

  第一。雲何名為對破初心粗亂修上觀。所謂行者。初坐禪時。亂心粗故。應當修上以除破之。止若不破。即應修觀。故雲對破初心粗亂修觀。

  今明修上觀。即為二意。先明修上。次明修觀。止有二種。一者事止。二者理止。事止者。即是守境制心等。若系心鼻端臍間等五處。不令心敬。是名守境止。故經雲。系心不放逸。亦如猴著鎖。制心止者。所謂隨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馳散。經雲。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如是等止。皆是事止。今不分別。理止者。即是體真止也。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著。心不取著。即妄念心息。故名為止。如經中說。

  一切諸法中  因緣空無主  息心達本源  故號為沙門

  夫行者。初學坐禪時。欲修十方三世諸佛法者。應當先發大誓願。度一切眾生。誓求無上佛道。其心堅固。猶若金剛。精進勇猛。不惜身命。若不成就一切佛法。終不退轉。所以者何。若無誓願。雖復觀空修道。多墮乘地。則一切佛法。終不現前。是故行者。於一切時。大悲弘誓。常不去心。然後於端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諸法真實之相。所言一切諸佛法者。即是約心明一切三界因果法。三界因者。所謂一切善不善法無記一切貪恚癡等結使煩惱法也。三界果者。所謂一切有為陰界入諸生死法。如是等法。皆因心有。故十地經雲。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若行者知心無性。豈有善不善等諸法之實。若諸法不實。即是虛誑。若知虛誑。則空無有主。若空無有主。則無取著。若無取著。即妄念心息。若妄念心息。即結縛永斷。若結縛永斷。則寂念無為。若無為者。即諸法之本源也。若達本源。則愛染不起。若愛染不起。則一切生死乘行壞。若生死乘行壞。則無後世苦果。若無後世苦果。即是究竟泥洹。故經雲。

  有心不知心  心者不見心  心起想則癡  無想則泥洹

  若行者。能如是修體真止。當知是人心得泥洹。名大沙門。是則略說修體真止相。

  第二雲何名修觀。觀有二種。一者事觀。二者理觀。事觀者。對治助道觀也。理觀者。入道正觀也。智度論雲。觀有二種。一者行解。二者實觀。大集經雲。行有二種。一者行行。二者慧行。如是等皆是事理二觀之異名。今不廣說。雲何名事。如不凈觀治淫欲。慈心觀治嗔恚。如是等五門對治觀。故名事觀。今不分別也。二理觀者。即是無生觀。亦名真空觀。觀法實相智慧。如是等種種異名。如瓔珞經中說。有三種觀。一者從假入空觀。二者從空出假觀。三中道正觀。彼經雲。從假入空。名二諦觀。從空入出假。名平等觀。是二觀為方便。由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是名中道第一義觀。三觀現前。即入初地。雲何名修從假入空觀。如般舟經偈雲。

