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道場修證廣禮贊文卷第十三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 宗密 述
第十九上
嘆佛
如來應正等覺身。作無上醫王。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卻。煉治法藥。已得成就修學一切方便善巧大明咒力。皆到彼岸。善能除滅一切眾生諸煩惱病。乃住壽命終無劫。其身清凈。無有思慮。無有動用。一切佛事。未嘗休息。眾生見者。諸煩惱病。悉得消滅(八也)。是為如來應正等覺身第八相。
至心歸命。禮大方廣圓覺經中大光明藏問三觀單。復辨音菩薩。
於是辨音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此諸方便。於圓覺門。有幾修習。
第一 二 述問目
辨音起白大悲尊 上說甚為希有言 行相分明雖已領 未知所應幾般根 為當一個修三觀 為復三人各一門 為須依次為超次 先後同時願細論
第二 二偈 舉意標數
爾時世尊。告辨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凈。本無修習乃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凈定輪。
佛告辨音汝諦聽 理無修法及修人 菩薩眾生依幻力 便論修習契於真 三門單復相交絡 二十五般清凈輪 輪是力能摧輾義 摧壞無明輾客塵
此下兩唱。不唱不舉經文。然具依經為懸配合(每觀但以一字顯之。圖易說易會也。初雲靜。次雲幻。後雲寂。皆是經本文也)。
第三 四 述懸配所以
具束為三(三者。謂一者單。二者復。三者具)。
世尊開此多門戶 各住籌量力所堪(二十五十) 多門隻是前三法 此法前章已自諳(三觀行相全是前法不必重舉) 乍舉經文卻似亂 喻於風起動清潭 何以乍聞如雜亂 交羅前後互相參 如今別欲開方便 撮略機關直指南 經中一一分明說 要知大數且先譚 六門各二(二二相合。然皆先後。謂第四五。第十一二。第十八九也)三門一(三單也第一二三也) 十六門中各其三(於中。六門三時前後。九門雨時先後。謂一雙及一隻為雨時。最後一門三觀同時) 二十五門隨占一(或自揀定或結標卜定) 決心一占莫餘貪(揀定瞭。即一向修。更不得前。卻思慮)
第四 九 依約次第別配
(愨法師。於二十五。各各立一觀。名今便隨次於下配數處指之)。
上束為三約數攝 未排前後及同時 今約經文彰次第 不看經亦瞭然知 初之三段皆單一(初靜。名證渾息用觀。二幻。名庖丁恣刃觀。三寂。名呈音出礙觀) 最後一輪三總持(名如意圓修觀。以摩尼珠。為喻也) 中聞交絡三皆七 每七皆將一作基 三七既成二十一 前三後一數何虧 二十五輪今已配 大網開合隻如斯 三單一總非難見(以上已註) 唯有中間要指揮 三七各皆分四節 三科類例不參差 根本三門依本次 各皆論次悉常依 今初靜觀為其首 兼於幻寂以相資 一二門中(初七中之一二。當大數第四五也。中後例而計之)皆次二(二二他合也。四先靜後幻。名運舟兼濟觀。五。光靜後寂。名湛海澄空觀) 三四門中三次之(六。靜幻寂名首羅三目觀。一靜寂幻。名三點圓伊觀) 五中先一後齊二(八。先後靜雙觀幻寂名品字單。雙觀) 六七先雙後獨為(九。先雙靜幻。後單寂。名獨足雙顯觀。十。先雙靜寂後單幻名果落華敷觀) 凡言次者皆先後 每言齊者即同時 此七輪初二各二 後餘五者各三支 幻寂二章全類此 皆將主首次餘知(以七輪[以幻]為首。十一。先幻後靜。名先武後文觀。十二。先幻後寂。名功成退職觀。十三。幻靜寂。名幻師解術觀十四。幻寂靜。名神龍隱海觀。十五。先幻後齊靜寂。名龍樹通真觀。十六。先齊幻靜後寂。名商那示。相觀十七。先齊幻齊幻寂後靜。名大通宴默觀。後七輪以寂為首。十八。先寂後靜。名寶明空海觀十九。先寂後幻。名虛空妙用觀。二十。寂靜幻。名舜若呈神觀二十一。寂幻靜。名飲光歸定觀。二十二。先單寂後齊靜幻。名多寶呈通觀。二十三。先齊寂靜後幻。名下方騰化觀。二十四。先齊寂幻後單靜。名帝青含變觀。二十五。已如前釋) 勢分自成二十五 無因增減使盈虧 最後一輪最要妙 文雖似易義玄微 今舉經文而解釋 至心聽受審思惟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凈隨順。
第五 四
圓稱覺心而發慧 慧心非一亦非殊 同合色空性相等 如珠合影影和珠 合理理融金即事(靜即幻) 合事事空與理修(幻即靜) 中道義宗於是現(二空即寂之中觀) 始終三法互冥符 性相不離於覺性 一金千器入玄爐 性即靜門相即幻 覺心寂滅體寧孤 融圓覺性舒而卷 合於一切卷而舒 卷舒無礙而圓覺 動靜同時禦丈夫(同於佛也戒也)
寂靜(定也)思惟(惠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第六 六
若有欲依此法者 當持梵行靜思惟 戒定慧修而懺悔 於三七日絕塵機 二十五中隨所樂 當勤精進便修治 一心決定無餘念 不得於中有所疑 若疑機感相當否 何門勝劣又難知 即翦紙簽二十五 依簽標記莫令遺 置在道場依日數 精誠禮念至心祈 卜定應修憑聖力 懇求哀愍示相宜 信手結標勿揀擇 依結開看便用之 遇心即澄幻即起 若當寂滅即雙非 前後同時單與復 隨其頓漸便須依 一念疑心即永失 觀門成否驗於斯