  諸法不牢固  常立在於念  已解見空者  一切無想念

  行者於初坐禪時。隨心所緣一切諸法。念念不住。雖用如上體真之止。而妄念不息。爾時應當隨心所緣。一切若善不善。無明愛恚等。一切攀緣之念。即當反觀所起之心。如此等心。為是有邪。為是無邪。若是無者。無則無心。雲何有念。若謂心是有者。為在過去未來現在邪。若過去。過去已滅。已滅之法。則無所有。無所有法。何得為心。若未來。未來未至。未至之法。則無相貌。無相貌法。豈得為心。若是現在。現在之法。剎那不住。不住之法。則不可得。不可得法。則無有心。無有心故。則一切法空。復次若行者。謂現在心雖不住。而非不有剎那覺知之念。以為心者。即當約三種有法。以審推撿。何等為三。如大智度論廣說。一者因緣有。二者相續有。三者相待有。雲何觀因緣有中。現在心生不可得。如內有六根。外有六塵。根塵相待。則有識生。故大品經雲。眼觸因緣生愛。乃至意觸因緣生愛。根在內故為因。塵在外故為緣。故雲內外緣受。受者即是心生也。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故先當諦觀現在之心。為從內意根生。為從外法塵生。為根塵合生。為根塵不合故共生。為離根塵而生。若謂定從意根中有心生者。即是自性生。若有自性生。是則為實生故。則意根中。應一時有多心並生。今實不爾。復次若內根能自生者。內根未對外塵時。亦應能自生。今實不爾。是故非內根中自性生。若謂定從外法塵中生者。即是他性生。所以者何。若根待塵為自性者。今以塵望根。豈非性也。若從他性而有心生者。他性若是心。則心還自生心。更無心法別他性生。若非心。非心何能生於心。以非心不能生心故。豈得但是外塵時生心。是故非外塵故非外塵他性生。若謂內外根塵合故有心生者。即共生。則自他性而有生。今實不爾。若自他中各有生。即不待共故生。若共生。則一時有二生。若自他中各無生。合亦不能生。是故非根塵自性他性合故生。若為離內外根塵故有心生者。即是無因緣而有生。從根塵因緣有心生。尚不可得。況無因緣而有生者。則為惡無罪。為善無福。雖出傢空修梵行。已墮定常定斷中故。是故不得內外根塵而有生。行者於內外根塵因緣中。約四句觀。現在心生。畢竟不可得。不可得故不見生相。生相無故。則一切諸法皆無有生。無生而言生者。以世間顛倒不瞭。於自他等法中。妄計而生。妄計之生是則非生。如夢幻響化鏡中之像。但假名字。名字之生不名為生。故凈名經雲。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是中應約上四句。廣歷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等。一切解惑法門。分別得生之相。其事雲雲。不可備說。行者既觀生如是。觀滅亦然。若心無生滅。但假名字。則一切諸法皆無生滅。亦但假名。名字之法。是則非法。若行者。瞭知諸法非法。則名亦非名。若所觀之心。用八觀歷八句。撿生滅之相。畢竟不可得者。則能觀之智亦用八觀歷八句。撿生滅之相。畢竟不可得亦如是。是則於因緣中。能觀所觀合有十六種觀。歷十六句。撿心生滅相。畢竟不可得。若不得生滅。而於無生無滅中。起住著者。即當還就因緣中十六觀。歷十六句。撿無生滅心亦如是。若不得亦生滅。亦不生滅。而依非生滅非不生滅者。即當還就因緣有中。用十六觀。歷十六句。撿非生非滅。不生滅心亦如是。則於因緣有中。合用六十四觀。歷六十四句。求心畢竟不得。既不得因成之心。即破因成假惑也。若於相續中。妄計有心者。亦當用六十四觀。歷六十四句撿心。皆不可得亦如是。觀意雖同。而屬對有異。既不得相續之心。即破相續假惑也。若於相待中。妄計有心者。亦當用六十四觀。歷六十四句。撿心。皆不可得亦如是。觀意雖同。而屬對有異。既不得相待之心。既破相待假之惑也。是則於三假。合用一百九十二觀。歷一百九十二句。求心畢竟不可得。若不可得者。則心無所依。若心無所依。則心無所住。若心無所住。則無分別。若無分別。則無是非。若無是非。則無取舍。若無取舍。則諍論心息。若諍論心息。則無愛恚。若無愛恚。則不起覺觀舉緣。若不起覺觀舉緣。則三業寂不動。三業寂不動。即是正定。若得正定。則豁然大悟心如虛空。心如虛空。發實相智慧。實相智慧者。即是證一切智。證一切智瞭自然性。無師智自悟。得慧眼清凈也。若證一切智慧眼清凈者。即永離三界生死結業。通達真空。心無掛礙。是名從假入空觀也。故大智度論贊般若偈雲。

  般若波羅蜜  實法不顛倒  念想觀已除  言語法皆滅  無量眾罪除  清凈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  則能見般若

  若修從假入空觀。有一百九十二翻者。止從觀故。亦有一百九十二翻也。所以者何。觀照一百九十二句中。取著迷心。所計之法。皆無所有。名之為觀。一百九十二種念想顛倒分別心息。故名為止。觀止合數。有三百八十四翻。修止觀者。善自尋之。其數宛然。皆有所有。若行者。善得其意。何但止觀。各有一百九十二翻。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一切解惑法門。歷句而明。亦各有一百九十二翻。若約互相破相循相即而辨展轉。則言句無量。如是皆為約眾生未悟。藥病相勤。作此分別。若於覺悟心中。皆有所有。猶如虛空。尚無一句之法可存。況無量也。是為菩薩見諦道中別相從假入空觀。不與二乘析法總相從假入空觀共也。是則略明對治初心粗亂從假入空修止觀相。已傳新學。若廣分別。則三三難盡。未瞭之者。或增疑網。故不具出。是則略說對破初心粗亂意修止觀。

  第二對治心沉浮病修止觀者。行者於坐禪時。其心闇塞。無記瞪瞢。或時多睡。爾時應當修觀照瞭。若於坐中。其心浮動輕躁不安。爾時應修止止之。是則略說對治心沉浮病相分別止觀方法。並同於前。但須善識藥病相對用之。不得對治有乘僻之失也。

  第三隨便宜修止觀者。行者於坐禪時。雖為對治心沉故。修於觀照。而由心不明凈。亦無法利。爾時當試修止止之。若於止時。即覺身心安靜明凈。當知宜止。即應用止安心。若行者於坐禪時。雖為治浮動故修止。而心不住。亦無法利。當試修觀。若於觀中。即覺心神明凈寂靜安隱。當知宜觀。即應用觀安心。是則略說隨便宜修止觀相。分別止觀方法。不異於前。但須善約便宜修之。則心神安隱。煩惱患息。而發諸法門也。

  第四對破定見細心修止觀者。所謂行者。先用心觀對破粗心亂。亂心既息。即得入定。定心細故。覺身空寂。受於快樂。或利便心發。能以細心取於偏邪之理。若不知定見虛誑。必生貪著。執以為實。若體知虛誑不實。即屬愛屬見二煩惱不起。是名修止。若心猶惑著愛見。結業不息。爾時應當修觀。觀於定見之中細心。若不見定見中細心。即不執著定見。若不執著定見。則愛見不起。亦屬煩惱結業。悉應推滅。是名別修觀。略說對治定見細心修止觀相。分別止觀方法。並同於前。但以破定見細微之失為異也。

  第五為均齊定慧修止觀者。行者若於坐禪中。因修止故滅。因修觀而入禪定。雖得入定。而觀慧微劣。則不能發真慧。斷諸結使。發諸法門。爾時應當修觀破折。分別觀門。具如前說。若於定中。智慧開發。即定慧均等。能斷結使。證諸法門。若行者。於坐禪時。因修觀故。或因修止。而心豁然開解。智慧分明。而定心微少故。心則動散故。如風中燈。照物不明瞭。如釋論雲。若無定心。雖有觀空無相等智慧。是顛倒智慧。是狂智慧。不能出生死照瞭一切。爾時應當修止。分別方法。具如前說。以修止故。即得深禪定。得深禪定故。則智慧定心等。如密室中燈。則能破闇照物分明。修止方法。具如前說。為均齊定慧二法修止觀也。行者若能如是。於端身正坐之中。善用此五翻修止觀之意。取舍不失其宜。當知是人善修佛法。善修佛法故。必修一生不出過也。