南無大慈大悲(雲雲)(已下十二禮準上)。
至心懺悔
眾等相與即今身心寂靜。無誑無鄣。正是生善滅惡之時。復應各起四種觀行。以為滅罪。作前方便。何等為四。一者。觀於因緣。二者。觀於果報。三者。觀我自身。四者。觀如來身。
第一.觀因緣者。知我此罪。藉以無明。不善思惟。無正觀力。不識其過。遠離善友。諸佛菩薩。隨遂魔道。行邪險。如魚答釣。不知其患。如蠢作繭。自縈自縛。如蛾投火。自燒自爛。以此因緣。不能自出。
第二.觀於果報者。所有諸惡。不善之業。三世流轉。苦果無窮。沉溺無邊。巨夜大海。為諸煩惱。羅剎所食。未來生死。其然無涯。沒便報得轉輪聖王。王四天下。飛行自在。七寶具足。命終之後。不免惡趣四空果報三界。尊極福盡。還作牛領中蟲。況復其餘。無福德者。而復懈怠。不勤懺悔。此亦譬如抱石沉淵。求出良難。
第三.觀我自身者。自念我此身中。雖有正因靈覺之性。而為煩惱黑暗藂林之所覆蔽。無瞭因力。不能得顯。我今應當發起勝心。破裂無明顛倒重鄣。斷滅生死虛偽苦因。顯發如來大明覺慧。建立無上涅槃妙果。
第四.觀如來身者。如來之身。無為寂照。離四句。絕百非。眾德具足。湛然常住。雖復方便入於滅度。慈悲救攝。未曾暫舍。生如是心。可謂滅罪。之良津除鄣之要行。是故弟子。今日至誠歸依三寶。求哀懺悔。
弟子等上已懺悔種種鄣竟。今當次第懺悔業鄣。夫業能裝飾四生六趣。在在處處。隨系受身。不得解脫。猶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蔭。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故知三界形類不同。皆是業力所作。所以佛力雖尊不如業力。然所造業。上中下品。輕重不同。皆須先以自力。猛利悔恨之心。然後托於佛力。克己謝失。改緣懲過追變。往心預遏。未毗尼無悔重之法。方等有懺逆之文。以大收小罪。無不盡故。須至誠殷重。對三寶前。懺責先心。陳其所犯。上品罪者。方便心重。作時作已三時皆重。心境相應。復是逆罪謗方等經一闡提等作業數利。迷因謬果。不識於犯。又不識法。名為上品。中品罪者。方便正作。二時心重。作已心輕。境重心微。又非三極利。而不數。不迷因果。名為中品。言下品者。前後心重。正作是輕。境與心違。又非出眾之犯。數而不利。識法識罪。明信因果。最為下品。夫欲懺前三品。還有三種懺門。一者伏業懺。二者轉業懺。三者滅業懺。所言伏者。依二乘局教悔。初四篇但伏而不起。名之為懺。既經發露。本罪不增無隱過。以覆藏等。罪應生不生。名之為伏。二轉業者。以[仁-二+(兒/又)]時換長時。用輕苦偃重苦。於三惡道中。若應受報。願於今身償。不入惡道受。此明轉業懺也。三滅業者。心須觀解明白。深發大菩提心。無始已來。所造諸罪。猶如暗空。懺悔正慧。喻若明燈。明燈一照。昏暗皆除。不以暗多能拒燈也。迷因謬果。具造諸愆。佛性潛輝。故知如暗室發真慧火事等。明燈燈起暗除。解生惑喪。業無不滅也。
弟子等自惟。無始已來。至於今日。積惡如恒沙。造罪滿天地。舍身與受身。不覺亦不識。或造五逆深厚濁纏無間罪業。或造一闡提斷善根業。輕誣佛語謗方等業。破滅三寶毀正法業。不信罪福起十惡業。迷真反正癡惑之業。不考二親反戾之業。輕慢師長無禮敬業。明友不信不義之業。或作四重八重十重鄣聖道業。毀犯五戒破八齋業。五篇七聚多缺犯業。優婆塞戒輕重垢業。或菩薩戒不能清凈如說行業。前後方便污梵行業月無六齋懈怠之業。年三長齊不常修業。三千威儀八萬律行不如法業。不修身戒心慧之業。春秋八王造眾罪業。行十六種惡律儀業。於諸眾生無愍傷業。不矜不念無慈悲愍業。不拔不濟無救護業。心壞嫉忘無度彼業。於怨親境不平等業。體荒五欲不厭離業。或因衣食園林池沼生蕩逸業。或以盛年放恣情欲造眾罪業。或喜有漏回向己有鄣出世業。如是等業無量無邊。今日發露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皆悉懺悔。
懺悔已。歸命禮三寶。
至心發願
願弟子等。來是懺悔無間等業。所生福善。願生生世世。滅五逆罪。除闡提心。或舍離愚心。成就智業。如是輕重諸業。從今以去乃至道場。誓不更犯。恒習出世清凈理法。精持律行。守護威儀。如渡海者愛惜浮囊。六度四等常標行首。戒定慧品。轉得增明。速成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無畏。大悲三念。常樂妙智。八自在我。
發願已。歸命禮三寶。
○白眾等聽說此時無常偈
自後無始劫 生死數恒沙 積骨富羅山 積血如大海(如佛名經廣說) 譬如路傍樹 暫息非久停 車馬及妻兒 不久皆如是 亦如群宿馬 夜聚且隨飛 死去別親知 乖離亦如是 唯有佛菩薩 是真歸伏處 依經我略說 智者善應思
(出無常經)
第二十上
嘆佛
如來應正等覺音聲。非有方所。但欲隨眾生欲解緣出。其性究竟。不住方所。無有言說。為欲覺悟放逸眾生。出於無量妙法音聲。遍法界中。而令開悟無數眾生。聞此音已。皆生歡喜。勤修善法。於三乘中。各求出離。又於一音中。出無量聲。隨諸眾生心樂差別。皆悉遍至。悉令得解。道場眾會。皆無不聞。而其音聲。不出眾外。根未就者。不應聞故。其有聞者。皆作是念。如來世尊獨為我說。
至心歸命禮大方廣圓覺經中大光明藏問凈覺染污凈諸業鄣菩薩。
第一 五偈 述問目
於是凈諸業鄣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凈。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
三觀諸輪前所說 修行要道更無餘 然且眾生潛帶我 斯為一切妄根株 雖勤修習難成道 何曾得與覺心俱 凈業意圖佛顯示 所陣問目且伴愚 若此覺心本性凈 悟來與佛不應殊 何得每逢違順境 宛然增愛等凡夫 因何染污令如此 強強除之不肯除 幾度將心欲比佛 因修不覺已成粗 直心蕩蕩分明在 覺性昭昭事不虛 頻頻欲入皆迷悶 是何阻隔遣乖疏
七述第一總敘過由(文二)。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上過患本起也。下過患滋多中。一展轉生妄雲)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上皆惑道)。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業道。兼上總為集諦)。有妄業故。妄見流轉(苦也。即當苦諦。上明凡夫三道輪轉。故不入覺)。厭流轉者(道諦)。妄見涅槃(滅諦。上明二乘偏住涅槃。故不入覺。此下第二違拒覺心雲)。由此不能入清凈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三動息俱迷)。 是故動念凡夫。及與息念(二乘)。皆歸迷悶(正明也)。何以故(上微。下釋。釋中初直釋)。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根本不覺也。二乘亦有未識此也。此下轉釋雲)一切眾生生無慧目(釋根本所以)。身心等性皆是無明。(俱生惑也)譬如有人不自斷命(四結成鄣覺雲)。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佛言諦聽吾今說 三界迷愚諸有情 無始已來妄想有 我人壽命及眾生 認此四般為實體 明中念念本無明(上過患本起也。下過患滋多中四。初展轉生起妄雲) 由此便生憎愛境 妄中重執妄音聲 二妄相依造妄業 業招苦樂卵胎形 厭流轉者修偏道 妄見虛空似化城 前章為汝推窮瞭 汝等皆知假名□ 無始俱生猶闇執 潛流相續卒難停(此下第二違拒覺心) 由此不能入凈覺 非覺違拒使昏宜(三動息俱迷雲) 是故生心及息念 皆歸迷悶不能醒 本起無明為主宰 生無慧目喻生盲 身心等性皆顛倒 如人護命恐臨刑(此下結成難覺) 當知愛我同隨順 非隨順者便增生 憎愛二心相愛育 故令修道不能成
第二 別明四相中。即分為四
第三 當第一約事驗我
(因事引起。驗其任運分自他者。即知自中是我相也)。
善男子。雲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支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瞭知清凈涅槃。皆是我相。
初二句且都辨四相之體。
但生四相難明瞭(此四相無始已來。與身俱生。悲故生心起意。念念任運如此故生心難明瞭) 修斷心中展轉因(此約修行人斷粗成[約]展轉因伏也)
次十句正明我相。
我是眾生心證者(證驗而已) 自他二相極難拘(自他既殊。自者是我也) 如人百體任調適 無記之間忽忘身 四支乖攝加針艾
方驗其中我甚親 修道之流亦復爾 幽居離境似融神 違順礙心方覺我 即知所證未為珍(我相既在。設證涅槃。亦是我相。帶我之緣。還成我也)
第四 一偈 二悟我名人
善男子。雲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悟我是空不認我 能不認者又名人 所(悟)既非(我)真能(悟)亦(知)妄 故知人相尚為迍(迍邅滯此不入凈覺)
第五 一 三瞭跡(故名眾生相也)
善男子。雲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雲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雲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諸眾生。瞭證瞭語。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瞭。名眾生相。
瞭於證語皆難及(謂正瞭前能悟。是滯之能。又成所。所既妄立。復生妄能。瞭知此續生之能。是妄之時。此能又亦成所。展轉無由。見其能也。故經言。而我人相所不及者。由此展轉瞭達。展轉跡生。其相不一故。名為眾生相) 瞭者還成跡未論 瞭跡跡生生不一 此眾生相又迷津(迷入覺之津也)
第六 二 四清續如命