  次明第二歷緣對境修止觀者。一身常端坐。乃為入道之勝妄。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緣。若隨緣對境。而不修習止觀。是則修習有間。結業觸處而起。豈得疾與佛法相應。若於一切時中。但修定慧方便。當知是人必能通達一切佛法。雲何歷緣修止觀。所言緣者。謂六種緣。一行。二住。三坐。四臥。五作。六言語。雲何名對境修止觀。所言境者。謂六塵境。一眼對色。二耳對聲。三鼻對香。四舌對味。五身對觸。六意對法。行者約此十二事中。修止觀故。名歷緣對境修止觀也。行者若於行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故欲行。若為煩惱所使。及不善無記事。即應行。雲何行中修止。若於行時。即知因於行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瞭知行心及行者一切法。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是名行中修止。廣明止相如前。皆行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雲何行中修觀。應作是念。生心動身。故有進趣。名之為行。因此行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行心。不見相貌。當知行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行中修觀。廣分別觀相。並如前說。當於行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行中亦同上所說。類有五翻修止觀也。

  復次若應住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故欲住。若為煩惱及不善無記事住。即不應住。若為善利益事即應住。雲何名住中修止。若於住時。即知因於住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瞭知住心及住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是名住中修止。止相廣分別如前。住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雲何住中修觀。應作此念。[田*(丁-一)]心駐一。故名為住。因此住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住心。不見相貌。當知住者及住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住中修觀。觀相廣分別如前。住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住中亦類有五翻修止觀意。同上所說。

  復次若於坐中。應作此念。我今為何等事故欲坐。若為諸煩惱及不善無記事等坐。即不應坐。若為善利益事。即應坐。雲何坐中修止。若於坐時。即於知因於坐故。則有一切煩惱若善惡等法。瞭知坐心及坐中一切煩惱善惡之法。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是名修止。止相廣分別如前。坐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雲何坐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作念。累腳安身。名之為坐。因此坐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行者即應反觀坐心。若不見相貌。當知坐者及坐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坐中修觀。觀相廣分別如前。坐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坐中亦有五翻修止觀意。類同上說也。

  復次若於寢臥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故欲臥。若為諸煩惱及不善不如法放逸等事。即不應臥。若為調和四大故臥。即如師子王臥。雲何臥中修止。若於寢息時。即瞭知因於眠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瞭知眠者及眠中一切煩惱善不善法。皆不可得。則妄心息。是名眠中修止。止相廣分別如前。眠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臥中雲何修觀。應作是念。若用心勞乏。即便惛闇。放縱六識用之。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行者即當反觀臥心。不見相貌。當知臥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臥中修觀。觀相廣分別如前。眠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臥中亦類有五翻修止觀意。同上所說。

  復次若於作時。應作是念。我為何等事故欲作。若為諸煩惱及不善無記事作。即不應作。若為善利益事。即應作。雲何名作中修止。若於作時。即知因於作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瞭知作者及作中一切煩惱善惡等法。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是名作修止。雲何作時修觀。應作是念。由心運身手。造作諸事。因之作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即當反觀作心。不見相貌。當知作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作中修觀。觀相廣分別如前。作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作中亦類有五翻修止觀意。同上所說。

  復次若於語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故欲語。若隨諸煩惱。為欲論說不善無記事而語者。即不應語。若為善利益事。即應語也。雲何名語中修止。若應語時。即知由此語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瞭知語者及語中一切煩惱善不善法。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是名語中修止。止相廣分別如前。語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雲何語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覺觀。鼓動氣息。沖於咽喉唇舌齒腭。出音聲言語。因此語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語心。不見相貌。當知語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語中修觀。觀相廣分別如前。語中亦類有五翻修止觀意。同上所說。

  復次。雲何名眼見色時修止。若見色時。即知如鏡中像。水中月。乾闥婆城。雖有見而無定實故。若見順情之色。不起貪愛。見違情之色。不起恚惱。見非違非順之色。不起無明及諸亂想。是名修止。止相廣分別如前。眼見色時。隨所應用而用之也。雲何眼名見色時應修觀。應作是念。隨有所見。即無見相。所以者何。於彼根塵空名。空明之中。各各無見。亦無分別。和合因緣出生眼識。眼識因緣即生意識。意識生時。即能分別種種諸色。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念色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見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為觀。觀相廣分別如前。若眼見色時。隨所應用而用之也。見色中亦類有五翻修止觀意。如上所說。