善男子。雲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凈。覺所瞭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銷冰。無別有冰。知冰銷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覺斯展轉無窮過 泯然無厭復何忻(不厭展轉之所為。不忻展轉之能為功也) 雖泯於諸不自泯(不忻不厭都休之心即是自也) 覺(即上不自泯也)於所覺(前展轉三相也)亦同(不離)塵(以卻是命根後文也) 譬彼(所不自見。猶如)命根難自見 潛相連續暗忻忻 故此名為壽命相(從喻立名) 冰銷湯冷始全真(水喻真性水喻我相。乃至展轉之所覺。湯喻展轉之能覺。謂冰凍成冰。還煎水以銷之。冰湯俱盡。濕性[存]存。以喻迷心成我。還悟心以斷之。我智俱盡。照體獨立)
第三存我失道中二。一總標失道。二展轉廣釋。又四。一認我為真。二說病為法。三將凡濫聖。四趣果迷因。二中三重征釋。一久修如何不證征。認我取證非真釋。今此第一唱中三偈。總標失道。及廣征釋中。第一重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瞭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以賊為子。其傢財寶終不成就。
第七 初六句且述總標失道
四相潛神能鄣道 欲求道者總須知 雖經多劫勤修習 終不能成聖果基 基本謂因也因既 不成從何證果□ 華嚴六度非菩薩 隻為色心無所依(彼經雲。假使有菩薩。於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具修六波羅蜜。若未聞此大威德法門。或聞不信。不得名為真實菩薩。亦不得生如來傢)
次六句述第一久修如何不證征。認我取證非真釋。
今認我為圓覺體 故令證入永無期 如認夢身為自己 勤營傢業欲何為 亦如認賊將為子 財寶如何得免衰
第八 二
第二取證雲何妨道征。愛寂憎喧非脫釋。
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愛涅槃入緣我愛(潛計我故。愛涅槃。令我得寂滅樂也。由此伏我愛根。為涅槃相) 伏之暫似涅槃時 亦緣我故增生死 但除生死我無羈(生死本由憎愛。今愛涅槃。還是本愛。今憎生死。亦是本憎。所憎所愛雖殊。憎愛之心。元是本習。帶之修道。是得解脫) 不知愛者真生死 別憎生死甚愚癡 愛寂憎喧非解脫 棄影勞形虛自疲
第九 九
三何知證法非脫征。贊喜謗嗔驗我釋。
雲何當知法不解脫。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征證。為自清凈。由未能盡我相根本。若復有人。贊嘆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凈覺。
何以知他不解脫(征也) 謗贊喜□驗其非(略答也。下廣釋) 世間塵境猶難驗(世境違順粗重易防故。難撿驗) 就法因緣始露疵(就法難覺察。防備故。不覺彰露) 若復有人贊彼法 即生歡喜欲為師 若有謗他所得者 便生嗔恨欲相離 則知我相常堅固(但言為法嗔彼度此。不知此心元是我相) 藏識之中永執持(執持根身同安危也) 潛伏(種子)元來不間斷(現行也。相續流註。遇境即發故。今因對外境。驗得內身心我相潛續也。唯識頌雲。恒轉如瀑流) 諸根遊戲役身儀(役令造作種種。不自由也) 前者慧軍雖數舉(止觀為將。萬行為兵。即前聞普眼觀。及三觀。皆曾節節悟無我也) 彼時魔眾亦頻隳(利根已永伏。鈍根者亦有聞慧或思慧也) 阿賴耶(此雲執藏)城(覺城。迷時為賴耶城。如長安為朱泚賊城也)根境固(唯修慧。方能摧破諸惑。四相障之難進軍故。打城未破。上皆相分也) 其中主宰(我相也。即見分)尚難窺(行相微細。難照破也。三乘無學不執。方舍賴耶之名) 末那(第七識也。此雲意)常持(亦可雲內侍。一向內緣。恒執第八見分為我。依彼生起。常緣於彼。故言常侍)牢防護(常具我愛見慢等四種功用。故雲防護。防護我也。滅盡定。及大小乘見道。雖伏未斷。故雲牢也。故唯識雲。此染污意相應煩惱。是俱生故。非見[可]斷) 具於四惑審恒□ 意識謀臣(能執一切法。能造三界業故)營內外(遍緣內外。及三世三性。五十一心所。故下雲) 五十一將(一一心所也)悉羈糜(意識皆遍緣) 傍監五識諸軍使(五識卒爾才起。此意即因緣故) 專鎮意門最要機(不因五識亦能獨行) □□□神通遊戲(由六根門戶中有六識。守當防備。故能通其主。於六塵中遊戲) 時時偷號(前雲。為法嗔喜等)惑禪支(細惑不能破戒。但惑禪也) 嗔軍詐道降魔力(內心嗔彼因呵罵打。自謂。為法降魔征惡勸善。故悉雲雲。被彼二境回換) 愛賊潛稱利物慈(□貪愛城郭寶錢。歸湊供養。自謂為利物) 往往侵疆擾觀境(迷於六塵。為心外定有。則是賊境。知六皆空唯心變現。即般若法身之境。我今已悟此境為我也。然不覺妄起。憯執為有。執生貪著。還成塵界。故雲往往侵疆也。由此觀之難定。故雲擾我觀境也) 頻頻細作探毗尼(時時動念欲作破戒事。便僻思戒律理。例雲。恐開遮不定。又雲我必不至極粗之事。些些應不妨) 外怯現行深般若(以悟心常欲覺察故。妄念似劣。不敢故意生情貪嗔造業。但專同觀智分明。如晝時。即潛伏故。今欲推察身心道理時。但見自己一切是當。都不覺其非。故下雲晝伏) 夜行晝伏鎮狐疑(及乎對違順境。乖於心念。迷習覆翳。昏黑如夜時。即恣行計校上或擬違法。皆師種種等) 內挍無明郎主勢(六賊之境。即如或伏或行。若七識四惑。及八中。三細。即常相續。故上雲內校。下雲晝夜常攢等) 晝夜常攢妄想旗 塵勞之眾頻團聚(一念嗔起。具八萬鄣門。乃至一念。起五陰俱生等) 妙覺中城數被圍(偈雲。不能入覺城者。被貪愛等圍之。令智慧大將入中。照顯法身不得。法身隱於形殼中。如被圍也) 由此不能入凈覺 別無染污使如斯(佛結答菩薩所問)