  復次耳聞聲時修止者。隨所聞聲。即知如響相。若聞順情之聲。不起愛心。聞違情之聲。不起嗔心。聞非違非順之聲。不起分別心。是名修止。止相廣分別如前。聞聲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雲何修觀。應作是念。隨所聞聲。空無所有。但從根塵和合生於耳識。次意識生。強起分別。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故。即當反觀聞聲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聞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為觀。觀相廣分別如前。於聲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聞聲中亦類五翻修止觀意。同上所說。

  復次鼻嗅香時修止者。隨所聞香。即知如火中焰。如水中氣。虛空中香。若聞順情之香。不起著心。違情臭氣。不起嗔相。非違非順之香。不生亂念。是名修止。止相廣分別如前。嗅香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雲何修觀。應作是念。念取聞香。虛誑無不實。所以者何。根塵合故即生鼻識。次生意識。強分別妄生香想。因此即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聞香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聞香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觀相廣分別如前。於聞香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聞香中亦類有五翻修止觀意。同上所說。

  復次舌受味時修止者。隨所受味。即知如於夢幻中得味。若得順情美味。不起貪著。違情惡味。不起嗔心。非違非順之味。不起分別意想。是名修止。止相如前廣分別。於受味時。隨所應用而用之也。雲何名舌受味時修觀。應作是念。今所受味。實不可得。所以者何。外六味性無分別。內舌根本性亦無知。和合內外因緣則舌識生。次生意識。強取味相。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反觀緣味之識。不見相貌。當知受味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觀相廣分別如前。於受味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舌受味中。亦類有五翻修止觀意。同上所說。

  復次身受觸時修止者。隨所覺觸。即知影化不實。若受順情樂觸。不起貪著。受違情苦觸。不起嗔腦。受非違非順之觸。不起憶想分別。是名修止。止相廣分別如前。於受觸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雲何身受觸時修觀。應作是念。輕重冷暖澀滑等名之為觸。頭等六分名之為身。觸性虛假。身亦不實。誰能文觸。和合因緣。即生身識。次生意識。憶想分別苦樂等相。故名為觸。即當反觀緣觸之心。不見相貌。當知受觸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觀相廣分別如前。於受觸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身觸受中。亦類有五翻修止觀意。同上所說。

  復次意知法中修止觀相。如初約坐禪中明。修止觀五翻之意。是中廣分別。今重不明。行者若能於行住坐臥。見聞覺知等。一切處中。修止觀者。當知是人真修。摩訶衍中。如大品經中佛告須菩提。若菩薩行知行。坐時知坐。乃身服僧伽梨。視的一心。出入禪定皆知。故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若人如是一切處中。修行大乘。是人則於世間。最勝無與等者。如釋論中偈說。

  閑坐林樹下  寂然滅諸惑  澹泊得一心  斯樂乃安樂  人求世間利  名衣好床褥  斯樂非安穩  求利無厭足  納衣行乞食  動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眼  觀知諸法實  種種諸法中  皆以等觀入  解慧止寂然  三界無倫匹

  七 善根發

  行者若能如是於從假入空觀中善修止觀者。則於坐中。心身明凈。爾時當有種種善根開發。應須識知。略明善根開發之相。有二種不同。一者外善根發相。所謂佈施。持戒。孝順父母尊長。供養三安。及讀誦聽學等。善根發相。此是外事。與魔境相應。今不分別。二者內善根發相。所謂諸禪法門善根開發也。即為三意。一正明善根發相。二分別真偽。三明用止觀長養善根。