第十 二 述第二說病為法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生壽命。亦復如是。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凈覺。
世尊復告善男子 聽說前人我有無 若證我空誰毀贊 又誰說法號為吾 道吾說法他傢毀 豈不照然我未除 說病以為真實法 雖勤精進轉增愚
第十一 七 述第三將凡濫聖總結三以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瞭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妒。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凈覺(初二偈。抑聖同己)。
佛稱凡聖圓融者 證入冥通事不虛 末世聞時元帶我 心心常與妄情俱 便認如來解行處 真言與我更何殊 斯人抑聖同於己 不知猶是夢形軀(此下即騁已齊聖。於中初六句。明認其聖智) 或有眾生未證得 謂言理智已其符 薄解聖凡平等理 渾迷乳酪異醍醐 斯人騁己齊於聖 是增上慢大凡夫(下十句。驗出凡情) 見勝進者心生妒 足驗常為惑所拘 恐疑聖者形無定 故約心情辨實虛 若得自他無二念(下文雲。觀彼怨傢。如己父母) 不妨或得證真如(心雖如此。尚未必的是真證。如北川人。亦無彼怨傢。如己父母。見他己未一) 他盛己衰即嫉恚 他衰己盛即歡娛 自覺內心如此者 即知決定屬迷徒(後一偈。總結前三段) 上來三類眾生行 驗出皆明我愛餘 是故不能入凈覺 別無染污使乖疏
第十二 二 述第四起果迷因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
佛告善男子聽末世 眾生難得勝緣熏 縱有希望成聖道 無令求悟但多聞 卻為多聞增我見(華嚴雲。不能瞭自心。增一切惡) 不知實相助魔軍(智論雲。多聞無有慧。亦不知實相。猶如無目人。而於明中行) 趣果迷因狗逐塊(涅槃雲。但觀於果。不觀於因如犬逐塊。不逐於人) 世尊從此觀精勤(文在下)
第十三 二 述大文第四斷惑成因
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嗔愛慢。謟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於所求。別主增愛。則不能入清凈覺海。
精勤勇猛降煩惱 定慧聞持願早成 愛慢自他皆寂滅 貪嗔謟曲悉無生 勤求善友離邪見 佛說其人智漸明 若於所遇生憎愛 定是不能入覺城
至心懺悔
弟子等前已總相懺悔一切諸業。今當次第。更復一一別相懺悔。若總若別。若粗若細。若重若輕。若說若不說。品類相從。願皆消滅。別相懺者。先懺身三。次懺口四。其餘諸鄣。次第稽顙。身三業者。第一殺害。如經所明。恕己可為喻。勿殺勿行杖。雖復禽獸之殊。保命畏死。其事是一。若尋此眾生。無始以來。或是我父母兄弟六親眷屬。以業因緣。輪回六道。出生入死。改形易報。不復相識。而今興害。食啖其肉。傷慈之甚。是以佛言。設得餘食。當如饑世食子肉想。何況故啖此魚肉邪。又言。為利殺眾生。以錢取諸肉。二俱是惡業。死墮叫喚獄。故知殺害及以食啖。罪深河海。過重山嶽。然弟子等。無始以來。不遇善友。皆為此業。是故經雲。殺害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虎豹豺狼鷹鷂等身。或受毒蛇蝮蠍等身。常懷恐怖。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病。二者短命。殺生食啖。既有如是無量種種諸惡果報。是故弟子至誠歸依佛。
弟子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有此。
釋。即悟妄等也。既知萬法如空華。豈更見有輪轉。還丹一粒。點鐵成全。真理一言。點凡成聖。亦釋因不異果。如斯因地。方為真修。上皆悟妄。此下頓出生死也。亦無等者。非唯輪轉之法。亦無受輪轉之人。我我所亡。方成解脫。即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危。意令修道者。外遺世界。內脫身心。不計身。身同虛空。不起心。心同法界。非作等者。非我造作觀行。故使身心空無。本性空寂。元來無故。金剛三昧經雲。若化眾生。不生於化。不生無化。其化大焉。
次展轉拂跡。釋成正因。
經。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