  第一內善根發相。五種善根相不同。一息道善根發相。二不凈觀善根發相。三慈心善根發相。四觀因緣善根發相。五念佛善根發相。一息道善根發相者。行者善修止觀故。身心調適。妄念心息。因是自覺其心。漸漸入定。發於欲界及未到地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穩。於此定中。都不見身心相貌。於後或經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將息得所。不退不失。即於定中。忽覺身心運動。八觸而發。八觸者。謂覺身動癢冷暖輕重澀滑等。當觸發時。身心安定。虛微悅預。快樂清冷。不可為喻。是數息根本禪定善根發相。

  復次行者。或於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覺息出入長短。知遍身毛孔皆悉虛疏。即以心眼見內三十六物。猶如開倉見諸麻豆等。心大驚喜。寂靜安快。是為隨息特勝善根發相。二不凈觀善根發相。行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虛寂。忽然見佗男女身。死已膀脹爛壞蟲膿流出。見白骨狼籍。其心悲喜。厭患所愛。此為九想善根發相。或於靜定之中。忽然見內身外身不凈膀脹狼籍。自身白骨。從頭至足。節節相柱。見是事已。定心安隱。覺悟無常。厭患五欲。不著我人。此是背舍善根發相。或於定心之中。見於內身外身一切飛禽走獸。衣服飲食。屋舍山林。皆悉不凈。此為大不凈善根發相。三慈心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於此定中。忽然發心。慈念眾生。或緣觀人得樂之相。即發深定。內心悅樂清凈。不可為喻。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眾生。亦復如是。從禪定起。其心悅樂。隨所見人。顏色常和。是為慈心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靜定。忽然覺悟心生。推尋三世無明行等諸因緣。不見我人。即離斷常。破諸邪執。得定安穩。解慧開發。心生法喜。不念世事。乃至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分別亦如是。因緣發相。五念佛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憶念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議。所有十力四無畏不共三昧解脫等法不可思議。神通變化無礙說法。廣利眾生不可思議。如是等無量功德不可思議。作是念時。即敬愛心生。三昧開發。身心快樂。清凈安隱。無諸惡相。從禪定起。身體輕利。自覺功德巍巍。入所敬愛。是為念佛三昧善根發相。

  復次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身心證靜。或發無常苦無我不凈。世間可厭患。食不凈無斷雖盡想。念佛法僧戒舍天六念。念處(四念處)正勤(四正勤)如意(四如意)根(五根)力(五力)覺(七覺支)道(八正道)空無相無作。六度波羅蜜。神通變化等。一切法門發相。是中應廣分別。故經雲。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第二分別真偽者。即為二意。一明邪相。二辨真正相。偽相者。若發如上諸禪時。隨因所發之法。或身手紛動。或時身重如物鎮壓。或時身輕欲飛。或身如被縛。或時透逸垂熟。或時煎寒。或時狀熱。或見諸異種種境界。或時其心闇蔽。或時起諸惡覺。或時外散亂善事。或時歡喜躁作。或時憂愁悲思。或時惡觸觸身。身毛驚豎。或時大樂昏醉。如是種種邪法。與禪俱發。名為邪偽。此之邪定。若人愛著此。即與九十六種鬼神法相應。多好失心癲狂。或時諸鬼神等。知人念著其法。即加勢力。令發諸深邪定智慧辨才神通。感動世人。見者謂得道果。皆悉信伏。而其內心顛倒。專行思法。是人命終。永不值佛。還墮鬼神道中。若在生時。多行惡法。即墮地獄。若欲知其因緣。當尋九十六種邪道。即明見此事。行者修止觀時。若證如是等禪。有此諸邪偽相。當即卻之。若知虛誑。正心不著。即當謝滅。若不滅。應用止觀。觀破即滅矣。二次明禪發相。若於坐中。發諸禪時。無有如上所說諸法等。隨禪發時。即覺與定相應。空明清凈。內心喜悅。澹然快樂。無有覆蓋。善心開發。信敬增長。智鑒分明。身心柔軟。微妙虛寂。厭患世間。無為無欲。出入自在。是為正禪發相。譬如與惡人共事。恒相觸惱。若與若人共事。久久愈見其美。分別邪正二種相。亦如是也。

  第三次明修止觀長養諸根者。若於座中。諸善根發時。應用止觀二法。修令增長。雲何修。若宜用止。則以止修之。若宜用觀。即可用觀。略示大意。

  八 證相

  若行者如是修止觀時。即能瞭知一切諸法。皆由心生。因緣虛假不實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諸法名字相貌。即是體真止也。爾時上不見佛果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是名從假入空觀。亦名二諦觀。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觀。即墮聲聞辟支佛地。故法華經中。諸聲聞等自嘆言。我等若聞凈佛國土。教化眾生。不生喜樂。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當知若見無為。入正位者。其人終不能發三菩提心。此則定力多故。不見佛性。若菩薩為度一切眾生。成就一切佛法故。不應取著無為。爾時應修從空入假觀。即當諦觀。心性雖空。緣對之時。亦能出生一切諸法。猶如幻化。雖無定實。亦有見聞覺知等相。差別不同。行者如是觀時。雖知一切諸法。畢竟空寂。能於空中。修種行。如空中種樹。亦能分別眾生諸根性。故無量故則說法無量。若能成就無量辨才。即能利益六道苦眾生。是名方便隨緣修止。即是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亦名法眼。亦名道種智。住此觀中。智慧力多。雖見佛性。而不明瞭。菩薩雖復成就如此二觀。猶是方便觀門。非止觀也。故瓔珞經雲。前二種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若菩薩欲於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者。應修息二邊分別止中道正觀。雲何修正觀。若能體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緣真假。息緣真假之心。名之為止。諦觀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壞空假之法。若能如此照瞭。即於心性通達中道。圓照二諦。若能於自心中。見中道二諦。即見一切諸法。中道二諦。亦不取中道二諦。以決定性不可得。是名中道正觀。如中論偈中說。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亦是中道義

  尋此偈意。非唯具足分別正觀之相。亦是兼明前二種方便觀門中道正觀。即是佛眼。即是一切種智。若住此觀。即是定慧力等。瞭瞭見於佛性。即安住大乘。行步平正。其疾如風。若行疾如風。即是自然流入薩婆若海。若流入薩婆海。即是行如來行。若行如來行。即是入如來室。若入如來室。即著如來衣。若著如來衣。即是坐如求座。若坐如來座。即是以如來莊嚴而自莊嚴。若以如來莊嚴而自莊嚴。即是獲得六根清凈。若得六根清凈。即是入佛境界。若入佛境界。即於一切法無所染著。若於一切法無所染著。即是一切諸佛皆現在前。若一切諸佛皆現在前。即是成就念佛三昧。若成就念佛三昧。即是安住首楞嚴定。若安住首楞嚴定。即得普現色身三昧。即能普入十方國土。教化眾生。若普入十方國土教化眾生。即是嚴凈一切佛剎。若嚴凈一切佛剎。即是供養十方諸佛。即能受持一切諸佛法藏。若能受持一切諸佛法藏。即能具足一切諸行諸波羅蜜。若具足一切諸波羅蜜。即入頓悟大菩薩位。即與普賢文殊。共為等侶。若與普賢文殊為等侶。即在法性身中。若常在法性身中。即為十方諸佛稱嘆授記。若為稱嘆授記。即是莊嚴兜率天道。若莊嚴兜率天道。即能示現降身母胎。若示現降身母胎。即能示現出傢行詣道樹。若示現行詣道樹。即能示現降伏大力魔怨。若示現降伏魔怨。即能示現成等正覺。若示現成等正覺。即能示現轉正法輪。若示現轉正法輪。即能示現入般涅槃。若示現入涅槃。即是於十方國。究竟一切佛事。若究竟佛事。即是具足真應二身。若具足二身。即是初發心住菩薩也。故華嚴經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瞭達諸法真實之性。所有慧心不由他悟。亦雲初發心菩薩。得如來一身無量身。亦雲初心菩薩具足八相成道。亦雲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涅槃經雲。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大品經亦雲。須菩提。有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即座道場。轉正法輪。當知是菩薩為如佛。法華中。龍女所獻珠為證。如是等經。皆明初心具足一切佛法。若於初心具足一切佛法者。即是大品經中。阿字法門。即是法華經中。為令眾生開佛知見。即是涅槃經中見佛性故。住大涅槃。是則略說初心菩薩因修止觀證果之相。