解曰。於中初拂跡。拂有四重。一拂覺妄之智。二又泯其拂心。三遮其斷滅。但不起念分別空有。不是無心。四總結離過。是真無念(拂跡之由。下自征釋)。後釋正因。
是則等者。有無既不當情。斯即心言路絕。清凈覺體。從此顯彰。但不背之合塵。即名隨順。亦非別有能順。故羅什雲。無心於合合者合焉。隨順凈覺。故言凈覺隨順。如是執盡病除。然後興心運行。則聚沙畫地。合掌低頭。皆成佛道。如斯修習可謂正因後征拂所由。釋歸圓實。
經。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
解曰。先征意雲。身心幻妄許可說全空。知覺稱理。因何又拂。有無俱絕。約何修行。釋意雲。相因相待。皆是從緣。人人之法豈實有體。生心動念即乖不性。失正念故。圓覺性體。俱無如是等。故於中曲分兩節。初明諸法(二句)。後顯一心(六句)。虛空性者。一切法空。不生滅也。謂如上相。猶若虛空。本自不生。今無可滅。非謂拂之方令空也。故佛藏經雲。一切法空。無毫末相等(等取諸文非一)。常不動者。一切法寂(凈名)。不來去也。非已去也。非未來。非現起故。故法句雲。諸法從本來。寂滅無所動。法華雲。常自寂滅相。又華嚴有大自在天王。得知一切法。不生不滅(上句)。不來不去(下句)。無功用(非作故無等)。解脫門(凈覺隨順)。
次如來藏下顯一心也。略啟二門。初唯釋如來藏。後總釋經意。初中六門分別(此是經題義[令]全部。故備釋也)。一釋名。二出體。三種類。四行相。五業用。六勸信。今初。由三義故。得名為藏。一隱覆義。二含攝義。三出生義。(佛性論亦有三義。一所攝藏。二隱覆藏。三能攝義。然局於此經文當樂也)隱覆者。復有二義。一者藏如來故。名如來藏。謂眾生心。具諸佛德。但以迷倒。都不覺知。故名藏也(藏有如來有財釋也)。理趣般若雲。一切眾生皆如來藏。勝鬘雲。生死二是如來藏。如來法身。不離煩惱。煩惱藏名如來藏。如來藏經雲。一切眾生。貪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身。乃至常不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便以九喻喻之。一萎華(貪使)佛身(真法界中)。二巖蜂(嗔使)淳蜜(說一昧法)。三糠糩(癡使)粳米(說種種法)。四糞穢(增上貪等)真金(真如不變)。五貧傢(根本無明)寶藏(法身佛性)。六庵羅(見惑)內寶(二身佛性)。七弊衣(修惑)金像。(法身)八貧女(不凈地垢)輪王(報身)。九燋模(凈地諸垢)鑄像(化身)。二者佛性論如來藏品雲。如來自隱不現。故名為藏(隱覆中文)。含攝者有其三。一體含用。謂如來法身。含攝身相國土。神通大用。無量功德。而為彼等之所依止。故名為藏(金器)。二聖含凡。佛性論言。一切眾生。皆在如來智內故。名如來藏(所攝中文上二皆持業釋)。三因含果。謂因地已攝果地一切功德。亦如佛性論說(能攝中文)。出生者(論三義中無此)。謂此法身既含眾德。瞭達證入。即能出生。故十地證真。能成佛果。是以十地論。釋地義雲能生能持。又釋金剛藏雲。藏即名堅。其猶樹藏。謂如樹心堅密。能生長枝葉華實。地智亦爾。能生無漏因果。亦能生成人天道行(此以理智合為如來。亦持業釋)。此三義者。初約迷時。後約悟時。中間克體。
二出體者。即論中一心也。論又依此顯二門。故楞伽雲。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十地經雲雲)。勝鬘名為自性清凈心。此下經雲如來圓覺妙心。涅槃即名佛性。唯識但就染相名為藏識。故密嚴雲。佛說如來藏藏識。三種類者。佛性論雲。如來藏有五種。一如來藏(自性)。二正法藏(因也。如前出生義也)。三法身藏(至德)。四出世藏(真實)。五自性清凈藏(秘密)。勝鬘經雲。如來藏者。是法界藏(即論中初一藏。華嚴亦雲入法界藏智無差別也)。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凈藏。此之四名。初總相。次克體。三已證。四約迷。將客塵不染故。次文雲。此自性清凈如來藏。縱為客塵煩惱所染。猶是不思議如來境界。
(縱為猶是四字。此[本]缺也。流志譯者。具矣)四行相者。然此如來藏心。約真妄和合。總有二種行相。謂此經下雲。如來藏自性差別。論雲真如生滅。然真妄各有二義。真謂不變隨緣。妄謂體空成事。真中不變。妄中體空。即真如自性也(勝鬘雲。如來藏。離有為相。常住不變)。真中隨緣。妄中成事。即生滅差別也。如真性中復有二種。勝鬘雲。有二種如來藏空智。所謂空如來藏。若脫若離。一切煩惱藏。不空如來藏。具過恒河沙不思議佛法。論中亦雲。如實空。如實不空。義全同此。後釋生滅。亦有二相。謂漏無漏。無漏復二。有為無為(無為亦在生滅門者。具如論疏辨也)。有漏亦二。謂善不善。五業用者。前二行相。皆有業用之義。初真性者。有其二業。一能持自體河沙功德。從本已來。不失不壞。二能禦客塵河沙煩惱。無始時來。不染不污。後生滅亦有二業。一能起惑造業。曠劫長受六趣生死。故楞伽雲。如來藏者。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乃至若生若滅。