  次明後心證果之相。後心所證境界。則不可知。今推教所明。終不離止觀二法。所以者何。如法華經中。殷勤稱嘆諸佛智慧。即觀義。此即是約觀以明觀行也。涅槃經中。廣解百句解脫。以釋大涅槃者。即是約止以明果也。故雲。大涅槃亦名常寂定。定者即是止義。法華經中。雖約觀智明果。即攝於止。故雲乃至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涅槃雖約止明果。亦攝於觀。故以三德。為大涅槃。此二大經。雖復文義出沒不同。莫不皆約止觀二門辨無究竟。並據定慧兩法。以明極果。行者當知。若初中後果。皆不可思議故。新金光明雲。前際如來不可思議。中際如來種種莊嚴。後際如來常無破壞。如是皆約修止觀二心辨果。故般舟三昧經中偈雲。

  諸佛從心得解脫  心者清凈名無垢  五道鮮潔不受色  有解此者名大道

  贊圓覺

  金紫光錄大夫守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同中書

  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裴休 撰

  眾生諸佛塵沙德  同蕰光明大藏中  覺心平等遍十方  迷人顛倒生分別  法王有法名圓覺  流出真如及涅槃  無明無體如空華  覺心既顯無明滅  蔩朝境寂身心凈  初結菩提廣大緣  須依圓照廓情塵  方是如來本因地  是故眾等汝當知  隨順文殊因地法  一切眾生虛妄境  皆生圓覺妙心中  如彼空華實不生  從空有故從空滅  翳除華滅空元凈  知顯塵消覺圓□  幻心隻向覺心生  莫於覺外求離幻  日輪當午群陰滅  覺體今明眾幻除  幻除覺滿覺非空  莫疑是幻還修幻  是故眾等汝當知  隨順普賢修幻法  如來凈覺離紛染  求證先依戒定門  妄身無體妄心空  幻心滅故幻塵滅  鏡磨垢盡青黃顯  智照情空物我融  唯有圓明大覺心  根塵器界皆清凈  虞泉日沒山阿暗  靈腑心昏夢幻勞  深觀人法二俱空  悟取眾生本成佛  是故眾等汝當知  依此修持免迷悶  如來妙覺圓明體  煩惱真如本不分  始終生滅若循環  皆是輪回妄中見  岸移月運俱旋復  礦盡金成礦不生  浮心巧見執疑情  終不能遊寂滅海  蔩朝凈念如來境  先斷輪回根本心  若將圓覺妄中觀  覺隨妄轉何由辨  是故眾等汝當知  莫於圓覺生三或  一切眾生無始際  皆因淫欲受諸身  將知累劫久輪回  隻緣貪愛為根本  紛紛欲境多違順  杳杳迷途厭死生  若除渴愛斷輪回  便於圓覺能開悟  日光雖盛浮雲蔽  覺性常圓二部昏  若欲安心妙覺城  依願修行斷諸障  是故眾等汝當知  常將慧日為心鏡  大覺圓明離諸相  無有輪回及聖凡  眾生菩薩二皆空  功用妄中顯差別  凈心起解凡中信  覺體生心聖外賢  照覺雙忘十地人  真妄俱融始成佛  黃昏境物皆虛寂  正是收心在觀時  若希觀世證菩提  一切境中離虛妄  是故眾等汝當知  早超凡位成真智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發佈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