二能知真達妄。發心修行。證三乘果。如前所引十地論等。由後二業故。寶性論引經偈雲。無始時來性。作諸法依止。依性有諸道。及證涅槃果。長行引勝鬘釋雲。性者如來藏(唯識釋雲。界以因義釋。隨自宗故)。依止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諸道者。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證涅槃者。若無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涅槃。六勸信者。既諸佛因果。終始依之故。入道行人。先須信解(寶性雲。是一切智者境界。何以故。乃為愚倒凡夫說耶。偈答以法弱心等雲雲)。離此別信。信則墮邪故。密嚴經雲。呵為惡慧。必須瞭之。方知正道。故勝鬘雲。若於無量煩惱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於出纏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華嚴初會。普賢即入如來藏身三昧。意在此也。然雖此心聖凡等有。但果顯易信。因隱難明故。淺識之流。輕因重果。願諸道者。深信自心。應舍難舍之妄緣。求見難見之妙理。妙理者。即自心也。故勝鬘經雲。有二法。難可瞭知。謂自性清凈心(一也)。彼心為煩惱所染(二也)。若料揀信解之器者。是非各三。非器三者。一身見(執蘊為我)二四倒(無常苦無我不凈)三失空(離空如來藏義。修空者三類雲雲)。具如寶性論說。是器三者。一自成就甚染法智。二成就隨順法智。三於諸深法不自瞭知。仰推世尊。非我境界。如勝鬘說。又反三非。三非。復成三是三非可以意得。
上來釋竟。釋經意者。今此文中。約藏自性。離有為相。常住不變。以釋上拂跡之由。即二種行相中。真如門也。言如來藏者總標。次二句空藏。後三句不空藏。無起滅者。釋上所知生死等。無知見者。釋上彼知覺等。見各生死起者。即雲執情。見生死滅者。即雲知覺。今以如來藏中。既無可起可滅。何有能執能知。又迷時生死非起。凈心非滅。故無迷也。悟時凈心不起。生死非滅。故無悟也。無悟故無知見矣。此乃不不可識識。抑亦不可智知。識智俱如。方為自體真實識知。大智慧光明遍照。為下三句不空藏矣。如法界性者。界性與藏心。體同義別。別有其二。一者在有情數中。名如來藏。在非情數中。名法界性。如論智明佛性法性之異。二者謂法界。則情器交徹。心境不分。如來藏則但語諸佛眾生清凈本源心體。如雲能造善惡。能起厭求。就法界言。則無斯義。據此則藏心克就根源。界性混其本末。混則普該之義易信。克則遍周之理難明。故指藏心。如法界性。亦乃攝其二義之別。歸於一體之同。方顯覺妄因依。誠非究竟圓實。究竟者。豎窮三際。始終常然。圓者。體遍十方。滿者。眾德具足。良由如來藏性。本自如斯。豈須減舊添新。滅惑生智。是以三重泯。絕冥合覺。心將此為本修。行始得正名因地也。
第四結牒問詞
經。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凈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解曰。但結前文。更無別義。此下大文第二偈頌。文二一標舉。
經。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解曰。泛論偈頌總有四種。一者名阿耨窣睹婆頌。此不問長行與偈但數字滿三十二。即為一偈。二名伽陀頌。此言諷頌。或名直頌。謂以偈說法。非頌長行。三名祇夜頌。此雲應頌。四名蕰馱南頌。此雲集絕頌。謂以少言。攝集多義。施他誦持故。為何意故。經多立頌。略有八義。一少字攝多義故。二諸贊嘆者。多以偈頌故三為鈍根重說故。四為後來之徒故。五隨意樂故。六易受持故。七增明前說故。八長行未說故。今此經十一段偈。於前四中。皆是祇夜。於後八中。正唯三七義。兼一五六。全非二四八。又慈恩說十。謂利鈍前後。曲直難易。真俗取舍□釋智辨。解持說行。對會可知。然長行偈頌。相望有五對之例。謂有無。廣略。離合。先後。隱顯。今經問目皆長有偈無。答皆長廣偈略。餘隨相當對文當指。今此段中。五偈重諷。長行更無。別義故。如次依前四段科之。但經文有少增減。故科段名亦少殊。二正陳文四。初一偈諷瞭悟本覺。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二五句諷摧破無明。
瞭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上二段皆長離偈合。三七句諷拂跡成因。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滿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幻滅無處及成佛道等言。長先偈後。四一偈諷結牒問因。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菩提心者。長隱偈顯。下諸偈頌例此唱經。
自下大段第二令依解修行。隨根證入。謂創因法鏡照心。頓能信解。至於長久修證。則節級不同。良以障有淺深。根有利鈍。習氣厚薄。心行依違。故須處處隨根引令得出。然其修證。階降雖殊。必藉本因故。言依解前則信解。此則行證故。華嚴八十卷文亦唯四字攝盡。所謂信(初會)。解(其次六會)。行(第八一會)。證(第九一會)。此乃文雖廣略。妙軌攸同。綸緒始終。唯斯二典。文中二。初征釋用心。後廣明行相。所以然者。以悟修之理一異難明。意實相符言而似反。故須征釋令解用心。然後隨性隨緣。廣為明其行相。初征釋文中。大科四段。不異初門。伸請中三亦同前例。今初進問威儀。
經。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幣。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解曰。普賢是行中之體故。標居首。為下所依。總別觀門。不離此故。二聖表法。已具前文。次正陳中。文四。一就當根征起。
經。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凈境界。雲何修行。
解曰信解圓覺。即是當根雖達天真。未明緣起(下雲曾不瞭知如幻境界)。大士悲愍接下無方。反覆征問。用心解行。如何契合。二問解行相違。於中復二。一幻幻何修問(難以幻修幻也)。
經。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雲何以幻還修於幻。
解曰。初二句解。後二句行。謂一切如幻。正解分成。幻法非真。復何修習。故解與行進退相違。征釋用心。實由斯矣。
此問從前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等文。而來意雲。身心既如幻。能知亦是幻。將幻還除幻。幻幻何窮盡。幻者。謂世有幻法。依草木等幻。作人畜。宛似往來動作之相。須臾法謝。還成草木。然諸經教。幻喻偏多。良以五天。此術頗眾。見聞既審。法理易明。及傳此方。翻成難曉。今依古師。解華嚴如幻之文。法喻各開五法。
心識常懷慘毒。無慈愍心。或因貪起殺。因嗔因癡乃以慢殺。或興惡方便誓殺。及以咒殺。或破決湖池。焚燒山野。畋獵魚捕。或因風放火。飛鷹放犬惱害眾生。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悉懺悔。或以檻弶坑撥。叉戟弓弩。彈射飛鳥走獸之類。或以四卓網四曾釣。撩漉水性魚鱉黿鼉蝦蜆螺蚌濕居之屬。使水陸之與空行藏竄無地。或畜養雞豬牛羊犬豕鵝鴨之屬。或自共庖廚或。貸地宰殺使。其哀聲未盡。毛羽脫落。鱗用傷毀。身首分離。骨肉銷碎。剝裂屠割。燒煮炮炙。楚毒切害。橫加無辜。但取一時之快。口得味甚寡。不過三寸舌根而已。然其罪報殃累永劫。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復興師相伐。疆場交爭。兩陣相向。更相殺害。或自殺。教他殺。聞殺歡喜。或習屠膾。及為形戮。烹宰他命。行於不忍。或恣忿怒揮戈儛刃。或斬或刺。或推著坑塹。或以水沉溺。或塞穴壞巢土石捶碑。或以車馬。躪轢踐踏一切眾生。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發露。皆悉懺悔。
又復。無始以來。或墮胎破卵。毒藥蠱道。傷殺生命。墾土堀地。種植田園。養蠶煮繭。傷害滋甚。或打撲蚊虻狛嚙蚤虱。或燒除糞掃。開澤溝渠。狂害一切。或啖果實。或用谷米。或水或菜。橫殺眾生。或然樵薪。或露燈燭。燒諸類。或食醬醋。不看搖動。或瀉湯水。澆殺蟲蟻。如是乃至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恒常傷殺飛空著地細微眾生。弟子以凡夫識暗。不覺不知。今日發露。皆悉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已來。至於今日。或以鞭杖枷鎖桁械厭拉拷掠。打擲腳手。蹴踏勤縛籠系斷絕水谷。如是種種諸惡。方便苦惱眾生。今日至誠。向十方佛尊法聖僧。皆悉懺悔。
至心發願
願弟子等乘是懺悔殺害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金剛身。壽命無窮。永離怨憎。無殺害想。於諸眾生。得一子地。若見危難急厄者。不惜身命。方便救解。令得解脫。然後為說微妙正法。便諸眾生。睹形見影。皆蒙安樂。聞名聽聲。恐怖悉除。
發願已。歸命禮三寶。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
(心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七)
此身念念變 樂念念無常 著欲諸人天 無眼故不見 後受至勝處 恒常受行樂 若死王未至 不能到樂處 不知生死者 心見不生怖 彼後欲死時 於自業方悔 境界不厭足 諸根亦如是 若為知燈照 則除著樂闇 常習近境界 思念無量種 如火為風吹 熾然而增長 欲樂甚大力 常增欲大焰 智者諦思量 故能調境界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